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研究者不可不读的《林散之年谱》(一)

合集下载

林散之成名记

林散之成名记

林散之成名记
呼安泰
【期刊名称】《江淮文史》
【年(卷),期】1993(000)003
【摘要】无
【总页数】5页(P146-150)
【作者】呼安泰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一战成名是战前苦修之果——记“南方电网公司青年岗位能手”梁树炯 [J], 高成锐;郑水胜
2.新人跳来跳去跳不成名编名记 [J], 曹林
3.从小码头到大海洋一粒小海米的成名史——记青岛广通食品有限公司 [J], 石学慧; 朱琳
4.“黑脸”连长成名记 [J], 赵顺超;朱建东(整理);王冲(整理)
5.用爱的声音一呼“百”应——记如东傅贵成名师创新团队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林散之诗50首

林散之诗50首

林散之诗50首林散之(1898年11月20日-1989年12月6日),原名林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以字行,祖籍安徽和县乌江镇七棵松村,生于江苏江浦县乌江镇江家坂村(今属南京市浦口区)。

中国近代书法家、画家。

林散之幼年即开始作画,1930年拜入黄宾虹门下学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江浦县副县长等职,1963年被聘为江苏省国画院专职画师,迁居南京。

1989年12月6日病逝。

为了纪念这位当代杰出的书法大师、诗人、画家,后人为其建立了纪念馆和艺术馆。

林散之被誉为“草圣”,林散之草书被称之为“林体”。

有诗集《江上诗存》。

诗一野兰二首天赋清奇碧玉姿,岭梅开落正花时。

香飘夜月留三径,兴寄东风占一枝。

素性只知安淡泊,贞心原不恋荣熙。

红肥绿瘦浑非识,斜倚黄昏有所思。

诗二感旧山色一楼雨,江声两岸秋。

旧游多少梦,都付秣陵舟。

诗三题画阵阵飞鸦叫暮寒,满天秋思满林丹。

年来渐识江湖趣,一叶扁舟自往还。

诗六有感压阳山色暖微云,杨子江声上晚潮。

回首旧游真是梦,秣陵风雨夜潇潇。

诗七秋日寄巴黎赵鸣之岐二首一自别君去,几时送落晖?相思千万里,只见白云飞。

江海故人少,开山旅雁稀。

归来知何日?离绪倍依依。

诗八题秋江渔棹如水秋光逝已遥,鬓丝茶龟两无聊。

十年一棹江湖梦,听遍寒江夜夜潮。

诗十水兴短墙破影水中摇,断板接阶是小桥。

蜘蛛挂檐看秋月,蚯蚓上砌听寒潮。

横流浩浩不可缓,末路悠悠徒自焦。

笑我青衫坐尘土,漫磨费墨写生绡。

诗十一客心书剑飘零志未销,客心如水月如潮。

秋风又是江南暮,古木寒山叶半凋。

诗十二寒潮野浦荒汀夜色昏,孤亭老木自成村。

寒潮不解离人意,只是年年到旧痕。

诗十三水夜枫叶藤花乱自漂,水天无际暮潇潇。

断墙影落下残月,小院风来长夜潮。

太息浮生真幻梦,却怜此地避尘嚣。

素鱼不出孤鸿远,独对寒灯坐寂廖。

诗十五山竹寂历空山岁月迟,清尘摇曳不宜时。

日移枕簟疏留影,秋到潇湘醉有诗。

瘦骨难容举目赏,虚怀雅合寸心知。

几回风雨艰持节,只为平生怕受疵。

俞律与林散之亦师亦友诗书缘

俞律与林散之亦师亦友诗书缘

JIANGHUAIWENSHI提到俞律,在艺术界,他是“李可染的大女婿”;在戏曲界,他是“活着的老谭”;而在文学界,大家都称他诗人、作家、评论家,然后才知道“原来他的岳父是大书画家李可染”。

殊不知,俞律与夫人李玉琴绘画并非师从李可染,而是李可染之妹、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系教授李畹,书法则由林散之、萧娴指点。

俞律与两位书界泰斗过从甚密,一起谈文论艺,1984年南京电视台为林散之和萧娴所拍摄的电视专题片剧本即由俞律主笔。

2016年出版的《林散之年谱》,亦由俞律作序。

林散之是一代草圣,俞律也擅书法。

二人初识缘于书法,但此后交往将近三十年,却多因旧体诗。

因诗结缘俞律于1928年出生于江苏扬州,自小受其父俞长源(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之一)熏陶,热爱文学,幼时即大量阅读诗歌、小说,尤其是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作品。

初中时期即与同学一起创办文学刊物《曙光半月刊》,自己创作、油印,走上街头兜售,没有任何人指导和帮助,一群十几俞律与林散之:亦师亦友诗书缘文苑英华051JIANGHUAIWENSHI岁的少年独立完成整个刊物运作。

