冯至诗歌创作

合集下载

1941年冯至写的诗集

1941年冯至写的诗集

1941年冯至写的诗集摘要:一、引言:了解1941年背景及冯至简介二、诗集概述:诗歌主题及风格三、诗歌分析:选取代表性诗歌进行解读四、诗集意义:对当时时代的影响及后世评价五、结语:总结诗集价值及当代启示正文:【引言】1941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国家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此时,著名诗人冯至创作了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诗集。

冯至,原名冯顺安,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作家,他的诗歌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本文将对这部诗集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

【诗集概述】这部诗集收录了冯至在1941年创作的诗歌,主题丰富,风格独特。

其中,既有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担忧的作品,如《赞美》《祈祷》等;也有表现个人情感的作品,如《怀亡妻》《思念》等。

诗集整体风格沉郁厚重,反映了战争年代人们的心灵历程。

【诗歌分析】1.《赞美》这首诗歌以赞美为主题,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金黄的麦田”、“碧绿的草原”,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在这幅画卷中,诗人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国家繁荣富强的祝愿。

2.《祈祷》这首诗歌以祈祷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抗日战争胜利的渴望。

诗中通过描绘战争带来的灾难,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和对敌人的仇恨。

诗人借助祈祷的形式,抒发了自己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

3.《怀亡妻》这首诗歌以怀念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诗中运用了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夫妻二人曾经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

在这首诗中,诗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也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诗集意义】这部诗集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鼓舞人民斗志、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诗集中的作品既反映了战争年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和关爱。

此外,诗集对后世评价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为研究现代诗歌提供了宝贵资料。

【结语】1941年冯至诗集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背景和丰富文化内涵的诗歌作品。

冯至创作的主题、风格与艺术特点

冯至创作的主题、风格与艺术特点

冯至创作的主题、风格与艺术特点在20世纪20年代的浅草社时期,冯至刚登上诗坛,就以清丽幽婉的抒情笔调,写下了不同凡响的诗篇。

《沉钟》创刊后,他的新诗意蕴更为深远,技法更为圆熟。

他在二十年代创作的近百首新诗,主要收录在《昨日之歌》和《北游及其他》两个集子里。

从数量上看,冯至的新诗不算高产,但他的诗歌受到中国晚唐诗、宋词和德国浪漫派诗人的影响,具有意象新颖独特、语言舒卷自如的艺术特点。

《昨日之歌》是奠定冯至在现代文学史上地位的第一本诗集,收入的是诗人20年代初期的诗作,真实地表述了五四以后知识青年渴望光明、探求激情与艰难地寻找出路的苦闷心态。

诗集上卷主要是抒情短诗,下卷是四首叙事长诗。

青春、爱情、生命是诗集的主旋律。

《我是一条小河》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新颖的意象、清新直白的语言、缠绵惆怅的情思,全部交汇在这条小河之中。

“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投入了河水的柔波。

”这是一种充满哲理的情感波动,无心与有情,真挚与随意,都像小河流水,来得那样自然而又不容置疑。

顺着这种情致,小河历经曲折坎坷,终于汇入大海。

显然这是一首优美含蓄的爱情诗,但它的内涵又超越了爱情的范围。

情感与意象的交替升华,并把真切的感受和语言的情感诉诸具体的形象,这是冯至诗作的特点。

他的另一首很有名的诗作《蛇》,借蛇的联想,来写一种奇妙的寂寞之情,其中蛇的游动、蛇的形态以及有关蛇的联想,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无言的寂寞的内涵。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奇特的感受,无论在意象的新颖,还是在情感内涵的深沉方面,都堪称诗坛奇葩。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注重从细节着眼捕捉诗意,这是冯至诗作的常用手法。

如叙事长诗《帷幔》, 它以哀婉的传说为素材,控诉了封建婚姻制度的愚昧,歌唱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理想,是中国现代文学叙事诗创作较早的成果,显示了诗人将内容现实性和故事传奇性完美融合的艺术水准,对黑暗的诅咒和对理想的憧憬以及对理想和现实冲突的表现,表明诗人向着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迈出了更坚实的步伐。

冯至十四行诗写作背景

冯至十四行诗写作背景

冯至十四行诗写作背景
冯至十四行诗的写作背景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从时代背景来看,冯至在1941年冬天创作了这组十四行诗。

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冯至作为身处沦陷区的知识分子,深感民族危机和生命脆弱。

这种时代背景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特殊的背景和灵感。

其次,从个人背景来看,冯至是一位具有深刻哲学思考和艺术追求的诗人。

他曾经受到德国文学家和思想家如里尔克和歌德等人的影响,对生命意义和人类孤独等主题有着独特的见解。

这种个人背景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此外,昆明时期的政治环境、学术环境和生活环境也对冯至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昆明,他与其他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交流频繁,这种交流对他的思想和创作都有很大的启发。

同时,昆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灵感和素材。

最后,从诗歌本身来看,冯至的十四行诗将作者的主观生活体验升华为客观的理性,理性中又蕴含着深厚的感情。

这些诗歌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孤独、爱情等主题的独特见解。

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思考为他的诗歌创作赢得了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冯至十四行诗的写作背景是多方面的,包括时代背景、个人背景、环境和思想等方面的影响。

