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与分叶核粒细胞区别,分叶之间有染色质 细丝相连有时可折叠在一起,致使连接的 细丝观察不清,核最窄处小于最宽径的1/3 为分叶核。
中性粒细胞分化程度判断
• 正常中性粒细胞胞核分叶情况: • 4叶者为15~25%;3叶者为40~50%;2叶 者为20~40%;1叶者为<5%;>5叶以上者 提示有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可能。 • 右移现象: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肝脏疾 患,根据5叶与4叶所占比例,可计算出分叶 指数: • 分叶指数=5叶/4叶×100%, • 正常核分叶指数:0~17%。
• 各种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粗颗粒)
嗜碱性粒细胞(细颗粒)
• 嗜碱性粒细胞(幼稚型)
外周血中巨核细胞及血小板
• • • • 正常巨核细胞不出现在外周血; 出现在外周血只有小巨核细胞; 外周血出现巨核细胞一般多为恶性血液病; 外周血出现巨大血小板,如>15%才具有诊 断意义; • 巨大血小板<15%虽没有诊断意义,但对分 析血小板图形很有帮助; • 巨大血小板需与其他细胞相鉴别。
• 【发病机制】
病原菌从不同途径侵入血流后是否引起败血症取决 于人体的免疫力和细菌的毒力与数量。 1.机体免疫功能受损 是引起败血症的最重要的因素。导 致机体免疫功能受损的原因有:①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性粒 细胞减少或缺乏,特别是中性粒细胞降到0.5×109/L以 下时,几乎都有发生败血症的可能
杆状核与分叶核细胞的区分
• 该建议己被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 所采纳。 • 按照这一标准,杆状核细胞的参考值为 5%~10%。 • 不过,尽管有了这个标准,由于检验人员 个人的判断和解释不同,在实际工作中仍 存在矛盾和不一致的现象。
杆状核与分叶核细胞的区分
• 国内杆状核的区别界限:
• 与晚幼粒区别,主要看核的形态,杆状核 多呈弯曲的带状,核凹陷的程度超过直径 的一半,核最窄径大于最宽径的1/3。
• 将疟原虫误认为点彩红细胞等现象。
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 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对临床诊断 和监测感染很有价值。 • 在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左移”的血 片复检时,应特别注意观察。 • 所谓,“毒性”变化,它是指白细胞在细 菌、病毒等抗原,在毒素的刺激下,造成 的一种形态学变化。
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 胞浆内出现毒性颗粒
• 杜尔(Dohle)小体 • 空泡 • 胞核出现固缩 • 肿胀等。
中性粒细胞中毒性颗粒及杜勒氏体
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 首先要制备厚薄适中,染色良好的血片;
• 染色太深,会将正常中性粒细胞浆内的颗粒也染 得很深而粗,会误认为毒性颗粒;胞质内的空泡 和杜尔小体等也被掩盖而不易看清。
• 胞质量最多(淡灰蓝色,可见紫红色颗粒) • 核形最不规则(核呈肾形、马蹄形或分叶状, 有的折迭); • 大、多、细小、核畸形。
与杆状核粒细胞区别
• 与晚幼粒细胞区别
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区别
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
• • • • • • • • 正常嗜碱性粒细胞的形态特点: 在外周血中体积最小; 胞核结构最不清楚; 颗粒分布除胞浆外还可在胞核上。 病理情况下可分为三种类型: 粗颗粒型 细颗粒型 幼稚型
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
• 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是一类高度异质性的细胞。
在病毒、毒素等抗原的刺激下,会发生增殖并向浆
细胞或幼稚细胞(母细胞)转化,从而导致多种多 样的形态变化。 • 如细胞体积增大;胞质量变多,蓝染加深,有的含 有空泡;核呈不规则的形状,染色质变得疏松,偶
尔隐约可见核仁或丝状分裂。凡此种种,经常被一
致各家报告的杆状核的百分比相差悬殊,
其参考值自0%~5%到12%~18%。
杆状核与分叶核细胞的区分
• 美国临床病理学会(CAP)推荐如下定义:“成熟
的粒系白细胞,具有弯曲、带状的核形,核叶间没
有线样丝形成,称为杆状核; • 如果连接核叶之间的桥内有染色质,这种桥就不算 细丝,也是杆状核”; • “如果细胞核扭曲、缠绕,造成一部分核压在另一 部分核之上,以至整个核的外形看不清楚,应判为 分叶核”。
形态学检验的现状
• 自动化仪器的普及使用和对仪器功能范围 错误的理解,忽视了形态学检验;
• 造成的误报误诊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临 床诊断的正确性和治疗效果; • 导致患者的医疗投诉和医疗纠纷。
形态学检验的现状
• 许多医院的检验人员平时很少观察分析血涂片; • 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和退行性变化的血涂片报告 正确率不到50%; • 对明显的红细胞形态异常描述不足;
• 妊娠与分娩:妊娠时常见白细胞增多,特别是最 后一个月,常波动于(12-17)*109/L,分娩时可 高达34*109/L。分娩后2-5d内恢复正常。由于白 细胞的生理波动很大,只有通过定时和反复观察 才有意义。 • 急性大出血:在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 白细胞迅速增高,常达(20-30)*109/L。其增多 的白细胞也主要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这可能与 应激状态、内出血而引起的一过性缺氧有关。
• 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粒细胞性 白血病,急性出血及急性溶血等; • 减少;见于伤寒,原虫及病毒感染,严重感染(如败血症, 粟米性结核)及病人抵抗力低时亦可减少。 • 非感染原因引发的粒细胞减少症,其粒细胞减少发生 在前,感染并发在后;感染诱发的粒细胞减少,则反之。 非感染原因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如并发感染,大多还有 明确的原发病。
• EDTA 抗凝血片中杜尔小体往往呈灰色而不是淡 蓝色;
• 应注意血液在体外如储存过久,杜尔小体会消失。
粒细胞等胞质内也会出现空泡,核也会扭曲、固
缩,会误认为毒性变化。
杆状核与分叶核细胞的区分
• 区分杆状核与分叶核细胞的界限,一向是
血液学检验界的老大难问题。
Leabharlann Baidu
• 历史上由于对杆状核所下的定义不同,导
些缺乏经验的检验者误认为是白血病的幼稚细胞。 • 归纳为“大”、“多”、“深”、“泡沫感”。
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
• 过去由于对这类淋巴细胞的本质了解不 够,曾有很多命名。
• I型:泡沫型或浆细胞型 ;
• II型:不规则型或单核细胞样型;
• III型:幼稚型或幼淋细胞样型;
外周血单核细胞
• 胞体最大(12-20微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