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在流刑营》的人类学仪式展演
解读卡夫卡作品《在流放地》

在流放地(In the Penal Colony)(讲解人:dora核)我判决,但我不知道你的命运,可能是暴风雨使船只失事,可能是染上疾病,也可能是饿死,或被野蛮人屠杀,或被野兽吃掉。
无论怎样,你自己决定你自己的命运,死亡或生存,受难或幸福。
我不愿再见到你,船将把你和你的罪恶一起从我眼前带走,你将再不会给我带来麻烦。
——一则有关放逐的西方判决一、“罪恶”的行刑——流放1、判决者▼陶片放逐法▼“纪律首先要从对人的空间分配入手。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它使用了几种技术。
”“‘封闭’原则在规训中既不是永恒的,也不是不可或缺的,而且不能满足需要。
”“权利造就了一种肉体—武器、肉体—工具、肉体—机器复合。
……规训权利的功能看上去与其说是简化不如说是综合,与其说是生产产品不如说是与生产机构建立一种强制联系。
”“规训处罚所持有的一个惩罚理由是不规范,即不符合准则,偏离准则。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1975)▼“流寓”是指客籍人氏流落他乡,即在异地居住。
这个词出自《后汉书•廉范传》:“范父遭难,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川。
”因此在历代志书中大多列有“流寓志”或“寓贤志”等。
“流人”语出《庄子•徐无鬼》:“子不闻夫越之流人乎?去国数日,见其所知而喜。
”简单的理解,“流人”就是因罪被流放的人。
他们一部分是阶级专政的产物,就是把反抗或不利于统治集团统治之人,采用强制措施放逐到偏远地区服劳役。
还有一部分是统治阶级戍边政策的产物,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招徕,即给予组织者和民众一些优惠,鼓励他们到边地垦荒;一种是将战俘等强制迁徙到边疆地区。
——王云红《流放的历史》(2006)2、流放者▼“可以举出几条最常见的可判处流放的罪状:l)属于有罪的民族;2)已在劳改营服满刑期;3)居住在有罪的环境中(诸如;叛逆的列宁格勒、西部乌克兰、波罗的海沿岸之类游击队运动活跃的地区等)。
《变形记》卡夫卡PPT课件

受到尼采、弗洛伊德等思想家影响, 作品呈现出荒诞、异化的特点。
文学地位与影响
文学地位
卡夫卡被誉为现代派文学 的奠基人之一,对后世作 家产生深远影响。
作品特点
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揭 示人类内心的孤独、异化 与困境。
对后世影响
启发了魔幻现实主义、荒 诞派等文学流派的发展, 对当代文学产生重要影响。
可添加简短的文字说 明,解释角色之间的 关系和变化。
通过箭头和线条的粗 细表示关系的亲疏和 变化。
03
象征手法与隐喻解 读
昆虫象征意义探讨
昆虫作为异化的象征
01
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象征着人在社会中的异化和被边缘
化的状态。
昆虫的生理特征与社会角色的对应
02
甲虫的生理特征如甲壳、复眼等,与格里高尔在社会中的角色
简洁明快的语言
卡夫卡的语言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通过精炼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象征性意象的运用
作品中运用了大量象征性意象,如甲虫、门、窗户等,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 使得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06
跨文化对比与当代 启示意义
不同文化背景下《变形记》解读差异
西方文化背景下的
解读
在西方文化中,《变形记》通常 被解读为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 批判,揭示了人在现代社会中失 去自我、被异化的悲剧。
伦理观念的缺失对个体的伤害。
03
家庭伦理观念的重要性
探讨家庭伦理观念对个体成长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提出重建家庭伦理
观念的建议。
社会批判意识体现
社会批判意识的概念 阐述社会批判意识的概念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为解 读《变形记》提供理论视角。
《变形记》中的社会批判 分析作品中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人际关系和道德沦丧等 方面的批判,揭示卡夫卡对社会的深刻洞察。
外国文学作品, 章节测试 第三十节

