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第3章 第1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1课时
高中化学 第三章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材教法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新教材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材教法分析1、课时安排 1课时(教材46页—50页)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钠和水的反应)2、教材内容分析①教材编写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本章开始学习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包含以下内容:编者用宏观和微观的章图来展示金属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科技发展中的应用,引入本章学习;从人类社会发展中,谈金属的重要作用;从青铜器、铁器、铝合金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引入本节学习。
引入并提出问题:金属单质与化合物的性质截然不同,从而引入钠、铝、铁、铜及其重要化合物知识的学习。
本节课主要学习金属与非金属、与水、与酸的反应,教材编写时将化学基本理论(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离子反应理论)融入其中。
②教材内容前后关系、地位:初中知识——从实验学化学——化学物质及变化——金属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及其化合物这一章学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下一章将要学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要想了解物质世界,了解化学,就要从构成常见物质的元素知识开始。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化学2中下册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高中阶段的重点之一。
从知识的深广度把握上,教师一定要注意与旧教材的区别,正确把握学习目标,严格按照必修1模块的标准进行教学,不要随意扩展、拔高。
教师一定要放弃过去“跑族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和渗透研究物质的程序和方法。
新教材中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讲述的内容看似零散,但是其中隐含着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即以分类方法为线索、以实验、概念、原理为基础,呈现单质化合物应用的编排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反复渗透、验证分类思想。
为了使学生对金属及其化合物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在内容的编排上对钠、铝、铁、铜的知识采用横向对比的方法,突出了个别物质的特性反应,从化合价来分析反应实质。
必修1 第3章 第1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1课时
化学学习的神器
H L D
钠与水的反应
阅读课本,查阅钠的相关性质参数和信息,推测下面实验 的现象: 的现象:
将钠投入滴加了少量酚酞的水中
1 反应放热还是吸热?钠的熔点是多少? 反应放热还是吸热?钠的熔点是多少? 2 钠的密度是怎样的? 钠的密度是怎样的? 3 反应的产物是什么? 反应的产物是什么?
乔乔
化学学习的神器
H L D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金属的化学性质
小结:金属的典型反应 1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2 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 3 金属与盐的反应
乔乔
化学学习的神器
H L D
钠与非金属的反应
观察实验,总结钠的性质。 色: 银白色 硬度: 较软 硬度: 活泼性: 活泼性: 非常活泼 思考问题: 1 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里? 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里? 2 钠燃烧的产物与缓慢氧化产物相同么? 钠燃烧的产物与缓慢氧化产物相同么? 3 钠与铁相比,哪个更活泼? 钠与铁相比,哪个更活泼? 4 如果一金属比钠更活泼,你推测可以燃烧么? 如果一金属比钠更活泼,你推测可以燃烧么? 5 如果一金属比钠更活泼,你推测如何保存? 如果一金属比钠更活泼,你推测如何保存?
乔乔
化学学习的神器
H L D
金属的化学性质
讨论: 1 初中时你学过哪些金属参与的反应? 初中时你学过哪些金属参与的反应? 2 你能不能把它分一下类? A 是不是离子反应?是的话,改写成离子反应 是不是离子反应? B 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是的话,标出电子转移 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的性质
Duty Honor Love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三章全部课件(共7课时)
【科学探究】钠很容易被氧化,为了观察 钠的银白色并能长时间保持不变色,请同 学们设计装置,你能设计出什么样的装置 呢?
铝制品为什么可以得到广泛使用呢?
科学探究三
用坩埚钳夹住一
你你 观想
小块铝箔一角,用 察 到
酒精灯加热至熔化,
到 了
了 什
轻轻晃动铝箔观察 什 么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完成钠、铝与氧气的实验,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 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渐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体会合作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钠、铝与氧气的反应
结构决定性质!
Na
Mg
Al
银白色 Ag
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生成的气体可能是什么? 如何验证?
1.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里?
2.钠着火了如何灭火?
铁能否与水蒸气的反应?
