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诗词曲五首教案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
【导语】学习《短诗五⾸》,感受《⽉夜》中独⽴坚强的形象和《风⾬吟》中不畏风⾬勇敢年轻的舵⼿形象,体会《萧红墓畔⼝占》中诗⼈的寂寞孤独的情思,感悟《断章》中“事物的相对性”和《统⼀》中“保持思想、个性的独⽴性”的哲理。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感。
3.对⽐阅读这⼏⾸诗,理解早期⽩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夜》《萧红墓畔⼝占》 ⼀、导⼊新课 ⾃1917年2⽉《新青年》刊登胡适的⼋⾸⽩话诗之后,⽩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的沈尹默的这⾸《⽉夜》便是其中之⼀。
⼀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诗的存在,中国⾸次⾯世的这⼀⼩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出现代性。
那么,这⾸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起来读⼀读吧。
⼆、教学新课 ⽬标导学⼀:《⽉夜》 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最⿊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了。
新诗之“新”⾸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遂成为这⼀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之,国⼈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量地出现,例如这⾸《⽉夜》。
因此《⽉夜》不仅是新诗诞⽣的⼀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学诞⽣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诗描绘了⼀幅⽉夜图景,请⽤你⾃⼰的语⾔将这幅⽉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的冬夜中,顶天⽴地的⾼树与独⽴不倚的“我”并排站⽴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2.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悄然,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结果。
XXX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XXX。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流离失所、伶丁伶仃的状态,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
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明确:这是一首XXX,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九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模板(通用10篇)
九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模板(通用10篇)九年级下《诗词曲》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
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
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
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
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
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研习诗歌(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初三《诗词五首》语文教案
初三《诗词五首》语文教案初三《诗词五首》语文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三《诗词五首》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三《诗词五首》语文教案1一、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2、整体了解各首诗词的主要意思。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二、重点难点1、重点:①、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②、整体了解各首诗词的主要意思。
2、难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学习唐诗宋词要整体了解各首诗词的主要意思,记住其中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能够背诵。
二、听录音朗读《诗词五首》三、课文分析(一)、学习《使至塞上》1、作者简介:王维:( 701 - 761 ),唐诗人、画家,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是当时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历史上优秀的山水画大家,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生以李林甫取代张九龄执政为界分前后期,前期颇富积极进取之心,诗作呈现昂扬奋发之面貌。
后期则消极退避,对世事采取“无查无不可”的态度,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王维奉佛,诗中有禅趣,有“诗佛”之称。
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有《王右丞集》。
2、解题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本诗是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时所作。
3、译诗参考一随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2、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4、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十五从军征》学习目标1.回顾乐府诗的有关文学常识。
2.学习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联想的方法,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重点、难点)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重点)教学过程一、课文概览总结:主题丰富,类型多样。
二、明确教学目标1.回顾乐府诗的有关文学常识。
2.学习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联想的方法,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三、回顾文学常识乐府诗: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四、解诗题十五从军征:十五岁的小小年纪就随着军队出征。
五、明诗意1、朗读课文,批注生字读音。
2、结合注释,描述诗歌内容。
注释: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道:路途。
阿:前缀,用在某些称谓或疑问代词等前面。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看:远远的看。
冢:坟墓。
累累:众多的样子。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
雉: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长。
旅谷:野生的谷子。
旅,植物未经播种而生。
井:这里指井台。
旅葵:野生的葵菜。
舂谷: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
持:拿着。
作:当作。
羹:这里指用蔬菜煮的羹。
一时:一会儿就。
贻:同“贻”送给。
沾:渗入3、描述展示示例: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
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24 诗词曲五首 (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习并认识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
2..学习并感悟诗词曲的境地及内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诗歌。
3.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掌握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深刻领会作品所包括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理想【学习重点】学生不仅需要理解诗歌的内涵,还要能够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进而背诵和默写诗歌。
