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 刘鸿伏
站在作者的视角鉴赏记叙性散文——以刘鸿伏的《父亲》为例
站在作者的视角鉴赏记叙性散文——以刘鸿伏的《父亲》为例————————————————————————————————作者:————————————————————————————————日期:站在作者的视角鉴赏记叙性散文——以刘鸿伏的《父亲》为例-中学语文论文站在作者的视角鉴赏记叙性散文——以刘鸿伏的《父亲》为例最近我们在学习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时,有幸听了一些同行讲的关于记叙性散文的课,笔者听后颇有感慨。
到底我们该如何来学习这样的文本?众所周知,记叙性的散文和小说在鉴赏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如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描写手法等。
这两类不同体裁的文章能否用相同的鉴赏方法?答案是否定的。
而有不少教师认为,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应该一样,笔者对此不敢苟同。
下面,笔者以刘鸿伏的《父亲》一课为例来谈谈如何讲授记叙性的散文。
首先要有文体意识。
要知道,在人物形象鉴赏上,记叙性散文不同于小说。
散文大多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生命体验而真实记述的;而小说是作者根据许多人的经历所虚构而成的。
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是讲究完整性的,而记叙性散文可以不必考虑是否具有完整性。
记叙性散文只是作者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情境下所生发出来的情思,是作者特殊的有个性的生命体验,这种体验需要读者仔细抓住作者文中的感情倾向来体会。
所以在面对小说和记叙性散文两种不同的文体时,在鉴赏人物形象上不能使用相同的方法。
学习记叙性散文出示的讨论问题就与学习小说时出示的不一样。
如一般我们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我们会这样出示问题,“请你鉴赏一下文本xxx的人物形象”或“简要分析xxx的性格特征”;而对于记叙性散文,我们会这样鉴赏。
如我们在鉴赏刘鸿伏的《父亲》中人物形象时,出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在作者的眼中,他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而不是出示“简要分析一下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是作者用他的视角记述他眼中的父亲,所以我们应该抓住文中作者的认识倾向。
在刘鸿伏的眼中,他的父亲“平时很严厉,很劳累”,“脾气很大,我几乎很少感受过别人有过的那种父子深情”,所以作者花费很多的笔墨来写父亲对自己的“深情”,同时作者用散文诗一样的语言来描述父亲的劳累、艰辛、质朴。
《父亲》全文--刘鸿伏
父亲刘鸿伏这许多年来,试着写了些东西,远在乡下的老父亲为此很是自豪。
父亲只能写写简单的家书,并不懂得文章。
但他向来很迷信那些能写会算的文化人,他把他们与旧时的举人、秀才一并称为“文曲星”。
因此,父亲常常在喝醉了酒的时候,喜欢拿了我的文章夸耀于那些乡邻朋友,希望从那些阳春的农夫、打鱼虾的渔人或瓦匠、木匠们艳羡又敬畏的眼神里获得一种安慰。
哦,我那乡下的老父亲,我那瓜棚柳巷总爱谈说树精狐仙的老父亲,其实,我那些拙劣的文字,在面对土地一样宽厚纯朴的你的一生时,它们又算得了什么呢?你因为它们而感到欣慰,我却如此深刻的感到一种悲哀。
写了那么些自己也觉寡味的东西,为什么偏偏就没有想到也应该写一写你呢?你是这样崇拜土地与文化,我也一样崇拜文字和父亲。
其实,我并没有一时一刻忘记。
这十多年来,在许多落寞失意的时刻,在客地清凉的鸣箫中,父亲一生中许多的片断和故事,总是那样苦涩而温馨的演绎在我的心灵深处,让我独自一遍遍的体验人生的凝重,生命是悲苦欢娱以及至善至美的人间亲情。
那些时候总是想着回归父亲的怀抱,重温往日的田园梦境。
但不能。
一双赤脚在山地的大雪中跋涉,那是父亲;一把斧头舞出清寒的月色在猫头鹰的啼叫里荷薪而归,那是父亲;一支青篙逼开一条莽阔大江,那是父亲;一犁风雨阵阵野谣披蓑戴笠的,那是父亲;一盏红薯酒就可以解脱一切愁苦的,那是父亲。
父亲哦,即使我手中的笔使得如你手中那根肉红的扁担一样得心应手,面对故乡苍凉的山影里渐渐凋谢的白发,我又能写些什么呢?父亲说过,人是土物,离不开泥土的。
而我却离开了土地,那是十年前。
当时一个算命的瞎子预言我将来一定会客死他乡。
父亲便凄然,说:“鸿儿,有朝一日你也像父亲这般老时,就回乡下住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老了,就会想念故乡呢。
