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时期与哥特时期服装
第九章中国各朝代的服饰文化
![第九章中国各朝代的服饰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82e46772453610661fd9f426.png)
(一)
长袍马褂是清朝男子最常穿的服饰。马褂 是穿在长袍外面的短褂子,长度只到腰际,袖 仅掩肘,短衣短袖便于骑马,所以叫“马褂”。 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颜色是外面黑, 里面红。
本图 为戴暖 帽、穿 马褂、 行袍的 男子。
春秋战国服饰: 春秋战国之际,又出现一种服装,将
上衣下裳合并为一体,连为一件,这种服 装被称为深衣。深衣是一种上下连属的服 装,制作时上下分裁,然后在腰间缝合, 衣式采用短领,衣长到跟,续衽钩边。随 着诸侯国那时“百家争鸣”导致到列国服 饰异俗。胡服第一次被汉族人民所接受, 是在公元前三百多年的战国时期,赵武灵 王吸收东湖族及搂烦人的军人服式,废弃 传统的上衣下裳。
第九章 中国历代服饰概览 及其特点
第九章 历代服饰概览及其特点
一、原始服饰及其特点
《韩非子•五蠹dù 》: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 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 兽之皮足衣也。”因此, 上古时期人类的服饰在原 始经济基础的条件下,人 们以毛皮围系于下腹部, 或许为了御寒、或许为了 遮羞和装饰。不论处于何 种原因,原始服装已经开 始出现。由此,揭开了中 国服装史的序幕。
当时裤裆不缝缀的称为“穷绔” 或“绲gǔn裆绔”;将两裆缝合的称 为裈,即裆裤,用了尺不裁成的短 裤,称为犊鼻裈。这类合裆裤能保 护大腿和臀部肌肉皮肤在骑马时少 受摩擦,且不用再在裤外加裳即可 外出,在服装功能上得到了极大的 提高。
同时,也采用了胡服的腰带形式, 即以皮革制成,在皮带上扎有小孔, 扣,并缀有扣针,使用时将皮带穿过 环扣,收紧之后以扣针固定,不仅使 用方便,而且十分牢固,称之为“师 比”。这是华夏主体服饰文化吸收融 合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进一步提高发展 的重要史例,史称“赵武灵王胡服骑 射”。
满族入关后,强迫汉人穿满 人服装,渐渐形成了一套有别 于明代的服饰体系。清朝是我 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朝 代,清代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 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也是 在进入中原后,保留原有服装 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
服装
![服装](https://img.taocdn.com/s3/m/f75ac619c5da50e2524d7f11.png)
波普服饰的构成: 人物图像;现成品拼贴; 艳丽的色彩;不对称造型
特点: 放肆俗气的集体狂欢
服装风格
波普风格
朋 克 之 母
服装风格
朋克风格
朋克文化: 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 使大量青年事业,他们充 满反叛精神,崇尚性与暴 力。
朋克的服饰构成: 黑皮夹克;鸡冠头;穿孔; 文身;铁钉;别针 特点: 叛逆,狂野,反时尚
哥特装扮: 尖头鞋;中世纪腰带; 三角形;苍白肤色和黑 眼影,散乱的头发 特点:颓废,偏激
服装风格
洛可可风格
洛可可风格 (路易十五风格): 1715年——1774年
洛可可服饰: 紧身胸衣,假发,精致 的头饰,帽子,扇子, 花边; 特点: 女性的妩媚,娇柔 男性的细腻,精致
服装风格
浪漫主义风格
浪漫主义时期: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
着装这件小事(一)
服装风格
古希腊风格
古希腊: 公元前800年—— 公元前146年,地 中海东北部 古希腊艺术法则: 主张赞美人体美 古希腊服饰: 希顿;多利安; 海美森;克雷美斯 特点: 一块布加别针 (无形之形的方式 表现人体)
服装风格
古希腊风格
服装风格
哥特式风格
哥特艺术: 12世纪中期开始,13— 14世纪发展的艺术风格
服装风格
现代主义:少即是多 后现代主义:少让人厌烦 现代主义:冷静单调 后现代主义:钟爱复杂与混乱 现代主义:一本正经 后现代主义:戏谑调侃 现代主义:建立并尊重结构 后现代主义:热衷于拼凑与解构 现代主义:实用功利 后现代主义:充满游戏与激情
后现代主义风格
后现代主义: 1.超越现代主义,沿着达 达派、波普、立体主义 等现代主义向前走 2.否定现代主义
中国历代服饰的知识
![中国历代服饰的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735b1432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30.png)
中国历代服饰的知识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服饰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本文将从先秦时期到清代,对中国历代服饰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探讨。
一、先秦时期先秦时期,人们的服饰以兽皮、麻布为主,以遮体保暖为主要目的。
男子多穿褐色或黑色的长袍,女子则穿有襦裙的衣服。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各个国家的兴起,服饰开始多样化。
春秋战国时期,男子开始穿戴衣冠,女子则穿着长袍、裙子、腰带等。
二、汉代汉代是中国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时期,服饰的种类和款式更加丰富多样。
男子开始流行穿着长衫、马褂、袍子、蟒袍等,女子则穿着长裙、襦裙、袄子、衫子等。
此时期,丝绸成为了主要的服装材料,并且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纹饰和花色。
