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

合集下载

剖宫产预防性抗生素使用

剖宫产预防性抗生素使用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抗菌药物, 细则, 手术, 剖宫产, 预防(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下称预防用药)的管理,减少细菌耐药,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合理用药,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办医政发〔2004〕285号)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等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的切口分类标准,剖宫产手术属于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

剖宫产手术为进宫腔手术,与阴道相通,易发生感染,故需预防用药。

第三条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的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宫腔感染及术中可能涉及的其他器官的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全身感染。

第四条本细则适用于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相关人员。

第五条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由医疗机构主管院长负责,药事管理委员会提供咨询与技术支持,由医务处(部)、药学部门、感染管理部门、护理部、妇产科、感染科、麻醉科、检验科等共同参与,成立工作协作小组,负责本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指导、管理等工作,确保本细则贯彻落实。

第六条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七条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

第二章预防用药的选择第八条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孕妇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药动学特点、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

第九条剖宫产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切口表面以革兰阳性球菌(葡萄球菌)为主,深部以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及厌氧菌为主。

第十条择期剖宫产手术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

若存在感染高危因素时,如胎膜早破、产前出血(如前置胎盘)等妊娠并发症、临产后的剖宫产手术、产前多次阴道检查以及存在易发生感染的妊娠合并症;术中如手术时间较长及进行宫腔纱条填塞的剖宫产手术;产后出血等,可选择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加用甲硝唑或单用头孢西丁。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下称预防用药)的管理,减少细菌耐药,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合理用药,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办医政发〔2004〕285号)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等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的切口分类标准,剖宫产手术属于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

剖宫产手术为进宫腔手术,与阴道相通,易发生感染,故需预防用药。

第三条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的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宫腔感染及术中可能涉及的其他器官的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全身感染。

第四条本细则适用于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相关人员。

第五条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由医疗机构主管院长负责,药事管理委员会提供咨询与技术支持,由医务处(部)、药学部门、感染管理部门、护理部、妇产科、感染科、麻醉科、检验科等共同参与,成立工作协作小组,负责本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指导、管理等工作,确保本细则贯彻落实。

第六条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七条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

第二章预防用药的选择第八条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孕妇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药动学特点、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

第九条剖宫产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切口表面以革兰阳性球菌(葡萄球菌)为主,深部以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及厌氧菌为主。

第十条择期剖宫产手术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

若存在感染高危因素时,如胎膜早破、产前出血(如前置胎盘)等妊娠并发症、临产后的剖宫产手术、产前多次阴道检查以及存在易发生感染的妊娠合并症;术中如手术时间较长及进行宫腔纱条填塞的剖宫产手术;产后出血等,可选择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加用甲硝唑或单用头孢西丁。

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分析

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分析

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分析剖宫产术是一种常见的产科手术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护母婴的生命安全,但手术后的伤口治愈和感染预防也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预防术后感染,常见的做法是在手术中使用抗菌药物。

关于剖宫产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的具体作用和效果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

本文将就此话题展开分析,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一、抗菌药物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1. 预防术后感染剖宫产手术是一种通过切开腹部,将胎儿从子宫内取出的手术方式。

由于手术过程需要切割皮肤和子宫等组织,故而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

为了预防术后感染,术中常常会应用抗生素,将其注入体内以杀灭可能的细菌,减少感染的风险。

2. 保护患者免受外界细菌侵袭手术后的患者常常需要在医院内观察和治疗一段时间,这个时候患者的身体免疫力相对较弱,抗菌药物的应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患者的身体免受外界细菌的侵袭,降低二次感染的风险。

1. 一些专家认为,在剖宫产手术中过早使用抗菌药物,容易引起耐药菌株的产生。

耐药菌株是指某些细菌在长期暴露于抗生素条件下产生了对抗生素的耐受能力,导致抗生素对其产生的杀菌作用减弱,从而对抗生素的治疗效果产生严重的影响。

在剖宫产手术中过早使用抗菌药物可能会导致细菌的耐药性增强,从而影响抗生素对感染的治疗效果。

2. 另一些专家认为,对于高危患者,在手术结束后立即使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是非常必要的。

高危患者包括: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史的产妇;分娩一直未能迅速进行或遭受了拖产几天的产妇;治疗过感染性疾病、有输液史的产妇。

