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作业:《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我的作业:《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我的作业:《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通过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提供了“图形的放大缩小”、“速度”和“水果的单价”一系列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从而让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也为本单元的后两节课作好铺垫。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1、出示我班金泽号的照片,当场鼠标拖动先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放大缩小,让孩子说说照片怎么样了?为什么?只拉长长或宽,让孩子说说照片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照片变形与否可能与照片的什么有关

系?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一)情境体验

情境一:验证猜想

1、课件出示:抽象出长方形放在方格纸中,并给出长、宽的数据,你认为哪些长方形没有变形,哪些是变形的?(长÷宽或宽÷长)

2、动笔算一算,验证你的猜想,完成后同桌讨论。

3、全班交流。(板书:6 ÷ 4 8÷3 )

情境二:比速度

1、我们班金泽号是跑步能手,他想看看自己是跑步快还是骑车快,出示情境图文: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要2时。骑车3时,可以行45千米,谁的速度快?(路程÷时间= 速度)

2、引导学生比较,能时间÷速度吗?

情境三:购买柑桔(比单价)

1、他跑累了,口渴了,想买水果,出示情景图:买柑桔,你认为他该到哪家买?为什么?

2、口答,并得出结果。(总价÷数量)

(二)揭示比的意义

1、引导观察板书中的三组数量关系,有什么共同照片的长与宽、路程与时间、总价与数量都存在相除关系。

2、讲解:

①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一种新的表示两种量相除关系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比。板书:比

②比如说,照片的长是宽的1.5倍,用6÷4,现在可以说成长与宽的比是6比4,写作6﹕4(板书6比4 6﹕4 )或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可以说成宽与长的比是4比6,写作4﹕6 (板书4比6 4﹕6)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

4、讲解并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三)自学比各部分名称,求比值。

1、学生自学P50,并同桌交流学到了什么?

2、指名汇报,并板书:前项、比号、后项、比值(强调比值可以是分数但必须是最简分数,也可以是小数、整数)

3、介绍比号来历:17世纪,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两个量的比,包含有除的意思,但又不能用“÷”表示。于是,他把除号中间的小短线去掉,用“:”来表示比号。强调写比号的注意点。

4、把刚才的三个数量关系转化成比的形式。

5、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到比?

三、实践应用,巩固深化

1、说一说

(1)甘蔗汁与水的体积比是1:2,水与甘蔗汁的体积比是();

(2)树高和影长的比是5.7 : 3,影长和树高的比是()

2、填空

国金牌数

与美国金牌数的个数比是();外项是(),内项是()。

(2)美国银牌数与中国银牌数的个数比是();外项是(),内项是()。

(3)38:27 是表示()与()的比,比值是()

3、一个长方形长40分米,宽2米,长方形周长与长的比是(),比值是();宽与长方形面积的比是(),比值是()。

4、体育中的比:在今年奥运会中,我国男乒团体决赛以3:0的比分横扫德国队,荣获冠军。请问:这个比分与今天所学的比有何不同?不是比,只是采用比的形式进行记分。

5、读一读:你知道“黄金比”吗?欣赏图片

古代西方数学家曾提出过一个“黄金比”,黄金比的比值是一个无限小数,人们取黄金比的比值近似值为0.618。黄金比是一个美丽而奇妙的比。2:3、3:5、5:8都比较接近黄金比。

6、身体中的比:

前不久,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某珠宝店发生了一起特大失窃案,侦察员接到报警后立即赶到现场,这时罪犯已经逃走,现场只留下一个脚印,经验丰富的侦察员量了量脚印,果断地推算出疑犯的身高。你们知道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吗?(成年人的身高与脚印之比大约是7:1)

四、归纳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年级语文:作文指导课 教学设计

训练目标:1、训练学生掌握心理描写的几种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心理描写的能力。 活动设计: 一、导语:同学们,我是来自梁宝寺镇第三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很高兴来到班,与大家共度愉快的45分钟,我希望能看到大家最好的精神面貌,请同学们抬头挺胸坐直腰杆,同时,老师也期待能对咱们班级有更多的了解,所以,我想挑选一位同学下来为我及听课的老师做个班级简介。(间隔一分钟) 教师转问“在这一分钟里你的心情如何?” 设计的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不想了解班级情况,而是让学生进入一个紧张的情绪状态,获得直接体验。 (从各个角落选几位同学交流)交流后,板书课题:心理描写 二、活动一:直面内心 1、师生继续交流刚才一分钟的紧张情绪。教师提出问题“你想到什么?”“为什么想?”学生回答“害怕介绍不好”后,教师板书(内心独白) 2、教师再由学生上课初的精神面貌对比提出任务后1分钟内的坐姿变化,引导学生归纳出:心理的变化引起动作、神态、语言的变化。教师板书(动作、神态、语言) 3、教师由刚刚教室的安静,引导学生说出安静的程度及效果,进一步理解环境对心理的烘托作用。教师板书(环境烘托心境) 4、学生运用归纳后的三种方法,把你在这一分钟里的活动口头描述出来。

