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54学时思考题绪言-痈疡

合集下载

肺痈模拟题

肺痈模拟题

[ 真题] (中医内科学)肺痈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 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 1 题:患者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

其治疗原则是A. 祛邪为主B. 扶正为主C. 标本兼顾D. 反治为主E. 实则泻其子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患者为肺痈溃脓期,治疗原则是排脓解毒,以祛邪为主。

第 2 题:肺痈恢复期的最佳治法是A. 补肺益气B. 益气养阴清肺C. 清肺化浊D. 益气健脾E. 滋补肺肾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 3 题:治疗肺痈溃脓期,应首选A. 如金解毒散B. 《千金》苇茎汤C. 加味桔梗汤D. 桔梗白散E. 犀黄丸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肺痈溃脓期当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能清肺化痰,排脓去壅。

第 4 题:肺痈的治疗原则是A. 清热解毒,化瘀排脓B. 清热解毒,活血通络C. 清热解毒,宣肺平喘D.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E. 清热解毒,肃肺化痰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 5 题:肺痈的常用治法中,有助于痈疡消散的治法A. 解毒B. 化瘀C. 清热D. 排脓E. 滋阴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 6 题:加味桔梗汤治疗下列何证A. 肺痈成痈期B. 肺胀痰热郁肺C. 实喘痰热郁肺D. 咳嗽痰热郁肺E. 肺痈溃脓期参考答案:E答案解析:第7 题:肺痈的诊断,主要应掌握下列哪项A. 脉滑数B. 咳嗽C. 胸痛D. 咳吐腥臭脓痰E. 发热口干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第8 题:古入采用验痰和验口味以诊断的疾患是A. 咳嗽B. 喘证C. 肺痨D. 肺痈E. 哮证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浊痰入水中,沉者为痈脓,浮者为痰。

口啖生黄豆或生豆汁不觉有腥味者,便为肺痈。

第9 题:患者,女,42 岁。

身热较著。

时时振寒,咳嗽气急,胸痛烦闷,咳时尤甚,痰色黄绿、有腥味,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应属肺痈何期A. 初期B. 成痈期C. 溃脓期D. 恢复期E. 发作期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本案病邪由表入里,热毒内盛,正邪交争,故热盛。

中医执业医师外科学考点试题:痈

中医执业医师外科学考点试题:痈

中医执业医师外科学考点试题:痈有头疽切开引流常作(2006 2007 2011)A.对口引流B.一字形切口C.十字形切口D.梭形切口E.S型切口『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有头疽外治:若疮肿有明显波动感,可采用手术扩创排毒,作“+”或“++”字形切开,务求脓泄畅达。

有头疽最常见的并发症是(2005 2010 2013)A.内陷B.走黄C.伤筋D.损骨E.流注『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有头疽若兼见神昏谵语、气息急促、恶心呕吐、腰痛、尿少、尿赤、发斑等严重全身症状者,为合并内陷。

A.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B.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2006 2007 2008)C.肛旁低位脓肿,应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D.面部脓肿应尽量沿皮肤自然纹理切开;E.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F.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口尽量避免越过关节;G.关节区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2010)王某,男,69岁。

患后项部有头疽月余,症见疮形平塌,根盘散漫,疮色紫滞。

疮腐难化,脓水稀少,身热不高,唇燥口干,舌红苔薄黄燥,脉细数,伴有消渴证。

治疗应首选()(2005)A.仙方活命饮B.托里消毒散C.竹叶黄芪汤D.十全大补汤E.五味消毒饮『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火毒凝结清热泻火,和营托毒减2006 湿热壅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加减滞阴虚火炽滋阴生津,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加减气虚毒滞扶正托毒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丹毒丹毒的主要病机是()(2008)A.血瘀阻滞B.热毒内蕴C.内蕴痰湿D.皮肉破损E.血分有热『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丹毒的病因病机:由于素体血分有热,外受火毒,热毒蕴结,郁阻肌肤而发;或由于皮肤粘膜破伤(如鼻腔粘膜、耳道皮肤或头皮破伤,皮肤擦伤,脚湿气糜烂,毒虫咬伤,臁疮等),毒邪乘隙侵入而成。

