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4.19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2024_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鲜卑 前 后南南 西 燕 燕燕凉 秦
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2.前秦统一:
氐人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与南方 的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我已经统一北 方,征伐东晋我 可完成统一大业, 丞相意下如何?”
“晋虽僻陋,正朔相承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臣没之后,愿不以晋 为图。鲜卑、羌虏,我 之仇也,终为人患,宜 渐除之,以便社稷。”
北朝 政治 和北 方民 族大 交融
淝水之战 孝文改革 北朝更替 民族交融
时间:383年 交战双方:东晋VS前秦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 影响: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乱
措施:迁都洛阳;用汉语,通汉婚,易汉服,改汉姓
影响:①促进了民族交融;②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北魏
西魏 东魏
北周 灭
北齐
表现:生产生活、政治制度、文化艺术、民族心理 影响: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 化,为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十六国: 阅读课文说一说十六国建立的概况?
东 汉
魏吴 蜀
西
十六国
晋
东晋
三国
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 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 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 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在这个混乱时代是否 有政权统一过北方?
匈奴
前 赵
北 凉
夏
氐羌
前 后后 秦 凉秦
羯 后赵 賨 成汉
苻坚
王猛
3.淝水大战:根据课本P108内容,概括淝水之战基本信息。
时间 交战双方 力量对比
典故 结果 特点 影响
383年
前秦 VS 东晋
87万 VS 8万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东山再起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名师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史学做为一门社会科学,承担一定的社会功能,那就是服务现实。很多人经常把孝文帝的改革与今天的改革开放联在一起,对今天的改革开放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但这种观念太陈旧了,老炒冷饭没意思。后下去送课,发现我根本没办法用家乡话完整的上完一节课,从而也让我意识到文化也好,民族也好,在融合的过程也应保存自己的东西,共同发展,后来再进一步改课时,我升华了主题,提出新的观点《求同存异繁荣发展》,而且认为它是我整节课的亮点。
(2)挖掘内在联系,聚焦核心目标
第一次试讲后,科组给我提出两个建意一是核心目标没有起到统领整节课的作用;二是小标题不够醒目,没有体现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关联。经过科组同事的提点,我又查阅了一些资料,既然确立“民族融合”是这节课的核心目标,那么内容与内容之间,内容与核心目标必然存在内在联系,找出来,串起来,就是整节课的主干线索,清晰明了。所以我把第二部内容的标题设定为《时与俱进,孝文帝改革》。那么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内容经“民族融合”串联起来,民族融合是时代潮流,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推动改革,促进民族的大融合。民族融合起到统领的作用,而标题也让人耳目一新,容易串联起来,简单明了,清晰易懂。
老师:迁都洛阳后孝文帝着手弃旧制,立新规,实行汉化政策
老师:(幻灯片)故事四:从旧制走向新规——汉化政策
老师:演示幻灯片,引导学生从服饰的差异辨别胡服与汉服,从而归纳出措施1、改穿汉服
学生:从袖口、衣领、裤褶、裙摆分辨胡服与汉服
老师:出示材料((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正式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高祖记》)
学生:都有道理
学生:只是一个站在鲜卑族的立场;一个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
老师:引导学生归纳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或一个历史事件,评价方法应当一分为二,多角度评价。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方民族大融合》是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本课内容涉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民族融合的加速以及北方地区的开发和繁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意义,认识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主题上,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认知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背景、过程及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认识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2.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民族融合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涉及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2.教材:准备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教材。
3.参考资料: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4.板书设计:提前设计好本课的教学板书,突出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引导学生关注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从普通老百姓 到大臣皇帝的 服饰均已汉化
羊肉串
汉族人吃上了 少数民族食品
涮羊肉
方凳、胡床改变了汉 族人席地而坐的习惯
胡床
方凳
《洛阳伽蓝记》卷二《景宁寺下》记载: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 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 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 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氐
西
根据图片,请谈谈你的认识?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第二篇章 第一篇章
孝文改革,促进融合 五胡内迁,民族汇聚
故事一:从游牧走向朝堂——
北魏建立和统一北方
建立民族: 鲜卑族的拓拔部 建立时间: 386年 定都:
平城
统一黄河流 439年 域的时间: 意义: 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究竟谁说得对呢?