”我黯然。
那时我十六岁。
记得是一个炎热的夏日中午,那是我和父亲最后一次顶牛犟嘴也是最后一次参与务农并从此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的时刻。
当那位赶了十几里山路送录取通知书的李老师站在绿森森的苞谷林里大声叫着我的名字时,我正扛着沉重的禾桶牛一样喘息着踉跄前行,父亲黑红着脸在背后气咻咻的数落我对于农事的愚笨,并大发感慨:“将来弄得不文不武,只怕讨米都没有人给留啰!”我便由委屈而痛苦而愤怒,开始和父亲顶牛。
父亲
学习目标:
• 鉴赏父亲的形象,感受父爱的深沉、 伟大。 • 品味富有情感的语句,学习通过典型 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
作者简介 刘鸿伏 (1963— )湖南安化人,中国当代 作家,收藏家、古代文化研究者,湖南省作 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绝妙人生》《雅奏》 《遥远的绝唱》。 优美的笔调、率真的性情、悲天悯人的情怀, 是刘鸿伏结构散文的主要元素。他用细腻冷 艳的笔触描画日月山川,但绝不仅仅风花雪 月地泼洒文字。他把爱憎、忧思以及对理想 的寄托和表达,都天衣无缝地镶嵌在与自然 的对话中,勾画景致只是为了更好地烘托心 声。
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 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 远处。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 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
——景物细节,烘托渲染环境
细节描写的作用: 刻画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理 深化主题 推动情节的发展 渲染气氛 暗示影射社会环境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 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 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孙犁《荷花淀》)
——动作化的心理描写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 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 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只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 空的;一手 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 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鲁迅《祝福》) ——抓住特征绘肖像(尤其是眼睛)
细节:父亲落泪
我去买红薯,父亲一个人流泪,这里看出 父亲怎样的心情? •殷殷的父爱,拳拳的怜意。坚强的父亲却 不肯在儿子面前表露,父亲在压抑着情感。
细节:父亲叮咛
父亲为什么会对儿子提出这样低的希望? 可能性的解读: •父亲的淳朴 •父亲的现实 •庄稼人的狭隘 •山里人的自卑
刘鸿伏《父亲》课件
刘鸿伏《父亲》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刘鸿伏的散文《父亲》。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十五章“亲情与乡情”中的第二节,详细内容为通过分析文本,理解作者对父亲的情感表达,探讨父爱如山的特点以及子女对父爱的感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散文《父亲》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分析并评价作者对父亲的描绘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激发学生关爱家人、珍惜亲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散文中的描绘手法和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理解父爱如山的特点,培养学生关爱家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父爱的视频,引导学生感悟父爱的伟大,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课文阅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散文的内容和情感。
