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
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复核对血液系统疾病诊疗的价值分析
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复核对血液系统疾病诊疗的价值分析【摘要】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在血液系统疾病诊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从原理与方法、诊断应用、比较分析、治疗监测和影响因素等方面探讨了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的重要性。
其在血液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关键作用,并能提高疾病的诊断率。
通过监测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变化,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在诊断和治疗血液系统疾病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和优化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血液系统疾病、诊疗、价值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是一种通过显微镜观察外周血涂片中各种成分的形态和数量,以及异常的细胞形态学特征,从而对血液系统疾病进行诊断和监测的重要方法。
血液系统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包括各种类型的贫血、白血病、淋巴瘤等。
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可以为这些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随着新型检测技术的不断涌现,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一些新检测方法的挑战。
我们有必要对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在血液系统疾病诊疗中的真正价值,为临床实践提供更科学的参考。
1.2 研究目的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复核对血液系统疾病诊疗的价值分析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是一种常用的血液学检查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外周血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血液系统疾病。
本研究旨在探讨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复核在血液系统疾病诊疗中的价值,通过系统性的分析和总结,深入探讨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的应用范围、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指导,提高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率和治疗效果。
本研究旨在评估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在监测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探讨其与其他检查方法的优缺点比较,以及对血液系统疾病诊疗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外周血细胞形态改变及意义
(1)靶形红细胞
形如射击之靶,>20%有诊断价值。 常见于地中海贫血,也见于脾切除后。
(2) 口形红细胞
红细胞中央苍白如鱼口状,>10%有 诊断价值。
见于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3)角形红细胞(Keratocyte)
在专业参考书中曾有介绍,近年教科书 很少提到。Williams血液学第6版将红细 胞分为12类17种,角形红细胞被列为12 类中最后。
单核细胞有的也含有巨大的嗜天青颗 粒。
CHS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白化病、畏光、易发感 染,晚期可合并淋巴瘤而肝、脾、淋 巴结肿大、贫血和有出血倾向。家族 中常有近亲婚配史,男女两性均可患 病。
4、异常结构
(1) Howell-Jolly小体
Howell-Jolly小体为红细胞或幼红细胞内 出现圆形紫红色小体,大小1~2µm, 数量不等,已证实它是核残余物。
见于巨幼细胞性贫环
卡玻氏环为一种紫红色细线圈状结构, 有时绕成8字形,存在于红细胞、嗜多 色红细胞及点彩红细胞中。现认为系脂 蛋白变性所致。
是一种先天性溶酶体异常症,属常染 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CHS形态学特征
大部分中性粒细胞含有异常颗粒,颗 粒大小不一,直径2~5µm ,圆形,椭 圆形或不规则形,灰褐色或灰紫色, 每个中性粒细胞有异常颗粒为1~15个 不等。
CHS形态学特征
淋巴细胞绝大多数含1个巨大嗜天青颗 粒,直径1 ~ 3µm,多为圆形或椭圆形, 呈紫红色,偶见2个巨大颗粒者。
细胞化学染色NAP积分正常。 由于白细胞空泡不伴有中毒性颗粒,容
易与感染时的白细胞空泡相鉴别。
2、Chediak-Higashi颗粒畸形
1940年 Chediak首先报道1例4岁女孩外 周血和骨髓粒细胞胞浆内有包涵体。 Higashi也发现了同样的病例。后称为 Chediak-Higashi 综合征(CHS)。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重要性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重要性摘要在检验医学不断发展的今天,新的技术步入实验医学,特别是血细胞分析仪的普及,大大减轻了检验人员的工作量,但在实际操作中,外周血细胞形态学的检测对临床的意义颇大,检验人员应更加重视,以免漏诊、误诊。
