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_记叙文答题格式归纳
中考语文记叙文答题考点、技巧、格式--改编
四、记叙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 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 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 线索类型:物线、事线、人线、感情 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一)线索大致分六类: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
Hale Waihona Puke 线索。如《羚羊木雕》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 索
夸张——能突出事物特征。 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突出了……(事物)的……(特征), 强调了……的思想感情。
对比——能突出事物特征,给人以鲜明 印象。
这个句子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对 比,突出了……(事物)的……(特征)
反语—— ①能显示语言幽默风趣; ② 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修辞手法,强烈地讽 刺、否定了……,表达了(抒发了)作 者……
记叙文结尾句子(段)的作用: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 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5、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 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
(故事情节) 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 中起到什么作用?(XX事物、XX人物 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 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 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 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 意;五起线索作用)。规范答题: X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 (结构上和内容上分析)。突出了……, 表现了……
1、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 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 2、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 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言外之义。 3、结合整篇文章的语境分析句子 的深层含义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格式课件
对比:它把在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词句组 合在一起,形成对照,强化抒情话语的表现力, 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运用对比,能把对 立揭示出来。 突出某方面的特点,深化主题,给人们以深刻 的印象和启示。
设置悬念的作用: 1.吸引读者注意与思考; 2.突出人物精神品质; 3.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
例文分析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 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 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 ——《孔乙己》
【第一步】抓住描写
外貌描写
【第二步】寻找“特 ①青白脸色 ② 时 常 有 伤 痕 ③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点”(关键词句) ④ 穿 长 衫 ⑤又脏又破
记叙文阅读 知识点及答题格式
(1)标题的含义 浅层次+深层次 “浅层次”指的是文章与之相应的具体的 人、事、物(内容方面) “深层次”是指与文本相应的思想情感或 者象征意义(情感、主旨)
分析标题的含义的角度: 表层含义(文章内容)
+深层含义(思想情感、主题、人物形象) (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反面人物:好吃懒做、欺软怕硬、心胸狭窄、 冷漠自私、尖酸刻薄、目中无人、圆滑善变、 为官不仁、阴险狡诈、欺上媚下、嫌贫爱富、 趋炎附势等
质。
心理描写。 突出了他镇定果断、不怕牺牲的高贵品
动作描写。 突出老白父子俩相依为命,感情深厚, 为下文写老白牺牲自己为儿子争取手术机会作铺 垫。
运用神态描写刻画人物。 作用:传神地表现出老太太因担心遭黑 人打劫而产生的恐惧心理。
侧面描写: 1.突出表现人物的性格; 2.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3.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初中语文记叙文答题格式整理课件
拟人作用1. 生动形象,给人鲜明的印象。
2.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产生共鸣。
分析思路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 ×人格化了,赋予× ×人的 动作或情态,形象生动的写出了× ×的× ×特点,表达 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排比作用
富有节奏,条理,加强语势,便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分析思路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节奏感强,语势更强烈, 强调了× ×内容,突出了× ×的感情
②拟人:生动形象,活泼有趣,能表现作者( 人物)的某种思想感情(害怕、喜爱、憎恶)
③强调:突出事物的某一特征(人物的某种强烈 的思想感情); ④排比:增强语气,强调某一事物的某一特征或 某种感情,句式整齐; ⑤设问:引起注意,启发思考,激发读者共鸣或 留下鲜明的印象。 ⑥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人物形象/人物感情; ⑦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1、2中的“便于直抒胸臆”需要联系文 章指出所抒发的具体情感。
五、记叙文的题目 1.题目的作用: 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点明文章的中 心。③是文章的行文线索。④激发阅读兴 趣,吸引读者。(一般用到①②④,第三 点根据情况判断选择) 2.某题目好在哪里? 简明新颖,生动形象(看是否用了某种修 辞),从上面①②③④中选择合适的答案 。
语言凝练,言简意赅。⑧引用:增加文章的诗 情画意或文化内涵。
2.答题格式:修辞+作用+写出了……内容+ 表现了……人物形象(或思想情感)
十、记叙文常用表达方式及作用。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1.人 物描写的作用:①交代人物身份,②表现人物 性格、品质、情感;
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 环境,②渲染(烘托)…的气氛,③衬托人物的心 情,④烘托人物的精神品质,⑤为下文……作铺垫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中考语文记叙文答题套路备战中考复习必备收藏记叙文答题格式及套路
中考语文记叙文答题套路备战中考复习必备收藏记叙文答题格式及套路【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答】①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②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③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重点是要从结构和内容上进行分析)【3】概括文章主旨。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答】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注意:在写作时必得结合文章的具体内部实质意义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抒发作用(1)比喻:形象活泼、简洁凝练地描写物质、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活泼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生动形象(2)拟人:付与物质以人的性格、思惟、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到达形象活泼的效果。
生动形象(3)夸张:凸起特征,揭示素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突出强调。
(5)对偶:使句式整洁,结构一致,形式柔美,音韵,互相衬映,互为增补。
(6)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凸起文章主题,观点鲜明。
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2023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答题模板