第三十节卡夫卡《骑煤桶的人》一、单项选择题1.卡夫卡是哪一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A.浪漫主义B.表现主义C.荒诞派D.现实主义【解析】B 本题考查作家概况。
卡夫卡是德语小说家,表现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2.“格里高尔”是卡夫卡哪部作品的主人公?A.《审判》B.《判决》C.《地洞》D.《变形记》【解析】D 本题考查作品人物。
《变形记》塑造了深感孤独与悲哀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格里高尔这一形象。
3.《骑煤桶的人》中“我”去煤贩子那里的方式是()。
A.骑煤桶飞去B.背煤桶跑去C.提煤桶走去D.滚着煤桶去【解析】A 《骑煤桶的人》中“我”去煤贩子那里的方式是骑煤桶飞去。
4.《骑煤桶的人》中煤贩子家的地窖门开着是因为()。
A.方便出入B.味道难闻C.窑里太热D.想要看风景【解析】C 本题考查作品内容。
小说里描述为:“窖里太热,他(煤贩子)让窖门开着散热。
”5.《骑煤桶的人》中煤贩子的妻子怎么把“我”赶走的()。
A.用围裙扇走的B.用棍子撵走的C.用脏话骂走的D.用水泼走的【解析】A 《骑煤桶的人》中煤贩子的妻子把“我”用围裙扇走的。
6.《骑煤桶的人》中的“我”去煤贩子那里想要()。
A.卖煤B.取暖C.借钱D.赊煤【解析】D 本题考查作品内容。
“我”骑着空煤桶去借煤,最终被煤贩子的老婆用围裙轰走了。
二、多项选择题7.卡夫卡的“孤独三部曲”包括()。
A.《美国》B.《审判》C.《判决》D.《城堡》E.《在流放地》【解析】ABD 卡夫卡的“孤独三部曲”包括《美国》、《审判》、《城堡》。
8.《骑煤桶的人》在艺术上的特点是()。
A.连贯完整B.荒诞C.色调亮丽D.悖谬E.象征【解析】BDE 《骑煤桶的人》在艺术上的特点是荒诞、悖谬和象征。
9.下列属于卡夫卡作品的是()。
A.《审判》B.《毛猿》C.《煤气》D.《地洞》E.《变形记》【解析】ADE 本题考查作家作品,《毛猿》是奥尼尔的剧作《煤气》是德国作家凯撒的作品。
三、简答题10.简述表现主义文学。
简论卡夫卡文学世界中的审判与惩罚

简论卡夫卡文学世界中的审判与惩罚作者:谢春平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1期摘要:卡夫卡是一位非常关注人类终极命运的现代作家。
他总是在创作中审视人类的命运问题。
本文试图以卡夫卡的文学文本为依据,从驱除、变形和死亡三个层面来论述卡夫卡文学世界中人类所遭受的审判与惩罚。
关键词:审判与惩罚;驱除;变形;死亡中图分类号:I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094-02“沒有所有,只有存在”。
每一个生命体都存在于一个既定的“存在”之中,其命运必将接受这一存在的审判与惩罚。
人类的存在,是一个充满罪、充满原罪的存在,人类也必然要接受它们的惩罚。
卡夫卡告诉我们:“对于原罪有三种惩罚可能:最轻的是事实上的那种,即逐出天堂,第二种是摧毁天堂,第三种(这应该说是最严厉的一种)是封锁永恒生命的道路,而保留其他一切。
”逐出天堂已成事实;天堂没有被摧毁,只是人类失去了本真,失去了最初原生的存在,发生了变异;亚当与夏娃在偷食智慧之树的果子的当晚并未立即死亡,但死亡已成为了人类最大的局限。
本文笔者将综合卡夫卡文学世界中人物的命运遭遇,依照人物所承受惩罚轻重程度的不同,由驱逐、变形到死亡逐一展开论述。
一、驱逐——永失家园在卡夫卡,伴随着原罪而来的是人类遭受驱逐的命运。
这是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在蛇的唆使下违逆上帝意愿偷食禁果所遭到的最初最轻的惩罚。
从被逐出伊甸园的那一刻起人类就开始了在漫漫尘世的盲游。
驱逐,使人类失去了依托,失去了曾经的美好家园。
然而,人是居家的动物,对家有着十分的依赖。
只有在家里,人才拥有温馨感和安全感。
驱逐,让人从肉体到灵魂都经受着折磨。
小说《失踪的人》里,卡尔·罗斯曼从被父母发落到美国去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他人生充满痛苦与磨难的历史。
时时处处卡尔的头顶上都有着压迫的因子。
舅舅对他虽好,但舅舅手中握有的权力足以让每一个人窒息。
因为这种权力完全可以控制住每一个人的身心自由。
机器与人性:卡夫卡《在流放地》读解

机器与人性:卡夫卡《在流放地》读解作者:李金云来源:《外国语文研究》2018年第03期内容摘要:《在流放地》是卡夫卡十分重要的一篇短篇小说,以往的读解或是忽略了“机器”这一重要元素,或是对“机器”的分析不够深入。
事实上,“机器”在该小说中举足轻重,从“机器”切入,便可发现卡夫卡在这篇小说中深入探讨了科技与极权的同构关系以及科技和极权对人性的异化:极权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而科技的发展则进一步加强了极权,科技沦为极权的统治工具,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与统治逻辑,在极权和科技的双重统治下,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人性均被异化。
