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与聚落单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居民与聚落单元主题备课

居民与聚落单元主题备课

居民与聚落单元主题备课居民与聚落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海洋与陆地”、“世界气候”等自然地理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三大人种特点及分布,人口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语言和宗教的分布,城乡聚落景观的差异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既有对前面所学知识的运用,也是后面学习世界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

本章主要有三节内容组成: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第二节世界的语言与宗教,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一、单元教学目标(一)单元整体教学目标1、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影响,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2、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理解和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

3、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单元具体教学目标第一、二节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和宗教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3、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区。

4、知道汉语、英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5、知道世界三大宗教的名称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结合本节的学习,说说自己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

二、单元重难点1、世界上有哪三大人种?它们的区别表面在哪些方面?答:世界三大人种: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它们的区别表现在肤色、头发颜色、头发卷曲程度、鼻子形状、血液等方面。

2、简述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答:①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美洲的土著居民也是黄色人种。

②白色人种目前分布最广泛,500多年前主要分布在欧洲、西亚、中亚、南亚、北非。

地理大发现后,伴随欧洲殖民扩张,其分布扩展到美洲和大洋洲。

③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

历史上黑人曾被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故美洲也有大量黑人分布。

3、影响世界人口的两个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因素(亚洲的东部沿海、东南部和南部人口稠密,自古就是人口密集地区;在干旱、过度潮湿、严寒的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山地、高原,这些地区人口稀疏);二是社会经济因素。

居民与聚落教学设计

居民与聚落教学设计

居民与聚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对“居民”和“聚落”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了解居民在聚落中的基本生活与社交方式。

3.通过实地考察与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居民与聚落的定义和概念。

2.居民的生活与聚落的功能。

3.聚落中的社交活动与人际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居民与聚落的概念,与学生一起讨论他们对居民和聚落的理解。

2.知识讲解(20分钟)讲解居民与聚落的定义和概念,并通过示例和图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实地考察(30分钟)安排学生实地考察附近的一个聚落,如村庄或小区,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一些现象,如房屋形式、居民生活习惯等。

4.讨论与总结(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自己观察到的东西,并讨论居民在聚落中的生活与社交方式。

5.小组活动(30分钟)分成小组,让学生通过制作模型或展板的形式,呈现一个理想的聚落,包括居民生活、社区设施等。

6.展示与评价(20分钟)让每个小组展示自己设计的聚落,并邀请其他小组以及老师进行评价和点评。

7.课堂作业(1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实地考察和小组讨论的内容,写一篇关于居民与聚落的总结和感悟。

四、教学资源1.图片或视频展示居民与聚落的概念。

2.实地考察地点(村庄、小区等)。

五、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表现,包括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2.评估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与创造能力。

3.评估学生总结与感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更大型的聚落,如城市街区或社会新村,与学生一同观察和分析。

2.邀请居民或建筑师来校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对居民与聚落的理解和设计。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可以了解到居民与聚落的概念和关系,培养他们对居民生活和聚落建设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同时,通过实地考察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居民与聚落的理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共4套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共4套新人教版)

2019年秋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共4套新人教版)人口与人种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知道世界人口增长的总体特点2.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3.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了解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因素过程方法1.能够运用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的总体特点2.能够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人地观。

教学重、难点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以及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2.知道世界人口分布的四大稠密区和稀疏区,并学会分析原因。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设置情景,引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法;针对练习巩固。

二、【教学流程】教学环节过程与组织设计依据与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设情景(1分钟)展示春节期间火车站、五一泰山和十一长城,印度火车挂票图片。

截止2019年10月31日,地球人口达到70亿。

观看图片,感受地球人口之多世界人口的增长(约20分钟)【活动1】计算地球上每增加10亿人口所需要的时间【总结】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转折】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以人口数量为纵坐标,绘制一条曲线,会是什么样子的?【读图1】读人口增长曲线图,观察世界人口的增长进程【总结】18世纪以前,人口缓慢增长,工业革命以后,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二战后,人口迅速增长。

【读图1】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的原因是什么【ppt展示】图片展示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转折】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用什么来表示【总结】人口增长的快慢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表示,它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活动2】ppt出示各国出生率、死亡率,学生计算各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总结】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转折】人口增长的快慢只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吗【读图2】比较各大洲的人口增长率。

【总结】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还要受到人口迁移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合作学习】从1830年到2019年,地球每增加10亿人口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100年、30年、15年、12年、12年和12年【自主学习】结合教材70页,第一二段文字,分析总结世界人口的增长阶段特点【合作探究】分析二战以来,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的原因生活条件改善,医疗卫生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等【自主学习】结合教材,学习什么是自然增长率,如何计算【合作探究】计算各国自然增长率,并分析增长率大于0,等于0,小雨0分别代表什么。