2023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答题模板标题题型: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工、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2、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内容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一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描写了……(景物、环境)的特点;②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天气、季节);渲染… 气氛;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③烘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的……身份、性格、命运;衬托了人物的……形象、精神、品质;引出人物的出场;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④推动……情节的开展;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与文章……形成比照;⑤突出……的中心,升华……的主旨3、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时代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衬托人物的形象;暗示文章的主题。
答题模式:效果+ 外表内容(景物特点)+ 深层作用运用了景物描写,……描写了……(特点)景物,烘托了…… 心情,……例如:此句运用了景物描写,传神地描写了夜晚的阴森可怕,烘托了 "我”当时害怕、恐惧的心情,为下文“我“回家埋伏笔。
(三)描写一一侧面描写题型:分析描写的角度及其作用。
工、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就是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语言和行动的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使其鲜明突出。
2、侧面描写方法:对他人的语言、动作、反响的描写;对其他次要的事物的描写;对环境的描写3、侧面描写作用:烘托主要人物的心情;有利于突出正面人物的形象(性格);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对人物的描写更全面、更具体,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可节省笔墨,使得表达更精练,结构更紧凑。
(完整)(表格)语文中考记叙文高频考点答题格式终结版
2、可以通过句段的特殊性来辅助判断,如环境描写、插叙等。
3、句子含义可结合上下文、抓关键词、双关、情感句、主旨句等方法完成。
标题的作用
作用:1.作为全文的线索;
例:《羚羊木雕》——贯穿全文线索。《锦绣未央》《黄色枫叶》
2.突出主题,点明主旨;
例:《拳拳赤子心,殷殷航空情》——点明主题。《等我回家》《深深爱过你》
3.造成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关注;
例:《特殊礼物》——引起阅读兴趣。《心理罪》《丑八怪》《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了吗》
4.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
例:《毛泽东传》——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藤野先生》
5.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在埃及数骆驼》——关联主要内容。《老爸当家》张国立
6.一语双关。
例:《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语双关。《认真的雪》
中间方面的作用(结构+内容):
内容方面的作用:1、承上启下
结构方面的作用:1、总结上文2、引出下文3、照应4、对比5、铺垫
结尾句段的作用(结构+内容)
结构方面的作用:1、总结上文 2、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3、照应题目、照应开头、照应前文
内容方面的作用:1、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2、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3、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4、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5、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
词语的含义
由表及里
对加点词语含义的理解
解题思路:首先找到词语在原文中的位置,然后弄清上下句具体语境,弄清这个词语所包含的寓意,即可得出答案。
1、了解词性和词语本义
2、联系上文理解词语的语境义
3、注意区分问法,词语的意思含义稍有差别
初中记叙文常见考题答题格式完整版
初中记叙文常见考题答题格式(一)某句话或某段话在文中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
语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等;语句在内容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强调某方面内容、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等。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进行分析。
1、比喻:答题格式: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答题格式:句式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增强语气,强调了+对象+特性(或表达某种强烈感情)。
3;设问:答题格式:无疑而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夸张: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给人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5、反复: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
6、拟人:把什么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
7﹑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等;8﹑对偶:句式整齐,结构对称,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等修辞手法或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意思,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大全
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大全记叙文阅读在中考语文中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分数,因此,做好记叙文阅读能够将总分提高不少。
下面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大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大全一、概括文章内容和归纳文章中心思想技巧:找出中心句,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谈论抒情句中。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大事,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怎么看待。
即:内容+情感态度。
答题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白)……的故事(事迹、经过、大事、景物),即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或抒发了的……的感情。
二、为文章或文段拟标题为文章拟题目技巧: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大事(4)情感。
为文段拟小标题技巧: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消失的词语、句子。
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三、理解题目的含义及作用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
分析题目的含义应从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即与中心相联系)两方面来考虑。
详细、形象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阅读爱好;含蓄隽永、意味深长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思索;也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中心、点明主旨。
四、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进展过程(找各个大事);4、根据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5、总分总(掐头去尾)。
五、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线索推断技巧:看题目,看谈论抒情句,看多次消失的字眼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大事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清楚。
示例:(1)以详细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3)以中心大事为线索;(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中考语文】初三中考记叙文答题考点、技巧、格式汇总
• 1、 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 2、掌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 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概括文章 中心或段落大意。 • 把握六要素技巧,即:什么时间?什么地 点?谁?干什么?