通过分组完成钠、铝与氧气的实验,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 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渐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体会合作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钠、铝与氧气的反应
【课堂演练】
1、取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燃烧匙里加热, 下列实验现象正确的描述是( C )
在酒精灯上加
(或在酸中处
热至熔化,轻
理后,用水
轻晃动。仔细
洗净),除去
观察,你看到
表面的氧化膜,
了什么现象?
再加热至熔化,
为什么会有这
又有什么现
种现象? 未打磨的铝箔加热 打磨过的铝箔加热 象呢?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教材分析在课题1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教材采用实验事实一归纳的编写方法,重点说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
教材的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一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难点在于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作出判断。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教学目标1.知道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
3.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筛选、对比、归纳、分析、进行信息处理,获取科学结论的科学方法。
4.感受科学探究对知识建构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2.掌握置换反应的定义,能够判断并区别三种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教学难点】认识金属与酸反应的实质,分析实验现象,通过反应的剧烈程度,比较金属活动性。
◆课前准备镁、铝、锌、铁、铜等金属、稀盐酸、稀硫酸、试管、酒精灯、木条、火柴、砂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金属的用途不仅与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关,而且还与它们的化学性质有密切的关系。
例如:饮料罐用铝制作为什么比铁更好?黄金饰品中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常常使用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
而黄铜单纯的从颜色、外观上看,与黄金极为相似,难以区分。
那么我们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去区分它们吗?【导入】想要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要更多的去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
今天我们就开始金属化学性质的学习。
3.1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
思 考
(Na)
[必记结论]
三维p45
Na长时间暴露空气,最后生成什么物质?
银白色金属钠
H2O 出现白色固体 O2 表面变暗 (生成NaOH) ① (生成Na2O) ②
③ H2O
白色粉末状物质 风化
CO2 表面变成溶液 10H2O) ④ (NaOH潮解) (生成Na2CO3) ⑤ (生成Na2CO3· • 4Na+O2==2Na2O • Na2O+H2O==2NaOH 注意 潮解:物理变化 风化:化学变化 • 2NaOH+CO2==Na2CO3+H2O • Na2CO3+10H2O==Na2CO3 · 10H2O • Na2CO3 · 10H2O== Na2CO3+10H2O
三维p45
[成功体验] 1.下列关于金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所有的金属都是固态的 B.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C.常温下所有金属都能与酸反应 D.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都是以化合态存在的 (
B)
金属与氧气反应是不是一定要加热呢?同学们 【开动脑筋】 想过用小刀就能切开金属块吗?
实验3-1:常温下钠与氧气反应
Cu+2Ag ===Cu2 +2Ag
4.金属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的关系
4 M – ne- = Mn+ 失去 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还原
还原
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1、活动性排在氢前的金属元素与酸反应得到盐和氢气 2、活动性较强的金属能将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它的盐 溶液中臵换出
切割金属钠要注意实验安全!