关键词外周血细胞形态学镜检仪器:迈瑞BC-2600血球分析仪,XSP-2C光学显微镜。
传统意义上所谓“三大(血、尿、粪)常规”检验,尤其血常规检验,在各级医院检验科的临床基础实验室日常工作量中,占有大部分的份额。
而近年来由于对血细胞的超微结构、血细胞免疫学、血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骨髓造血微环境、基质细胞、造血干细胞及细胞因子等的研究,推动了血液临床与实验室新知识的迅速发展。
新的技术步入实验医学,特别是血细胞分析仪的自动化,不断提高了血细胞计数的精确性和准确性,促进了医学检验的发展,基本取代了先前的血常规检查方法。
然而,在全国普及血细胞分析仪应用的同时,由于对仪器功能的局限性认识不足,忽视了血细胞形态学方面的检查。
据统计,有了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得外周血涂片的镜检率大幅下降,有的甚至均不进行镜检。
目前血细胞分析仪技术的确先进,它能提供血细胞数量和血细胞形态的几十个参数,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不过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血细胞分析仪至今没有哪项技术或哪些参数是能够完全取代显微镜检查结果的。
血液常规检验(俗称血常规)是临床上用于疾病诊断和治疗中最常用的检验项目,它的检验内容主要包括血细胞数目和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两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更具实用价值。
例如:白细胞检查可以了解机体被感染的病因和感染程度,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白血病、淋巴瘤等)的诊断和疗效评估,甚至某些遗传性疾病的诊断:红细胞检查对于贫血的鉴别诊断和病因分析:血小板检查有助于血栓病的诊断: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更是血液寄生虫病的“金标准”。
但因目前,临床医师比较重视血常规检查内容中数量的异常,而检验人员这方面的知识也比较匮乏等多种原因,造成检验人员过于依赖血细胞自动分析仪,容易导致血液系统等疾病的漏诊,甚至误诊,从而延误了病情,有的还引起了医疗纠纷。
外周血细胞形态
泪滴状成熟红细胞:形状像泪
滴状,梨样而得知,被拉长的细丝可 长可短。
泪滴状红细胞增多,一般见于骨髓纤 维化症的血象和骨髓象中。有人认为 红细胞通过骨髓纤维化组织后,使红 细胞拉长呈泪滴状。
靶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心部位染
色较深,周围为苍白区域,而细胞边缘 又深染,形如射击之靶。有的中心深 染区不像孤岛而像从红细胞边缘延伸 的半岛状态或柄状,而成不典型的靶 形红细胞。靶形红细胞直径可比正常 红细胞大或正常,但厚度变薄。
染成蓝色。
血涂片镜检
首先,用低倍镜检查,观察涂片及染色是否满意,有核细胞多 少,尤其应注意末端有无异常幼稚细胞。然后用油镜检查,计数 100个白细胞,注意其形态有无异常;如出现幼红细胞,按计数 100个白细胞见到多少个幼红细胞,并记录所属阶段;注意成熟 红细胞大小、形态,包括畸形和碎片红细胞,尚应观察有无嗜多 然红细胞等;血小板多少、有无畸形等。
单核细胞:颗粒多,细小,灰尘样紫红色颗粒弥散分布于胞质中。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核分叶分2-5叶,以3叶为多。
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细胞增多或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 早幼粒细胞的现象。常见于感染,尤其是化脓菌引起的急 性感染
核右移:外周血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以5叶核以上的中性 粒细胞>3%的现象。主要见于巨幼贫。
细胞形态的观察对象
1、红细胞 2、白细胞 :粒细胞(中性、嗜酸、嗜碱)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3、血小板
红细胞
【正常红细胞】呈圆形双凹盘状,中 心稍淡,橘红色。
红细胞形态观察
从成熟红细胞的形态观察,可找出疾病的病因,在观察分 析红细胞形态病理改变时,应着重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大小 小红细胞:MCV<82,直径<6μm,见于缺铁性贫血、铁粒 幼细胞贫血(铁粒贫)、慢性病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 贫血。 大红细胞:MCV>95,直径>8.5μm,见于巨幼红细胞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混合性贫血、红白血病型。
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标准操作程序
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标准操作程序1 检验目的规范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对各仪器达到复检规则的样本进行复片检查,给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观察疾病的变化及治疗效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 用于检验程序的原理把血液制成细胞分布均匀的薄膜涂片,用瑞氏-姬姆萨染料染色,观察各种细胞数量、形态和质量的变化。
3 性能参数不适用。
4 原始样品系统血液标本详见《血常规标本的采集与处理程序》。
5 容器和添加剂类型血液标本采集的容器是一次性含 EDTA-K2 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添加剂是EDTA-K2 抗凝剂。
采集方法:准确采集静脉血 2.0ml 于上述容器中,轻轻颠倒混匀或直接取手指血 20μl。
要求量准,采血顺利,不能出现凝块。
取手指血或抗凝血于洁净的玻片上制片。
6 所需设备和试剂6.1 仪器、器材:显微镜或 DM96 自动阅片机、玻片6.2 试剂6.2.1 瑞氏-姬姆萨染色液6.2.2 磷酸盐缓冲液(自配):称取 10 克 KH2PO4,用 1000ml 蒸馏水溶解为 1%浓度的 KH2PO4 溶液,称取 7 克 NaHPO4,用 700ml 蒸馏水溶解为 1%浓度的2Na2HPO4 溶液,取 900 毫升 1%浓度的 KH2PO4溶液和 600 毫升 1%浓度的Na2HPO4 溶液混匀,再用蒸馏水加至 3000 毫升,充分混匀。