1951年俞律从上海光华大学银行系毕业后,分配在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后调到江苏分行,1957年作为财政厅机关干部下放至江浦县(2002年撤销,并入今南京市浦口区)老山林场劳动,当时林散之任江浦县副县长。

1961年,俞律调到位于珠江镇的中国人民银行江浦县支行工作。

第一次走进银行大门,他就发现银行招牌是很大气的行书,遂问同事,得知出自副县长林散之之手,由此对林散之心生敬意。

机缘巧合,没过多久俞律听说一起下放的好友史兆伸之妻黄少国正是林散之侄女,经史引荐而结识林散之,拉开两人亦师亦友诗书缘的序幕。

林散之诗作笔力刚劲,意味隽永,俞律与史兆伸常去拜访,为林散之读诗抄诗,并将诗作呈林散之指点,林散之每次都会认真批改、点评。

俞律天资聪明且勤奋,很得林散之喜欢,每每到访,林散之便到小房间里拿出写诗的本子给他看,俞律品读之后常抄下来带回去欣赏、研究。

林散之介绍——精选推荐

林散之介绍——精选推荐

林散之简介: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

安徽和县乌江人。

建国初,林散之当选安徽省第一届人民大会代表,曾任江浦县(时属安徽)农田委员会副主任、江浦县副县长。

六十年代初入江苏省国画院任专职画师。

曾为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

1989年12月6日因病辞世,终年90岁。

【生平详述】林散之的父亲林成璋是一位天性诚厚、无意功名的读书人,其个性与学养对林散之有直接的遗传与影响。

林散之三岁即喜写写画画,五岁能对物写生,六岁入塾读书。

自此至十三岁,七年间读完《百家姓》《千字文》、孔孟的经典及《左传》《古文观止》《诗经》《毛诗》《唐诗》等,又习作文、属对、作诗,习字则从描红入手,继临颜、柳名碑,十二岁已能为邻居写春联。

课余又写生,或钩摹《绣像三国演义》《绣像水浒传》中人物,大胆而富有想象力。

因其顽皮,童年时闹出不少趣事。

林散之十四岁时其父病故,家庭生活艰难。

此后,他发奋求学,先从和县陈姓廪生读书,继去南京从张青甫学画人像。

十六岁时因疮疾返乡。

诗文请教廪生范柳堂,书法从师范培开,并习武强身,十八岁应聘在和县姐丈家教书,并从张栗庵学诗及文辞,尽读其藏书,书法亦获其指授。

十九岁娶赵姓女,次年,赵氏病故。

二十一岁时大病垂危,幸张师精医道,获救。

二十二岁被全椒富户盛家选为婿,妻盛德粹贤淑达理,善治家,使其专心文艺,相伴数十年,感情甚笃。

林散之二十三岁时分得祖产水田近四亩,宅后山地数亩和原住房十间。

又购周围荒岗,辟为果园,并植大量树木,名其居日“散木山房”。

是时,其诗书画已颇有名声。

二十六岁时,他着手编著《山水类编》,至二十九岁时完稿。

三十二岁时,经张栗庵介绍,辞去教书工作,赴上海从黄宾虹学画山水,至三十四岁,因家中经济困难,还乡,仍教书。

当年秋,家乡水灾,他挺身而出,义务主持圩事,公正廉明,甚受拥戴。

林散之入选教材的作品

林散之入选教材的作品

林散之入选教材的作品
林散之的《七言联叠石》作品被多个教材和文献引用。

以下是详细信息:
1. 《林散之艺术馆馆藏精品集》第9页收录了《七言联小雨藏山》,这是
林散之1954年的作品,其中方笔用得比较多。

2. 古吴轩出版的《林散之书法集》中收录了1964年创作的《八言联万山》。

3. 江苏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林散之书法选集》中,林散之先生将《七言联叠石》收入书中。

4. 庄希祖教授出版的专著《林散之书法艺术解析》中,这副对联作为方笔代表作收入林散之作品欣赏中,排在第66页。

5. 《七言联叠石》还被收入由国家教委组织专家编写的大学书法教材集成。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

读懂林散之的四幅作品

读懂林散之的四幅作品

读懂林散之的四幅作品四幅作品,读懂林散之!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

“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

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

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

”其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等。

林散之的书法由唐始,上追魏,转而再入唐、进宋,直至元代、明代和清代,通研历代名家碑帖;60岁专攻草书,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为宾,75岁出名,87岁登上圣坛。

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林散之创造了“瘦劲飘逸”的“林体”草书。

其特点是: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

林散之的草书,反映了近三百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

林散之的草书,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早在1962年,高二适初次见到林散之的书法作品,曾拍案惊呼:“这才叫字。

