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泰门的性格特点及其悲剧根源(终极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第二章泰门的性格特点 (2)

2.1极端的轻信和慷慨 (2)

2.2极端的愤怒与厌世 (3)

第三章泰门悲剧产生的原因 (5)

3.1黑暗的现实和美好的理想之间的矛盾 (5)

3.2泰门个人思想的局限性 (7)

3.2.1 世界观的局限 (7)

3.2.2 简单的二元对立的思维 (7)

第四章《雅典的泰门》的意义 (9)

4.1现实意义 (9)

4.2对莎士比亚的意义 (9)

4.3对文学史的意义 (10)

第五章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摘要

在《雅典的泰门》这部戏剧中,莎士比亚塑造了泰门这一典型形象。泰门的形象前后对比鲜明,由一开始的极端轻信和慷慨转向了后来的极端愤怒和厌世。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城邦建设理论”和“灵魂三分理论”,这两个理论为泰门形象的深层次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柱。泰门最终走向了毁灭,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泰门性格中的致命缺陷外,社会现实的黑暗这一外部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泰门形象的意义是深远的,辩证的看待这一人物形象不仅有助于读者正确认识泰门的现实意义,也可以透过他了解莎士比亚创作的新变和西方文学发展中的继承性。

关键词: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柏拉图;《理想国》

ABSTRACT

In the play of “Timon of Athens”, Shakespeare shaped the typical image of Timon. Timon image is completely contrast in before and after, by the start of the extreme trust and generosity to later extreme anger and world-weary. In “Utopia” this book, Plato put forward “city-building theory” and “soul-third theory”, these two theories provide a theoretical pillar for the deep-analysised of Timon image. Timon is ultimate destroyed.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e cause of this tragedy, in addition to the fetal defects of Timon’s character, the dark social reality of the external factors can not be ignor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mage of Timon is far-reaching. Dialectical view of this figure is not only helpfu l to read’s correctly understanding of Timon’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ut also can pass-through him to understand the creation of Shakespeare’s new chan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literary inheritance.

Keywords:Shakespeare; Timon of Athens; Plato; The Republic

第一章绪论

莎士比亚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他一生共创作了38部戏剧和2首长诗。莎士比亚的创作通常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即1590—1600年,这一时期的创作以历史剧和喜剧为主。第二个时期是1600—1608年,这一时期以悲剧和悲喜剧的创作为主。第三个时期即1608—1612年,这一时期以传奇剧的创作为主。《雅典的泰门》是莎士比亚悲剧创作阶段末期完成的,这部悲剧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悲剧创作模式的变化。莎士比亚的悲剧多为英雄悲剧,他将大写的人置于舞台中心,以个人英雄的悲剧为主要内容,这与他的人文主义世界观密不可分,但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英雄悲剧这种形式也随之发生改变,英雄悲剧逐渐走向没落,这是一种历史的趋势。《雅典的泰门》塑造了泰门这一人物形象,作为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悲剧,其主题已从表现大人物的灾难转向社会问题上去了。

《雅典的泰门》一剧,在莎士比亚戏剧中所受到的关注和评论比较少,评论家对于《雅典的泰门》的传统解读主要侧重于该剧的主题、人物、结构以及对主人公内心的深层探索等方面,这其中多为批评性的意见。许多评论家指出该剧存在一些自相矛盾的情节,且语言粗糙,缺乏戏剧紧张冲突,然而另外一些评论家对这部戏剧却予以好评,抱有兴趣。G.威尔逊.纳特(G.WilsonKnight)对《雅典的泰门》予以最高评价,他认为该剧是莎翁最好的悲剧。我国评论受马列文论的影响较大,因马克思曾引用了该剧中泰门关于金子的一段台词,所以不少评论也主要是围绕剧中对金钱问题所做的深刻揭示来肯定该剧的价值。本论文在柏拉图的“城邦建设理论”和“灵魂三分理论”的支撑下,对泰门的性格特点作了深刻的剖析,并辩证的指出了泰门悲剧产生的根源。

不管对于该剧的争议如何,对泰门性格特点及其悲剧根源的分析是有意义的。泰门是站在个人的立场来反抗社会的黑暗,这一形象不仅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而且对莎士比亚个人和西方文学史都有重要的意义,对泰门形象的研究有助于把握一些文学发展的规律。

第二章泰门的性格特点

泰门的性格特点正如剧中哲学家埃皮曼特斯所说:“你只知道人生中的两个极端,并不曾度过中庸的生活”,概括说来,这“两个极端”包括极端的轻信和慷慨以及极端的愤怒和厌世。

2.1 极端的轻信和慷慨

柏拉图在其城邦建设理论中提出,为了使城邦安宁,必须有一个“大谎”让城邦中的所有人都相信,那就是“实际上他们(城邦中的所有人)都是在地球深处被孕育陶铸成的,他们的武器和装备也是在那里制造的;地球是他们的母亲,把他们抚养大了,送他们到世界上来。他们一定要把他们出生的土地看作母亲看作保姆,念念不忘,卫国报乡,御侮抗敌,团结一致,犹如亲生兄弟一家人似的”。①这就是说在道德教育中,尽管人有高低贵贱之分,但城邦中的所有人都是“一土所生”的兄弟,都是一家人,所有人必须互相关爱,互相帮助,柏拉图试图建立一个“朋友之间一切共有”的理想国。

柏拉图的这一理念和泰门的言行有诸多共通之处,这一共通之处集中体现在人生理想的相同。

在第一幕第二场中,泰门在一片谄媚声中道出了自己的理想,“天生下我们来,就是要我们乐善好施;什么东西比我们朋友的财产更适宜于被我们称为我们自己的?啊!能够有这么许多人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彼此支配着各人的财产,这是一件多么可贵的乐事!”由这段话可以看出,泰门想在雅典建立一个理想国,实现全人类的大同。而在剧作一开始,莎士比亚就像我们展示了泰门款待各路宾客的盛况,这可以看作是泰门企图构建的“大同世界”的一个缩影。泰门是被命运女神眷顾的宠儿,他有巨大的财产和善良和蔼的天性,这些条件使得泰门成为这一理想国的绝对统治者。在泰门的思想中,给人施予和恩惠是因为所有人都是“一土所生”的兄弟,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天生的一种“爱的纽带”,而作为这一理想国的统治者,泰门更是把这种施予看作是一种义务和职责,所以,他不管对待什么人都是十分的慷慨。但是,细细考察泰门慷慨背后的心里动因,绝非是“天生下我们来,就是要我们乐善好施的”这句话可以简单概括的,事实上,这是一种对荣誉和胜利有特别欲望的特殊心理。

泰门极为看中自己的名誉。在第一幕第一场中,当一位老人向泰门控诉其仆人卢西里斯勾引其女儿时,泰门不仅给了卢西里斯一笔数目可观的陪嫁费,并且还对那位老人说“我用我的名誉向你担保”。事实上,“泰门”这个名字就源于希腊词“ti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e”,其义为“worship,esteem,honour”,而“荣誉”一词(honour及其派生)更是在剧本中反复出现,且绝大多数是用在泰门身上,这表明

①柏拉图,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1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