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必修1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作业(3) Word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后作业含解析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后作业含解析人教版必修1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等级提升]一、选择题1.在某战争之后,“清帝国的失败催化了西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他们要在衰弱的中国内部划出本国的势力范围。

他们对日本则另眼相看,认为它是非西方世界的模范生,能成功达到近代化”。

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清帝国的失败催化了西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他们对日本则另眼相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日本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

故C项正确。

2.有些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

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

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 )A.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B.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C.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D.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答案 B解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是日本明治维新后野心急剧膨胀,想通过侵略扩张实现亚洲强国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中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论述,明显是为日本侵略做掩盖,不符合历史事实,故B项正确;材料中“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说明对中国文化的蔑视,故C项错误;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3.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中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答案 A解析中日双方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导致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载有较大差别,故A项正确。

【优化设计】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课时演练:4.12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解析[ 高考]

【优化设计】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课时演练:4.12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解析[ 高考]

课时演练·促提升一、选择题1.(原创)“这是甲午战争的第一战,也是日本精心筹划的一次袭击。

”上述评价针对的是()A.平壤之战B.丰岛海战C.黄海海战D.辽东之战解析:1894年7月,日本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的运兵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答案:B2.下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A.战役结束后清军舰队全军覆没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解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相关的地理知识。

根据图中日军的进攻方向可判断日军的作战方法是包围清军的舰队,并且围而攻之,再结合地图中的地形可确定,这是日军进攻威海卫的战役。

在该战役中,清军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答案:A3.1894年10月,日军占领旅顺。

当时有日本人画了这样一幅漫画,画中的清朝官员口被“击溃”,并写上“旅顺口”三字,该官员虽扛着洋枪,但其洋枪、大炮被日军的扫帚把打碎。

该画()①是对中华民族的公开侮辱和挑衅②客观上体现出清政府的腐朽无能③反映出日本侵略者的狂妄自大④是日本强大国力的真实写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清军在对日战争中节节失利,主要是由于政府的腐朽无能造成的。

题目所给的漫画明显夸大了日本的实力,因此,④的叙述错误。

答案:A4.(原创)甲午战前,李鸿章训令中国驻守朝鲜的军队“静守勿动”,并说“我不先与开仗,谅彼亦不动手”,“万国公例,谁先开战,谁即理绌”。

这表明当时的清政府()A.对中日战争缺乏必要的准备B.通过遵守国际公例赢得战争主动权C.已做好随时抗击侵略的准备D.过高估计了日本在军事方面的实力解析:材料表明,李鸿章要求中国军队“静守”,没有进行必要的战斗准备,这也是导致战争开始后清军处处被动的原因之一。

答案:A5.(原创)“余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乃无端发生中日交涉,至一生事业,扫地无余……”“余”应是指()A.光绪帝B.丁汝昌C.邓世昌D.李鸿章解析:由“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中日交涉”,可知“余”是指李鸿章。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练习(word版包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练习(word版包含答案)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同步练习1.“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

若要再现邓世昌带领中国海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选择的素材是( )A.三元里人民斗争B.平壤战役C.黄海战役D.威海卫战役2.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如果中国不先与日本开仗,日本应该也不会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

这表明( )A.西方列强的干扰使清政府延误了战机B.舆论在国际冲突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C.战前动员的不足是清政府战败的主因D.清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识和运用不足3.美国报纸对甲午战争的报道: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日本一旦失败,将令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

这表明当时( )A.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B.美国政府支持日本侵略朝鲜C.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D.中国在舆论上没有开展宣传4.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5.甲午战争中,中日双方发生了一系列战斗。

以下战斗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依次是( )A.平壤陆战-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B.丰岛海战-平壤陆战-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C.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平壤陆战-威海卫战役D.黄海海战-丰岛海战-平壤陆战-威海卫战役6.晚清状元张謇将某条约十款内容逐一记录在日记中,他对清政府丧权辱国,尤其是允许外国人在中国设厂感到痛心疾首,发出“几罄中国之膏血”的感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训练及答案

历史·必修1(人教版)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基础达标1. 梁启超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梁启超所述“割台湾、偿二百兆”出自()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天津条约》答案:B2.(2013·山东学业水平考试)“瓜分豆剖燃眉急,扶清灭洋树大旗。