3. 内容分析:教师讲解课文,详细分析作者对父亲的描绘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例题讲解:分析文中一段具有代表性的描绘父爱的句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描绘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课文中的句子,运用所学描绘手法进行分析。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感人故事,加深对父爱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父亲》2. 主要描绘手法:比喻、拟人等3. 父爱特点:如山、深沉、无私4. 教学重点:分析描绘手法,感悟父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描绘手法,写一段关于父爱的文字。
示例答案:父亲,您是我生命中最坚实的依靠。
您的爱如同大海,深邃而宽广。
小时候,您那坚实的臂膀支撑起我成长的蓝天;长大后,您那关切的目光始终陪伴着我前行。
谢谢您,爸爸,您的爱是我永远的动力。
2.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父爱的文学作品,如朱自清的《背影》,加深对父爱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更好地理解父爱的伟大,学会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父亲1
这段话看似不近人情,却从另一个方面写 这段话看似不近人情, 出了始终关心儿子未来前途命运的父亲。 出了始终关心儿子未来前途命运的父亲。
表达方式研讨
(父亲)用颤抖的手解开外衣纽扣,从贴肉的衬衣 父亲)用颤抖的手解开外衣纽扣, 里撕开密密缝住的小口袋,那里藏着五十元钱, 里撕开密密缝住的小口袋,那里藏着五十元钱,父亲抽 出三十元, 家里穷,这点钱你拿着, 出三十元,说:“崽,家里穷,这点钱你拿着,莫饿坏 肚子。 我的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 肚子。”我的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在这天地间有什么 比这种深情更珍贵呢?我会活得很幸福也很体面的, 比这种深情更珍贵呢?我会活得很幸福也很体面的,我 的父亲!我不肯要,父亲眼红红的, 的父亲!我不肯要,父亲眼红红的,却一副要发脾气的 样子,我爱父亲,也怕父亲, 样子,我爱父亲,也怕父亲,只好从那布满老趼的大手 时接过两张薄薄的纸币,那是二十元, 时接过两张薄薄的纸币,那是二十元,却仿佛接过一座 沉甸甸的。 山,沉甸甸的。
理解句子( 理解句子(二)
你是这样崇拜土地与文化, 你是这样崇拜土地与文化,我也一样地崇 拜文字和父亲。 拜文字和父亲。
父亲崇拜土地是因为土地滋养了父亲的身体, 父亲崇拜土地是因为土地滋养了父亲的身体, 父亲崇拜文化是因为文化滋养了父亲的精神。我 父亲崇拜文化是因为文化滋养了父亲的精神。 崇拜父亲是因为父亲养育了我,文字改变了我。 崇拜父亲是因为父亲养育了我,文字改变了我。 就其本质而言,土地和文化是父亲的根和支柱, 就其本质而言,土地和文化是父亲的根和支柱, 而父亲和文字是我的根和支柱。 而父亲和文字是我的根和支柱。
理解句子( 理解句子(三)
为父亲,为自己,也为那养育过我的故土, 为父亲,为自己,也为那养育过我的故土, 我把所有翻开的日历都当做奋进的风帆。 我把所有翻开的日历都当做奋进的风帆。
《父亲》刘鸿伏
《父亲》刘鸿伏2020-11-05《父亲》刘鸿伏 1那一刻操透了多少父母的心,那一刻又苍白了多少父母的发丝。
他的父亲不会像朱自清《背影》里父亲的好命,他也不会把父亲的背影写的沉重、深情,他只会用浅浅的感情表达他深深的爱,会用浅浅的感情煽动人们的情。
刘鸿伏的“父亲”是不幸的,他也许会为自己身在大山感到自卑、狼狈,但他永远不会为有这样一个儿子而感到骄傲自豪。
离别之时,那贴肉的衬衣的小口袋里那三十元钱背后的辛苦是我们所想不到的,它凝聚了多少刘鸿伏“父亲”的血,催下了多少“父亲”的泪,更苍白了多少根“父亲”的青丝。
他曾经打过木、扛过岩石、也挑过生活重荷的挺直的背却被刘鸿伏发现他早已显得佝偻。
我的心儿此时早已触动,孩子们你们有多少人现在丰衣足食?甚至有的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那当久经风霜的父母患病卧床再不能为你操劳时,又有多少人能够为自己的父母端洗脚水,为他们洗脸??天下之大,没有说子别一日父母不牵肠挂肚的,也没有说士别三日父母不日夜思愁的。
王维曾诗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歌颂母亲的伟大无私,游子辞别母亲的依依惜别之情。