三、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逐渐趋于华丽,装饰性更强。
男子开始穿着长袍、马褂、蟒袍、靴子等,女子则穿着长裙、襦裙、袄子、衫子、头饰等。
此时期,服饰纹饰更加繁复,出现了很多彩色的丝绸服装。
四、唐代唐代是中国服饰文化的鼎盛时期,服饰的种类和款式更加繁多,装饰性更强。
男子开始流行穿着袍子、蟒袍、长衫、马褂、头巾、鞋子等,女子则穿着长裙、襦裙、袄子、衫子、头饰、鞋子等。
此时期,服饰的颜色更加鲜艳,纹饰更加细致,丝绸成为了主要的服装材料。
五、宋代宋代是中国服饰文化的又一个重要时期,服饰的种类和款式更加多样化。
男子开始流行穿着袍子、蟒袍、长衫、马褂、头巾、鞋子等,女子则穿着长裙、襦裙、袄子、衫子、头饰、鞋子等。
此时期,服饰的颜色更加柔和,纹饰更加简洁,出现了很多新的款式和样式。
六、明代明代是中国服饰文化的又一个重要时期,服饰的种类和款式更加多样化。
男子开始流行穿着袍子、蟒袍、长衫、马褂、头巾、鞋子等,女子则穿着长裙、襦裙、袄子、衫子、头饰、鞋子等。
此时期,服饰的颜色更加鲜艳,纹饰更加细致,出现了很多新的款式和样式。
七、清代清代是中国服饰文化的最后一个时期,服饰的种类和款式更加多样化。
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
![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c5842113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5f.png)
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服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但真正有系统的分类和归纳是从商朝开始的。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古代服装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商周时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256年)是中国古代服装演变的起点。
商朝时期的服装以长袍为主,袍子上有图案装饰。
周朝时期,服装更加丰富多样,袍、裳、衣、襦、巾帽等各种衣物都有发展。
衣料以丝、绸、布为主,色泽和花纹也更加丰富多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朝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的服装更加注重细节和装饰。
男子穿戴的服装着重于轻便舒适,注重图案的细节处理。
女子的服装色彩更多元化,也更加注重细节处理。
随着唐朝的兴起,服装的风格更加华丽,注重纹饰和颜色的搭配。
唐朝女性的服装特别突出,以长袍、襦裙、荷叶状裙子为主,细节更加繁琐、精美。
宋代时期(960年-1279年),服装变得更加精致,成为文人雅士的代表。
男性常常穿戴短衣和元亨通宝钱带,成为时尚的标志。
此时期的女性服饰则更加注重细节处理和装饰,如绢左衽襦裙、宽袖大袄等等,颜色更为优美华丽。
元代时期(1271年-1368年)服装的特点是颜色浓烈,图案奇特,讲究装饰效果。
主要服饰有中山装、松纹衫、汗衫、罗袍、绢袄等等,突出的饰品有银链、青瓷佩、虎骨带等。
明代(1368年-1644年)以轻便舒适的样式、细腻的工艺、明快的色彩为特点。
男女装饰风格变得日趋相近,地位和收入的差异也趋向于缩小。
此时期男性的装束多层次、广袖等等,而女性多穿着宽袖长衫和花裙等。
清代时期(1644年-1911年),服装的变化与清朝王朝的起落息息相关。
早期清代的服装与明代的区别不大,后期清代则有笼袖、小褂子、游鱼袄等独特的时尚。
女性的服饰更为缠绵细腻,以狐皮边为代表的边饰也开始流行。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服装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许多特色和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成就。
服装发展史002
![服装发展史002](https://img.taocdn.com/s3/m/83900cc22cc58bd63086bd05.png)
哥特式时代的服装
(二)哥特式服装
男性服装上衣
通过较多的纽扣
,使服装显得更 加合身,下身穿
长紧身衣和多层
布服装 。
哥特式时代的服装
女装为前后身大片的左右花纹不同的外衣,在低围腰部 系上装饰腰带,再穿上将肋部开大的背心式外套。
通过这样的外衣人们获得了一种意识到体形的服装。
哥特式时代的服装
女式衣服 为系带紧身衣, 上衣紧贴身体, 下面是宽大的 衣裙,两部分 之间用线缝起, 两袖渐窄,其 剪裁方法是上 下衣分裁后缝 合,与以前使 用一块大布不 同。
拜占庭时期服饰
第一节 交会期服装(拜占庭时期) 一、 服装交会期的服装互为影响,主要发生 在欧、亚大陆。其中首先是罗马帝国东迁,拜占 庭帝国在土耳其古城伊斯坦布尔的定都,直接促 成了欧洲和西亚服装的互为影响;而中国汉初摸 索打开的丝绸之路,横贯欧亚,更使东亚和西亚 乃至欧洲的服装交会达到高潮。 在此期间,亚洲的高丽、波斯、大秦、天竺 诸国以及大国之内的各少数民族的服装引进都活 跃起来,这标志着世界文化史上的里程碑,也正 是西方服装史上的重大开拓时期。
罗马式时代的服装
第二节 、罗马式时代的服装文化(公元11-12世纪)
•
这是欧洲中世纪出现的两大国际性时代中的第一 个时代。 • 罗马式在建筑上表现为:半园形拱顶、十字形交 叉拱顶,厚实的墙壁,狭小的窗户,雕塑造型抽象, 超自然,形成一种宏伟的,超世的神秘感觉。
罗马式时代的服装
一、罗马式时哥特式时代的服装文化
• 1、中世纪服饰系列--哥特式时代 • 公元12~公元15世纪,其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刻 的变革,其思想、文化和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发展 。这个时代被称为“哥特时代(Gothic Age)” 。从此欧洲进入中世纪的第二大国际性时代——哥 特式时代。 • 哥特式艺术是一种浪漫型的艺术。所以,哥特式 时装可视为当下正流行的新浪漫主义时装的一个分 支。在中国服装界,哥特式这个词更多地被学院派 人士所引用。