关键词:卡夫卡;《在流放地》;机器;人性基金项目:本文为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美国当代作家保罗·奥斯特研究”(编号: 13CWW01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金云,博士,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西方文论的研究。
Title: Machine and Humanity:A Study on Kafka’s In the Penal ColonyAbstract:In the Penal Colonyis one of Kafka’s important short stories. The previous interpretations either ignore the “machine” in the story or fail to analyze it thoroughly. “Machine” actually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story, from which we can find that Kafka explores the mu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otalitarianism and science-technology. Totalitarianismpromotes science-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tter strengthens the former. Science-technology is changed into a powerful tool of totalitarianism, and becomes a new ideology and logic of ruling. Under the rule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totalitarianism, the ruler and the ruled are both alienated.Key words: Kafka; In the Penal Colony; machine; humanityAuthor: Li Jinyun is professor at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Wuhan 430065, China). Her academic interest is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E-mail: lljjyy3122456@《在流放地》是卡夫卡十分重要的一篇短篇小说,发表于1914年10月。
第三讲 表现主义

代表作之一《琼斯皇》:
着重表现琼斯被追捕过程中的 恐惧、紧张、内疚等复杂心理 和》: 主人公扬克,远洋邮轮 上的司炉。 开始,“我是结尾!我 是开头!我开动了什么 东西,世界就转动了!” 结束,“一切全都颠倒 了!”自信-怀疑-失落 -绝望
尼采发疯前在致发疯前的 斯特林堡的一封信中谈到, 个性是一个人成为人的标 志,没有个性的人等于零。 同样是他俩朋友的评论家 勃兰兑斯说,无数个没有 个性的人加在一起还是等 于零。
卡 夫 卡
一、生平
1883-1924, 奥匈帝国时期小说家,西方现代主 义文学奠基人之一。生于布拉格。 1906年获得布拉格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终身未婚。
成名作《天边外》 “主人公罗伯特二十三岁,是个高高的、细长 的青年人,饱满的前额和大而黑的眼睛带有 一种诗人的气质。他的容貌清秀文雅,嘴和 下巴的线条显出他意志薄弱。” “生活就是一出悲剧”, “一个人追求不可能达到的目的时,他注定 了是要失败的,然而他的成就正表现在斗争 中,在他的意向上。” “最崇高的永远是最具悲剧性的。”
卡夫卡语录: “艺术向来都是要投入整个身心的 事情,因此,艺术归根结底都是悲 剧性的。” “艺术是一面镜子,它和钟表一样, 有时也会‘走快’。” “每一件真正的艺术品都是文献和 见证。”