注意:
☆钠的取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 ☆煤油要用滤纸擦干 ☆切割用小刀在滤纸或玻璃片上进行 ☆剩余的钠应放回原瓶。
必修一第三章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钠、铝与氧气的反应,掌握金属钠、铝的主要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和钠加热时氧化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比能力,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教学重难点】钠的氧化反应,氧化钠与氧化钠稳定性的比较【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实验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具准备】小刀、镊子、滤纸、三角架、酒精灯、烧杯、火柴、坩埚、坩埚钳、盖玻片。
钠单质。
【教学过程】[图片展示]绚丽多彩的金属世界。
金属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处处可见,并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的位置。
如:门窗、灯饰品、生活用具、青铜器等。
商代后期青铜器·司母戊鼎东汉·马踏飞燕[展示]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最多是哪种元素,金属元素呢?[分析]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过渡]可见,金属在化学研究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一起来学习金属的相关内容。
大家回忆下,初中认识的金属,它们具有怎样的物理性质?[回答]有金属光泽,不透明,有延展性,良好的导电、导热性。
[思考与交流]金属能发生那些反应呢?阅读教材46页,写出实验3-2各方应的化学方程式,有离子方程式的也写出。
Al+CuSO4=Cu+Al2(SO4)3 Mg+O2=MgOCu+AgNO3=Ag+Cu(NO3)2 Mg+HCl=MgCl2+H2 [归纳]常见金属的一些共同化学性质:1、能与盐溶液发生反应2、能与非金属物质反应3、能与酸反应[推进]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不能稳定存在。
但镁铝可以,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在空气里稳定存在呢?[实物展示]保存在煤油中的金属钠。
[演示实验]如何取用及切割金属钠,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积极发言。
[归纳]金属钠的物理性质:银白、质软、密度比煤油大,比水小,良好的导电导热性,熔沸点较低。
[视频展示]播放实验3-4[思考]为什么切割的金属钠断层处的颜色变暗了?[分析]金属钠很活泼,很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新的物质。
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一课时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基础知识】一、金属的通性1.物理性质:属有许多共同的物理性质,像,有、、、等。
2.化学性质写出下列金属与非金属、酸、盐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⑴Mg与O2反应:;⑵Zn与盐酸反应:;⑶Al与CuSO4溶液反应:;⑷Cu与AgNO3溶液反应:;3.画出Na、Mg、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金属原子的结构特点:最外层电子,容易。
金属的这一特点,使得单质往往表现出,因此遇到有氧化性的物质,如氯气、硫时,能发生氧化反应。
练习1下列描述的一定是金属元素的是()A.易失去电子的物质B.能与酸反应的物质C.原子的最外电子层只有1个电子的元素D.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的元素练习2下列有关金属元素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金属元素原子只有还原性,离子只有氧化性B.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一定显正价C.金属元素在不同化合物中的化合价均不同D.金属元素的单质在常温下均为固体二、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1.钠与氧气的反应实验现象:取一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切去一端的外皮,可以看到钠具有色金属光泽,在空气中很快。
把一小块金属钠放在坩埚里,加热,钠先熔化为银白色的小球,火焰呈现,最后生成色固体。
实验结论:⑴钠的物理性质是:钠是具有色光泽的金属,硬度,可以用小刀切割,熔点。
⑵保存方法:钠保存在或中,以隔绝空气。
因为常温下钠在空气中就会发生变化,说明钠比铁、铝、镁等活泼的多。
⑶写出钠与氧气反应,条件不同,物不同的化学方程式。
常温下,钠与氧气反应生成色的固体氧化钠:;加热时,与氧气反应生成色固体:。
2.铝与氧气的反应活泼金属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表面生成一层,有的氧化膜,不能保护,如铁表面的铁锈;有的氧化膜,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例如铝表面的氧化层能够保护铝,构成薄膜的的熔点比铝的熔点,包在铝的外面,所以熔化了的液态铝不会滴落下来。
