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互涵以养生

合集下载

第四章:养生的基本法则

第四章:养生的基本法则
(《论语》)
2、体质有异: 三阴三阳划分法: 少师曰: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 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 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举措不 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此太阳之人也。 太阳之人,其状轩轩储储,反身折腘,此太阳之人也。 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必谨调之,无脱其阴,而泻其阳,阳重脱者 易狂,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
调养脾胃的方法
调养脾胃 饮食调节 药物调养 精神调摄 针灸按摩 气功调养 起居劳逸
庄周曰:“人之可畏者,衽席饮食之间, 而不知为之戒也。” 保精护肾,在于培补精气,协调阴阳; 调养脾胃,在于增强运化,弥补元气。 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是全身形、 防早衰的重要途径。
三、清净养神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内经》) 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内经》) 清净,为天下正(《老子》)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内经》)
脏腑、气血、 精气的生理运动
脑力、体力活动 和体育运动的总和
“内在运动” 维护生命机能的 “供给性”运动
“外在运动”
保持生命活力的 “消耗性”运动

系统论和控制论研究认为,生命经常处于对称、 系统论和控制论研究认为,生命经常处于对称、协 动态、稳定、平衡状态。 调、动态、稳定、平衡状态。 人体的对称失调、失衡、 人体的对称失调、失衡、失稳是导致人体生理功能 低下和早衰、疾病的重要原因。 低下和早衰、疾病的重要原因。
保养正气乃是延年益寿之根本大法
正气旺盛,精力充沛,健康长寿; 正气虚弱,精神不振,多病早衰。
保养正气重在脾肾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故善为医者,必责其本,而本有先天后 天之辨。先天之本在肾,肾应北方之水, 水为天一之源。后天之本在脾,脾应中宫 之土,土为万物之母”。 (《医宗必读·脾 为后天之本论》)

运动生阳,静养生阴,动静结合,阴阳平衡是康寿之道

运动生阳,静养生阴,动静结合,阴阳平衡是康寿之道

运动生阳,静养生阴,动静结合,阴阳平衡是康寿之道按中医的观点,人的身体健康是要平衡。

它包括阴阳平衡和五行平衡。

五行平衡主要表现在五脏六腑的和谐上及五脏六腑的生克上。

阴阳平衡,按照的阴阳原理,动则生阳,静则生阴。

比较而言,练动功的,动则生阳可以增强精力,提高工作效率;练静功的,静则生阴,可以降低人体的消耗,人的寿命相对较长。

只静不动是错误的,只运动不知道好好休息就更不对。

正确的养生方法应该动静相兼,刚柔相济。

这是因为,神属阳,在生命活动中易于动而耗散,难于清静内守,务须养之以静;形属阴,易静而难动,故养形以运动为贵。

所以,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兼修,形神共养,才能使体内气血流畅,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偏于动养还是偏于静养,应因人而异。

阳虚者应以动养为主,但不可过于剧烈;阴虚者应以静养为主,但也必须配合动养。

一、动养。

腹围大、血脂高、胆固醇高,有这方面遗传因素的人,就应以动养为主、静养为辅。

动养包括:跑、跳、走、爬、打球、游泳、骑车等。

对于一些肥胖超重的稍强一些的运动锻炼来减肥、降低体重指数,以防治初期糖尿病、高血压病而相当部分人是不宜做剧列活动。

高血压合并心脑病、糖尿病合并心脑病等慢性病症的中、老年人更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发生不良事件。

二、静养。

静养包括:静坐、睡眠、闭目养神、打太极拳等。

总的来说,腹围不大、血脂不高、胆固醇不高,没有这方面遗传因素的人,可以静养为主、动养为辅;静养并不是一点儿也不动,而是散散步,打舒缓一些的太极拳,练练气功,练练书法,静心用脑读书思考等。

读书思考可促进大脑微循环,改善脑代谢,通过大脑来协调改善全身功能人在静养状态下,神经紧张度放松,呼吸、心率、血压、体温都相应降低,这种新陈代谢减缓的积累效应,势必使寿命得以相对延长。

特别是修练气功者,调身、调息、调心,静坐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真气内守,静极生动,经络通畅,气血运行不息,身体各种物质得以更新,各种机能得以提升。

动静相宜,造就太极拳的养生之效

动静相宜,造就太极拳的养生之效

动静相宜,造就太极拳的养生之效拥有太极智慧与力量太极拳可以养生,是不容置疑的。

不过,太极拳是怎么达到养生效果的,却是大部分人不能准确回答的问题。

一般中医师会回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活动关节使气血畅通,从而强身健体。

若是,其他运动也可做到,何必太极拳?太极拳应有其独到之处。

根据今天运动生理学的资料,大部分运动都可以改善身体素质。

在太极拳方面,科研数据显示有关耗氧量、肺活量、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动脉血乳酸含量、血流量、ATP含量、脑电图显示的α波等,都正面肯定太极拳对健康的帮助。