”中国书协名誉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

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郭沫若来南京,有请赐墨宝,郭沫若答曰:“有林散之在南京,我岂敢在南京写字!”以青山杉雨为团长的全日本书道访华团来到南京,这位直率而又狂傲的日本当代书坛泰斗、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本来对中国现代书法不以为然,当他见到林散之的作品以后,当场便行鞠躬之礼,并敬题“草圣遗法在此翁”为赠,一时传为佳话,林散之名声大震,“当代草圣”之美誉也由此传开。

林散之《金顶》横幅《金顶》,1989年创作,尺寸为59×228cm,约12平方尺,落款是林散之,印有“林散之印”(白文)、“大年”(朱文)。

林散之先生对这幅作品十分满意。

真、草、隶、篆皆有,枯、湿、浓、淡并存,气势磅礴似米南宫,骨力雄强如李北海,再加上落款,错落有序,浑然一体,显得更加完美。

“书生”“草圣”之间——《林散之年谱》读后

“书生”“草圣”之间——《林散之年谱》读后
的 “ 书 生 ”林 散 之 面 对 现 实生 活 和 艺 术理 想 的另一 面 。 1 9 7 0 年 代 是 林 散 之研 究 的一 个 重
田像
林 ,也引来后来老干部群体和 全国范 围内书法爱好者 的追捧。整个1 9 7 O 年 代林散 之倍 受关注 ,1 9 7 3 年应外事机 关之邀 ,为 日本首相 田中角荣 写字。 同年 , 日本 书道访 华团来华 ,指名要 见林散之。 日后 日本 书道 访华团到 中
功 、军 政 界 政 委 以上 数 人 ,都 是 书 画
幻 、
迷 ,每天 出车 ,都是他们 派小车来 , 真是热情 。” “ 赵老记忆力很强 ,当 吴 作 人 面 ,将 我 的诗 能背 诵 二 十 多 首 。”( 1 9 7 5 年9 月5B林散 之致邵子
退) 1 9 7 0 年 代 中至 1 9 8 0 年 代 初 ,书 画 界
作 者 的 眼光 见识和 能 力 。 林 散 之是 2 0 世纪 后5 O 年 中 国 书
要 的友人 ,这些材料 内容 丰富 ,出自 传 主之手 ,又是首次 公布 ,其珍贵程
度 可 想 而 知 。 其 次 , 广 泛 采 集 与 林 散 之 有 交 集 的 当事 人 的 口 述 。 再 次 ,不
原精确 的特 点。 以往林散 之从师黄宾 虹 的文 献只是摘录性 的呈现 ,这次 , 邵J I I 将 浙博 所藏 的林散 之致黄宾虹手
札 提 出 ,透 露 了林 散 之从 学 宾 虹 的 一 些 真 实 现 实 状 况 ,除 了进 修 艺 术 ,还 别 有怀 抱 ,如 出版 山水 画 谱 、 希 望 通
i 生 ” l 早 垒

《 林 散之年谱 》
◆唐 吟 方 ( 北京 )

林散之论书法诗十首

林散之论书法诗十首

林散之论书法诗十首
以下是林散之论书法的诗十首:
1. 春来湖上坐坡陀,目曰湖中看水波。

风水相生浪自起,文章奇谲一天罗。

2. 右军如龙北海象,龙象庄严百世名。

虿尾银钩真绝技,可怜青眚看难明。

3. 大雄,佛的尊称。

李白文:“首出众圣,卓称大雄。

”喻独立不倚,形成自己风貌的书家。

4. 七子山阴谁独秀?龙门跳出是真龙。

5. 沉沉高热压头颅,笔力犹思大令书。

我叹文皇有偏嗜,千秋饿隶自成诬。

6. 风林有力天然得,水净沙明画几圈。

狡脍平原具独介,沙锥深处悟真诠。

7. 卧病医院笔力衰,有诗留得后人猜。

文章公案等云过,唯有书法不能谐。

8. 笔走龙蛇纸上飞,神到之笔价值微。

解缙书法通古意,能为楚辞赋离骚。

9. 笔墨精神千古在,纵横挥洒只神闲。

若无撑柱堂中立,便有风骨在世间。

10. 书道深处是人心,书写技巧贵在真。

学书莫求媚俗态,风骨铮铮是灵魂。

如需更多林散之论书法的诗作,建议查阅相关资料或文献,也可以观看林散之的书法作品,感受其书法的独特魅力。

陈振濂:林散之没有深厚功力,全靠灵气写字

陈振濂:林散之没有深厚功力,全靠灵气写字

陈振濂:林散之没有深厚功力,全靠灵气写字闲来读史,也是一种养志的状态。

近读国美陈振濂的《中国现代书法史》之论《老一辈书家读成就》之《林散之》有一句话我很喜欢:“林散之是非功底型书家,他全仗灵性作书。

”我为何喜欢这句话呢?因为很多当代不知书者总喜欢引用林散之来论证书法家的成就就是“功底”的积累。

因为林老一辈子学书,老来方有所成,于是他们也就推出了书法家就是学书功底的积累,于是也就推出很多人学了一辈子书法由于功底未到终至于老而无成。

似乎是被功底未到所害。

殊不知此也是欺世谬论,愚弄无知者而已。

林散之是非功底型书家,他全仗灵性作书。

当林散之形成自己当独特书风当时候,其实也就是他寻觅到了自己独特的书写表达技法,作为后学者是可以把它作为技法进行解读的。

而并不是说必得经过林散之老走过的学书之路自然就能过度到林散老的书风,这不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学习书法并形成自己的独特的书风的过程,是不断寻觅适合自己表达的书法技法并能符合国人审美的过程,而不是所谓的功底的积累过程。