”该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洋务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答案:B3.(2014·北京西城区期中考)“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给公共工程局的下列款项用于履行下列的哪一条约()A.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D4.(2014·漳州质检)记录片《复兴之路》的解说词说道:“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

”这“国耻”指的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

从材料“20世纪的第一年……太和殿”可以判断是指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占领北京城,故D项正确。

答案:D5.下图漫画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国内时局图,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因素是()A.《南京条约》的签订B.《北京条约》的签订C.《马关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解析:本题考查图片信息解读能力。

解读图片可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列强瓜分中国,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因素是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故C项正确。

答案:C6.光绪帝诗云:“城上神威炮千斤,枉资剧冠挫我军。

后来无道终许汝,致远深沉第一勋。

”此诗反映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根据信息“致远深沉”可知黄海大战中致远号沉没,这一史实发生于甲午中日战争中,故选C项。

答案:C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答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后,军事实力上升,蓄谋侵略中国。

(2)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乘机入侵朝鲜。

2.过程(1)战争爆发: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2)平壤战役: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退回国内。

(3)黄海大战:中方主力尚存,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日军控制黄海制海权。

(4)辽东战役:日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5)威海卫战役: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

(1)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二、八国联军侵华1.背景(1)民族危机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反帝斗争高涨: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经过(1)发动战争:1900年6月,英、美等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2)进攻受阻:义和团和爱国官兵在廊坊和天津打击侵略者,联军退回天津。

(3)攻陷北京: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联军司令部设在紫禁城内。

3.结果: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出逃,命令清军严厉镇压义和团,并部署与侵略者“议和”。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1.时间:1901年9月。

2.内容及危害3.影响(1)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概念阐释]1.势力范围是指帝国主义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领土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染指。

2.租借地是帝国主义国家在亚洲和拉丁美洲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

租借土地的主权不转移,租借只在约定的期限内有效,在租借期内租方取得对领土的使用权。

[名师点拨]1.义和团的扶清与灭洋(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性、笼统的排外性质。

2018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试题含解析

2018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试题含解析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美国报纸对甲午战争的报道: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日本一旦失败,将令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

这表明当时( )A.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B.美国政府支持日本侵略朝鲜C.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D.中国在舆论上没有开展宣传解析:A 材料反映美国报纸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看法,认为日本的作为代表亚洲的进步,说明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故A项正确;报纸的报道不能说明美国政府的立场,故B项错误;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与中国是否开展舆论宣传无关,故D项错误。

2.(2017·安徽安庆期末)梁启超说:“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

夫天下未有徒恃人而可以自存者,必有我可自立之道,然后可以致人而不致于人。

”梁启超的话意在强调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A.清政府一味依靠国际调停,贻误战机B.清政府对战争没有预见,缺乏充分准备C.西方列强对日本的纵容和支持D.清政府始终坚持避战求和思想解析:A 材料中“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说明梁启超认为李鸿章过于依赖国际调停,这是导致甲午战败的主要原因,B、C、D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3.(2017·河北张家口期末)德国驻日公使曾接到国内电训:“现在日本的和平条约(《马关条约》)损害了欧洲和德国的利益,尽管后者的范围尚小,我们不得不抗争。

日本必须让步,因为对三国斗争是没有希望的。

”这反映了甲午战争后( )A.列强清除了日本在华势力B.中华民族面临深重危机C.日本遭到了西方列强侵略D.德国占据大量中国领土解析:B 德国认为日本在华的扩张以及《马关条约》损害了欧洲和德国的利益,说明了列强在中国的争夺激烈,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从侧面说明了当时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

4.(2017·广东中山期末)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奏疏中说:“窃查此次战事,由于匪徒藉口仇教(基督教),肆行烧杀,致酿大患,各国调舰增兵,合而谋我。

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1历史习题:第十二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随堂达标训练+Word版含答案

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1历史习题:第十二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随堂达标训练+Word版含答案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寒假作业: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寒假作业: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答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日本与西方国家进行了多次交涉,承诺保证它们在中国的利益,甚至向英国保证不在上海地区用兵。

这反映出日本( )A.希望西方国家配合作战B.充分利用了列强间的矛盾C.大肆出卖中国国家利益D.企图从外交上孤立中国2、《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华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免收内地税,此后在中英、中美通商续约中亦作了相关规定。