初中地理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教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说出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主要宗教及其分布;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区分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
的主要因素。

2、技能掌握与指导:通过阅读各种分布图和统计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学会从图表上获得地理信息的能力。

3、智能提高与训练:通过典型练习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人口问题及其影响;
2、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
3、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主要宗教及其分布;
4、区分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练习法
第1页共3页
第2页共3页
第3页共3页。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备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备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主要介绍居民的分布、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以及不同地区的民居特色。

本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的地理环境,掌握聚落的基本特征,认识不同地区的民居风格,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学生在地理思维和方法上还需进一步培养。

针对这一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居民的分布、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认识不同地区的民居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地理环境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居民的分布、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不同地区的民居特色。

2.难点:聚落形成的地理环境分析,民居特色的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聚落的形成原因和民居特色。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4.实践教学法: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区的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素材。

2.准备实地考察地点,安排考察时间。

3.设计好课堂提问和讨论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地区的民居,引导学生关注民居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居民的分布、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展示相关地图和数据,让学生了解聚落形成的地理环境。

3.操练(15分钟)分析具体地区的聚落形成原因,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

居民与聚落单元教学设计

居民与聚落单元教学设计

《居民与聚落》单元教学设计设计者姓名:吴迪联系方式:一、课标要求1、人口与人种(1)运用地图与其她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与分布得特点。

(2)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得影响。

(3)说出世界三大人种得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得主要分布地区。

2、语言与宗教(1)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得主要分布地区.(2)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3、聚落(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得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得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得意义.二、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得关系,初步形成与谐得人地情感价值观,为以后区域中人地关系得探讨奠定基础,其内容共有五个基点:居民数量(人口)、形态(人种)、语言、信仰(宗教)与住所(聚落)。

因此本单元得重难点落脚于居民五个方面得分布与环境得关系。

本单元共划分为三节内容:第一节,环境对居民得影响,人口得分布,居民得外表特征,都在显示着环境得特点。

第二节,居民对环境得敬重与选择,宗教其实就就是居民对自然得本能敬畏,语言得地域性则就是居民对环境得选择.第三节,居民对环境得利用,聚落作为人们得生活地,既能体现出环境得作用,也能显示出人们对其得利用.因此本章主要围绕着人与自然得关系,以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达到会阅读各种图表,以及从图表、媒体中获取信息得能力,理解人口分布得影响因素及作用,人口问题对环境得影响,能够据图说出人口、语言、宗教得分布,能够据图归纳聚落得分布规律,简述与环境得关系.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运用图文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分布规律及增长特点。

2、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得影响.3、据图说出人种得外部特征,了解外部特征对环境得适应。

4、据图指出语言、宗教得分布地区。

5、能够举例说明宗教文化差异。

6、据图说明聚落与环境得相互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图文资料归纳人口分布规律与增长特点。

七年级地理《居民和聚落》教学教案

七年级地理《居民和聚落》教学教案

七年级地理《居民和聚落》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居民的分布特点,掌握不同地区的居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2. 使学生了解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认识聚落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居民的分布特点及生活方式2.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3. 聚落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居民的分布特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聚落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关系。

2. 难点: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对聚落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居民与聚落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的居民生活和聚落景观,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民居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居民与聚落的关系。

2. 新课导入:介绍居民的分布特点及生活方式。

3. 案例分析:分析不同地区的聚落形成与发展原因。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案例,探讨聚落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关系。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居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对聚落发展的影响。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了解学生对居民分布特点的认识。

2. 评价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理解。

3. 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聚落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关系的应用。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当地的聚落,观察居民生活与聚落环境的关系。

2.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策划一次模拟聚落发展的活动。

九、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世界各地的民居图片,及相关视频资料。

2. 教材:提供丰富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居民生活和聚落景观。

居民与聚落教案

居民与聚落教案

居民与聚落教案居民与聚落教案(700字)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居民和聚落;2.掌握居民与聚落的概念;3.理解居民与聚落之间的关系;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5.学会运用相关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居民与聚落的含义,并明确二者之间的区别;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居民与聚落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聚落对居民生活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城市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各个建筑、人像等要素,然后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2. 学习(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居民和聚落的概念,并给出具体的定义。

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在纸上写出自己对居民和聚落的理解。

3. 讨论(15分钟)学生将自己的理解与同桌讨论,然后选择两位学生发言,给出自己的定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和适当的修正。