西方古代服装文化
![西方古代服装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6113cfcdce2f0066f5332223.png)
古希腊时期 长袍加身,褶皱最美
古罗马时期 层层叠叠,开创先河
拜占庭时期 不厌其繁,衣贯东西
罗马时期:古为今用,无为而治 哥特时期:人以衣贵 教会服装:僧俗有别抑或僧俗大同 平民服装:敝衣自珍
欧洲的封建时期
安 妮 帽
邱 妮 卡
文艺复兴时期
意大利文艺复兴:由简入奢,“表里不一” 反天主教改革及西班牙的影响:反复易手的简朴 与奢华 农民阶级与资产阶级:两极分化 教会服装:双重标准 军队服装:兵靠衣妆
西方古代服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从起源到十六世纪
时代的划分
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前(公元476年) 之前为古代 公元476年到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 亡为中世纪, 14-17世纪为文艺复 兴时期(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有交 集) 17世纪中期开始(即英国资产阶级 革命)到1917年十月革命为近代史 1917年十月革命到1991年苏联解 体为现代部分 1991年到现在为当代部分
谢 谢 观 赏
起源阶段 古代时期 欧洲的封建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 17世纪
起源阶段 神话:以上帝的名义 史前时期:爱美之心,古已有之
古代时期
古埃及时期:轻衣薄裳,重发覆顶 古希腊时期:长袍加身,褶皱最美 古罗马时期:层层叠叠,开创先河 拜占庭时期:不厌其繁,衣贯东西
古埃及时期 轻衣薄裳,重发覆顶
中世纪与中国服饰对比
![中世纪与中国服饰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80a7d52c482fb4daa48d4b09.png)
托加(Toga):是 古罗马时期男性普 遍穿着的外袍,托 加的作用与古希腊 的“系玛申”相同, 只是形状不同,呈 半圆状。而且较大、 较重、也较为复杂。 普通人穿白色托加, 官员、神职人员及 上层社会十六岁以 上的人穿带有紫色 镶边的托加,绣金 紫袍则是官员将军 的礼服,也是帝王 的传统服装。
依次为公民、已婚妇女、地方行政官员、皇帝、将军、劳动者、奴隶
罗马式时期,服装中常见 的几款典型式样是内衫、 外袍和斗篷。 内衫鲜兹,法语称为查安 斯,一种内外兼用的贴身 衣服。 外袍布里奥又称为伯莱欧, 也是法语译名,特指12至 13世纪欧洲男女穿着的罗 马式风格的束腰长袍,通 常穿在鲜兹的外面。 这两款服装的基本造型都 是在丘尼克的基础上加长 变化而成。
拜占庭服装是和其三种 异质文化相融合的特殊 性相联系的,希腊罗马 的古典风格,东方文化 的神秘色彩、宗教文化 的禁欲精神在服装中得 以体现。拜占庭发达的 染织业,带来了华美的 风气,中国丝绸输入后, 6世纪时居士廷创立了丝 绸工业,从而产生了珍 贵华美绣着花纹的丝织 品,这更加增添纺织品 的绚丽色彩,出现了服 饰衣料丰瞻华美、几近 奢华的特点。当人们从 古埃及、希腊、古罗马 那种简朴形态,单调色 彩的服装世界走入到中 世纪的拜占庭时代时, 突然看见一个五彩缤纷 令人目眩的服装世界。
哥特式服装的特征:垂直 线和锐角的多方面运用, 以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的线 条为其一大特征。 哥特式初期,男女服装造 型的性别区分不明显,都 以宽敞的筒形为主。 13世纪,女装出现了“省 道”(Dart),通过立体 化的剪裁手段展现了人体 的曲线美,确定了三位空 间的窄衣基型。 14世纪中叶,男女服装造 型开始分化,男子服装上 重下轻,富机能性;女装 上轻下重,富有装饰性。
宋代服饰
中国各朝代的服装特点
![中国各朝代的服装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4c76a3fa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6e.png)
中国各朝代的服装特点中国各朝代的服装特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尤其各朝各代的服装更是有着不同的特点。
今天店铺就给大家讲讲中国各朝代的服装特点,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各朝代的服装特点篇1夏朝夏朝是占木德成天下,尚青色,故服饰用青色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
其服饰带有鲜明的宗教信仰色彩,确立的上衣下裳的形制上衣代表天,因为天在未明时为玄色,故上衣用玄色,下裳象征地,因为土地为黄色,故下裳用黄色。
夏朝建立了一套以帝王的祭服——冕服为中心的服饰制度,它的形式、色彩、纹样均源于对天地的尊崇和对乾坤秩序的追求。
商朝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
根据众多的考古发现,这一时期的汉服基本样式已经完全成型。
这一时期的服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上衣和下裳(裙)。
袖口较窄,没有扣子,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蔽膝”,用来遮蔽膝盖。
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
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
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商代的服装形式,采用的上衣下裳制,一般以小袖为多,衣服的长度大多在膝盖上下。
西周以前, 上衣下裳制, 一律做成上下两截:一截穿在上身,称衣,襦是短上衣,短衣有两种,一种齐腰,一种至膝盖,襦为一般人平时所穿;一截穿在下身,称裳.衣後的裤褶,襦裙等都是这种服装的遗制.民间女子着装大体上与男装相同,唯於腰下系一围裙,长不过膝, 称为襜。
