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急性传染病的识别与救治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精选PPT
甲类传染病 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
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 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 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 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 H7N9禽流感。
指标:
各类传染病聚集病例、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理率要达到100%, 规范处理率要达到85%以上。
每次处理工作要及时撰写现场调查报告,要做到格式规范、 内容详实、数据准确、控制措施合理。
调查报告要及时进行上报和存档。
zbcrbfzs@
ppt课件.Βιβλιοθήκη 14传染病应急处置
释义:传染病流行病学在现场中的实际应用,传染病现场流 行病学,传
8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
重大传染病疫情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 新发传染病 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和群体性药物反应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核事故和放射事故 生物、化学和核辐射恐怖事件 自然灾害
ppt课件.
9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
特别重大(Ⅰ级、红) 重大(Ⅱ级、橙) 较大(Ⅲ级、黄) 一般(Ⅳ级、蓝) 报告主体: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时限:2小时 形式:网络直报 电话 传真
医生等发现传染病病人时,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报 由当地负责传染病管理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 中心或辖区疾控机构核实后,按规定时限进行网络代 报。
ppt课件.
5
传染病疫情报告
传染病疫情的报告与控制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
染病防治法》为依据。
1989年2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004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进行
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
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 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 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 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 H7N9禽流感。
指标:
各类传染病聚集病例、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理率要达到100%, 规范处理率要达到85%以上。
每次处理工作要及时撰写现场调查报告,要做到格式规范、 内容详实、数据准确、控制措施合理。
调查报告要及时进行上报和存档。
zbcrbfzs@
ppt课件.Βιβλιοθήκη 14传染病应急处置
释义:传染病流行病学在现场中的实际应用,传染病现场流 行病学,传
8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
重大传染病疫情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 新发传染病 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和群体性药物反应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核事故和放射事故 生物、化学和核辐射恐怖事件 自然灾害
ppt课件.
9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
特别重大(Ⅰ级、红) 重大(Ⅱ级、橙) 较大(Ⅲ级、黄) 一般(Ⅳ级、蓝) 报告主体: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时限:2小时 形式:网络直报 电话 传真
医生等发现传染病病人时,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报 由当地负责传染病管理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 中心或辖区疾控机构核实后,按规定时限进行网络代 报。
ppt课件.
5
传染病疫情报告
传染病疫情的报告与控制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
染病防治法》为依据。
1989年2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004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进行
突发急性传染病的识别与救治PPT演示课件PPT106页
第14页,共106页。
败血型鼠疫(鼠疫败血症)
14 14
• 最凶险。
• 多继发于肺鼠疫或腺鼠疫。 • 原发鼠疫败血症(暴发型鼠疫)。
• 主要表现为高热、寒战、谵妄或昏迷,感染性休克、DIC及 广泛皮肤出血和坏死等。因发绀和皮肤出血坏死,死亡后皮 肤呈黑色,故有“黑死病”之称。
第15页,共106页。
21 21
第22页,共106页。
22 22
第23页,共106页。
皮肤炭疽的发病规律
23 23
• 第1日:皮肤破损部位出现斑疹或丘疹。 • 第2日:皮疹顶部出现水疱,内含淡黄色液体,周围组织变硬肿胀。 • 第3~4日:病变中心出血坏死,水肿区域扩大。 • 第5~7日:坏死部位破溃成浅溃疡,血样渗出物结成硬而黑似
培训目的
• 掌握:五大传染病临床症候群及其重点涵盖的传染病。 • 熟悉:各种突发急性传染病的临床应对措施。 • 了解:重点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11
第2页,共106页。
突发急性传染病
22