配制的缓冲液的 pH 值范围应该在 6.4-6.8。
7 程序步骤仪器器材/试剂准备→样本编号→制片→染色→镜检→分析测定结果→结果审核签发。
应在取血后4小时内完成血涂片制作。
7.1 样本编号按顺序将样本编号,认真核对检验目的、病人姓名、性别、科室、床号、血液质量,如有疑问应及时与临床联系。
如采血量不够、有凝块或有溶血现象等,须申请重留标本。
7.2 制片采用 SP1000I 自动推片机或手工制片。
将样本混匀后取 5~10ul 滴于玻片上,并在玻片上注明患者姓名、样本编号,推制厚薄适宜的血膜片。
外周血细胞形态改变及意义
(4)棘形红细胞
细胞外周为不规则棘刺状,棘刺长度 和形状不一。见于β-脂蛋白缺乏症, 也见于酒精性肝病、脂质代谢紊乱及 脾切除术后。
(5)齿状红细胞
为等间距而规则的短刺状突起,常有 盘形锯齿状、球形锯齿状及刺状几乎 完全消失三种状态。
见于尿毒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红 细胞内低钾、胃癌与消化性溃疡出血 等。
特殊的卡玻氏环形态有下列几种。
(2) Cabot环
双卡玻氏环:多为大环套小环,也可 有双8字形环。
三环:环状体绕成3个环。 异形环:为多种形状不一的环状体。 多层环:有的为多层次的环中套环,
也有为多层次的环状体伴有H-J小体。
(2) Cabot环
常见形态的卡玻氏环主要见于巨幼红 细胞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男女两 性均可患病,但以男性多见。
3、Alder-Reilly颗粒畸形
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含粗大紫褐色颗粒, 颗粒多,大小不等,形态不一,且比 中毒性颗粒粗,常掩盖细胞核。
嗜酸性粒细胞为暗紫色大颗粒。 淋巴细胞可见深紫色颗粒。 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也可见异常
颗粒。
是一种先天性溶酶体异常症,属常染 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CHS形态学特征
大部分中性粒细胞含有异常颗粒,颗 粒大小不一,直径2~5µm ,圆形,椭 圆形或不规则形,灰褐色或灰紫色, 每个中性粒细胞有异常颗粒为1~15个 不等。
CHS形态学特征
淋巴细胞绝大多数含1个巨大嗜天青颗 粒,直径1 ~ 3µm,多为圆形或椭圆形, 呈紫红色,偶见2个巨大颗粒者。
特殊形态的卡玻氏环多见于恶性血液 病,如红血病和红白血病。
(3) 点彩红细胞:
红细胞内有多数蓝黑色颗粒。 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及铅中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详细描述
自动化血液分析仪法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能够提供大量数据,如白细胞计数 、分类比等。但该方法对异常细胞的识别能力有限,可能漏检或误诊。
流式细胞术
总结词
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高灵敏度的外周血 细胞形态检验方法,通过流式细胞仪 对细胞表面标记物进行检测。
疾病筛查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可辅 助筛查某些潜在疾病,如 肿瘤、感染等。
免疫系统评估
观察外周血细胞形态变化, 有助于评估免疫系统的功 能状态,判断个体对疾病 的抵抗力。
04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注 意事项
样本采集和处理
采集时间
样本处理
选择清晨空腹时采集样本,以避免饮 食和日常活动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详细描述
流式细胞术能够快速检测大量细胞, 并对细胞表面标记物进行分析,有助 于疾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但该方法 对仪器和试剂的要求较高,且数据分 析需要专业人员。
03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应 用
诊断血液系统疾病
贫血
通过观察红细胞大小、形态和染色情 况,判断贫血的类型和原因,如缺铁 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01
能够自动完成血样的稀释、染色、计数和分类等步骤,提高检
验效率。
智能化识别系统
02
通过图像识别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血细胞形态的自动识别
和分类,减少人为误差。
自动化样本处理
03
利用机器人技术实现样本的自动取样、稀释、染色和检测等操
作,提高检验过程的自动化水平。
临床应用前景
精准医疗
利用计算机算法对显微镜下的血 细胞图像进行自动识别和分析,
最新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卫生部北京医院血液科郑天林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彭明婷谷小林陆红五.血细胞形态学采样、制片染色与检查要求:( 一 ) 采样、制片及染色,三道工序至关重要,是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成败关键。
要得到合格的涂片标本,做好上述工序,应注意以下要求:1. 采样、制片:(1) 玻片要求:国内 1.0mm × 26mm × 76mm ± 0.5 ,美国 NCCLS 规定 1.0mm × 25mm × 75mm ±0.5 ,要严格清洁,接近中性 .(2) 推片:选择优质推片,推片两端边缘整齐、平滑。
也可选用有机玻璃,其大小、厚度与坡片相同,两端之边缘应加工光滑,以利推片用。
(3) 采外周血(样),擦去第一滴血,迅速采血,量适中,如绿豆粒大小,具有一定推片技术,推片倾斜 45 °±,推成血膜长度 25mm ~ 35mm ,宽度 18 ~ 20mm ,血膜四周留有空隙区,血膜终尾离玻片终端至少 10mm ,血膜均匀,薄如蝉翼,尾端形如弧状,迅速扇(摇)干,血膜具有头、体、尾不同厚薄区域。
此外,涂片时,还要考虑患者的血液状态,如贫血程度、血液粘稠度、 WBC 或有核细胞多少等因素,调整推片技巧。
(4) 如若采用静脉血推片,用 K 3 -EDTA 或肝素抗凝,推制血片应尽早进行(最迟在 1 ~ 2 小时内)。