古代臣子李密曾奏:“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九岁不行,祖母愍其孤弱,躬亲抚养。
”祖母对他至亲的爱和抚养怎能不叫李密先行孝后行忠?怎能会让他看着患病的祖母孤独终老无人送终??是的,“百善孝为先”万事孝当头,那站在路头等你回家的、深夜为你盖被子的、在车站不停唠叨的、日日夜夜为你们将来奋斗的,不是别人,也不是别人的父母,那是生你养你的父母,是被你苍白了发丝的人。
当你坐在空荡荡带着空调的教室独自发呆时,当你在课堂上为所欲为想趴下就趴下想站着就站着时,当你踏进那乌烟瘴气、昏暗吵闹的娱乐场所时,会不会想到那一分分钟是你用金钱所买不到的,是你们的父母用他们的精力和时间在为你争取,有谁能看得见父母那般白发,又有谁能注意到那久经风霜的手已经不再是如年轻时白嫩了,那眼角额头的一条条皱纹是否会触动你的心灵??刘鸿伏会用浅浅的感情抒发对自己父亲的爱;王维会诗颂母亲的伟大与惜别之情;李密不会追逐名利,愿追随祖母,陪伴余生。
现代散文选读《父亲》
《父亲》教学设计岳巍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选取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2、通过读来品味文章的语言,从平平常常的语言中挖掘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3、体会父爱的无私和伟大。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播放刘和刚的《父亲》)百度音乐/song/484171?fm=altg3同学们,在这深情的歌声当中,我们更加体会到了父爱的无私与伟大。
正如歌词中所唱:不知不觉你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你眼角上添了皱纹;有老有小您手里捧着笑声,再苦再累您脸上挂着温馨。
这就是我们的父亲。
今天我们就随作家刘鸿伏一起走进他的情感世界,看一看他心目中的父亲。
(二)作者介绍刘鸿伏:1963年生,湖南安化人,中国现代作家,湖南某报的负责人之一。
主要作品:《绝妙人生》、《雅奏》、《遥远的绝唱》。
(让学生一起来回答)百度百科/view/1387230.htm(三)教学过程1、检查预习在课前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就是读课文,最少要读三遍,解决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提问:你读这篇课文的总体感受是什么?(也就是说你体会到了什么?)提示:感动、淡淡的忧伤、伟大的父爱。
2、写作手法赏析这样的事情,这样的情感,很多人都有,但却未能如本文表达得这样深厚,这样隽永,那么,这篇文章的感人的力量究竟何在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材料:生活琐事语言:朴实与诗化的结合(朴素的叙述与清丽的抒情)感情:真挚(1)材料赏析:你认为他选取的那些细节最为感人?把它读出来,并说说为什么?提示:※“那一夜,父亲喝得大醉,看我的时候,一脸的愧色。
”(既有骄傲和自豪,同时也有自责与内疚。
)※“从未出过远门,在泥土里劳作了一生的老父亲终于决定送我去千里之外的高等学府。
——父亲要送我,并不是因为我是那个山乡解放后几十年来第一名大学生,仅仅因为我是他的儿子,仅仅因为16岁的我连县城也没有去过。
”(大爱无言)※“回旅店的时候,我发现父亲的两眼红红的,正和一位中年服务员说着什么,服务员真诚地安慰着父亲。
父亲
罗中立《父亲》 罗中立《父亲》 父亲古铜色的脸记录着烈日的曝晒和风雨的 吹打, 吹打,条条车辙似的皱纹刻印着艰辛的劳作和岁 月的沧桑, 月的沧桑,柴耙似的双手到底种出多少金灿灿的 粮食,半碗浑浊的茶水映照出父亲干裂的嘴唇, 粮食,半碗浑浊的茶水映照出父亲干裂的嘴唇, 仅剩一颗牙齿的嘴巴,这一辈子究竟吃了些什么? 仅剩一颗牙齿的嘴巴,这一辈子究竟吃了些什么? 是多少蜜糖,还是多少黄莲 还是多少黄莲? 是多少蜜糖 还是多少黄莲?凹陷的眼睛里没有怨 没有悲伤;只有憨厚,只有慈祥, 恨,没有悲伤;只有憨厚,只有慈祥,只有深深 的企盼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的企盼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我似乎能听到他沉 重的喘息,看到他暴跳的青筋、奔流的血液, 重的喘息,看到他暴跳的青筋、奔流的血液,嗅 出他特有的烟叶味和汗腥味, 出他特有的烟叶味和汗腥味,感到他的皮肤的抖 父亲,我们的父亲! 动。父亲,我们的父亲!
在我们的每一寸进步中都 凝聚着父亲的心血, 凝聚着父亲的心血,孩子不 管走到哪里, 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父亲 的心! 的心!