凡发于头面部者,挟有风热;发于胸腹腰胯部者,挟有肝火;发于下肢者,挟有湿热;发于新生儿者,多由胎热火毒所致。

第六章疮疡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六章疮疡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一)A1型题1.局部红肿热痛,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范围在3cm左右,易脓、易溃、易敛的疾病是()A痈B.疔C.疳D.有头疽E.无头疽2.暑疳的好发人群为()A.中老年B.儿童D.中年E.青年3.托盘疔发生于(A.指端B.指甲下D.手指关节E.手掌中心4.辨别蛇头疔成脓与否,用什么方法最为可行()A.痛剧而呈搏动性者B.应指验脓法C.穿刺验脓法D.痛甚脉数者E.透光验脓法5.颜面部疔疮治宜()A.散风清热B.泻火解毒C.凉血活血D.清热解毒E.和营解毒6. 红丝疔使用破镰法的操作要点为()A.沿红线两头针刺出血B.梅花针沿红线打刺,使之微微出血C.用三棱针从中挑断红线,微令出血D.按“B”法,并加神灯照法E.用三棱针沿红线寸寸挑断,并微微出血7. 疫疔初期的局部症状是()A.小红斑丘疹B.小瘀斑结节C.小水疱D.凹形脓疱E.小片糜烂8. 疫疔的疮形特点为()A.如脐凹陷B.疮大如梅李,相连三五枚C.疮口如蜂窝状D.颜色黑,凹形如碟,容易腐烂E.坚硬根深,如钉丁之状9. 下列哪一项与烂疔关系最密切()A.为皮肤炭疽B.古称“鱼脐疔”C.来势暴急,易并发走黄,可危及生命D.能损筋伤骨,导致生命危险E.好发于头面,其次是胫足、手臂等部10.疔疮走黄的原因以下哪一项可以不考虑()A.早期失治误治B.挤压碰伤肿胀C.过早切开引流D.麻痘余毒未清E.误食辛热之品11.蛇肚疔患指的表现是()A屈曲B.伸直C.外展12. 颜面部疳和疔的鉴别要点是()A.脓的形质B.皮肤颜色C.根脚深浅D.起病速度E.发热程度13. 锁喉痈初起治疗选用()A.仙方活命饮B.普济消毒饮C.牛葬解肌汤D.犀角地黄汤E.五神汤14.治疗锁喉痈热伤胃阴证,应首选()A.益胃汤B.仙方活命饮C.托里消毒散D.青蒿鳖甲汤E.八珍汤15.治疗脐痈湿热火毒证,应首选()A.普济消毒饮B.仙方活命饮C.黄连解毒汤D.托里消毒散E.五神汤16. 痈实证初起外治法宜用()A.红灵油膏B.金黄膏C.阳和解凝膏D.生肌百玉膏E.冲和膏17.痈溃后脓液黄浊质稠,色泽不净者,其病机为()A.气血充足B.气火有余C.气血亏虚D.蓄毒日久损伤筋骨E.血络受损18.发于体表皮肉之间部位,范围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患是()A痈B.疔C.疳D.发E.有头疽19.相当于西医学的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的疾病是()A.疳B.疔C痈D.发E丹毒20.一般痈的成脓时间是()A.3 夭B.7 夭C.14 天D.21 夭E.28 天21.脐痈脓成或溃脓不畅,可加用()A.茯苓B.红藤C.败酱草D.皂角刺E.赤芍22.颈痈的局部表现特点是()A.发病较快,结块形如鸡卵,漫肿无头,域热疼痛B.发病较慢,结块初起如豆,串生累累,不红不痛C.继发感染,结块初起如豆,压之疼痛,很少化脓D.结块形如堆粟,按之坚硬,生长迅速E.起病较快,初起无头,红肿成片,四周色泽较淡23.痈的特征是下列哪项()A.初起有多个粟粒状脓头B.初起光软无头,红肿疼痛,范围6〜9cmC.初起疮形如粟粒状脓头,坚硬根深D.初起皮肤片状红斑,边界清楚,压之退色,抬手即复E.初起疮形如粟,突起根浅24.“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伤”所论述的疾患是()A.痈B.疔C.疳D.发E.有头疽25.有头疽的病因病机哪项不正确()A.感受风温、湿热之毒B.情志内伤,气郁化火C.肾气亏损,火邪炽D.嗜食膏粱厚味,湿热火毒E.外感风温、风热夹痰26.有头疽的好发部位是()A.臀部B.面部C.四肢部D.项后背部E.以上都不是27.初起皮肤上有粟粒样脓头,红肿热痛,病情发展则脓头增多,溃后状如蜂窝,范围在9〜12cm之间是指()A.痈B.疔C.无头疽D.有头疽E.疳28. 发生骼窝流注的患肢主要表现为()A.外旋B.内收C.外展D.过伸E屈曲29.腮颊部疼痛结块,压迫局部后在第二臼齿相对颊膜腮腺开口处有脓性分泌物溢出,应诊断为()A菲腮B.发颐C.疔疮D.骨槽风E痈30.丹毒的中医治疗原则以下哪一项最恰当()A.清热解毒B.利湿解毒C.活血祛瘀D.清热凉血,解毒化瘀E.健脾利湿消肿31.诊断附骨疽,X线摄片最早应在什么时候进行()A.发病1〜2天内B.发病1周时C.发病10〜14天D.发病4周时E.发病1个月后32. 可能发生髄关节畸形的疾病有()A.有头疽B.环跳疽C.历节风D.臀痈E.骼窝流注33. 附骨疽的发病部位最多见于()A.胫骨B.股骨G肱骨D.棧骨E.尺骨34.发生“走黄”的原因是()A.正虚B伤津C.腑实D.表实E.邪盛35.发生“内陷”的原因是()A.正虚B伤津C.腑实D.表实E.邪盛36.流痰的发生与哪脏亏损有关()A.心B.肝C.脾D.肺E.肾37. 流痰的病因病机是()A.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热内生,结于颈项B.余邪热毒未能外达,结聚于少阳、阳明之络,气血凝滞而成C.先天不足,肾亏骼空,风寒、痰浊凝聚骨骼而成D.肝郁化火,耗阴为痰而致E.毒气走散,扩入营血,流走全身而成38. 瘪病初期可以外敷()A.冲和膏B.七三丹C.生肌玉红膏D.白玉膏E.八二丹39. 褥疮的临床特点中最主要的是()A.好发于老年人B.经久不愈C.好发于易受压和摩擦部位D.好发于消渴病患者E.好发于下肢40.窦道的主要发病机制是()A.手术创伤B.残留异物C.腐肉不除D.余邪未尽E.正气内虚(二)A2型题1.8月上旬,一男性儿童前额部出现2个红肿结块,约2cmx2cm,中央有1个脓头未溃,疼痛拒按;伴口渴便秘,尿短赤。

