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互涵以养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 邬建卫 , 男 , 1962年 8月生 ; 副教授 , 研究方向 : 体育教育与传统养生 。
·64·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年第 31卷
一 , 尽终天年 。 311 动静适度
《周易 》指 出 “动 静 不 失 其 时 , 其 道 光 明 ”, 动与静 , 一阳一阴 , 相互依存 , 不可偏废 , 也不可太过 。从 《内经 》的 “不妄作劳 ”到孙思 邈的 “养性之道 , 常欲小劳 ”, 都强调动静适度 。
形体的动静状态与精气神的生理功能状态有着 密切关系 , 《吕氏春秋 ·尽数 》说 : “形不动则精不 流 , 精不流则气郁 。”静而乏动则易导致精气郁滞 、 气血凝结 , 久即损寿 。《修真秘要 ·真人养生铭 》 指出 “人欲劳于形 , 百病不能成 ”, 形体的运动可 使精气流通 , 气血畅达 , 增强抗御病邪的能力 , 提 高生命活力 。适当运动不仅能锻炼肌肉 、四肢等形 体组织 , 还可增强脾胃的健运功能 , 促进食物消化 输布 。华佗指出 : “动摇则谷气得消 , 血脉流通 , 病不得生 。”脾胃健旺 , 气血生化之源充足 , 故健
静其性也 。性能虚静 , 尘念不生 , 则真机自动 。动 者非心动 , 是气之动也 。气机既发动 , 则当以静应 之 。” 3 动静结合的养生法则
养生学基于这种对生命动静相依的深刻认识 , 强调了动静结合的养生法则 。提出生命需要运动 , 倡导适宜运动的 “小劳之术 ”; 形体宜动 , 以导引 、 推拿 、调气 、咽津等传统养生方法以及各种劳动 、 体育运动之类形体之动 , 使精气流通 , 气血和调 , 气机顺畅则百病不生 ;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 神机 亦宜动 , 勤用脑以锻炼思维的灵敏度 , 中国传统养 生学中的存想就是锻炼 “脑动 ”的一种好方法 。动 静相依 , 养生学重视相对的静养 。形宜静养 , 反对 形体过劳 , 强调 “坐不欲至倦 , 行不欲至劳 , 频行 不已 , 然宜稍缓 ”; 神宜静养 , 强调 “静则神藏 , 躁则消亡 ”。总之 , 动与静 , 必须结合 , 二者必须 适度 , 不能出现单方面的太过或不及 , 即如 《周 易 》所说 : “动静不失其时 , 其道光明 。”
2008年 6月第 31卷第 2期 Jun12008, Vol131, No12
中医药养生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63·
动静互涵以养生
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卫
(成都中医药大学 , 四川 成都 611137)
关键词 : 动静 ; 养生 中图分类号 : R212; R9141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420668 (2008) 0220063202
《素问 ·灵兰秘典论 》说 : “主明则下安 , 以此 养生则寿 ,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 ……以此养生 则殃 。”由于神对形起着主宰作用 , 因此 , 我国历 代养生家十分重视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 认为神气 清静 , 可致健康长寿 。如 《文子 》所说 : “太上养 神 , 其次养形 。神清意平 , 百 节皆宁 , 养生 之本 也 。肥肌肤 , 充腹肠 , 开嗜欲 , 养生之末也 。”
康长寿 。要完美地完成一项运动需要全身各部分协 调 , 要通过思考和实践掌握其中的要领进行 , 当一 个人通过努力能够非常好地完成某项运动常使人产 生满足感和欣快感 , 因此适当的运动还能愉悦心 情 、增进智慧 。炼形的方法多种多样 , 如劳动 、舞 蹈 、散步 、导引 、按摩等 , 通过活动形体来调和气 血 、疏通经络 、通利九窍 、防病健身 。 313 静以养神
任何生命变化都是在动静这种动态平衡中产生 的 , 绝对的动使生命活力持续 , 绝对的静则生命终 止 。即 《素问 ·六微旨大论 》所说 : “成败倚伏生 乎动 , 动而不已 , 则变作矣 ……不生不化 , 静之期 也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 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 非出入 , 则无以生长壮老已 ; 非升降 , 则无以生长 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 , 无器不有 ”。 2 相对的动静是人体的生理表现的两种形式