缓慢而专注的太极拳演练,有降血压、促进血液循环、降低心血管病机会、减少关节炎发生、改善睡眠质素、调节情绪、助长消化、减轻罹患肠胃疾病机会、增强免疫功能等。

静功炼心也炼命太极拳是动功,而运动可以养生;静功是打坐,静功又如何养生呢?动功的养生基础在其动,体内因动而有所改善,这逻辑当然不适用于静功。

或许我们用另一个角度说:动功炼身,静功炼心。

这是儒佛道皆用的说法。

儒家以打坐追求天人合一,朗现良知;佛家静中出慧,臻至般若。

但静坐不仅炼心性,求意境,它对形躯的影响也是直接而明显的。

静坐炼心,主要的改变在情欲。

情绪得到改善,体内器官的气机通畅,身体质素便能提升,故性功也影响着形躯生命。

中医说,七情六欲可以致病。

静功的养生之路明显与动功不同。

打坐的养生效验又似乎不比运动低。

过去几十年气功热给我们重要的启示是:论治病,气功打坐比运动来得出神入化。

传统道家打坐工夫是内丹修炼的方式,其功效小则强身,大则通神。

养生以炼气为首内丹学以气为修炼对象。

气是一切生命之源,有气则生,无气则死。

人体以气为本,气旺则强健,气弱则衰靡。

中医以气的盛衰来解读健康状况。

不过,打坐修炼的气是“真炁”。

真炁可以说是无形之气,是一切有形之气的基础。

天赋的气叫“元炁”(一般写作元气),亦即“先天气”。

无形的元炁建构生命,化成有形的气。

中医讲的肝气、胃气、脾气、肾气等,都属于有形的气,是“后天气”、体内第一部“发电机”。

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动静互涵

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动静互涵

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动静互涵《中医养生学》 > 第三章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第六节动静互涵一、动静互涵的概念动和静,是物质运动的两个方面或两种不同表现形式。

人体生命运动始终保持着动静和谐的状态,维持着动静对立统一的整体性,从而保证了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功能。

《周易》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者,立本者也”。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的变化,无不是阴阳相互对应的作用,在阴阳交错的往来中,阴退阳进,阳隐阴显,相互作用,相反相成,生化不息。

王夫之《周易外传》说:“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

辨证法认为,孤阳不生,独阴不长。

故阴阳互涵互根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法则,也是生命活动的要谛。

《思问录》谓:“太极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又《张子正蒙注》说:“动而不离乎静之存,静而皆备其动之理,敦诚不息,则化不可测。

”这就是说“动”不离“静”,“静”不离“动”,“动静”相对立,而又相互依存。

因此,无论只承认运动或者只承认静止的观点都是不对的。

所以王夫之又说:“流俗滞于物以为实,遂于动而不返,异端虚则丧实,静则废动,皆违性而失其神也”(《张子正蒙注》)。

只承认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把运动和静止割裂开来,都是违反事物运动变化的本质的。

朱熹亦明确指出:“静者,养动之根,动者所以行其静”。

动与静互为其根.无静不能动,无动不能静,阴静之中已有阳动之根,阳动之中自有阴静之理,说明动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古代哲学认为,既无绝对之静,亦无绝对之动。

“动静”即言运动,但动不等于动而无静,静亦不等于静止,而是动中包含着静,静中又蕴伏着动,动静相互为用,才促进了生命体的发生发展,运动变化。

二、生命体的动静统一观生命体的发展变化,始终处在一个动静相对平衡的自身更新状态中。

事物在平衡、安静状态下,其内部运动变化并未停止。

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平衡就要破坏而呈现出新的生灭变化。

动静调适宜养生

动静调适宜养生

龙源期刊网 动静调适宜养生作者:践之来源:《现代养生》2004年第08期有句养生格言说:“生命在于运动”。

医学之父波克希拉底还说过一句传世名言:“阳光、空气、水和运动,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

”都强调了运动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

运动有益健康,许多专家还列举了大量例证。

动物学家经过调查发现:生活在山野间的大象,经常奔走活动,寿命可活到200多岁;而一旦被人捕获,关进动物园,尽管生活条件比野外优越,却只能活到80多岁;在山林中生活的野兔,平均寿命可活15年,而自幼就养在笼子里的家兔,虽然吃得好,生活舒适,可平均寿命不过4-5岁。

其它野生动物,一般都比圈养之后寿命要长。

其原因是,野生动物为了觅食、生存、自卫,常要东奔西跑,身体得到活动锻炼。

医学家研究认为,适宜的健身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使气血通畅,增强抗病能力;经常运动还可以强健脾胃,提高心肺功能。

我国古代医家华佗曾说:“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只要能坚持运动锻炼,就可以促进人体健康。

近日,与一位书法界的朋友交流养生之道,我谈及运动(包括脑运动,常用脑,勤思考)可健身的亲身感受,并将我学得的一点运动养生的知识转述于他。

朋友肯定运动和脑运动的健身之功,却又以其书法家注重的静态养生心得教我。

他说:要善于养生,还不能只强调形体的“动”,忽略了心境的“静”。

应力求动静兼修,把“动”与“静”适当地结合起来。

他的体会是:每当他运笔书写时,心境便自然放松,调息入静。

使行笔动于外而静守于内,动炼形体而静炼精神,由动入静,而又静中制动,形成动静的和谐结合,这样的动静相宜,也就利于养生。

他继而向我畅述:我国古代的养生家、思想家都注重“静神”,即清静以养神。

所谓“清静”,就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

这种宁静的心态,是最利于身体健康的。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专家都非常重视思想平静与健康关系的研究。

生理学家研究证实,人在入静后,生命的中枢大脑又回复到儿童时代的大脑电波状态,使人的衰老生化指标得到“逆转”。

中医养生要强调动静结合

中医养生要强调动静结合

中医养生要强调动静结合运动和静养是中国传统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

生命在于运动是人所共知的保健格言,它说明运动能锻炼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可以增强体质,防止早衰。

但并不表明运动越多越好,运动量越大越好。

也有人提出生命在于静止,认为躯体和思想的高度静止,是养生的根本大法,突出说明了以静养生的思想更符合人体生命的内在规律。

以动静来划分我国古代养生学派,老庄学派强调静以养生,重在养神;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动以养生,重在养形。

他们在养生方法上虽然各有侧重,但本质上都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共养。

只有做到动静兼修,动静适宜,才能瑕与神俱,达到养生的目的。

1.静以养神我国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神气清静,可致健康长寿。

由于神有易动难静的特点,神有任万物而理万机的作用,故情静养神就显得特别重要。

老子认为静为躁君,主张致虚极,宁静笃,即要尽量排除杂念,以达到心境宁静状态。

《内经》从医学角度提出了恬淡虚无的摄生防病的思想。

后世的很多养生家对去欲以养心神的认识,无论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深化和发展,三国的嵇康、唐代的孙思邈、明代万全等都有精辟的论述。

清代的曹庭栋在总结前人静养思想的基础上,赋予静祌新的内容。

他说: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为养生之道。

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

曹氏对静神的解释使清静养神思想前进了一大步。

静神实指精神专一,摒除杂念及神用不过。

正常用心,能思索生知,对强神健脑大有益处。

但心动太过,精血俱耗,神气失养而不内守,则可引起脏腑和机体病变。

静神养生的方法也是多方面的,如少私寡欲、调摄情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等。

就以练静功而言,其健身机制却体现出由动人静、静中有动、以静制动、动静结合的整体思想。

练静功有益于精神内守,而静神又是气功锻炼的前提和基础。

2.动以养形形体的动静状态与精、气、神的生理功能状态有着密切关系,静而乏动则场导致精气郁滞、气血凝结,久即损寿。

动静结合,养生的最高境界!