老师为学生起头:(老师说,要挑选一位同学下去,给大家做个班级介绍,一听这话:……) 学生交流 过渡:我们在运用这些方法去描写心理时,需要注意点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看几个语段。 活动二:经典回放 片段一:(课件1)《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指名读)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首小令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境?在这种心境下,作者选取的景物有何特点? 学生交流。 注意领会“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是否与这首小令的格调协调,引出正衬与反衬的作用。 归纳:景物衬托心境,既可正衬也可反

《有趣的食物链》教学设计

《有趣的食物链》教学设计与反思 泰兴市七圩中小丁春林 教学目标: 1、知道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构成; 2、能依据生物间的食物联系画出简单的食物链及食物网; 3、知道食物链上的每一生物充当什么样的角色,会辨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4、知道食物链被破坏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从小增强保护生态系统平衡的自觉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生物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并能画出一些简单的食物链。 教学难点:学会寻找食物关系,并能画出某一区域里比较复杂的食物网。 教学准备:书上的4幅放大图和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谈话:蓝色的地球是我们生物共同的家园。同一区域里往往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它 们有的成为相互合作的伙伴,有的成为敌对关系的“竞争者”。那么,到底是什么把这些不同种类的生物连接在一起的呢? 2、举例:我们不妨来看一个真实的事例:突然,郊外的草地上洒落了一串红红的浆果。这 时遇到四处觅食的田鼠。恰巧,天空又飞来一只饥饿难忍的猫头鹰…… 3、提问:你们觉得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谁能用“谁被谁吃”的句式说一说其中的联系?像 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能不能用简单的图画表示出来呢? 4、讲述:师强调按“谁被谁吃”的方向画箭头(出示“→”)。(板书:浆果→田鼠→猫头 鹰)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44页对照一下上图就知道了。 5、竞赛:自然界类似于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不甚枚举。请2位同学上前,要求在○里 画箭头表示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得又对又快者获胜(①狼○兔○狐②草○兔○麦)。 6、揭题:生物之间普遍存在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这种关系像链条一样,把一些生物 紧密地联系起来,生物学家把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主题——有趣的食物链。 二、探究活动。 (一)理解食物链的构成。 1、积累。 (1)生活中人们积累了不少“吃与被吃”关系的词语。听说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吗? (2)谁能说一说这个成语的含义?这里面有哪些生物?它们之间反映了怎样的食物联系?(3)谁能用箭头画一画3者之间的食物联系?(蝉→螳螂→黄雀) (4)这是一条不完整的食物链。想一想,蝉吃什么?(树叶上的汁) (5)完善此条食物链:树叶→蝉→螳螂→黄雀 (6)你还能找到类似的成语、谚语或歇后语吗?(课件出示) 2、游戏。 (1)为了奖(鼓)励同学们,我们一起做个游戏,怎么样?现在,老师把手中的卡片发给同学们,请拿到卡片的同学迅速到前面来,并按“吃与被吃”的关系排成一列横队:青菜→毛毛虫→蜘蛛→鸡→狐狸 (2)教师检查(→)后,追问:这些生物能不能反过来排列呢? (3)请同学们自行调整,提醒同学们如果画箭头表示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方向应该怎样画?(“←”)

生活中的比教案

生活中的比 东洲小学边娜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点: 1、比的意义。 2、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小朋友的照片,咱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图) 师:观察这些图片,你有什么发现?(这些照片有大有小。) 师:现在我告诉大家,图片A是照片的原版。其余四张哪几张与A比较像呢? (它是把A缩小了;它是把A扩大了。) 师:C和E为什么不像? 师:究竟为什么B、D与A像呢,我们下面再来做个深入的研究,看看长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拿出草稿本对照表格,写一写,写好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小组的成员。 (长是宽的1.5倍。) 汇报: 6÷4 =1.5(师板书) 3÷2 =1.5 3÷8 = 12÷8 =1.5 12÷2 =6 师:现在谁解释一下为什么图片C和E不太像? 因为A、B、D的长都是宽的1.5倍,而C、E不是 二、建立模型,理解意义

1、比的意义:师: 刚才我们找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都运用了除法,其实像两个数相除,又叫这两个数的比。(教师板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的比》板书课题。 2、比的写法读法与比号。 3、比中各部分的名称: (1)比中的各部分叫什么呢?(学生阅读课本,认识比的前项、后项、比值) (2)结合板书,认识各比的各部分并求出各比的比值。 6÷4= 6 : 4 =1.5 | | | | 前比后比 项号项值 仿照老师的写法,谁能把下面这个式子写成比的形式? 3÷2=3 : 2=1.5 3÷8=3 : 8 = 生同时说出比的前项后项还有比值。) 三、拓展应用,巩固提高 1.说生活中的比 师:(出示幻灯片)这幅图中告诉大家甘蔗汁和水的体积的比是1:2。谁能合实际说说,这个1:2意思?甘蔗汁的体积是水的体积的二分之一,或水的体积是甘蔗汁的2倍。师:如果现在有1升甘蔗汁,需要多少水来配? 2升。 师:有5升水,需要多少甘蔗汁呢? 2.5升。 师:(出示幻灯片)这幅图中的5.7:3 有什么含义呢? 假设树高是5.7米,那么影子的长就是3米。 如果树高是11.4米,那么影长就是多少?6米。 2.找生活中的比 师:同学们从同才的算式中说了很多比,这些都是生活中的比,其实我们生活中也到处充满了比。比如说我们全班的人数是43,那你们的人数和老师人数的比就是(43比1),我们班有几张桌子,几把椅子,桌子和椅子数量的比是()。大家想想,还能不能从你的生活,你的身边找到更多的比呢,把你发现的比告诉你们小组的同学。 (1)学生思考、讨论。

