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地理优质课一等奖《聚落》教案
4 聚落 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
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学习目标】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运用图文资料,分析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归纳其主要影响要素。
3.运用图文资料,说出聚落的分布形态、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通过案例学习,初步形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归纳其主要影响要素。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谈论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有这样一个地方:它北枕黄河,南依嵩岳,被称为中原之州;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华夏文明万古流;它地处交通咽喉,四通八达,陆上丝路通全球。
这是哪里呢?我们的家乡—郑州。
今天,我们就以郑州为例来学习聚落。
新课讲授:环节一:火眼金睛活动:欣赏微电影——郑州的“前世今生”,思考下列问题。
1.聚落可以分为哪两类?2.城市和乡村哪个出现较早?3.乡村和城市景观有哪些差别?师生总结: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一般来说,乡村聚落出现较早。
乡村和城市景观差异较大,造成这些景观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生产活动的差别,居住在乡村里的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
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活动。
不同的生产方式产生了不同的聚落景观,展现了不同的聚落之美。
过渡: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轩辕黄帝为什么建都在新郑呢?它又是如何能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城市的呢?环节二:头脑风暴活动:1.阅读图文材料,说出远古时期,轩辕黄帝建都在新郑的有利自然条件。
材料一:五千年前,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并建都在有熊国(今河南新郑),其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根基。
材料二:图1为河南省地形图,图2为郑州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图1 图2 学生展示:地形平坦:新郑位于平原,地形平坦,便于各种人类活动的开展。
气候优越:新郑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农业发展和人类生活。
水源充足:新郑位于黄河下游沿岸,水源充足,满足人类生活、生产的需要。
初中地理《聚落》教案
初中地理《聚落》教案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和分布规律,掌握聚落的产生和发展原因,以及聚落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聚落的概念、分类和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聚落的产生和发展原因,以及聚落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观察周围的聚落,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聚落?聚落有哪些分类?聚落的分布规律是什么?二、概念与分类1.让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并进行简单的分类。
2.指导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图表分析等方式,了解不同聚落的特点,比较分析不同聚落的优缺点,让学生认识到聚落的多样性。
三、分布规律1.让学生通过地图等方式,观察不同聚落的分布规律,探究产生分布规律的原因。
2.引导学生通过统计数据、历史变迁等方式,认识人类聚落的演变规律,了解聚落的产生和发展原因。
四、聚落对周围环境的影响1.让学生了解聚落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聚落如何利用和保护环境。
2.指导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文献研究等方式,比较分析不同聚落的发展模式和环境状况,了解人类聚落对环境的影响。
五、小结与反思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总结课程内容,强化对聚落的认识,提高对人类聚落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表现和完成任务的质量,以及课后讨论和报告的结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拓展练习:1.请对以下聚落分类:村庄、镇、城市、特色小镇、工业园区、港口城市、居民区、商业区等。
2.请你在一张地图上标出你身边的聚落,并分析它们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3.请你选取一种聚落类型,进行深入调查,探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聚落》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聚落》教案一. 教材分析《聚落》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人类居住地的形成、发展以及各类聚落的特点。
本章内容通过介绍聚落与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演变过程,掌握不同类型聚落的特点,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聚落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图片展示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形成与发展,掌握不同类型聚落的特点,学会分析聚落与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聚落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不同类型聚落的特点。
2.难点:聚落与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聚落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聚落特点的分析讨论题目。
3.准备好相关地图,便于学生直观了解聚落分布。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1.介绍聚落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聚落是由人类居住地形成的。
2.讲解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了解聚落是如何随着时间演变而发展的。
3.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使学生掌握不同聚落的特点。
操练(10分钟)1.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通用3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通用3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工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
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
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启发]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举例分析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能够分辨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了解他们的景观差异。
3.能够辩证的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分辨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了解他们的景观差异。
三、教学难点: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收集中国自然与传统人文旅游景点的图片;制作PPT教学课件。
五、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聚落与环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请同学们从这几幅图片中把你的“家”找出来。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城市、乡村聚落的景观图,山地、平原的景观图,沙漠、绿洲的景观图。
[学生]竞相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师]你们回答得很好,都觉得降水较多的平原地区是我们的“家”,但是实际情况到底如何?那就让我们从教材中寻求答案吧![板书]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二、展示学习目标,解读学习目标三、学生独立自主学习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和,由于劳动生产方式2、由于自然条件不同,聚落形态也不相同,有的聚落在平原地区呈状,有的聚落在河流、山麓、谷地等呈状。
3、目前世界上许多部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例如,法国巴黎的沿岸,意大利的,我国陕西的、云南省的,安徽省的,澳门的。
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小组代表展示自学成果四、小组合作学习1、在那些地方容易形成较大的城市?2、分析下列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五、课堂检测(多媒体展示下列各题,学生抢答,小组计分。