这一过程旨在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习难点】诗歌往往蕴含着诗人深厚的情感和理想追求,这需要学生在理解诗歌表面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其深层含义。
这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生阅历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是一个学习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十五从军征【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含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感悟诗意,品味艺术魅力。
3.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培养热爱幸福、和平生活的情感。
【学习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并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感悟诗意,品味艺术魅力。
【学习难点】分析品读诗歌的艺术手法,品味艺术魅力。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岁月蹉跎,战鼓远去,一位老兵踏上了归家的路。
历经十五载的沙场征战,他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的家园又是否依旧?《十五从军征》这首诗,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战争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影响。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体会老兵的心路历程。
二、朗读明确目标三、文学常识《乐府诗集》宋代郭茂倩所编。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一部分为文人所作,一部分采集于民间。
《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底层人民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形式朴素自然,长于叙事铺陈,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开始学习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诗词曲五首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初中阶段的其他诗词曲作品,对诗词曲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也学习了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这为学习本节课的诗词曲作品打下了基础。
-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了文学创作和表达能力,能够创作简单的诗词曲作品。
- 学生通过分析和解读诗词曲作品,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学生对诗词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高了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 学生通过对诗词曲的学习,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 学生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审美观念,培养了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学习诗词曲作品,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其艺术魅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2. 文化传承与理解:使学生了解诗词曲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理解其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3. 创新与实践:鼓励学生在欣赏诗词曲的同时,发挥想象,进行创作实践,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
- 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包括投影仪和计算机
- 每位学生的笔记本电脑或平板设备
- 白板和记号笔
- 诗词曲相关的书籍和参考资料
2. 课程平台:
- 学校提供的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如Moodle或Blackboard)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教案一、《望庐山瀑布》教学目标:1、利用对象描写的手段,让学生了解到唐代兴起的新兴文体——诗歌;2、让学生感受到诗歌流传千古的魅力;3、通过作品的学习,学会欣赏其中的抒情内容和诗句精致;4、学会将作品精彩景象再现在脑海中,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5、自主思考,获得宝贵的思想体会二、《踏莎行》教学目标:1. 了解宋代的一种诗体——踏莎行;2. 学习踏莎行诗词的写作特点:以押韵的双平句为主,含蓄的抒情多;3. 在分析释义的基础上,结合材料,让学生体会“君今去,何时复来,心中恨,唯将无尽”的情思;4. 通过课堂交流活动,分析富有哲理意义的踏莎行;5. 自主思考,获得宝贵的思想感受。
三、《静夜思》教学目标:1.了解李白最著名的诗歌——《静夜思》,体会其中表达“愁思无限心只有一片”的情怀;2.学习“念去去,重阳”等四句形成的循环联结,体会其中抒情效果;3.欣赏诗中家乡的写照,感受“明月几时有”高扬的情思;4.借助课堂教学以及自主思考,从文本中感受抒怀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5.引导学生发展综合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思维能力。
四、《西施赋》教学目标:1.利用历史资料,介绍西施的传说,让学生体会西施和王昭君被传唱千古的芳踪;2.利用西施赋作品学习,掌握“芳芳语”这一表达技巧,在文章中营造出浪漫洒脱的欢乐氛围;3.分析珠箔梅的比喻,体会诗中艳丽,宰相女郎坐玉席的凄美图景;4.培养学生的鉴赏技巧,增加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5.愿景与理想,获得文化熏陶,让学生对美好人生充满向往。
五、《声声慢》教学目标:1.了解李商隐创作的绝句格式及其千古流传的鲜活内涵;2.借助师生共讨,让学生了解“画格言穷,一言双泪”的抒情深度;3.运用细节分析技巧,体会“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深”的深情表达;4.让学生从中汲取慰藉灵感,审视独自走向未来的脚步;5.開展有效讨论,总结学习实验,获得崭新的文化体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精品教案
23诗词曲五首【知识目标】1.了解诗词曲的有关知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
【能力目标】1.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2.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理解诗句含义,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德育目标】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2.理解作品的内容与思想,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1.知人论世,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品主旨,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一、导入新课以乐府诗导入。
(乐府是古代朝廷中管理音乐的机构,负责采集民间的诗歌,后来就把采集的诗歌也叫做乐府。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2.是谁“十五从军征”呢?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己结合注释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3.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课件出示诗歌)4.指明学生再读,评价。
(课件出示有节奏的诗)(强调:“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5.齐读。
6.交流。
(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大意。
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三、品读鉴赏1.诗歌的主人翁是谁?从哪一句话可以知道?(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