生活中常见的盐精品导学案

生活中常见的盐 【学习目标】1.记住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化学式和俗名,并总结出他们各自的用途。2.能说出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会写出简单的方程式。3.通过粗盐提纯,能自己动手进行溶解、过滤和蒸发等操作。 【学习过程】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生活中常见的盐,除了调味用的氯化钠,还有碳酸钠(Na2CO3,俗名纯碱、苏打)、碳酸氢钠(NaHC3O,又叫小苏打)、高锰酸钾 (KMnO4)和大理石(主要成分是CaCO3)等。工业上还常用一种叫亚硝酸钠(NaNO2)的盐,外观与食盐很相似,但是有毒,不能用于烹调。 一、氯化钠 1. 氯化钠对人体的作用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氯化钠是白色固体,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中性( pH=7)。氯 化钠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Na+和Cl-对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Na+对维持细胞内外正常的水分分布和促进细胞内外物质交换起着主要作用;Cl -是胃液中的主要成分,具 有促生盐酸、帮助消化和增进食欲的作用。所以,人们每天都要摄入一些食盐,但长期食用过多食盐也不利于人体健康。 2. 氯化钠的用途 (1)医疗上用氯化钠配制生理盐水(质量分数为0.9%)。 (2)农业上用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 (3)工业上用氯化钠原料制取化工产品。 (4)生活中用于腌制食品等。 (5)用于使公路上的积雪融化。 (6)是重要的调味品,被称为调味剂(调味品之王)。 (7)是化工原料等。 [ 状元笔记] 医生给病人注射生理盐水,目的就是补充Na+和Cl-,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3. 氯化钠在自然界的存在海水、盐湖、盐井和盐矿中都蕴藏着氯化钠。用海水晒盐或用井水、盐湖水 煮盐,都可以使水分蒸发,使食盐溶液得到饱和,再继续蒸发就可以析出食盐晶体,这样得到的食盐含有较多杂质,叫做粗盐。要想得到纯净的食盐,需要提纯。 [ 活动与探究] 实验原理:将粗盐溶解,过滤除去不溶物,再将滤液蒸发结晶。

生活中的比教学案例

《生活中的比》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教材第48----50页的内容生活中的比。 教学目标: 1.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 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3、初步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4. 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重点难点: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求比值。 4、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教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我们熟悉的好朋友,大家看看是谁呀?(出示淘气的照片) 师:最近他让他的好朋友笑笑帮他制作了四张照片,可是淘气看了后却说有两张照片和他不像。到底是什么样的照片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教师出示四张照片) 出示淘气的相片。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几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学生观察后说。 师:大家和他的意见一样吗?这仅仅是我们观察得出来的结论,有时候并不

能说明问题,大家想不想用数学知识解决这种像与不像的问题?今天我们来一起研究。(设计意图:教师利用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先出示图片,再让学生观察着几张照片像不像,通过讨论,然后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主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研究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 师:首先观察几张照片都是什么形状的? 生:长方形。 师:那么我们就把这几张照片放到方格之中研究。 师:如果我们把一个格子的长度看作1厘米的话,那么长方形A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 教师板书。 师:根据这个方法我们把其他的几个长方形的长和宽都表示出来。 接下来那么我们就来研究这几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为了便于研究老师制作了一张表格。 学生观察这张表格表格中都有哪些须要解决的问题呢?以图A为例。 师:A的长是宽的几倍?方法是长除以宽,那么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方法是宽除以长。 分组完成其他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 学生分组完成,然后汇报。 师:那么,你从表格中发现了什么? 生:长是宽的1.5倍。 生:宽是长的2分之3。 师:这些算式都有哪些特点呢? 生:都是除法算式 师:都是除法算式。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是用出发来解决的,请看下面:(教师展示课本中第49页的图片)