z.x.x.k
二 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
zxxkw
• 此类题型常考的句子类型及其作用: • 1、修辞句(比喻): • 方法:明确本体和喻体,把本体和喻体代入句 中,用自己比较通俗的语言复述句子的意思。 • 2、富含哲理的句子: • 方法: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然后代入原句,用自己的话复述句意。 • 3、言外之意句: • 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弦外之音,写出作者的 真正用意。
修辞方法及作用
(1)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 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 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 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 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 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物人格化,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描写了)……,抒发了……
第四:从用词的角度。
动词、形容词、叠词、成语…… 常见答题形式:
① “ ”一词(等词), 写出了 的特点或
内容,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②“ ”一词(等词),形象地表现了 (人物) 的性格特点,体现了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
中考语文记叙文答题技巧总结归纳答题格式方法
记叙文答题技巧一览一、修辞手法(注意引导学生看懂文章中作者目的,是赞颂还是贬损等,不可背离主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某一方面特征。
烘托人物情感或品质,有时可与上文……相呼应,为下文……做铺垫。
夸张(夸大、夸小、夸不可能。
其中夸不可能近年常考:心跳到嗓子眼,肺都气炸了等)对比(二者相比,必然突出其一)强调突出了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涉及人物的要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或品质)排比(增强语势)设问、反问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特征。
与主旨相关联要突出主旨。
二、描写人物描写:肖像(小学阶段外貌、神态合并)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作用:生动形象地表达人物的性格品质,精神状态可与上文……相呼应,为下文……做铺垫。
分数达到5分通常涉及主旨(可参考第十二,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故事发生背景(时间、地点)、渲染气氛(凄清、热烈等)、烘托人物内心、为下文……做铺垫,有时分数达到5分就要涉及主旨三、一段话或一句话的作用内容:思路上按照如下顺序去对应,一个没有就换下一个:修辞手法、何种描写、值得分析的动词,人物内心或品质、文章主旨,叙述顺序比如插叙的作用。
结构:四、含义(表层、深层)一个句子的如果含有比喻义,表层分析时要翻译成本意。
深层多涉及人物情感、品质、心理或主旨,要有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觉悟,逐词逐句。
(一个句子如果只有深层含义可分析,多涉及主旨)。
表层含义同样需要逐词逐句的对应。
五、主旨选择主旨看题目,引导学生从题目和末段发散出最标准主旨。
四个选项如果分为4分和2分选项,要求程度较高的学生都分析出来,训练后可保障此题不失分。
尤其注意同时出现几个错误选项,违背主旨的选项最错!六、叙述顺序顺序: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某一故事情节(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符合人的认知逻辑,更容易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
倒叙:从事件最高潮开始讲述,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提供依据。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一、基础知识要点梳理。
(背诵)1.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2.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3.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5.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6。
两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8.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9.六种常用行文线索:人、物、时、地、情、事。
二、记叙文阅读十八个答题技巧及答题模板1.标题含义?答题模板:表层义十深层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情感、主旨) 2.标题的作用?答题模板: ①概括文章所叙之事。
②标明文章行文线索。
③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④指出文章的主要人物⑤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⑥富含哲理,引人思考⑦确定文章感情基调3.以XXX为线索?(1)答题模板:①人物线索。
(人物的见闻感受或事迹丿②物品线索。
(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③感情线索。
(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④事件线索。
(中心事件)⑤时间线索。
⑥地点变换线索找线索答题模板:①文章的标题。
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③文章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2).以XXX为线索,有何作用?答题模板: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4.记叙顺序及作用?答题模板:①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或时间先后写。
) 作用:使文章条理清晰,脉络清楚。
②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设悬,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③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作用、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5.人称及作用?。
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表现手法答题技巧
【记叙文】表现手法1、修辞手法:①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刻画)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②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
③夸张:突出了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使人印象深刻。
④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内容,突出了……感情。
⑤设问:引起读者对……的关注,给人以启迪,突出了……(中心思想)⑥反问:加强了语气,写出(突出、强调)了……(观点、态度、情感)。
2、描写方法:答题模式——运用了(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景物)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表现了……的心理(心情、情感),刻画了……的人物形象(或推动了事件的发展),表达了对……的……情感。
3、环境描写:(1)自然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
①对内容:交代时令(季节)、地点。
②对结构: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③对人物:烘托人物心情。
④对情节:推动情节发展;宣染某种气氛。
⑤对主题:表现、突出主题。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组合,主要作用是交代历史背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
①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
(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
③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4、表现手法:(1)看上下文的联系,看主旨的表现判断方法:①对比:以次要的人或事物对比主要的人或事物,形成强烈的反差。
②以小见大:是否由小事情反映大主题,是否以局部、个案反映整体、共性。
③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在上文和下文是否存在褒贬不一、态度的明显差异。
④托物言志:在咏物散文中,借事物表达个人志向、意趣、情操。
(2)从结构安排角度入手看开头结尾,看段落间的关系。