【知能检测】1.从生活常识角度考虑,试推断钠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主要形式是()A.Na B.NaCl C.NaOH D.Na2O2.下列物质中,有一种物质的颜色与其它三种物质的颜色不同,这种物质是()A.NaOH B.Na2O C.Na2O2D.Na2CO33.下列关于金属铝的叙述中,说法不正确的是()A.Al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B.Al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表现还原性C.铝箔在空气中受热可以熔化,且发生剧烈燃烧D.铝箔在空气中受热可以熔化,由于氧化膜的存在,熔化的铝并不滴落4.通过你的观察和推理,判断下列实验室中对于少量Na的保存方法正确的是()A.保存在水中B.密封,保存在广口瓶中C.用铝箔包裹,密封在广口瓶中D.密封,保存在煤油中5.在空气中能够稳定存在的原因是()A.铝的活泼性差B.铝的还原性差C.铝与氧气不反应D.铝表面有氧化7.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放在燃烧匙中加热,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①钠先熔化②在空气中燃烧,有黄色火星四射③燃烧后得到白色固体④燃烧时火焰为黄色⑤燃烧后生成淡黄色固体⑥不能燃烧A.①②B.①②③C.①④⑤D.④⑤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A.CuOB.Al2O3C.Fe2O3D.SiO29.等质量钠,第一块在足量氧气中加热,第二块在足量氧气(常温)中充分反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第一块钠失去电子多B.两块钠失去电子一样多C.第二块钠的反应产物质量最大D.两块钠的反应产物质量一样大4. 关于Na2O与Na2O2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是白色的固体B.都是碱性氧化物C.都能和水反应形成强碱溶液D.都是强氧化剂12.一小块金属钠露置于空气中,可能有如下现象发生:①生成白色粉末②光亮的银白色表面变暗③生成白色块状固体④发生潮解变成液体这些现象的先后顺序为:,按照顺序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⑴;⑵;⑶;⑷;⑸;。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3章第1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精品).doc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单元规划本章介绍的是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在第二章“化上或蒸发皿里进行也比较安全,而且现象的能见度较大。
如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小烧杯,还可以看到烧杯壁上附着的淡黄色的Na2O2。
(2)做此实验时应注意,钠开始燃烧后立即撤掉酒精灯。
[板书]2Na+O2Na2O2[小结]活泼金属容易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膜,氧化膜疏松就不能保护内层金属(如铁等),氧化膜致密就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如铝、镁等)。
提问:点燃镁条时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思考回答:镁条表面覆盖着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内部金属继续被氧化,因此要用砂纸打磨。
[科学探究1]首先提出“铝与氧气能否反应”的问题,然后分析若能反应应控制的条件,如:选铝块、铝条还是铝箔?需不需要加热?再分别用未打磨的铝箔和已打磨的铝箔在火焰上加热。
铝箔厚度要适当。
太薄,用砂纸打磨除去氧化膜时难以操作或铝箔破损。
打磨时用精细砂纸较易打磨。
现象:将未打磨的铝箔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发现铝箔发红蜷缩,变暗失去光泽,熔化不落下(表面有氧化膜,因此不能燃烧)。
将已打磨的铝箔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发现铝箔也蜷缩,变暗失去光泽,熔化不落下(打磨后铝箔表面又很快形成氧化膜,阻止了铝的燃烧)。
可让学生讨论若要观察到铝的燃烧应采取哪些措施。
例如,增大铝与空气(或火焰)的接触面,将铝粉撒到火焰上;提高反应的温度,即将铝箔略卷,尖端夹一根火柴,然后将火柴引燃,把火柴和铝箔一起伸入到氧气瓶中,均可观察到耀眼的白光。
[小结]铝容易被氧化,使铝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科学探究2]将打磨过的铝箔(或在酸中处理后,用水洗净)加热至熔化,观察现象。
现象:熔化的铝仍不滴落。
分析:铝的性质活泼,打磨过的铝在空气中又很快生成一层新的氧化膜。
应用:铝制品可以较长时间使用。
讲述:铁、铝或铜制水壶可用来烧水,说明这几种金属与热水不反应,是不是所有金属都不与水发生反应呢?[板书](二)金属与水的反应[实验3-3]说明:(1)钠与水的反应若在烧杯中进行,可让学生完成,但烧杯口上应盖一张塑料片,以防止钠反应时钠块或液体飞溅伤人。
_必修一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巩固练习
• A、教材P54 xt7(2)、(4)、9 • B、优佳学案P54-55 例1及其“迁移应
用”、例2及其“迁移应用”
第四课时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 教学目标: • 通过实验探究,掌握铝与氢氧化钠溶液
的反应 • 重、难点: •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默写
1、写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 程式。
响声,有蓝色沉淀产生。
反应: (1)2Na +2 H2O = 2NaOH + H2 ↑
(2)2NaOH + CuSO4 = Cu(OH)2 ↓ + Na2SO4 总反应方程式: 2Na +2 H2O +CuSO4 = Cu(OH)2↓+Na2SO4+H2↑
解释:课本P30页
当堂检测