周朝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帝国,制定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规范社会,安定天下。
服装是每个人阶级的标志,因此服装制度是立政的基础之一,规定是非常严格的。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变化。
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
衣袖有大小两种样式,领子通用交领右衽。
不使用钮扣,一般腰间系带。
各时期中国传统服饰要求服饰出现时期服饰特点
![各时期中国传统服饰要求服饰出现时期服饰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60f24a0c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1b.png)
目录
CONTENTS
1
商周时期
5
2
春秋战国时期
6
3
秦汉时期
7
4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 宋元明清时期
2
各时期中国传统服饰,要求服饰出现时期 服饰特点
以下是各时期中国传 统服饰的简要介绍
1
商周时期
服饰出现时期
商周时期,约公元前 16世纪至公元前3世 纪
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
服饰特点
商周时期的服饰主要由上衣、下裳、披风、袖护、脚蹼等组成,其特点是宽衣大袖,注重 流苏和刺绣工艺,色彩较为单一,以红、黄、黑为主。此时,衣裳制度已经确立,丝绸之 路也已开启,中国服饰文化开始与世界各地交流
5
隋唐时期
服饰出现时期
隋唐时期,约公元 581年至907年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
服饰特点
隋唐时期的服饰开始走向华丽和开放,出现 了许多新款式和丰富多彩的色彩搭配。此时 ,丝绸之路的繁荣也带来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使得服饰文化更为多元化。隋唐时期的服 饰以裙、衫、帔、幞头等为主,其中唐代的 女装尤为华丽,有着丰富的层次感和独特的 风格。此外,隋唐时期的服饰也开始注重配 饰和头饰的搭配
-
感谢倾听
4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服饰出现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约公元220年至581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
服饰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开始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出现了胡服、裤褶等新款式。这一 时期的服饰风格较为自由随意,不拘泥于传统,色彩也较为鲜艳。同时,佛教文化的兴起 也促进了莲花图案等宗教元素的融入
3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
服饰出现时期
哥特式服装
![哥特式服装](https://img.taocdn.com/s3/m/edea63cb6f1aff00bfd51e0d.png)
哥特式时代的服装发展2012级服装设计与工程1215403023 王怡萍1.起源关于“哥特(Gothic)”这个词的出处,最早来源于欧洲早期的一个叫作西哥特的部族,这个以破坏和掠夺为乐的部族以无知和缺少艺术品位而著称。
中世纪,一种以尖顶大教堂为最显著特色的建筑风格大行其道,及所谓的“哥特式”建筑。
而在英国的维多利亚时期,以Edgar Allan Poe、Mary Shelly和Bram Stoker等为代表的一批作家所创作的恐怖小说也被形容为“哥特”风格。
意大利著名画家拉斐尔在其给教皇利奥十世的信中首先用到“哥特式”一词,借以批评文艺复兴之前中欧及北欧的建筑样式,即把“哥特式”一词作为“野蛮”的同义语。
其实,哥特式艺术与哥特人并无任何联系,它乃“罗马式”艺术的更高发展,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观念在艺术上的一种反映。
2.哥特式文化的时代背景中世纪欧洲在12-15世纪达到鼎盛,其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其思想、文化和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发展。
从12世纪中期开始,欧洲进入中世纪的第二次国际性时代——哥特式时代。
所谓哥特式,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对中世纪建筑等美术样式的贬称,有“野蛮’的意思。
这是一种发源于北法西斯、普及于整个欧洲的国际性艺术样式,包括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和文学等所有文化现象。
就建筑样式而言,垂直线和锐角的强调时其特征。
反映了基督教盛行时代的观念和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物质文化风貌。
十字军东侵以后,随东、西贸易的加强,欧洲在大量进口东方的丝织物及其他奢侈品的同时,手工业得以发展特,别时是纺织技术和染色艺术的发展,使当时的衣料大为改观。
13世纪以来,法国的诺曼底、皮卡尔迪等地的毛织物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文明的进展使原来处于低文化状态的日尔曼人的生活文化水准得以提高。
这一时期的服装更加豪华多彩,新兴贵族的宫廷生活产生和形成的发展潮流表现出哥特式时代独特的服装文化特征。
·13世纪,出现了立体化的裁剪手段,衣服由二维空间构成向三维空间构成方向发展;14世纪中叶,出现了男女衣服造型上的分化:男子服是短上衣和紧身裤组合,上重下轻、富有机能性;女装上半身紧身和体,下半身裙子宽大、托裾,上轻下重,更富装饰性。
中国古代服饰演变
![中国古代服饰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bdb9a402844769eae009ed7c.png)
