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古文的兴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讨论中学生学习文言文这个问题以前,首先我们再了解一下为何要学习文言文,它作用到底是什么?因为这都是长久以来人们争论的焦点,只有正确的评价文言文的地位,才能更有力的说明,我们是否应该学习文言文,是否应该让学生喜欢文言文,以及文言文教学到底应该如何做。近三十年来,对中国是否仍需要文言文教学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普遍都认同这一点:文言文“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记录了浩瀚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继承这分遗产是继承整个文化的前提。”毕竟,中国的文字来源于古汉语,中国文化建构思想道德的大厦,仍是建立在古文字的基础上的,文言文作为古汉语的书面语与当时的口语一起传承悠久的文化,现代的白话文,即使是白话文的书面语在很大程度上继承的是前代的口语、百姓语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前代的文化、思想道德和情感,却在很大程度上无法理解、欣赏古文化的经典美,了解前代的主流意识。因为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前代书面语,也就是文言文来承载的。古文言文作为古汉语的一种书面语,它有许多基本的词汇及基本的语法特点,至今仍支撑着现代汉语的大厦,它有许多有生命的东西,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之中,它并不是不合时代的“僵死的语言”,只不过是以另一种形态隐藏于现代汉语之中。要想掌握好汉语这门语言,兼顾学一些文言文将会更好理解中国的文字,了解中国的文化,因为文言文真正由白话文取代也只是自“五四”开始,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才开始被普遍取代,而且,学术界今天有大部分人赞同,关于文言文,有许多优秀的地方是白话文取代不了的,也认为完全由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并不意味着是一种进步,所以,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作为中国人,是应该学习文言文的,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也是有理由喜欢学习文言文的,然而,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是不喜欢文言文的,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在此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一下。

一、社会原因

现今的中学生现实状况是不喜欢文言文,据九四年《中国青年报》——学生版的调查表明:中学生对语文学习开始排斥,尤其是文言文,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都认为这里面的东西太遥远了,他们希望从书本上学到能指导生活的知识,培养能适应社会竞争的能力,可是这些都是文言文做不到的。是否中学生就真的不想学习文言文?在最近的网络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中学生是能够理性的认识文言文的地位和社会作用的,学生们都明白这是中华民族悠久、优秀文化的传承,不能够放弃,都在尽可能的去喜欢,但是现实问题非常的严峻,社会的发展趋势、现实生活人们都不再追求是否具有对古典美的审美能力,是否具有阅读、鉴赏、感悟悠久古文化的能力。社会不需要这样的人,社会的竞争需要去培养更能适应社会的人,在此,摘录几句学生的评点,毕竟学生的话最能说明问题,“我想学,可用不上。”“文言文,是应该学习的,那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不能丢,如果连这都丢了,我们还剩下些什么,可是我曾努力去学过,但最终我放弃了。”以上两句来自于网络评点,以下来自于对学生的电话调查:“不是我不想学文言文,一是有点难,二是没用”,“我其实很喜欢文言文,也知道对自己有好处,可是我不会花时间去专门研究,老师教一点就学一点,碰到就学,碰不到就算了。”“学了没用,我不想学,但是高考要考。”从许多的学生认识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中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文言文的作用,可是社会发展趋势让这些都变得无用,最多也就是提高个人的人文素质,对于今后走入社会,这并不是一种能力,可学生仍然在学,试想,如果在高考中去掉文言文这一块,还有学生会自愿、自觉的去学习文言文吗?虽然教育部门仍在坚持、学术界也在坚持,可是这些与社会导向相比,这一切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因为,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需要,没有需要也就没有了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没有学习文言文的需要,就不能提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社会的发展趋势是学生不喜欢文言文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外,社会的语言发展趋势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现在的学生很清楚一个现实,虽然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书面语的时间不长,但是将来仍然会朝白话文这个方向发展下去,文言文将进一步失去生存空间,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基本上都是受全白话文教育,对古文言文的情感开始淡漠,更别提出生在八十年代的后期的人能够喜欢文言文,他们都是从小就习惯于白话文的表达方式,接触到的语言、书籍几乎都是白话文,这就决定了白话文的完全主流发展趋势,文言文只能是越来越陌生。社会不会再重视文言文,而且,现在的中学生无法接触到更多的文言书籍,这里面存在许多的因素,有历史的原因,特别是“十年浩劫”古书遗失惨重,民间几乎没有了收藏,许多的古籍至今都没有重新大量印刷发行,原因是出版商无利可图,市场不大,国家在这方面支持力度不足。这就让中学生很难接触到文言文,除了中学教材中仅存的一些,一般的图书馆也很少收藏,就更别提农村及一些偏远的地区,这些现实状况产生的结果就是中学生“无书可读”。

其次,在仅存的学校教育中,教育部门决策的不稳定,教材安排不断变更。对于文言文教学,在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中已没有了生存环境,要培养未成年人的文言文基本能力,只能依靠学校教育来实现,然而,又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学教材中,文言文不论在数量比例、(相对白话文而言)内容选择、教学目标中,都存在不停的变换,我们希望教学能不断的改进,但是要相对的稳定,否则那是得不偿失的。

建国以来,文言文教材忽多忽少,甚至时有时无,这里除了政治原因外,主要是人门无法确定到底“文白比例”各占多少是好,社会评论不一,不断有人提议增加文言文的数量,也不断有人提出要减少文言文的数量,还有人提只读白话文,不学文言文,于是乎,文言文的数量跟着许多“大家”的意见或建议在不断的变动,教育部门制定的大纲也不断的变换,应该说探索不是一件坏事,但不能“心中无数”时多时少,而且变更频繁,尤其是在搞教育改革的近几年,

教材换了一套又一套,而且,文言文所选的数量也不一致,这对学生来说,带来的重视程度是直观的,学生看见教材改了,如果文言文的数量增加了,他们就会认为国家重视这方面了,反之则认为社会对文言文的要求变低了,教材的频繁更换,数量的不断变化,让学生无法理性的判断,从而,对文言文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变化,到最后,学生几经“变革”后也变得无所适从了,学生自己就变得“心中无数”了,到底这文言文还重不重要,学生没有了一个客观的标准。一个没有明确目标的学习是很难见成绩的,这也是导致学生不喜欢文言文的一个原因,我个人在中学作有关的调查是,大部分的学生对为什么不喜欢文言文这个问题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就是不喜欢,也说不出为什么,于是我将上述的这一原因分析给他们听,大都表示赞同,我这想也能说明,教育部门教材编排中文言文数量的变化频繁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扼杀、阻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断变换下,对于教师而言也有不利的因素,在此就不多作论述了。

二、文言文自身存在的缺陷

从总体上说,文言文自身的文字相对古典、艰涩,在古代,读书人从小接触大量文言文作品。“四书”、“五经”不用说那都是通用教材,还有《周礼》、《春秋》、《资治通鉴》等。据资料显示,如一人八岁入学,一般也要到二十岁上下,才能达到用文言文读书作文的水平。文言文在当时就基本脱离口语而成为书面语。一般都是读书人的专利,称之为“咬文嚼字”。现代中学生对于古文言文更是感到不方便阅读,要想达到基本的阅读要求,那要积累许多关于古汉语的基本知识。但由于课文的选文不多,外在资料少等多种因素,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这在阅读中就产生阻碍。对教师以及译文的依赖性增大,自我探求不足,无法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没有一种“成就感”,逐步面对学习生涯的延续,选文难度的增加,就更难以适从,甚至开始厌烦古奥难懂的文言文作品,这只是文字方面的原因。另外,由于古文作品中所反映的情感、思想观念与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