最后得到居民和聚落的准确定义。

4. 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出示几幅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描述每个聚落的特点。

教师适时提问,带领学生思考聚落为什么有不同的类型,以及这些特点对居民生活有什么影响。

5. 归纳总结(10分钟)学生根据案例分析的内容,总结出聚落对居民生活的作用,并用自己的话表达。

6. 练习(15分钟)教师出示一组关于居民与聚落的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在纸上作答。

然后教师逐一带领全班讨论答案,并解释正确答案的原因。

7. 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部分农村和城市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然后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农村和城市的居民和聚落有什么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居民生活有什么影响。

8.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

四、教学手段:1. 图片展示;2. 学生讨论;3. 教师讲解;4. 问题导入;5. 小组讨论。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讨论发言情况;2. 学生的案例分析和问题回答情况;3. 学生对居民与聚落概念的理解是否正确和清晰;4. 学生能否理解居民和聚落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备课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备课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备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居民与聚落》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以及居民的生活与环境的关系。

内容涵盖了聚落的类型、分布规律,以及居民的生活习惯、文化特色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特点,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聚落的类型、分布规律以及居民的生活习惯、文化特色等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观察地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类型及特点,掌握聚落的分布规律;认识居民的生活习惯、文化特色,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分析不同聚落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律,居民的生活习惯、文化特色。

2.难点:聚落形成的条件及分布规律的探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直观展示聚落类型、分布规律及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发学生对聚落的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学习聚落的类型、分布规律,以及居民的生活习惯、文化特色。

3.课堂讲解:针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难点,进行课堂讲解,分析聚落形成的条件及分布规律,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居民与聚落》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居民与聚落》教案、教学设计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关注居民与聚落的相关现象,培养探究精神。
2.强化地图阅读和空间思维能力,通过实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
2.教学目的:
通过展示图片和提问,让学生初步了解聚落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1)聚落的概念:讲解聚落是指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的地方,包括城市和乡村两种类型。
(2)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聚落分布与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的关系,以及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4.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内容和所学知识,讨论以下问题:
(1)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
(2)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聚落的可持续发展?
5.探究性问题: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1)聚落类型与地理环境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2)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活动对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产生了哪些影响?
(3)结合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在课程开始时,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世界各地居民与聚落的图片,包括城市、乡村、渔村等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中展示出各聚落独特的自然风光、民居建筑、居民生活方式等。同时,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中的地方叫什么名字吗?它们有什么特点?”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关注居民与聚落的相关现象。
(2)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教案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教案

教案: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的概念。

2. 使学生了解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的分布情况。

3. 使学生了解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人口与聚落:人口增长规律、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聚落类型及特点。

2. 语言与宗教:世界主要语言、宗教的分布情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分布特点、聚落类型及特点、语言与宗教的分布情况。

2. 教学难点: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聚落、语言与宗教的分布规律。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直观展示世界人口、聚落、语言与宗教的分布情况。

3.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地理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聚落、语言与宗教的分布情况,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世界人口、聚落、语言与宗教的分布有什么特点?”2. 教学环节一:人口与聚落(1)人口增长规律:讲解人口增长的历史与现状,让学生了解人口增长的先慢后快的规律。

(2)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密度:介绍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分析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原因。

(3)聚落类型及特点:讲解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形成、特点及区别。

3. 教学环节二:语言与宗教(1)世界主要语言:介绍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情况,分析语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2)世界三大宗教:讲解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起源、信仰人数及分布情况,分析宗教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4. 教学环节三: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人口、聚落、语言与宗教的分布规律,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文化因素对聚落的影响。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口、聚落、语言与宗教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调查家乡的人口、聚落、语言与宗教情况,思考人与自然、文化因素对聚落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居民和聚落》教学教案

七年级地理《居民和聚落》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居民的定义和分类;(2)掌握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3)能够分析不同自然环境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分析居民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3)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居民与聚落的发展变化。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2)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的认识;(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文化遗产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居民的定义和分类;(2)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3)不同自然环境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聚落类型的辨别;(2)居民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联性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各种类型的聚落图片;(2)准备相关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3)准备相关案例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本相关内容;(2)收集家乡的聚落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各种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2)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居民吗?居民可以分为哪几类?”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居民和聚落的定义;(2)学生分析不同自然环境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居民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3)全班交流讨论。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案例;(2)学生分析案例中聚落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5. 实践活动:(1)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家乡聚落的发展变化。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居民与聚落的关系。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六、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3. 学生的参与度如何?4. 有哪些环节需要改进?七、评价与反馈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知识掌握情况等。