)1、不同地区的聚落有较大差异,其主要原因是()A.地理位置B.建筑风格的差异C.风俗习惯的差异D.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差异2、有利于聚落形成的因素是()A.地势平坦B.地形崎岖C.资源贫乏D.交通不便3、内蒙古草原群众多居住()A.竹楼B.冰屋C.蒙古包D.窑洞4、关于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A.在一些河流的中上游的河谷两岸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B.在河流下游三角洲地区易被海水淹没,聚落分布比较分散。
高中地理聚落教案范文合集
高中地理聚落教案范文合集第一篇:高中地理聚落教案篇一:河南省地理优质课一等奖《聚落》教案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地图出版社第三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聚落平顶山市第三中学胡文艳二〇一三年十月聚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聚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类型。
2.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3.说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比较法分析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聚落,了解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不同。
2.学会运用图片或说明材料,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激发热爱家乡传统民居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难点: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教法】图片、资料分析法和任务驱动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课堂练习】明智之选: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1.城市居民主要从事的工作是 a.耕作业和畜牧业等 c.工业和服务业等 a.乡村仅仅为了居住()b.渔业和林业等 d.副业和养殖业等()2.关于乡村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c.乡村居民主要从事服务业 a.水源充足 c.资源丰富读图答题:b.乡村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劳动d.乡村聚落晚于城市聚落的产生3.下列因素中,不利于聚落形成的是()b.地形崎岖 d.交通便利4.读聚落景观图,结合学习过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是和。
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篇二:高二地理教案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一)课标:了解区域的含义,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初步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增强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
2、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提取信息,列出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讨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差异的形成原因。
河南省地理优质课一等奖《聚落》说课稿
河南省初中地理优质课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地图出版社第三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聚落第三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聚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平顶山市第三中学的胡文艳,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3章第三节《聚落》。
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课后反思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聚落》一节是依据课程标准“居民”部分中“聚落”这一主题而设计的,对应的标准是如下三条。
本节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是前两节内容的延续和拓展。
通过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举例说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从保护传统聚落这一侧面,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从而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促进学生地理思维方法的形成,观察、分析、概括能力的提高,以及地理审美意识的发展,也为以后学习区域地理知识奠定基础,在整个世界地理的学习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二)教育教学目标课程标准要求,在提供城市和乡村景观图片的条件下,由学生按照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针对具体的聚落实例,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列举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让学生将视野扩大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上,并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安排,我制定了涵盖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根据课程标准,本课有三个重点。
教学难点由于初中生的生活经验不足,认识水平有限,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的难点确定为: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气候、人口等方面的知识,初步具备了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城市和乡村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对农村生产劳动和城市建设也并不陌生。
但将城市和乡村这两类聚落景观进行比较,对初中生而言,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加之生活经验不足,认识水平有限,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对聚落发展与保护的理解有一定困难,因此,需要充分运用图片资料帮助学生学习,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学习能力。
聚落教案
第三节聚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本课内容按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旨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针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安排了“聚落与环境”的教学,使学生懂得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要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聚落。
重在于培养学生用图、看图的能力和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道聚落发展要与环境相适应,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城市与乡村的区别,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导入:投影显示:乡村和城市夜景图,指图说明这是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二、引出课题:第三节聚落1、乡村和城市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回答:①什么叫聚落?②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引导学生参照已给出的城市和乡村的图片,自由口头描述乡村与城市景观差异。
活动一:洞察天下带领学生观看反映农村、牧场、渔村、林场和城市风景,展示四幅不同类型的聚落引导学生讨论:①居住不同类型聚落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有何不同?②乡村聚落按聚落中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又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小结:学生总结出聚落的定义与分类。
承转: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不仅乡村和城市的景观有差异,而且即使同样是乡村,不同地区的景观也是不一样的。
说明聚落受自然、经济等环境影响很大。
2、聚落与环境活动二:指点江山方法:将全班同学分为四人小组,选定一名同学为中心发言人,带领全组同学在指定的地形图上选择适合居住的场所,并对其进行规划,引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①你是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带着大家寻找适合居住的地方,你们会选择哪里呢?赶快来挑战吧!②在图上规划农村、渔村、林场、城镇使之变得漂亮!引领大家一起归纳总结出影响聚落分布的环境条件:东南亚地区的高架屋: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通风又凉爽。
河南省地理优质课一等奖《聚落》说课课件
深度思考:
有些传统聚落经历历史的沧桑,变得残缺,人类 不适当的开发加剧了它的损伤。对此,作为中学生我 们应该怎么办?