硬 角 幞 头
阑 袍
• 禙子:褙子是宋明女子的常用服饰,立领 对襟窄袖为主,下长过膝,左右两侧开衩。 逐渐成为后世女子的一种常礼服;另外, 简单说,禙子去掉袖子就成了比甲。 •
8、元代时期
“质孙服”制,汉人称“一 色衣”或“质孙服”。这是 承袭汉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 点的服制 “罟gǔ罟冠”。她们穿 的袍子,宽大而且长, 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 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 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 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 的袍子
3、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
服饰形制百花齐放,各诸侯国各自为政,文化习俗不同 出现合裆裤,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其特点是短衣, 长裤,用带钩,有短靴和皮弁。 深衣成为大众服装。深衣的特点一是上衣下裳相连;二是 无男女式样的差别,皆可穿用。
胡 服 骑 射 复 原 图
春 秋 战 国 深 衣
4、秦汉时期的服饰(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阶段) 秦:冕服和深衣。在冠服制度上,废除六冕, 只采用一种祭祀礼服。尚黑。 汉:出现最完整的冠服制,讲究戴冠。民间 深衣流行,女子服饰以曲裾袍和直裾袍为主。
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
12文遗 郭嘉祺 201224142247
1、原始时期的服饰(中国传统服饰的雏形阶段)
《韩非子•五蠹》: “古者丈夫不耕, 草木之实足食也; 妇人不织,禽兽之 皮足衣也。”
2、夏商周时期 商朝服饰形式,主要采用的 上衣下裳制,韍(fú)。一 般以小袖为多。不分尊卑。
周时期也是上衣下裳款式, 只不过头要戴冠,即礼服 制度(也叫冠服制度)衣 裳要有等级(六冕),要 有章纹,出现敝膝,组玉 等相关礼服配件。
清朝女子服饰
•满族女子着旗装, 汉族女子装束沿袭 明代。出现满汉服 饰融合的民族服装 的经典:旗袍
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演变
![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2b7bc5f2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19.png)
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演变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民族精神。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服饰经历了多次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样服饰文化。
一、远古时期的服饰远古时期,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中国人的服饰比较简单。
人们主要以动物皮毛制成的兽皮衣物为主要服装,这种服饰既能保护人们免受寒冷和野兽的伤害,同时也满足了生存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服饰开始发生变化。
二、古代朝代的服饰在中国的古代朝代中,每个朝代的服饰都有不同的特点,展现了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征。
汉朝时期,汉族服饰以褶裙和长袍为主,善于运用华美的刺绣和图案装饰。
隋唐时期,服饰更加注重宽松舒适,袖子宽大,多用花纹镶边,增加服饰的华丽感。
宋朝时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服饰趋于简约素雅,以礼仪规范为依据。
三、明清时期的服饰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服饰进入了一个极盛的时期。
明代的服饰更加注重对身份地位和社会等级的体现。
贵族尤其是宫廷中的服饰,充满华贵和庄重的色彩,大量使用绣花和龙凤纹饰,彰显出尊贵与威严。
清朝时期,满族文化对服饰的影响非常明显,褶裙、长袍和长褂成为主要的服饰元素,袍身的设计精美繁复,融入了许多民族特色,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对服饰的严格要求。
四、现代时期的服饰演变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服饰开始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逐渐演变为现代的服装形式。
在20世纪初期,中国人开始穿着西式服装,服饰的款式、颜色和设计理念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然而,尽管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服饰依然占据重要的地位,并逐渐成为时尚界的宠儿。
总结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演变经历了远古时期的简单、古代朝代的丰富多样、明清时期的华贵庄重以及现代时期的演变四个阶段。
每一个时期的服饰都受到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今,尽管穿西式服装已经成为主流,但中国传统服饰仍然被人们所喜爱和传承,它不仅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西方不同时期的服装特点
![西方不同时期的服装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42ffa0dcc175527072208dd.png)