(二)染色:是识别细胞形态的重要标记工序:常规瑞氏 - 姬姆萨染色要点:1 .要得到满意、漂亮的血细胞染色标本,新鲜涂片迅速染色是很重要的。
2 .染色液配制要合格;3 .涂片切勿用甲醛固定,否则不着色;4 .染色的好坏与染色液、缓冲液的质量及比例、加液间隔时间、保持玻片染色液面的张力等染色技巧均有重大关系。
染液要覆盖涂膜面,再加缓冲液( 1:2 ),其量要充足、混均,染色时间要 30 分钟以上。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48/87
空泡
可在细胞质或核中出现, 常为多个,被认为是 细胞脂肪变性后未能 着色所致。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49/87
杜勒小体
细胞质内出现嗜碱性 多呈斑块、梨形或云 雾状,可能为核浆发 育不平衡所致,为细 胞严重毒性变表现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50/87
核棘突
胞核有各种形态芽状突出, 临床意义尚不明确,可能 与中毒、癌转移、严重放 射损伤等相关。
外周粒血细细胞胞形异态检常验:中性粒细胞巨幼变,细胞分叶过多,呈7叶状58。/87
粒细胞异常:佩尔格尔休特(Pelger-Huet)异常,细胞分叶
外周血到细2胞叶形为态止检验,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显著浓缩。
59/87
粒细胞异常:佩尔格尔休特(Pelger-huet)异常,细胞分两
外周叶血,细胞核形染态色检验质显著浓缩,如眼镜状。
拖外周鞋血形细胞红形细态胞检验,环形红细胞,泪滴形红细胞。
41/87
异常白细胞形态检验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42/87
白细胞 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核分叶情况 1叶<5-8% 2叶20-35% 3叶40-50% 4叶15-20% 5叶<0.5% 6叶 0%
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细胞增多或出现晚 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现 象。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9/87
血涂片染色
● 原理 瑞氏(Wright)染色法(经典染色法) 瑞氏染色法使细胞着色现有化学亲和反应,又有物理吸附作用。 瑞氏染液含美蓝和伊红两种成份:美蓝偏碱性,与细胞内酸性物质有亲和
力(胞 浆),染成兰色; 伊红偏酸性,与细胞内碱性物质有亲和力(胞核), 染成紫红色。
外周血细胞形态PPT课件
正常红细胞
小红细胞
大红细胞
有核红细胞
点彩红细胞(1)
又名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血片中有时可见在染色正常的或胞浆嗜多色性红细 胞内出现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深兰色颗粒者称为点彩红细胞。在正常人血 片中极少见,约占0.01%。此种细胞出现表示再生加速并有紊乱现象。有人认 为它是由于在铅、铋、锌、汞中毒时红细胞膜被金属破坏,而嗜碱性物质 (核糖核蛋白)在染色时被沉淀所致。铅中毒病人此种细胞明显增多,为诊 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椭圆形红细胞
红细胞呈椭圆形,横径缩短,长径增大,正常人椭圆形红细胞也可高达15%。 这种红细胞多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这种红细胞至少占25%,一般 要高于25%-50%才有诊断价值。在大红细胞性贫血可达25%,恶性贫血及严重 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及镰刀形贫血也可见此细胞。
口形红细胞
口形红细胞的中心淡染区呈条状,这种细胞正常小于4%, 增高见于口细胞增多症,急性酒精性中毒时可大于5%。
核右移
空泡
中性粒细胞的胞浆中出现一个或数个空泡,亦可在核中出现。 它是细胞受损后,发生脂肪变性的结果。常见于严重感染。
中毒颗粒
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出现较粗大的、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 的黑蓝色颗粒,称为中毒颗粒。见于较严重的化脓菌感 染及大面积烧伤等。
分叶过多
核左移
退变
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Howell-Jolly 也称染色质微粒,表现为在成熟或晚幼红细胞胞浆内有一至数个 染成深紫红色的小圆点,大小不一,为有核红细胞核碎裂的遗迹。多见于巨 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脾切除后以及缺铁性贫血等的骨髓及血片中。
Cabot环
Cabot环 为红细胞内染成紫红色的纤细的大环形或8字形物质,常出现于嗜多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
教学目的要求
• 掌握:血涂片的制备、瑞氏染色的原理及注意事 项、正常外周血细胞形态、常见的异常外周血细 胞形态。
• 熟悉:外周血的采集与抗凝,血涂片的染色步骤。 • 了解:常见异常外周血细胞形态的临床意义。
外周血的组分
离心
血浆
血小板 白细胞 (有核细胞)
红细胞
抗凝全血
血细胞的发育模式图
– 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 嗜多色性红细胞:呈灰蓝或灰红色,较大
– 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溶血性贫血最多见,提示红细胞生成活跃。
红细胞染色异常
a 红细胞呈低色素性改变(环形红细胞),a为嗜多色性红细胞。
红细胞染色异常
嗜多色性红细胞
红细胞形态异常
• 常见的异常形态主要有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靶形 红细胞、口形红细胞、镰形红细胞、棘形红细胞、泪滴形 红细胞、新月形红细胞、裂片形红细胞等,异常红细胞达 到一定比例时对某些疾病有提示价值。
• 常用的染色方法:
– 瑞氏(Wright)染色法 – 吉姆萨(Giemsa)染色法 – 瑞氏-吉姆萨复合染色法
染色前
染色后
Wright染色法—原理