朗读课《特别的作业》教学设计

朗读课《特别的作业》教学设计 朗读课《特别的作业》教学设计 一、鼓励质疑,引发兴趣: 1、齐读课题,激趣提问:看到课题,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2、学生回答:a、特别的作业是什么样的作业? b、“特别的作业”是谁做的? c、“特别的作业”有什么特别?特别是什么意思?…… 3、教师用红笔画出“特别”二字,并进行小结:大家想了解的问题可真不少,那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低年级儿童的好奇心很强,所以我就从“特别”一词入手,围绕课题让学生充分质疑,力图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探究意识。)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试读。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己试着读读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生:a、可以问小伙伴和老师 b、可以借助书上的拼音 c、可以查生字表 d、联系上下文猜一猜……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你认识了哪些字?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3、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反馈认读词语。(指生认读,开火车认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不仅仅要求学生学会生字,同时,还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下熟练掌握自学生字的多种方法,为下一步的学词析句解读课文做好铺垫。) 三、交流体验,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 师:扫除了生字词的障碍,我们就可以把课文读得更流利,更有感情了。刚才大家快速识字,给老师露了一小手。现在老师也想表现一下,朗读课文给大家听,同意吗?请大家双手端书,认真倾听,一会儿老师请大家来评价一下,你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 2、学生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评价指导(比如评价时说话要完整,评价要从优点缺点两个方面入手等等)并依次出示朗读要求。 a、口齿清楚,要用普通话 b、通顺流利 c、声音响亮 d、朗读要富有感情 3、精读课文。 师:那么我们在朗读时,怎样才能读出感情呢?老师今天教给大家一个办法:抓住重点字词进行朗读(板书) ①师出示重点句子:周围的同学都奇怪地想:画能代表春天吗?

有趣的汉字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有趣的汉字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有趣的汉字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评述、讨论交流,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及特点。 二、能大胆运用中国画的作画工具和方法,表现生动、有趣的汉字形象。 教学重点:通过交流、欣赏、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了解汉字的演化过程,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用水墨画的形式表现汉字的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象形文字的形体特点,展开联想,大胆地进行创作,画出新颖、有趣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由此引入课题 1.师出示人物面部表情图(哭和笑),学生欣赏体味。 2.师现场书写“哭”和“笑”两个字,请学生观察:从字形上看,你觉得它像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哭”字像两只眼睛在流眼泪的样子。“笑”字像人在笑时眯着眼睛,嘴角向上翘的样子。 师总结引入:看来,这些小小的汉字其实并不是一些僵硬的符号,而是一个个有生命力的小精灵。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字王国,去感受它们的神奇与乐趣!(板书课题) 二、交流欣赏——了解汉字的起源与演变历程 1.师生交流:在几千年以前,还没有文字的时候,古代的人们会用什么方法来记录、传递各种信息呢?(用简单的绘画形式,并创造出了图画性很强的文字叫象形文字。) 2.出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象形文字,学生猜一猜它们分别代表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哪个汉字。 3.从古代人们创造并使用的这些象形文字到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其间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它们究竟是怎样发展的,汉字的演变历程是怎样的呢?咱们一起去了解一下。(课件出示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学生

4.运用刚才所了解的知识,师生合作展示出“马”字的演变过程。 师小结:我们的祖先确实有着非凡的创造力,能把一个简单的图案变成这么多不同风格的字体。下面,我们也来玩一个好玩的游戏,游戏的要求恰好与之相反,我们要把这些象形文字变成一幅有趣的画。你们想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吗? 三、示范讲解——如何将一个象形字变成一幅有趣的画 1.师直接示范: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将一个象形文字(鱼)创作成一幅画。(边示范边讲解,先中锋用笔勾出形象,然后侧锋用笔染色,并体会其干、湿、浓、淡的对比效果。) 2.启发学生的思维:课件出示由“鱼”字变成的其他几种不同的画面。 四、初次尝试——学生亲自感受其中的乐趣 1.课件出示作业要求: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象形文字,用老师刚才的方法,把它变成一幅有趣的水墨画。 2.学生自由创作,师辅导。 五、展示交流—— 1.师:请把你的画举起来,大伙儿相互欣赏一下,并请同桌猜猜你运用了哪个象形字进行创作。 2.师从用笔、用墨等方面进行简要评价。 六、体验探索——如何将几个象形文字组合成一幅有情趣的画面。 1.师再次示范:在刚才的画面上,添加其它几个不同的字,组合成一幅新的画面。 2.课件出示几幅学生作品,学生欣赏,并说出自己最喜欢的画面,该画运用了哪些象形文字进行创作。 3.启发学生思维:说说你准备运用哪些汉字进行创作? 4.学生再次体验:选择自己喜欢的几个象形文字,把它创作成一幅新颖、有趣的作品。 七、展示评价—— 1.请学生自愿上台为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 2.师点评表现大胆、特点突出的作品,鼓励学生用中国画的方法进行大胆表

生活中的比公开课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比 教学内容:《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 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比在数学 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教 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 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本课的教学设计 是“相片的长于宽的比例”“速度与水果价格”等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体 验生活中的比,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 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 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 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 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 特点和需要,借助多个情境,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读写比,求比值,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体 会比与除法的密切联系和在生活中广泛地应用 (2)能力目标: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 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3)情感目标:启发学生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美 与乐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生活中常见的盐 精品导学案