痈疡剂

痈疡剂

第一章 痈疡剂一、含义凡是具有解毒消肿,托里排脓,生肌敛疮等作用,用以治疗痈疽疮疡一类的方剂,统称为痈疡剂。

外感寒湿痰,流注经脉肌肉、筋膜关节之刘,凝聚不散,亦可成痈疡。

又分内外:内痈——发于内脏;外痈——发于肌表。

治法应:内治——消托散;外治——外敷手术等。

仙方活命饮一、概述本方的主要作用是消散痈肿,清热解毒。

主治阳证疮疡肿毒初起,红肿热痛。

二、病理是一首外科方剂。

阳证:疮形高肿,根脚紧束,红肿热痛,未成脓者易消,已成脓者易溃 ,溃后易敛(实证)。

阴证——相反治疗总不外消托补三法。

本方属于外疡中之阳证初起,使之消散的治法。

罗东逸称本方“疡门开手攻毒第一方也”。

引起疮疡原因很多,外感六淫(暑节、痱子等),外伤后感染(炎 证破伤风)、情志(浮痈、发背)、饮食(膏梁之变足生大丁),因其这些因素均能导致气血运行失常。

“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内经》曰“营气不从,逆于内理,乃生痈肿”,“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

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说明痈疡一证,因感六淫之邪,邪从热化或嗜食膏梁厚味,痰热内生或外伤感受毒气引起邪毒壅滞,阴阳相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

《内经》又云:“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

”形成原因 内因——七情、恣食辛热 外因——外感六淫、外伤(烫伤、金刃伤、跌打、虫兽咬伤等) 经脉阻滞,气血不和,积瘀化热,肉腐成脓 痈疡 阳证——肿形高起,范围局限,脚根紧收,皮肤红赤灼热即红肿热痛 阴证——外形平塌,坚硬或棉软,范围松散,皮毛不变 外科 内痈——发于脏腑者——肝痈、肠痈、肺痈 外疡——发于肌表肌肉、骨骼以外者说明局部气血凝滞是发生痈疡的基础。