希腊、罗马式直筒形连衣裙
此时各部分主要特征表现如 下: A 腰线回到自然位置,重新 使用紧身胸衣;
B 裙子的臌大化。强调细腰 与夸张裙摆是相互关联的两 个装饰手段,1825年起群摆 越来越大,40年代初还出现 了用马鬃编成的钟形裙撑。
19世纪硬衬布式 用马毛交织而成的麻布与裙箍制成的、新型人造
拜占庭服饰特点——由绚丽多彩衣料丰赡华 美奢华 造型呆板僵硬 早期的拜占庭服装基本延续了罗马帝国的样 式,以白色为主。但随着拜占庭服装受基督 教文化的展开与普及,色彩变的绚丽、华美。 而流苏、滚边及宝石装饰装饰非常普遍。
阿尔玛提卡:基督教徒穿用的一种套头式外衣,男女皆 可穿。将布料裁成十字形,中间开口,在袖下和体侧缝 合,两袖很长,衣身拖地,腰部扎一腰带。 丘尼克和霍兹:上衣叫丘尼克,袖子窄小,衣身略长, 下摆左右有开叉,衣身刺绣。霍兹则像今天紧身裤,有 丰富的花纹和色彩。
苏美尔服饰——最大的特点就是单纯,而且男女同质同型。用卡 吾拉凯斯的衣料制成 腰衣,缠绕身体,由腰部垂下掩饰臀部。
着卡吾拉凯斯腰衣的石雕
女子饰物
巴比伦服饰——以棉、亚麻为衣料,取代了原来的羊毛衣料,衣服的垂褶更 加丰富。缠绕式的服装,衣长至膝下,男子露右肩,女子不露肩,注重服 装的用色。
汉 莫 拉 比 法 典 石 柱 上 的 石 雕
流 苏 装
这个时期的服装更加注意服装外表的装饰设计,流苏 装饰得到频繁的运用
亚述女头像
波斯服饰——除去了不便于灵活的缠绕式穿着形式,减省了多 余的流苏装饰。坎迪斯,袖子呈喇叭状,在后肘做出许多褶裥, 形成有没得下垂造型
穿坎迪斯的男子
北非古埃及的主要服饰有——腰衣、筒形衣裙、褶纹衣、组合装束 等等。 腰衣:主要是男性
巴洛克前期男装的填充物被去掉毫无价值的拉夫领呗抛弃代之以大翻领或折翻下来的平领和披肩领而后期上衣达布李特变长之后急剧缩短担保留了原有的基本特征巴洛克前期男装的填充物被去掉毫无价值的拉夫领呗抛弃代之以大翻领或折翻下来的平领和披肩领而后期上衣达布李特变长之后急剧缩短担保留了原有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仍然讲究曲线垫臀配合紧身上衣呈现出丰胸翘臀的形象
中国历史上的服饰文化宋元明清时期的时尚与风尚
![中国历史上的服饰文化宋元明清时期的时尚与风尚](https://img.taocdn.com/s3/m/91a0806e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88.png)
中国历史上的服饰文化宋元明清时期的时尚与风尚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代,也是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四个朝代中,服饰文化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演变,时尚与风尚也随之产生和变迁。
本文将从宋元明清时期的服饰特点、时尚元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历史上的服饰文化。
一、宋元明清时期的服饰特点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而在这个历史时期,服饰文化也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
在宋代,封建社会的稳定发展为服饰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人们注重礼仪和时尚,服饰逐渐呈现出儒雅、端庄的特点,官袍、袍服较为常见。
而到了元代,服饰开始展现出宽松、豪放的特点,颜色鲜艳、图案丰富的服装成为时尚的代表,丝绸、绣品的使用普及化。
明代时期,服饰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宫廷所穿的华丽服饰影响了整个社会,华贵、繁复的服饰元素成为时尚的标志。
清代时期,服饰逐渐趋向于以素净、朴实为主,青色被广泛使用,服装的款式趋向于宽大简洁,体现了其时代的特点。
二、宋元明清时期的时尚元素宋元明清时期的服饰时尚元素多种多样,反映了社会的文化风尚和时代背景。
首先,官袍在这个时期被视为地位与身份的象征,官员们的服饰往往非常华丽,饰有各种图案和装饰品,彰显尊贵和权威。
其次,丝绸、绣品的广泛使用也是这个时期的时尚特点之一,人们追求穿着华丽且富有艺术感的服装,丝绸的高贵和绣品的精致成为时尚'icon'。
另外,配饰在宋元明清时期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腰带、帽子、鞋子等,这些配饰品往往能够衬托出服装的美感,并且凸显出个人的品味和气质。
三、宋元明清时期服饰的社会影响宋元明清时期的服饰文化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这个时期,服饰成为了社会地位和阶级的象征,官员们和贵族们的服饰通常比寻常百姓要华丽许多,从而明显地展示了他们的特殊身份和尊严。
其次,服饰的变化和演变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美观,更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革。
在宋元明清时期,服饰逐渐脱离了以前的束缚,开始展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变。
中世纪服装ppt课件
![中世纪服装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34594a11711cc7930b7162e.png)
哥特式服饰
考 特 与 苏 尔 考 特
豪 普 兰 德
苏尔考特
32
3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4
普尔波因(Pourpoint)与肖斯(Chausses) ❖ 夹衣,衣身合体,绗缝,袖子紧长,在前门襟和肘至腕间排满密集的扣子. ❖ 保暖性好,结实耐磨.
35
普尔波因与肖斯
36
哥特式服饰
普尔波因与肖斯
37
38
哥特式服饰
中世纪服装
2008年11月
;.
1
中世纪服装的三个历史时期: 一 拜占庭时期(公元5---公元12世纪) 二 罗马式时期(公元10---公元11世纪) 三 哥特式时期(公元12---公元15世纪)
2
拜占庭时期服装
;.