这些高危患者在手术结束后,身体的免疫力相对较弱,特别需要及时应用抗菌药物来预防感染。

1. 抗生素合理使用能够降低术后感染率一项针对3871名接受剖宫产手术的患者进行的研究发现,在术后使用合理的抗生素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合适的情况下,使用抗菌药物还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为了进一步规范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特制订本规定,并须严格遵照执行。

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和手术部位感染,以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预防用药基本原则包括:应选用杀菌剂,不宜选用抑菌剂;应选择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应给足剂量,静脉快速滴入;应在切皮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应在病房或手术室给药。

预防用药条件包括: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仅在特定情况下可考虑使用;清洁-污染手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使用药物;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不属于预防应用范畴。

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包括:根据预防目的选择药物;考虑既往该部位感染细菌的种类及其抗菌药物耐药性;参考抗菌药物药效及药代动力学参数;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操作流程包括:择期手术后,根据手术类型和预防目的选择抗菌药物,按照基本原则给药,定期评估疗效和药物耐受性。

在手术前一天,主管医生应开具临时医嘱,明确手术前0.5小时需要使用的药物剂量。

对于需要进行皮试的患者,病房护士应完成皮试并记录结果,并执行医嘱并签名。

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手术室可以在手术过程中追加一次药物剂量,根据药物半衰期来确定。

各科室应提前根据本科手术特点或预计手术时间,将第二剂量抗菌药物提交手术室备用,如果手术中未使用,应随病人一起带回病房。

为了避免胎儿接受抗菌药物,剖宫产手术应在钳夹脐带或断脐后由手术室护士执行医嘱给药,皮试由病房护士完成并记录皮试结果。

在术后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时,应选择与术前相同的药物。

对于I类切口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术前用药一次即可;对于I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时间为24小时,必要时可延长至48小时;对于III类切口手术,可根据实际情况应用3-7天。

21.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21.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进一步规范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规定,自文件下发之日起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将严格纳入质控考评,各科室须严格遵照执行。

1.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2.预防用药基本原则2.1种类:应选用杀菌剂,不宜选用抑菌剂。

原则上应选择一、二代头孢类等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有循证医学证据的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为头孢唑啉,第二代头孢菌素主要为头孢呋辛)。

如果患者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可用克林素霉注射液。

2.2剂量:参考《原则》推荐剂量,静脉快速滴入;药物溶媒量100~150ml(成人)为宜,不宜用大量液体长时间慢速滴入。

2.3术前给药时间:应在切皮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参考抗菌药物的达峰时间和半衰期),剖宫产术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

2.4术后给药时间:应在术后24-48小时内停药,若有高危因素者,术后可4-6小时给药一次。

2.5给药地点:手术室。

3.预防用药条件3.1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主要应加强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

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会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年龄大于70岁;(5)糖尿病控制不佳;(6)恶性肿瘤放、化疗中;(7)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

3.2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污染手术(Ⅲ类切口手术):(1)清洁-污染手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用药;(2)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3.3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果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两种方法效果比较

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两种方法效果比较
[ ] 黄文祥, 2 郑雪琴 , 粱幸甜 , 七氟醚在非住 院4 J包皮 环切手 等. ,L
术麻醉 中的临床观察[ ] 中国医师杂志 ,0 62 ( 1 :2 J. 2 0 ,9 s )3 5—
3 6 2 .
在本研究 中 s组患儿全部诉疼 痛 , 啼哭 、 躁术前采用 0 35 的布 比卡 因行局部 浸润麻 而 .7% 醉, 解决术后疼痛 的问题 , 减少患儿 的不愉快记 忆 , 使苏醒过 程更为平顺。与 S 组相 比 , 仅 3例啼哭 , C组 1例疼痛 , 无躁 动发生 。
剖宫产属 于可能 污染 (Ⅱ类 ) 手术 , 应用 抗生 素是 预 防 术后感染的常用方法 。现将 2 0 09年 1月 一 09年 l 20 2在我
( 术后用药组 ) 8 作为研 究对 象。①年龄 为 1 3 3 4例 8— 9岁 , 孕次为 1 6次 , ~ 孕周为 3 4 2— 1周 , 中未临产 的有 2 1例 , 其 2 第一产程有 4 8例 , 6 第二 产程 有 7 9例 ; 术前 无感染 倾 向, ② 凝血常规及血常规正常 , 术前 2次测体温正 常(<3 . 7 5℃) ; ③无心 、 、 、 肺 肝 肾及糖 尿病 史 , 贫血 病史 ; 无 药物 过敏 无 ④ 史, 用药前做 药敏试 验均为 阴性 ; 术后产 妇保持乳 汁分泌 ⑤