诸如此类的规定(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属于主权国家间平等的经济往来C.反映了清政府与列强共同的利益诉求D.体现了殖民侵略之下的资本输出3、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朝百姓争先恐后应募曰军的招工,盼望能获得一份差事。

这直接反映出甲午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是( )A.当时的中国人缺乏对日本的正确认识B.当时国人普遍缺乏民族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C.自然经济瓦解背景下中国百姓生存堪忧D.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4、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

上述政策(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5、如图是法国明信片上“列强在瓜分中国”漫画图。

请问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的情形出现在( )A.《南京条约》之后B.《北京条约》之后C.《马关条约》之后D.《辛丑条约》之后6、这一运动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和爆发力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

这体现了( )A.辛亥革命影响的普遍性B.义和团运动影响的深刻性C.五四运动影响的国际性D.太平天国运动影响的震撼性7、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都是中国近代典型的农民运动,那么,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义和团运动的时代特点最突出地表现在( )A.群众基础B.救国主张C.革命矛头D.革命方式8、史学家陈旭麓说,近代经济改组的过程,触目地表现为来自西方的轮船火车夺走了船夫、纤夫、脚夫、驿站夫、水手、店员的饭碗。

教材图解·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思维导图和微试题)4.12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答案

教材图解·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思维导图和微试题)4.12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答案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人教新课标)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思维导图】]【微试题】1.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25日拥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

下列对这段史料最恰当的认识是( )A.是台湾士绅模仿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尝试B.是非正常情况下保卫祖国的特殊行为C.是台湾士绅脱离祖国领土的独立行为]D.是坚决拥护大清王朝统治的爱国行为答案:B2.《马关条约》第六款约定:“清、日两国所有约章,因此次失和,自属废绝。

……其两国新订约章,应以清国与泰西各国现行约章为本。

”对该条款理解恰当的是日本( )A.主宰中国的局面基本形成B.迫使中国承认中日两国的平等地位C.取代中国确立东亚领导地位D.同等享有其他列强在中国的特权答案:D]]3. 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

上述政策(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C4.梁启超论李鸿章]李鸿章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其所以为一世鄙夫所趋重者亦以洋务,吾之所以重李责李而为李惜者亦以洋务。

谓李鸿章不知洋务乎?中国洋务人士,吾未见有其比也。

谓李鸿章真知洋务乎?何以他国以洋务兴,而吾国以洋务衰也?吾一言以断之,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

是役(指甲午战争)也,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

盖十九世纪下半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何也?世运愈进于文明,则优胜劣败之公例愈确定。

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

各国并立,生存竞争,惟利是视。

……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

……于中、日之役,则欲嗾(唆使)俄、英以制日……卒之未尝一收其效,而往往因此之故,所失滋多。

【教育资料】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第 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习专用

【教育资料】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第 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习专用

第 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1.国家××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曾认定一艘在丹东某海域的沉船系甲午中日战争中沉没战舰,疑为“致远号”或“超勇号”。

如果这艘舰船真为“致远号”的话,其应该沉没于( ) A.辽东战役 B.平壤战役C.黄海战役 D.威海卫战役【答案】C【解析】“致远号”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大战中沉没,故答案为C。

2.如图是刊登在近代英国非常流行的讽刺漫画杂志《PUNCH》中名为“小矮子打倒大个子”的一幅漫画。

下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讽刺太平天国运动中列强持观望态度B.讽刺甲午战争中“小”日本打败大清帝国C.讽刺清政府向八国联军宣战而战败D.讽刺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而国联坐视不管【答案】B【解析】观察漫画中人物造型,再结合漫画名称“小矮子打倒大个子”可知,其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打败中国,列强观望。

故答案为B。

3.有人说:“中日关系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开始。

”下列各项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日本利用《马关条约》取得了在华设厂的特权,不断对华进行资本输出B.日本利用《马关条约》占领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基本实现了对华海上封锁C.日本利用《马关条约》使重庆开埠通商,将侵略魔爪深入到中国内地D.日本利用《马关条约》的赔款发展了军事和教育,迅速成为帝国主义强国【答案】D【解析】“中日关系的逆转”是指两国之间的综合国力对比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故D项最能佐证材料中的观点。