“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背负的铁栅栏后面”、“比 起人,动物离我们更近。这是铁栅栏。与动物攀亲 比与人攀亲更容易。”“人的自然生活才是人生, 可是这一点人们看不见。人们不愿意看见这一点。” “害怕失去饭碗,这种恐惧心理败坏了人的性 格。生活就是这样。 “尽管人群拥挤,每个人都是沉默的,孤独的。 对世界和对自己的评价不能正确地交错吻合。我们 不是生活在被毁坏的世界,而是生活在错乱的世 界。” “人只因承担责任才是自由的。这是生活的真 谛。” “是的,人太可怜了。因为他在不断增加的群 众中一分钟一分钟地越来越孤独。”
卡夫卡《在流放地》两个译本比较

卡夫卡《在流放地》两个译本比较作者:刘馨玥来源:《文学教育》2021年第01期内容摘要:卡夫卡于1914年创作了中篇小说《在流放地》,小说内涵丰富,寓意深刻。
本文基于王宏印在《文学翻译批评论稿》中阐述的文学翻译批评方法,比较研究李文俊和王炳钧的译本,分析二者译文特色,以期为译本比较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译本比较在流放地卡夫卡国内翻译卡夫卡作品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
最初译介卡夫卡作品的译者主要是高等院校和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的研究者,包括叶廷芳、李文俊、张荣昌、董光熙、曹庸、钱满素、袁华清、韩瑞祥、任卫东和谢莹莹等。
其中,李文俊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卡夫卡作品的翻译在其翻译工作初期颇具代表性,他翻译了卡夫卡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变形记》《判决》《在流放地》《乡村医生》等,为卡夫卡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做出了贡献。
1966年李文俊根据1955年版Penguin Books的英文版转译了《在流放地》及其他几篇小说,由作家出版社以《审判及其它》为名出版,1987年重版。
此外,1980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外国文学译丛》,199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卡夫卡小说选》,2011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集》也收有李文俊版本的《在流放地》。
李文俊在国内学界认可度高,是最早翻译并引入卡夫卡作品的学者,这对李译版本读者接受度高,引起很大反响起到了一定影响。
李文俊的译文由其从事德语翻译的妻子张佩芬女士参照德文版校订,然而作为英美文学译者,李文俊在原文的把握上仍稍有弱势。
王炳钧从事多年德语文学教学研究工作,能够接近原著。
他曾在《外国文学》和《文学与文化阐释学》上发表《在流放地》相关文章,对小说内涵进行了深刻探究。
200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收录了王炳钧版本的《在流放地》。
王宏印多年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在翻译理论届颇有影响,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翻译实践和教学经验。
因此他能结合理论批评和鉴赏,将文学批评建设的经验运用到文学翻译批评的建设中,推动了文学翻译批评的建设。
试析卡夫卡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知

性特征的审美信息或审美氛围。从马可波罗以来,西方现代文化中逐渐构成了一整套表述中国形
象的话语,有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中国主义,即专指西方对中国的想象方式,它由各类相互指
涉以描述中国为核心内容的文本构成,各种相互指涉的文本形成一种索莱尔斯意义上的文本之
10) 的阶段性成果。
172
书”的含义作出的修正与补充。作为文学间一种独特的“对话关系”
,互文性是文学发展永恒的主
题⑤,这里,
“对话性”是关键,是对博尔赫斯“同一本书”含义的精准理解,即文学史作为发现
史,就是文本与文本之间不断“对话”的历史。如果站在“同一本书”和“对话”性的角度去阐
释卡夫卡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知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从以下二个层面去思考。
录》。在这本书中,记录了卡夫卡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热情、研究与思考。在这些记载中,特别提
到卡夫卡借用中国文化论及到了他对“现实”
“哲理格言”
“人生哲理”
“时间”和“真理”等问题
的理解与认知。关于“现实”问题。卡夫卡认为“真正的现实总是非现实的……,您看看中国彩
色木刻的清、纯、真。能这样说话,真是一种本事!