动和静 , 是物质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产生的运动 形式 , 是对事物动态表现形式的高度概括 。诚如 《类经附翼 ·医易 》所说 : “天下之万理 , 出于一动 一静 ”。动与静 , 不可分割 , 动是绝对的 , 静则是 相对的 , 在绝对的运动中包含相对的静止 , 在相对 的静止中又蕴伏着绝对的运动 。并以此形成动态平 衡 。王夫之对此言简意赅地阐发道 : “太极动而生 阳 , 动之动也 ; 静而生阴 , 动之静也 ”; “静即含 动 , 动不舍静 ”; “静者静动 , 非不动也 ”。中医学 吸收了对动静的哲学认识 , 赋予其在生命科学中的 具体内涵 。 1 动静是生命变化的依据
《素问 ·痹论 》指出 “静者神藏 , 躁者消亡 ”, 由于 “神 ”有任万物而理万机的作用 , 常处于易动 难静的状态 , 故人之心神总宜静 , 清静养神显得特 别重要 。正如 《医述 》所说 : “欲延生者 , 心神宜 恬静而无躁扰 。”静以养神 , 传统养生学称为守神 。 《老子 》认为 “静为躁君 ”, 主张 “至虚极 , 守静 笃 ”, 即要求 尽量排 除杂 念 , 以 “至 虚 ”与 “守 静 ”的功夫 , 达到心境空明宁静的境界 。《内经 》 从医学角度提出了 “恬淡虚无 ”的摄生防病的思 想 。后世的很多养生家对 “去欲 ”以养心神的认 识 , 无论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有深化和发展 。三国 的嵇康 , 唐代的孙思邈 , 明代的万全等都有精辟的 论述 。然而心神之静 , 不是提倡饱食终日 、无所用 心 , 而是指精神专一 、摒除杂念 、心无妄用 。清代 的曹庭栋在总结前人静养思想的基础上 , 即指出 “心不可无所用 , 非必如槁木 , 如死灰 , 方为养生 之道 ”、“静时固戒动 , 动而不妄动 , 亦静也 ”。正 常用心 , 能 “思索生知 ”, 对强神健脑会大有益处 ; 若心动太过 , 精血俱耗 , 神气失养而不内守 , 则可 引起脏腑和机体的病变 。静神养生的方法也是多方 面的 , 如少私寡欲 、调摄情志 、顺应四时 、常练静 功等 。
动静适宜是养生一大法则 , 养生实践中应通过 权衡来决定动静适宜的具体量度 。一般而言 , 体力 强的人可以适当多动 , 体力较差的人可以少动 , 皆 不得疲劳过度 ; 病情较重 、体质较弱的 , 可以静功 为主 , 配合动功 , 随着体质的增强 , 可逐步增加动 功的分量 ; 早晨先静后动 , 以升发阳气 , 晚上先动 后静 , 以潜藏神气 ; 春夏宜动 , 秋冬宜静 。 312 动以炼形
人体的生理概括而言就是阴精与阳气的功能表 现 , 是相对的动静 。阴精主静 , 是人体营养的根 源 ; 阳气主动 , 是人体运动的根本 。具体而言 , 人 的生理皆是相对的动静 , 如 : 睡为静 , 醒则为动 ; 坐卧为静 , 走跳为动 ; 清代张培仁 《妙香室丛话 》 说 : “静之义有二 : 一则身不过劳 , 一则心不轻 动 ”; 《老老恒言 》则认为 “动而不妄动 , 亦静 也 ”; 清代柳华阴 《金仙证论 》也说 : “夫静者 ,
综上 , 足见只有做到动静兼修 , 动静适度 , 才 能达到 “形与神俱 ”、内外和谐 、 “尽终天年 ”的 养生保健目的 。
(收稿日期 : 2007207213)
动 、静 、形 、神之间是相互依存 、协调统一的 辨证关系 : 形是动静变化的物质基础 ; 神既是物质 的动静变化的主宰 , 也是物质运动的外在表现 ; 动 静变化的结果能生养形质 , 保养精神 。张景岳在 《类经 》中指出 : “人禀天地阴阳之气以生 , 借血肉 以成其形 , 一气周流于其中以成其神 , 形神俱备 , 乃为全体 。”说明人体生命的正常存在依赖于动 、 静 、形 、神四者的协调统一 。因此 , 养生应动静结 合 , 刚柔相济 , 动为健 , 静为康 , 动以养形 , 静以 养神 , 柔动生静 , 精以生气 , 气化生 神 , 形 神合
日常生活中保持动静的适宜 , 主要是适度劳 逸 。否则 , 过劳或过逸都会影响健康 。如 《素问 · 宣明五气 》即指出 : “久视伤血 , 久卧伤气 , 久坐 伤肉 , 久立伤骨 , 久行伤筋 。”宋代程颢 、程颐的 《二程集 ·论学 》更为明确地指出 “动静节宜 , 所 以养生也 ”。练功锻炼也必须动静适度 。中国传统 的一些体育运动 , 其性质多是外动而内静 、动静结 合 。外动即形体在运动 , 内静即指精神内守 。太极 拳 、五禽戏 、八段锦等导引术式和推拿按摩等均应 达到 “动中求静 ”、 “以静御动 ”的要求 。而传统 的调气 、存想 、咽津等气功锻炼 , 其性质则多以静 为主 、外静而内动 。外静是指在练功时 , 不论坐式 或卧式 , 一般均闭目垂帘 , 身体静止不动 ; 内动则 是指在身体静止不动的情况下或以意行气 , 或以意 动脑 , 或以意咽唾 。这种 “外静内动 , 静中有动 ” 的练功 , 是通过调控意识 、呼吸 、思想 、唾液吞咽 等去调整内脏功能活动 , 调整免疫机能 , 加强身体 稳态机制 , 从而提高防病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