①做铺垫:使用较多的笔墨,对起陪衬作用的人物或者次要事件大肆渲染。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及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及答题技巧一、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三.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四.文章内容中心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五.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六.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七.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八.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九.填写读书卡片;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十.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十一.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十二.写作手法及作用1 拟人手法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2 比喻手法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3 夸张手法作用: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 象征手法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5 对比手法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7 讽刺手法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8 欲扬先抑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10 设悬念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十三.修辞方法及作用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十四.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十五.句子含义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方法同上十六.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1 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打伏笔5照应前文开头十七.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十八.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十九.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二十.描写的种类及作用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突出人物性格5衬托人物心情二十一.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二十二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二十三.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二十四.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二十五.环境的种类及作用1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2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二十六.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二十七.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阅读议论文的知识要点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此外,还要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1、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一般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提出,有的文章在引述一段话或一件事后才提出论点,出有的文章全文没有明确的中心论点,需要读者自己去归纳;2、论据;论据是作者阐述或论证论点的依据,论据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事实论据含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字等,一类是道理论据马列主义理论,名人名言,公认事理,格言俗语,定理公式,自然科学原理等;议论文中论证论点的事实论据必定是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典型事例,证明论点的道理论据都是能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真理;充分地理解这些无可辩驳驳的事实所包含的意义和这些理论所阐明的道理,能帮助我们充分理解论点;阅读议论文时,分析论据,是准确地把握论点的不同忽视的基础,也是对所找论点是否正确的最好验证;3、论证;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的纽带,直接影响着议论的说服力;在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中,要使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恰当的论证方法来论证更有力,更生动,更形象;初中阶段主要学习了事实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事实论证是根据需要列举一定的事实来论证观点的方法,举出确凿而典型的事实,使观点得到有力的支撑;引用论证是根据公认正确的科学道理,根据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论断和名人名言来论证观点的方法,这种方法体现着理论的力量和文章的思想深度,可使论述常有权威性,很有说服力;对比论证是把一个事物的正反意见和优劣情况进行对照分析来论证观点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将正确与错误对比分明,是非曲直更为明确,给人以更鲜明深刻的印象;比喻论证是用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观点正确的论证方法,由于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所以可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4、结构;议论文最常见的结构就是“总——分——总”式结构,即“引论——本论——结论”的基本结构模式;也有的议论文是“总——分”式或“分——总”式结构的,这样的议论文较为少见;还有一些特殊结构,如“并列式”结构,“起承转合式”结构,以表达方式的变化划分为“记叙——议论”两部分的结构等;5、语言;议论文语言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准确、严密,感情鲜明;要重视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内容,修饰限制性词语的作用;议论文的思想感情离不开中心论点,要注意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及反语、感叹、祁使、反问、双重否定等句式的表达作用;体会议论文的语言,更重要的还在于注意理解和分析句间、段间的联关和联系;句子是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因此对句子的理解和搞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对段落理解的基础;名段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又都是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所以对文中重点段落的阅读,搞清重点段落与其它段落之间的关系,就带动了对全文的阅读理解;说明文阅读的复习1、说明文文体知识:1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外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它的特点: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在结构上具有清晰的条理性,在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在使用上具有突出的实用性;2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①写作的目的不同,说明文的目的在于以知授人,记叙文在于以情感人;②写作的内容不同,记叙文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而说明文说明事物、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③表达方式不同,记叙文主要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同时辅之以议论和抒情;而说明则主要用介绍说明的方法,一般不用议论和抒情;3说明文的分类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种;①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重点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如中国石拱桥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主要对象,说明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②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重点在于阐明事理;如奇妙的克隆一文,科学地向我们介绍了克隆技术的发展过程;4说明的结构形式说明文的结构,大体可分为并列、连贯、递进和总分几种形式;而总分结构又可分为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5说明的顺序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更具条理性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①时间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②空间顺序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位