这些背景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特殊的灵感和思考方式,同时也为他的诗歌赢得了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冯至的十四行诗

冯至的十四行诗

冯至的十四行诗
(最新版)
目录
1.冯至十四行诗的概述
2.冯至十四行诗的特点
3.冯至十四行诗的主题
4.冯至十四行诗的艺术价值
5.冯至十四行诗的影响
正文
冯至,原名冯承植,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翻译家。

他的十四行诗是其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冯至十四行诗的特点是形式严谨,格律规范,同时又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他的十四行诗在形式上遵循了欧洲十四行诗的格律,但在内容上却充满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和情感。

他的诗歌语言凝练,意象丰富,充满了哲理和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冯至十四行诗的主题广泛,涵盖了人生、爱情、自然、社会等多个方面。

他的诗歌既有对个人生活的细腻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性的思考,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的关注,对自然的敬畏。

冯至十四行诗的艺术价值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

他的诗歌语言独特,形式规范,充满了音乐性和节奏感。

他的诗歌内容深刻,主题广泛,充满了哲理和思考。

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冯至十四行诗的影响深远,他的诗歌创作不仅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被广泛传播,也被广泛研究和解读。

从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赏析冯至的诗歌《蛇》 赏析冯至《蛇》 诗歌

从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赏析冯至的诗歌《蛇》 赏析冯至《蛇》 诗歌

从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赏析冯至的诗歌《蛇》赏析冯至《蛇》诗歌冯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其创作的诗歌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蛇》是冯至创作的一首诗歌,作品在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都呈现出了特别的魅力和价值。

下面将从内容和艺术两方面对《蛇》进行赏析。

一、从内容上来看,《蛇》描绘了一个生动的蛇类形象。

诗中写道:“蚩蚩山下的一条蛇,皮亮如玉头似天;把人纠缠也吓人,狰狞之与美丽间。

”诗中的“蚩蚩山”和“一条蛇”营造出了一种恢弘、壮美的山水氛围,而“皮亮如玉头似天”一句则非常准确地描绘了蛇的形象。

另外,“把人纠缠也吓人,狰狞之与美丽间”这句话则是描述了蛇类常常带给人们矛盾的感受,既有虚幻、奇异的美,又有恐怖、危险的威胁。

这些细节展示了冯至对蛇的丰富观察,诗歌的内容因此显得非常生动、画面感强烈。

此外,诗歌还在写蛇的同时,与生命进行了联系。

诗中写到:“脐下悄然生命放出,摆尾猛绕击向草间。

”句子中暗示了这一条蛇正在进行的狩猎行为。

“生命放出”则表达了生命方式是永远不会停歇的、不屑一顾的。

这一表述本身可以理解为蛇的资本方式。

二、从艺术表现上来看,《蛇》诗歌显露出了诗人的坚实功底和独特风格。

首先,在形式上,诗歌以七绝为基础,运用了典型汉字的音、意、象、韵四个方面,在语言上使人有感觉。

其次,诗歌的韵律十分优美。

整首诗用了很多“押韵”的手法,如“亮如玉”、“似天气”、“全草共”、“脐下放”等等。

韵律使整首诗的节奏更有感官的美感。

最后,在文字运用上,《蛇》所侧重的是物我互动。

诗人把物象、情感和意境合并起来,创造了一种富有表现力和情感共鸣的语言生活。

例如,“狰狞之与美丽间”中的“狰狞”和“美丽”就存在一种对立和较量的关系,表达了蛇类怪诞、寂静的形象和美态。

这种细腻的文字表达方式,很好地展示了诗人的语言造诣和感性思维。

综上所述,《蛇》这首诗歌不仅描绘出了蛇的形象,还在隐秘之间传递了生命的精神。

而诗歌艺术上的表现也十分高质量。

1941年冯至的诗集

1941年冯至的诗集

冯至诗集
1941年冯至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

冯至的《十四行集》以诗集《昨日之歌》、《北游》享誉一时,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他的诗歌代表作有《黄河大合唱》、《五月的鲜花》等。

建议通过阅读冯至的诗集,深入了解其作品风格和思想内涵。

冯至的作品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诗集、散文集、小说和传记等。

他的代表作之一是诗集《昨日之歌》,其中包含了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诗歌作品,如《十四行集》、《北游》等。

这些诗歌作品体现了冯至的抒情诗风格,注重情感表达和文字的细腻描绘。

此外,冯至的散文集《山水》和《东欧杂记》也备受好评。

这些散文作品描绘了他对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感受,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艺术视角。

在小说方面,冯至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和《伍子胥》等作品富有浓厚的历史色彩和人文关怀。

他的传记作品《杜甫传》则深入剖析了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人生经历和文学成就。

此外,冯至还翻译了一些海涅的诗作,如《海涅诗选》等。

他的译作不仅传达了原作的精髓,也展现了他在文学翻译方面的造诣。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冯至的作品,可以深入了解他的文学风格、思想内涵和对中国文化的独特见解。

