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马说》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韩愈《马说》的现实意义

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所著散文涉及的内容复杂而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他的《马说》是《杂说四》中之四,该文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满腹牢骚和空有雄心壮志得不到施展的莫大委屈。文章感情充沛,比喻巧妙。“只辱于奴隶之手”,寄寓了他自己遭遇的深深不平。这篇文章对于社会来说,一直也将永远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当然,要深入讨论这一主题,我们有必要先了解韩愈的仕途,这样更具针对性。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潘镇割据,拥护王朝的统一,提倡“仁政”。他反对宦官对人们的横征暴眼,要求朝廷宽免赋税徭役。这些思想表现了他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是具有进步性的一面。同时他猛烈地排斥佛老,提倡儒家正统思想,这和他的政治思想相适应,客观上也具有一定的进步性。韩愈的仕途起伏不平。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韩愈早年是一个地道的复古主义者。二十五岁成进士,二十九岁登上仕途。他在科名和仕途上屡遭挫折就与他的复古思想密切相关。他先后做过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官职。在任监察御史时,他曾因关中旱饥上书请免赋税而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元和二十年,他随从裴度平淮西吴元济立功,被升为刑部侍郎。两年后,又因为谏迎佛骨而触怒了宪宗皇帝,几乎被杀,幸好有裴度等的及时救援才幸免于难,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后将他召回京城任兵部侍郎,后来又任命他为吏部侍郎。

在韩愈的散文中,他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而不是简单地模拟和抄

袭,主要原因就在于他的文章着眼于他自己的现实生活。他的散文中,成就最高的也正是由于自己仕途坎坷不平而对黑暗现实进行揭露和批判的作品。《马说》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篇。

《马说》这篇文章简短明快而又富于转折和变化,十分饱满地表达了一腔委屈。表面上看是“马说”,实际上是“说我”。在了解了韩愈的生平仕途尤其是两次被贬之后的实际状况之后,该文读起来更能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韩愈自鸣不平、暗喻朝廷有眼无珠的真情流露。细细品味,一个怀才不遇、空有一番雄心壮志而不能得到施展的有才之人因受制于某种羁绊而正无奈地仰天长叹的景象跃

然进入读者脑海之中。真是字字皆在理,句句见真情,行里之间也透露着至今仍然能够认同的道理。下面略作浅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的,千里马虽有每日行千里之能,没有识马者,也只能埋没于千万平凡马之中,与平凡马同嘶,与平凡马共食,与平凡马一般为一般之为而已,“养在深圈人未知”而已。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正应为如此,古来有才者,受重用者少之又少。用现在的话说,人若有才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有好的机遇。这个机遇就是等待“不常有”的“伯乐”的出现。这样看来,怀才不遇者并不是只有韩愈老先生一人啊!其实,怀才不遇这一现象仍然是并且也将继续是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韩老先生还好,“不遇”的时间并不太长。而滔滔历史长河中,永生不遇者不少,只是不为人所知罢了。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一千里称也”。看来,人人并非“天生我材必有用”。无论你何德何能,没有“伯乐”发现你,没有领导重用你,你就只能选择与一般人站得高甚至还得夹着尾巴做人。无数有才之人一辈子也不能见到“伯乐”的半点影子。偶尔有见着的,“伯乐”却从不正面看他一眼。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其意十分清楚。千里马并非天生就有千里之能,需“食饱”方能“力足”。其现实意义在于阐明了每个人都必须通过后天的努力才能成为真正的有用之才。而人才和常人一般表现,也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了。人才需要有有与众不同的优异表现,即要擅于施展自己的才华,方能为人所知,方能为“伯乐”所知。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并非老眼昏花,而是根本不知道何为真马。安徒生童话中的那只丑得没有一个人看得起的“小鸭”是“落难的天鹅不如鸭”。可他愣是在无比自卑的环境中默默地长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而这个只知道“天下乌鸦一般黑”却不知道“真马”的“伯乐”也就只知道“天下的马儿一般庸”了。因此,千里马并不都有丑小鸭意想不到的美好结局,这是我们应该想得通的。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没错,无知者在别人面前总以“伯乐”自居,他们让庸才信服得五体投地,却为真正的人才所不齿。

我们生活当中有两种这样的人,一种人自命清高,总觉得自己

是“千里马”;另一种人自己的本事就不大却对自己是“伯乐”深信不疑。第一种人不堪马力,终将累死。第二种人不识良马甚至指鹿为马,终将滥用人才。慎劝这两种人,细读韩愈的《马说》。

当然,韩愈的文章中精妙者并非这一篇。这里所谈的仅仅只是对《马说》的粗浅体会,愿与读者共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