很多学者当忖度之!网友观点:心曲已素:没有功力,如何能“仗性灵作书”?从书法看,现在的江南,真的没了才子,有的只是传奇这样的冬烘先生吧。

毛三道士:几本介绍林散之的书中都说林散之功底如何如何地深厚,帖临得如何勤奋,诗做得如何如何优秀,学识积累的如何如何丰富,而到了这网上却说他“是非功底型书家”。

正因为有这样的论调,所以现在好多人都扔了功底,一个劲地张扬灵性,“摇摇摆摆飞上天”,写的字“有性无功,神采不实”,好多人还跟着称好。

楼上心曲说得对,没有功底,如何灵性?sel:看看林散之的临汉碑,就知道他功底的深度了。

另外,正如楼上所说,他在诗、画上的艺术修养,也滋养了他的书法。

不知陈振濂的原话是如何说的,但我想他一定不会是想说写字只需灵性,不需功底吧!有灵性,再加上深厚的功底,才有可能成就不朽的艺术。

刘传奇:楼上几位朋友能否具体阐述一下你们所理解的功力或者功底的具体内涵,以便于清楚辨别功底功力在具体学习书法中是否可以换用其他更科学的更具实际操作意义或理解的词语。

《林散之年谱》:草书《李白草书歌行》诗卷

《林散之年谱》:草书《李白草书歌行》诗卷

《林散之年谱》:草书《李白草书歌行》诗卷2015-06-07种瓜后人种瓜轩林散之老人自1970年“瑶池归来”后,三个手指连在一起不能作书写字了,于是他开始练习打太极拳来注意锻炼右臂和手腕、手指,慢慢地那三个指头也能捏住笔了,故一改以往五指执笔法。

为了熟练此种执笔方法,他临写了大量的碑帖,如米芾的《群玉堂米帖》、《多景楼帖》、《虹县旧题》、《研山铭》等,在1972年5月28日临写《熹平残石》(《韩仁铭》)时作了一首诗:“伏案惊心六十秋,未能名世竟殘休。

情犹不死手中笔,三指悬勾尚苦求。

”此时三指执笔已能运转自如了,林老开始创作草书《李白草书歌行》诗,三年内共书写了九幅(目前仅见)。

而所用的纸张为学生冯仲华从安庆带来的土皮纸,学生庄希祖也对此纸作了说明。

现分别列举如下,供大家欣赏。

一、一九七二年林散之草书《李白草书歌行》诗卷12月29日,草书《李白草书歌行》诗,邵子退题签。

款云:“李白草书行歌东坡疑为伪作,以其'逸少、伯英浪得名’、'张颠老死不足数’语,不类太白语,仍有其他诸子亦有此论,兹姑录之,以待后人再考之。

时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廾九日林散耳于江上村。

”[按]庄希祖《林散之草书李白〈草书歌行〉手卷》:“这类书作的用纸非常奇特,与林老写于宣纸上的书作迥异。

笔者在《林散之书法艺术赏析》第一版中以为此纸是'浙闽一带产的皮纸’。

后安徽的大师兄冯仲华先生见书后特地来信指出,此纸是产于安徽安庆,是一种土制的桑皮纸。

此纸淡茶色,很薄,纤维细而疏松,呈半透明状。

当浓墨书写时,因纸薄能力透纸背与它纸无异,但写到墨枯时,因纸质疏松而出现似有似无,如梦如幻不可名状的笔道,给人以诗的韵味,就像步入仙境如烟霞般的感觉。

若细观之,笔笔能留,且直中寓曲,曲处求直,绝无飘滑之弊病。

”(《馆藏金陵四家书法精品赏析》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中国书法家协会浦口创作培训基地编,荣宝斋出版社2012年4月)二、一九七二年(局部)12月30日,草书《李白草书歌行》诗。

林散之作品(一)

林散之作品(一)