1941年冯至写的诗集

1941年冯至写的诗集

1941年冯至写的诗集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冯至的背景和诗歌创作生涯
2.1941 年冯至写的诗集的特点和主题
3.诗集中的代表作品及其意义
4.1941 年冯至写的诗集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冯至,原名冯承植,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评论家、翻译家。

他生于1900 年,曾在日本留学,期间开始涉猎文学创作。

回国后,他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任教,并投身于新文化运动,与陈独秀、胡适等文学巨匠有过密切的交往。

1941 年,冯至创作了一部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诗集。

这部诗集的主题涵盖了抗日战争、民族解放、人民疾苦等多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冯至作为一位爱国诗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诗集的特点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既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映,又有对理想的热情追求。

诗集中的代表作品有《黄河大合唱》、《向太阳》等。

这些作品以宏大的气魄、激昂的热情和深刻的思考,表达了冯至对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的热切向往,成为当时抗日战争时期鼓舞人民斗志、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文化武器。

1941 年冯至写的诗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丰富了中国现代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另一方面,它传承了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了民族精神,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1页共1页。

关于冯至的诗《十四行集》

关于冯至的诗《十四行集》

关于冯至的诗《十四行集》苗雨时冯至(1905—1993),河北涿县人。

1921年入北京大学学习,1930年赴德留学,攻文学和哲学。

归国后历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六十年代后任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所长。

他是在大学时代开始创作,最初以《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奠定了诗坛地位,被鲁迅生先称许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十四行集》是他的第三本诗集,1942年由桂林明日出版社出版。

出版后,受到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喜欢。

诗人这时期的创作明显受了里尔克和德国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

1938年他翻译出版了黑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里尔克的诗歌观点,使他感到一种心理上的契合。

十四行体,亦称商籁体,是西方的一种格律体。

冯至的《十四行集》就是在里尔克的作品和理论的启示下进行创作的。

对这部诗集,李广田率先写了长篇论文《沉思的诗》,对诗的内容和艺术表现作了深入、独到的剖析。

他指出,诗人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人生哲理,把“平凡的事物”表现得“又深邃,又生疏”。

例如,诗人写一群在“潮湿的阴郁”中降生的小狗,被大狗衔到太阳地晒太阳,然后又衔回窝中。

诗中写道:第一次领受光和暖,等到太阳落后,它又衔你们回去。

你们没有记忆,但这一幕经验会融入将来的吠声,你们在深夜吠出光明。

关于诗歌形式的建构和艺术表现,李广田写道:“……十四行体,这一外来的形式,由于它的层层上升而又下降,渐渐集中而又解开,以及它的错综而又整齐,它的韵法之穿来而又插去,……它本来是最宜于表现沉思的诗的,而我们的诗人却又能运用得这么妥贴,这么自然,这么委婉而尽致……”朱自清在《新诗杂话》中,说冯至是“从敏锐的感觉出,在日常的环城体味出精微的哲理的诗人”,并指出“十四行体”在诗人手中“渐渐圆熟”,“冯先生的集子里,生硬的诗行便很少”。

但是,在冯文炳的《谈新诗》中,则表示了某种批评的意见。

他说:“新诗本不必致力于形式,新诗自然会有形式”,“十四行体不能保护一切”。

冯至蛇诗歌鉴赏

冯至蛇诗歌鉴赏

冯至蛇诗歌鉴赏
一、原文
《蛇》是冯至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一首爱情诗,全诗如下:
《蛇》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
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不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光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潜潜走过;
为我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二、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蛇”为喻,将寂寞、乡思等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使诗歌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同时,诗人通过描写蛇的行动和形态,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也反映了爱情的神秘和不可捉摸。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是冯至的代表作之一。

冯至《蛇》赏析

冯至《蛇》赏析

冯至《蛇》赏析摘要:一、概述《蛇》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二、分析《蛇》诗歌的主题思想三、解读《蛇》诗歌的艺术特色四、总结诗歌价值及影响正文:一、概述《蛇》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蛇》是我国著名诗人冯至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诗人冯至(1896-1983),原名冯文植,字至善,江苏南通人,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作家、文学评论家。

这首诗歌创作于1925年,发表于《小说月报》上,是冯至早期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当时正值中国民主革命的高潮,民众疾苦、国家内忧外患,诗人通过对蛇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民众命运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二、分析《蛇》诗歌的主题思想《蛇》诗歌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民众疾苦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诗中,蛇成为了一个象征符号,代表着受苦受难的民众。

诗人通过描绘蛇的形态、动作、心理等,表现出民众在压迫、苦难中的顽强生存意志和寻求解放的渴望。

同时,诗人以蛇为载体,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黑暗现实的愤懑和对光明的向往。

在这种背景下,《蛇》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民族复兴的使命感和对民众命运的深切关怀。

三、解读《蛇》诗歌的艺术特色《蛇》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具有鲜明的特色。

首先,诗人以蛇为主题,通过对蛇的细腻描绘,使诗歌意象鲜明、生动。

其次,诗歌采用象征手法,以蛇喻人,将蛇的形象与民众的命运紧密联系,增强了诗歌的内涵和表现力。

再者,诗歌结构严谨,意境深远,通过蛇的生存状况反映出现实社会的种种困境。

最后,诗人在诗歌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使作品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四、总结诗歌价值及影响《蛇》诗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揭示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面,表达了诗人对民众命运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这首诗歌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现代诗歌创作的典范之作,同时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通过对《蛇》诗歌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冯至的文学成就和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结束语】通过对《蛇》诗歌的解读,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冯至对民众命运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冯至 我们并立在高高的山巅 朗诵基调