1、有人说,孝文帝的汉化措施最终导致了 鲜卑族的消亡,是鲜卑民族的千古罪人! 2、也有人说:他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他的 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统一奠定了 基础。
评价标准: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 孝文帝——我国历史上杰出的 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故事二:从小屋搬入大房—— 迁都洛阳
魏孝文帝四岁即位,其祖母 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对孝文帝 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 督促他学习儒家经典,同时 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 历史典籍。在冯太后的精心 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 3、孝文帝从小受汉文化教育; 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 4、洛阳地处中原政治、经济、 习俗及其丰富的内涵,十分 文化中心; 敬佩和仰慕。
故事三:从旧制改为新规—— 锐意改革
(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 材料: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 正式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 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 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 官。” --《魏书.高祖记》 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妃, (翻译:孝文帝在495年正式命令: 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 “不能在朝廷中说鲜卑话,如果 高门,鲜卑族、汉族互为 有违反的,就罢免他的官 姻亲。 职。” )
初中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说课稿
初中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时期,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
主要讲述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主要是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
同时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学好这一课对于培养学生在民族的问题上的正确观念,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名词概念模糊不清。
由于这些特点,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作如下设定: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的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三)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孝文帝改革。
由于孝文帝的改革从社会生活、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理所应当成为本课的核心。
“北方民族大融合”课件
北魏孝文帝为什 么要迁都呢?
洛阳
合作探究一: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呢?
①平城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 原因 众多人口的需要
孝文帝 迁都洛阳
影响
②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 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①对洛阳的建设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②为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合作探究二: 孝文帝改革措施
语言:在朝廷中禁用鲜卑语,必须使用汉语。
穆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陆
贺 刘
思考题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shì号 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 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以“孝”治天下,是汉人儒家文化思想的代表。 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力推崇汉族文化学习汉族礼法,以 孝治国,所以自孝文帝以后多采用孝字做谥号,说明 北魏皇室已经接受了儒家思想。
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通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风俗: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 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三字经:
说汉话 改汉姓 用汉制 穿汉服 通汉婚 学汉礼
改汉姓
鲜卑姓 拓跋 汉姓 元
贺楼
邱穆陵
楼
一、北魏的建立和民族融合
1.北魏政权的建立
四世纪后期(386年),鲜卑族 的一支建立北魏。 (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
2.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拓拔珪
北魏统一北方, 黄河各族人民长期 生活在一起,日常 的接触和频繁的交 往,在生产技术和 生活习俗上相互影 响,民族融合已成 为趋势。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课件我
洛阳
平城:
位置偏北,不宜控制整个中国北方地区 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 多为游牧区,粮食产量有限 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 汉族先进文化
494 年
洛阳:著名古都,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利于对汉族文化的学习 迁都洛阳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 周围地区农业发达
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 历史背景: 了北方的分裂局面
鲜
卑 匈 奴 羯
羌
氐
一、 边 疆 少 数 民 族 的 内 迁
1、原因
①自身经济或发展的需要向中原逼进 ②被中原王朝征服后招抚或强迫内迁
2、主要民族(五胡)
匈奴、鲜卑、羯、氐、羌
3、分布区域
今山西、陕西、甘肃一带
4、影响(消极):民族矛盾加剧,战乱频繁 (积极):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 了民族融合
孝文帝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来自治家思维拓展为什么说孝 文帝是我国 古代少数民 族杰出的政 治家?
