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生物学史汇总
高中生物学发展史知识小结
高中生物学发展史知识小结必修一(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酶的发现史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新课标高中生物学史完整
新课标高中生物学史一、必修一(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魏尔肖: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8、斯帕兰札尼: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9、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1、萨姆纳: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12、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13、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5、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高考生物学史整理
高考生物学史整理必修一(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酶的发现史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新课标高中生物知识点
新课标高中生物知识点新课标高中生物知识点大全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
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课标高中生物知识点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新课标高中生物知识点大全11.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是法国的博物学家拉马克。
他的.基本观点是:(1)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2)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3)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这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
2.达尔文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进化论,它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过度繁殖(选择的基础)、生存斗争(进化的动力、外因、条件)、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适者生存(选择的结果)3.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不能解释遗传和变异;他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仅限于个体水平。
达尔文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的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新课标高中生物知识点大全21、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或RNA。
近些年还发现有遗传信息从RNA到RNA(即RNA 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RNA流向DNA(即逆转录)。
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白化病等。
(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等。
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与环境之间多种因素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地精细的调控生物体的性状。
超全高中生物学史汇总你都复习到了吗(附电子文档)
超全高中生物学史汇总你都复习到了吗(附电子文档)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核心任务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并在《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第七点中提出“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可见生物学史的内容
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对新课标高中生物学史的超全汇总,希望对你有所
帮助哦~
一、细胞学说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必修一P10)
建立者主要是施莱登和施旺。
意义是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
统一性。
2.细胞世界探微三例(必修一P51)
二、生物膜结构
1.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一P65)
2.通道蛋白的研究(必修一P74)
三、酶本质的探索历程(必修一P81)
四、光合作用(必修一P101)
五、遗传学(必修二)
六、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必修二)
七、稳态调节(必修三P8)
八、激素调节(必修三P23)
九、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必修三P46)
十、种群和群落(必修三)。
新课标高中生物学史整理版
新课标高中生物学史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小室组成,称之为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精确的描述。
3、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5、欧文顿: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提出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的暗-亮-暗三层结构,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8、斯帕兰札尼: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9、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进行了酒精发酵。
11、萨姆纳: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12、20世纪80年代,美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13、1771年,英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1864年,德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5、1880年,美科学家恩格尔曼,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6、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7、卡尔文:他及其合作者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高中生物学史整理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必修一第10页)1、维萨里:比利时人,从人体解剖入手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比夏:法国人,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3、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成为cell——细胞。
4、列文虎克:荷兰著名磨镜技师,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等活细胞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5、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19世纪30年代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论证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1838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6、耐格里:德国人,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生长点上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7、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858 年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蛋白质的探索历程1、英国科学家桑格经过10年努力,终于在1953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2、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三、细胞结构的探索历程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 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