冯至 我们并立在高高的山巅 朗诵基调

冯至作为我国现代诗歌的先驱,其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深受人们喜爱。

而他的作品中,尤以《我们并立在高高的山巅》这首诗最具代表性。

这首诗以朗诵的形式展现了我国山水之美,启发人们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以此为主题,深入探讨冯至的诗歌创作,以及《我们并立在高高的山巅》的朗诵基调,希望通过全面的评估和深度的讨论,为你带来更深刻的理解。

一、冯至及其诗歌创作1.冯至作为我国现代诗歌的先驱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刻的内在内涵而著称。

他对自然、人文和社会的深刻思考,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体现出他对生活和世界的独特理解。

2.冯至作品中,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有对现实社会的敏锐观察和深刻反思。

他以独特的艺术语言,描绘了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多重风貌,展现了他对时代和人性的深刻关怀。

二、《我们并立在高高的山巅》的朗诵基调1.《我们并立在高高的山巅》是冯至的代表作之一,其朗诵基调极具特色。

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语言,展现了我国山水之美,唤起人们内心对大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2.朗诵基调是诗歌艺术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将文字和声音相结合,通过语音的节奏和情感的起伏,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和深刻。

在《我们并立在高高的山巅》中,冯至通过巧妙的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赋予了诗歌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感染力。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我们并立在高高的山巅》所展现的朗诵基调,不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更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及人生的独特感悟。

在我看来,这种朗诵基调正是冯至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领悟的艺术表达,也是他对人类情感和精神世界的探索。

通过朗诵基调,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中,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共鸣力。

总结回顾通过对冯至诗歌创作和《我们并立在高高的山巅》朗诵基调的深入探讨,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了这位伟大诗人的艺术魅力和创作内涵。

冯至的作品不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深刻剖析,更是一种对生命、自然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第十讲 浅草·沉钟社诗人—冯至

第十讲 浅草·沉钟社诗人—冯至




此外,还有历史小说《伍子 胥》、散文集《山水》及译作 等。

就诗歌而言,短诗《我是一条小河》、《蛇》 堪称抒情诗的代表作。

前诗借“小河”与“影儿”、“大海”之间的自然 联系,写出了男女的一见钟情,两情的心心相印, 如影随行的爱情喜悦与悲哀;

后诗借“蛇”这一冰冷、独特而又多情的意象来反 映男女爱情的热烈与痴情。


冯至独特的诗歌追求:

冯至自称是从郭沫若的《女神》中学会创作新诗的, 这使他认识到“想象力”及“语言的音乐性和形象 化在诗歌中的重要意义”; 他最早的诗歌发表在《创造》月刊上,他虽是在 《女神》的影响下进行的诗歌创作,但他又表现出 与郭沫若诗歌独特的风格,那就是他处处表现出 “艺术的节制”,这就使他的诗歌与新月派形式的 追求较类似。

冯至诗介于郭沫若的自由诗与新月派提倡“三美原 则”的格律诗之间,或能将郭沫若为代表的自由诗 与新月派格律诗达到完美的融合。



冯至在北京大学读 书期间就开始诗歌 创作。 1923年,与林如稷, 陈翔鹤,陈炜谟等 在上海创办“浅草 社”,1925年在北 京与原“浅草社” 的成员共同组成 “沉钟社”;


沉钟社在现代文坛上有重要的 影响,鲁迅曾称赞说它是“中 国最坚忍,最诚实,挣扎得最 久的诗歌团体。”
文学创作有诗歌、小说、散文 等,而以诗歌成就最高; 诗集有《昨日之歌》(1927), 《北游之其他》(1929),抗 战时期有《十四行集》等;
第十讲 浅草· 沉钟社诗人
——冯至的诗歌创作

冯至(1905-1993)

现代著名诗人,翻 译家,学者、教授, 原名冯承植,河北 汤县人。

蛇

《蛇》素材王瑀一、作者介绍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

早年既开始诗歌创作和翻译。

1923年曾与林如稷、陈翔鹤、陈炜谟等创办浅草社,出版《浅草季刊》。

1925年又与人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

浅草和沉钟都是五四后曾发生较大影响的文学团体。

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二、冯至的诗歌创作分为两个阶段:1、二十年代,主要是抒情诗歌的创作,讲究意象,注重感觉,用非常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

2、四十年代集中创作了一批十四行诗,成功移植了这种外国诗体(分为意大利式、法国式、英国式),《十四行集》在新诗体式移植方面做出了新贡献。

十四行诗:原为中世纪意大利民间流行的短歌,后被“西西里诗派”和文艺复兴时期诗人发展成为具有严谨格律的诗体。

其组成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两节四行诗,后一部分是两节三行诗。

每行诗有11个音节,用抑扬格,末尾按ABAB ABAB CDC CDC格式押韵脚,也可按ABBA ABBA CDC DCD或ABBA ABBA CDC EDE格式押韵脚。