3
拜占庭时期服装
达尔马提卡(Dalmatica) 形制:把布料裁剪成十字形,中间挖出领口,袖下缝合, 宽松自然,形成衣身宽肥的服装.从两侧肩处开始直 到裙下摆边缘有两条带 状纹饰.帝国后期,衣身变得 较为窄瘦,在衣身袖口裙摆有精致的刺绣. 面料:亚麻\丝绸
从达尔马提卡(Dalmatica) 发展而来 形制:衣长及地,领口大多呈三 角形,袖口肥大,呈喇叭形.在臀 胯处系有带子,边缘都饰有刺绣 纹样.
面料:丝织物\毛织物
15
布里奥特(Bliaut)
16
十二世纪后半叶,布 里奥特开始收腰,使 服装更加适体.
17
布里奥特
曼特尔
18
布里奥特
曼 特 尔(Mantel)
8
丘尼克(Tunica)与霍兹(Hose) ❖ 形制:衣身略长,袖子窄小,下摆左右侧有开衩,开衩,下摆处均有刺绣纹样. ❖ 霍兹:今日的裤子.
哥特服饰与明代服饰文化对比
![哥特服饰与明代服饰文化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a4b2f6da33d4b14e85246847.png)
哥特服饰与明代服饰文化对比(服设2班郭阳洋 10518315)在12-15世纪时期,中西服饰趋向不同的方向,却又相互联系。
可以说中国人对服饰重装饰之美,讲究与环境和谐;西方人对服装造型之美,讲究与环境对比。
东方服饰重“意”,西方服饰重“形”;东方表达含蓄,西方表达鲜明。
东西方服饰完全是两种不同文化的反映,因而服饰文化特色的风格形成与民族风俗,历史文化的渊源有着紧密地联系。
在这个时期,西方服饰在十字东征军的影响下迅速演变,可以这样说,由十字东征军所产生的的东西服装融合趋势,不是迅速形成的。
而是在漫长的岁月中,在成千上万的欧洲人亲眼目睹了地中海一代古老文明和璀璨的文化以后,东方那些精美豪华的纺织面料、宝石珍珠以及刺绣艺术和服装设计,都吸引了他们,以致对后来西方服装的演变和革新产生了巨大而重要的影响。
可以说,这种接触和联系所促成的系列连锁反应,在以后的岁月中,都明显的体现在服装上。
最能说明事物发展的一点,就是十字军东征使得欧洲对于东方丝绸和刺绣品的需求成倍的增长。
当十字军东征彻底结束时,由东方运往西方的商品,比以前增加了10倍,其中有很多处于先进地位的东方生产技术和优质产品,如丝绸和珍宝饰件等。
这一方面刺激了意大利等地的纺织业和首饰业,另一方面促进了欧洲服装和亚洲服装的互通。
直接影响明代服饰风格的有两个主要因素,因素之一是明代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其封建意识趋向专制,趋向于崇尚繁丽华美,趋向于诸多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之风。
因素之二是明代中叶以后,在我国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江南地区开始摆脱两千年以来的封建经济,出现产业的苗头,对服装业的发展,微至质料、色彩、图案的特点都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时形成北方服饰效仿南方,尤效秦淮,改变了原来四方服饰效仿京都的局面。
在服装形象上,从头看起,这一时期的首服多种多样,有的男子意识不在头顶上缠来缠去,从头看起,这一时期的首服多种多样,有的男子意识不在头顶上缠来缠去,堆成了鸡冠样的造型,另一头则长长地垂下来;或是从胸前绕过,搭向另一边的肩后,被称为漂亮的鸡冠巾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
02
03
04
课程目标与重难点
课程目标:了解元明时期、与哥特时期的服饰特征 重 点:了解哥特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难 点:对哥特风格与哥特元素的把握
·壹· 元 明 时 期 的 服 装 特 征
一、历史背景
提问:元朝与明朝的是谁建立的?
元朝--忽必烈 明朝--朱元璋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 统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时代,服饰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忽必烈自1271年建立元朝,民族组成主要以蒙古族为主。元代由于民 族矛盾比较尖锐,长期处于战乱状态,纺织业、工业遭到很大破坏。 宫中服制长期延用宋式。直到321年元英宗时期才参照古制,制定了 天子和百官的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并在腰间加襞积,肩背挂大珠 的"质孙服"制,汉人称"色衣"或"质孙服”。这是承袭汉族又兼有蒙 古民族特点的服制。
直裰
明朝的直裰只有领子有边缘,衣长过膝, 交领长衣,不必加摆(加内摆叫道袍,加 外摆叫直身),两侧开衩(道袍打褶子,直 裰不用打褶子)后背有一条直通到底的中 缝,前襟上也有一条中缝(这是基本裁剪 规则)系扎的腰带络穗、丝绦。 袖子的形状:琵琶袖,也有直袖,方袖。 一般收袪,也有不收的。
(一)女子服饰
二、元代服饰
元代的服装制度与汉唐相似。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 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 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 主要是“质孙服”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 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下马。元代的贵族妇 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 冠”。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 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 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一)男子服饰
明朝男子便服,一般用袍衫,形制虽 然多样,但都未脱大襟、右衽、宽袖、 下长过膝的特点。庶民百姓服装,一般 是上身着衫袄,下身着裤子,裹以布裙。 贵族人家男子的便服多用绸绢、织锦缎, 上面绣有各种花纹,这些花纹大多含有 吉祥意思。儒士、生员、监生等读书人 大多穿襕衫或直裰。
汉族男子的主要 服饰
请同学们回答哪个是质孙服?