生活中常见的盐 【学习目标】 1.记住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化学式和俗名,并总结出他们各自的用途。 2.能说出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会写出简单的方程式。 3.通过粗盐提纯,能自己动手进行溶解、过滤和蒸发等操作。 【学习过程】 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生活中常见的盐,除了调味用的氯化钠,还有 碳酸钠(Na 2CO 3 ,俗名纯碱、苏打)、碳酸氢钠(NaHCO 3 ,又叫小苏打)、高锰酸钾(KMnO 4 )和 大理石(主要成分是CaCO 3)等。工业上还常用一种叫亚硝酸钠(NaNO 2 )的盐,外观与食盐很 相似,但是有毒,不能用于烹调。 一、氯化钠 1.氯化钠对人体的作用 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氯化钠是白色固体,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中性(pH=7)。氯化钠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Na+和Cl-对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Na+对维持细胞内外正常的水分分布和促进细胞内外物质交换起着主要作用;Cl-是胃液中的主要成分,具有促生盐酸、帮助消化和增进食欲的作用。所以,人们每天都要摄入一些食盐,但长期食用过多食盐也不利于人体健康。 2.氯化钠的用途 (1)医疗上用氯化钠配制生理盐水(质量分数为0.9%)。 (2)农业上用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 (3)工业上用氯化钠原料制取化工产品。 (4)生活中用于腌制食品等。 (5)用于使公路上的积雪融化。 (6)是重要的调味品,被称为调味剂(调味品之王)。 (7)是化工原料等。 [状元笔记] 医生给病人注射生理盐水,目的就是补充Na+和Cl-,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3.氯化钠在自然界的存在 海水、盐湖、盐井和盐矿中都蕴藏着氯化钠。用海水晒盐或用井水、盐湖水煮盐,都可以

小学二年语文下册:《特别的作业 》 教学设计(参考文本)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小学二年语文下册:《特别的作业》教学设计(参考文本)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小学二年语文下册:《特别的作业》教 学设计(参考文本) 教材分析: 《特别的作业》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六主题单元主的一篇主体课文。本单元以“爱护”为主题,教育学生要爱护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懂得怎样与自然和睦相处,从而培养环保意识。课文通过学生们完成老师布置的别开生面的作业:找春天,了解了小丽的“特别的作业”——自己亲手画的一幅玉兰花画,告诉大家这样一个道理:任何花草树木都是有生命的,我们应当尊重他们的生命,做自觉爱护花草树木的人。另外,小丽的做法还启示大家,遇事要善于独立思考。

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自制力较差,缺乏环保意识,加之语言能力有限,让他们了解“怎样爱护”不算难,但要了解“为什么要爱护”却不容易。但一年级孩子形象思维较强,想象力丰富,好表现,情绪易于激动。因此,教师将生硬的说教安排于一个又一个情境之中,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情境中去倾听、理解、表达和交流。 教学目标: ★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进一步了解人与自然怎样进一步和睦相处,增强环保意识。 ★知识要求 学会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字,能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觉识字。会区分“昨”与“作”的不同,会正确、规范的书写生字。 ★能力要求 1 、培养学生认字和写字能力。 2 、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有趣的作业》语文教案

《有趣的作业》语文教案 一、学习目标: 1.能正确拼读本课生字能读写默本课14个生字和课后练习的13个词语 2.读课文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能说出小朋友是怎样爱护春天的 3.在理解句子的基础数上做到不读破句理解相同的字在不同的句子中具有不同意思 4.通过阅读,懂得春天来到的特征和怎样爱护春天 5完成小诗《春天说了什么》,说说春天的美丽景象,从心里喜欢、爱护春天 二.重点:朗读、不读破句 三.难点:不读破句,读好较复杂的句子 四.教具准备:字词卡片、录音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春天到了你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春天有关出示:12有趣的作业学习生字:趣业说出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学生朗读课题 说说有趣的()从生活入手进入春天 学生对春天的印象很多万紫千红、桃红柳绿、春暖花开…… 置疑合作学生字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根据次序贴出大问题出示合作学习要求小组学习新字出示字词师指导插、微学生置疑合作学习交流生字学法(多个方法)组词朗读集体书空插、微 自主学生字发挥集体智慧 多个学生发言但只提了有趣的作业一个问题只是提法不同置疑能力不佳 初读课文 了解内容 1.听课文录音 2.有趣的作业板书:找春天 3.出示:王老师微笑着说:……带到教室里来 (1)师问:明天到里去找春天 (2)把什么带到教室里来 (3)到里去找呢把什么带回来呢 (4)这就是王老师交给小朋友的一项作业 出示填空 认真听录音给课文划分小节 几个学生快速答 学生轻声试读 根据老师的引读训练不读破句 生口答 帮助学生理解句子顺利朗读

由扶到放 练习不读破句 再次明确 有趣的作业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明白“到大自然里”和“把美丽的春天”是各自表达一个清楚的意思要连起来读 学习课文 朗读感知 对王老师交给的有趣作业他们完成得样 1他们找到了些代表春天的东西同学们是怎样把这些东西带到校园里的(读第二节) 2出示“课桌上……”一句训练朗读长句说话 3出示比较项 学生用﹏表示交流 朗读长句不读破句个别读后评价再齐读学校里……个别读句说意思 动手找答案培养解疑、探究能力 放手试读 说话训练 理解相同的字在不同的句子中具有不同意思 重点感悟 明理导行