• 配套检测卷P145 “课时训练12” № 8、9 • 配套检测卷P147 “课时训练13” №1、2、
反应:
2Mg
+
点燃
O2 ===
2MgO
常温或加热
4Al + 3 O2 ==== 2Al2O3
活泼金属 空气 表层生成氧化物(氧化膜)
氧化膜 疏松—Fe2O3等(能加快金属腐蚀) 致密—Al2O3、MgO等(使金属在空气中具有自身反腐蚀能力)
默写
1、占地壳中的含量居于前5位的元素的名称和符 号依次是: 、 、 、 。
• 钠与氧气的反应
占地壳中的含量居于前六位的元素依次是:氧(O)、 硅(Si)、铝(Al)、铁(Fe)、钙(Ca)、钠(Na)。
主 要 元 素 在 地 壳 中 的 含 量
★你在日常生活中见到了哪些金属物品? 它们都有些什么样的性质呢?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金属的化学性质课件
=
0.1 mol
n(HCl)
1 1
=
0.1 mol
n(H2)
n(HCl)= 0.2 mol
n(H2)= 0.1 mol
V(H2)= n(H2) × Vm = 0.1 mol × 22.4 L/mol= 2.24 L
新解法: Zn + 2HCl == ZnCl2 + H2
1mol
22.4L
0.1mol
决 定
易与水反应
1、保存: 保存在煤油里。
钠着火的处理?
用干燥的砂土扑灭
小结:钠的性质
银白色、金属光泽、质软、密度 物理性质: 小、沸点低 化学性质:
1、钠与氧气的反应 4Na + O2 == 2Na2O
常温
2Na+O2===Na2O2
加热
2、钠与水的反应 2Na+2H2O= = 2NaOH+H2↑
小结:铝的性质
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光泽 化学性质:
1、铝与氧气的反应 常温或加热 4Al + 3O2 ==== 2Al2O3 2、铝与稀盐酸的反应
2Al + 6HCl == 2AlCl3 + 3H2
3、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2Al+2NaOH+2H2O==2NaAlO2+3H2
重要结论:铝为两性金属
物理通性
1、金属在常温下的状态 除汞是液体外,其他在常温下是固体; 2、金属的颜色、光泽 绝大多数金属都是银白色,具有金属光泽,少数金属是特殊 颜色如铜是紫红色,金是金黄色。
3、良好的导电、导热性
4、延展性 延性:拉成细丝的性质。 展性:压成薄片的性质。
1、你初中学习过的金属有哪些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铝、镁、铜、铁)
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之《钠》
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之《钠》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在这里进行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钠》的说课,旨在与大家共同探讨“问题导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应用方法。
教学理念: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倡导“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问题导学法”正是体现这一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一,它突破传统的以讲授学科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而是教师为学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本节课运用“问题导学法”教学,以“问题为中心”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达成教学目标。
一、说教材《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系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
通过本节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必修2中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
本节学到的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以后其他金属元素的学习具有指导性作用,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钠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认识钠的还原性,描述钠与水、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初步学会了有序的实验观察方法;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训练了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的过程,感受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以及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探究与分析。