作 业 : 描 绘 画 面 中 的 人 物
罗 中 立 《 父 亲 》
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
在你的生活中, 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让 你充分感受父爱的细节呢? 你充分感受父爱的细节呢? 模仿写法,流露真情,回忆 模仿写法,流露真情, 你与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 你与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抓住 一个最让你感动的细节, 一个最让你感动的细节,用你的 笔描绘出来, 笔描绘出来,写成一篇不少于三 百字的小作文。 百字的小作文。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刘鸿伏, 年生, 刘鸿伏,1953年生,湖南 年生 安化人,中国现代作家, 安化人,中国现代作家,湖南某 报的负责人之一。主要作品: 报的负责人之一。主要作品: 绝妙人生》 雅奏》 《绝妙人生》、《雅奏》、《遥 远的绝唱》。 远的绝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亲刘鸿伏
这许多年来,试着写了些东西,远在乡下的老父亲为此很是自豪。
父亲只能写写简单的家书,并不懂得文章。
但他向来很迷信那些能写会算的文化人,他把他们与旧时的举人、秀才一并称为“文曲星”。
因此,父亲常常在喝醉了酒的时候,喜欢拿了我的文章夸耀于那些乡邻朋友,希望从那些阳春的农夫、打鱼虾的渔人或瓦匠、木匠们艳羡又敬畏的眼神里获得一种安慰。
哦,我那乡下的老父亲,我那瓜棚柳巷总爱谈说树精狐仙的老父亲,其实,我那些拙劣的文字,在面对土地一样宽厚纯朴的你的一生时,它们又算得了什么呢?你因为它们而感到欣慰,我却如此深刻的感到一种悲哀。
写了那么些自己也觉寡味的东西,为什么偏偏就没有想到也应该写一写你呢?你是这样崇拜土地与文化,我也一样崇拜文字和父亲。
其实,我并没有一时一刻忘记。
这十多年来,在许多落寞失意的时刻,在客地清凉的鸣箫中,父亲一生中许多的片断和故事,总是那样苦涩而温馨的演绎在我的心灵深处,让我独自一遍遍的体验人生的凝重,生命是悲苦欢娱以及至善至美的人间亲情。
那些时候总是想着回归父亲的怀抱,重温往日的田园梦境。
但不能。
一双赤脚在山地的大雪中跋涉,那是父亲;一把斧头舞出清寒的月色在猫头鹰的啼叫里荷薪而归,那是父亲;一支青篙逼开一条莽阔大江,那是父亲;一犁风雨阵阵野谣披蓑戴笠的,那是父亲;一盏红薯酒就可以解脱一切愁苦的,那是父亲。
父亲哦,即使我手中的笔使得如你手中那根肉红的扁担一样得心应手,面对故乡苍凉的山影里渐渐凋谢的白发,我又能写些什么呢?
父亲说过,人是土物,离不开泥土的。
而我却离开了土地,那是十年前。
当时一个算命的瞎子预言我将来一定会客死他乡。
父亲便凄然,说:“鸿儿,有朝一日你也像父亲这般老时,就回乡下住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老了,就会想念故乡呢。
”
我黯然。
那时我十六岁。
记得是一个炎热的夏日中午,那是我和父亲最后一次顶牛犟嘴也是最后一次参与务农并从此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的时刻。
当那位赶了十几里山路送录取通知书的李老师站在绿森森的苞谷林里大声叫着我的名字时,我正扛着沉重的禾桶牛一样喘息着踉跄前行,父亲黑红着脸在背后气咻咻的数落我对于农事的愚笨,并大发感慨:“将来弄得不文不武,只怕讨米都没有人给留啰!”我便由委屈而痛苦而愤怒,开始和父亲顶牛。
也在这时,李老师却笑呵呵的将薄薄的一张纸递过来,那是大学录取通知书。
扔了禾桶,接了通知书,泪便不知不觉的涌了出来。
一时无语,只是望着远处黛绿的山色和清凉的河水发痴。
鹧鸪在深山里叫着,半是凄惶半是欣喜。
发怒的父亲依然黑着脸,没有一句表示高兴或者祝福的话,只说:“崽,你命好。
”转过身扛了禾桶匆匆远去,独我在无言的田野,感受一种无法言喻的别样的滋味。
山里的暮色升起来,村庄里传来亲切的犬吠声,还有晚风里斜飘漫逸的山歌子,还有河水和捣土筑屋的声音。
我忽然感到这种声音的另一种韵致,它们不再有从前的沉重忧郁。
那个夜晚,我的闻讯而来的众多乡亲,将祝福、羡慕、夸奖的话语连同爆响的鞭炮一古脑儿倾在我洋溢吉祥和喜气的老屋。
那一夜,父亲喝得大醉,看我的时候,一脸的愧色。
其实那时我早原谅了父亲中午的斥骂,并且在心里一次次说:父亲,请你原谅儿子的顶撞,这是第一
次,也是最后一次呵。
人生的偶然就是命运,但命运绝不仅仅只是偶然,崇拜泥土或崇拜书本,在某种意义上是一样的,但泥土与书本所涵括的内容却往往若我与父亲命运的内容,迥然不同又有许多相同,这也是偶然么?