综上所述 , 七氟醚易 于被4J 接受 , 、 复快 , 'L , 诱导 恢 过程
平顺 , 并发症少 , 是小儿 非住 院短 小手术 ( 如包皮 套扎术) 全
b a n a d i ut n o ae hs [ ] A e h A a 。 r t i l n co s f n s e a J . n s n g eh he d i t i t l 勇, 王 杨, 汪小 海. 七氟醚和 氟烷在4 J 唇腭裂 手术麻 ,L

围术期预防性使用原则

围术期预防性使用原则

围术期预防性用药使用原则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需充分考虑感染发生的可能性、预防用药的效果、耐药菌的产生、二重感染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价格以及患者的易感性等多种因素,再决定是否应用。

要规范用药品种与给药方案,不应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或某些新品种以及耐药后果严重的药物作为预防用药。

一、一类切口预防性用药指标1、住院患者手术预防使用抗菌素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剖宫产手术除外)。

2、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30%。

3、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术和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4、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

二、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1、适应证:应用抗菌药物预防外科防手术部位感染(SSl)作用是肯定的,但并非所有手术都需要。

一般的I类即清洁切口,应注意严格的无菌技术及细致的手术操作,大多无需使用抗生素。

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具体适应症有:2、Ⅱ类(清洁一污染)切口及部分Ⅲ类(污染)切口手术,主要是进入消化道(从口咽部开始)、呼吸道、女性生殖道等的手术;A 使用人工材料或人工装臵的手术,如心脏人工瓣膜臵换术、人工血管移植术、人工关节臵换术等;B 清洁大手术,手术时间长、创伤较大,或一旦发生感染后果严重者,如开颅手术、心脏和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C 病人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等。

此外,经检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病原菌所致SSI发病率异常增高时,除追究原因外应针对性预防用药。

已有严重污染的多数Ⅲ类(污染)切口及Ⅳ类(污秽一感染)切口手术(如开放创伤、消化道穿孔等),应在手术前即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及术后继续应用,不列为预防性应用。

手术切口分类见附表1。

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分析

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分析

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分析剖宫产是一种常见的分娩方式,它可以确保母婴的安全,减少分娩过程中的风险。

但是剖宫产手术后容易发生感染,因此预防感染非常重要。

应用抗菌药物是防止感染的常见方法之一。

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是指在剖宫产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内,给予患者一定的抗菌药物,以预防术后感染。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需要考虑患者的过敏史,如对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者应禁用这些药物。

还需要考虑患者的肾、肝功能情况,以及药物的代谢与排泄途径,选择药物剂量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在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中,常见的药物有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等。

头孢菌素类药物广谱抗菌活性强,对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都有很好的抗菌作用,常用的有头孢呋辛、头孢地耐和头孢噻肟。

氨基糖苷类药物主要用于对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预防,如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

大环内酯类药物用于对阳性球菌感染的预防,如阿奇霉素。

在选择药物时,还需要考虑药物的耐药情况。

通过对患者分离的细菌进行药敏试验,能够帮助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

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时间也需要注意。

通常,抗菌药物会在手术开始前30分钟内给予,并持续24小时。

如果在手术过程中出现感染的风险因素,如胎膜破裂时间超过6小时或过一整夜的手术时间,则可以延长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直至感染的风险降低。

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过度和错误使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耐药性的增加,给后期治疗带来困难。

在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并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

四川省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实施细则(2023版)

四川省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实施细则(2023版)

四川省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实施细则(2023版)一、预防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二、预防用药原则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精细的无菌操作和手术技巧,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对于择期手术患者,一般术前住院日≤3天。

不推荐对准备接受手术的患者去除毛发;如果确有必要,只能使用剪刀或电推去除毛发。

无论是在手术前或在手术室中,任何情况下均强烈反对使用剃刀去除毛发。

1.若为0类手术切口,根据具体手术细化:(1)若经过人体无菌腔道或经皮穿刺(如血管)经过无菌部位,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原则与I 类切口相同;(2)若经过人体自然腔道(如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原则与Ⅱ类切口相同;(3)若经过污染的人体自然腔道(如结直肠),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原则与Ⅲ类切口相同。