这种诗体,在英国最为流行,莎士比亚、弥尔敦、雪莱、济慈等都有许多优秀的十四行诗作。

《十四行集》不仅代表了冯至诗歌创作的新成就,也代表着十四行体在中国的最高水平,冯至的《十四行集》是中国十四行诗成熟的标志。

冯至的《十四行集》的思想和艺术特色:1、诗人关注国家、人民和人类、宇宙的根本问题。

2、表现出了对诗情哲理化的追求,能从敏锐的感觉出发,注重从细节着眼捕捉诗意,在日常的境界里体味出精微的哲理。

3、善于进行艺术的节制,内敛有度,不露“锋芒”。

4、利用十四行诗结构上的特点保持语调的自然,堪称十四行体中国化的成功实践三、创作背景据冯至日后的回忆,这是一首借画抒情的诗。

当时他看到19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画家毕亚兹莱的一幅黑白线条画,“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长,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他觉得这蛇“秀丽无邪,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

冯至诗歌创作

冯至诗歌创作

二、创作特色:古典与现代交融
• 1、20年代的诗歌,古典中映现着现代 • “堪称独步”的叙事诗:冯至的叙事诗的 开 拓之处在于这些诗作使得中国的叙事诗摆 脱了古典的束缚走上了现代诗歌的成熟之 路。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展现了中国古典 叙事诗的现代诗形的变革。 代表作:《蚕马》、《帷幔》
帷幔
• • • • • • • • 谁曾经,望着那葱茏的山腰, 葱茏里掩映着,一带红墙, 不曾享受过,幽闲的圣味── 氤氲地,漾起来一丝遐想? 在那里起居的,或男或女, 都说是脱去了,许多索累; 在他们深潭古井般的心中, 却像含蓄着,中古罗曼的风味。 • • • • • • • • 在二百年前,尼庵里一个少尼, 绣下了一张珍奇的帷幔; 每当乡中进香的春节, 却在对面的僧院里展览, 这又错综,又神秘的原由, 出自乡人们单纯的话里── 出向少尼在十七岁的时节, 就跪在菩萨龛前,将乌丝剃去。
蚕马帷幔帷幔暗暗地离掉了她的家园除了她隐隐深潜的痛苦聪明冯至不仅仅是确立中国现代叙事诗的成熟形式而且在这些成熟完美的形式中还融注了同时期其他作家所不曾真正关注的关于人的问题的思考这其实是具备很深的现代性品格的
冯至诗歌创作
一、诗人简介
• 冯至(1905——1993),现代诗人、散文 家、小说家。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 曾参与组织“沉钟社”。有诗集《昨日之 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 《冯至诗选》等。
• • • • • • • • • • • • • • • •
“泪珠儿随着清脆的语声, 一滴滴,一字字,湿遍了衣襟。 老尼说,“你削去烦恼丝, 泪珠儿也要随着恼消尽!” 恼人的春风,才吹绿了山腰, 凄凉的秋雨,又淋病了檐前的弱柳; 人世间不知又起了,多少纷纭, 尼庵总是静静地没有新鲜,没有陈旧。 只有那暮鼓晨钟,经声佛号, 不知是将人唤醒,还是引人入梦? 她的心儿随着形骸消瘦, 可是没有泪的眼前,更觉朦胧。 过了一天,恰便似过了一年, 眼看就是一年了,回头又好像一天; 水面上早已结了寒冰, 荒凉与寂寞,也来自远远的山巅。

1941年冯至写的诗歌

1941年冯至写的诗歌

1941年冯至写的诗歌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1941 年冯至的诗歌创作背景
2.冯至的诗歌特点
3.1941 年冯至的具体诗歌作品
4.这些作品的影响和价值
正文
1941 年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一年,这一年,许多优秀的诗人如郭沫若、徐志摩、朱自清等都在创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这一年的诗人阵容中,冯至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名字。

他的诗歌创作在 41 年这一年中达到了一个小高峰,产生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品。

冯至,原名冯承植,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评论家、翻译家。

他的诗歌创作始于 30 年代初,40 年代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

1941 年,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社会的动荡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冯至的创作热情。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热爱,对侵略者强烈的仇恨,以及对光明和希望的热切向往。

冯至的诗歌特点鲜明,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深沉,富有音乐性和象征性。

他的诗歌主题广泛,既有对个人生活的细腻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更有对民族命运的深沉思考。

他的诗歌形式多样,既有自由诗,也有格律诗,还有散文诗。

在 1941 年,冯至创作了许多重要的诗歌作品,如《雨夜》、《孤独》、《夜歌》等。

这些作品,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其中,《雨夜》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歌通过对雨夜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热爱,对侵略者强烈的仇恨,以及对光明和希望的热切向往。

冯至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他的诗歌,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时期,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诗人。

冯至20世纪20年代的诗歌创作

冯至20世纪20年代的诗歌创作

冯至20世纪20年代的诗歌创作
冯至本时期的诗风是浪漫主义的,有诗集《昨日之歌》。

1921--1923年所作诗主要受“五四”时期郭沫若等人的新诗影响,他的作品最初也在《创造季刊》上发表,句子比较自由,对于音节、旋律、韵脚不甚在意,而注重诗意的提炼与表达。

