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人教版总复习知能强化练: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能强化练3和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能强化练(三)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

1.(2019·河北唐山模拟)西汉初年,就封国的官制而言,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的任免权,而相“总纲纪、统众官”。这一措施() A.意在防范封国的离心倾向

B.导致封国威胁到中央集权

C.是“无为而治”具体体现

D.促进了地方经济恢复发展

A[由材料“相由中央任命,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的任免权”可知西汉初年对封国权力的制约,防范封国的权力膨胀,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封国权力的制约,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制约封国权力而非无为而治的措施,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而非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

2.(2019·湖南郴州模拟)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以陶渊明、王義之以及竹林七贤等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于世,形成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造成这种异化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军阀士族特立独行,思想活跃

B.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发展

C.魏晋时期佛道盛行,援老入儒

D.魏晋以来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D[A项思想活跃是文化现象,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江南开发,经济发展,但商业受时代的影响,发展情况并不乐观,故B项错误;魏晋时期,玄学兴起并发展,儒家思想融合了道家思想,“援老入儒”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文化的时代特色源自于社会时代的变迁,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国家分裂造成了上述文化现象,故D项正确。]

3.(2019·广东揭阳模拟)宋代以前,历朝监察制度都是谏官对君主言谏,御史对百官纠弹。唐代谏官分属中书、门下两省管理,宋代则谏院独立,谏官言谏失误,不加谴责,谏官言谏对象扩大到宰相等百官。这一变化()

A.加强谏官对皇权和相权独立监察的权力

B.加强了君主对百官的控制

C.提高了各级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

D.有效的清除官僚系统的腐败

B[A项表述与题目中“历朝监察制度都是谏官对君主言谏,御史对百官纠弹”不相符,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御史对百官纠弹”和“谏官言谏对象扩大到宰相等百官”得出监察主要针对百官,而且不断扩大到丞相,体现了皇权的加强,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涉及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问题,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中“清除”太过绝对,故D项错误。] 4.(2019·河北保定模拟)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利集中的设置原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

A.旨在扩大宋朝疆域

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

C.打破了市坊的界限

D.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

D[州、道、路,都是地方制度,不能起到扩大疆域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路制下,官员的文武出身,故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地方行政制度,不是城市商业状况,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有利于更有效的控制地方及官员,故D项正确。]

5.(2019·湖北武汉模拟)元朝初年,行御史台对行省官的纠劾,常常引起行省官的反纠劾,行御史台官因纠劾行省官而反遭诬陷和人身迫害的现象也较为常见。后来,元世祖正式下达诏令:“行御史台勿听行省节度”,行御史台官遭行省迫害的情形才逐渐减少。这一变化表明()

A.行御史台与行省长期紧张对立

B.元朝初年监察制度逐渐完善

C.行御史台代表着中央控制行省

D.行省成为行御史台监察重点

B[材料的变化表明,监察制度的强化,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元代的地方监察制度逐渐走向完善,故B项正确;行御史台是监察机构,并非与行省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故C 项错误;行御史台本身就是中央监察机关的派出机构,监察地方,故D项错误。] 6.(2019·百校联盟模拟)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髙的官员,

如汉代刺史是以六百石的职位监察一千石的郡国守相,唐代巡视各道的监察御史也仅为正八品。这种做法()

A.旨在防范监察官员独断专权

B.有利于监察效果的提升

C.体现了皇权下移的开明统治

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管辖

B[材料中“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代表皇权,旨在防范其他职位高的官员独断专权,故A项错误;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材料中“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更能体现耳目的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中“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代表皇权监察地方官员,体现了专制,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故C项错误;监察并非仅仅针对地方,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管辖与材料中“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无关,故D项错误。] 7.(2019·湖南永州模拟)唐代中后期,枢密院是宦官掌握的内廷机构。五代时,枢密院变为武夫掌控的、文臣俯首的权力机构。到宋代,枢密院的正副职则多由文臣担任,文官参与典掌枢密。这一变化有助于()

A.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

B.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

C.增强军队的有效指挥与实际作战能力

D.消除将权对君权的潜在威胁

D[材料中枢密院始终是中央机构,故A项错误;枢密院的变化不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B项错误;枢密院领导职权的变化着眼于君权的强化,故C项错误;枢密院管理的调整在于解除武将的军权,故D项正确。]

8.(2019·福建福州模拟)以下是有关古代“通判”一职的史料记载。

A.通判一职的设置始于南唐

B.南宋通判的职权有名无实

C.通判行使地方最高行政权

D.通判发挥过地方监察作用

D[据材料“以水部员外郎通判歙州,南唐书”可知南唐时已有通判,但未知始设于南唐,故A项错误;据材料“有按察之名,无事权之实……督经总制钱为职业”可知没有监察的实权,但有“督经总制钱”的权力,故B项错误;依所学,地方行政权由州郡长官行使,故C项错误;据材料“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可知通判行使监督权,故D项正确。]

9.(2019·湖南师大附中模拟)宋太祖定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家法。以后历代皇帝坚持“与士大夫治天下”,以致“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宋代() A.确立了“以文治国”的统治方略

B.结束了“重文轻武”的五代风尚

C.形成了“以儒立国”的正统思想

D.出现了“积弱积贫”的社会状况

A[题干中“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与“与士大夫治天下”,再联系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决唐末以来上百年的藩镇割据问题,故A项正确;宋代开创了重文轻武的国策,非结束,故B项错误;以儒立国正统思想的形成是在西汉武帝时期,且题干中未提及,故C项错误;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

10.(2019·河南中原名校质检)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强调察举制是门第社会的主要起因

B.认为察举制比九品中正制好

C.肯定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

D.认为科举制要优于察举制

C[根据材料得知,“强调察举制是门第社会的主要起因”,这种论断很明显属于对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有关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比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钱穆先生在这里对察举制的实行初衷是一种肯定的态度,认为其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科举制的相关提及,故D项错误。] 11.(2019·广东广州模拟)唐太宗曾问负责《起居注》的史官褚遂良:你近来主持写《起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