平顶山市第三中学
中图版 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聚落
小组讨论:分析每个材料,分别 体现了什么环境因素影响了聚落 的形成和发展。
材料一:南方聚落沿水源分布
平顶山市第三中学
中图版 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聚落
材料二 : 平原地区聚落较为集中,规模较大,聚落住 宅排列有序,形态多为团状;山区的村落一般 规模较小,且聚落住宅排列杂乱无章。 平原地区团状聚落
平顶山市第三中学
中图版 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聚落
学生已经学习过中国地理和世界的气 候、人口等方面的知识,初步具备了探究地 理问题的能力,对城市和乡村具有一定的感 性认识,农村生产劳动和城市建设对学生来 说也并不陌生。但将城市和乡村这两类聚落 景观进行比较,对初中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
课时内容:
1.城市和乡村 2.聚落与环境 3.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平顶山市第三中学
中图版 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聚落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和作用: 丰富了学生的地理知识,促进了学生地 理思维方法的形成,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的提高,和地理审美意识的发展。
为以后学习区域地理知识奠定基础,在
平顶山市第三中学
中图版 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聚落
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 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为原则: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平顶山市第三中学
中图版 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聚落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聚落——人类的聚居地》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请同学来总结,自然环境对聚落有什么影响? 过渡:找好地方了,接下来该干什么呢?学生略 (对,建房子) 呈现四张有代表性的建筑图片,即西亚沙漠地区, 东南亚地区,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地区,请学生分析, 住在吴江的“原始人”应该选择哪一种方案,并说明理 由 提示:①建筑物的墙,窗,屋顶与气温,降水有什 么关系? ②建筑的材料方面考虑?
学生很容易就从这些方面找到最适合的吴江的建 筑,斜顶房并且窗门高大宽敞。
过渡:有了房子,接下来,该干吗?学生略(对, 解决吃的问题)
呈现四张图片,分别代表以畜牧业为主的牧村;以 渔业为主的鱼村;以耕作业为主的农村;以林业为主的 林场。我们吴江应该以哪种农业生产为主?
让学生总结四幅图说的都是什么类型的聚落?都 是什么生产?