)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
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2.他在回家过程中,心情有哪些变化?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2.学生自主品读,再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
(课件出示诗句)预设:(1)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喜)(2)想象他曾经的家是怎样的?(3)他见到的景又是怎样的?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由远及近)“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诗词曲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掌握《望海潮》、《渔家傲》、《采桑子》、《山坡羊• 汉江临眺》、《登高》五首诗词的基本意思;2.能理解《望海潮》、《采桑子》、《山坡羊• 汉江临眺》、《登高》四首诗词的基本意境;3.能理解《渔家傲》的歌词意义与歌曲情感;4.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写作特色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内容1.《望海潮》;2.《渔家傲》;3.《采桑子》;4.《山坡羊• 汉江临眺》;5.《登高》。
三、教学重难点1.《山坡羊• 汉江临眺》的译文。
2.《登高》意境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呈现一幅清明上河图,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江山、河流、桥梁、人物、建筑等,让学生感受宋代社会的祥和、繁荣和质朴。
2.自主探究(1)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并回答问题:Q1:《望海潮》中的“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的“三吴都会”指的是哪三个地方?A:指的是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地方。
Q2:《渔家傲》中的“鲤鱼东逝,逝不复返”指的是什么?A:指的是大自然中的洪水和生命流转的道理。
Q3:《采桑子》中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的“凝妆”指的是什么?A:指的是花妆(化妆)。
Q4:《山坡羊• 汉江临眺》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的是什么含义?A:表达的是战争时期军队与家家户户的家人情感的凄美和珍贵。
Q5:《登高》中主人公是谁?为什么爬山?A:主人公是杜甫。
他登高观景,抒发心中澎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追求。
(2)学生自主阅读,并完成课文的梳理和解读。
《望海潮》:此诗以名胜宣城、福山、姑苏、钱塘四处为落脚点,描绘南方的丰美景色,写出作者的豪迈气概。
《渔家傲》:此歌以阳光下广阔的江河为背景,感慨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卑微,表达出“快乐就好”的执拗。
《采桑子》:此词描写了一个少女羡慕其他姑娘的红绸裙、玉簪花、花粉香、柳叶眉等,表现了对物质生活的向往。
《山坡羊• 汉江临眺》:此诗以汉江为背景,通过描写灯火通明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战乱和家人离别的感伤之情。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曲五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曲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曲五首》的作者和背景知识。
2. 掌握《古诗曲五首》五首作品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4. 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古诗曲五首》的核心内容和意义。
2. 分析《古诗曲五首》的语言表达和意象运用。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三、教学准备1. 《古诗曲五首》的文本及课外阅读材料。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古诗曲的相关图片、音频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思考。
讲解背景知识(10分钟)简要介绍《古诗曲五首》的作者、成书背景和主题内容,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逐首阅读(30分钟)1. 第一首作品:《登鹳雀楼》- 学生自主阅读,理解作品主题和表达方式。
-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作品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2. 第二首作品:《静夜思》- 学生自主阅读,分析作品的意义和感受。
- 教师帮助学生解读作品中的词句和修辞手法。
3. 第三首作品:《春晓》- 学生自主阅读,理解作品中的景象和情感。
- 教师指导学生欣赏作品的美妙之处。
4. 第四首作品:《悯农》- 学生自主阅读,探究作品中反映的社会问题。
- 教师促使学生思考农民生活的艰辛和社会责任。
5. 第五首作品:《月下独酌》- 学生自主阅读,体味作品中的孤独和诗意。
-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蕴含的自然与人性之间的关系。
总结归纳(10分钟)1. 教师概括《古诗曲五首》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特点。
2. 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拓展延伸(5分钟)提供一些额外的古代诗曲材料供学生阅读,并鼓励他们自主探索古代文学的奥秘。
五、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古诗曲五首》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4 诗词曲五首》教案
24 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
2.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3.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从整体上把握这五首诗词曲的内容,理解诗词曲中蕴含的情感。
2.教学难点:提高诗词曲的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五首诗词曲作者及其写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十五从军征》的体裁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歌。
2.掌握从意象、表现手法等角度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那么,继《诗经》之后,我国的诗词文化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呢?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无不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标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古典诗歌,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吧。
板书课题: 24 诗词曲五首(出示课件2)二、学习诗词曲《十五从军征》(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文体知识教师:同学们,本课所选的诗歌类型多样,《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诗,你们知道吗?下面我们一起讨论一下。
预设:(出示课件5)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最大的特点: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2.写作背景教师:同学们,我们要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预设:(出示课件6)汉朝时,北部边界时常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
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些人的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中,这首诗就写了一个老兵回家后见不到亲人的痛苦经历。