置和方向;空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建筑的构造,说明实体事物的形状;如故宫博物院,就是运用了典型的空间顺序来依次说明的;③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常用推理过程来表现;它又可分为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到次、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等几类;逻辑顺序多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的本质的说明文;逻辑顺序往往要符合客观事物或事理的内在联系及人们的逻辑思维规律;比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先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再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代表,具体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用的是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这符合人们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6说明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十余种,写作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全目的,选用最佳方法;下面重点介绍几种说明方法:①举例子是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进行说明;这是最常用的说明方法,例子面前常用“比如”“例”“如”等标志语;举例子的作用是:反映一般情况,真切、有力地说明事物;②分类别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若干类加以说明;③列数子用数字说明事物的特征;文章中出现的数字如果不是用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般不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④作比较是先选择有外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作比较包括类比或对比,同类事物的类比是为了说明相同点,不同类事物的对比是为了突出不同之处;例如人类的语言共三段,每段都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仅以第1段为例,其中有说话与吃饭、走路的对比,对人类来说,这些都是平平常常的,但与别的高等动物相对比,又都是“极不平常”的,都体现了人类的特征;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可以更清晰、更鲜明的说明事物,增强说明效果;⑤画图表指用示意图、表格、图等来说明事物,⑥下定义下定义,往往用公式化的语句来表达“某某是什么”,也可以用“某某叫什么”的形式来表达;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就是下定义;下定义要有严密性和科学性,并不是所有的判断句都是下定义,比如“风是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武器”,这是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明风在沙漠向人类进攻中的作用,不属于科学性语言,不是下定义;又比如“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句话是解说语言的特征,也不是下定义;看来,解说、描述性的语言都不是下定义,下定义往往倒过来说了能成立;下定义的作用是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属于概括说明;⑦作诠释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如“铁是银白色的金属”;⑧打比方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仿之处来打比方;作用是:增加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一篇说明文,单用一种说明方法的很少,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往往采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要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也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其中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运用,不是一定不变的;7说明文的语言特点①语言的准确性;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无准确无误;如中国石拱桥中的一段:“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这一段话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选用确切的词语和词组来表达上;如“永定河上”不能说成“永定河中”;“石砌桥墩”不能说成“石堆桥墩”;“路面平坦”不能说成“道路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不能说成“与河面平行”;②语言的平实性,是用明白、平实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反映;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毫不含糊,清楚明白,只求“辞达而已”,不求雕琢粉饰;③语言的简洁性,是指简练、明确、不含糊,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说明白;可说可不说的话一律不说,以尽可能少的语言来承载尽可能多的信息;2、说明文阅读的重点阅读阐释性说明文要注意其解说准确、明晰、有条不紊、笔调平实严谨的特点;阅读述说性说明文要注意其突出要点、扣紧中心、突出主线和笔调简洁明快的特点;阅读实用性说明文要注意其准确严密、简明易懂、重点突出的特点;1说明对象与特征的反馈说明文是对客观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它要求对事物的特征作出直接的说明;所谓特征,就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对特征的介绍或说明,一般不要求我们去作形象的描绘,或者发表什么看法;无论是事物性的说明文还是事理性的说明文,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总是说明的核心,只有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更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事理;正确地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①要区分说明文的类型;由于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要包括事物性的说明文,又包括事理性的说明文;一般地说,事物性的说明文,常从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常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因此,只有先区分了说明文的类型,从大类上进行划分,才能较为确切地去了解它是从哪个方面进行说明的,这是掌握有关方法的基础;②要能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对象;对事物性的说明文首先要通过阅读来了解文章到底在说明什么;在了解说明对象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对其特征的把握;对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可通过阅读搞清它究竟是在阐释一个怎样的事理;③注意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中心句,作者为了要在文中清楚、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就会将有关事物特征性的句子放在显着的位置;一般来说,放在篇首或节前;但由于每篇文章的格局和不同作者对文章的不同考虑,有时上一节的某个特征也会出现在下一节的开头、或放在篇末;但不管怎么说,中心句一般都是明确而简洁的;所以说把握中心句、寻长关键句是我们迅速把握被说明事物特征的有效方法;④借助说明的内容、概括出事物的特征;并非每篇文章中都能找到明显说明特征的概括性语句,甚至在显着的位置上也可能没有什么中心句、关键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通过研读课文,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去提炼其特征;有时,事物的特征还不止一个,我们在研读时应充分注意,否则归纳的内容就不完整了;⑤借助一定的说明方法反观说明特征;这实际上是从写作说明文的角度来反推的一种方法;因为作者要更好地说明某项事物的某个特征,必定要使用一定的说明方法;2说明方法的识别及其作用说明文中,作者常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来准确、有效地说明事物的某些特征,达到说明的目的;说明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主要应掌握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三种;①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最基本的说明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具体的、有代表性的例子来使被说明事物具体化、形象化的;它能给人以具体、充实、可感等效果;因为有些事物单靠文字作一般说明,仍只能给人一种粗略的印象和轮廓式的概念,这时,作者往往采用举例子的方法,以起到精当、富于启发性等作用,使抽象的事事变得具体,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在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时,有时为了醒目,引起读者注意,常会出现“比如”“例如”“如”等字样;但有时文中出现的一些带有这些字样的叙述性的文字,并不都