标 准
一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
二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孝文帝是少数民族皇帝.他顺应当时民族大 融合的趋势,从政治,经济上进行了改革,并 迁都洛阳,在文化上采取汉化政策,如改穿 汉服,改说汉话,改用汉姓,提倡与汉族通婚 等.这些改革一是促进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 进程,二是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三是促 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他是我国古代少 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
386年,鲜卑人拓跋珪建立北魏。 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
孝文帝(467499年),姓拓跋, 名宏,献文帝之子, 他是北魏杰出的君 主。三岁时即被立 为太子。五岁时, 年仅十八岁的父皇 献文帝就禅位给他, 二十四岁时孝文帝 开始亲理朝政 。
五四制鲁教六年级历史同步学习 答案 演示文稿
第23课 选择题1C 2C 3 B 4B 5C 6D 7B 8A 9A 10材料题 (1)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 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2)天文学 (3)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 (4)我们要学习他们勤奋好学、善于思考、 敢于创新的精神。
第24课 选择题1B 2C 3B 4A 5C 6C 7(1)《女史箴图》《洛神赋图》2顾恺之 东晋 8A 9A 10DCBA 11材料题(1)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2)佛教 (3)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 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
• P42 8题(1)新型工具是耧车;西汉; 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 (2)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节约了人 力,提高了冶炼质量。 • 9、(1)重视农业发展;压制商业的发展
• (2)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治理黄河,改进 农业生产工具; •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过分强调农业,抑制 商业,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我们国 家后来的闭塞落后。
• 18课 P52 探究(二) • ①他父亲是一名史官,从小受到家庭 熏陶,爱好文史,年轻时去各地寻访 了许多名胜古迹。②后来,他继承父 业做了史官,阅读了大量书籍。③汉 武帝时,统一局面得到巩固,文化发 展,为他编写《史记》提供了有利条 件。④他本人具有远大的理想和严谨 修史的态度,以及坚强、忍辱负重的 精神。
• 15课 P45 11(1)
• 材料一是战的关系,材料二是和的关系 • (2)材料一是公元前119年,卫青与霍去 病指挥的的漠北战役, • 材料二是王昭君出嫁给呼韩邪单于 • (3)促进了民族融合与经济发展。昭君出 塞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与技术,促进了 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汉族 与其他少数名族的民族融合。 。
22材料题 (1)北魏孝文帝 (2)北语指鲜卑语 正音指汉语 (3)为了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先进文 化,巩固北魏的统治。 (4)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 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 融合的进程。 (5)孝文帝是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我们应该学习他善于学习先进文化,不畏 阻力,勇于改革的精神。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认识多元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主要过程及其特点;分析北方民族大融合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民族认同感。
第二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2.1 北方民族的分布与特点介绍北方各民族的地域分布、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等;分析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2.2 汉族与北方民族的关系探讨汉族与北方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交流与融合;分析汉族对北方民族的影响及北方民族对汉族的贡献。
第三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主要过程3.1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分析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原因;阐述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特点。
3.2 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探讨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背景与过程;第四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特点4.1 民族融合的主动性分析北方民族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性;探讨各民族在融合过程中的互动与共赢。
4.2 民族融合的广泛性阐述民族融合涉及到的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强调民族融合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五章:北方民族大融合对中国历史的影响5.1 政治方面的影响分析民族融合对政权变迁、政治制度的影响;探讨民族融合对国家统一的作用。
5.2 经济方面的影响阐述民族融合对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领域的影响;分析民族融合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5.3 文化方面的影响探讨民族融合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的影响;强调民族融合对民族性格、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塑造作用。
第22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316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 都城在洛阳,史称东晋。383年, 鲜卑族建立的前秦与东晋发生了 官渡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大败 前秦。 317年 建康 氐族 淝水之战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十课
1、灭掉 吴国(国家),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是 西晋 (朝 代)。 2、从东汉末年以来, 匈奴 、 鲜卑 、 羯 、 氐 、 羌 等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史称“五胡内迁”。 3、4世纪后期, 氐 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王 苻坚 重 用 王猛 为丞相,统一了黄河流域。 4、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前秦 和 东晋 ,这场战争的 特点是 以少胜多,战后 前秦 的统治瓦解。 5、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出现于 东汉末年 (时期)。 6、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对我 国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十课
改易服饰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十课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姓 拓 跋 邱穆陵 步六孤 贺 赖 独 孤
贺
返回
汉 元 穆 陆
姓
楼
贺 刘 楼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十课
与汉族通婚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为后宫, 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 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 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想一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 一局面? 前秦、北魏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十课
你能做对吗