(二)新课学习,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出示课件6)2.反复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大意。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7.强化评价与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阶段性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对古诗词的阅读与鉴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经验。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诗词曲五首》的学习将更加深入。然而,由于古诗词的意境、语言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特殊性,学生在理解、感悟和创作方面仍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在古诗词阅读方面,对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记忆仍需加强,教师应适时提供辅导与支持。
(2)小组汇报: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课堂汇报,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3)教师点评: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给予评价,并进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2.教学目标: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教学内容:
(1)诗词背诵:要求学生现场背诵一首《诗词曲五首》中的诗词;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以一首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作为课堂导入,让学生在悠扬的乐曲中感受诗词的韵味。随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乐曲背后的古诗词吗?”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诗词曲五首》。
2.教学目标:通过音乐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a.诗词的基本内容概述;
b.诗词的意境、情感分析;
c.诗词的修辞手法解读;
初中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初三下):《诗词五首》教案
初中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初三下):《诗词五首》教案〖教法学法〗古代诗词节奏明快,音韵优美,很适合朗读。
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宜以学生的反复朗读、整体感知为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圈点批注,思考、联想,讨论交流,进而深层次挖掘古代诗词丰富的内涵。
教师可用录音或课件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对疑难处加以点拨。
由于课文容量较大,可安排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古老的中国是个诗国,自从《诗经》开源之后,诗歌历经春秋战国,秦汉两晋南北朝,至于唐宋发展到顶峰。
唐诗宋词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繁荣的象征。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道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进一步领略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教师板书课题:诗词五首二、检查预习:1.学生同桌先交流,提出自己预习中不会字词,相互解答。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生字词,加以整理,投影到屏幕上,引导全班学生朗读正音。
箸爝火彝虞煜砌麾炙(答案略)三、导读〈行路难〉:1.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诗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过渡到新知识:(1)李杜诗篇万古传。
(赵翼《论诗》)(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杜甫《梦李白》)(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C.你对李白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教师解题(课件展示,指名学生读或全班齐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24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3. 测试: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诗词曲的掌握情况。测试可以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以检查学生对诗词曲的基础知识、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掌握情况。通过测试,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4. 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学生能够欣赏诗词曲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激发创造美的潜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理解和鉴赏《诗词曲五首》。通过学习,学生需要掌握以下重点:
a. 诗词曲的文体特点:学生需要了解诗词曲的文体特点,包括韵律、格式、修辞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鉴赏。
d. 理解诗词曲的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e. 欣赏诗词曲的审美价值,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七、课堂
本节课的评价方式包括提问、观察、测试等方式。通过这些方式,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具体评价方式如下:
1. 提问: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诗词曲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通过提问,教师可以检查学生对诗词曲的文体特点、意境和情感、语言特色、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的掌握情况。同时,提问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c. 分析诗词曲的语言特色:诗词曲的语言特色比较丰富,学生可能难以一一掌握,需要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
d. 理解诗词曲的文化内涵:诗词曲背后的文化内涵比较深厚,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传承,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引导。
e. 欣赏诗词曲的审美价值:诗词曲的审美价值比较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欣赏,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启发。
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同步备课(部编版)
24《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赏析好词佳句,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难点】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赏析好词佳句,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十五从军征》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板书课题)二、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了解奏表特点,梳理文章脉络,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学习议论、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理解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学生齐读三、检查预习(ppt显示)1.作品简介《乐府诗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是我国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诗集。
《乐府诗集》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社会生活面很广,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2.写作背景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止。
