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二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知道分米和毫米是什么单位。
2.能够用分米和毫米测量长度。
3.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2.让学生了解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准确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
2.让学生掌握分米和毫米互相换算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两个小球,一个小球上面标着“分米”,另一个小球上面标着“毫米”。
教师问学生:“这两个小球上标着什么?”学生回答:“一个是分米,一个是毫米。
”教师继续问:“你们知道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吗?”学生可能会回答:“不知道。
”教师带领学生开始学习分米和毫米。
2. 讲授(1)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师向学生展示一把尺子,尺子上面有很多小刻度,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长度,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个尺子上的小刻度表示什么吗?”学生可能回答:“表示长度。
”教师继续问:“你们知道这些长度单位的名字吗?”学生可能会说:“不知道。
”教师继续介绍:“这个小刻度代表的是毫米,而这长一点的小刻度代表的是分米。
”(2)用分米和毫米测量长度教师出示一组物品,如橡皮、钢笔、书等,然后让学生选择一样物品,用尺子来测量它的长度,并记录在本子上。
然后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一张表格,让学生将自己测量的物品的长度填写在表格中。
学生需要注意,对于一些比较短的物品,应该用毫米来测量,而对于比较长的物品,则应该用分米来测量。
(3)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教师出示一组数字,如5分米和50毫米,然后让学生对其进行换算。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个简单的换算方法:1分米=10毫米。
教师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让学生互相求解并核对答案。
同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分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教师可以出一些综合性的例题或真实生活问题,让学生运用换算知识去进行解答。
3. 练习1.将以下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分米、毫米、厘米。
2.把140毫米表示成分米。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6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6篇《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1一说教材:《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
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________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说教法和学法: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
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
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6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6篇《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1教材分析:1.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安排了以学生估测数学书宽和厚,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它是属于量与计量中的知识,也是几何教学中所必需的。
这样的编排启示我们,教学这些计量单位时,要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
分米的编排与毫米类似,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学习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对几何教学的基本精神,本着把计算几何、证明几何转变为直观几何、发现几何的想法,把今天要学习的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分米、毫米的认识的教学目标定为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物的估测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在今后学习中,常用到这几个长度单位,它是学习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非常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由于学生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原来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比较淡薄肤浅,现在要求他们建立分米毫米等长度观念是较难的。
故此认为教学难点是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说教法:本课我拟采用以下教法1.直观教学法。
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
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
2023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米的认识说课稿(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米的认识说课稿(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米的认识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能力目标: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3、情感目标:帮助大家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二、说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三、说教学难点:帮助大家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1课时。
四、说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问学生以前学过什么长度单位?(板书:厘米cm、米m、千米km)(1)用手比划1米大约有多长?(贴1米的长度条)(2)那1厘米大约有多长?在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或较短的距离时常用厘米作单位(贴1厘米的长度条)如果我们要量更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更短的距离,该用什么作长度单位呢?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种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板书:毫米mm)(二)新课。
1、毫米。
(1)独立探索:让学生观察尺子。
师:尺子上的刻度有什么长度单位?除了厘米外,还有什么刻度?找到1毫米的长度。
(2)生活中发现:找找生活中我们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1毫米?(学生找,要求说的有理有据。
)记住1毫米厚度的感觉。
(3)巩固加深:那2毫米有多长?用手指比划。
那 3mm?5mm?8mm?10mm呢?(板书1厘米=10毫米)(4)进率:1厘米之间有10个小格,一格代表1毫米,10个1毫米是1厘米。
(5)质疑:问那我们课本中的一页纸大约有1毫米么?(要求说的有理有据),估一估,大约几张纸才是1mm厚?(6)学以致用:大家估一估,回形针大约有几毫米?量一量?注意事项?(同桌为组)(7)做一做习题:今天的降雨量约是5毫米。
()小结:我们学习了厘米、米,为何还要学习毫米?我们学习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有什么用处?(ppt)2、分米。
分米和毫米说课稿
分米和毫米说课稿一、简析教材:本课《分米和毫米》是小学数学国标本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
二年级(上册)已经教学了米和厘米,本单元连续教学分米和毫米。
这样一来,学生就熟悉了常用的各个长度单位。
全单元内容分三局部编排,先教学分米,再教学毫米,最终教学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
本课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帮忙学生建立分米和厘米的概念。
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能依据物体正确选用适宜的单位表示物体长度。
(2)智能目标:知道各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结合米和厘米进展简洁换算。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体会探究学问的过程把握探究学问的方法及获得胜利的体验。
本课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会选用适宜的单位表示物体长度。
难点:把握各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展简洁换算。
二、阐述教法新课标的要求中指出:学生应在活动中探究感知新知。
于是在复习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来比划已经学习过的长度单位1米和1厘米的长度,选择适宜的单位填写物体的长度。
在导入环节中开展分组动手活动测量同桌的铅笔盒以感受满整十厘米的长度。