动静结合,养生的最高境界!

动静结合,养生的最高境界!靜觀山河巫娜 - 蓮心不染 (筆墨有法喜禪悅在新聲古琴巫娜) 文|网络编辑|禅音生命在于运动?还是生命在于静止?爱动的,爱静的,都有长寿的。

那么,究竟是爱动好,还是爱静好?怎么样对健康更有利呢?其实,仔细阅读古代中医经典,中医历来不是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因素的,而是强调动静结合,我总结中医关于动和静的结合的具体方式,精髓应该是外动内静,身动心静。

心静恬淡,防病当先与外动相比,我们更要强调的是内静。

中医养生历来强调心态的淡泊平静,《黄帝内经》就明确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大家看看,精神内守,病心安理得,悠闲自在,对于疾病的预防都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样的人不容易得病,不容易得病当然就易于长寿。

相反,如果情绪不好,对健康就起不到好的作用,还容易诱发各种疾病。

生活中常见、小说里面常写的急火攻心、忧郁而死、相思成疾、大喜过望的范进中举而发癫狂等,都是情绪不佳带来的恶果。

外动内静。

身动心静,做到动静结合,才是养生的高境界。

运动虽好,适度为要《吕氏春秋·尽数篇》记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唐代中医养生大家孙恩邈就体会到运动能够使“百病除行,补益延年,眼明轻健,不复疲乏”。

18世纪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说“生命在于运动”,这句名言充分强调了运动对保持人体健康、祛病延年所起的积极作用。

看来,无论古今中外,观点应该是一致的,就是正确的运动对健康肯定是有利的。

外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传统的运动方式有的有浓厚的中医特色,比如有练气功、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放风筝、钓鱼等;还有被动的运动,如按跷,即不是锻烁看自己运动,而是借助他人之力,使自己的肌肉关节等发生运动,眼下比较流行的推拿按摩、足底按摩、韩式松骨、泰式按摩等均属于此类。

现代人的运动更是丰富多彩,爬山、跑步、散步、各种球类、武术、游泳、蹦迪、蹦极等,各种新鲜的国外传来的娱乐和运动融为一体的也是层出不穷,各人可根据自己的年龄、体质、兴趣、锻炼基础和其他条件来选择。

中医养生原则

中医养生原则

中医养生基本原则——保养正气,慎避邪气
三、清静养神,真气从之
《素问.移精变气论》:“得神则昌,失神则亡”
“静神”指精神专一,屏除杂念及神用不过。它有
两层含义:一是机体不可过劳;二是指心不轻动,
以便保持生理和心理的平衡。
清静养神的方法:少私寡欲、调摄情志、顺应四时 、常练静功等。
中医养生基本原则——保养正气,慎避邪气 四、慎避邪气,正气安和
腰部(肾俞)按摩法:两手掌对搓至手心热后,分 别放至腰部,手掌向皮肤,上下按摩腰部,至有热 感为止。可早晚各一遍,每遍约200次。可补肾纳气
脚心(涌泉)按摩法:每日临睡前用温水泡脚,再
用手互相擦热后,用左手心按摩右脚心,右手心按
摩左脚心,每次100次以上,以搓热双脚为宜。此法 有强肾滋阴降火之功效。
食不节,杀人顷刻”。《退庵随笔》:“所食
欲多,心愈塞,年愈损”.美国抗衰老专家希尔
严肃地指出:“长期饱食是用牙为自己掘墓。”
三餐分配要合理。一般早、中、晚餐的能量分
别占总能量的30%、40%、30%为宜。
中医养生基本原则——保养正气,慎避邪气
按摩、艾灸足三里: • 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脊外一横指。 • 理脾胃、调气血、助消化、补虚弱。 强壮保健要穴。《外台秘要》: “三里养先后天之气,灸三里可使 元气不衰,故称长寿之灸。”
《素问.玉机真脏论》:“邪气胜者,精气衰也” 邪气是机体发病的触发因素,应避免六淫入侵、七 情内伤、饮食劳伤、金刃外伤、虫兽灾害等,使正 气安和,不受损耗。
中医养生基本原则
第二节
天人相应,和谐统一
中医养生基本原则——天人相应,和谐统一
一、积极主动,顺应自然
“天”-----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动静结合:中医推荐的运动养生

动静结合:中医推荐的运动养生

动静结合:中医推荐的运动养生运动养生是近年来健康生活方式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一个方面。

在中医理论中,运动被视为维持健康、预防疾病的重要方式之一。

中医强调“动静结合”的理念,通过将动态的锻炼与静态的休息、调节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实现调养身体、舒缓压力、提升免疫力的效果。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医推荐的运动养生理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中医运动养生理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包含阴阳和五脏六腑,而运动能够有效地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身体机能。

动静结合的理念来源于《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的思想,即通过合理的运动和休息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调和阴阳中医强调阴阳平衡。