红:血管扩张充血,实即炎证。

肿:气血凝滞,渗出表现。

热痛:经络阻塞,液体壅遏不行,蕴郁生热充血表现,气血凝滞不通则痛,压迫症状。

09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答疑周刊)第2期

09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答疑周刊)第2期

09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答疑周刊)第2期【中医基础理论】六淫中最易导致肿疡的是〔〕A.风邪B.湿邪C.火邪D.燥邪E.暑邪学员提问:请问老师什么选火邪?答案与解析:此题答案为C。

火〔热〕的特性及致病特点:①火为热极,其性炎上:火邪所伤,证见高热、干渴、苔黄、舌红、目赤肿痛;火邪之证,其病先起于身体上部。

②火灼脉络,迫血妄行:火证多有出血和发斑的表现:衄〔nǜ〕血、尿血、便血、咯血、出血斑点。

③火易动风:即火易生风,火伤阴液,使筋脉失养而致肝风内动,出现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眼直视、狂躁不安。

④火邪易伤津液:火为阳邪,易耗阴液。

⑤火邪易致疮痈:火邪入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而发生痈疮肿毒,临床上有红肿、高突、灼热之表现。

《灵枢。

痈疽》:“大热不止,热盛那么肉腐,肉腐那么为脓,故名曰痈”;《医宗金鉴。

痈疽总论歌》:“痈疽原是火毒生”。

因此答案为C。

【中医诊断学】患者忽然昏倒,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可诊断为〔〕A.狂证B.癫证C.痫证D.中暑E.心阳暴脱学员提问:老师,请讲解一下癫、痫、狂证的鉴别诊治?答案与解析:答案选择C。

癫病:癫病因情志内伤,脏腑功能失调,致痰气郁结,蒙蔽心窍所发。

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为特征。

相当于西医学的精神分裂症、忧郁症、强迫症等。

其临床表现为:精神抑郁,多疑多虑,或焦急胆怯,自语少动,或悲郁善哭,呆滞叹息等不正常表现。

一般而言多有情志刺激,意欲不遂等诱发因素或有家庭史,中医临床证候分为4型予以辨证论治:1、痰气郁结型,2、气虚痰结型,3、心脾两虚型,4、阴虚火旺型。

狂病:狂病因七情化火,煎熬津液为痰,痰热雍盛,迷塞心窍所致,以精神亢奋、躁扰喧狂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相当于西医学精神分裂症、躁狂病等。

其临床表现有:精神错乱,哭笑无常,妄语高歌,狂躁不安,不避亲疏,打人毁物等精神、语言、举止不正常状态。

有情志剌激、意愿不遂或脑外伤等诱发因素,或有家族史,中医临床证候分为3型予以辨证治疗:1、痰火扰神型,2、火盛伤阴型,3、气血瘀滞型。

第十八章 痈疡剂

第十八章 痈疡剂

第十八章痈疡剂学习要点①掌握四妙勇安汤、阳和汤、大黄牡丹皮汤的组成、功效、主治和配伍意义。

②熟悉痈疡剂的概念、分类、使用注意事项。

③了解仙方活命饮、六神丸、千金苇茎汤的功效和主治。

一定义:消法解毒散结消痈排脓生肌敛疮治痈疽疮疡二病因适应证治法配伍代表方剂病因:1.内因-内伤七情恣食辛辣等2.外因-外感六淫外来伤害等体表痈疡见:痈疽疔疮丹毒流注瘿瘤瘰疠等 [阳证]特点-治法-散结消痈法(清热解毒活血行滞消肿散结等)配伍-托毒透脓补益气血等方剂-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四妙勇安汤犀黄丸牛蒡解肌汤[阴证]特点-治法-温补和阳散寒通滞或化痰除湿祛瘀通络方剂-阳和汤小金丹透脓散托里消毒散内补黄芪汤保元大成汤脏腑内痈见:肺痈肠痈等治法-清热解毒逐瘀排脓散结消肿等方剂-苇茎汤大黄牡丹皮汤薏苡附子败酱散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证:阳性痈疡肿毒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散结方:双花(君)-清热解毒防风、白芷-疏散外邪,使热毒从外透解归尾、赤芍、乳没-活血散瘀以消肿止痛贝母、花粉-清热散结穿山甲、皂刺-通行经络、透脓溃坚陈皮-理气甘草-解毒和中酒煎服-活血通络以助药效特点:脓未成可消散,脓已成可外溃被称为“外科之首方,疮疡之圣药”。