林散之作品(⼀)林散之(1898⼀1989),安徽和县乌江⼈。

原名以霖,号三痴,后改名散之,别号左⽿、散⽿、聋叟、江上⽼⼈。

“草圣”的桂冠,不是⾃封的;它⾃然形成并得到社会的承认。

林散之先⽣被称作草圣,有其特殊的社会因素和历史渊源。

林散之童年即喜涂鸦,⼗四岁丧⽗,由笔者外祖⽗曾梓亭介绍,⾄南京跟张青甫学习⼯笔⼈物画,练就基本功。

此后随乡亲范培开先⽣学习书法,范先⽣授以安吴执笔之法,双钩悬腕,中锋竖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以后,由含⼭进⼠张栗庵引荐,负籍沪上,拜黄宾虹为师,得“五笔七墨”之秘。

⼀九三三年,遵黄⽼“读万卷书,⾏万⾥路”教导,开始影响⼀⽣的万⾥之⾏。

散之晚年历数⾃⼰学书历程道:“余⼗六岁始学唐碑,三⼗以后学⾏书,学⽶;六⼗岁以后学草书。

草书以⼤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祝希哲为宾。

始启之者,范先⽣;终成之者,张师与宾虹师也。

此余⼋⼗年学书之⼤略也。

”秋⽔⽼师谓:“散⽼惯长锋⽺毫,蘸⽔,后掭墨,⼒运笔端,墨注纸上,⽔墨交融,渗化洇散,有意想不到的情趣。

锋长则弹强,含墨量多,他以娴熟的⼿法,提按转折,涩进疾阻,似欹反正,将倒复起,曲处见直,圆中寓⽅,浓纤长短适度,燥润枯湿合宜,但觉⼀⽚化机,满纸精彩。

”林散之⽤笔极其讲究,主张"留、圆、平、重、雅",因其涵养深厚,故笔下雅韵欲流,他在草书中努⼒实践这些理念,把他们出神⼊化地熔于书法创作之中。

有⼈说林散之书法如太极拳,这可能是最恰当的⽐喻。

他曾说过:"⼒量凝蓄于温润之中";"看不出⽤⼒,⼒涵其中,⽅能回味。

"书法⽤笔难在刚柔相济,但刚和柔在林散之笔下达到了⽐较完美的融合。

其中锋⾏笔,线条如钢丝⼀般,能从纸⾯上⽴起来,挺拔⽽弹性⼗⾜,正是古⼈所说的"折股"、"屋漏痕"、"锥画沙"。

⽽林散之书法线条的魅⼒,主要表现在其⽤笔的"活"。

旷代名士林散之

旷代名士林散之

旷代名士林散之林散之上寿先生八岁开始学艺,未有师承。

十六岁时,从范培开学书,得安吴执笔悬腕之法,习唐碑。

十七岁时,有诗集手稿《古棠三痴生拙稿》,“三痴生”为其自号,后张栗庵取“三痴”之谐音,为其改号“散之”。

此时应聘在姐丈家教书,并从张栗庵学诗及古文辞,书学褚、米。

聆张栗庵教导:“学者三十开外,诗文书艺,皆宜明其途径,若驰骛浮名,害人不浅,一再延稽,不可救药,口传手授,是在真师。

吾友黄宾虹,海内知名,可师也。

”遂于三十岁时负笈沪上,从黄宾虹学艺三年,得五笔七墨之秘。

三十四岁时,担任“圩董”,此后十数年义务主持圩事。

遵黄宾虹嘱:“凡病好医,唯俗病难医。

医治有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多,则积理富、气质换;游历广,则眼界明、胸襟扩,俗病或可去也。

”于三十七岁时,只身远游,自河南入,登太室、少室,攀九鼎莲花之奇,转龙门,观伊阙,入潼关,登华山,攀苍龙岭而瞻太华三峰,复转终南而入武功,登太白最高峰,下华阳,转城固而至南郑,复经金牛道而入剑门,由嘉陵江而至成都,沿岷江而下,至嘉州寓于凌云山之大佛寺,转途峨眉县,六百里而登三峨,出三峡,下夔府,觇巫山十二峰,至宜昌,转武汉,趋南康,登匡庐,宿五老峰,转九华,寻黄山而归。

历时近九个月,经苏、皖、豫、陕、川、湘、鄂、赣八省,行程一万六千余里,得画稿八百余幅、诗二百余首、游记若干篇。

四十一岁时,家乡为日寇侵占,举家逃难数年,流浪中仍作诗书画不辍。

1950年,五十三岁时,当选为江浦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次年当选为江浦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始成为公职人员。

当时,江浦县划归安徽省,当选为安徽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任江浦县农田水利委员会副主任。

不久,江浦县重新划归江苏省。

五十九岁时任江浦县副县长。

后江浦县划属南京市,任政协南京市委常委。

六十二岁时当选为政协江苏省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六十五岁时当选为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席。

次年,江苏省国画院聘为专职画师,专心艺事,一日千里。

林散之先生年表

林散之先生年表

林散之先生年表
伊为
【期刊名称】《书画世界》
【年(卷),期】1994(000)005
【摘要】一八九八年一岁是年夏历十月七日先生诞生于江苏省江浦县乌江桥北江家坂村老宅。