近感。因此,卡夫卡既是世界的,也是中国的,他以从他孤独境遇中生发的伟大成就赢得了全世
界对他的热爱。卡夫卡是孤独的,但是他的文学是丰富的,他感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得到
中国古典文化熏陶的同时,他又反过来浸润和影响着中国文学,让中国现代主义文学达到了一个
新的高度,并且滋养了宗璞、余华和残雪等一大批中国当代作家。
广东社会科学
2021 年第 2 期
试析卡夫卡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关键词] 卡夫卡 ; 仪式展演; 替罪羊; 朝圣旅行 ; 神圣 ; 世俗
[ 中图分类 号 ] I 1 0 6 . 4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 1 6 7 3 — 2 9 3 6 ( 2 0 1 4 ) 0 3 - 0 0 6 3 05 -
叙事 仪式 化 ( 这 也是 卡夫卡 的个 人 化 风格 , 关 于 这个 问题 , 笔 者另 文 作专 题 讨 论 ) 。在 故 事 背 景 、 人物 ,
尤其是细节描写上 , 《 在流刑营》 给人以庄严神圣 的仪式感 , 并 由此产生 巨大的震撼力 。在情节处理和 节奏把握上 , 卡夫卡将每个事件细致化、 程式化 、 神圣化 , 由军官主导的行刑过程犹如一种献祭仪式 , 对 旅行 者 的郑重 接待 、 对杀人 机器 的详 尽介 绍 、 对 士兵 的 刑罚 , 以及 军 官对 处 决 犯人 的过 程 的演 示 和他 的 主动献祭 , 流放地包括家属在 内的群众对行刑仪式的观礼……这一切都给人以程式化与仪式化的感受 ,
比较文学研究 。
[ 修订 日期 ] 2 0 1 4 - 0 6 - 1 6
[ 作者简介 ] 吴金涛 ( 1 9 6 1 一) , 男, 汉族, 陕西洋县 人 , 陕西理工 学 院文学 院教授 , 硕士生 导师 , 主要从 事西方 文学和 [ 基金项 目] 陕西省教育厅 专项科研 计划项 目“ 卡夫 卡创作 的文学人类学研究” ( 1 2 J K 0 2 7 3 )
《 在流刑营》 ( 或译《 在流放地》 ) , 卡夫 卡的一篇令人费解 的小说 。不仅如此 , 关 于它 , 还存在着一 系列误解与误读。在此 , 笔者无意对这些读解作繁琐 的辨析 , 而只想指 出一点 , 对《 在流刑 营》 的解读 , 应该立足于小说所提供 的人物关系和文学情境 , 并适当考虑卡夫卡的文化 出身。任何离开小说文本 , 或 仅仅从表象上去解释这篇小说的做法 , 都会造成对它的曲解 , 从而将人们的思路引入歧途 。
Au g . 2 0 1 4 Vo 1 . 3 2 No . 3
卡夫卡 《 在流刑营》 的人类 学仪 式展演
吴 汉 中 7 2 3 0 0 0 )
[ 摘要] 《 在流刑 营》 是 最具卡夫卡个人风格的小说之一 , 其中充满了繁复细致而又令人 费解的细 节描 写。从军官对刑罚仪式的讲解与演示来看 , 它更像是 由司令官、 军官、 士兵、 群众和旅行者共 同进行 的人类学仪式展演活动, 神圣、 庄严 , 不容亵渎。作为流放地仪式活动的主角, 军官主动承担罪责并引身 就义, 向旅 行 者 生动 阐释 了替 罪羊仪 式 的要 义。 而与这 场仪 式 活动 看似 无关 的旅行 者 , 通过 对刑 罚仪 式