四、说教法(一)、问题导学法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设计合理的,层层递进的问题,通过问题来学习,在学习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一大特点。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新编精品】人教化学必修一3.1《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通过对钠与氧气、铝与氧气的反应的学习,了解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规律;⑵能过对钠与水、铁与水蒸气的反应的学习,掌握金属与水反应的规律;⑶通过对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的学习,掌握金属铝的特性;⑷能够熟练地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⑸通过亲自实验或观看演示实验:钠与氧气、铝与氧气、钠与水、铁与水蒸气的反应,复习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等基本实验操作,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并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⑹通过设计、交流、评价“铁与水蒸气反应的装置”,知道气体的发生装置、气体与固体在加热时的反应装置的选择、氢气的收集和检验方法、装置的连接等;⑺通过观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保存方法,对比实验掌握钠的化学性质,学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和程序。
【学法指导】学生在本课时中主要通过实验探究(钠的物理性质、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培养自己的观察、分析、表达、交流的能力,从而初步了解研究金属化学性质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与练习,培养自己深层次思考以及应变的能力;通过自己尝试着归纳不同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情况,理解金属性质的共性与特性。
§3-1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温故知新】【课堂生成】1.(自学、讨论)举例说明(初中学习过的或生活中见过的)金属能够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画出Na、Mg、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金属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特点?从氧化还原角度推测金属具有什么性质?图3-2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一些实验,分别写出四幅图中反应的2.(自学、讨论)课本P46化学方程式,用“单线桥”或“双线桥”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是离子反应的还要写出离子方程式。
2MgO2Al+3Cu2+=2Cu+2Al3+2Mg+O2Cu+2Ag+=Cu2++2Ag Mg+2H+=Mg2++H↑2【课堂生成】还有一部分学生把电子转移标错!【课堂研讨】2.(观察、思考)将金属钠取出后用滤纸将表面煤油吸尽,并在玻璃片上进行切割,有何现象发生?请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 化学1 第三章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
现象:可观察到钠先熔化后燃烧,燃烧 时火焰呈黄色,生成淡黄色的固体。
2Na + O2 === Na2O2 淡黄色
9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请思考:铝和铁中哪种物质更活泼,将一根铝线和一根 铁线放在野外哪个更容易生锈。 现 象: 铝箔熔化, 科学探究 表面失去光 加热铝箔 泽,熔化的 铝并不滴落, 为什么? 好象有一层 膜兜着 因为铝表面有一层氧化膜保护了铝。构成 膜的氧化铝(Al2O3)的熔点很高,没有熔化, 包在外面使熔化的液态铝不会滴落下来。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物理性质: Na 的 性 质
1.为银白色的固体 2.质软(可以用小刀切割) 3.钠的密度比煤油大
化学性质:
很活泼,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
4Na + O2 = 2Na2O 白色固体
2014年5月20日星期二 8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实验3-2
把一小块 金属钠放在 坩埚上,加 热,有何现 象发生? * 反应条 件不同, 产物不同
2.金属的颜色、光泽
绝大多数都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少数是特 殊颜色如铜是紫红色,金是金黄色。
3.良好的导电、导热性 4.延展性 延性:拉成细丝的性质
展性:压成薄片的性质
2014年5月20日星期二 3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思考和交流
金属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
(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 ①金属能与酸反应
2014年5月20日星期二 10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科学探究 用砂纸打磨 铝箔,除去氧 化膜后,再加 热至熔化。
现象:铝箔熔化,失去光泽, 熔化的铝仍然不滴落。 原因:铝很活泼,除去原来 的氧化膜后,在空气中很快 生成一层新的氧化膜。 结论:铝很活泼,常温下能 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 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起保护 的作用。
3.1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
【实验探究方案】——铝在空气中燃烧研究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未打磨的铝箔
在酒精灯上加热
已打磨的铝箔
在酒精灯上加热
若要观察到铝的燃烧,可采取哪些措施?