其父林成璋时三十六岁,中年得独子,举家欢庆。

先生于叔伯兄弟中排行第五,遂呼乳名「小五子」。

一八九九~一九0二年二——五岁自三岁开始,即喜就案头涂鸦,且兴趣与日俱增,五岁能对物写生,并喜塑泥人,并以首饰、公鸡毛等加以装饰。

【总页数】15页(P12-26)
【作者】伊为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2.2
【相关文献】
1.雄浑厚重——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为仲华先生雅存》赏析 [J], 王罡
2.寂寞灵签忆旧痕--林散之先生《失物通告》诗卷 [J], 冯仲华
3.绝世挥弦手——林散之先生及其书法之断想 [J], 柳江南;
4.草圣的启示——纪念林散之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J], 庄希祖
5.巢湖烟水三千顷要结先生翰墨缘——林散之与边竹安 [J], 邵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书坛寿星:林散之

书坛寿星:林散之

公元1937年,这是让所有中国人耿耿于怀的年度,7月,北京和天津相继失守,11月上海沦陷,12月13日南京失守。

侵略者显示了所有的屠杀技能,让中国人经历了空前的灾难,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何以东瀛这样的弹丸之国,竟可以到这里大肆砍杀,这是让我们不能不永远警惕了。

同年同月的乌江镇,飞机大肆轰炸,到处是炸弹爆炸的惨剧。

慌张归家的林散之躲在江家棉花行,一颗二尺长的炸弹穿过房顶,落在厅堂。

闭眼等死的林老并没有听到爆炸的声音鬼子的炸弹也有臭子。

逃回江上草堂的家中,才有了大难不死的侥幸,这年林老四十岁。

江上草堂这是个多么浪漫的名字啊!三十二年后的冬季,战争气氛由于国防部长的一号命令,骤然紧张。

尽管这一年的元旦前夕,第三颗氢弹爆炸成功,南京长江大桥全线通车,再到我们这里乱杀乱砍我们就不客气了,然而,国民还是相信,侵略者一定会变着花样的。

对于战争会随时威胁我们,国人深信不疑。

林老以七十二岁高龄被疏散,回到久违了的江上草堂。

云是备战争,老弱齐迁避,林老被迫再次回到江上草堂,他曾经意外地躲过了炸弹爆炸的地方。

地随江北冷,人自江南瘦,归来的林老,会不会想起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呢!不得而知。

然则,诗句风雪今归来,山中茅屋漏,也着实与小屋如泥舟破灶烧湿苇的情景相似。

意外地躲过炸弹,也意外地经历了生死之劫。

其时已经是1970年的2月,农历则是春节前夕,林老到乌江镇洗澡。

是否经过了棉花行,是否想起了那颗没有爆炸的炸弹使得他逃过了劫难,事无记载。

气雾弥漫,林老跌入滚水锅中,被人救起,血肉模糊写到这里,让人很是难受。

往下再写,心情已经惶然,揪心以至空旷。

没有必要做详尽的叙述,那样会很残忍。

林昌庚先生所著《林散之》一书,为记录那段历史,有真切的描述。

这意外是太意外了。

林老居然活了过来,还奇迹般地将主要执笔的拇指食指中指分开,然则,劫后归来身半残,无名指和小指粘连在一起,并且向内勾着,则无可再恢复了。

林老自幼灾难重重,幼年就左耳失聪。

听到的声音比别人少比别人小,又天性顽皮,状异恒人,被呼为五呆,颇有痴呆的景象。

林散之两位弟子尉天池和王冬龄的书法,都走上了邪路

林散之两位弟子尉天池和王冬龄的书法,都走上了邪路

林散之两位弟子尉天池和王冬龄的书法,都走上了邪路
林散之两位书法弟子:尉天池和王冬龄书法都走上了低质邪路
当代书圣林散之弟子不少,大有成绩的不多。

比较有成就的弟子,尉天池和王冬龄算是其中两位。

尉天池和王冬龄虽然都跟林散之有师生之份,但未必都得入室真传。

或者说此两位弟子都是入室弟子,但是他们并不太屑于学习林散之草书的正派之源。

多属顶着林散之弟子的帽子,书法远离了师承,走上了低质邪路。

也就是越书越丑,越写越远离书法本质形态的对立面上去了。

尉天池先前的书法,十分雄厚。

其实他也是一位书法教师,最早在师范学校当专职书法教师,当书法教师最低要求是要把书法写的端正,所以早期尉天池的书法,是端正的,是有师品的。

可是当成名成家之后,感觉再端师之正品,就会缺少创新之成的疑问,所以尉天池离开了书法教师的岗位,专职书协人员的时候,书法作品就有脱缰之态,不持端正,开始有抖笔、乱墨、结体零乱的书法形态出现。