在冯至的诗艺探索过程中,可以见出德国浪漫主义诗歌尤其是海涅《还乡集》的影响。

冯至的抒情诗,感情深沉含蓄,不似徐志摩、闻一多的热烈浓郁;在手法上,平淡中见奇巧,哀婉清丽,不似徐志摩、闻一多的瑰丽多彩,也不若郭沫若的直诉狂呼;在形式上,语言明净,大致押韵,具有整饬美,不似闻一多《死水》的精严。

《蚕马》、《吹箫人的故事》以叙事诗的形式,抒写来自传说的悲剧性的爱情故事,借以控诉旧式婚姻制度的罪恶,传达青年一代对于爱情的理想。

冯至的叙事诗颇受歌德、席勒叙事谣曲的启示,其感伤、孤独的抒情底蕴与神秘色彩,赋予作品不可替代的价值。

鲁迅称冯至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而朱自清则更看重冯至的叙事诗。

以为其“叙事诗堪称独步”。

1929年冯至诗集《北游及其它》出版,作者一贯谛视心灵的眼睛转向现实的人间,歌喉也由幽婉清丽一转为粗放激愤,显示了诗人涉世日深之际诗艺的调整。

1941年冯至诗集

1941年冯至诗集

1941年冯至诗集
【最新版】
目录
1.1941 年冯至诗集简介
2.冯至的诗歌创作特点
3.1941 年冯至诗集的代表作品
4.1941 年冯至诗集的历史价值和影响
正文
1941 年冯至诗集是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诗歌作品集,它收集了冯至在 1941 年间创作的诗歌。

冯至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冯至的诗歌创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的诗歌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有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其次,他的诗歌形式灵活多变,既有自由诗,也有格律诗;最后,他的诗歌语言简练优美,富有音乐性和绘画性。

1941 年冯至诗集中的代表作品包括《黄河大合唱》、《哀怨》、《夜歌》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1941 年冯至诗集的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它对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推动作用上。

冯至的诗歌创作在 40 年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他的诗歌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内涵,而且也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总的来说,1941 年冯至诗集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诗歌作品集。

第1页共1页。

1941年冯至写的诗集

1941年冯至写的诗集

1941年冯至写的诗集
摘要:
1.1941 年冯至写的诗集概述
2.冯至的诗歌创作背景
3.冯至诗歌的艺术特点
4.冯至诗歌的社会影响
正文:
1941 年冯至写的诗集概述
1941 年,我国著名诗人冯至创作了一部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诗集。

这部诗集展现了冯至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创作风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意。

在这一时期,冯至的诗歌成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的象征,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冯至的诗歌创作背景
1941 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

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冯至以诗歌为武器,抒发对祖国和人民的关切,激发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

他的诗歌反映了我国人民在战争中的英勇顽强和艰苦奋斗,表达了对和平、自由、民主的向往。

冯至诗歌的艺术特点
冯至的诗歌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以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生活。

他的诗歌既有豪放、激昂的抒情,也有沉郁、悲壮的叙事。

冯至善于运用生动的意象和丰富的修辞手法,将个人情感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展现了我国人民在战争中的英勇与坚韧。

冯至诗歌的社会影响
冯至的诗歌在当时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誉为“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战士”。

他的诗歌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同时,冯至的诗歌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工作者,成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1941 年冯至写的诗集是一部充满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展现了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英勇斗争和民族精神。

赏析我爱这土地

赏析我爱这土地

赏析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流传广泛的中国现代诗歌,由北岳庙著名诗人冯至创作。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我爱这土地》通过深情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土地的深深眷恋和热爱之情。

诗中透露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珍惜,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敬仰。

首先,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祖国土地的美丽和壮丽。

"我爱这土地,雨巷里的麦穗黄,河畔的稻田绿,碧空如洗的湖",这些绚丽的画面勾勒出了大地的丰硕和生机,给人以宁静和温馨之感。

其次,诗人用感性的语言表达了对祖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珍视。

"我爱这土地,历史的长河在奔腾,文化的火炬在燃烧",这些诗句体现了诗人对祖国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文化的敬仰与崇高。