居民与聚落教学设计

居民与聚落教学设计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学设计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叫聚落,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2.知道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如何处理好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有文化特色的传统的聚落建筑。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和分辨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活动“分析图中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要素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观察各种图片的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讨论聚落中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明确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2.聚落与环境。

3.聚落的发展和保护。

三、教学难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四、教学准备:自制课件五、教学方法:自学探究、辅助讲解六、教学时数: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课前搜集的关于城乡景观、文化遗产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上反映的是什么景观?有何特点?(学生对照图片回答,教师强调城市和乡村图片)图片中的城市和乡村都是集中居住的地方,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本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二)教学活动一、乡村和城市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回答:①什么叫聚落?②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2.观看反映农村、牧场、渔村、林场和城市风景和生产生活的录像学生讨论:①居住在乡村与城市不同类型聚落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有何不同?②乡村聚落按聚落中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挚煞治 募钢掷嘈停?br> 3.活动1:.把全班分成两大组:乡村组和城市组,观察投影“图4.16和图4.17”讨论: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每组派代表上台指图描述。

在学生口头描述的基础上,共同填写下面的乡村与城市景观差异表:房屋道路修筑情况商店的多少学校的多少医院的多少有无农田有无果园有无鱼塘其它差异自然景观改变的大小密集度高度乡村城市4.活动2:.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有不同的景观特征。

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学设计

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学设计

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居民与聚落》是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上册第四章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居民的分布、聚落的特点以及居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本章内容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居民生活方式,掌握聚落的发展和变化,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但针对本章内容,学生可能对一些具体实例和地理数据的理解和分析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居民的分布特点,掌握聚落的发展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居民的分布特点,聚落的发展和变化。

2.难点:居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具体实例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居民与聚落的特点。

2.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图片展示法:运用图片、地图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地图、实例等。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实例资料,用于分析讨论。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不同地区的居民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居民与聚落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介绍居民的分布特点,讲解聚落的发展和变化,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居民生活方式。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析一个实例,讨论居民与聚落的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4.巩固(5分钟)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分析家乡居民与聚落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七年级地理《居民和聚落》教学教案

七年级地理《居民和聚落》教学教案

七年级地理《居民和聚落》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居民的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掌握聚落的主要形式及其特点。

学会分析不同自然环境对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和分析不同地区的居民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自然环境对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居民生活方式的尊重和理解。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居民的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聚落的主要形式及其特点。

不同自然环境对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分析不同自然环境对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2. 教学手段:利用地图、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展示不同地区的居民分布,引导学生思考居民的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教授新课: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介绍聚落的主要形式及其特点。

分析不同自然环境对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3. 课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不同自然环境对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的理解。

5. 总结新课: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和总结居民的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 收集有关家乡的资料,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居民生产、生活方式,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居民的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聚落的主要形式及其特点、不同自然环境对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的情况,以及对家乡自然环境和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了解。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七年级地理《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单元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七年级地理《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单元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观察下面世界三大宗教的代表建筑物,回答下列问题:
(1)图A是教的教堂,图B是教的清真寺,图C是教的庙宇。

(2)有三位老汉分别是英国的汤姆、沙特阿拉伯的穆罕默德和中国的李明,他们分别使用不同的语言、信仰不同的宗教,到上图所示的宗教场所进行宗教活动。

汤姆使用的语言是语,信仰教,每个星期天要到(填字母)去做礼拜。

穆罕默德使用的语言是语,信仰教,他的宗教活动是在(填字母)进行。

李明使用的语言是语,信仰佛教,他的宗教活动是在(填字母)进行。

(3)汤姆、穆罕默德和李明三位老汉要在一起交流各自的生活情况,他们最有可能使用的语言是。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多媒体课件
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通过一组游戏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因为课堂上众多的听课教师而让学生感到拘谨。

对于这个游戏环节的设计,课后部分听课教师指出,对于游戏不要过分追求游戏的成功,即使失败,也可以顺利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重要的是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能顺利的达到目标。

在进行主要内容教学时,指导学生观看视频、各种地图等资料,用问题引导,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体现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积累学习地理的方法。

通过分小组活动,让学生初步掌握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地图归纳总结等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

组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人类的居住地教学设计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人类的居住地教学设计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人类的居住地教学设计Chapter IV residents and settlements -- Teach ing Design of human settlements第四章居民与聚落--人类的居住地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

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什么是聚落,通过读图比较,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通过自主选择、分组合作、交流体验等活动,认识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走进自然,选择理想的居住地”案例探究活动、“分组探访传统民居”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与分布的影响、聚落的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