设疑后进入新授让学生用手比划1分米的长度。
在经受反复的动手操作和比较后再次了解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的长度。
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测量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分米和毫米的正确使用。
从而完本钱课重点教学。
三、指导学法让学生在操作中猎取学问是娴熟把握学问最有效的方法:1、指导学生用“身体尺”来表示各长度单位的长度,有利于学生正确感知各个不同长度单位的也许长度。
能对各个长度单位的长度有肯定了解。
2、开展小组活动测量物体的长度,不仅能培育学生团结合作的力量,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把握测量物体的正确方法。
四、教学也许程序(一)课前预备:1、关于已经学习过的米和厘米的学问。
2、制作教学流程的课件。
3、米尺和学生尺。
(二)教学程序1、铺垫:要求学生利用“身体尺”唤起对1米和1厘米的长度认知。
然后利用填空的形式选择“米”或“厘米”填写物体的长度。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长度单位的认识是基础且重要的内容之一。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毫米和分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两个单位的定义和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毫米(mm)是长度单位中非常小的一个,它等于1米的千分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毫米来测量纸张的厚度、硬币的直径等。
例如,一张标准A4纸的厚度大约是0.1毫米,一枚一元硬币的直径大约是25毫米。
分米(dm)则是一个介于厘米和米之间的单位,它等于1米的十分之一。
分米在测量家具、房间尺寸等方面比较常用。
例如,一个标准的单人床长度大约是2米,换算成分米则是20分米。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概念:1. 引入概念:首先,我们需要向学生介绍毫米和分米的定义,并通过实际例子来说明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实物演示:利用实物,比如尺子、硬币、纸张等,让学生亲自测量,感受毫米和分米的实际长度。
3. 对比学习:将毫米和分米与其他长度单位(如厘米、米)进行对比,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4.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转换来加深对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5. 生活应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毫米和分米的应用场景,比如测量家中物品的尺寸,以此来加深对这两个单位的理解。
6. 总结回顾:在课程的最后,对毫米和分米的概念进行总结,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并运用这两个长度单位。
通过这样的教学步骤,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还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地应用这两个长度单位。
这样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际应用能力,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毫米、分米的认识》 说课稿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中的《毫米、分米的认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毫米、分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且知道 1 米=100 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学习毫米和分米,学生将进一步完善长度单位的体系,为后续学习千米以及测量更复杂的物体长度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毫米产生的必要性,并认识毫米;第二部分是通过类比推理,引导学生认识分米,并掌握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基础,能够用厘米和米来描述物体的长度。
但是,对于毫米和分米这两个较小和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的感知相对较少。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单位换算的困难,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 1 厘米=10 毫米,1 分米=10 厘米,1 米=10 分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用毫米和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比划、测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
2、掌握毫米、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1、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
分米和毫米的说课稿
分米和毫米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是小学数学课程中关于长度单位的一部分,主要涉及分米和毫米两个长度单位。
这部分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地位,它既是长度单位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生掌握长度概念、提高测量技能的关键环节。
1. 作用与地位(1)分米和毫米是基本的长度单位,对于学生建立长度概念、提高测量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2)本节课内容承前启后,既是对前面所学厘米、米等长度单位的巩固,也为后续学习千米、微米等更高级或更精细的长度单位打下基础。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主要内容(1)分米和毫米的定义:1分米等于10厘米,1毫米等于0.1厘米。
(2)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宽度等。
(3)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米、分米、厘米、毫米。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分米和毫米的定义及换算关系。
(2)能够运用分米和毫米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宽度等。
2. 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
(2)提高学生的测量技能,增强空间观念。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分米和毫米的定义及换算关系。
(2)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实际测量。
2. 教学难点:(1)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提高测量技能。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四、说教法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以及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1. 启发法:-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例如:“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分米和毫米?”“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情境,如展示不同长度的物品,让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精选五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精选五篇)第一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米”,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用尺子度量的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后面学生还要学习“千米”“长度单位换算”等知识,因此,这部分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关于长度单位这部分知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直观性:它不像有的数学概念那样抽象,学生能清楚地看到具体的长度;二是实践操作性.学生可以在生活中随处找到1毫米、1分米的实物,可以用尺画出1毫米、1分米,也可以用1毫米扩展出1厘米、1分米、1米;三是实用性.生活中经常需要运用这些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因此教材在编排时安排了较为具体的估测和测量活动,这样的编排启示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能力的培养。
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经历猜想、认识、感知、测量、判断、应用等学习过程,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正确运用毫米、分米表示物体长度。
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要在一段时间内形成能力。
因为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这几个长度单位,它是学习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非常重要,所以我确定这节课的重点是: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掌握分米和厘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