那一夜,我失眠了。
从未出过远门,在泥土里劳作了一生的父亲决定送我去千里之外的高等学府。
平时父亲很严厉,很劳累,脾气很大,我几乎很少感受过别人有过的那种父子深情。
我受了很大的感动,我终于体味到父亲心中那份深藏的爱意。
父亲要送我,并不因为我是那个山乡解放后几十年来第一名大学生,仅仅因为我是他的儿子,仅仅因为16 岁的我连县城也没有去过。
父亲离土地很近而离繁杂的都市很远,他只想再做一次保护神,为着那份殷殷的父爱,为着那份饱经沧桑的心情。
当时父亲什么也没有说,我却感觉到了。
临行的那天,母亲、弟妹、乡邻以及我的那些好伙伴都来送行。
父亲头上裹着青头巾,腰间围着黑色包袱,一身只有走亲戚才穿的灰布衣,肩上挑着我的一只古旧的木箱和一卷铺盖走在前面。
母亲伤心的哭了,我也哭了,我的弟妹和那些好伙伴都哭了。
最后一次嗅着故乡的泥土、牛粪和稻草混和的气息,走下清凉的雾气弥漫的河岸,我和父亲坐了一只小小的乌篷船,开始了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旅程。
别了,我的曾经患难与共的亲人和伙伴;别了,我的贫瘠却慷慨的黑土地以及土地上那些金黄的麦穗和草垛,我只是你永远的莽苍里最孤独也是最野性的那一株,我只是你浑厚博大的血管里最炽热也最痛苦的那一滴。
那些忠厚的牛群,那些河岸上的风车和美丽苍凉的木屋;别了,我的多梦多歌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呵。
泪眼朦胧中,我向故乡挥一挥手,在越来越远的滩声中离去。
黄昏的时候,我和父亲终于到达县城,买好了去长沙的火车票,便在就近车站的一个旅店住了下来,县城其实很小,那时候却觉得很大很大,我的心里充满离别的伤感也同时生出一种对外面世界的恐惧。
父亲让我去外面买点吃食,他守着行李。
我知道家里很穷,便只在地摊买了几个凉薯抱回去,何况那时一点食欲也没有。
回旅店的时候,我发现父亲两眼红红的,正在和一位中年服务员谈着什么,服务员真诚的安慰着父亲。
我想父亲一定是哭了,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是从来没有流过泪的,我的心陡然沉重起来,后来父亲告诉我,服务员看他一个人默默流泪,便关切的询问。
父亲告诉他儿子考取大学的事,并说,儿子还小,又是乡里人,穷,怕将来受人欺侮,想起这些,便不由得落泪。
第二日乘长途汽车往长沙,在车上整整颠簸了一天,窗外的山峰由大到小,由小到一望无垠,渐渐接近比县城大很多倍的都市。
好不容易找到火车站,在一位好心人的引领下在售票处买了去武汉的车票,是当晚九点的。
我和父亲疲惫不堪的坐在候车室的长条椅上,不敢挪动半步,唯恐走失。
默默的等待,望着来来去去的红男绿女,望着窗外拔地倚云的建筑,有如梦幻一般,不知是羡慕还是自卑?