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四、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一第65页)1、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高中生物科学史教材科学史汇总
(6)遗传规律的发现史
①孟德尔——用豌豆作遗传材料,利用
法提出遗传的
两大基本遗传规律,即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
律(关注孟德尔成功的原因)。
②丹麦植物学家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
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③德国动物学家魏斯曼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
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
①高斯——证明大小两个种的草履虫间存在着竞争关系。通 过实验发现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②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通过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 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的定量分析,发现生态系统 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特点,能量在相邻两 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证实。
④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细胞形成过程,
研究中发现等位基因分离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有明显的的平
行关系,由此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说。(类比推理
法)(★)
⑤摩尔根——用
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用白眼雄果
蝇作遗传材料)。
⑥道尔顿——第一个提出色盲问题。
(7)遗传本质的发现史 ①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 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 ②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肺炎双球菌的 遗传物质是DNA不是蛋白质(转化因子为DNA)。 ③赫尔希和蔡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32P、35S)分别标记 噬菌体,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④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证明RNA也是遗传物质。—所 以说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⑤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为沃森和克里克提供了DNA的X射线衍 射物图谱。 ⑥查哥夫——腺嘌呤(A)的量=胸腺嘧啶(T)的量,胞嘧啶(C)的 量=鸟嘌呤(G)的量。 ⑦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不久之后,提 出了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假说。 ⑧1958年,科学家利用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示踪 法和密度梯度离心,实验证实了DNA的半保留复制。
高中生物学史归纳整理版
高中生物学史归纳整理版引言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科学,它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生物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历史,本文将对高中生物学史进行归纳整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生物学的发展轨迹。
古代生物学古代生物学主要集中在对生物现象的观察和记录上。
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是最早进行系统观察生物的人之一,他开创了动物分类学和生物形态学等领域。
古埃及人和古中国人也进行了一些有关植物的观察和研究。
中世纪生物学中世纪时期,生物学的发展受到宗教的限制,很大程度上停滞不前。
但是,一些对生物的研究成果依然存在。
著名的动物学家阿里斯提德对生物进行了分类,也进行了一些对植物的观察与记录。
文艺复兴与现代生物学的开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科学的研究兴趣日益增加,生物学也开始重新兴起。
著名的瑞士科学家巴塞尔在16世纪提出了显微镜并进行了细胞观察,这标志着现代生物学的开端。
随后,英国自然科学家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为生物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世纪的重要发现19世纪是生物学发展的关键时期,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出现在这个时期。
著名的奥地利科学家门德尔发现了遗传定律,奠定了遗传学的基础。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则研究了微生物并提出了消毒理论。
同时,人们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20世纪以来的生物学繁荣20世纪以来,生物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发现DNA结构的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获得了诺贝尔奖,揭示了遗传物质的秘密。
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迅速兴起,并为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方法。
结论生物学的发展历程中充满了科学家们的努力和智慧。
从古代的观察和记录到现代的分子研究,生物学在不断前进。
高中生物学史的归纳整理,有助于我们了解生物学的起源与发展,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奥秘。
以上是对高中生物学史的归纳整理,从古代到现代,生物学的发展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阶段和人物。
研究生物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通过了解生物学的历史,更加深入地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今后的研究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标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一、细胞的结构与功能1.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2. 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叶绿体、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等3. 细胞的功能:新陈代谢、分裂、生长和再生4. 细胞的代谢: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二、遗传与变异1.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DNA的结构与功能2. 遗传的分子基础:基因、染色体等3. 遗传的分子机制: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4. 生物性状的遗传规律:孟德尔遗传规律、连锁基因等5. 变异的原因:突变、基因重组等三、生物进化与种群遗传1. 生物的进化过程:自然选择、人工选择等2. 物种的形成:种群的隔离与隔离的机制3. 物种的演化:缺失理论、分歧发展等4. 种群遗传的意义:种群基因频率、基因变异、遗传漂变等四、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1.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圈、生物多样性、生态位等2. 生态圈的物质循环:水、碳、氮等循环3. 生态圈的能量流动:食物链、食物网等4. 生态圈的生态平衡:自然平衡、人为干扰等五、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应用1. 生物的基因工程:基因克隆、转基因等2. 基因工程的应用:医学、农业、工业等3. 生物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酵素工程、生物育种等4. 生物技术在环境中的应用: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等六、健康与生命1. 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预防、非传染病的防治等2. 生命活动与生活质量:生活方式与健康、环境与健康等3. 治疗与康复: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4. 生命的伦理与发展:生命伦理、生命科学的责任等七、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发展1. 生物学科的研究方法:实验方法、观察方法、推理方法等2. 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制药、生物工程、生物信息技术等3. 生物科学的应用:生物医学、生物工业、生态修复等4. 生物学的社会影响:生物学的教育、生物学的文化传承等综上所述,新课标生物学的知识点涵盖了生物学的各个方面,从细胞结构和功能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涉及了遗传与变异、生物进化与种群遗传、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应用、健康与生命以及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等多个方面。