最后,诗人以情感的表达,凝聚了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热爱之情。

"我爱这土地,有你那真挚的笑脸,有你那朴实的言语",这些诗句展示了对祖国人民的善良和纯真的赞美,表达了对家园的无尽热爱。

总体而言,《我爱这土地》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情的笔墨,将爱国之情融入诗歌中,唤起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这首诗歌不仅是一首赞歌,更是一种对祖国的讴歌和致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我们随着风吹,随着水流, • 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 • 化成蹊径上行人的生命。
• 人化为物, 物化为人, 生命与生命互 相呼应, 生命与万物融合为一。沟通 与交流无处不在。这种交流具有无 限的延展性与敞开性, “既无此岸也 无彼岸”, 趋向于“伟大的统一”。 这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难 舍难分的关系。
• •
• • • •
第二日的阳光笛声里, 更掺杂着陶陶欲碎的歌唱── 她的心儿里,涌出来一朵白莲, 她就把它,绣在帷幔的中央。
• • • •
• • • • • • • • • • • •
此后日日的笛声中, 总甜甜地,有一种新鲜的曲调── 她也就把彩色的线,按着心意, 水里绣了比目鱼,天上是相思鸟!
2、40年代诗歌:现代中渗透着古典
• 《十四行集》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都 洋溢着现代气息, 这部由二十七首诗组成 的《十四行集》, 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最 集中、最充分地关注生命主题的一部诗集, 在他的很多诗篇中都融注着诗人对于生与 死、生命与生存的思考。
代表作《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们 准备着》
• • • • • • • • • • • • • • • •
“虽说你觉得,苦海无边, 到底是谁,将你这年轻的人儿提醒 就使你在我的面前不肯说, 在佛前忏悔时,也要说明!” “我的师,并没有人将我提醒; 我只是无意中,听见了一句── 说将来同我共运命的那个人, 是一个又丑陋,又愚蠢的男子。” “无奈婚约,早被父母写定, 婚筵也正由亲友筹划; 他们嘻嘻笑笑,忘了我的时候, 我只好背了他们,来到这座山中。” “我的师,这都是真实的话, 我相信你,同信菩萨一样; 我情愿消灭了,一切热念, 冰一般凝冻了,我的心肠!”
• • • • • • • • • •
只望一天天地憔悴了, 将来独葬在,三尺的孤坟── 啊,只要是世上所有的, 她都没有了,一些儿福份! 炉烟缕缕地,催人睡眠, 春息薰薰地,吹入了窗阁; 一个牧童,吹着嘹亮的笛声, 赶着羊儿,由她的楼下走过。 笛声越远,越觉得幽扬, 两朵红云轻抹在,她苍白的面庞 ── 她取出一张绯红的帷幔, 仔细地看了许久,又放在身旁。
• • • • • • • • • • • •
“这是我半年来,绣成的帷幔, 多谢你的笛声,给我许多灵感! 我是个十八岁的少尼, 我的身世,只有泪珠泛澜!
“可是我们永久隔阂着; 在两个世界里──” 她把这包帷幔掷下去, 匆匆地,又将窗儿关闭。 次日的天空,布满了彤云, 宇宙都病了三分,更七分愁苦: 一个牧童,剃度在对方的僧院, 尼庵内焚化了,这年少的尼姑。 现在已经二百多年了, 帷幔还珍重地,被藏在僧院里─ 只是那左方的一角呀, 至今没有一个人儿,能够补起!
• 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 • 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 • 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我们准备着》
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 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 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 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
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 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 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 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
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 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 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
冯至诗歌虽然表达的内容、沉 思的方式, 流露的情绪是现代性的, 但是表达时更深的落脚点却是停留 在传统的指归上, 可见冯至诗歌的 本质是现代的外衣下跳动着一颗古 典的心, 现代中渗透着古典。
3、古典与现代的交融
• 纵观这两个时期冯至的诗歌创作, 前期的诗作充 溢着地道的中国古典气韵, 也融注了诗人对于现 代性问题的思考, 在古典中映现着现代; 后期的 诗作在内容和形式上洋溢着现代气息, 字里行间 又荡漾着古典文化的神韵,在现代中渗透着古典。 自此我们可以得出, 在冯至的诗歌创作中, 中国 的古典文化传统其实是冯至一以贯之的不变选择, 是他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最基本的底色, 是他一切 选择的参照坐标。所以我们可以说冯至不管他在 哪种程度上具备现代品质, 其实他还是有着一颗 古典的心。而冯至这个众所周知的具备现代性品 格的诗人, 其实是将古典与现代交融的绝佳实践 者。