动态运动可以促进阳气升发,而适当的静态休息则起到固本培元、滋养阴气的作用。

通过合理安排动态与静态活动,可以保持身体阴阳的协调,提高抵抗力,抵御外邪。

强健脏腑运动在中医里不仅仅是锻炼肌肉,更重要的是对脏腑功能的调节。

比如,适当的心肺锻炼能够增强肺功能,提高呼吸系统的抗病能力,而肝脏健康则依赖于下肢肌肉的活动来促进血液循环。

疏通经络经络是连接五脏六腑与四肢百骸的通道,通过运动可以有效改善气血流通,疏通经络,预防诸多慢性疾病及日常劳损。

因此,中医提倡培养一些温和但有效的运动,使之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中医推荐的具体运动方式中医推荐的运动养生方式多种多样,其中较为常见且有效的方法包括太极拳、八段锦、瑜伽,以及散步等,下面将对这些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太极拳太极拳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武术,以其独特的动静结合特点而受到广泛认可。

太极拳通过缓慢、柔和的动作,不仅可以锻炼全身肌肉,还能有效地调理心肺功能,提高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

其核心在于“以意行气,以气行身”,强调心意与身体动作相结合,助于情绪安定和心理放松。

太极拳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可以通过练习获得身心健康。

同时,它还能够提升身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是一种极为理想的运动养生方式。

道家养生之动静合宜乃养生长寿之道

道家养生之动静合宜乃养生长寿之道

道家养生之动静合宜乃养生长寿之道*导读:古人云:勤可以致寿考(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勤有三益》),同样,勤可以致寿考(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勤有三益》),同样,静可以益寿(清金缨《格言联璧存养》)。

在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曾产生过清静养生和运动养生两种主要模式。

前者始于老子,老子的致虚静,守静笃、无欲以静的思想,对中医清静养生学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

所谓静是指思想专一,排除杂念。

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机体不可过劳;二是指心不轻动,以便保持生理和心理的平衡。

后者始于庄子,他提倡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

华佗倡导五禽戏,孙思邈提倡常欲小劳等。

所谓动包括走动、活动、运动、劳动等。

欲求长生之道,到底以静为主还是以动为主?历来养生家众说纷纭。

应该说,动与静是对立统一的两种养生方法,不能截然分开。

早在南北朝时期宋梁间的著名医药学家、道家陶弘景就指出:静以养神,动以炼形,能动能静可以养生。

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也提出动静节宜,所以养生也。

(《二程集粹言》)到明清时期则逐步形成动静合宜、劳逸适度的养生原则。

明代医家万全在《养生四要》中强调动静不失其常。

清代医家方开则进一步阐明:动静合宜,气血和畅,百病不生,乃得尽其天年过动则伤阴,阳必偏胜;过静则伤阳,阴必偏胜。

(《延年九转法》)这些对我们当前的养生健身活动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其实,动与静是相对的,该动时不动,阳气不振,易于生病;该静时不静,阴气不存,也易于染病。

动静合宜,劳逸适度,才是生命的真谛。

动静相宜的保健养生

动静相宜的保健养生

卷丝织画, 中一幅是《 引图》 其 导 。图中有 4 O多个导引动作 , 图 侧有 文字说 明。这幅图是迄今我 国考古发现 的时代最早的健 身 图谱 , 是世界上最 早的体操 图解 。它为研究 我国独有 的“ 也 导
引” 法的源流和发 展 , 供 了极有价值 的资料。据 《 子》 疗 提 庄 记 载, 战国时的导引动作只有“ 熊经 鸟伸 ” 。而西汉的《 导引图》 上
食物 , 时作息和饮食等 。这就说明养生的具体措施也产生了。 益寿功效 为汉初 的上层阶级所重视。据《 按 史记・ 留侯世 家》 记载 ,
我国最早的医书《 帝内经》 黄 的部分篇章撰 写于战 国时期 , 汉初 的功臣张 良在辅佐 刘邦得 了天 下之后 , 不贪 图富贵 , 却要 书中说 :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 “ 譬犹渴 与赤松子游 ,学导引 , “ 辟谷轻身 ”把导 引当成了长生不老 的手 , 而穿井 , 不亦晚乎 !” 作为一部医书 , 不仅提到预防 的重要性 , 而 段 。
道 家扩大 了导 引的概念 , 将各种 养生方法都称为导引。他们通 八 段 锦 和 按 摩 功
过 研 究 和 观 察 , 仿 生物 活动 , 造 了熊 攀 树 、 伸 翅 的象 形 动 模 创 鸟
东晋的葛洪 , 自号抱朴子 , 是道家金 丹派的始祖 。他虽然醉 作, 以操练 身体 , 并且有 了“ 自强步 , 乃 日三 四里 , 少益嗜食 , 和 心 于炼 丹服药 , 成神成仙 , 又是个医学家 , 但 相信嵇 康的 “ 形神 于身 ” 的散 步 消食 健 胃 法 。天 津市 历 史 博物 馆 藏 的 战 国时 代 的 相 亲 ” , 在 《 朴 子 》 中提 出 :神 犹 君 也 , 犹 臣也 , 犹 说 他 抱 书 “ 血 气

中医养生学2

中医养生学2

第一节
生命
生命是具有生长、发育活力,并 按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过程。 生——长——壮——老——已
一、生命的起源
《内经》认为,生命物质是 宇宙中的“太虚元气”,在天、 地、日、月、水、火相互作用 下,由无生命的物质演变化生 出来的。 人是最高等的动物,但也 不过是“物之一种”,是从万 物群生中分化出来的。
《素问· 生气通天论》里说:“生之本,本 于阴阳”,这就是说,生命的根本,就是阴阳。 人之所以有生命,在于构成人体的“气” 具有生命力。 元气 气化 气机 气、血、精、津液 神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综上所述,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体 内脏腑阴阳气血为依据的。脏腑阴阳气 血平衡,人体才会健康无病,不易衰老, 寿命才能得以延长。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学在“生气通 天”的观念指导下,把人体看成是与天 相应相通的,精气神三位一体的、以五 脏为核心的有机整体。人的生命活动与 天地大自然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二、顺应自然和主观能动作用
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规律,是养生保健的重 要环节。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 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素问· 生气通天论》中“阴平阳秘,精神乃 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但有生必有死,这是不以人们的意 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生命首先就在于:生命在每一瞬间食它 自身,但却又是别的什么。所以生命也是存在 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自行产生和自行解 决的矛盾;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即停止, 于是死就来到”。 ——恩格斯
第二节
一、天年的概念
天年
“天年”,是我国古代对人的寿命提出 的一个有意义的命题。天年,就是天赋的 年寿,即自然寿命。人的生命是有一定期 限的。古代养生家、医家认为在百岁到一 百二十岁之间。