2.清洁手术(I类切口):手术脏器无感染,切口局部无炎症、非损伤性,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通常不需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但I类切口手术存在下列高危因素之一时可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颅内手术、心脏搭桥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70岁);(5)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肿瘤病人放化疗中等)、营养不良等患者。

3.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可能存在定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致感染,故此类手术一般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4.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下称预防用药)的管理,减少细菌耐药,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合理用药,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办医政发〔2004〕285号)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等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的切口分类标准,剖宫产手术属于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

剖宫产手术为进宫腔手术,与阴道相通,易发生感染,故需预防用药。

第三条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的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宫腔感染及术中可能涉及的其他器官的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全身感染。

第四条本细则适用于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相关人员。

第五条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由医疗机构主管院长负责,药事管理委员会提供咨询与技术支持,由医务处(部)、药学部门、感染管理部门、护理部、妇产科、感染科、麻醉科、检验科等共同参与,成立工作协作小组,负责本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指导、管理等工作,确保本细则贯彻落实。

第六条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七条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

第二章预防用药的选择第八条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孕妇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药动学特点、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

第九条剖宫产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切口表面以革兰阳性球菌(葡萄球菌)为主,深部以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及厌氧菌为主。

第十条择期剖宫产手术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

若存在感染高危因素时,如胎膜早破、产前出血(如前置胎盘)等妊娠并发症、临产后的剖宫产手术、产前多次阴道检查以及存在易发生感染的妊娠合并症;术中如手术时间较长及进行宫腔纱条填塞的剖宫产手术;产后出血等,可选择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加用甲硝唑或单用头孢西丁。

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分析

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分析

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分析剖宫产是现代妇产科手术中最常见的手术方式之一,是许多孕产妇安全顺利分娩的必需手段。

由于剖宫产是一种创伤性手术,会破坏阴道和子宫颈的天然防御屏障,容易导致术后感染。

因此,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分析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应用与注意事项。

一、应用1.预防感染剖宫产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预防手术创口感染。

在剖宫产手术过程中,通常要运用抗生素来预防感染发生,保护孕产妇的健康。

2.个体化选择对于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需要根据孕产妇的个体情况进行选择。

一般而言,50%的静脉注射头孢菌素类药物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类药物均可,个体化用药选择特别重要,需要根据孕产妇的体重、临床病情以及药物过敏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3.应用时间剖宫产手术结束后,需要在2小时内开展抗生素预防应用。

如果手术时间过长,则需要延长抗生素的应用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切忌把抗生素过早停用,早期停药可能导致感染复发的增加,从而降低患者的治疗效果。

二、注意事项1.用药禁忌针对孕产妇的身体状况,需注意抗生素的用药禁忌。

如孕妇对某些药物过敏或在哺乳期,不能用该药物等,均应特别注意用药禁忌。

2.剂量控制抗生素剂量不可随意增减,需要根据孕产妇的体重、肝肾功能等情况进行剂量控制。

如果剂量过大会导致细菌药物作用消失不了,诱发“超级细菌”产生。

临床上有一部分剖宫产围手术期发生感染复发者,主要原因是未经过足够的治疗或过早停药。

因此,在剖宫产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时应确保每一位孕产妇接受足够的药物治疗,并确保治疗期间坚持按时吃药。

4.预防抗生素耐药性抗生素在剖宫产围手术期中应用过多,可能会导致抗生素耐药性的风险增加。

为了预防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建议减少静脉使用抗生素种类的数量,选择口服抗生素等治疗方式,同时要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其用药频率和剂量。

总之,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是非常重要的。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一、抗菌药物选择1.术前预防用药:根据患者的感染风险因素和术前检查的结果,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常用的预防使用的药物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美罗培南、头孢呋辛等。

对于MRSA感染风险高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万古霉素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药物。

2.术中使用药物:术中可以考虑给予一次性预防用药,具体用药根据患者术前的感染风险因素和相关检查结果来决定。

二、用药剂量和给药途径1.术前预防用药:按照药物说明书以及临床指南推荐的剂量给药,一般在手术前30-60分钟给予。

如果患者存在肝肾功能不全等问题,需要进行适当的剂量调整。

2.术中使用药物:根据术中情况灵活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如需要延长手术时间或出现大出血,可以在手术中给予额外的抗菌药物。