不走端正一路,开始走上了丑笔邪路,这是尉天池后来书法的基本形态。

当然他的这种创作思路,是受了大环境的影响。

其中也有个人修艺思想的下滑原因。

王冬龄的书法之名,成于大学生书法比赛,他早期能得草书头奖,说明其草书作品是承于古法,功力能达的。

可是后来的草书不但越写越低质,还越写越邪乎,在人体照片上写书法,写“乱书”,成为大众不屑的低质创作行为,揭开了一片责备之声。

虽然后来王冬龄在丑书道路上有所收敛,但惯性使然,已得丑笔,很难收手了。

直到现在,王冬龄再举笔施墨,已经再难返回青春年少时的纯美状态——一丑失足恨,再想纯洁难呀。

如果林散之看到自己两位弟子越写越丑,不知要作何种感叹呐!。

林散之年表

林散之年表

林散之年表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民族博览》
【年(卷),期】2022()4
【摘要】1898年戊戌1岁11月20日(夏历十月七日),生于江苏省江浦县乌江桥北江家坂村老宅。

1899年~1911年已亥~辛亥2岁~14岁5岁能对物写生,喜塑泥人。

患中耳炎,致左耳微聋,遗疾终身。

6岁入村塾读书,取名“以沃”,后改“以霖”。

1912年壬子15岁为生活计,由曾梓亭介绍至南京从张青甫学画人像。

1913年癸丑16岁在家自习书画,从乌江前清廩生范柳堂学诗文,从范培开(1874~1929)学书法。

【总页数】2页(P2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
【相关文献】
1.《明督抚年表》之云南巡抚年表十四处讹误校补
2.《明督抚年表》之《贵州巡抚年表》讹误校补(10则)
3.螺山有幸伴散翁——林散之与林散之艺术馆
4.姚鼐与林散之——论桐城派文艺观对林散之书风形成的影响
5.林散之先生年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散之研究者不可不读的《林散之年谱》(一)
邵川兄多年致力於林散之研究,最新的成果是《林散之年谱》,目前尚未出版。

他在《纪念林散之诞辰110周年文集》一书中选用若干资料,做成《林散之年表》先行发表,以飨读者。

承蒙允许,我亦转发此表,以供研究者一读。

(此文转载时我做了一些文字上的修订,未经邵川兄同意,尚祈见应谅!)
林散之年表


近十年多来,研究林散之先生并出版相关专著的人不少,其所述林散之生平交游事迹,基本上是依据《林散之》(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1年6月出版)和林散之著的《江上诗存》二书。

《林散之》一书,是在林散之逝世后不久出版的,出现了个别交游事迹与实际不符的现象;报刊杂志上亦常见有关林散之佚事的文章发表,有些内容往往以文学创作的手法加以宣扬,而有些内容则被人当作史实,其间的谬误则尚
需进一步考订或澄清。

为了去伪存真,对历史负责,让今人、后人了解一个真实的林散之,笔者编著了《林散之年谱》(此书尚未出版),并从《年谱》中选出主要条目,编成《林散之年表》,来纪念林散之诞辰110周年。

一八九八年
清光绪二十四年
戊戌
一岁
11月20日(夏历十月七日),生于江浦县乌江桥北江家坂村。

于叔伯兄弟排行第五,遂呼乳名“小五子”。

一八九九年~一九○二年
清光绪二十五年~二十八年
二岁~五岁
自三岁始,喜就案头涂鸦。

五岁能对物写生,喜塑泥人。

患中耳炎,致左耳微聋,遗疾终身。

一九○三年~一九一○年
清光绪二十九年~宣统二年
六岁~十三岁
入村塾读书,取名“以沃”,寻改“以霖”。

课余喜作画自娱。

能为村邻书写春联,字体端正有楷法。

一九一一年
清宣统三年
辛亥
十四岁
父亲林成璋病故。

被接到和县城内外婆家从陈姓廪生读书。

一九一二年
民国元年
壬子
十五岁
为生活计,由曾梓亭介绍至南京从张青甫学画人像。

一九一三年
民国二年
癸丑
十六岁
春,全身患脓疮,自南京返回。

为强身健体,开始习武。

在家自习诗文书画。

所作的诗文常请教乌江前清廪生范柳堂,并从范培开(1874—1929)学书法。

一九一四年
民国三年
甲寅
十七岁
在乌江街,与许朴庵(1896—1972)、邵子退(1902—1984)相识。

9月13日,装订一本诗集手稿,名《古棠三痴生拙稿》。

(藏马鞍山“林散之艺术馆”)
自号“三痴生”,因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子久)号“大痴”,清代“小四王”王玖(次峰)号“二痴”,故自命为“三痴”,隐隐有继起之志焉。