高中生物科学历史知识点
高中生物科学历史知识点高中生物科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现代生物学的起源通常被认为是在19世纪。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历史知识点:1. 古代生物学: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动植物进行了分类,并研究了它们的生理和行为。
2. 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等艺术家和科学家开始对人体解剖学进行详细研究,这为后来的生物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显微镜的发明:17世纪,显微镜的发明使得生物学家能够观察到细胞和其他微观结构,这标志着细胞学和微生物学的诞生。
4. 林奈分类系统:18世纪,瑞典自然学者林奈发展了一种生物分类系统,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5. 进化论的提出:19世纪,查尔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自然选择和进化论的概念,这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生物多样性和物种起源的理解。
6. 遗传学的发展:20世纪初,孟德尔的豌豆实验被重新发现,奠定了遗传学的基础。
随后,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进一步推动了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7. 生物技术的进步: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生物技术的发展,如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使得科学家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确度修改生物体的基因。
8. 现代生物科学的多元化:随着研究的深入,生物学已经扩展到多个子领域,包括生态学、神经科学、生物信息学等,这些领域都在不断推动生物学的边界。
9. 生物伦理问题: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伦理问题,如基因编辑的道德界限、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这些问题在当代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10. 全球合作与挑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生物学家们面临着诸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新出现的传染病等全球性挑战,需要国际合作来寻找解决方案。
这些知识点概述了高中生物科学历史的主要发展脉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来理解生物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022-2023高考生物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史知识归纳总结
2022-2023高考生物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史知识归纳总结本文旨在为2022-2023高考生物考生提供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史知识的归纳总结。
古代生物学- 古希腊人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生命的分类法和观念,认为生命可分为植物界和动物界。
- 古希腊科学家希波克拉底提出了“四体液说”,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四种体液的平衡有关。
- 古代中国的神农氏提出了《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许多植物的药用价值。
进化论的诞生- 达尔文提出了生物的进化论。
他通过考察鸟嘴和鸟的食物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然选择的概念。
- 孟德尔发现了基因的存在和遗传规律,为进化论提供了遗传学的支持。
- 摩尔根和丹尼尔斯发现了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基础。
生态学的兴起- 生态学关注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学家亚当斯提出了“人类对自然的侵蚀是现代文明的病态表现”的观点。
- 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生态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学科。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为生物的基因构成和遗传信息的传递提供了理论基础。
- 基因工程和克隆技术的出现让人们可以对生物进行基因改造,这有望为人类治疗一些疾病带来希望。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命形式的丰富程度。
生物多样性遭到了越来越多的威胁,因此人们开始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 199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是第一个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的国际条约。
- 人们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植树造林等方式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总结生物学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生物现象被揭示,人们对生命的认识不断加深。
希望本文能够为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提供帮助。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归纳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归纳高中生物学史是一个涵盖了众多重要生物学概念、理论和发现的知识领域。
以下是对高中生物学史的一些重要方面的总结和归纳:1.细胞的发现与探究:•显微镜的发明:最早的显微镜由荷兰眼镜商汉斯·利伯于1600年左右制造,但其设计并未公开。
•细胞的发现: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在1665年利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塞,首次观察到了细胞。
2.进化论的提出与发展:•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查尔斯·达尔文在1859年的《物种起源》中提出了自然选择的进化理论。
•拉马克的用进废退: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了用进废退的进化理论,认为生物通过使用或不使用某器官来改变其特征。
3.遗传定律的发现:•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奥地利植物学家格雷戈·门德尔在1865年提出了遗传定律,即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定律。
4.DNA的发现与功能:•DNA的发现:英国生物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和美国生物学家詹姆斯·沃森在1953年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DNA的功能:DNA携带遗传信息,通过复制传递给下一代,并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5.酶的发现与作用:•酶的发现: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最早由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在1900年发现。
•酶的作用:酶可以加速化学反应的速率而不改变反应的总能量变化,对于生物体的代谢至关重要。
6.光合作用的探究:•光合作用的发现: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最早由荷兰植物学家詹·英根豪斯在1770年发现。
•光合作用的机理:光合作用涉及到多个步骤和酶的作用,最终产生葡萄糖和氧气。