动静结合好养生

动静结合好养生

动静结合好养生作者:李忠东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5年第2期李忠东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如若动静兼修,形神共养,体内气血流畅,阴阳平衡,这便是养生之精妙所在,也是延年益寿的关键。

“动静结合”的养生观在历史上都很受推崇。

袁枚:游历名山袁枚,清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他人到中年时,为自己拟定了一套“自律健身四法”,即远足运动、动静结合、淡泊名利和食素尝鲜。

袁枚喜欢追求山林之乐,遍访名胜古迹,68岁时游历黄山,69岁从江西庐山游玩到广东罗浮山、丹霞山,后到广西桂林,经湖南永州回返,顺路游衡山。

他71岁去武夷山,73岁游江苏沭阳,77岁二游天台山,79岁第三次游天台山,80岁出游吴越之间, 81岁还出游吴江。

写下了《游黄山记》、《游庐山记》、《游仙都峰记》、《峡江寺飞泉亭记》等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他尤其喜爱登山,自称见山生足力。

70岁攀爬黄山时和小自己20岁的好友一比,竟然捷足先登。

袁枚80大寿时,有人形容他“八十精神胜少年,登山足健踏云烟”,看来一点也没有夸大其词。

参观名胜、游览古迹和通晓社会风情,可以使人了解人类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丰富的社会历史知识。

呼吸新鲜空气,沐浴和煦阳光,饱览湖光山色,领略松涛云海,欣赏鸟语花香,能够锻炼身体,陶冶性情,强身健脑,延年益寿。

旅游使人热爱生活,培养美好高尚的情操。

袁枚除了经常远足活动外,还坚持每天清晨起身到山林中散步、打拳,晚间则登山观星赏月,心境之坦荡豁达也远非常人能比。

他淡泊名利,能够积极主动地控制个人情绪。

不为悲喜之事动容,更很少为一些不快之事动怒。

对于生死的态度极为洒脱,既“尊生”,积极地通过饮食起居等来保养身心,又能够坦然面对生死的规律,75岁时请亲朋给自己写挽诗。

袁枚提倡多食各种新鲜蔬菜、粗粮和豆制品,饮食要掌握有利、有节、平衡的原则。

他在养生中,坚持气养重于食养和药养,做到了养在自我修养,养在愉悦心态,养在丰富生活,养在陶冶性情,养在康健体魄,最终活到82岁。

动静结合:中医推荐的运动养生

动静结合:中医推荐的运动养生

动静结合:中医推荐的运动养生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许多人面临亚健康状态的问题。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强调人们要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从而达到身体和心理的平衡。

运动养生作为一种有效的健康管理方式,在中医理念中占有重要位置。

动静结合的运动方法能够帮助人们调节身心状态,提高身体素质,预防疾病。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动静结合的运动养生理念及其推荐的运动方式。

一、中医运动养生的理论基础中医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的健康与自然、生活环境息息相关。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各个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而通过合理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增强体质,维护健康。

1. 气血常通气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医学认为气血是人体健康的核心。

通过适当的运动可以活化气血,提高身体的代谢效率。

当身体活动时,肌肉收缩使血液循环加快,从而促进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个部分,提高能量代谢和排毒能力。

2. 阴阳平衡阴阳学说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体内阴阳平衡。

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以调动体内阳气,使身体充满活力;而静态的练习,如打坐、太极拳等则能够宁心静气,减少身体内阴气的消耗。

因此,对于上班族来说,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在工作之余既放松身心,又增强身体素质。

3. 经络畅通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贯穿着整个身体。

科学研究发现,经络也是连接脏腑功能的重要通道。

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经络通畅,从而使气血更加流畅,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改善脏腑功能。

这一点在健身活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瑜伽、太极等运动便能有效促进经络畅通。

二、动静结合的重要性1. 增强体质动静结合即将动态与静态运动有机结合,是促进身体健康的重要方法。

当进行有氧运动时,我们能够增强心肺功能,提升肌肉力量。

而通过静态运动,如拉伸、放松等,可以释放疲劳、消除紧张。

这样的组合,有助于全面提升机体素质。

2. 维护心理健康现代生活中压力无处不在,因此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养生原则..

中医养生原则..
补脾食物:粳米、糯米、菱角、鸡肉、兔肉、 猪肚、牛肚、羊肚、牛肉、桂鱼、栗子、扁豆、 豇豆、马铃薯、红薯等。 补脾药物:大枣、山药、茯苓、芡实、薏苡仁、 莲子、党参、太子参、蜂蜜、白术、陈皮、鸡 内金、山楂。
香砂六君子丸、山楂丸、健胃消食片等。
中医养生基本原则——保养正气,慎避邪气
节食——保养脾胃良方 。《本草纲目》:“饱
中医养生学相关概念
寿命与天年
寿命
• 寿命是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老
化以至死亡前机体生存的时间。 天年 • 是我国古代对人的寿命提出的一个有意义的 命题。天年,就是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
中医养生学相关概念
人的寿命有多长? • 目前普遍认为是120岁左右。 • 法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巴丰指出,哺乳动物 的寿命约为生长期的5-7倍,通常称之为 巴丰系数,或巴丰寿命系数。人的生长期
中医养生基本原则——保养正气,慎避邪气
三、清静养神,真气从之
《素问.移精变气论》:“得神则昌,失神则亡”
“静神”指精神专一,屏除杂念及神用不过。它有
两层含义:一是机体不可过劳;二是指心不轻动,
以便保持生理和心理的平衡。
清静养神的方法:少私寡欲、调摄情志、顺应四时 、常练静功等。
中医养生基本原则——保养正气,慎避邪气 四、慎避邪气,正气安和
中医养生基本原则——动静互涵,形神合一
三、形神共养,养神为先
形,指形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神,指情志 、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现象,及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行乃神之宅,神乃行之主,形神合一构成了人体的生命, 形神共养,身心健康。 养神为先:“神能御其形”,“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养神:主要是心理的调养,从养心开始。通过调节情绪, 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

