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词语及句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和省略句四种句式.

1、判断句

现代汉浯中,主要依靠判断动词“是”构成判断句。这种判断形式在文言文中只是个别现象,如“不知木兰是女郎”“同是天涯沦落人”等少数例句。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常见的形式有两大类。

一是“……者,……也”式及其变体。所谓“变体”,即单用“者”或“也”。逗号可以省略不用。

一是用“乃”“为”“则”“即”“诚”“非”“素”等表示判断。

《信陵君窃符救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捕蛇者说》:非死,则徙尔。

《廉颇蔺相如列传》:且相如素贱人。

2.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用介词“被”表示,还有不含“被”字的“被动句”。这两种形式在古代汉语中同样存在。如“忠而被滂”,“兵挫地削”(均见《屈原列传》)。但大量的被动句是以下几种形式。

①“……于……”《廉颇蔺相如列传》:而君幸于赵王。

②“……见……”《荆轲刺秦王》: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受……于”《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④“……为……”《促织》: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⑤“为……所……”,“为所”《六国论》: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之积威所劫《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这种“为所”式可看作是“为”后宾语的省略。

3.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1)主谓倒置

《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 《论语•雍也》:贤哉回也!

(2)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张衡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赤壁之战》: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鸿门宴》:沛公安在? 《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曰:“何以知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③用“之”或“是”帮助宾语前置

《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陋室铭》:何陋之有?

《冯婉贞》:唯余马首是瞻。唯利是图 / 唯命是从

④介词“以”的宾语常常前置。如:一以当十,夜以继日

(3)定语后置《廉颇蔺相如列传》:求人可使报秦者

《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劝学》;蚓无爪之利,筋骨之强。

后两例是借助“之”字使定语后置,这种句式要和“句读之不知”这种宾语前置句区别开来。

(4)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结构“于……”常放在动词后作补语,介词结构“以……”有时也如此。

《荆轲刺秦王》:函封,燕王拜送于庭。《赤壁之战》: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出师表》:咨臣以当世之事。《张衡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在现代汉语中,以上句子中的介词结构是在动词前面充当状语的。

应该指出,上面的几种所谓倒装形式,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并为了易于比较说的;古人一贯这样说话行文,是无所谓倒顺的。

4.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其中不少省略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允许的。

(1)省略主语

①承前省略:《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②蒙后省略:《鸿门宴》: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对话省略:《孟子二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齐宣王)曰:“不若与人。”

(2)谓语省略

《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荆轲刺秦王》: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往)。

《廉颇蔺相如列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

(3)省略宾语

《曹刿论战》: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公)。

(4)省略介词宾语

《鸿门宴》:竖子不足与(之)谋。《赤壁之战》:权以(之)示群下。

(5)省略介词

《过秦论》: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1.[名词+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2.[副词作状语+名词] 汉水又东。(《水经注•江水》)

3.[能愿动词+名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4.[名词+补语] 今王鼓乐于此。)《孟子•梁惠王下》)

5.[所+名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6.[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

例如:卒中往来,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赤壁之战》)

8.[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它词语作谓语的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

9.[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己,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10.[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例如: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候张良。 (《鸿门宴》) 2.卒使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有时,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也活用为一般性动词。

如: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

(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例如:盖其又深,则具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例如:1.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 / 2.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

3.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赤壁之战》)

(四)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第一,表示比喻。例如: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第二,表示对待人的态度。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第三,表示处所。例如: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变,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指南录〉后序》)

第四,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例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第五,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例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

(五)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动”,“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代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动词一般不用如意动。用如意动的词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

A、形容词意动。成以其小,劣之。(《促织》)

B.名词意动。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特殊结构:在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时,应注意其中的固定结构。这些固定结构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

1.表示疑问

①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论浯六则》: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 《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曰:“何以知之?”

《冯婉贞》:三保瞿然曰:“何以为计?”

②何所……?(所……是什么?)

《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 《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

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鸿门宴》:未辞也,为之奈何? / 《阿房宫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④如……何,奈……何?(拿……怎样呢?)

《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 / 《垓下歌》:虞兮虞兮奈若何?

⑤孰与……?(与……比哪个……?)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孰与徐公美? / 《廉颇蔺相如列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⑥安……乎?(怎么……呢?) 《赤壁之战》: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⑦独……耶?(难道……吗?)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之姊耶?

2.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怎么能……呢?)

《游褒禅山记》:何可胜道也哉?(兼有感叹) / 《陈涉世家》: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何……为?(……干什么呢?)

《鸿门宴》:何辞为? / 《殽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③何……之有?(有什么……呢?)

《墨子•公输》:宋何罪之有? / 《左传•僖公三十年》:夫晋何厌之有?

④如之何……?(怎么能……呢?) 《荷蓨丈人》: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