一九一五年
民国四年
十八岁
应聘在和县卜集小夏村姐夫范期仁家教书。

课余自习诗文书画,字写唐碑,以欧、虞、褚、颜四家为主;画以仕女人物为主,多取材历史故事。

时张栗庵(1870—1931)居住在卜集渔家网村,经组夫介绍,前往拜谒求教。

一九一六年
民国五年
丙辰
十九岁
在历阳一寺庙,与许朴庵、邵子退结为金兰之交,时人称誉“乌江松竹梅三友”。

为范期仁家写田契并雕刻门前石狮和四块石(砖)刻(龙、凤、狮、虎)砌于二进门的门头上作装饰,酬金甚厚,悉数汇上海有正书局邮购珂罗版精印书画册,视若珍宝,日夜临摹不辍。

与赵姓女结婚,一年后赵姓女病故。

一九一八年
民国七年
二十一岁
为乌江邵馨吾作《狂道人图》,并作《题狂道人赠邵馨吾先生》诗。

是年秋,临沈石田的《洞庭秋色》长卷。

由于废寝忘食,积劳成疾,只临一半就病了,卧床不起。

后经张栗庵及时医治,才起死回生。

病愈后,有诗作《戊午秋日,作洞庭秋色长卷未竟,一病几危。

濒殆时,犹念念若卷不置,枕上成绝命诗二首》。

[按]:
上诗“戊午秋日”为1918年,收录在《江上诗存·卷一1928—1930年》(1979年8月南京教师进修学院出版)之中。

1993年11月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江上诗存》,将此绝命诗二首,收录其中。

其诗前序言为:“乙丑秋日,作洞庭秋色长卷未竟,一病几危。

濒殆时,犹念念若卷不置。

枕上成绝命词二首”。

此处“乙丑秋日”为1925年。

林筱之在《扬子晚报》1986年11月11日《林散之轶事——
十四、洞庭几度梦魂过》中云:“1927年初秋,父亲正临一张沈石田的洞庭秋色长卷,十日一山,五日一水,精工描绘,沉浸在洞庭湖千里风波和秀美的崇山峻岭中。


这里出现了“1918年”、“1925年”、“1927年”三种说法,存疑待考。

一九一九年
民国八年
己未
二十二岁
范培开与在全椒做生意的盛秋矩为挚友,经范培开介绍,林散之与盛秋矩女儿盛德粹成婚。

作《和内兄盛峻居春雨读杜诗及咏自鸣钟原韵》。

(《古棠三痴生拙稿》)
[按]:
林散之在《江上诗存》中曾多次云:“全椒盛家山贡(左山右贡,下同)”。

如在《忆昔吟》长诗序中云:“内子盛德粹,
全椒盛家山贡人。

十九岁归余,家贫,舌耕糊口。

”而《林散之》一书亦云:“族人盛秋矩中年丧妻,留下三子一女,都寄居其外婆家,住全椒县。


多年来人们一直误认为林散之丈人家是全椒县城人,《林散之》一书也未说明清楚。

其实盛家山贡名为盛家山山贡,属安徽省和县绰庙乡先锋行政村。

绰庙乡位于安徽、江苏两省的和县、全椒、江浦三县交界处。

2006年3月18日(农历二月十九日),笔者和同乡学兄姚平瑾、同学庆光华开车至绰庙乡,在同事刘善虎夫妇的陪同下,经插花山向北行驶十余里山路至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大师庙,庙的背后为一座连绵不断的山脉。

在元宝山下有一二自然村傍山而居,村后为后山山贡村,村前为盛家山山贡和陶山贡村,因二村合为一体,现今人们只称陶山贡村。

此处离全椒县城约20馀里,离乌江40里,离和县县城80多里,人们多到全椒读书、购物,做生意。

盛秋矩中年丧妻,留下三子一女。

长子盛德阊(峻居),长女盛德粹(1900—1966),次子盛德阀(仲梅),三子盛德阆。

盛峻居内人王洋病逝,林散之作《峻居抱室人之戚,哀伤不
已,挽歌四章,虽云怨苦,意在解脱。

不识能除此大悲否也》。

(《江上诗存·卷四1932—1933年》)
一九二○年
民国九年
庚申
二十三岁
大家庭分家。

由大家庭分出后,以家中原山地为基础,于缑山之阳,置地约五亩,筑草堂三楹,杂植松竹桑柘桃柿栗之果木,取其“余之不材而又种植以不材之木,不材遇不材,信可哂矣。

”因名其堂曰“散木山房”。

为兼顾园林,从范期仁家转距家约二里地的乌江镇谢庄村范期锟家教书,早出晚归。

一九二一年
民国十年
辛酉
二十四岁
是年,在散木山房用工楷书写“四时读书乐”(藏马鞍山“林散之艺术馆”)。

张栗庵取“三痴”之谐音,为其改号“散之”。

长女荪若出生。

一九二二年
民国十一年
壬戌
二十五岁
诗书画声名在家乡日著,索字画者颇多。

为和县曹晋文作《东方朔偷桃图》。

与全椒张汝舟(1899—1982)相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