7.细胞呼吸的探究:•细胞呼吸的发现:细胞呼吸是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其最早的理论是由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在1897年提出。
•细胞呼吸的机理:细胞呼吸涉及到多个步骤和酶的作用,最终产生能量。
高中生物学史
高中生物学史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维萨里和比夏→虎克→列文虎克→施莱登和施旺→魏尔肖(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人体器官水平的结构。
(2)法国比夏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3)1665年英国科学家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并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细胞。
(4)荷兰著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5)1838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6)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2.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3.细胞结构探微:克劳德→德迪夫→帕拉德(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细胞分开。
——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
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4.细胞核功能的探索历程:美西螈→蝾螈→变形虫→伞藻嫁接实验→伞藻核移植实验(1)美西螈皮肤的颜色由细胞核控制(2)资料2没有细胞核,细胞就不能分裂、分化(3)资料3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4)资料4生物体形态结构的建成主要与细胞核有关5.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欧文顿→20世纪初→荷兰科学家→罗伯特森→人鼠细胞荧光标记→桑格、尼克森(1)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得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3)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静态模型)。
高中新人教版生物学教学科学史归类
高中新人教版生物学教学科学史整理必修一《分子与细胞》(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①维萨里:通过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②比夏:经过对器官的解剖观察,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③罗伯特·胡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④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细胞。
⑤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如细胞壁和细胞质。
⑥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学说”。
⑦耐格里: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⑧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2)流动镶嵌模型的建立过程①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实验——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②戈特和格伦德尔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是双层的。
③丹尼利和戴维森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已知油脂滴表面如果吸附有蛋白质成分则表面张力会降低,因此推测细胞膜除含脂质分子外,可能还有蛋白质。
④罗伯特森——电镜下观察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将细胞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⑤科学家通过荧光标记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⑥辛格和尼科尔森——提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⑦阿格雷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证实了水通道蛋白的存在。
⑧麦金农测出了钾离子通道蛋白的立体结构。
(3)酶的发现过程①斯帕兰札尼: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②巴斯德——酿酒中的发酵是由酵母菌细胞的存在所致(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不可能变成酒精)。
③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④毕希纳——将酵母菌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⑤萨姆纳——提取出脲酶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⑥切赫和奥尔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高中生物科学史
高中生物科学史P11必修1 1665年,英国虎克显微镜观察木栓组织他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
P10 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来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建立了细胞学说。
P11 1858年,德国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他的名言:所以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P65 19世纪末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P65 20世纪,两位荷兰科学家实验材料:红细胞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P66 1959年,罗伯特森电镜下结论:所有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P67 1970年,科学家方法;荧光标记法结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P62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
P81 美国萨姆纳从富含脲酶的刀豆提取脲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P82 20世纪80年代,美国切赫和奥特曼发现结论: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
P101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P101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结论: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P101 1845年,德国梅耶结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同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P102 1864年,德国萨克斯实验:叶片一半照光,一半遮光。
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淀粉。
P102 1939年,美国鲁宾和卡门方法:同位素示踪法实验:一组标记H218O,另一组标C18O2,证明: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来自于水。
P102 20世纪40年代,美国卡尔文方法:同位素标记法(标记14CO2)证明:CO2中的C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C的途径:14CO214C314C6(卡尔文循环)P100 1880年,美国恩格尔曼实验:水绵和好氧细菌暗反应过程证明: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P10 1865年,孟德尔实验:豌豆杂交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高中生物学史1、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和分离定律-豌豆(假说演绎)2、萨顿-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蝗虫(归纳推理)3、摩尔根-基因位与染色体上-果蝇(假说演绎)一、必修一涉及内容重大事件:1、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2、虎克-细胞的发现者3、罗伯特森-细胞膜三层结构4、桑格和尼克森-流动镶嵌模型5、萨克斯-研究叶绿体在光合作用中的功能6、恩格尔曼-P100叶绿体功能-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7、普利斯特里-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小白鼠生活和蜡烛燃烧都消耗氧气8、鲁宾卡门-同位素标记9、卡尔文-卡尔文循环详细介绍:(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9、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