数学北师大版6年级上《生活中的比》教案

课题:生活中的比 教学背景: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比奠定了基础。比在数学中式一个重要的概念,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应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结合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抽象出比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材分析: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关键:利用情境中知识合作探究,体会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想介绍一位小朋友让大家认识,你们想知道他是谁么? 2、(出示图片)观察这些图片,你有什么发现? 3、现在我告诉大家,图片A是照片原版,其余四张哪几张与A比较像? 4、生答 5、那C和E怎么了? 6、同样的人物,为什么图片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想知道 么? 7、我们一起来研究 这些图片都是什么形状? 这些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你可以先仔细观察,有想法后小组交流 8、全班交流 9、你能画一个具有A B D 这样关系的长方形吗? 10、学生画 11、交换验证 12、刚才我们用除法来解决了问题,生活中还有许多用除法来解决的问题。 13、出示情境图,求出速度和单价 14、开课到现在,我们用除法解决了很多问题,得到了这些算式,根据以前的 经验这两个数的关系是相除。今天我们给起个新的名字——比板书课题 15、师述比的定义 二、探究新知

最新语文教案:《特别的作业》教学设计

最新语文教案:《特别的作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进一步了解人与自然怎样进一步和睦相处,增强环保意识。 2学会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字,能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觉 识字。会正确、规范的书写生字。 3培养学生认字和写字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字和写字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难点:通过读文体会真实的情感,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怎么称呼我?我是你们的老师,你是我的学生, 每天咱们都在一起学习生活,在课堂上我们一起学习生字新词,一 起朗读课文,一起感悟做人的道理,一起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在下 课的时候老师会给你们安排点任务。这点任务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布 置作业。认识生字(布置)还可以说布置什么?造句。 前几天,老师就布置一项作业是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天。??谁能 说说你从哪里找到了春天? 二、初读认字: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发生在春天里的小故事。板书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一些什么问题呢? 同学们想知道的可真不少。那么,特别的作业到底是什么呢?有什么特别呢?那我们到课文里去找答案吧! 2、师:开书94 页,自己试着读读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同学们真了不起,会用这么多识字方法!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你喜欢方法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读书的过程中,如果能把刚才提的问题找出答案,能读出点什么,那就说明你是个会读书的好孩子。 三、精读品味: 1、刚才同学们读的真认真,说说谁布置了一项什么特别的作业?师:说对了,你是从课文什么地方读出来的呢? 师:咱们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师:把春天带到教室里,于老师布置的作业真是特别,同学们,如果要你把春天带到学校来,你会带什么来呢? 2、师:同学们这么喜欢春天的花草,书上的小同学也是的,他们也带来了许多“春天”。他们带了什么?( 课件 出示2)?谁来读读同学们带来的春天?(认识:插)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什么。从那个词能看出春天多?能不能用它造个句子?这段话最后面的6个小点是什么呢,它省略的什么?从大家带的这么多的花木能看出什么?你带着对春天喜欢的感情读读

有趣的游戏的教学设计

课题有趣的游戏课 时 1 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游戏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2、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能大方、简单地说出游戏中有趣的地方和心理感受。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互相交流,学习提问。 教 材分析学情 分析 重点交流自己做过的一些游戏怎样有趣,是怎样做的。 难点从不同的角度把游戏的趣味说清楚,说通顺完整的话。教具 准备 教学过程共性教案: 教学过程: 一、句式训练。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你做过什么游戏呢? 句式①:“我做过()的游戏。” 师:你们只做过一种游戏吗? 句式②:“我做过()和()的游戏。” 师: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和谁一起做游戏的呢? 句式③“我和()一起做过()的游戏。” 【适时提示和鼓励学生声音洪亮,把话说通顺,说完整, 认真倾听】 二、做游戏。 1、做“头脑健美操”的游戏。 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游戏,想知道是什 么游戏吗?(播放课件)这个游戏叫“头脑健美操”。 个性补充:

(教读一遍)这个游戏怎么做呢?请认真听。就是老师喊口令,你们要做相反的动作,比如老师说“哭”你就──“笑”,说“起立”你要──“坐下”,看谁最聪明,头脑反映最快。听明白了吗? 在做游戏的过程中,要想想自己是怎么做的?心情怎么样?还要看看其他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聪明的孩子请准备好小耳朵,游戏马上就要开始啦! (老师喊:起立、哭、抬头、坐下、举右手、低头,学生一边做一边笑,老师观察出错的学生) 2、你觉得这个游戏怎么样啊?说一句话。 3、好玩就是有趣,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板书:“有趣的游戏”)请大家跟我读──“有趣的游戏”。今天这节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说说有趣的游戏。 三、指导说出游戏的趣味。 1、刚才,我们做了一个什么游戏呀?说完整。你是怎么做的?(抽学生说) 2、提供范文,说一段通顺的话。 课件出示,教师读一遍,再教读。 3、老师是怎么讲的?我先说什么?板书:我喜欢玩 再说什么?板书:(怎么做)最后说什么?板书:我觉得 4、练习说一段话。 刚才老师说的是喊起立时的表现,现在哪个小朋友能仿照老师的样子说说做其他动作时的表现呢?可以说自己,也可以说别人。(抽两个学生说) 四、说自己的游戏。 1、除了这个游戏外,小朋友们还做过很多很多的游戏,谁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说一个你以前做过的游戏呢?抽一个学生说。提出说和听的要求