应用:蜂窝组织炎疖肿深部脓肿脓疱疮扁桃体炎急性乳腺炎阑尾脓肿等可内服亦可外用注意:疮痈溃后不可再服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证:脱疽(热毒炽盛) (足趾坏死脱落为脱痈,也称脱疽)法: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方:双花(君)-清热解毒玄参-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软坚当归-养血活血化瘀通脉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特点:药少量重力专“一连十剂”应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栓性静脉炎丹毒坐骨神经痛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六神丸《中国医学大辞典》雷氏方证:单双乳蛾,烂喉丹痧,口舌糜烂,痈疽疔疮及一切无名肿毒。

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牛黄、珍珠粉:清热解毒,君。

雄黄、蟾酥:解毒散结,消肿止痛,臣。

佐麝香、冰片:芳香走窜,善散郁火热毒,兼能醒神开窍。

治疮痈

治疮痈

--肌肉
肉桂
佐白芥子
温--血脉

--皮里膜外
麻黄
使 生甘草
--腠理
解毒调药
配伍特点
温阳与补血并用 滋而不腻,补而不滞
运 用 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阴疽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 酸痛无热为辨证要点。
阳和汤
使用注意
1 用量要点
2 阳证禁用 3 阴疽已溃不能用 方中“麻黄未溃可用,已溃之后,断不 可重开腠理”(《马评陶批外科全生集》) 。
• 特点 清热、排脓、逐瘀为治肺痈 成脓之常法。
临床应用
辨证要点:胸痛,咳嗽,吐腥臭黄痰或脓 血,舌红苔黄腻,脉数。
随证加减:脓未成,加金银花、鱼腥草; 脓已成,加桔梗、甘草、贝母; 痰多气急,加葶苈子; 咳甚,加枇杷叶、瓜蒌。
• 随证加减: • 热毒重者,加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 败酱草;
• 血瘀较重,加赤芍、乳香、没药。
苇茎汤
《千金备急要方》
苇茎汤
• 组成 • 主治 苇茎 薏苡仁 瓜瓣 桃仁 痰热瘀血壅结之肺痈。 身有微热,咳嗽痰多,甚吐腥臭脓 痰,胸中隐隐作痛,咳则痛增,舌质红, 苔黄腻,脉滑数。 • 病机 痰热瘀血,壅结于肺 • 功效 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主治证候分析
风热疫毒--
热蒸肉腐 --血滞成瘀 血因热结
蕴结于肺--宣降失常
痰 瘀 互 结
成 脓 为 痈
咳吐 浓痰 脓血
胸痛
津液不布
湿聚为痰 痰热互结
舌红 苔黄腻 脉滑数
方解
君 苇茎-清泄肺热,宣肺利窍而化痰排脓, 为治肺痈之要药 臣 冬瓜仁-涤痰排脓,清热利湿,肺痈脓未 成者用之可化痰,脓已成者用之可排脓, 是治内痈之要药。 与君药相伍,则清肺涤痰排脓之力更 著 佐 桃仁-活血行滞,散瘀消痈,滑肠通下 薏苡仁-上清肺热而排脓,下利水湿而 祛邪

绪言、第一至第五章

绪言、第一至第五章

绪言、第一至第五章练习题一、填空题1.我国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是《》;该书记载方剂的剂型有。

2.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是《》.是由代等撰成,载方首.3.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是《》,由明代等人编撰而成,载方首。

4.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是《》,作者是代;第一部详析方剂的理论专著是《》,作者是代的。

5,《备急千金要方》,是代所著,是研究唐以前方剂的重要文献。

6.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著作是《》,由著.共收载方剂首.7.“八法”首见于《》、发展于《》、明确提出于《》。

8.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概括起来是,。

9.方剂的分类方法主要有、、、、等;著《》开创了新的功能分类法,这种分类方法,切合临床与教学的实际需要.10.“七方”说始于《》,在《》中明确提出此名称,“七方”是指。