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 C、李悝变法 A、氐 B、鲜卑 B、管仲改革 D、北魏孝文帝改革 ) )
第22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集体备课导学案
第22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集体备课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目标,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习过程一、激情导入教师从我国当前56个民族的和谐相处与团结和谐的重要性入手,来引出古代民族和谐相处的典型事例-------孝文帝改革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面的问题。
1.北方的统一和民族大融合:______世纪后期,______族建立北魏,______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北魏建立后,定都:______,后孝文帝迁都______。
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民族融合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请问:这些融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能归纳出来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包括哪些方面?5.后来,北魏分裂为______和______并存,历史上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总称为北朝。
(二)、合作探究:思考: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二)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及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原因:影响:3如何正确认识孝文帝改革?三、成果展示答疑解惑四、反馈检测归纳提升1、最能体现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的决心的措施是A、使用汉语B、改汉姓C、与汉人通婚D、迁都洛阳2、5世纪,统一黄河流域的是哪一政权A、北魏B、北周C、前秦D、西晋3、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A、没有守旧势力的阻碍B、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C、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D、顺应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4、洛阳曾是多个王朝的古都,下列哪一王朝的都城不在洛阳A、西晋B、曹魏C、北魏D、西汉5、我国历史上的“北朝”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哪个王朝A、前秦B、西魏C、北齐D、北魏6.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A.氏族B.鲜卑族C.契丹族D.匈奴族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8.北朝末年时完成了黄河流域统一的是()A.东魏B.西魏C.北齐D.北周9.3~6世纪,黄河流域先后四次出现统一局面,其共同点是()A.都结束割据,实现了局部统一B.都是由少数民族政权完成的C.都是经济发展推动的结果D.都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北师大 七年级历史 22课 北方民族汇聚
9.中国古代史上曾有过多次迁都,其中以接受先 进文化而进行的迁都是 A 盘庚迁都 B 周平王迁都 C 孝文帝迁都 D 明成祖迁都 1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意义在于 A 巩固统治 B 加速经济发展 C 促进民族融合 D 推动文化发展 1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 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B 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 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D 巩固北魏统治
鲜卑 匈奴 羯 氐 羌
386年 鲜卑 拓跋部 建立北魏 439年 统一 黄河流域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1.迁都洛阳
2.推行汉化政策
改穿汉服 学习汉语 采用汉姓 提倡与汉人通婚
迁都洛阳
平城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洛阳
改穿汉服
采用汉姓
胡服
汉服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使少数民族学到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也丰 富和发展汉族文化;
6.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 A.匈奴族 B.鲜卑拓跋部 C.巴氐族 D.羯族 7.北魏的都城最初建立在( ) A.建康 B.洛阳 C.长安 D.平城 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A.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B.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C.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D.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
一、边疆少数民族内迁 1、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背景: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直接原因:控制汉族,加强统治 2、措施:迁都洛阳 汉化措施 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 改穿汉服 学习汉语 采用汉姓 与汉人通婚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 族政治家。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自 觉、坚定和比较彻底地推行汉化政 策的少数民族统治者。
1.中国古代史上曾有过多次迁都,其 中以接受先进文化而进行的迁都是 A 盘庚迁都 B 周平王迁都 C 孝文帝迁都 D 明成祖迁都
北方民族大融合PPT课件
魏 蜀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南朝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 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 方,目睹了洛阳的风 貌,感慨的说:以前 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 后的异族风气,现在 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 兴盛,人才济济,难 以言传
返 回
返 回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八年级上册讲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状况
从初二学生的年龄和生理特点上看,年 龄偏低,知识水平和资料来源还是很有限,但 他们有新鲜感、好奇心、求知欲、表现欲;从 能力上看,学生有较强的感性认识、喜欢动手 去做、喜欢用语言去陈述,但理性认识较差。
教学预测及对策 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两个:(1)分析战争 部分,学生考虑问题可能不够全面,对策是 指导学生积极从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引导 学生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2)介绍人物部 分,有的学生会力图参与,但又无从下手。 对策是积极指导学生从历史书籍、影视、网 络、报刊、杂志等途径获取资料。
1.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是( )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最大规模的战役是
(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3.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胜利的相同意义是( )。
①沉重的打击了日寇 ②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二、教材分析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集中体现了中国抗日战 争的全民性、艰苦性和伟大性。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对 我国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华儿女 发出了“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时代呼声:有直 面凶顽、英勇搏杀的悲壮;有兵民一家、予敌重创的凯歌;有 挥笔如剑、引吭泼墨的自信;有致力发展、捍卫尊严的凛然。 正是这一代不屈的脊梁,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抗击了侵略者, 赢得了抗战的胜利。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上《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word教案 (1)