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须加以鉴别;②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也是各类说明文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由于使用时出来数字的缘故,所以无论它的形式或作用,在说明文中都明显的、引人注意的,它有时又被称做“举做据”“举数字”等,它往往通过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从数量上给人以具体、准确的印象;但要注意,并非文中出现的数字都属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关键是看它是不是在说明事物的特征;与事物特征无关的数字的出现,不能看做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③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常使用的一种重要说明方法;人们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有效方法之一;事物的特征、事物与事物之间的一些联系往往可以通过比较显现出来,由难懂变为易懂,由模糊变为清晰,由抽象变为可感;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在文中有时不易被人察觉,要特别注意;一般来说,采用此方法时总有相比事物之间的可比性,所以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相比”“……是……几倍几分之一”“……大于……”等字样,但也不尽然;关键是仔细阅读,细心辨察,才能掌握其特征;④其他的说明方法,还有打比方、分类别、引用引资料、列图表、下定义等;总之,运用了这些说明方法,能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理性的内容形象化;3语言准确性的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往往体现在一些副词、连词、形容词、数量词以及限制性词和短语上;说明文语言强调准确、明白、简洁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对说明文语言的具体运用和表现形式,我们必须加以重视;①整体把握、理解词义,特别要注意同义词的选用;由于被说明对象的不同,在具体运用名词和术语时就要相当准确;我们在阅读和操练时就要联系对象及其特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注意推敲、体会其作用的选用,不可随意确定或武断否定,而要再三斟酌,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包括对上下文的分析、揣摩,然后才能酌定;②正确体会关键性词语在不同方面的具体作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练与精当,还表现在修饰、限制、补充成分运用得好;我们要适当地运用一些语法知识,仔细领会作者的用词意图;一般充当这些成分的是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连词,如“日本的石油运输绝大部分是从马六甲海峡通过的”“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蚕丝一般只有一英寸的二千分之一粗”“吸收水分和养料是根的主要作用之一”“草地成了天然的‘减音器’和‘吸尘器’”等,这些句中黑体词在文中能否去掉、替换及其理由一类的问题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阅读时应注意从以上提及的方面去辨析、比较;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出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及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③看似模糊的语言,实则反映了事物的客观存在;我们不防先看一下例句:“原来草地的温度比一般水泥的温度要低十几度”,为什么“十几度”不写成具体确切的度数呢那是因为文中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再说草地、水泥地的温度本身还受到环境、气候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经常变化,所以不可能是一个恒定的确数;诸如这样看似模糊的语言还很多,如“可能”“几乎”……文中运用这些模糊的语言,或反映事物的实际存在,或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尤其是有些事物本身尚处于变化、发展期,有时又囿于人力、物力有科学水平,对有些客观事物有待于进一步的认识和发现;如果说得太绝对、太肯定,反而违背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也违背了客观事实的真实性;所以,我们看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还是要抓住根本的一条,即客观地、确切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明白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4说明顺序的了解和识别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言之有序”;任何说明文,总是循着一定的顺序来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等,或者解说事理的成因、功用、关系等;阅读时,我们如果弄清了这些顺序,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思路,掌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初三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主要题型与常考知识点归纳整理
初三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主要题型与常考知识点归纳整理考点一:词语/句子的含义一、题目类型1、经典设问:a)、根据上下文,理解……(某词)的含义b)赏析加点词。
(福建省常考题型)c)、揣摩下列句子,说说你对其含义的理解。
d)、根据你的理解,体会下面句子的言外之意。
e)、文章的第*段为什么说“……”?2、变式设问: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加点词的含义,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答题模板a)本义+语境义(+感情色彩,褒义贬用,贬义褒用,大词小用)b)手法(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手法五种)c)词语描述对象特点+塑造人物形象d)思想感情4、答题技巧细读文本,定位到具体文段,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推知具体于语境义,再结合文章主旨,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考点二:句子/段落/首尾段的作用1、句子/段落/首尾段的作用1、经典设问:1)开头一段(或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2)文章开头(或结尾段)写道:“……”,有什么作用?文章开头(或结尾段)在内容或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答题技巧1)、开头作用a)结构上: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等。
b)内容上:点明中心,揭示文章中心(主旨)2)、结尾作用a)结构上总结全文,篇末点题,首尾呼应,照应开头。
b)内容上:点明主题,深化主题。
升华主旨。
情节徒生波澜,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
意味绵长,给人启迪,发人深思。
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3)、中间段作用:a)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开启下文……b)内容上:结合改段具体内容分析。
3)、标题的作用a),交代文章写作对象(人或物);b),点明文章中心思想(主旨);c),交代文章写作情感;d),点明时间地点,表明写作对象。
e),新颖而独特,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f),作为文章的线索。
考点三:分清线索,理清记叙顺序题目类型1、经典设问a).本文的线索是什么?b).联系全文,揣摩作者“以……为题”的用意。
(全)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答题模板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答题模板01标题题型: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1、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2、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02内容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方法指津:如有示例,一定要严格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纳出与此形式相类似的情节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①开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②中间: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精神品质);与上文……相呼应,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③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03主旨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旨1、答题模式:内容+主旨(情或理)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叙述了、介绍了)…………(人或物)…………的故事(事件、事迹、经过),表现了(表达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讽刺了)…………的感情(现象、感悟)。
