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区的情况正好相反, 需要通过区际贸易从北方输入大量 重工业产品,特别是进口采掘业初级产品,而向北方地区大 量输出轻工业的最终产品。 第三,基于规模经济的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分散化平行 发展。进入“九五”时期之后,国家发展战略从区域倾斜向 产业倾斜的转变,区域分工格局出现变化,集中化和”小企业、 大批量”密切结合的新规模经济区域分工模式成为中国区域 分工主导。这一分工模式在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占主导的 珠三角和长三角区域表现尤为明显。如东莞生产的电脑磁头、 电脑机箱及半成品占据了世界市场近40%的分额,敷铜板、 电脑驱动器等产品占了将近30%的分额。
(3)改革开放前区域分工格局的效应分析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变西部地区贫穷落后的局 面,增强了内地的经济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对于加 快我国工业化进程,促进沿海与内地均衡发展起到过 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格局的弊端也是明显的。它 不仅造成了三大地带间的高度垂直型区域分工加剧了 中西部地区原有的“二元经济结构”,并且使各经济 区出现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经济体系,导致区域之间经 济联系弱化,区域分工不明显,严重影响了整个国民 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效益。
(二)我国的区域分工格局
⒈ 改革开放以前的我国区域分工 (1)改革开放前的区域分工背景
改革前30年,中国实行的是集权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 长期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垂直统一的纵向管理模式。在 这种制度背景下,区域分工的主要驱动力来自行政命令,采 取的可以说是均衡式开发模式,产业政策趋于向落后地区倾 斜。在利益分配上,坚持平均主义,整个国民经济在各区域之 间呈现均衡增长势态。
(一)我国的区域差异
构成区域差异的因素很多,如自然资源、农产品资源、劳动力、资本、 技术、区于域经济产权结构、文化等等。
(1)自然资源
总体上看,我国工业生产能力60%以上集中在沿海地区,而水资源、 能源和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则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例如西南4省区水资 源总量约占中国36.7%,加上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6省, 水资源总量共占全国71.4% 。北方特别是西北和北部沿海地区存在严重的 工业用水不足问题,它使北部耗水量大的工业发展受到限制。 从自然资源的分布及空间组合看,中部和西部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有优 越性,是中西部参加区域分工的有利条件。
(2)农产品资源
目前,中国轻工业原料约70%来源于农产品。从空间分布看,一些具有专 业化意义的主要农产品相对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而轻工业生产能力主要偏 集于沿海地区。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空间布局与农产品原料地之间存 在相当程度的脱节现象。
(3)劳动力
总体上中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农村和城市都存在 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就业中至少存在30%左右的富余人 员。从各地区情况看,地区经济越落后,工业化和城市化 水平越低,地区劳动力剩余率越高。
⒉ 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区域分工
(1)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分工背景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重大变革, 市场机制逐步取代计划成为调节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其中经 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围绕分权改革这一主线进行,而在区域战略 重点选择上,国家用效率优先的“倾斜战略”代替“均衡布局” 战略。通过对外开放,大量涌入的外资成为推动中国区域经济 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
中国基本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今后国家工 业化将朝着高加工度化和高增值化的方向发展。新形势要求 区际之间的产业分工应该适时转型,否则势必阻碍地区工业 化和国家工业化进一步推进。中西部只有大力提高加工层次 和产品增值程度,促使东部地区通过竞争形成转移扩散一般 加工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的压力和动力,只有这样东部才能集中 力量加速发展高精尖工业,向更高层次迈进。东部地区如果 不能转移扩散耗能高耗原材料多的一般加工工业和原材料工 业,不仅会对东部自身工业化起飞不利,造成结构老化、资 源枯竭、运力紧张、能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严重后果,而且 也将使中西部地区丧失发展机遇。 第二,产业结构趋同仍然存在 。 我国历经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各地产业有了全面发展 与提升,专业化有了不同程度的发育,但结构趋同仍然客观存 在。我们以汽车行业为例分析1990~2001年我国产业的集 聚指数走向。
但是在经济体制转轨的特定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地方 政府的区域利益主体意识得到确认和强化,财政和投资体制 改革使得地方政府掌握大量的经济资源,各级地方政府纷纷 利用所掌握的经济资源投资开办企业,加上行政管理体制的 障碍以及健全的市场退出机制,中国产业布局分散化问题十 分突出。 第四,投资主体多元化特别是外商投资对我国区域分工格 局的影响越来越大。就全国而言,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 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2002年,这两大经济区外商直接投资 占总比重分别为21.5%、33.3%,占外商直接投资的一半以 上。外商投资大多集中在第二产业,特别是加工制造业, 2002年制造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258.4亿美元,占总投资的 63.5%。这类企业在沿海的过度集中,影响到沿海与内地之 间相对比较利益。沿海本来应该充分利用相对充裕的物质资
小结: 归纳而言,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在自然资 源、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甚至区际产权 结构的实现形式差异方面有较大的不同,存在很大 的互补性。东部地区位置优越,工农业生产发达, 资金供给相对相对充裕,劳动力素质和技术管理水 平较高,但资源缺乏,能源紧缺,其北部沿海少数 城市面临着用水不足的问题,中西部能源矿产资源 丰富,资金短缺,技术管理水平较低,但廉价劳动 力供给充足。各地区生产要素的这种互补特征,是 中国区际之间产业合理分工的基础。