三、用药时机1.术前预防用药:根据手术时间确定用药时机,一般在手术前30-60分钟给予。

2.术中使用药物:根据手术中的情况,在手术开始后的30分钟内给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2小时,可以考虑给予额外的抗菌药物。

四、用药疗程1.术前预防用药:一般给药时间在术前30-60分钟,术后24小时内停止给药,不需要延长用药时间。

五、给药暂停、终止和更换1.给药暂停:如果患者在给药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严重不良反应或药物不耐受情况,需要及时暂停给药,对患者进行相应处理。

2.给药终止:根据术后感染风险判断,通常在术后24小时停止抗菌药物的使用。

3.给药更换:如果患者在给药过程中出现药物不敏感或耐药情况,需要及时更换抗菌药物。

六、监测和评估1.监测:术后对患者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及炎症指标等相关检查,及时评估患者的感染情况和药物疗效。

2.评估:根据患者的感染指征、血常规、炎症指标等进行术后感染的评估,判断是否需要延长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或更换抗菌药物。

七、教育和宣教1.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的教育和宣教,包括用药时间、剂量、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知识。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管理细则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管理细则
第三条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的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宫腔感染及术中可能涉及的其他器官的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全身感染。
第四条本细则适用于本院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相关人员。
第五条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六条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
第十四条 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手术过程和术后4小时,若手术时间持续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超过1500毫升,应补充一个剂量。
第十五条 一般应短程预防用药,手术结束后不必再用。若有感染高危因素者,术后24小时内可再用1~3次,特殊情况可延长至术后48小时。超过48小时仍需继续使用的,必须要有明确的病程分析记录;术后超过5天仍需使用的,必须有明确的感染证据并在病程录上具体分析记录。
第十六条 实施剖宫产ຫໍສະໝຸດ 术的手术室应达到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
第十七条 尽量缩短手术前住院时间,减少院内感染的机会。
第十八条 做好围手术期准备工作,尽量纠正感染高危因素。
第十九条 产妇在进入手术室前即刻备皮。
第二十条 严格遵守术中无菌原则,细致操作、彻底止血。不提倡用抗菌药物溶液冲洗盆腔或伤口。
第二十一条 尽可能使用单股不吸收缝线缝闭切口皮肤,使用可吸收缝线缝合切口皮肤以下各层组织。若发现切口感染,应及时进行相关抗感染治疗,有渗出或脓液的应及时取样做病原学检查。
第二十二条 连台手术时需按手术室消毒要求实施。
第二十三条 术前孕妇和医护人员的准备、环境消毒、器械灭菌、术中通风、术后伤口护理等均应按照外科手术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 严格控制新上市的、限制性使用和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于剖宫产手术。
第七条 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孕妇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药动学特点、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为了规范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减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降低患者的医药费用,本规定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___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及卫生部、省市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要求,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

一、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的目的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的目的是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一)手术切口的分类及预防用药条件:清洁手术不需要预防用药,但在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手术涉及重要脏器、异物植入手术、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糖尿病控制不佳、恶性肿瘤放化疗中、营养不良等高危人群时可考虑预防用药。

清洁-污染手术和污染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于预防应用范畴。

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二)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应选用杀菌剂,不宜选用抑菌剂,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原则上围手术期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注射用头孢唑啉、注射用头孢呋辛、注射用头孢曲松、甲硝唑注射液(预防厌氧菌感染)。

首先,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仅在泌尿系手术中使用环丙沙星。

氨基糖苷类药物具有肾毒性和耳毒性,因此不建议作为预防用药。

大环内酯类药物属于抑菌剂,一般不作为手术预防用药。

碳青霉烯类药物不适用于手术预防用药。

糖肽类药物一般也不作为手术预防用药,但在MRSA发生率高的医院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时,可以选择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

对于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的患者,可以选择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感染,或选择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

在必要时可以联合使用不同的药物。

药物选择可以参考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一、引言剖宫产手术是产科领域中常见的手术方式,其目的是通过手术手段终止妊娠,以避免自然分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母婴并发症。

然而,剖宫产手术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其中手术部位感染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为了降低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感染的风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实施细则。

二、抗菌药物的选择1. 药物种类:根据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指南》,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选择具有良好抗菌谱、副作用小、安全性和有效性高的药物。