动静双修为至高养生之道

动静双修为至高养生之道

66博 览养生集萃2019.04陈秀梅动静双修为至高养生之道人说:天下武功出少林。

那是因“动”,吸引人的眼珠。

事实上,少林的根本是“静”,是禅学,是生命至高的养生之道。

少林寺属于是禅宗文化,禅宗是印度高僧达摩祖师到中国弘法所创。

事因他初次到中国语言不通,无法和学生沟通,于是,就创造了禅学,师父怎么做,学生就跟着做。

所谓禅学,就是要你自己——静修静悟,悟出你最高的境界。

少林向来推崇动静双修,你看少林僧坐在那里,其实他们的心是在调整他们的气息,运气来推运全身血液的血管,达到周天,当他们的血可以穿流到全身各处末梢神经,气血就旺了。

少林僧们打坐时都可以感觉聆听到气血运行,扑通扑通的声音,静坐修到一定境界时,是可以听到气血走的声音。

平常得空时,少林僧们大多走出户外,以简单的动作,吸收大自然的能量。

方法很简单: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由内往外推掌,腿微弯曲了,形成一个马步。

老年人如果弯不下去就少弯一点,两个手心朝前,因花草树木有很多大自然的氧气和美好的气息,手心向前探伸就是用人体的劳宫穴将吸注入体内。

如果是在森林练习,就将把手贴在树上,直接用树中的气息来调整身体能量,这是养生法中很重要的修炼炼法,每遍各做25分钟。

这是禅学修行法。

而蹲马步除了锻炼肌肉,它也在调整体内气血周天运作。

切记修行时,一切都要放空,要一心一意去练,练完要收功了,就把手往下一按,到腰下就收了。

这是与细胞对话,告诉它我要结束了。

养生,从公路运输做起少林寺僧人释延瑫说,少林众僧奉行的乃是禅学养生法。

说养生,少林寺绝对是博大精深。

因少林寺从古至今就有养生学,它讲究的是天人合一,动静双修。

中医养生术语有一句名言: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也有三宝,精气神。

“中医另一句名言:气为血之母、血为气之帅(血是气的先锋官、元帅),母子有伤,子焉能不悲啊?母亲都病倒了,儿子能不伤心吗?所以说气和血是相互相承的。

气旺才血足,血旺才气足。

你把气血调整好,阴阳平衡了,你这个人就健康了。

动静交相养赋白话文

动静交相养赋白话文

动静交相养赋白话文动静交相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忙碌的工作之后,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放松;而在静谧的时刻,我们也需要一些动感的活动来激发生活的激情。

动静交相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身心的平衡,还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享受生活。

动静交相养的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

古人常常强调“静以修身,动以养生”。

静,是指内心的宁静和平和;动,是指身体的活动和运动。

只有在内心平和的状态下,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面对外界的挑战和压力。

而通过适当的运动和活动,我们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动静交相养,就是要在忙碌与放松之间找到平衡,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充分的滋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

很多人为了追求事业的成功,不断地加班加点,忽略了自己的身心健康。

然而,长期的高强度工作会导致身体的疲劳和精神的压抑,进而影响到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因此,我们需要在工作之余,适当地安排一些静谧的时刻,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和休息。

静谧的时刻可以是独处的时间,也可以是与家人、朋友相聚的时刻。

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读书、听音乐、写字、绘画等等,让自己的思绪得到释放和升华。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身心,还能够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与家人、朋友相聚的时刻也是我们与他人建立深厚情感的机会,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然而,静谧的时刻并不意味着完全的静止。

我们也需要适当地进行一些动感的活动,来激发生活的激情和活力。

这些活动可以是户外运动,如跑步、骑行、登山等等;也可以是室内运动,如瑜伽、舞蹈、健身等等。

通过运动,我们可以释放压力,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同时,运动还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睡眠质量,提高大脑的思维能力和记忆力。

动静交相养不仅适用于个人的生活,也适用于社会的发展。

在社会中,动态的经济发展需要静态的文化积淀来支撑。

只有在文化的滋养下,经济才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动静交相养赋白话文

动静交相养赋白话文

动静交相养赋白话文
动静交相养,指的是在生活中,既要有积极向上的活动和运动,也要有宁静静谧的时刻。

动静相结合,可以使人们身心得到全面的休息和恢复。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往往过快,压力也很大,因此很容易出现身体和心理上的问题。

如果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身体会出现疲劳和崩溃的现象。

因此,要保持身体的健康,就需要适当地安排运动和休息的时间。

每天进行适当的运动和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的机能和免疫力,减少患病的几率。

同时,也可以释放紧张的情绪,缓解压力。

然而,只有动也不行,静也很重要。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常常被各种各样的噪音和干扰所困扰。

这时,适当地让自己安静下来,关闭各种干扰源,给自己一个宁静的空间,可以帮助人们放松心情,恢复思考能力,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同时,安静的时刻也可以帮助人们反思自己的生活,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素质和修养。

因此,动和静的相互交替,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方式。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合理安排运动和休息的时间,并重视静心的时刻。

只有在动与静之间找到平衡,才能保持身心的健康和稳定。

动静交相养,在平衡的生活中,我们能够更好地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迎接美好的未来。