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诗中的老兵身处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是一个野心勃勃、好大喜功的人,年年对匈奴发起战争。
于是,诗中的主人公就“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四、朗读指导1.听读诗词,纠正字音。
(播放课文朗读音频)2.学生自由朗读诗词。
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富有节奏、读出情感。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学生试读,师生共同纠错。
)五、诗意理解1.再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与课前预习,疏通大意。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短诗五首》中的每一首诗,并理解每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学生能够了解并辨识每首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以及它们在表达诗的主题时所起的作用。
通过课堂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通过学习《短诗五首》,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 知识与技能: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包括用词、句式、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通过解读文本,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哲理。
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从诗歌中获得人生启示,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和人文精神。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初步掌握鉴赏短诗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和理解诗歌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深化对人生、自然、爱情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挖掘诗歌的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短诗五首》,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理解作者对自然、人生、爱情等的感悟和表达,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价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宽容的价值观。
通过学习诗歌,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统编语文九下《诗词曲五首》教案(第一课时).docx统编语文九下《诗词曲五首》教案(第一课时)
诗词曲五首学习目标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诗词曲的内容。
2.了解五首诗词曲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3.反复诵读,提高感受诗词曲的音韵美、意境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这五首诗词曲的内容及体裁、形式上的特点。
难点:提高感受诗词曲的音韵美、意境美的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课文导入;导读《十五从军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两首诗歌。
教学步骤:课文导入: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我们会读到各类优秀的作品,我们能从作品中体悟到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
在本单元中的《诗词曲五首》里,既有诗人对十五从军的怨恨,也有诗人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的无限惆怅,还有登京口北固亭时的感怀,更有过零丁洋时的感叹及面对潼关时的深沉思考。
一、导读《十五从军征》一诗。
(一)资料助读(预习展示)1.介绍作者。
郭茂倩(1041年-1099年),字德粲(《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四有载),北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劝传》),其先祖为太原曲阳人,高祖郭宁,因官始居郓州。
为莱州通判郭劝之孙,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
神宗元丰七年(一〇八四)时为河南府法曹参军(《苏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铭》)。
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为学术界所重视。
《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2.了解背景。
【老师边介绍边多媒体展示】《十五从军征》晋代已入乐。
在它被用为横吹曲辞以前,是否曾入乐,已难查考。
此诗原来或许是汉魏间大动乱时代的民歌,是为控诉残酷繁复的兵役制度而创作的。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当时繁复的兵役使得那个时代充满了小人物的心酸和无奈。
没有马革裹尸,却也垂垂而暮。
3.了解“乐府诗”的有关常识。
1.导入:《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诗,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能让学生自己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 从读进行理解。
程 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 具体赏析见《教
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 师教学用书》
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三)学习《过零丁洋》
二、学习·点拨
(一)学习《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
1、齐读古诗
2、老师范读,学生注意其节奏,重音。
初读,浅识。 作记号。
3、回顾刘禹锡作品特点:《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 学生回答。
馨”“何陋之有?”;《秋日》——“我言秋日胜春朝”,可见刘禹锡
学 的作品风格是什么? 4、了解本诗写作背景:
可由学生完成,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作者的遐想愈来愈飘渺,而终不 师教学用书》。
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飞天探月,出尘之思,
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仍然写月,写
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教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亿库教育网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亿库教育网
亿库教育网
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其意义就不仅局限于诗人的身
世之感了。表达的哲理是,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 注意适时板书。
教 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的道理。
“今日……精神。” 点睛之笔,“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
情趣盎然
歌头》 下阕
感月怅别—表思念情怀
人有离合 千里婵娟
凭吊潼关估计————峰峦、波涛、宫阙成土
《潼关怀古》
(咏史诗) 抒发深沉感慨————兴、亡,百姓苦
亿库教育网
教学后记
亿库教育网
亿库教育网
过 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
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
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4、品析词句
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陡然发问,把作者对宇宙和人
生的疑惑端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紧承这一 现 在 学 生 中 有
抽学生回答,也