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克林霉素等。

2. 药物剂量:根据患者体重和手术时间确定药物剂量。

通常情况下,药物剂量为一次负荷剂量,随后根据手术时间给予维持剂量。

三、用药时机1. 术前用药:一般在剖宫产手术前30分钟至1小时内给予首次剂量。

术前用药有助于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2. 术后用药:根据手术时间及患者情况,术后可给予1-2次维持剂量,以保证手术部位在围手术期内的抗菌药物浓度。

四、用药时长1. 术前用药:一般为手术前30分钟至1小时内给予首次剂量。

2. 术后用药:根据手术时间及患者情况,术后可给予1-2次维持剂量,术后用药时长一般为24-48小时。

五、特殊情况下抗菌药物的应用1. 过敏患者:对于对常用抗菌药物过敏的患者,可选择其他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

2. 肾功能不全患者:根据患者肾功能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和用药时长,以确保药物浓度在有效范围内。

3. 孕妇合并感染:对于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合并感染的患者,应根据感染情况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六、监测与评估1. 监测药物浓度:定期监测患者血药浓度,确保药物浓度在有效范围内。

2. 评估疗效:观察患者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如切口愈合、体温、血象等指标,评估抗菌药物的疗效。

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分析

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分析

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分析剖宫产术是一种常见的产科手术,它通常是在产妇因为身体各种原因无法进行自然分娩时采用的一种手术方式。

虽然剖宫产手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母婴死亡率,但是它的操作过程中也容易造成各种感染。

在手术期间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变得尤为重要。

对于剖宫产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手术前的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在剖宫产手术之前,医生需要对产妇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和评估,以确定手术的适应症。

在确定手术后,医生通常会选择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以减少手术后的感染风险。

通常情况下,医生会选择广谱抗生素,如头孢类、青霉素类等抗菌药物,以覆盖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各种致病菌。

2.手术期间的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在剖宫产手术进行的过程中,医生需要保证手术场所的无菌状态,预防术中的感染。

通常情况下,医生会选择持续输注抗菌药物,以保持手术场所的清洁和无菌状态。

此时,医生需要根据手术的持续时间和手术操作的难易程度,来决定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种类和用药的剂量。

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在整个手术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有效地减少手术后的感染风险,保证产妇和宝宝的安全。

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医生需要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谨慎选择药物和掌握用药的剂量。

在使用抗菌药物时,产妇和家属也需要密切关注产妇的用药情况,避免出现过敏反应和药物不良反应。

产妇在手术后需要继续进行术后的康复护理,避免感染的风险。

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需要整个医疗团队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以保证手术后的效果和安全。

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

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

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下称预防用药)的管理,减少细菌耐药,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合理用药,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办医政发〔2004〕285号)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等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的切口分类标准,剖宫产手术属于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

剖宫产手术为进宫腔手术,与阴道相通,易发生感染,故需预防用药。

第三条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的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宫腔感染及术中可能涉及的其他器官的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全身感染。

第四条本细则适用于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相关人员。

第五条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由医疗机构主管院长负责,药事管理委员会提供咨询与技术支持,由医务处(部)、药学部门、感染管理部门、护理部、妇产科、感染科、麻醉科、检验科等共同参与,成立工作协作小组,负责本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指导、管理等工作,确保本细则贯彻落实。

第六条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七条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

第二章预防用药的选择第八条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孕妇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药动学特点、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

第九条剖宫产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切口表面以革兰阳性球菌(葡萄球菌)为主,深部以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及厌氧菌为主。

第十条择期剖宫产手术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

若存在感染高危因素时,如胎膜早破、产前出血(如前置胎盘)等妊娠并发症、临产后的剖宫产手术、产前多次阴道检查以及存在易发生感染的妊娠合并症;术中如手术时间较长及进行宫腔纱条填塞的剖宫产手术;产后出血等,可选择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加用甲硝唑或单用头孢西丁。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是指在手术前后对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和手术部位感染的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的目的是降低手术后感染的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

一、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原则1.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状况和当地细菌耐药情况,选择敏感、广谱、易于给药和价格合理的抗菌药物。

2. 用药时机:通常在手术前0.5-2小时给药,以保证手术时药物浓度达到峰值。

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如手术时间过长或患者状况不佳,可在手术期间追加一次药物。

3. 用药时间:一般术后24-48小时停药。

对于某些特殊手术,如人工关节置换术、心脏手术等,可能需要延长用药时间。

4. 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并及时处理。

5. 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状况等个体差异,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方式。