2.通过视频展示,感受城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进而描述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视频展示大量景观图和世界各地民居图,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比较、探究等活动,体会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树立聚落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1.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教学难点: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思路:本课主要介绍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聚落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见证,因而,本节课的教学主旨是突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渗透正确的人地观。

为了构建开放式课堂,充分挖掘初一学生的学习潜能,化解教学中的重难点,本课以学生为主体,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学生活动为主阵地,设计了三大板块:活动1:走进自然,选择理想的家园。

新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计

新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计

新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计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及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

(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能力目标:(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2)学会根据有关人口统计数据绘制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进行地理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分析人口多产生的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b5E2RGbCAP (2)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

[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3)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及对策。

(4)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推理、比较、讨论法、谈话法、小品表演等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搜集有关人口问题的资料。

[教具准备] 投影仪、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人们把地球称为“地球村” ,而把自己则称为“地球村的居民” 。

在上个世纪下半叶地球村的居民急剧增长,以致人们惊呼“人口爆炸了” 。

可见人口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

所以世界人口的数量、增长、分布和人种等知识,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是我们每位中学生都必需了解的地里知识。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p1EanqFDPw 第一节讲授新课人口与人种[ 教师提问 ]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地球上有多少人吗?地球上的人口总数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活动 1] 让学生结合课本 65 页活动 1,并根据平时的了解展开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民与聚落》单元教学设计
设计者姓名:吴迪
联系方式:
一、课标要求
1、人口与人种
(1)运用地图与其她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与分布得特点。

(2)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得影响。

(3)说出世界三大人种得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得主要分布地区。

2、语言与宗教
(1)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得主要分布地区.
(2)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3、聚落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得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得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得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得关系,初步形成与谐得人地情感价值观,为以后区域中人地关系得探讨奠定基础,其内容共有五个基点:居民数量(人口)、形态(人种)、语言、信仰(宗教)与住所(聚落)。

因此本单元得重难点落脚于居民五个方面得分布与环境得关系。

本单元共划分为三节内容:第一节,环境对居民得影响,人口得分布,居民得外表特征,都在显示着环境得特点。

第二节,居民对环境得
敬重与选择,宗教其实就就是居民对自然得本能敬畏,语言得地域性则就是居民对环境得选择.第三节,居民对环境得利用,聚落作为人们得生活地,既能体现出环境得作用,也能显示出人们对其得利用.因此本章主要围绕着人与自然得关系,以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达到会阅读各种图表,以及从图表、媒体中获取信息得能力,理解人口分布得影响因素及作用,人口问题对环境得影响,能够据图说出人口、语言、宗教得分布,能够据图归纳聚落得分布规律,简述与环境得关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运用图文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分布规律及增长特点。

2、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得影响.
3、据图说出人种得外部特征,了解外部特征对环境得适应。

4、据图指出语言、宗教得分布地区。

5、能够举例说明宗教文化差异。

6、据图说明聚落与环境得相互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文资料归纳人口分布规律与增长特点。

2、通过资料与生活实例指出人口问题及对应政策。

3、运用图片说出人种外部特征,并运用多媒体了解不同人种分布区得气候特点.
4、运用图文资料指出语言、宗教分布区.
5、运用图文资料说出宗教文化差异.
6、据图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得相互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得人口观。

2、理解并尊重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宗教文化差异。

3、懂得保护文化差异得意义。

四、重点难点
重点:
1、分析说明世界人口增长得特点;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并能运用资料,比较不同国家与地区人口增长得快慢。

说出世界人口分布得特点并能简单分析其成因.
2、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或增长过快对环境及社会经济得影响。

归纳世界三大人种得分布特点。

3、世界主要语言与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4、城市与乡村聚落得特点、聚落得形态以及与自然环境得关系。

5、认识保护传统聚落得意义。

难点:
1、说出世界人口分布得特点并能简单分析其成因。

2、辩证分析人口数量过多或增长过快、人口数量过少或负增长得利与弊。

3、世界主要语言与宗教得分布。

4、利用所学知识具体分析聚落得形态、形成与自然环境得关系。

5、认识保护传统聚落得意义。

五、学情分析
通过前三章得学习,学生对世界自然地理有了基础得了解,为本章初步了解居民与自然环境得关系奠定了基础。

通过近大半学期得学习,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得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得学习地理知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与地图得掌握,培养了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得能力。

六、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教法选择:
本章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主要采用启发、读
图分析、资料分析、小组讨论、比较为主得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辩证思维法、对比分析法、读图分析法、资料分析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图表法、绘图法等。

七、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大卡纸等。

八、课时及教学内容安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