北师大版 生活中的比 教案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第十一册)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启发学生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美与乐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2008年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为什么呢?你对我们举办的奥运会我哪些了解呢?你看了哪些比赛?结果是怎样的?(根据学生的交流,列举出表示比赛结果的比)] 一、情境体验,引出比: 1、创设情境: 同学们见过“选美”比赛吗?今天我们也来一次“选美”比赛,不过,今天参加的对象有点特别(课件出示三个长方形5*4、7*2、3*2),请大家选出最美的一位来。(学生选择并说明自己的想法)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大多数选择第三个长方形。] 其实这个实验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费希纳早在100多年前就做过了,他设计了不同的长方形,请他的朋友来参观并投票选出最美的长方形,结果和我们今天的评选结果一样。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自由发表意见)那就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观察。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结果是不是跟我们的数学知识有关系?是不是与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关系?]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亲身参与一项看似与数学无关的“选美”活动,简要介绍这项实验的最初来历,将学生的情绪调控到认知的最佳状态:懵懂而新奇、疑惑而未果。随即以艺术的一问“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之门,使学生产生“这是否跟我们的数学有关联?”的自觉数学意识.] 2、研究长与宽的关系,引出比 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课件出示:将三个长方形放在方格纸上) (学生根据图,找出长方形长与宽的关系并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列出有关的式子5÷4=5/4、7÷2=7/2、3÷2=3/2) 正是由于长方形长与宽的这种关系使得长方形变得美观,所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长方

5.2 《生活中的透镜》 导学案

《3.2生活中的透镜》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凸透镜成像时,物体到透镜的距离与像大小的关系。 3.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重点难点: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凸透镜所成实像和虚像的特点。 学具准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挂图。 学习过程: (二)情景导入: 让大家欣赏一些运动会时拍摄的照片和一段电影视频。同学们都喜欢,顺势提问:那么知不知道照相机和电影放映机的原理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相关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照相机 (结合实物、挂图、课本第一自然段)了解照相机的结构及其各部分作用。 讨论交流:①我们所用的照相机拍摄景物时,在胶片上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②怎样调节,可使胶卷上的像变大? 想想做做:结合教材63页同学们协作动手制作模型照相机。制作方法:在直径较大的圆纸筒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图纸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 筒内。 制作完成后,同学们把模型照相机对着室外,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 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的像,回答:

(1)像是缩小还是放大? (2) 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3)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可根据进入眼中的光线是否来自像点进行判断) 2、投影仪 (结合实物、课本)了解投影仪的主要构造。 做一做:去掉反光镜,让像直接成在天花板上,观察天花板上像的大小、正倒,并回答:1、使用投影仪时,那段距离是物距;那段距离是像距?物距与像距相比,谁大谁小? 2、物、像哪个大、哪个小? 3、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满足以上物像大小的关系,物距、像距应有什么样的关系? 4、为了能使人们看到正立的像,投影片应该如何放置? 5、如果希望像变得大一些,而且还要保持清晰,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⑥安装上反光镜的作用是什么?(可再装上反光镜比较一下)

《特别的作业》教案

《特别的作业》教案教学目标:学习写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分角色读课文。 2.指名读词语。 二.学习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作业昨桌画玉兰让2.齐读生字。 3.学生分析结构、笔顺。

4.示范写“昨、作”。学生分析为什么它们的偏旁不同?这两个字都是左边偏旁占格少,右边占格多。再描红。 5.“画”学生观察“田”字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并说怎样才好看?然后描红。 6.学生在田字格里练写。 7.评比。 三.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写了8个生字,同学们写得很认真。 板书设计:特别的作业 作业昨桌画玉兰让 教学回顾: 第三课时珍贵的纪念 教学目的:1。熟读课文,知道什么是最珍贵的纪念,树立爱护

公物、爱护建筑的良好习惯。 2.识字15个。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识字。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这才是最珍贵的纪念”? 教具准备:课件、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动物们自己盖了一件小亭子,大家都想在上面留下纪念,它们都留下什么纪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听录音,听清生字的读音。 2.自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3.自学生字:互教互学。 4.指名读生字词。 5.对图读课文。出示四幅图,边读课文,边找出与课文相对应的文字。 6.标出自然段落。 四.再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第一、而自然段。 2.讨论(1)小动物们都留下了什么样的“纪念”? (2)刺猬为什么不动。 3.汇报、总结。 4.学习三、四自然段。

5.指名读课文。 6.讨论:小刺猬到底留下什么样的纪念?为什么这是最珍贵的纪念? 7.讨论汇报。 8.师总结:最珍贵的纪念不是不是刻什么字,而应像小刺猬那样在亭子周围种上花草,爱护它,美化它。 9.学生自由读课文,喜欢读哪段,就读哪短。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珍贵的纪念 小熊 小猴子刻名字 ......

