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对外开放(5)》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我国对外开放的时间、设立的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特点和作用。

2、知道我国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对外开放的区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3、掌握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时间和意义。

4、认识:改革开

放是强国之路。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1、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理。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互助交流、合作探究等。

【学法指导】渗透指导、交流指导、点拨指导等。

【学习流程】

本节课学习《对外开放》,以“知识树”进行导航,通过超链接等手段,展示每一环节。整体上分五步进行:(一)展示目标;(二)知识梳理;(三)合作探究;(四)课堂小结;(五)当堂达标。

(一)导入新课:

屏幕展示“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回顾“1、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是

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其目的是什么?2、中共十四大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出的‘唯一正确道路’是什么?”

学生回答,之后总结归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

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指

对内改革,包括农村和城市;开放指对外开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对内改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9 课对外开放。

(二) 展示目标

屏幕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生自读,之后,教师简要解读,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三) 知识梳理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屏幕展示:“1、经济特区建立的时间?2、第一批经济特区有哪些?

3、经济特区的特点是什么?

4、设立经济特区有何意义?”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之后回答,并强化记忆。最后,教师结合现实生活进行精讲点拨。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屏幕展示:“1、扩大过程:① 1984 年,中国进一步开放﹍﹍﹍、﹍﹍﹍、﹍﹍﹍、﹍﹍﹍、﹍﹍﹍、﹍﹍﹍等14 个沿海城市。② 1985 年,中国又把﹍﹍﹍﹍﹍、﹍﹍﹍﹍﹍、﹍﹍﹍﹍﹍﹍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③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以及其他沿海地

区的一些市县。④ 1988 年,建立﹍﹍﹍﹍经济特区。⑤ 1990 年,建立﹍﹍﹍﹍开发区。⑥ 1992 年,相继开放﹍﹍﹍、﹍﹍﹍等沿江城市;﹍

﹍﹍等陆地边境城市;﹍﹍﹍、﹍﹍﹍﹍﹍﹍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州首府。

⑦随后几年,又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市县。”

之后,学生根据屏幕提示读课文,找出答案。然后,展示历史地图“对外开放的新格局”,让学生通过地图,进一步理解、掌握我国对外开放

格局的形成过程,增强直观性和生动性。

之后展示“2、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这样一个﹍﹍﹍、﹍﹍﹍、﹍﹍﹍的对外开放格局。”师生互动进行总结、归纳我国对外开放形成的格局。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屏幕展示:“1、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时间、意义分别是什么?”学生看书后回答,最后展示参考答案。

(四)探究点拨

(一)屏幕展示探究问题:

1、议一议:我国建立的最早的经济特区是哪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有何意义?

2、合作探究: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有何不同?

(二)小组讨论完成,之后,屏幕展示参考答案。

(五)归纳总结

师生互动,以“知识树”的形式完成本课主要内容的归纳总结,在此

过程中,学生进一步记忆、巩固。

(六)当堂达标

1、屏幕展示测评要求:独立完成导学案“当堂达标”之后,展示参考

答案。

2、师及时适当点评、点拨,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精讲点拨。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把握,对主要的知识点进行“分块” 强化记忆,学生互助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明确问题答案,在此基础上理解、归纳、记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效果很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