动静之道话养生

动静之道话养生

(二)计算机类课程体系特色比较分析1.财经类院校突显财经特色。

山东经济学院、上海财经大学等财经类院校的课程体系突显财经特色,较为重视会计、财务管理、金融方向课程的开设,甚至专门开设会计信息系统开发方向的课程。

以山东经济学院为例,该校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主要分为两类:一是IT系统,一是资源管理,侧重于IT的应用领域,强调与会计、金融等专业的结合,鼓励学生副修第二专业。

2.教学型高校与教学研究型高校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学型高校与教学研究型高校都面临着就业压力,因此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增加学生的就业能力。

例如,山东财经学院的信息管理专业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将本专业的学习分设了两个方向:信息系统开发和信息资源管理。

其中,信息系统开发方向侧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施、维护及评价等方面能力;信息资源管理方向侧重于培养的学生信息资源利用与管理能力,包括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信息系统实施管理、信息系统评价与监理等方面的能力。

上海财经大学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专门设置了一系列课程设计与实验,鼓励学生参加认证考试与培训。

(三)存在问题1.计算机类课程设置取决于院校性质。

不同类型院校的信息管理专业在计算机类课程设置上的侧重存在明显差异。

基于理工科和计算机科学背景的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类课程设置倾向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群;具有经济学背景的信息管理专业,则突出了经济管理知识模块中的信息理论。

这种没有统一依据而按院校性质进行课程设置的做法在专业教育中实不可取。

2.计算机类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的受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各高校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类课程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大部分高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在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学分比例中的所占比重偏低,足以表明该课程在信息管理专业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也是专业发展中不应该出现的现象。