2、方法指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如: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句、标题相关句、照应句题型二: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答题示例:点明主旨,揭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04结构题型一:划分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内容方法指津:(1)按事件的发展过程(2)按空间的转换(3)按时间的变化(顺序、倒叙、插叙)(4)按感情的变化(5)按内容的逻辑变化(如总分总)(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叙事、抒情、议论)题型二:分析文章的线索1、类别:人物线索、事件线索、事物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情感变化线索、明暗两线2、方法指津:①文章的标题;②文中段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句;④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行踪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初中语文中考答题格式大全
记叙文一.记叙文阅读规则(1)标题:含义:○1表面含义:字面上的意思、点明写作对象、概括主要内容○2深层含义: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作用:○1作为文章线索○2概括主要内容(中心事件)○3表明写作对象,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4揭示文章主旨○5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6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吸引读者(比喻、拟人、一语双关、象征)○7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
(2)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人物的经历或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它是最基本、最常见的记叙顺序]: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2.倒叙[把事物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前,然后再从事件开头按原来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增强文章生动性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线索,插入与主要情节相交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中心事件]: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作用,交代了(补充了、解释了)…,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能够突出人物…性格(形象、品质)(3)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写出)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节令、天气、景物特点)○2渲染了…气氛,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3烘托了人物…心情○4反应人物…性格(品质)○5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6突出(深化)主旨(4)五种表达方式及用法:○1记叙(叙述):是指叙述人物的经历、活动、事件发生的经过○2描写:以形象的语言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以及环境做细致入微的描绘,给人真切的感觉○3议论:讲论道理,表明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抒情:抒发自己的感情○5说明:对事物进行客观、平实、科学的解说和介绍侧重介绍事物的特点、功用、构造能方面内容。
(5)文章线索[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 :1.形式:○1以某物为线索○2以事件为线索○3以人物为线索○4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5以时间为线索○6以地点为线索○7以某一问题为线索○8明暗两条线索2.线索出现的位置:○1文章的标题○2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3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4作者的思想感情○5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6)人称及作用:1.第一人称[我、我们]:○1有真实感、亲切感、有说服力○2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3便于抒情2.第二人称[你、你们]:○1好像在和人物直接对话,拉近与读者的距离○2便于抒情3.第三人称[他、她、它、他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写起来自由(7)某段(句)在文中的作用:1.开头:结构:○1开篇点题○2设置悬念,引出下文○3为下文作铺垫○4总领全文○5点明中心○6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内容:○1交代了环境(背景)○2渲染了…气氛○3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2.中间:结构:○1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单独成段的一句话]○2总结上文(引出下文)[一段的末尾] 内容:○1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心理)○2表现人物…形象3.结尾:结构:○1总结全文,深化中心○2照应开头(题目)、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内容:○1点明中心(主旨)深化主题○2引人深思、给人启示、意味深长、设置悬念○3画龙点睛[议论抒情]○4结尾扣题○5突出人物性格品质(8)分析人物形象:○1把人物放在故事情节中来分析人物形象○2通过人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3重视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4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中去理解○5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9)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具体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情感○2拟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赋予…人格化的(动作、神态等),表现了…,表达了作者对…的…之情○3排比:强调了…,句式整齐,增强文章气势○4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形式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5夸张:突出了…特征,给读者以鲜明,鲜明而强烈的印象○6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7反问: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8反复:突出强调了…,更能突出文章主题,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9长句和短句:有节奏感,使文章语言铿锵有力,形成音乐美(10)结构层次的划分:○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11)表现手法:1.手法: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2. 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1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事物)衬托主要的人(事物)突出主要的人(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2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3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12)设置悬念的作用:○1使故事情节曲折,吸引人。
中考语文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答题公式素材
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答题公式1. 文章内容的概括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公式:(时间+地点)+人+事注:归纳文章的中心①写人为主——公式: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②记事为主——公式: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③写景状物——公式: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④游记——公式:描写了……表达了……的感情2. 某句话在文中作用(1)文首——公式: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散文)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做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公式: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公式: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照应开头(议论,记叙,小说)3. 修辞手法的作用①比喻——公式:……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形象生动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谁)……的感情。