联系,发展智能。这些活动使学生领会知识与技能的意
义,体验到积极的情感,成功的喜悦,习得正确的态度,
受到价值观的教育和学会学习的重要性。同时,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又寓于知识的学习,寓于
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
能够运用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角色扮演法等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 教目标
通过本节教学,使得学生认识保护传统聚落的重要
意义,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传统聚落的意识。
学生对于聚落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存在一定的认知
学生学习能 困难,教师要注意将各种各样的聚落分布图展现的同学
力分析 观察并讨论,加以解释,就能够使同学充分理解聚落分
七上聚落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七上聚落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七上聚落的概念和特点;2.认识和探究七上聚落的历史和发展背景;3.理解和分析七上聚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5.提高学生的研究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七上聚落的定义和特点;2.七上聚落的历史和发展背景;3.七上聚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4.七上聚落的保护与利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们是否听说过七上聚落?你们是否了解七上聚落的概念和特点?七上聚落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2.知识讲解通过讲解七上聚落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对七上聚落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指导学生探究七上聚落的历史和发展背景,感受七上聚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七上聚落的研究,包括七上聚落的历史沿革、发展变化、现状等方面。
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展开合作讨论,在共同努力下完成研究报告。
4.报告展示每个小组将研究成果进行报告展示。
通过报告展示的形式,让学生互相学习、交流,丰富彼此的知识。
5.讨论与总结在小组报告展示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总结七上聚落的特点和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利用七上聚落。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向学生传授七上聚落的相关知识。
2.合作探究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探究七上聚落的历史和发展背景。
3.报告展示法:通过小组报告展示的形式,让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
4.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总结七上聚落的特点和作用。
五、教学评价1.以小组报告展示为主要形式,对学生的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2.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总结,评价学生对七上聚落的理解和认识。
六、教学资源1.教材:相关的历史地理教材;2.多媒体设备。
七、教学延伸1.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七上聚落,亲身体验和感受七上聚落的特点和魅力。
2.组织学生进行七上聚落的调查研究,并撰写调研报告。
以上是《七上聚落教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七上聚落的概念、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研究和表达能力。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word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2020年人教版地理 (2)
聚落〔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些著名的传统聚落。
能力目标:了解聚落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情感目标: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知道自己对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能做些什么。
教学难点:知道自己对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能做些什么。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等教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内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拓展提高小结中国民居邮票风吹草低见牛羊小桥流水人家北京四合院陕北窑洞傣家竹楼客家住宅本节课主要通过学习知道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些著名的传统聚落,了解聚落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反思:9.2 巴西【教学目标】1、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征。
2、能说出巴西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开发目的及产生的环境问题。
3、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能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如何进行热带雨林的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2、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读图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以市场上出售的“雀巢咖啡〞引出世界“咖啡王国〞巴西的工农业生产。
新授板书:二、开展中的工农业大国设问:巴西属热带气候,可能生产、出口什么产品?教师讲述:“二战〞后,巴西经济开展较快,尤其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逐步改变单一经济结构。
读图提问:同学们看图9.22“巴西的农产、矿产和工业〞,从图中可以读取什么信息?c.工业──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等教师读图提问:同学们再看图9.22“巴西的农产、矿产和工业〞。
◆重工业为什么多集中在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等地区?d.农业──咖啡、甘蔗、柑橘教师读图(图9.22)提问,学生分析答复◆结合图9.18,说明这里有哪些开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海运交通、城市消费等方面分析。
◆产量居世界第一的热带经济作物是什么?总之,巴西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建设,成为了开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word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2020年人教版地理 (10)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法设想师的启发性讲述与生的自主探究相结合,启发、讨论、比拟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环节导学过程学习过程备注创设情境板书二、聚落与环境1.提问:〔1〕人们为什么要选择自然条件比拟优越的地区作为聚居地?〔2〕影响聚落形成与开展的主要环境因素有哪些?3.小结:各组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后补充说明聚落形成与开展的主要环境因素,除课本图中列举出来的地形、资源、土壤、水文、交通因素外,还有气候、植被、地质等因素,并让学生参照课本上的方法填入图中。
4.提问:目前世界上的聚落为什么集中地分布在平原地区,而高山、荒漠地区就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呢?6.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西亚的村庄〞,使学生认识聚落民居建筑因受自然环境和当地居民生产活动、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等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