• • • • • • • • • • • • • • • •
“泪珠儿随着清脆的语声, 一滴滴,一字字,湿遍了衣襟。 老尼说,“你削去烦恼丝, 泪珠儿也要随着恼消尽!” 恼人的春风,才吹绿了山腰, 凄凉的秋雨,又淋病了檐前的弱柳; 人世间不知又起了,多少纷纭, 尼庵总是静静地没有新鲜,没有陈旧。 只有那暮鼓晨钟,经声佛号, 不知是将人唤醒,还是引人入梦? 她的心儿随着形骸消瘦, 可是没有泪的眼前,更觉朦胧。 过了一天,恰便似过了一年, 眼看就是一年了,回头又好像一天; 水面上早已结了寒冰, 荒凉与寂寞,也来自远远的山巅。
• • • • • • • • • • • • • • • •
寒鸦呀呀地,栖在枯枝, 渺渺茫茫地,只剩下黄昏; 热泪溶解了,潭里的寒冰, 暮钟频频敲击,她仿佛无闻。 老尼的心肠,虽是冷若冰霜, 也不由得怜她的年纪轻轻── 这样儿年纪轻轻地, 便有这样的,乖奇的运命。 怜她本也是贵族的闺女, 教她静静地修养,在庵后的小楼。 她恹恹地,不知病了几多时, 嫩绿的林中,又听见了鹧鸪。 山巅的积雪,被暖风融化, 金甲的虫儿,在春光里飞翔; 她的头儿总是低低地, 漫说升天成佛,早都无望。
二、创作特色:古典与现代交融
• 1、20年代的诗歌,古典中映现着现代 • “堪称独步”的叙事诗:冯至的叙事诗的 开 拓之处在于这些诗作使得中国的叙事诗摆 脱了古典的束缚走上了现代诗歌的成熟之 路。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展现了中国古典 叙事诗的现代诗形的变革。 代表作:《蚕马》、《帷幔》
帷幔
• • • • • • • • 谁曾经,望着那葱茏的山腰, 葱茏里掩映着,一带红墙, 不曾享受过,幽闲的圣味── 氤氲地,漾起来一丝遐想? 在那里起居的,或男或女, 都说是脱去了,许多索累; 在他们深潭古井般的心中, 却像含蓄着,中古罗曼的风味。 • • • • • • • • 在二百年前,尼庵里一个少尼, 绣下了一张珍奇的帷幔; 每当乡中进香的春节, 却在对面的僧院里展览, 这又错综,又神秘的原由, 出自乡人们单纯的话里── 出向少尼在十七岁的时节, 就跪在菩萨龛前,将乌丝剃去。
• • • • • • • • • • • • • • • •
正午的阳光,初春般的温暖, 熙熙的白鸽儿,在空际飞翔; 翩翩地,来了青年的兄妹, 说是奉了母命,来拜佛进香。 她看着那俊秀青年的眉端, 蕴着难言的深情一缕── 活泼的妹子悄悄地,在她身边说, 句句声声,都成了她的竹针万棘! “美丽的少姑啊,我告诉你! 聪明的你,你说他冤不冤? 为了遗弃了她的,一个未婚妻, 我的哥哥便许下了,不婚的愿!” 她昏昏地,独坐在门前, 落日也沉沉地,北风凄冷, 她睁睁地,目送着一双兄妹下了山; 一直地看得,没有一些儿踪影!
她时时刻刻地,没有停息, 把帷幔绣成了,极乐的世界── 树叶相遮,溪声相应, 只空剩下了,左方的一角。 本还想把她的悲哀, 也绣在那空角的上面── 无奈白露又变成严霜, 深夜里又来,嗷嗷的孤雁! 梧桐的叶儿,依依地落, 枫树的叶儿,凄凄地红, 风翕翕,雨疏疏,她开了窗儿, 等候着,等着吹笛的牧童。
• • • •
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 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 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
• 在平凡的事物中, 通过日常生活的细 致体验传达关于宇宙人生的深刻之思。 不能不说是一种很现代性的思维方式。 而这样的思维使诗歌的创作从开始到 最后, 从细节到全篇都展示出与古典 写作完全不同的崭新的另一面。
《鼠曲草》
• 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 • 便不由得要向你祈祷。 • 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 • 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 • • 但你躲避着一切名称, • 过一个渺小的生活, • 不辜负高贵和洁白, • 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 • 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 • 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 • 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 • • • 这是你伟大的骄傲 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 我向你祈祷,为了人生。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 • • • • • • •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 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 像秋日的树木,一棵棵 把树叶和些过迟的花朵 都交给秋风,好舒开树身 伸入严冬;我们安排我们 在自然里,像蜕化的蝉蛾
• 把残壳都丢在泥里土里; • 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 • 未来的死亡,像一段歌曲,
《我们站在高高的山巅》
• • • • 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 化身为一望无际的远景, 化成面前的光漠的平原, 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
• • • •
哪条路、哪道水,没有关联, 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应: 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 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
• 我们的生长、我们的忧愁 • 是某某山坡的一棵松树, • 是某某城上的一片浓雾;
• 冯至不仅仅是确立中国现代叙事诗的成熟 形式,而且在这些成熟完美的形式中还融注 了同时期其他作家所不曾真正关注的关于 “人”的问题的思考, 这其实是具备很深的 现代性品格的。
• 冯至的诗歌充满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学色彩, 同时又融入了对于人的关怀思考, 显示出现 代性品格, 所以说二十年代冯至的诗作是古 典中映现着现代。
• • • •
是西方的,太行的余脉, 有两座无名的高山,遥遥峙立; 一个是佛院,一个是尼庵, 两座山腰里,抱着这两个庙宇。
• • • •
她的父母,是朱门旧户, 她并不是,为了饥寒; 她虽然多病,但是也不曾 在佛前,许下了什么夙愿。
• • • • • • • • • • • • • • •
她只是在一个,梅蕊初放的月夜里, 暗暗地离掉了,她的家园,除了她 隐隐深潜的,痛苦,聪明, 便是莺鸟儿,替人间诉说忧怨。 她不知入了,多少迷路, 走得月儿圆圆地,落在西方; 云雀的声中,把她引到这座庵前, 庵前一潭泓水,微微荡漾。 终不像在人间,能享清福── 在水认识了,她的娟丽, 她毅然地走入尼庵中 情愿把青春的花叶,化作枯枝。 老尼含笑意向她说, “你既然发愿,我也不能阻你, 从此把一切的妄念,都要除掉, 这不能比作寻常的儿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