②拟人——公式:……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予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表现了作者对(谁)……的感情。
③夸张——公式:……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公式:……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突出(或强烈)。
⑤排比——公式:……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公式:……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美感。
4. 环境描写的作用(1)找出文段开头、中间或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明确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空间、场景(自然环境);②交代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社会环境);③渲染环境气氛;④烘托人物心情;⑤烘托人物形象;⑥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⑦烘托某种主题和情思。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第一部分答题模版一、句式作用1.短句的作用:干脆利落,简洁明快。
2.短句独立成段:视觉上更醒目+突出强调内容。
3.重复的短句:突出强调。
4.对称的句子: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
5.长短不一的句子:句式生动活泼。
二、标点作用1.句号的作用:语气舒缓。
2.①问号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
②连续问号的作用:气势充沛,感情强烈。
3.该用顿号却用逗号:逗号停顿时间长,起强调作用。
4.省略号作用:说话断断续续或沉默或思绪延续或给读者思考空间。
5.感叹号作用:强烈抒发情感/增强语气调自我反思。
标点符号的共性作用: 表达了的情感。
三、童谣/歌谣/诗歌作用1.使文章增添生动活泼感(歌谣),具有可读性。
2.使文章增强文化韵味/意蕴 (童谣/诗词),具有可读性。
3.交代信息,丰富文章内容。
4.突出所写的特点。
5.表达人物的心情。
6.点明文章的中心。
7.表达作者的情感。
四、修辞作用比喻: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的特征。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便于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五、环境描写作用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六、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第二部分答题套路一、词语赏析题有手法的解题方法: 手、特、情。
没有手法的解题方法: 解释词语+分析词语作用+词语表达情感。
二、词语含义题本来义:词语的字面意思。
语境:词语在句子中直接体现出的意思。
表现义:词语表现出的目的意图、情感态度、精神品质。
三、句段作用题【结构上】首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万能作用);点明中心(首段中含中心句);文题照应(首段中出现题目);首尾呼应(首段尾端有相似相关语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完整版)中考语文答题格式(最全面)
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记叙文阅读的考点】常见考试类型:1.总体感知,归纳主题2.理清层次,把握结构3.辨明特色,分析手法4.品味语句,理解含义5.推敲词语,解析词义6.依据原文,拓展发挥一、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注意记叙的人称:①第一人称(真实可信);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③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空限制)。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二、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顺叙的作用:脉络清晰、条理分明。
2.倒叙的作用:埋下伏笔,突出重点,加强表现力,增强文章的生动性,避免叙述平板和结构单调。
3.插叙的作用:对主要情节起补充作用和衬托作用,可以帮助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
三、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
1.描写的种类:①环境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环境描写。
作用:⑴表现自然条件(氛围)的良好或恶劣(渲染气氛);⑵交代故事、人物的背景(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等);⑶如在文首,往往为后文的情节、人物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⑷为主要人物的形象、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烘托人物,揭示主旨)。
②人物描写:肖像(外貌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③细节描写:对某些细小的举止行动或对细小的景物片断的描写。
④场面描写:同一时间、地点、众多人物的活动所构成的画面。
要有特定的场合气氛。
⑤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2.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四、线索: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可以人物、中心事件、时间、地点、物品、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找线索的方法:①标题;②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③抒情议论句五、概括记叙文中心的一般语言表述形式:本文记叙(或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或揭露、歌颂、批判)了……的思想(或性格、精神、实质、道理),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记叙文答题格式归纳
考点一:理清行文脉络,把握文章大意
答题格式:什么人+什么事+(事情的结果或效果)
考点二:研读句段,体会作用
答题格式: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2.起到了引起下文(总领全文、铺垫、点明中心)的作用
3.营造(烘托、渲染)了朦胧(忧伤、欢快)的氛围
开头段:统摄全文,领起下文,设置悬念、开门见山、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后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过渡段:承上启下(或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的作用。
结尾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画龙点睛、呼应前文与题目、升华主旨、卒章显志,与开头呼应,使结构严谨,含蓄深刻、启发联想。
其他段落:呼应上文、形成对比、补充说明。
景物或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烘托、渲染了……的气氛。
2.为下文的……埋下了伏笔或做了铺垫。
3.表现或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4.推动情节发展。
考点三:品味句子,赏析特色
答题格式:
1.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把……比作……,写出了……,表现了……。
2.此句运用……(人物)描写方法,写出了……,表达了……
3.此句用了……等词,准确传神地写出了……,表现了……
4.运用了……的表达方式,点明(写出,抒发或交代)了……
考点四:理解题目的含义和作用
答题格式:含义:1. 题目……(把题目写上)指……(释义:表面意思)也指……(深层意思),点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主旨,背景,线索,写作对象,故事环节,主要内容)。
作用:1.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4.题目揭示(点明)了……的中心(主旨)
5.……题目富有诗意,为全文营造了……的氛围。
考点五:归纳主旨,体会感情
答题格式:本文通过……的事情,揭示了……的道理(或本质);高度赞扬了……
辛辣讽刺了……;“表现了对……的热爱之情”;“体现了对……的向往,喜爱(或不满)”;“揭示了……的道理;讽刺了……的不良现象(或行为)”等。
考点六:补写文中省略的内容
答题要点:结合语境,改换人称,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考点七:梳理故事、情节
答题要点:有事例的要参照事例的句式概括;没事例的尽量用动宾式短语概括;看题目分值概括
考点八:分析人物形象
答题格式:从第……段的……可以看出,他(她)是一个……的人(有几点,答几点,尽量全面)
考点九:文章采用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种类:联想、想象、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开门见山、卒章显志、前后照应、正侧面描写、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古讽今、以小见大。
(铺垫、悬念、伏笔)
考点十:写作顺序及其作用
插叙:对情节起补充作用,使情节波澜起伏,增强感染力,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中心
倒叙:把结果放在开头,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