• 染料组成:酸性伊红与碱性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反应式 为:M+Cl-+Na+E- →ME↓+NaCl,ME溶于甲醇制得瑞氏染液。
• 着色原理:既有物理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 各种细胞成分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 样。
红细胞形态异常
口形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呈扁平状,似张开的嘴型或鱼口。正常人<4%,常 见于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10%),急性酒精中毒,DIC时可少量增多。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
1:10 1:20 1:50
增生极度减低 1:200
50-100 20-50 5-10
<5
白血病,增 生性贫血 健康人,贫
血 造血功能低 下,部分稀
释 再障,完全
稀释
3.巨核细胞计数并分类
巨核细胞体积大,全片数量少(尾部等边缘 部位较多),故巨核细胞计数一般在低倍镜 下进行。
4.观察全片有无成堆分布异常细胞
2.计数与分类
计数分类一定数量的有核细胞(至少100 个),同时注意观察各细胞形态,并要全片观 察血涂片的其他部位(尤其尾部等血膜边缘 处)。
粒细胞系统
观察各阶段粒细胞的数量(50%-70%) 及形态,注意有无原始细胞、幼稚粒细胞、 棒状小体、粒细胞毒性改变、粒细胞分叶过 多或过少等。
淋巴细胞系统
当发生干抽时,在针头中有时可以有少量 骨髓组织,如用针心将其推出,可以制作 一张涂片,仍可供检查。一般可更换部位 再行穿刺,部份病例(如骨髓纤维化)须 作骨髓活检
骨髓涂片的制备
与血片制备基本相同
每次制备4-6张,选取制备良好的 染色
低倍镜观察
1.观察涂片质量
观察涂片厚薄、骨髓小粒多少、油滴、染色 等,然后选择满意的区域进行有核分类、计数。
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是一种传染病,主要 发生于儿童,少数散发于成人。1941年由 Smith将其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区别开来。 本病的特征为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增多,其 中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持续时间较长,症 状较轻且为非特异性,部分无症状或体征而 仅在血常规检查时发现。
3.骨髓象变化不显著而血象变化显著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骨髓细胞可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检查,其中 最简单、最实用的是普通显微镜检查,是诊 断许多疾病,尤其是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手 段之一。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卫生部北京医院血液科郑天林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彭明婷谷小林陆红一.血液学及血细胞形态学临床应用:•是临床血液病诊断与治疗及临床医学检验学的基础工作。
•血细胞形态学适用于临床血液病诊断快速简捷的要求。
•近年来由于血细胞学及超微结构、免疫学、细胞遗传学、融合基因、造血干细胞及其细胞因子、骨髓造血微环境、基质细胞、树突状细胞、淋巴系细胞发生及其疾病表现,细胞增殖动力学与细胞凋亡以及骨髓组织病理学应用,推动了血液的临床与实验室的新知识迅猛发展。
•当前血液病不能单凭临床与形态学作出诊断,必须以临床和血细胞形态学为基础,将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新知识、新技术应用到血液学中,构成现代临床血液学与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弥补形态学的经验性与主观性带来负面缺陷,才能提高血液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 进入90 年代以来,国内外采用多学科联合技术综合诊断技术与方案:O FAB-AL ( 1976 )、NCL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 ) 对FAB-AL 分型的补充( 1995 )、AL-MIC 分(类)型,MIC 及MICM 分型( 1985-1990 );O FAB-CL 分型 ( 1989 )、中国CL 分型( 1997 );O FAB-MDS 分型( 1982 )、MIC 协作组对FAB-MDS 分型提出补充建议( 1987 );O WHO 对造血系统及髓系恶性疾病和淋巴系恶性肿瘤WHO 分类 ( 2000 );• 血细胞形态学诊断技术正在进入显微图象软件时期:O创造出许多多功能软件,如血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血液病诊断与鉴别诊断、CL 诊断与治疗及教学系统多媒体软件等。
O将显微镜与微机相连,应用储存、分类、检索软件,编辑、打印诊断报告,并可附多幅细胞图象。
二.血细胞形态学基本概念血细胞形态学作为临床血液病基础诊断:•观察血细胞形态和数量及其比例的变化来研究造血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是血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诊断造血系统疾病最基本、最简便实用的检查方法,被临床普遍应用。
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复核对血液系统疾病诊疗的价值分析
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复核对血液系统疾病诊疗的价值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是一种通过显微镜观察外周血液中各种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颜色、大小、内涵等特征的检查方法。