由于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的缺乏,大部分学生的长度观念淡薄肤浅,现在要求他们建立起毫米、分米等长度观念是很难的。
因此,我把教学难点确定为:建立分米、毫米长度表象。
尤其是“分米”,对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很有必要,但是在生活中却不常用到,学生要建立“1分米”的长度表象就更是困难。
为了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故事设疑、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教学法。
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公开课说课稿
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公开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分米和毫米》是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节公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两种长度单位,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能够运用分米和毫米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单位认知基础,他们已经学习了米和厘米的概念。
但是,学生对分米和毫米的认知可能还比较模糊,换算关系也容易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建立清晰的长度单位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巩固他们对分米和毫米的认知。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分米和毫米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分米和毫米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在长度单位换算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分米和毫米。
2.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实物和模型,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长度单位观念。
3.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进行实际测量和换算,增强实践能力。
4.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促进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制作小桌布,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学生观察实物和图片,自主探究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3.实践操作: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和换算练习,巩固对分米和毫米的认知。
认识毫米分米说课稿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对于毫米学生虽然没有正式学过,但他们每人的学生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分米的认识与毫米的认识在编排上类似,主要通过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 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而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又是本课的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毫米和分米的感性认识。
二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1、结合教学,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同时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
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二、说教法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三年级学生又习惯于形象思维,而毫米和分米都可以用形象思维来记忆理解,所以教学是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
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说学法在分组实验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在认识毫米和分米时,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
四、说教具、学具:直尺、光盘、硬币、大头针、曲别针、彩带等。
五、说教学过程:本着“以发展为主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源”的素质教育课堂观,我特地设计了实践操作、以旧引新;自主探索,学习新知;总结全课,回顾整理;综合运用,深化巩固;”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新课程的理念。
2023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米的认识说课稿(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米的认识说课稿(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米的认识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重点:使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说教学难点: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米尺;直尺、一分硬币、橡皮等。
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你们猜一猜,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学生猜完后教师说明:老师的身高是1米68厘米。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师:请大家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师: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数学1号本,你们知道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吗?自己量一量。
生:1号本的长比17厘米多,比18厘米少,它的宽比13厘米多,比14厘米少。
师:1号本的宽比13厘米多,比14厘米少,那究竟有多长呢?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1号本的宽,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毫米的认识。
(板书课题)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1、认识毫米。
(1)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起直尺认真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还有一些小刻度线,这些小刻度线把1厘米又分成了一些小格。
)教师指出:直尺上的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图。
提问:从0刻度到刻度1是几厘米?教师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在刻度0到刻度1之间有多少个小格?提问:从刻度1到刻度2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3到刻度4之间有多少个小格?提问:这就是说,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得出:1厘米=10毫米(3)教师让学生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范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范文《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1教学目标:1、在测量活动中,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表象。
2、在观察、猜想、验证等实践活动中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进率。
3、在实际的测量活动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长度。
4、逐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毫米、厘米、分米、米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硬币、磁卡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引发思考师:(出示市场上新上市一种儿童饮料)你能先估计饮料盒的高度,再测量出它的高吗?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师:同学们测量时8厘米多的部分不够1厘米,我们用厘米无法精确表示测量的物体长度时,我们需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设计意图:通过小小饮料盒的测量活动,帮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一)认识毫米1、认识毫米,建立1毫米的表象。
师:你都知道毫米哪些知识?1毫米在直尺上怎样表示?(直尺上最小的格的长度是1毫米。
)把你找的1毫米指给同桌看一看。
让我们来一次体验之旅:时间2分钟,在你们的学具袋中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捏一捏找找1毫米,再动手测量一下验证验证。