二、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 适应症:(1)清洁手术:手术部位无明显感染,手术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菌污染风险。

(2)清洁-污染手术:手术部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菌污染风险。

(3)污染手术:手术部位存在明显感染,手术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菌污染风险。

2. 禁忌症:(1)对所选抗菌药物过敏者。

(2)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

(3)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

三、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1. 严格遵守用药原则,确保用药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 加强患者教育和沟通,使患者了解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3.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提高手术室的无菌操作水平,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

4. 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5. 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现象的发生。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规定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规定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规定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进一步规范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规定。

一、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二、预防用药基本原则(一)种类:应选用杀菌剂,不宜选用抑菌剂。

原则上应选择一、二代或三代头孢类等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二)剂量:应给足剂量,静脉快速滴入;药物溶媒量100~150ml(成人)为宜,不宜用大量液体长时间慢速滴入。

(三)给药时间:应在切皮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参考抗菌药物的达峰时间和半衰期),剖宫产术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

(四)给药地点:手术室。

三、预防用药条件(一)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主要应加强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

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会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年龄大于70岁;5、糖尿病控制不佳;6、恶性肿瘤放、化疗中;7、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

(二)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污染手术(Ⅲ类切口手术):1、清洁-污染手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用药;2、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三)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四、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1、抗菌药物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

(1)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药物;(2)针对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污染菌种类选用。

2、既往该部位感染细菌的种类及其抗菌药物耐药性;3、参考抗菌药物药效及药代动力学参数;4、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应参照国家卫计委《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见附件)选用抗菌药物。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一)手术切口类别及预防用药 原则
3.污染手术(Ⅲ类切口):
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包括:手术涉及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 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新鲜开放性创伤但未经及时扩创; 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此类手术需预防应用抗菌药物。
(一)手术切口类别及预防用药 原则
4.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
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如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手术胆道手术子宫全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等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 物 管理制度
医院感染管理科 郭德芳 2018.5.16
一、目的
•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效预防手术部位感 染。 • 文件依据:
三、内容
(一)手术切口类别及预防用药原则 (二)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原则 (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给药方案 (四)考核指标 (五)考核方法
(一)手术切口类别及预防用药 原则
1.清洁手术(Ⅰ类切口)
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 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 2.《普通外科I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 则》 3.《剖宫产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二、适用范围
1.所有围手术期需要应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手 术部位感染的病例(Ⅰ、Ⅱ、Ⅲ、Ⅳ类) 2.特别是I类切口手术和重点手术(《二甲标准》第 7章第3节第(6)条适用的手术与操作)
(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 用给药方案
1.给药方法: 给药途径大部分为静脉输注,少数为口服给药。静脉输注应在皮肤、黏 膜切开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 万古霉素或氟喹诺酮类等由于输注时间较长,应在手术前1-2小时开始给 药。择期剖宫产在胎儿娩出(断脐带)后即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条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由医疗机构主管院长负责,药事管理委员会提供咨询与技术支持,由医务处(部)、药学部门、感染管理部门、护理部、妇产科、感染科、麻醉科、检验科等共同参与,成立工作协作小组,负责本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指导、管理等工作,确保本细则贯彻落实。
第六条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
———————————————————————————————— 作者:
———————————————————————————————— 日期: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
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为规范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下称预防用药)的管理,减少细菌耐药,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合理用药,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办医政发〔2004〕285号)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等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七条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
第二章 预防用药的选择
第八条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孕妇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药动学特点、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
第九条剖宫产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切口表面以革兰阳性球菌(葡萄球菌)为主,深部以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及厌氧菌为主。
第二条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的切口分类标准,剖宫产手术属于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剖宫产手术为进宫腔手术,与阴道相通,易发生感染,故需预防用药。
第三条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的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宫腔感染及术中可能涉及的其他器官的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全身感染。
第四条本细则适用于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相关人员。
第十条择期剖宫产手术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若存在感染高危因素时,如胎膜早破、产பைடு நூலகம்出血(如前置胎盘)等妊娠并发症、临产后的剖宫产手术、产前多次阴道检查以及存在易发生感染的妊娠合并症;术中如手术时间较长及进行宫腔纱条填塞的剖宫产手术;产后出血等,可选择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加用甲硝唑或单用头孢西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