“““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中作客,谈谈各自的体验感受以及这些建筑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当地的气民居的建筑特点“聚落形成与开展的主要因素〞并结合自己知道的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展开讨论,列举出课本图中所没有列举出的影响聚落形成与开展的其他环境因素。
“平原区聚落众多〞,并联系已学过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相互交流。
使学生得出结论:平原地区,自然条件比拟优越,历史悠久,人口稠密,经济兴旺,因此,聚落分布比拟密集;而高山、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困难,因此,就少有或者没有聚落。
自主学习合作共建知能应用巩固小结候特点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严寒很低矮,无窗户,保温效果好我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冬冷夏热利用黄土挖掘成窑洞,具有夏凉冬暖的功能我国去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高温多雨屋顶坡度陡,下部通风隔潮11.过渡: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开展,聚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第三节聚落》教案.doc
《第三节聚落》教案
1、
能够运用图片描述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 2、 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讨论乡村聚落的职能,渗透生存教育
4、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1、 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一一渐弱
2、 经济水平对聚落的影响一一渐强 三、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生异口同声说 达 同学们,在教学能手评选的此时此刻,我选择咱们 “对”
标 班作课,真是幸运。
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生摇头),
过
因为老师了解到咱班成绩最好,同学们上课的积极性最
程
高,回答问题最勇跃……同学们对不对?师此吋宣布上
课。
2、进入初中二年级以来,我们学习世界地理,了
2、生看目录,仔细
课题 教学重点 第三节聚落(80页一87页内容) 聚落与坏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教法 读书法、读图法、板书引领法
学法
看书读图法、观察对比法、小组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
目标
板书 设计
聚落
类型
景观差异
主要职能
房屋 街道 广场 农田 乡村
低矮 泥泞 无 有 以发展农业为主 城市
高楼
四通八达
有
无
工商业、服务业等
一、城市和乡村
二、 聚落与环境。
河南省轵城二中七年级地理上册 聚落教案
聚落内容标准: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运用图片通过对比说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 通过实例归纳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及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2.通过小组探究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与分布及民居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展示大量景观图和民居图,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比较、探究等活动,体会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领悟到要尊重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树立聚落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人地观。
教材内容分析教学重点:1. 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 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用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导入新课【设置问题、自主探究】出示城、乡房屋、道路景观差别图。
出示问题:比较城市与乡村在房屋景观上、道路、自然环境方面有何不同?出示乡村耕牛耕种、城市工厂生产、服务业的图片,出示问题:比较城市和乡村的生产场景。
出示城市和乡村的社会活动场所图片,说出城市与乡村社会活动场景方面的差异。
由此可见城市与乡村聚落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住所上,生产方式、社会活动场所上的差异也较大。
其实不但城乡之间有差别,就是城乡内部也存在较大差异。
展示:四种乡村生产活动图片仔细观察,能说出图中人们从事的是哪一种生产活动吗?师小结:乡村聚落依据生产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农村、牧村、渔村和林场。
出示不同城市的照片(上海的摩天大楼和索镇高度较低的楼房),按照城市规模的不同可以分为大城市、中小城市等等。
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不是一成不变的。
展示:索镇的变化图片(未成为县城前的老照片和今天的照片)通过索镇的沧桑变化,我们发现先有乡村,后有城市。
乡村能够演变成城市。
【承转】: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
中国地图出版社
第三章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聚落
平顶山市第三中学
胡文艳
二〇一三年十月
聚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聚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类型。
2.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3.说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比较法分析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聚落,了解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不同。
2.学会运用图片或说明材料,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激发热爱家乡传统民居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难点:
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法】
图片、资料分析法和任务驱动法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系,这样,不但有利
于学生理解、掌握知
识,而且还有利于培
养学生能力。
【课堂练习】
明智之选: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
1.城市居民主要从事的工作是()A.耕作业和畜牧业等B.渔业和林业等
C.工业和服务业等D.副业和养殖业等
2.关于乡村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乡村仅仅为了居住B.乡村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劳动
C.乡村居民主要从事服务业D.乡村聚落晚于城市聚落的产生
3.下列因素中,不利于聚落形成的是()A.水源充足B.地形崎岖
C.资源丰富D.交通便利
读图答题:
4.读聚落景观图,结合学习过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甲乙丙丁(1)四幅景观图中,属于乡村景观的是和,属于城市景观的是和。
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三个聚落中最有可能首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2)请从地形、河流两方面分析该聚落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的原因。
深度思考:
6.有些传统聚落经历历史的沧桑,变得残缺,人类不适当的开发加剧了它的损伤。
对此,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办?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以新课程理念为宗旨,遵循地理教学规律,用图片、资料分析法、任务驱动等方法,通过自主答题、合作探究等形式,将聚落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提供城市和乡村景观图片的条件下,由学生按照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针对具体的聚落实例,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通过列举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中外聚落,让学生能将视野扩大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上,并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顺利完成学习内容,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