看谁找到得多?生1:通过测量我发现1分硬币的厚度约是1毫米。
生2:通过测量我发现1张磁卡厚度约是1毫米。
生3:通过测量我发现字的宽度约是1毫米。
生4:通过测量我发现1张光盘厚度约是1毫米。
师: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记住1毫米大约有多长?(学生捏一捏1张光盘或1分硬币或1张磁卡厚度、比手势等方法建立1毫米空间观念)【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表象后,让学生自主地去寻找1毫米,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主动的在头脑中建构1毫米的表象。
】2、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毫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北京版 (4)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北京版)(4)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判断分米和毫米的大小关系;
2.能够在熟练地测量物体长度的基础上,用分米和毫米表示物体长度;
3.能够通过课堂练习掌握分米和毫米的转换方法。
二、教学重点
1.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及其大小关系;
2.分米和毫米的表示方法;
3.分米和毫米的转换方法。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备好教案、教具等;
2.学生准备好铅笔、橡皮、尺子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教师通过图片、实物等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分米和毫米,并让学生表述出分米和毫米的大小关系。
2. 讲解概念
教师向学生介绍分米和毫米的定义和能量单位,比较分米和毫米的大小关系。
通过任务式活动,让学生自己测量各自的手指长度并以分米和毫米表示,使学生能够理解分米和毫米的大小关系。
3. 分米和毫米的表示方法
通过实例教学,让学生了解分米和毫米的表示方法。
如:笔长度为8厘米,用分米和毫米表示为0.08分米和8毫米。
4. 分米和毫米的转换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数学运算推导出分米和毫米的转换方法,让学生熟练掌握分米和毫米的转换方法。
5. 练习
通过大量的计算练习,让学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换算方法,在练习中逐步提高学生对分米和毫米数值的识别能力。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及其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在实践中掌握了分米和毫米的换算方法,加深了对分米和毫米大小关系的认识,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分米和毫米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二说教法和学法: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
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
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二、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接受式的学习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
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
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
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人教版3数上册 第3单元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毫米、分米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教材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1、在测量活动中,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表象。
2、在观察、猜想、验证等实践活动中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进率。
3、逐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成功的乐趣。
4. 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理解长度单位剪的十进关系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三、说教学和学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以下的教法和学法::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
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接下来我来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流程设计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实践操作,以旧引新。
这里我安排两个环节:1、复习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2、请学生用这1米长的绳子测量铅笔的长度,觉得怎样?因为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是旧知的延伸与发展。
这样设计,旧知为新知的学习创造了条件,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新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再说第二层次,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先安排让学生简单的认识一下刻度尺,找到0刻度,为接下来学习厘米等单位做好准备。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精选16篇)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精选16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精选1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篇1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长度观念,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
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
难点:怎样正确使用毫米、分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关键:采用直观演示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教具:课件、米尺、学生尺、线绳、各种小物体等。
教学过程: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师:每组的纸上都画有一条小线段,你们能精确量出它的长度吗?试试看!1、学生分组活动。
2、汇报:量不出小线段的长度。
师:怎样才能量出小线段的长度?生:要是知道一个小格是多长就能量出。
师:你想怎样解决这个疑问?生:看书。
师:请同学打开书60页,自学例1。
点评:有疑才有思,通过量线段这个小环节,教师故意为学生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每个学生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疑问,积极性非常高!二、合作探究,形成规律。
师:谁能告诉老师一个小格是多长?生:一个小格长1毫米。
师:你能具体说说是怎么规定的吗?生: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
师:我们一起看大屏幕:(教师自制课件动态演示)。
师:这是一个放大的1厘米,咱们一起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小格?(一边数,一边动态演示)这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个小格是几毫米?5个小格是几毫米?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那么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师:量一量,一分硬币有多厚?生:1毫米。
师: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以小组为单位,量一量你身边的小物体的长度或厚度,要有分工,有记录,分工明确。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3.1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2.游戏化练习:设计一些测量相关的游戏,如“测量接力赛”,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测量技能。
3.应用题练习:布置一些与长度测量相关的应用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
4.互评互纠:学生之间相互检查测量结果,讨论并纠正错误,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1.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提问并鼓励学生回答,以及通过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测量技能。
2.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测量和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3.全班交流:在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发现和学习成果。