第22课北方民族的汇聚一、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其实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存在过的民族远不止这些,为什么有些民族就淹没在了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了呢?因为各民族经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互相取长补短,在生活方式、习俗风尚等方面逐渐趋同,这种现象就是“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一时期北方有哪些少数民族,他们又是如何与汉族进行融合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师:首先同学们根据课件上几道简单的填空题“与书本合作”,快速地把课文自习一下,找到答案后请在书上划下来。
一、五胡内迁东汉魏晋以来,内迁的“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改革的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2、内容:﹝1﹞494年迁都洛阳﹝2﹞汉化措施: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与汉人通婚。
﹝3﹞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
师:下面我们“与同学合作”,请同学们观察“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思考下面三个问题:1、看地图,你能得到哪些有些有效信息?生:西晋时期的都城在洛阳;西晋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羌氐2、少数民族为什么会内迁?生:中原王朝为了分化瓦解北方和西北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力量,并达到补充兵源和劳动力的目的,对少数民族进行招抚,甚至强迫他们内迁。
3.想一想,少数民族内迁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生:游牧民族和汉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导致民族矛盾尖锐,在长达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中,各民族生活方式、习俗风尚等呈现出逐渐认同的趋势,各民族逐渐融合。
师:在民族融合的大时代背景之下,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过渡:那么,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B )A羯B鲜卑C氐D匈奴鲜卑是个什么样的少数民族呢?师:请同学们看一段材料“畜牧迁徙,涉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魏书·序记》材料反映出鲜卑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生:鲜卑族是个野蛮、落后的游牧民族,这样一个落后的民族,如何控制众多的汉族人和一天天走向汉化的少数民族呢?这对掌握了国家政权的鲜卑贵族来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这也是促使孝文帝改革的直接原因。
七上历史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课件
课堂练习
4、下列属于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治家领导的改革 是( ) B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大化改新 D戊戌变法 5、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洛阳,感慨地说:“以前 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 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导致这一 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 D A汉族人口大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迁 B北方少数民族发展迅速 C黄河流域向来文化昌盛 D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1.你觉得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孝文帝? 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 家、改革家,他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 用。 2.列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了北 方的四个政权。 曹魏、西晋、前秦、北魏
1、北魏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 ) B A氐族 B鲜卑族 C匈奴 D羌族 2、迁都是一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中的重 大事件,其中因接受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 ) C A周平王迁都 B盘庚迁都 C北魏孝文帝 改革 D明成祖迁都 3、下列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 ) D A在朝廷中禁用鲜卑语 B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 C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D禁止学习汉族的礼法
目 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的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
北 魏 改 孝 文 革 帝 改 措 革 施
洛阳 。 ②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禁用 鲜卑语 ; ③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 汉族 服饰; ④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 汉族 姓氏; ⑤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⑥采用 汉族 的官制、律令; ⑦学习 汉族 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①把都城从平城迁至 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影响: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材料反映了哪项改革措施?
④概括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三)、巩固练习
1.西晋时,内迁的少数民族有
()
①匈奴 ②鲜卑 ③蒙古族 ④满族 ⑤羯族 ⑥越族 ⑦氐族 ⑧羌族
A.①②③⑤⑧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⑦⑧ D、①②⑤⑥⑧
2、5世纪,统一黄河流域的是哪一政权
()
A、北魏 B、北周 C、前秦 D、西晋
3、最能体现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的决心的措施是 ( )
A、使用汉语
B、改汉姓
C、与汉人通婚
D、迁都洛阳
7、近年来,我国提出建立和谐社会,这其 中也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 可以通过改革实现。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 代著名的改革家。其主要的特点是学习汉 族先进文化,实现鲜卑族的社会进步。在 这次改革中,孝文帝在革除鲜卑旧俗、学 习汉族先进文化方面有何规定?
第22课时 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习目标】: 1、掌握西晋统一南北的时间,内迁的少数民族,北
魏建立以及统一北方和孝文帝迁都的有关知识; 2、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作用。 3、理解北魏统一、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的促进。
【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习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一)、自主学习
1、 年, 建立晋朝, 年灭吴,
统一南北。
2、西晋时,内迁的民族主要
有、
、 、、。
作用(意义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二)、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
官。 ——《魏书》 请回答: ①“北俗之语”是指什么?
4、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均获得成功,主要是因为 ()
A、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B、符合当时统治者的利益 C、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5、我国历史上的"北朝"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哪个王朝 ()
A、前秦 B、西魏 C、北齐 D、北魏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形式或途径有 ( ) ①民族迁徙 ②联合斗争 ③友好交往 ④统治者的改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