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1、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
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1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5、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6、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7、卡尔文(M.Calvin,1911~):美国人,生物化学家,植物生理学家。
在20世纪40年代,他及其合作者开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9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二、必修二涉及内容:(五)遗传方面的科学家18、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
他进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
1866年他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19、约翰逊:丹麦人,植物学家。
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20、魏斯曼:德国人,动物学家。
他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21、萨顿:美国人,细胞学家。
1903年,他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说。
22、摩尔根:美国人,遗传学家,胚胎学家。
他用果蝇做了大量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人们称之为遗传学的第三定律。
他还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为现代遗传学奠定了细胞学基础。
23、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4、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F.Grifith,1877―1941),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 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25、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O.Avery,1877―1955)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
26、1952年,赫尔希(A.Hershey)和蔡斯(M.Chase),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2)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27、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28、尼伦伯格和马太成功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
(六)育种相关:29、袁隆平他是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第一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七)进化相关:30、拉马克(mark,1744~1829):法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先驱。
最先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31、达尔文(C.R.Darwin,1809~1882):英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
1859年,他出版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书中充分论证了生物的进化,并明确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来说明进化机理。
他创立的进化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生物学的范围,它给予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致命的打击,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三、必修三涉及内容:(八)内环境与稳态32、贝尔纳(C.Bernard,1813~1878):法国人,1857年,他提出“内环境”的概念,并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33、坎农(W.B.Cannon,1871~1945):美国人,生理学家。
1926年,他提出了“稳态”的的概念,并提出了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4、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九)动物激素的调节35、沃泰默:法国人,生理学家。
他通过实验发现,把通向狗的上段小肠的神经切除,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时,仍能促进胰液分泌。
但是他却囿于定论,认为这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去干净的缘故。
36、斯他林:英国人,生理学家。
1902年,他和贝利斯从小肠黏膜提出液中发现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质――促胰液素。
1905年,他们提出了“激素”这一名称,并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学信使作用的概念。
37、贝利斯:英国人,生理学家。
1902年,他和斯他林从小肠黏膜提出液中发现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质――促胰液素。
1905年,他们提出了“激素”这一名称,并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学信使作用的概念。
38、巴甫洛夫:俄国人,生理学家,现代消化生理学的奠基人。
1891年开始研究消化生理,在“海登海因小胃”基础上,他制成了保留神经支配的“巴甫洛夫小胃”,并创造了一系列研究消化生理的慢性实验方法,揭示了消化系统活动的一些基本规律。
为此,他荣获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世纪初,他的研究重点转到高级神经活动方面,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
(十)生长素的发现过程39、1880年,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40、詹森(B.Jensen):丹麦人,植物生理学家。
1910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41、拜尔(Paal):匈牙利人,植物生理学家。
1914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2、温特(F.W.Went,1903~):美籍荷兰人,植物生理学家。
1928年,他用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他认为这可能是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43、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F.Ko )等人从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 ― 生长素。
(十一)种群与生态系统44、高斯(G.W.Gause):生态学家。
他通过实验发现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45、林德曼(R.L.Lindeman,1915~1942):美国人,生态学家。
他通过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的定量分析,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特点,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四、选修一涉及内容——待完善:46、张明觉(1908~1991):美籍华人,生于山西岚县,生理学家。
他一生倾心于生殖生理学科研究,是世界上最早从事试管婴儿和避孕药品研究的科学家之一,被科学界誉为“试管婴儿之父”和“避孕药之父”。
47、动物细胞工程1976年,阿根廷科学家米尔斯坦(Cesar Milstein,l926一)和德国科学家柯勒(GeorgesKohler,l946一),通过细胞融合制备出单克隆抗体。
由于他们的杰出工作,在1984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48、斯图尔得(F.C.Steward)用胡萝卜韧皮部的细胞培养成了胡萝卜植株,证明了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49、韦尔穆特(I.Wilmut)等在体外条件下将羊体细胞培养成了成熟个体,证明了哺乳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