• 突发急性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严重影响社会
• 炭疽杆菌能产生毒力很强的外毒素,引起局部出血、坏死和周围水肿,并引起 毒血症
第19页,共106页。
炭疽的流行病学
19 19
• 传染源:主要是患病的食草动物,人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其分泌物可被感 染。患者本身也可以成为传染源。
• 传播途径:
• 直接接触传播:人类主要经接触牲畜的毛皮和肉类获得感染; • 呼吸道传播:炭疽杆菌可以通过呼吸道引起肺炭疽;
• 脑膜型鼠疫:有明显的脑膜刺激症状,脑脊液为脓性,涂片及培养可检出 鼠疫杆菌
败血型鼠疫(鼠疫败血症)
14 14
• 最凶险。
• 多继发于肺鼠疫或腺鼠疫。 • 原发鼠疫败血症(暴发型鼠疫)。
• 主要表现为高热、寒战、谵妄或昏迷,感染性休克、DIC及 广泛皮肤出血和坏死等。因发绀和皮肤出血坏死,死亡后皮 肤呈黑色,故有“黑死病”之称。
第15页,共106页。
21 21
第22页,共106页。
22 22
第23页,共106页。
皮肤炭疽的发病规律
23 23
• 第1日:皮肤破损部位出现斑疹或丘疹。 • 第2日:皮疹顶部出现水疱,内含淡黄色液体,周围组织变硬肿胀。 • 第3~4日:病变中心出血坏死,水肿区域扩大。 • 第5~7日:坏死部位破溃成浅溃疡,血样渗出物结成硬而黑似
培训目的
• 掌握:五大传染病临床症候群及其重点涵盖的传染病。 • 熟悉:各种突发急性传染病的临床应对措施。 • 了解:重点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11
第2页,共106页。
突发急性传染病
22
• 突发急性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严重影响社会
• 炭疽杆菌能产生毒力很强的外毒素,引起局部出血、坏死和周围水肿,并引起 毒血症
第19页,共106页。
炭疽的流行病学
19 19
• 传染源:主要是患病的食草动物,人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其分泌物可被感 染。患者本身也可以成为传染源。
• 传播途径:
• 直接接触传播:人类主要经接触牲畜的毛皮和肉类获得感染; • 呼吸道传播:炭疽杆菌可以通过呼吸道引起肺炭疽;
• 脑膜型鼠疫:有明显的脑膜刺激症状,脑脊液为脓性,涂片及培养可检出 鼠疫杆菌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PPT课件
▪ (三)检验部门阳性结果反馈制度
包括化验室和影像科室(制度执行情况看反馈记录,以 纸质版记录为准)
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5
工作内容及要求
▪ (四)对可能的传染病暴发事件、聚集性症候群等异常 情况的处理机制与流程(有制度、有流程图)
▪ (五)传染病报告卡的使用、交接和保存制度 ▪ (六)传染病信息网络直报制度
2020/9/15
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8
2015年第一季度全省报告信息质量综合评价
排序
地区
及时报数告卡片及时报告率(%)
及时审核卡 片数
及时审核率 (%)
重卡数
传染病诊疗机 重卡率(%) 构网络正常运
行率(%)
综合率(%)
吉林省
16409
99.88
14089
99.6
0
1
长春市
4389
99.77
2020/9/15
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4
❖订正报告和补报
- 发现报告错误,或报告病例转归或诊断情 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对《传染病报告卡》 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等进行订正;对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和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应及时进行补报。
2020/9/15
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5
❖直报质量评价
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9
报告
报告程序 与方式
报告时限
订正报告 与补报
直报质量评 价指标变化
2020/9/15
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0
❖报告程序与方式
- 乡村医生及个体开业医生发现传染病人时 应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报至当地负责 传染病管理的部门(乡镇、社区)
- 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机构,在规定时间内 进行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的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将 报告卡报至属地代报机构,由其进行网络 报告。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应急处置PPT课件
传染病常规疫情网络监测
法定传染病 (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2种)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新增加:甲型H1N1流感(26种)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新增:手足口病(11种) (4)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
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 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5例,流行范围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 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连续发病1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 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周内发病10~29例。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或市(地)级以上城市的市区首次发生。 一周内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一次性食物中毒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 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 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49人,或死亡4人以下。 市(地)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 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报告。