(三)女子服饰
袍服:元代妇女服装分贵族和平民两种衣。贵族
多为蒙古人,以皮衣皮帽为民族装,材料多为貂 鼠皮和羊皮。服装为宽大的袍式,衣袖形似灯笼, 袖口窄小,袖身宽肥,长齐足背,都是左衽[从右 向左扣],正与汉人相反,而一般的平民妇女,多 是穿黑色的袍子。窄袖交领袍衫,
元代贵族女子的袍服
“比肩”是一种有里有面
的较马褂稍长的皮衣,元
代蒙人称之为"襻子答
忽”。“比甲” 则是便
于骑射的衣裳,无领无袖,
前短后长,以襻相连的便
服。
比肩
比甲
元代男子主要骑射服饰
元代普通男子服饰
云肩
三、明代服饰
明朝从蒙古贵族手中夺取政权,对整顿和恢复礼仪 非常重视。废弃了元朝的服制,并根据汉族人民的 习俗,将服饰制度重新规定。明装与唐装相比,在 于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 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衣领也从宋代的对 领蜕变成圆领,明代女装上衣是三领窄袖,身长 三尺有余,露裙二、三寸,即所谓"花冠裙袄,大 袖圆领"。
襦裙:元代平民妇女穿汉 族的襦裙,半臂也颇为通 行。
元代平民妇女的主要服饰
元代汉族女 子服饰仍沿 袭汉服特征
汉族女子穿襦裙、半臂、褙子、对 襟、披帛、挂玉环绶
(一)元代男子服饰
元代男子服饰,衣袖较紧、窄,下裳较 短,衣长至膝下,造型像百褶裙。 比肩、比甲也是常服。“比肩”是一种 有里有面的较马褂稍长的皮衣,元代蒙 人称之为"襻子答忽”。“比甲” 则是 便于骑射的衣裳,无领无袖,前短后长一、对宋代服饰影响最为明显的思想是? 二、最具特色的宋代服饰是什么? 三、宋朝服饰在现代服饰中的运用有哪些?
通过学习通选人随机抽取一位同学来讲解PPT
目录
· catalogue ·
哥
元 明 时 期 服 装 特 征
明
哥
代
特
官
时
服
期
的
服
特 特装
点 点的
特 元 设素 计在 中现 的代 运服 用装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 王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定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 年。上承周汉下取唐宋的治国方针,对整顿和恢复礼仪极其重视, 并根据汉族传统重新规定了服饰制度。禁胡服、胡姓、胡语。在 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发展的前提之下,明代的服饰面貌仪态端 庄,气度宏美,成为中国近世纪服饰艺术的典范。
汉族女子的主要服饰
(二)质孙服
质孙服的形制是上衣连下 裳,衣式较紧窄且下裳亦 较短,在腰间作无数的襞 积,并在其衣的肩背间贯 以大珠。质孙本为戎服, 即便于乘骑等活动,质孙 是蒙古语“华丽”的音译。
汉族女子的主要服饰
元代-质孙宴
皇帝要亲自举行国宴百 官应讲究服饰要穿上华 丽的衣服赴宴,因此而 得名质孙宴其实质就是 一个皇帝的赐服仪式, 是元代达官贵人地位和 身份的象征,皇帝所赐 质孙服多以显示对臣僚 的宠爱受赐者往往以此 为荣。
(一)罟罟冠
开始是民间流行的普通妇女日常所戴的防风、 保暖的帽子,由于它位于人体的最显眼的部 位,最能反映出佩戴者的身份、地位和经济 实力,因此人们将一些物件装饰在上面,使 得它的装饰性增强,高度逐渐增加。随着蒙 古势力的增强、地域扩大,贵妇人们对穿着 越来越注重,罟罟冠的装饰也越来越华丽, 贵族和富裕人家的妇女争相将珍贵的饰物如 珍珠、琥珀、宝石、羽毛等装饰于其上,使 之逐步演变为蒙古贵族妇女喜爱的冠帽,并 成为贵族妇女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民间使用 的罟罟冠则较简陋,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 步为轻巧、方便的软帽取代,从而使罟罟冠, 成为贵族妇女的专用冠帽。
明朝妇女服饰,主要有衫、袄、霞帔、褙子、比甲、云肩及裙子等。 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 根据不同的社会地位,分为命妇服装和一般妇女服装。命妇服装又分 礼服和常服、便服,礼服是朝见皇后,礼见舅姑、丈夫的以及祭祀时 所穿的服装,一般以宽衣大袍的大袖衫为主,由凤冠、霞帔、大袖衫和 背子组成,常服、便服则为合身、窄瘦、修长的长袄与长裙为主,明 代女性服饰,以合领对襟的窄袖罗衫与贴身瘦长的百褶裙为主,大袖 衫是明代礼服的主要形式,形制为对襟式,襟宽三寸,用纽扣系合, 袖子很长,长度达到三尺二寸二分,袖宽三尺五分,名副其实的大袖 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