(5)技术
总体看,中国区域技术梯度大体呈东高西低态势。当然, 以“三五”和“四五”时期“大三线”建设为中心展开工 业布局,使中西部工业特别是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工程技术 人员的集中程度也相当高。有资料显示,在航空、电子、 精密机械和核工业技术等单项技术方面,西部一些省区甚 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90年代前后期,原机械工业部1. 5 万 多个主要产品中,属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水平的产品中占 26.7% ,其中陕西、贵州这一比例分别34.40%,32.2%,在 全国各省区居第一、二位 。
食品、纺织、普通机械制造等)向新兴行业集中,交通运输 设备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正逐渐成长为第二代 支柱产业,并将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比如汽车,1993年 车部汽车产量占全国52 %,其中乘用车〔轿车和客车〕产 量占全国62% 。中西部在冶金、纺织、食品、卷烟等传统 行业领域得到稳定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繁荣。 第二,南北之间区域分工更为明显。我国的地域分工从 工业结构和区际贸易方面来看,明显呈“北重南轻”的格 局。北方地区主要是为国民经济提供初级产品和作为原材 料的中间产品; 而南方主要提供多为轻工业产品的最终消 费品。北方地区的输出部门都是重工业部门,尤以采掘业 贸易比率为高,而轻工业部门都是输入部门,均需不同程 度地通过区际贸易输入轻工业产品来满足本地需求;而南 方
(6)区域经济所有制结构
1999 年各地区企业所有制结构 单位: 个、亿元
国有及国有控股 企业单位数 全国 东部 中部 西部 61301 27946 19038 14317 总产值 355711.18 1963412 9542166 6448132 集体企业 企业单位数 42585 26865 11463 4257 总产值 124141.11 92831.37 23571.75 7721.99 其他类型 企业单位数 58147 45887 7694 4566 总产值 247211.75 211691.76 124981.79 13331.86
首先,区域产业结构的超稳态化。垂直型的区域分工导致 了各区域普遍缺乏结构转换和技术升级的动力机制,造成超稳 态的区域产业结构,不利于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升级。 其次,不利于区际关系的协调。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下, 扭曲的价格体系造成中西部地区大量价值流向东部,“双重利 润流失”造成区域分配不公;而且制造业的收入弹性远大于原 材料工业,因此,中西部的原材料工业的发展速度将逐渐落后 于东部的加工制造夜。这将进一步加剧原本存在的区际差距, 不利于区际关系的协调发展。 再次,各区之间重复引进、重复建设问题严重。这是均衡 发展战略和各大区建立完整的经济体系的必然结果。 最后,导致产业组织专业化协作水平低下,使得我国产业 组织集中化和分散化进展十分缓慢。
(2)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我国的区域分工格局
中国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强化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市场力量, 区域利益格局也随之发生显著变化,从而使区域分工出现新特 点: 第一,制造业内部的分工协同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三大 地带的专业化和集中化程度不断加强,各地带正在选择和发展 各具特色的区域性行业。在东部地带,生产要素从传统行业(如
(2)改革开放前的区域分工格局
改革开放前,我国基本上按照“资源互补”或“产品互 补”的原则来实行区域分工合作,具体表现:
第一,高度垂直型区域分工结构。在计划经济体制 均衡布局和发展的战略指导下,中央政府运用国家财政和 行政干预的力量,在注重发挥东部地区原有经济基础作用 的同时,加大了对中西部落后区域开发的力度。在中西部 布局和发展了大量原料和能源优势的工业,客观上形成了 中、西部以开发生物资源(农业)、矿产资源以及发展原 材料工业为主,东部地区以中、西部产品为原料发展加工 制造业为主的垂直型区域分工。 第二,单一纵向区际产业关联。中央在西部地区建立 的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企业,其外部联系主要是与东部沿 海加工工业的单一纵向区际产业关联,与当地其他产业的 横向联系很弱。 第三,七大经济协作区间出现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经济。
专题
区域分工
一、区域差异与分工格局 二、区域分工的客观基础与形成机制 三、区域要素流动的动因与基本类型 四、区域合作内涵、原则与组织形式 五、企业跨区域生产分工的微观均衡分析
一、区域差异与分工格局
(一)我国的区域差异 ( ) (二)我国的分工格局
⒈ 改革开放以前的我国区域分工 ⒉ 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区域分工
以上数据表明, 东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高, 集体、私营、外 资等非国有经济发展迅速; 西部地区的市场化改革进程相对较 慢, 国有经济比重一直较高。而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差 异主要是非国有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 这种差异在1978 年以 来的每次经济高涨期表现更加突出。有关资料显示: 在经济高 涨期东西部国有工业发展速度的差异并不大, 而非国有工业发 展速度的差异却非常显著。在90 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东部 非国有工业的增长率高于国有工业25.85 个百分点,而西部仅高 出15.1 个百分点。非国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是造成西部发展 缓慢的重要因素。
(4)资本
沿海地区资金较内地充裕 。究其原因 :沿海地区经济发 展水平较高,资本形成能力较强,筹资能力、渠道、手段 较多。第一,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投资经营环境和投人产 出效果较好,基本具备了区域发展的启动条件,因而区内 资金供给和自我积累能力较强。第二,在市场经济中,地 区间资金流动一般具有流向经济中心和繁荣地区偏向。中 国的沿海地区,流人了大量的外国资本和内地资金。第三, 沿海地区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金融市场 发育程度较高,融资渠道方面处境比中西部强得多。
本的优势,集中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否则大量劳动 力的外流将迫使内地丧失它在人力资源方面的相对优势,而 沿海利用内地廉价劳动力所促成的经济繁荣将进一步扩大区 域经济发展差异。
(3)现行分工格局缺陷
第一,资源加工型垂直分工格局仍存在,不利于区际经 济长期协调发展和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从长远看,让中西部长期定位于单纯提供生产率和增值 率低的初级产品位置上,极不利于地域辽阔中西部的经济发 展和工业化推进。另一方面.区际利益冲突和贸易摩擦加剧, 影响区际产业分工格局调整,增大调整成本,降低效率。
中国汽车工业1990~2001年集聚指数 ~ 中国汽车工业 年集聚指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