三、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类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创新结合笔者所在院校信息管理专业的办学实践,笔者认为,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类课程体系的建设应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来设置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上 , 足见只有做到动静兼修 , 动静适度 , 才 能达到 “形与神俱 ”、内外和谐 、 “尽终天年 ”的 养生保健目的 。
(收稿日期 : 2007207213)
《素问 ·灵兰秘典论 》说 : “主明则下安 , 以此 养生则寿 ,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 ……以此养生 则殃 。”由于神对形起着主宰作用 , 因此 , 我国历 代养生家十分重视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 认为神气 清静 , 可致健康长寿 。如 《文子 》所说 : “太上养 神 , 其次养形 。神清意平 , 百 节皆宁 , 养生 之本 也 。肥肌肤 , 充腹肠 , 开嗜欲 , 养生之末也 。”
康长寿 。要完美地完成一项运动需要全身各部分协 调 , 要通过思考和实践掌握其中的要领进行 , 当一 个人通过努力能够非常好地完成某项运动常使人产 生满足感和欣快感 , 因此适当的运动还能愉悦心 情 、增进智慧 。炼形的方法多种多样 , 如劳动 、舞 蹈 、散步 、导引 、按摩等 , 通过活动形体来调和气 血 、疏通经络 、通利九窍 、防病健身 。 313 静以养神
日常生活中保持动静的适宜 , 主要是适度劳 逸 。否则 , 过劳或过逸都会影响健康 。如 《素问 · 宣明五气 》即指出 : “久视伤血 , 久卧伤气 , 久坐 伤肉 , 久立伤骨 , 久行伤筋 。”宋代程颢 、程颐的 《二程集 ·论学 》更为明确地指出 “动静节宜 , 所 以养生也 ”。练功锻炼也必须动静适度 。中国传统 的一些体育运动 , 其性质多是外动而内静 、动静结 合 。外动即形体在运动 , 内静即指精神内守 。太极 拳 、五禽戏 、八段锦等导引术式和推拿按摩等均应 达到 “动中求静 ”、 “以静御动 ”的要求 。而传统 的调气 、存想 、咽津等气功锻炼 , 其性质则多以静 为主 、外静而内动 。外静是指在练功时 , 不论坐式 或卧式 , 一般均闭目垂帘 , 身体静止不动 ; 内动则 是指在身体静止不动的情况下或以意行气 , 或以意 动脑 , 或以意咽唾 。这种 “外静内动 , 静中有动 ” 的练功 , 是通过调控意识 、呼吸 、思想 、唾液吞咽 等去调整内脏功能活动 , 调整免疫机能 , 加强身体 稳态机制 , 从而提高防病能力 。
静其性也 。性能虚静 , 尘念不生 , 则真机自动 。动 者非心动 , 是气之动也 。气机既发动 , 则当以静应 之 。” 3 动静结合的养生法则
养生学基于这种对生命动静相依的深刻认识 , 强调了动静结合的养生法则 。提出生命需要运动 , 倡导适宜运动的 “小劳之术 ”; 形体宜动 , 以导引 、 推拿 、调气 、咽津等传统养生方法以及各种劳动 、 体育运动之类形体之动 , 使精气流通 , 气血和调 , 气机顺畅则百病不生 ;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 神机 亦宜动 , 勤用脑以锻炼思维的灵敏度 , 中国传统养 生学中的存想就是锻炼 “脑动 ”的一种好方法 。动 静相依 , 养生学重视相对的静养 。形宜静养 , 反对 形体过劳 , 强调 “坐不欲至倦 , 行不欲至劳 , 频行 不已 , 然宜稍缓 ”; 神宜静养 , 强调 “静则神藏 , 躁则消亡 ”。总之 , 动与静 , 必须结合 , 二者必须 适度 , 不能出现单方面的太过或不及 , 即如 《周 易 》所说 : “动静不失其时 , 其道光明 。”
动 、静 、形 、神之间是相互依存 、协调统一的 辨证关系 : 形是动静变化的物质基础 ; 神既是物质 的动静变化的主宰 , 也是物质运动的外在表现 ; 动 静变化的结果能生养形质 , 保养精神 。张景岳在 《类经 》中指出 : “人禀天地阴阳之气以生 , 借血肉 以成其形 , 一气周流于其中以成其神 , 形神俱备 , 乃为全体 。”说明人体生命的正常存在依赖于动 、 静 、形 、神四者的协调统一 。因此 , 养生应动静结 合 , 刚柔相济 , 动为健 , 静为康 , 动以养形 , 静以 养神 , 柔动生静 , 精以生气 , 气化生 神 , 形 神合
形体的动静状态与精气神的生理功能状态有着 密切关系 , 《吕氏春秋 ·尽数 》说 : “形不动则精不 流 , 精不流则气郁 。”静而乏动则易导致精气郁滞 、 气血凝结 , 久即损寿 。《修真秘要 ·真人养生铭 》 指出 “人欲劳于形 , 百病不能成 ”, 形体的运动可 使精气流通 , 气血畅达 , 增强抗御病邪的能力 , 提 高生命活力 。适当运动不仅能锻炼肌肉 、四肢等形 体组织 , 还可增强脾胃的健运功能 , 促进食物消化 输布 。华佗指出 : “动摇则谷气得消 , 血脉流通 , 病不得生 。”脾胃健旺 , 气血生化之源充足 , 故健
人体的生理概括而言就是阴精与阳气的功能表 现 , 是相对的动静 。阴精主静 , 是人体营养的根 源 ; 阳气主动 , 是人体运动的根本 。具体而言 , 人 的生理皆是相对的动静 , 如 : 睡为静 , 醒则为动 ; 坐卧为静 , 走跳为动 ; 清代张培仁 《妙香室丛话 》 说 : “静之义有二 : 一则身不过劳 , 一则心不轻 动 ”; 《老老恒言 》则认为 “动而不妄动 , 亦静 也 ”; 清代柳华阴 《金仙证论 》也说 : “夫静者 ,
任何生命变化都是在动静这种动态平衡中产生 的 , 绝对的动使生命活力持续 , 绝对的静则生命终 止 。即 《素问 ·六微旨大论 》所说 : “成败倚伏生 乎动 , 动而不已 , 则变作矣 ……不生不化 , 静之期 也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 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 非出入 , 则无以生长壮老已 ; 非升降 , 则无以生长 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 , 无器不有 ”。 2 相对的动静是人体的生理表现的两种形式
动静适宜是养生一大法则 , 养生实践中应通过 权衡来决定动静适宜的具体量度 。一般而言 , 体力 强的人可以适当多动 , 体力较差的人可以少动 , 皆 不得疲劳过度 ; 病情较重 、体质较弱的 , 可以静功 为主 , 配合动功 , 随着体质的增强 , 可逐步增加动 功的分量 ; 早晨先静后动 , 以升发阳气 , 晚上先动 后静 , 以潜藏神气 ; 春夏宜动 , 秋冬宜静 。 312 动以炼形
《素问 ·痹论 》指出 “静者神藏 , 躁者消亡 ”, 由于 “神 ”有任万物而理万机的作用 , 常处于易动 难静的状态 , 故人之心神总宜静 , 清静养神显得特 别重要 。正如 《医述 》所说 : “欲延生者 , 心神宜 恬静而无躁扰 。”静以养神 , 传统养生学称为守神 。 《老子 》认为 “静为躁君 ”, 主张 “至虚极 , 守静 笃 ”, 即要求 尽量排 除杂 念 , 以 “至 虚 ”与 “守 静 ”的功夫 , 达到心境空明宁静的境界 。《内经 》 从医学角度提出了 “恬淡虚无 ”的摄生防病的思 想 。后世的很多养生家对 “去欲 ”以养心神的认 识 , 无论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有深化和发展 。三国 的嵇康 , 唐代的孙思邈 , 明代的万全等都有精辟的 论述 。然而心神之静 , 不是提倡饱食终日 、无所用 心 , 而是指精神专一 、摒除杂念 、心无妄用 。清代 的曹庭栋在总结前人静养思想的基础上 , 即指出 “心不可无所用 , 非必如槁木 , 如死灰 , 方为养生 之道 ”、“静时固戒动 , 动而不妄动 , 亦静也 ”。正 常用心 , 能 “思索生知 ”, 对强神健脑会大有益处 ; 若心动太过 , 精血俱耗 , 神气失养而不内守 , 则可 引起脏腑和机体的病变 。静神养生的方法也是多方 面的 , 如少私寡欲 、调摄情志 、顺应四时 、常练静 功等 。
作者简介 : 邬建卫 , 男 , 1962年 8月生 ; 副教授 , 研究方向 : 体育教育与传统养生 。
·64·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年第 31卷
一 , 尽终天年 。 311 动静适度
《周易 》指 出 “动 静 不 失 其 时 , 其 道 光 明 ”, 动与静 , 一阳一阴 , 相互依存 , 不可偏废 , 也不可太过 。从 《内经 》的 “不妄作劳 ”到孙思 邈的 “养性之道 , 常欲小劳 ”, 都强调动静适度 。
2008年 6月第 31卷第 2期 Jun12008, Vol131, No12
中医药养生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63·
动静互涵以养生
邬 611137)
关键词 : 动静 ; 养生 中图分类号 : R212; R9141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420668 (2008) 0220063202
动和静 , 是物质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产生的运动 形式 , 是对事物动态表现形式的高度概括 。诚如 《类经附翼 ·医易 》所说 : “天下之万理 , 出于一动 一静 ”。动与静 , 不可分割 , 动是绝对的 , 静则是 相对的 , 在绝对的运动中包含相对的静止 , 在相对 的静止中又蕴伏着绝对的运动 。并以此形成动态平 衡 。王夫之对此言简意赅地阐发道 : “太极动而生 阳 , 动之动也 ; 静而生阴 , 动之静也 ”; “静即含 动 , 动不舍静 ”; “静者静动 , 非不动也 ”。中医学 吸收了对动静的哲学认识 , 赋予其在生命科学中的 具体内涵 。 1 动静是生命变化的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