其在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可以帮助医生对患者的血液病理变化进行全面的评估,为疾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和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通过观察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各种血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特征,可以提供诊断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信息,如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症等。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镜检的重要性在于,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类型血细胞的形态特征,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诊断患者的疾病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和疗效评估。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镜检还可以帮助医生鉴别不同疾病之间的区别,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精准性。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在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1.2 研究目的外周血细胞形态学镜检是一种重要的检查手段,可以通过观察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特征,帮助医生对血液系统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本研究旨在探讨外周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复核对血液系统疾病诊疗的价值,并分析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和前景。
具体目的包括:1. 探讨外周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重要性,分析其在不同类型疾病中的诊断特点和意义。
2. 分析外周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探讨其在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外周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复核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在血液系统疾病诊疗中的价值,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指导,提高病患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2. 正文2.1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重要性外周血细胞形态学镜检是一种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患者外周血液中各种成分的形态结构及数量,并及时发现异常细胞形态的方法。
在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外周血细胞形态学镜检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外周血细胞形态的观察
白细胞形态异常
要点一
总结词
白细胞形态异常是指白细胞大小、形态、染色深浅、核形 等方面的异常改变,可能与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等有关。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白细胞形态异常包括大小异常、形态异常、染色异常和核 形异常等。大小异常表现为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增大或 缩小;形态异常表现为细胞形状不规则、胞质内颗粒增多 或减少等;染色异常表现为染色过深或过浅;核形异常表 现为核沟、核泡等改变。这些异常可能是由于感染、炎症 、肿瘤等原因所致,需要结合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 断。
血小板形态异常
总结词
血小板形态异常是指血小板大小、形状、染色深浅等方面的异常改变,可能与血栓形成、 出血性疾病等有关。
详细描述
血小板形态异常包括大小异常、形状异常和染色异常等。大小异常表现为巨大血小板或 血小板减少;形状异常表现为血小板呈圆盘状、球状等;染色异常表现为染色过深或过 浅。这些异常可能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原因所致,需要结
05
外周血细胞形态观察的 注意事项与未来发展
观察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01
02
03
04
保持血样新鲜
外周血细胞形态观察需要使用 新鲜血液样本,因此采集后应
尽快进行观察。
避免污染
观察前应确保血样未受到污染 ,以免影响观察结果。
标准化操作
观察时应遵循标准操作流程, 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异常细胞的识别
红细胞体积增大,核分叶过多等。
白血病的诊断与分型
总结词
外周血细胞形态观察在白血病的诊断和分型中具有重要 意义,通过对白细胞数量和形态的观察,可以对白血病 进行初步诊断和分型。
详细描述
白血病时,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和形态常出现异常。通 过观察白细胞的数量、形态、核分裂象以及细胞群的分 布特征,可以对白血病进行初步诊断和分型。例如,急 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白细胞数量增多,以小淋巴细胞 为主,核分裂象活跃;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白细胞 数量明显增多,以粒细胞为主,核分裂象减少等。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报告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卫生部北京医院血液科郑天林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彭明婷谷小林陆红一.血液学及血细胞形态学临床应用:●是临床血液病诊断与治疗及临床医学检验学的基础工作。