“怀旧……柯人。” 此处作者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受 可由教师念《教
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师教学用书》。
亿库教育网
亿库教育网
“沉舟……木春。” 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由于它
注意适时板书。
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
5、学唱此词。
(二)学习《山坡羊 潼关怀古》
过
1、了解作者
抽已会学生起 来教。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
曲家。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
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 8 程 年期间,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 160
问,又有了下一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 资 料 的 情 况 比
生的哲理思考更进了一步,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也更深了。当 较多,这部分可
然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上天而说“归去”,因为作者把美好皎洁 抽学生回答,也
的月亮看作自己精神的家园。然而真要仙去,词人又有些犹豫了, 可由教师念《教
(一)学习《明月几时有》
1、放录音歌曲《明月几时有》
听歌曲,激发学
2、齐读整首词
生的学习兴趣,
学
3、了解写作背景
同时也为综合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 实践作准备。
由。”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
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 学习“序”
授课时间
亿库教育网
课题
25、诗词曲五首(1)
课型
诵读·点拨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 学 过程与方法目标:3、反复读诵,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目 的 情感与价值目标:5、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某昔、慷慨激昂,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
5、再读本诗,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程
“巴山……置身。” 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 现 在 学 生 中 有
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 资 料 的 情 况 比
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 较多,这部分可
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文笔优美,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
富文化积累。
重 目标 2 点
难 目标 3 点
教学准备
教学内容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 教师直接引入,
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 开门见山。
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多首,诗近 400 首,各类文近百篇。 2、介绍“曲”
以下多由教师 讲解,学生作好 笔记。
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
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
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
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
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6、再读(或背)全诗。
学
(二)学习《赤壁》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 方 法 步 骤 大 致
何作用?
同前。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
过 对历史的咏叹。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 由扶到放,尽可
的
文笔优美,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
富文化积累。
重 目标 2 点
难 目标 3 点
教学准备 录音机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亿库教育网
亿库教育网
一、背诵导入
相当于检查作
全班齐背已学的前三首古诗。
业。
教 二、学习·点拨
亿库教育网
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好像是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
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宕开一笔来说,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 学 之想的心理变化。最后,水到渠成地唱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的放达宽慰之语。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
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资料部分,背诵已学的三首诗。
板书设计
坎坷遭遇——渲染——辛酸
《酬乐天扬州 归来感慨——用典——悲痛 事、情、景、理
初逢席上见赠》 感叹身世——写景——愤激 水乳交融
(酬赠诗)
席间赠言——抒怀——昂扬
《赤壁》 前两句——————兴感之由 非凡的史识
(永史诗) 后两句——————借题发挥 豪爽的胸襟
由学生回答。及
从艺术手法上看——
时订正归纳,并
让我们虔诚地接受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吧,“腹有诗书气自华”, 进行思想教育。
我们的诗情会更加勃发,精神将更加饱满,前行的脚步将更加稳健。
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资料部分。
板书设计
把酒问天 不知何年
上阕
由月感发—求美好生活
欲归又恐 起舞弄影
情景交融
《水调
月照无眠 不应有恨
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 也 可 教 师 三 言
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 两语叙述。
过 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 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
首诗,以答谢白居易。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
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3、对曲内容的理解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
学生讨论体会,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抽生回答,集体 订正。
4、读背全曲。
三、小结
这一课我们学习的五首诗歌,从种类上看有—— 从题材上看有——
思考探究:
仍然抓住学生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的读,反复地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读。具体分析见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 优 秀 教 案 》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P228。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总第 31 课时
课题
25、诗词曲五首(2)
课型
诵读·点拨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教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3、反复读诵,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学
目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情感与价值目标:5、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某昔、慷慨激昂,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
首联——回顾一生
深挚沉痛
颔联——国破家亡
《过零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