4.角色扮演:在情境教学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测量员、记录员等,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教学难点:
1.让学生理解“毫米”和“分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能够准确地想象和描述物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所面向的学生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处于童年中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在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在迅速发展,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简单的数学概念和进行基本的数学运算。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直观、形象的教学内容更感兴趣,喜欢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来学习新知识。他们的学习习惯也在逐步形成中,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和调整。
3.展示实物:我会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铅笔、书本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它们的长度。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会按照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精品模板】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1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首先,感谢教研中心及学校领导们给我这次宝贵的锻炼机会,让我在这么广阔的舞台上展示自己。
下面,就来说一说我的这节课。
我执教的《毫米、分米的认识》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空间表象,感知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基于以上理念,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激趣导课,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二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
因此,我结合教材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孙悟空变金箍棒的有趣情境,形成情境串贯穿全课,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并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实践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二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通常是从现实生活里积累的相关感性认识出发,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为此,我是这样做的,1.做好课前预习。
学生已经有学习厘米、米的基础,我让学生课前用手比一比1米、1厘米有多长;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或1厘米,使学生回忆起厘米、米的长度观念,并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文具,测量它的长度,复习测量方法。
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唤醒学生对米、厘米表象的记忆,拉近学生对新知认识的距离,也为下一步感知四个单位之间的关系做好铺垫,更有助于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2.重视实际操作活动。
这我一共设计了4次测量活动,先是测量7厘米的小棒达到复习测量方法的目的,然后测量8毫米的小棒,不到1厘米,学生现有的知识无法准确表示它的长度,使学生思想中产生寻找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需要,水到渠成引出“毫米”的学习;还有就是测量1毫米厚的硬币,和后面的1分米的纸条。
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数学活动,在充分体验、感受过程中,帮助学生深刻地建立1毫米、1分米的表象,形成测量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
稿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娄银娜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安排了以学生估测数学书宽和厚,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它是属于量与计量中的知识,也是几何教学中所必需的。
这样的编排启示我们,教学这些计量单位时,要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
分米的编排与毫米类似,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学习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对几何教学的基本精神,本着把计算几何、证明几何转变为直观几何、发现几何的想法,把今天要学习的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分米、毫米的认识的教学目标定为:
①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 1毫米长度观念,
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
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物的估测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教学重难点
在今后学习中,常用到这几个长度单位,它是学习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非常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
由于学生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原来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比较淡薄肤浅,现在要求他们建立分米毫米等长度观念是较难的。
故此认为教学难点是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四)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长度单位,有一些相关的经验活动,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记住容易,但实际应用起来可能又不是很明确。
所以要不但学生要理解,而且还要学会应用。
二、说教法
本课我拟采用以下教法:
1.直观教学法。
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
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
在整个教学中,给学生正面刺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2.练习法。
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习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习,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
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在估测物体长度时,有效帮助学生估测准确些。
为了达到估测相对准确,课堂上采用让学生去估测不同物体的反复练习,以帮助学生形成估测长度方面的技能。
三、说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已制定的目标,我在学法培养方面做到: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本节课要让学生在找、摸、量、摆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习惯。
本课教学比较重视观察发现,估计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和交流观察发现的机会。
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们的发言,取取长补短;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同学合作学习,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引用公园游乐园的告示:身高80厘米以上,1米30厘米以下的方可入内。
你可以进入玩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说说身高多少,能否进入游玩。
)
提问:这里涉及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把米和厘米板书黑板上)
提问:你能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设计意图】在课初通过创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稳定学生学习情绪,做好学习的准备,同时这个情境是学生经常玩的,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情境中自然引出二个已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唤起他们对米和厘米的印象,为新知识学习做好准备。
(二)教学新知
1.认识毫米
①出示二把尺子(一把以厘米为单位,一把以毫米为单位)观察这二把尺子有什么不同?(在学生发现特点时,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
②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出示一支4厘米长的铅笔分别放在这二把尺子上方的图,观察用哪把尺子好点?