(完整版)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观察发现规律,初步感知杠杆原理。 [2]应用规律,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1.2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并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思维的周密性、全面性。通过实验寻求规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积累动手实验活动的经验.丰富活动体验。 2. 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发现“左边的棋子数×刻度数=右边的棋子数×刻度数”这一规律。 2.2 教学难点 体会杠杆原理,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3. 教学用具 自制的杠杆,棋子,塑料袋等实验工具,多媒体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检查课前布置的制作工具(简单杠杆)的作业: 学生对照制作要求,自查和同组互相检查。 【多媒体展示】制作要求:

(1)准备的竹竿长1m,尽量做到粗细均匀。 (2)在竹竿中点打孔,拴绳子时注意绳子的长度,同时注意检查拎起绳子后竹竿是否平衡。 (3)从中点处每隔200px做一个刻度记号,尽量等距离。 拿出准备好的棋子和塑料袋。检查大小是否一样。 [2]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跷跷板吗?你们在玩跷跷板时,什么时候能够保持平衡? [3]建立猜想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大胆猜测一下,可以写一写,画一画。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有什么好方法,跟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会有如下想法: 生1:两端一样长时。 生2:两端放的东西一样重时。 生3:重的一端短一点,轻的一端长一点时。 生4:支撑点放在中间时。…… 【板书】 第六章整理和复习第5节综合与实践第四课时有趣的平衡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杠杆 师:介绍杠杆、钩码及正确的操作方法等。 [2]实验活动一:探索特殊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 【多媒体展示】请学生思考以下要探索的问题: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比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4、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难点: 1、比的意义。 2、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情境一:哪几张照片更像? 师:(投影示相片A 出示B、C、D、E)仔细观察图片,哪几

张与图A比较像? 学生观察图。思考,回答。 可能会这样回答:图C与图E不像,一个变胖,一个变瘦。 图B与图D,一张变大,一张变小。 若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再引导:你能用像、不像或变形这样的语言来说一说吗?生:…… 师:图片B、C、D、E都是长方形。为什么BD像,CE则变形了。你能猜测一下其中的原因吗?生:…… 情境二:谁的速度快?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像这样的问题:投影出示情境:师:从图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翻开书本49页,填在表格里,并口答出结果。组织交流。 情境三:哪个摊位的苹果最便宜? 师:我们再看一个问题:展示情境,说一说所获得的数学信息,与解决问题的办法。填在表(2)上。学生独立完成,交流。 联系情境2与情境3。 师:你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速度、单价的认识吗? [ 速度=路程/时间单价=总价/数量 ]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上面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我按5张图片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请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六 比的认识:生活中的比》 公开课导学案_1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P69-71.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各部分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是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4、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是六年级的小学生了,在这六年的课堂学习中,小淘气一直伴随着我们,明年我们就要小学毕业了,小淘气想送一些照片给大家留作纪念,你们想看一下吗? 2、课件先出示一张淘气的照片,再出示四张大小不同的照片。 ①小淘气先拿来了一张照片,后来又拿来了四张照片,你们比较一下哪几张和A比较像?哪几张不像?为什么?(照片A、B、D比较像,C、E不像) ②照片像与不像可能与照片的什么有关系? 3、师:照片像与不像与它的长、宽有关系,照片的长、宽有什么关系呢?相信经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一定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一)揭示比的意义 情境体验:照片为什么很像 我们先来研究为什么照片A、B、D比较像,C、E不像,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这几张照片放在方格纸上 1、课件出示:将A、B、C、D、E五张照片放在方格纸上,观察每张照片的长、宽各是多少? 记录在表格一中 2、学生分组探究:照片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出示活动要求:1、按照表格中像与不像的顺序进行研究。 2、研究时,先独立思考,把研究结果填在表格中。 3、研究结束后,同桌交流研究结果和研究方法。 3.学生汇报研究结果。 ①A、B、D每张照片之间的长、宽存在相同的倍数关系;(每张照片的长是宽的1.5倍) ②用除法算式表长是宽的1.5倍关系(6÷4、3÷2、12÷8,板书6÷4) 师:照片A、B、D比较像,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特点?(每张照片的长都是宽的1.5倍或宽是长的2/3) 大家再看照片C、E不像,是因为照片的长、宽和照片A没有相同的倍数关系。 师:比较照片像与不像,可以用除法计算它的长与宽是不是存在相同的倍数关系, 4、讲解: 引导观察板书中的三组除法算式,照片的长与宽的倍数关系用除法计算 ①在数学中,还有一种新的表示两种量相除关系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比。板书:比 ②比如说,照片的长是宽的1.5倍,用6÷4,现在可以说成长与宽的比是6比4,写作6﹕4(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