●血细胞形态学适用于临床血液病诊断快速简捷的要求。
●近年来由于血细胞学及超微结构、免疫学、细胞遗传学、融合基因、造血干细胞及其细胞因子、骨髓造血微环境、基质细胞、树突状细胞、淋巴系细胞发生及其疾病表现,细胞增殖动力学与细胞凋亡以及骨髓组织病理学应用,推动了血液的临床与实验室的新知识迅猛发展。
●当前血液病不能单凭临床与形态学作出诊断,必须以临床和血细胞形态学为基础,将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新知识、新技术应用到血液学中,构成现代临床血液学与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弥补形态学的经验性与主观性带来负面缺陷,才能提高血液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进入90 年代以来,国内外采用多学科联合技术综合诊断技术与方案:○FAB-AL (1976 )、NCL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对FAB-AL 分型的补充(1995 )、AL-MIC 分(类)型,MIC 及MICM 分型(1985-1990 );○FAB-CL 分型(1989 )、中国CL 分型(1997 );○FAB-MDS 分型(1982 )、MIC 协作组对FAB-MDS 分型提出补充建议(1987 );○WHO 对造血系统及髓系恶性疾病和淋巴系恶性肿瘤WHO 分类(2000 );●血细胞形态学诊断技术正在进入显微图象软件时期:○创造出许多多功能软件,如血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血液病诊断与鉴别诊断、CL 诊断与治疗及教学系统多媒体软件等。
○将显微镜与微机相连,应用储存、分类、检索软件,编辑、打印诊断报告,并可附多幅细胞图象。
二.血细胞形态学基本概念血细胞形态学作为临床血液病基础诊断:●观察血细胞形态和数量及其比例的变化来研究造血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是血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诊断造血系统疾病最基本、最简便实用的检查方法,被临床普遍应用。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在血常规检验应用效果分析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在血常规检验应用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技术,分析其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期间收治的98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所有对象均接受血常规、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比较血常规、血细胞形态学的血细胞形态异常检出率。
结果:血细胞形态学的血细胞异常率为98.98%,明显高于血常规的87.76%,漏检误检率为1.02%,明显低于血常规的12.24%,差异显著(P<0.05);与血常规检验结果相比,血细胞形态学对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形态异常的检出率更高,而白细胞形态异常检出率较低(P<0.05)。
结论: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能够更好地检出血细胞异常,较单纯血常规检验相比更具优势,值得推广。
关键词:血常规;血细胞形态学;血细胞异常人体血液系统构成较为复杂,包括骨髓、淋巴结、胸腺、脾脏等脏器以及全身血细胞,因此,在临床疾病诊断及预后评估中,血液生化检验应用广泛,不仅能够全面分析患者病情,同时能够为后续诊疗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1]。
血常规检验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检验,虽然检测效率较高,可获取血细胞数量、形态等基本信息,但在细胞形态学检测方面不够精确、丰富,可能导致误诊、漏诊情况发生。
研究认为,在血液系统疾病诊断中开展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可更加完整、准确的展示血液形态异常,能够为疾病诊断鉴别提供重要依据。
因此,本文将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技术,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期间收治的98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血常规检验,认知能力、精神状态正常,可配合检查,且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已排除严重代谢类疾病、恶性肿瘤、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等。
其中,男性55例,女性43例;年龄18~65岁,平均(40.23±5.95)岁;疾病类型:感染性疾病36例,贫血28例,出血性疾病23例,白血病6例,淋巴瘤5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杆状核细胞与单核细胞区别
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
• • • • • • • • 正常嗜碱性粒细胞的形态特点: 在外周血中体积最小; 胞核结构最不清楚; 颗粒分布除胞浆外还可在胞核上。 病理情况下可分为三种类型: 粗颗粒型 细颗粒型 幼稚型
形态学检验的现状
• 自动化仪器的普及使用和对仪器功能范围 错误的理解,忽视了形态学检验;
• 造成的误报误诊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临 床诊断的正确性和治疗效果; • 导致患者的医疗投诉和医疗纠纷。