4.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致远药弹尽,适与倭船吉野值,管带邓世昌……遂鼓快车,向吉野冲突。

”该记载反映的是下列哪次战争的情景( )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致远”“倭船吉野”“管带邓世昌”可以判断记录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战役的情景,邓世昌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民族英雄,故选C项。

5.“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_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_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答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基础巩固1新材料的发现始终是史学研究的动力。

“丹东一号”沉船经水下考古调查与研究,确认为是黄海海战中爱国将领邓世昌率领官兵与日军激战的战舰。

它是( )A.致远舰B.定远舰C.靖远舰D.经远舰2下面所列是1840~1901年中国历史上的三项重大历史事件,以此为线索归纳出的历史主题应该是( )A.中华民族的奋起B.西方列强的入侵C.晚清政府的改革D.近代的民主革命3与中英《南京条约》相比,《马关条约》中最能反映列强新的侵略要求的是( )A.开辟新的通商口岸B.割占中国领土C.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D.勒索大量赔款4作为台湾附属岛屿之一的钓鱼岛,历史上很早就属于中国管辖,这可见于中日史籍图志,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近代日本通过哪个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了钓鱼岛(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5台湾人民表示要“与倭人决一死战,不愿将全台归与倭人”。

下列各项与之直接相关的是( )A.《天津条约》的签订B.《北京条约》的签订C.《马关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台湾人民不甘心做亡国奴,展开各种形式的反割台斗争。

故选C项。

6西方侵略者曾绘制了一幅漫画《慈禧太后跑路》,讽刺慈禧太后仓皇逃出北京城的窘相。

慈禧太后当时出逃是由于( )A.义和团进入北京B.八国联军攻陷北京C.光绪帝发动政变夺权D.资产阶级革命爆发71901年,某报纸刊登了一篇评论,抨击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与该评论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B.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C.《马关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8《庚子诗鉴》载,1900年,拳民搜索教堂,“见蜡人不能辨,以为人腊。

遇粤之荔支干,又以为人眼,相与痛詈西人,暴其惨酷”。

据此推断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义和团痛恨西方列强侵略B.义和团能正确区分外来侵略和近代文明C.清政府成为了列强“以华治华”的工具D.农民阶级展开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可知义和团认为西方国家残忍,因而痛恨并加以反抗,故A项正确;从材料可知,义和团不能正确区分外来侵略和近代文明,故B项错误;清政府成为了列强“以华治华”的工具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影响,故C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没有反封建,故D项错误。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精选备课作业及教案: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3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精选备课作业及教案: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3 Word版含答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编写人:刘年才审核人:高一历史组审批人:【课程标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学习重点】重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学习难点】①甲午中日战争背景②如何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以及《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知识体系】【自主学习】1、快速阅读课本P58-59内容,找出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时间、战役)以及结果2、找出《马关条约》内容并加以记忆3、快速阅读课本P60内容,找出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经过以及结果4、找出《辛丑条约》的内容并加以记忆我的疑问:【合作探究】重难点探究探究一: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材料一: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

但由于日本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势力,国内市场狭小,因此人民起义不断,日本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

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材料二:1888年仅光绪皇帝的婚礼就耗资500万两白银,从1888年开始慈禧又花费巨款、甚至挪用海军经费公开大规模整修颐和园------《中国近代海军史》材料三: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对于日本即将发动的对大清的战争列强各打着自己的算盘:美国(支持)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默许)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法德(怂恿)想乘机在中国夺取新的侵略权益;俄国(不干涉)侵略中国东北和朝鲜准备尚未就绪。

材料四:1894年3月,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课本P58相关内容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思路提示:注意论从史出、多角度思考)探究二:马关条约的影响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有人认为《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在哪里?探究三: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康有为微博根据图片所示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带来了哪些影响?探究四:材料一: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精编作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精编作业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1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作业一、选择题1.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签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A.第一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第二次鸦片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

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与此诗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马尾海战B.丰岛海战C.黄海海战D.威海卫战役3.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杭州开为日本通商商埠,拱宸桥辟为日租界。

主权沦丧,民族蒙耻。

杭州商埠的开辟是根据()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二十一条”4.列宁说:“试问,中国人对欧洲人的进攻,这次遭到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日本人等疯狂镇压的暴动,究竟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那些用传教的鬼话来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不痛恨他们吗?”“英国人、法国人……疯狂镇压”指的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5.《辛丑条约》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是清政府与西方列强在北京签订的一个不平等条约。