说, 用杀人机器处决犯人 的传统审判方式正受到流放地新任司令官的反对 , 军官认为 自己已经无力继续 维护 杀人 机器 的权 威 。在他 亲 自带领 旅行 者参 观对 一个 士兵 的行 刑 表 演 时 , 这 个 本 来 的执 法 者 却用 杀 人 机器 亲 手杀死 了 自己。最 后 , 旅 行 者在 士兵 和犯人 陪 伴下 , 又参 观 了流刑 营 的街道 、 房屋 , 还 有老 司令
藏在军官和他所从事 的工作当中。罪责无需审判 , 刑罚毋庸置疑 , 军官的讲解和行刑明显带有某种宗教 性质。因此 , 从人类学角度看 , 《 在流刑 营》 更像是一种展演 , 是 由司令官、 军官、 士兵 、 群众 和旅行者共
同进 行 的仪 式活 动 。 《 在 流刑 营》 情 节并 不 复杂 , 主 要描 写 一 个 旅行 者 到 流 放地 参 观 行 刑表 演 , 执 行 刑罚 的军 官 向旅 行 者详 细介 绍 了 由前 任 司令 官精 心设计 并 沿用 至今 的一 架 杀 人机 器 。在 一 个僻 静 的 山谷 中 , 那 架 机 器威 严地 耸立 着 。军官 告诉 旅行 者 , 处决 犯人 的仪 式必 须在 这里 严肃 进行 , 整个 过 程必须 是 十二小 时 。军官
2 0 1 4年 8月 第3 2卷第 3期
陕西理工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mM o f S h a a n x i U n i v e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M S c i e n c e s )
就像他的一贯风格 , 在《 在流刑营》 中, 卡夫卡有意识地斩断了故事与外界的所有联 系。在作者笔 下, 流刑 营犹如 一座 孤 岛 , 从 司令 官 、 军官 到士 兵 、 群众 , 他 们 似乎 都是 一些单 身 汉 , 被 人遗 忘甚 至抛 弃在
这蛮 荒之 地 。是什 么原 因让 他们 来 到这个 与世 隔绝 的流 放地 ?难 道仅 仅是 由于犯罪 服刑 吗 ?细读 小说 就会发 现 , 并非 那 么简单 。军 官对 那架 杀人 机器 痴迷 而 又 崇拜 , 他 甚 至 以身 犯 险 , 亲 自为旅 行 者演 示 杀 人 过程 , 其 认真 仔细 的解 说令 人称 奇 。那 么 , 作 者是 在 渲染 暴 力 和恐 怖 吗 ?如 果 是 , 那 又 不 是 卡夫 卡 的 习惯 , 因为 在军 官身 上 , 除 了狂热地 执 行刑 纪之 外 , 看 不 出他有 丝毫 暴力 倾 向 。事 实上 , 故 事 的秘 密就 隐
官 的墓 碑 。铭文 写 到 : “ 老 司令官 长 眠于 此 。他 的信 徒们 为他 挖 了这 个 坟 , 立 了这个 碑 , 现 在 只好 隐姓
埋名 , 可以预言 , 司令官在若干年后又将复活 , 从这个屋里率领他的信徒重新 占领这块营地 。请你们相
[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0 4 - 2 6
・
6 3・
信并等着瞧吧 ! ” l 1 I 1 晒 这篇小说一如卡夫卡惯常的风格 , 隐没事由, 冷眼直视 , 不惧细繁 , 娓娓道来。通过 令人窒息的细节联缀 , 卡夫卡把看似荒诞的行刑仪式演绎得真实可信而又让人肃然起敬。 从故事进程和叙事方法看 , 《 在流刑营》 具有十分突出的仪式化特征, 就是说 , 卡夫卡醉心于将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