得出结论用这二把尺子量这4厘米长时,没有什么多大的区别。
再出示图,是4厘米5毫米的铅笔放在这二把尺子上的图,量这支铅笔,用哪把尺子好点呢?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有毫米的尺子去量不是整厘米数时较准确点。
③建立毫米的表象
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知道为了使结果比用米和厘米测更准确些,产生了一个新的单位:毫米。
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
闭上眼睛想一想,记在脑中。
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典型的硬币厚约为1毫米,让学生去观察。
要求学生观察努力去记住1毫
米的长度。
接下去要求比划3毫米的长度并与尺子比较调整比划结果,继续报几个毫米数让学生比划对照,最后要求比划10毫米的长度。
④学习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预计学生不难发现:①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②1厘米=10毫米。
如果没有发现就通过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
提问:如果某人对厘米比较熟悉,而对毫米印象不深,你有什么办法让他想起1毫米来呢?
引导学生除了记那典型的物体外,还可以想象把1厘米长平均分成10份来回想1毫米的长度。
⑤应用毫米去估测
通过学习我们对毫米有了一定的认识,你会用它来测量吗?看看课初的铅笔是多长?
预计学生有二种不同答案:4厘米5毫米或45毫米。
告知学生这二种答案都可以。
同时提醒学生毫米相对较小的单位,测量操作更要规范,注意把左端与尺子上的刻度线对齐,避免移动造成错误。
(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二三人说后,教师拿出带毫米的尺子放在离书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让学生对比参照去估。
接下去再把尺子靠近数学书,让学生估一次。
最后要求去测量,数学书到底是几毫米厚?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着眼学生毫米观念的建立,给学生一个估测、对比、再估测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毫米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力。
2.分米的认识
①分米
教师承接上面师生估测活动,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
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分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请大家不借助于直尺等有刻度的物体,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让学生用1分米长与所画的线段比一比,思考如何记住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
如从中指尖到掌心之间大约长1分米,手掌宽约1分米等。
②分米与米的关系
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
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
③应用分米估测
最后让学生去选择身边的物体如桌宽等去估计、测量。
【设计意图】分米的教学与刚才的毫米教学类似。
着眼于学生分米观念的建立,着眼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习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排列后,请你们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或者还有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
从下往上看,这些单位是从小到大,你还想到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比米大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比毫米小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千米,比毫米小的单位,还有微米等。
)
【设计意图】因为各国习惯的不同,有不同的长度单位,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不同的长度单位,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兴趣。
(三)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了以下练习题: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数学书长约2()教室的门高2()大米宽约2()
10张纸的厚度约1()茶杯高10()一本新华字典厚3()
指甲宽6()黑板长约3()旗杆高8()课桌高约6()
3. 5厘米=()毫米 90厘米=()分米
10分米=()米 8分米=()厘米
小刀长7厘米,用毫米作单位是()毫米;一条绳子长6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是()分米。
【设计意图】这些练习题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
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必要重复,帮助学生形成技能技巧。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去研究什么问题?【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五、板书设计
米厘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