小结
学生讨论后归纳:加热未打磨的铝箔,铝箔发红卷缩,变暗失去光泽,熔化不落下(表面有氧化膜,因此不能燃烧)。加热已打磨的铝箔,铝箔也发红卷缩,变暗失去光泽,熔化不落下(打磨后的铝箔表面又很快形成氧化膜,阻止了铝的燃烧)。
(7)通过对钠与氧气、铝与氧气的反应的学习,了解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亲自实验或观看演示实验:钠与氧气,铝与氧气,复习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等基本实验操作,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实验现象 ,并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2)通过观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保存方法,对比实验掌握钠的化学性质,学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和程序。
(2)金属表面的氧化膜,能保护其内层金属,如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举例不跟氧气反应的一种金属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活泼金属容易与活泼非金属 反应,如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膜,氧化膜疏松就不能保护内层金属 (如铁等),氧化膜致密就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如铝、镁等)
6、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钠在常温下就容易被氧化B.钠受热后能够着火燃烧
C.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能自燃D.钠在氧气中燃烧更为激烈
7பைடு நூலகம்取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单元规划本章介绍的是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在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分类方法,在此基础上学习本章知识,有利于学生巩固上章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对本章内容编排体系的了解,也有利于对本章知识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章主要介绍了钠、镁、铝、铁等典型金属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这些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便于学生掌握。
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占绝大多数,因此学习好本章知识对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本章共分三节。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单质主要性质。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本节按钠、铝、铁三种重要金属化合物的性质的顺序编写,使知识结构非常系统,有利于学生形成规律性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的掌握。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通过金属材料发展史及有关的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合金的性质及认识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义。
通过对“用途广泛的稀土金属”的学习,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章介绍金属元素化合物知识和研究方法,为元素族概念的形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积累感性材料,是学生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的重要基础。
在选材上着眼于几种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在知识安排上尽量使知识和用途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理解事物的两面性,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常见无机物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与人类和环境的辩证关系。
例如,通过实验介绍钠、镁、铝、铁等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等,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通过科学视野“未来金属——钛”“过氧化钠的特殊用途”等,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时要复习初中化学中金属的有关知识,做好与新课的衔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
本章选取的几种典型金属元素,它们的化学性质与离子反应尤其是氧化还原反应联系密切,教学时要从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不同角度来理解和认识所涉及的化学反应,从新角度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
在教学时,要充分运用实验,突出化学的学科特征,增强学习的探究性和体验性。
要让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由于镁、铝、铁等金属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所以应尽可能地采用探究式、讨论式、问题式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获取更多的感性认识。
本章通过“实验”“思考与交流”“学与问”“实践活动”“科学探究”以及“习题”等的设计,使学生活动得到增强,体现了学生学习上的主体性。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本章也和其他章节一样,设置了大量的插图、实验、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使教科书更具有可读性、娱乐性和趣味性。
漂亮的插图及“科学视野”无时不散发出时代的气息,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钠、镁、铝、铁等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通过对几种典型金属性质的学习,初步了解金属的通性,并培养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基本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课时安排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2 课时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3课时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1课时复习课1课时第一节金属的化这性质整体设计从容说课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金属单质的性质是金属元素性质的反映,是了解金属化合物性质的基础。
本节不像以往教科书按一种金属一节进行描述,而是将钠、铝、铁、铜等几种重要的金属作为一节进行介绍。
初中化学中介绍的金属主要是铝、铁和铜,金属的性质以物理性质为主,化学性质只提及铝与氧的反应,同时介绍了金属活动性顺序,使学生初步了解金属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的规律。
本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
金属种类选了“钠、铝、铁、铜”,具有代表性:两种主族元素、两种副族元素;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两种较活泼金属,一种不活泼金属;除钠外,其他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能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相结合。
学生对金属的化学性质主要通过实验、图片和讨论等途径获得。