形态学检验的现状
• 许多医院的检验人员平时很少观察分析血涂片; • 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和退行性变化的血涂片报告 正确率不到50%; • 对明显的红细胞形态异常描述不足;
• 【发病机制】
病原菌从不同途径侵入血流后是否引起败血症取决 于人体的免疫力和细菌的毒力与数量。 1.机体免疫功能受损 是引起败血症的最重要的因素。导 致机体免疫功能受损的原因有:①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性粒 细胞减少或缺乏,特别是中性粒细胞降到0.5×109/L以 下时,几乎都有发生败血症的可能
• EDTA 抗凝血片中杜尔小体往往呈灰色而不是淡 蓝色;
• 应注意血液在体外如储存过久,杜尔小体会消失。
粒细胞等胞质内也会出现空泡,核也会扭曲、固
缩,会误认为毒性变化。
杆状核与分叶核细胞的区分
• 区分杆状核与分叶核细胞的界限,一向是
血液学检验界的老大难问题。
• 历史上由于对杆状核所下的定义不同,导
杆状核与分叶核细胞的区分
• 该建议己被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 所采纳。 • 按照这一标准,杆状核细胞的参考值为 5%~10%。 • 不过,尽管有了这个标准,由于检验人员 个人的判断和解释不同,在实际工作中仍 存在矛盾和不一致的现象。
杆状核与分叶核细胞的区分
• 国内杆状核的区别界限:
• 与晚幼粒区别,主要看核的形态,杆状核 多呈弯曲的带状,核凹陷的程度超过直径 的一半,核最窄径大于最宽径的1/3。
• 将疟原虫误认为点彩红细胞等现象。
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 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对临床诊断 和监测感染很有价值。 • 在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左移”的血 片复检时,应特别注意观察。 • 所谓,“毒性”变化,它是指白细胞在细 菌、病毒等抗原,在毒素的刺激下,造成 的一种形态学变化。
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
• 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是一类高度异质性的细胞。
在病毒、毒素等抗原的刺激下,会发生增殖并向浆
细胞或幼稚细胞(母细胞)转化,从而导致多种多 样的形态变化。 • 如细胞体积增大;胞质量变多,蓝染加深,有的含 有空泡;核呈不规则的形状,染色质变得疏松,偶
尔隐约可见核仁或丝状分裂。凡此种种,经常被一
些缺乏经验的检验者误认为是白血病的幼稚细胞。 • 归纳为“大”、“多”、“深”、“泡沫感”。
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
• 过去由于对这类淋巴细胞的本质了解不 够,曾有很多命名。
• I型:泡沫型或浆细胞型 ;
• II型:不规则型或单核细胞样型;
• III型:幼稚型或幼淋细胞样型;
外周血单核细胞
• 胞体最大(12-20微米);
• 各种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粗颗粒)
嗜碱性粒细胞(细颗粒)
• 嗜碱性粒细胞(幼稚型)
外周血中巨核细胞及血小板
• • • • 正常巨核细胞不出现在外周血; 出现在外周血只有小巨核细胞; 外周血出现巨核细胞一般多为恶性血液病; 外周血出现巨大血小板,如>15%才具有诊 断意义; • 巨大血小板<15%虽没有诊断意义,但对分 析血小板图形很有帮助; • 巨大血小板需与其他细胞相鉴别。
• 胞浆内出现毒性颗粒
• 杜尔(Dohle)小体 • 空泡 • 胞核出现固缩 • 肿胀等。
中性粒细胞中毒性颗粒及杜勒氏体
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 首先要制备厚薄适中,染色良好的血片;
• 染色太深,会将正常中性粒细胞浆内的颗粒也染 得很深而粗,会误认为毒性颗粒;胞质内的空泡 和杜尔小体等也被掩盖而不易看清。
致各家报告的杆状核的百分比相差悬殊,
其参考值自0%~5%到12%~18%。
杆状核与分叶核细胞的区分
• 美国临床病理学会(CAP)推荐如下定义:“成熟
的粒系白细胞,具有弯曲、带状的核形,核叶间没
有线样丝形成,称为杆状核; • 如果连接核叶之间的桥内有染色质,这种桥就不算 细丝,也是杆状核”; • “如果细胞核扭曲、缠绕,造成一部分核压在另一 部分核之上,以至整个核的外形看不清楚,应判为 分叶核”。
• 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粒细胞性 白血病,急性出血及急性溶血等; • 减少;见于伤寒,原虫及病毒感染,严重感染(如败血症, 粟米性结核)及病人抵抗力低时亦可减少。 • 非感染原因引发的粒细胞减少症,其粒细胞减少发生 在前,感染并发在后;感染诱发的粒细胞减少,则反之。 非感染原因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如并发感染,大多还有 明确的原发病。
• 与分叶核粒细胞区别,分叶之间有染色质 细丝相连有时可折叠在一起,致使连接的 细丝观察不清,核最窄处小于最宽径的1/3 为分叶核。
中性粒细胞分化程度判断
• 正常中性粒细胞胞核分叶情况: • 4叶者为15~25%;3叶者为40~50%;2叶 者为20~40%;1叶者为<5%;>5叶以上者 提示有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可能。 • 右移现象: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肝脏疾 患,根据5叶与4叶所占比例,可计算出分叶 指数: • 分叶指数=5叶/4叶×100%, • 正常核分叶指数:0~17%。
• 妊娠与分娩:妊娠时常见白细胞增多,特别是最 后一个月,常波动于(12-17)*109/L,分娩时可 高达34*109/L。分娩后2-5d内恢复正常。由于白 细胞的生理波动很大,只有通过定时和反复观察 才有意义。 • 急性大出血:在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 白细胞迅速增高,常达(20-30)*109/L。其增多 的白细胞也主要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这可能与 应激状态、内出血而引起的一过性缺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