法定传染病 (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2种)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新增加:甲型H1N1流感(26种)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新增:手足口病(11种) (4)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
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 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5例,流行范围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 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连续发病1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 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周内发病10~29例。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或市(地)级以上城市的市区首次发生。 一周内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一次性食物中毒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 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 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49人,或死亡4人以下。 市(地)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 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报告。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pt课件
分类
根据病原体的类型,传染病可分 为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性等 。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1 2
3
空气传播
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方式,病原体可随飞沫、气溶胶 传播。
接触传播
病原体可通过握手、拥抱、共同用具等方式传播。
食物传播
病原体可污染食物或水源,经口摄入后导致感染。
传染病的影响与危害
影响个人健康
传染病可导致身体不适、残疾甚至死亡。
3
应对策略
各国应加强疫苗研发和生产,提高疫苗的可及性 和接种率,以实现全球疫苗接种的平衡。
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仍需完善
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现状
虽然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但在应对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时仍暴露出诸多不足。
体系完善的方向
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应包括预防、检测、响应和恢复四个方面。
国际合作与互助
关闭活禽市场、禁止活禽交易、加强动物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 查。
疫情缓解期应对措施
逐步恢复禽类市场交易,实施免疫接种和消毒措施,加强公众健康 教育。
应对效果
有效控制了疫情传播,减少了感染人数,保护了公众健康。
案例三:非洲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应对及效果
疫情初期应对措施
建立应急指挥中心,调动医疗资源,加强病例发现和隔离治疗, 实施疫区封锁和消毒措施。
明确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法律责任, 以及政府和卫生健康部门的监督职责。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解读
应急条例概述
介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条例》的立法背景、 目的和意义。
应急响应机制
详细解读针对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 包括预警分级、应急处置 措施等。
法律责任与监督
根据病原体的类型,传染病可分 为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性等 。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1 2
3
空气传播
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方式,病原体可随飞沫、气溶胶 传播。
接触传播
病原体可通过握手、拥抱、共同用具等方式传播。
食物传播
病原体可污染食物或水源,经口摄入后导致感染。
传染病的影响与危害
影响个人健康
传染病可导致身体不适、残疾甚至死亡。
3
应对策略
各国应加强疫苗研发和生产,提高疫苗的可及性 和接种率,以实现全球疫苗接种的平衡。
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仍需完善
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现状
虽然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但在应对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时仍暴露出诸多不足。
体系完善的方向
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应包括预防、检测、响应和恢复四个方面。
国际合作与互助