教科书中安排的实验有:钠在空气里缓慢氧化,钠加热时的氧化,钠与水的反应,铝与盐酸或NaOH溶液的反应,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和铁跟水蒸气的反应等。
实验操作与图片展示相结合,可以加深实验的印象,增强实验的效果。
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结论不是由老师告诉学生,也不在教科书中叙述,而是由学生自己得出,这样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几种金属的化学性质集中介绍,有利于金属性质的比较,如钠、铝与氧反应的学习结合生活中铁与氧的反应,可以对金属与氧气反应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能认识到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情况与金属的活泼性有关。
如钠与水的实验,现象比较多,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探究性学习,教科书设计了“观察提示”,改变了以前的教科书中把所有的现象都叙述的清清楚楚的做法,引导学生自己得出钠的密度、熔点、反应程度、反应产物及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等相关结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复习初中化学中金属的有关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化学中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有关知识,让学生讨论并归纳日常生活中有关金属性质的应用。
例如,铝锅可以用来做饭,体现了铝的哪些性质和用途?铁比铝容易生锈等。
2.做好演示实验,增强示范性。
演示实验不仅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学生只有在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后,才能进行探究学习。
尤其是一些难度较大的实验、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教师更是要先做好演示,之后再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
例如,钠与水的反应,经验告诉我们,做这个实验时学生往往切大块的钠,容易引发事故。
3.开展讨论式教学,体现学生学习中的主体性。
在课堂上不仅要善于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还应该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讨论。
例如,对于金属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最后会得到什么物质?在整个过程中有什么现象发生?这样可以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
4.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5.做好探究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对于较简单的实验、较安全的实验,要放手让学生做,以培养其动手能力,增强学习的效果。
例如,铝与酸、碱的反应。
在探究教学中,要注意开放性。
既然是探究,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学生也可能得出不同的,甚至违反常规的结论,在探究中这些都属于正常的。
学生提出的方案越多,思考的角度就越广。
取众人所长,考虑的问题就越全面,设计的方案就越完美。
教师对探究的评价应注意策略,多肯定学生好的方面,对于违反常规的设计,也不要立即否定,要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或重新再试。
6.运用归纳、比较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比较能力。
在学习了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与水的反应、与NaOH溶液的反应以后,要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找出金属的共性。
同时也让学生注意钠、铝、铁分别与氧气、与水的反应各不相同,它们之间存在差异。
然后,可以根据反应程度的差异总结出不同金属与氧气、与水反应的情况与金属活动性的关系,用金属的活动性来说明钠、铝、铁、铜的性质。
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铝能够与NaOH溶液反应,但这不是所有金属共同具有的性质,而是少数金属的特性。
通过比较、归纳,使学生了解金属的一般化学性质和个别金属的特性,从而对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实验探究法、实验法、观察、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做好探究性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钠的氧化和钠与水的反应,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教学难点钠与水反应、铝与NaOH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观察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钠、镁、铝、铁的重要性质,认识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
2.了解钠、镁、铝、铁的存在及用途。
过程与方法1.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做好探究性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钠的用途,如制取过氧化钠,指出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激发学生报效国家的责任感。
2.通过介绍铝的冶炼,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严格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动手实验,体验化学的奥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钠的氧化和钠与水的反应教学难点钠与水反应实验现象的观察教具准备多媒体及课件,钠、过氧化钠、铝箔、还原铁粉、酚酞、盐酸、氢氧化钠、肥皂液、水、试管架、试管、玻璃片、小刀、镊子、滤纸、坩埚、坩埚钳、三脚架、泥三角、酒精灯、砂纸、烧杯、酒精喷灯、棉花、火柴、水槽、蒸发皿、胶塞、导管、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五千年前人类进入青铜器时代,三千年前进入铁器时代,20世纪铝合金成为仅次于铁的金属材料。
金属在人类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生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金属和它的化合物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例如:铝是一种常见金属,具有金属的通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高温时可以燃烧,而氧化铝却耐高温,为什么?本章就来讨论它们的性质。
推进新课[板书]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思考与交流:1.举例说明金属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
生: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一些盐溶液的反应……教师精讲:金属可以与非金属反应、可以与酸反应、可以与水反应、可以与某些盐反应等等。
如:2Mg+O2====2MgO3Fe+2O2Fe3O4Fe+CuSO4====Cu+FeSO42.多媒体投影课本图3-2分析:图3-2四幅图分别是铝丝与CuSO4溶液反应形成铜树、镁条燃烧、铜丝与AgNO3溶液反应形成银树、镁条与盐酸反应。
思考与讨论:镁条燃烧发生了什么反应?铜树、银树是怎样形成的?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它们各属于什么反应类型?写出相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置换反应2Al+3CuSO4====3Cu+Al2(SO4)3Cu+ 2AgNO3====2Ag+Cu(NO3)2Mg+2HCl====MgCl2+ H2↑化合反应2Mg+O2====2MgO[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实验3-1]切开金属钠前先观察钠的表面,以便与切后进行比较。
切割金属钠在玻璃片上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