下列有关该条约的论述正确的是()A.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B.开放了包括杭州在内的新的通商口岸C.英国、美国、俄国、德国等多国参与了该条约的签订D.该条约签订于1900年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辛丑条约》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内容是()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B.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C.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D.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进步作家,其创作的一生正值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这一时期,他用其特有的讽刺笔墨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罪行进行了辛辣的批判。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练习试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练习试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练习试题第12课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练习题一、单选题1.甲午开战前的1893年,日本拥有十人以上工人的工厂,有3019家,其中使用蒸气动力的675家。

工人人数38万人。

铁路2039.6英里,使用蒸汽动力的轮船11万吨。

日本完全实现了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化。

而与此同时,中国官办工业企业24家,私人资本兴办的工业企业,也只有100多家。

只能给古老的帝国提供一点近代化工业的“点缀”而已。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 中日近代化程度决定战争胜负B. 日本工业水平领先于世界C. 近代工业实力决定战争性质D. 甲午战争前中国近代化停滞不前2.1894年,当时日本国内舆论普遍宣扬: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

对此,认识最为准确的是()A. 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B. 掩盖了日本对华发动侵略战争的本质C. 实际上是日本当局欺骗国民进行战争动员的手段D.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备受列强侵略的事实3.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A. 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传播民主与科学思想C.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体西用D. 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救亡图存4.1894年,清政府颁布上谕对日本宣战,说是日本有了一系列“不遵守条约,不守公法”的挑衅行为举动,中国忍无可忍才付诸武力,对日本开战。

同一天,日本天皇也下诏对中国宣战,称中国首先破坏了东亚和平,所以日本挥拳出手,要求臣民竭尽全力对中国作战,不过也十分显眼地加了一个前提,即要求上述的举动“不违反国际法”。

该材料表明,甲午战争时期中日两国1/ 7A. 都用国际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B. 都正当地维护国家利益C. 都试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D. 都以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为已任5.甲午中日战争前,李鸿章认为如果中国不先与日本开战,日本应该也不会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对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练习: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练习: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答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1.“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

他们的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

”这些现象集中出现的背景是A. 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惨败B. 台湾被日本强行占据C. 西方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 资产阶级具备革命条件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这说明了A. 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B. 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的格局C. 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D. 战争促使中华民族反思与前进3.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所办的民用工业多以官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进行,1895年6月,清政府决定将民用工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其中投资达580多万两的汉阳铁厂竞让盛宣怀以100万两承办。

此转变A. 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B. 旨在抵制列强资本输出C. 是甲午战败影响的结果D. 导致了近代军事工业的衰落4.日本海军总司令官伊东佑亨致书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至清国面有今日之败者……夫取士必由考试,考试必由文艺,于是乎执政之大巨,当道之达宪,必由文艺以相升摆;文艺乃为繁荣之阶梯耳,岂是济夫实效?”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 制度改革的必要性B. 需要引进自然科学C. 应积极向日本学习D. 军官素质有待提高5.在鸦片战争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期里,“买办”被视为洋商之奴,唯知奔走奉命,为世人所不齿。

19世纪末20世纪初,“买办”却成为许多留学生和下台的外交官员的首选职业,连不少政界名流都争相与他们交往。

这一现象突出反映了A.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断加深B. 买办在中外贸易中的作用增强C.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D. 经济发展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A. AB. BC. CD. D7.清朝建都北京后,清廷在东北地区实施军事化管辖,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入,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单选题
1.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幼雅园的儿童玩一种“打沉定远舰”的游戏;许乡报刊大肆制造战争舆论,宣传对清战争,日本天皇下达矛头指向中国的《造观语书》。

据此可知()
A.中日关系的传统格局面临着挑战 B.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已成定局
C.战争前夕中华民族意识尚未觉醒 D.中日双方军事实力对比悬殊
2.庚子7月,两江总督刘坤一上奏:“窃查此次战事,由于匪徒藉口仇教,肆行烧杀,致酿成大患,各国亦以剿匪及保护商民教士为名,调舰增兵,合而谋我。