关闭活禽市场、禁止活禽交易、加强动物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 查。
疫情缓解期应对措施
逐步恢复禽类市场交易,实施免疫接种和消毒措施,加强公众健康 教育。
应对效果
有效控制了疫情传播,减少了感染人数,保护了公众健康。
案例三:非洲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应对及效果
疫情初期应对措施
建立应急指挥中心,调动医疗资源,加强病例发现和隔离治疗, 实施疫区封锁和消毒措施。
明确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法律责任, 以及政府和卫生健康部门的监督职责。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解读
应急条例概述
介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条例》的立法背景、 目的和意义。
应急响应机制
详细解读针对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 包括预警分级、应急处置 措施等。
法律责任与监督
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对策.ppt
1. 确定传染病性质
➢必须把工作的基础建立在不明原因的传 染病上 ➢需要进行 流行病学调查、 临床资料分 析和实验室检验
➢实验室检验提供关键性的证据
2. 确定主要的传播途径
突发传染病事件的紧急应对措施,在 很大程度上由疾病的传播方式决定,因 此即使一时不能确定传染病的诊断,首 先也必须投入努力,确定疾病主要通过 什么方式传播
②动员各方力量,充分发挥专业机构和人员的作 用,开展拉网式疫情普查,及时发现和处理人间 和动物疫情,赢得工作主动
③依靠法制和科学技术,坚决防止病源传播
④有针对性开展预防工作,防止疫情反弹
⑤加强宣传,及时公布情况
传染病突发事件的防控对策
平时的经常性措施 事件发生时的应急措施
平时措施 ✓建立预案 ✓储备技术 ✓储备物资
➢对易感人群的措施:
①紧急预防接种:对潜伏期较长且有相应疫苗的 传染病。
应在短时间内快速突击完成,以尽快形成新的 免疫屏障,阻止新病例发生或流行发展
②药物预防:在某些传染病流行时,为了防止受 到威胁的易感人群发病。
药物预防作用时间短,效果不巩固,易产生耐 药性,只能是有限度的对可能受到感染的密切接 触者所采取的应急措施。
其他(免疫接种事故、重大群体性医院感染等)
引起突发事件的主要传染病
➢过去已经得到控制的古老传染病
如鼠疫、霍乱、结核、流行性脑膜炎、疟疾、 病毒性肝炎等。
➢不断出现的新传染病
如艾滋病、军团病、莱姆病、传染性非典型 肺炎(SARS)、禽流感、新克雅病等。
传染病突发事件的生物学基础与表现形式
构成传染病突发事件的生物学基础
✓迅速调查确诊此次疫情由猪链球菌2型引起; ✓制定下发《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临床表现、诊疗 要点和防控措施》、《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诊断和 核实程序》和《猪链球菌病应急防治技术规范》
新突发传染病的防控ppt课件
一、新突发传染病的防控形势
新发传染病是指在过去20年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有 所增加或者在将来有可能增加的感染性疾病。 出现特有的症状;
原来很少的疾病出现流行;
原来临床表现轻微的疾病变得严重; 原来可以预防或治疗的疾病失去控制或出现耐药性; 或者是由于新的诊断技术的应用,一些疾病被发现
有所增加。 -美国CDC(2001年)
病原体名称 卡晏环孢子球虫 人疱疹病毒6型 丙型肝炎病毒 戊型肝炎病毒 查菲埃立克体 人疱疹病毒-7 Guanarito病毒
脑胞内原虫 巴贝西虫新种 O139霍乱弧菌
年代 1992 1993 1993 1994 1994 1994 1995 1995 1996 1997
病原体名称 巴尔通体 Sin nombre病毒 家兔脑胞内原虫 人粒细胞埃立克体 Sabia病毒 亨得拉病毒 人疱疹病毒-8 庚型肝炎病毒 牛海绵状脑病毒 TT病毒
-中国《突发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战》2007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一、新突发传染病的防控形势
突发急性传染病的范畴: 不明原因疾病(急性、重要危害); 新发传染病(急性传染病); 传统意义所指传染病(急性传染病、重要危害)。
二、传染病的发现和报告
(二)传染病发生的异常情况
1、报告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定阈值或预期水平; 2、病例出现时间、空间、人群上的聚集性; 3、疾病的人群特征发生改变; 4、出现新的或罕见的传播方式; 5、疾病严重程度增加;重症多、病死多、耐药等 6、出现本地区既往未曾报告的疾病或既往罕见疾病突然增多, 或出现已消除或消灭的疾病; 7、季节性异常; 8、分离到新的病原体,或发现病原体发生有公共卫生意义的 变异; 9、不明原因传染病。
新发传染病是指在过去20年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有 所增加或者在将来有可能增加的感染性疾病。 出现特有的症状;
原来很少的疾病出现流行;
原来临床表现轻微的疾病变得严重; 原来可以预防或治疗的疾病失去控制或出现耐药性; 或者是由于新的诊断技术的应用,一些疾病被发现
有所增加。 -美国CDC(2001年)
病原体名称 卡晏环孢子球虫 人疱疹病毒6型 丙型肝炎病毒 戊型肝炎病毒 查菲埃立克体 人疱疹病毒-7 Guanarito病毒
脑胞内原虫 巴贝西虫新种 O139霍乱弧菌
年代 1992 1993 1993 1994 1994 1994 1995 1995 1996 1997
病原体名称 巴尔通体 Sin nombre病毒 家兔脑胞内原虫 人粒细胞埃立克体 Sabia病毒 亨得拉病毒 人疱疹病毒-8 庚型肝炎病毒 牛海绵状脑病毒 TT病毒
-中国《突发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战》2007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一、新突发传染病的防控形势
突发急性传染病的范畴: 不明原因疾病(急性、重要危害); 新发传染病(急性传染病); 传统意义所指传染病(急性传染病、重要危害)。
二、传染病的发现和报告
(二)传染病发生的异常情况
1、报告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定阈值或预期水平; 2、病例出现时间、空间、人群上的聚集性; 3、疾病的人群特征发生改变; 4、出现新的或罕见的传播方式; 5、疾病严重程度增加;重症多、病死多、耐药等 6、出现本地区既往未曾报告的疾病或既往罕见疾病突然增多, 或出现已消除或消灭的疾病; 7、季节性异常; 8、分离到新的病原体,或发现病原体发生有公共卫生意义的 变异; 9、不明原因传染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