说不出,心里酸涩而茫然。
终于到了上车的时候,我和父亲随了奔跑的人群,抱着行李惶惑的向前冲去,夜色昏朦
中,灯火里,第一次看到那钢铁的庞然大物,心中充满恐惧和压抑感。
车上人太多,挤得厉害,又值酷暑,在各种令人窒息的气味围困中我和父亲被挤站在车厢的尾部,将身体缩了又缩,依然被人群挤过来挤过去。
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深深的怀念那宽广的绿野和清新的晨风,那只能在故乡才有。
站了整整一夜,次日早晨八点车到武汉,一个比长沙还要大得多的古老美丽江城。
在浩浩东去的长江之滨,在白云黄鹤的故乡,在生长着满山桂树的校园,从此开始了我的四载寒窗苦读,也开始了一种与父亲以及乡下伙伴完全不同的奋斗之路。
十年前父亲担着行李,和我一起踏入那座辉煌而庄严的高等学府,作为庄稼人,布衣草履的父亲在看到从校门口走出的一群群风采翩翩、气宇轩昂的大学生时,悄悄的对我说:“崽,我不图你有什么大出息,将来混得和他们一般人模人样儿,我就满足了。
”父亲陡然有了一种巨大的自卑感,在他连做梦也想象不出的这偌大的学府面前,父亲作为一个山里人几十年造就的倔强和自信心,彻底崩溃了。
他已预知作为山里人的儿子的将来当会充满坎坷和忧患,在这样的世界,混成人模人样已是侥幸,他的希望也仅止于此了。
父亲在我的大学住了一日,中文系的一位朱老师对我和父亲怀着一种好奇和惊讶,也怀着一种怜悯和感动,她细心的安排了我们的住宿,并带了我和我父亲用了一整天的时间走遍了琉璃碧瓦、绿树披拂的美丽校园。
父亲试图用他的方言与朱老师交谈点什么,但朱老师不懂,父亲便怏怏。
父亲要走了。
我去送他,父亲反反复复的叮嘱着已经重复了无数遍的话语,我说我都背得出了,父亲便努力笑一笑,用他粗糙的大手抚了抚我的头,沉默了。
到了校门口,父亲不让再送了;临上公共汽车的时候,父亲忽然站住,用颤抖的手解开外衣钮扣,从贴肉的衬衣里撕开密密缝住的小口袋,那里藏着五十元钱,父亲抽出三十元,说:“崽,家里穷,这点钱你拿着莫饿坏肚子。
”我的眼泪刷刷的流了下来,在这天地间有什么东西比这种深情更珍贵呢?我会活得很幸福也很体面的,我的父亲!我不肯要,父亲眼红红的,却一副要发脾气的样子。
我爱父亲,也怕父亲,只好从那布满老茧的大手里接过二张薄薄的纸币,那是二十元,却仿佛接过一座山,沉甸甸的。
父亲不再勉强,把剩下的三十元重新放回原处,低了头,慢慢转过身去。
在那一刻,我分明看见父亲两鬓已钻出丝丝白发,而他曾经扛过竹木、扛过岩石也挑过生活重荷的挺直的背,此时已显得佝偻了。
望着黑头巾、青包袱、灰布衣的父亲的背影,我的心一阵颤栗。
父亲登上了公共汽车,只把那背影留给我。
就在车子启动的那一刹那,父亲猛地转过身来,深深的看了我一眼。
啊,父亲,他在流泪!我分明看见两道晶亮的泪泉从父亲古铜色的脸上流过!不流泪的父亲流泪了,不是因为悲哀。
十年后,那背影依然如此清晰的呈现在我的心中。
十年前,我还没有读过朱自清的《背影》,后来读了,我感到一阵震撼,但并不如何感动。
朱先生虽然把父亲的背影写得沉重、深情,但他的父亲毕竟不如我父亲苦难,活得比我那与泥土、风雨结缘的父亲轻松快乐。
我的父亲的背影,我永远像山一样挺立的父亲,是我生命的路碑。
为父亲,为自己,也为那养育过我的故土,我把所有翻开的日历都当作奋进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