”各国“合而谋我”的后果是()
A.东南沿海的门户被打开 B.列强侵华开始进入资本输出新阶段C.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合作 D.以华治华成为侵华的主要政治手段3.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库平银;舰艇等战利品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

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

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

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

”这表明()
A.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
B.列强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C.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
D.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
4.1900年4月,启超评价义和团为“筹民招乱”“暴徒窃发”。

7.8 月间,则认为义和团“一呼而集者数十万人,赴死军的,曾不樊顾”“以抗御普世界中显林之重强国”。

梁启超对义和团评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义和团运动斗争方式趋于落后 B.义和团运动有利于民主意识觉醒
C.列强侵略使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D.维新派与义和团的目标日益相同
5.世纪之交,中国许多著名大学、中学纷纷举行“百年校庆”活动。

一百年前,“教育救国”、“实业救国”、“政治救国”等合流形成“救国热潮”。

当时,“救国’’成为中国社会主要思潮的原因是()
A.日本全面侵华,民族危机加剧 B.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发展
C.甲午战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D.新文化运动促使学校教育发展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这说明了()
A.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
B.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C.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格局
D.战争促使中华民族不断反思并最终走向胜利
7.一部分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

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
A.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 B.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C.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D.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
8.《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在《罪己诏》中说:“今兹和约,不侵我土地,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帝国主义列强“不侵我土地”的根本原因是()
A.瓜分狂潮中列强已将中国领土瓜分完毕
B.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C.清政府已完全变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帝国主义侵华主要方式已发生重大改变
9.晚清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政府对军队采取湘军战时临时征用,战完就地解散回家的方法,成本低效率高。

但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遇列经过德式训练的日本军队却吃了大败仗。

这本质上反映了()
A.湘军的发展方向和军事近代化的方向背道而驰
B.湘军的编练方法不能提升清政府军队的战斗力
C.清政府军队武器装备落后是失败的关键
D.清政府政治腐败导致军队训练方法落后
二、材料题
10.材料一(甲午)战争的结果使日本一跃而为新兴的军事强国,挤进了帝国主义的行列,构成对朝鲜和中国安全的威胁,进而纵横捭阖,与西方强国争权夺利。

俄国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深感不满,于是联合法德三国干涉还辽,强迫日本交出已到手的赃物,此事被日本视为奇耻大辱,日本遂认定日、俄为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迟早必出一战。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俄国大举入侵东北并拒绝撤军,摆出独占我国东北并且不惜为此一战的架势。

1902年日本与英国缔结同盟,这样各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问题上形成了两大集团:一个是英日同盟,以美国为后盾;另一个是法俄同盟。

1904年2月,日、俄双方相互宣战。

——摘编自丁铭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
材料二 1905年,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和约》。

其主要内容有: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政治、军事、经济的绝对利益;俄国自中国东北搬兵,除辽东半岛外,东北的一切地方均交还中国;俄国将辽东半岛的租借权、南满铁路太有关特权均无偿转让给日本。

——摘编自赵建民《日本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日俄战争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对东北亚地区政治格局的影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从历史上来看,日本长期向中国学习,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受中国的影响很大。

但从材料信息来看,日本做好了通过战争打败清朝、迫使中国屈服的准备,因此中日关系的传统格局面临着挑战。

故答案为A项。

B项说法绝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C、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2.【答案】D
【解析】材料中庚子年是1900年,“各国亦以剿匪及保护商民教士为名,调舰增兵,合而谋我”说的是八国联军侵华镇压义和团运动的事情,此事件后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D项正确;A是《中法新约》影响;B是《马关条约》影响;C 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3.【答案】C
【解析】“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库平银”说明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马关条约》的赔款,该条约签订之后帝国主义国家开始对中国实行资本输出,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故C 项正确;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是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日本成为亚洲暴发户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中国事情,故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梁启超对于义和团评价由最初成为暴徒到“以抗御普世界中显林之重强国”,说明随着列强侵略中国的加剧,民族危机深重,义和团担负起抗击帝国主义的重任,所以出现评价的变化,故C项正确;梁启超评价是基于民族精神,不是斗争方式落后,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是民族意识,不是民主意识,故B项错误;维新派主张变法,义和团主要是抗击帝国主义,故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来看,形成“救国热潮”是在19世纪末。

联系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因此“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