11.“十剂”说始于《》,在《》中才正式有“十剂”的名称,“十剂”即,“十二剂”是在“十剂”的基础上加;“十四剂”是在“十二剂”的基础上加。

12.是最早的方剂分类法;按“十二剂”分类的方书为代的《》。

以病证分类的方书首推《》;确切以组成分类的当首推代的《》。

13.“八阵”是指,是代于《》中提出来的。

14.组成原则主要是指;《内经》中关于方剂的组成原则论述的是“”。

15.主张以药量轻重区分君臣佐使的医家主要有:、等。

16.方剂的组成变化主要有、、三种形式。

17.汤剂的特点是、、,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主要供内服,外用的多作、及。

18.散剂的特点是、、、、。

19.丸剂的特点是、、。

20.对于药、药、药宜武火急煎;对于药,宜文火久煎,使药效尽出;对于等毒性药,亦宜慢火久煎,可减低毒性。

二、判断改错题1.我国历史上第—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是《太平圣惠方》。

()2.按“十二剂”分类的方书是《时方歌括》.( )3.“七方”是在“十剂”的基础上增加升、降而成.( )4.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是佐药.( )5.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是佐助药.( )6.“十剂”是最早的方剂分类法.( )7.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是《医方考》.( )8.最早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著作是《备急千金要方》。

复习思考题Microsoft文档.doc

复习思考题Microsoft文档.doc

各章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何谓方剂?中医方剂包括哪些要索?2.为什么说方剂学在中医药学中占冇重婆位置?3.如何理解• I'医方剂学是一门古老但乂年轻的学科?4.方剂学发展史屮有哪几个重要阶段?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1.何谓“方证相关” ?为什么说“方证相关”是方剂学的重要基础?2.治法与治则冇何不同?怎样理解治法具冇层次性?3.方剂与治法的关系?4.何谓“八法” ?其主要内容有哪些?5.如何理解“一法Z中,八法备焉;八法Z中,百法备焉” ?6.方剂与小药的关系?怎样理解“方药离合” ?第三章方剂分类1.方剂分类主要冇哪些方法?如何评价各种分类方法的意义?2.教材使用何种方剂分类法?简述本教科书有关方剂分类的原则、思路及结果。

第四章方剂的制方理论1.何谓药物配伍?药物配伍的意义是什么?2.简述组方原则及其基木涵义?3.方剂中君、臣、佐、使各部涵义是什么?确定方中君药应考虑到哪些方面?4.方剂组成变化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变化的前提是什么?还有其它方剂变化运用的形式吗?5.病-证-症结合组方思路提出的依据?第五章剂型与用法1 •剂型选择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简述汤、丸、散、膏、冲剂、口服液、片剂、针剂的剂型特点。

3.传统丹剂的含义是什么?4.煎药应注意些什么?服药方法主要涉及哪些主要内容?5.何谓服药的饮食宜忌?第六章影响方剂疗效的因素1•学习古方的配伍用量吋应注意些什么?2.影响方剂疗效的非方药因素主要有哪些?3.屮药与酋药合川对疗效的影响可能会涉及到哪些方面,临床应注意些什么。

第七章临证处方的规范化1 •书写屮医处方应注意哪些方面?第八章解表剂1.解表剂可川于麻疹、水肿、痢疾、疮疡等病证的机理?2.使用解表剂的注意事项。

3.小青龙汤中酸收药味的配伍意义?4.外感与内伤均可使用桂枝汤的道理?具体用法有何不同?5.九味羌活汤的制方用药特色?6.怎样理解麻黄杏仁石膏汤的“宣泄肺热”功效?临床有汗或无汗是否均可用木方?如何调整麻黄与石冒的配伍剂量?7.结合麻黄汤、大青龙汤和麻黄杏仁石膏汤的证候特点,说明麻黄与桂枝同用,麻黄、桂枝与石膏同用以及麻黄与石膏同用体现三方的不同功效。

中医外科学复习思考题

中医外科学复习思考题

中医外科学复习思考题中医外科常用技术复习思考题1.试述箍围药的适应症、代表方及其相应的用法。

答案:适应证:凡疮疡,不论初起、已成、溃后,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者,均可使用。

代表方:金黄散、玉露散,用于阳证疮疡;回阳玉龙散,用于阴证疮疡;冲和散,用于半阴半阳证疮疡。

用法:一般阳证疮疡多用菊花汁、银花露或冷水调制;半阴半阳证疮疡多用葱、姜、韭、蒜汁调制;阴证多用醋、酒调制。

敷贴时,肿疡未成脓宜敷满整个病变部位,脓始成而未熟宜围敷四周。

2.试述切开法的切口方向及操作方法。

答案:切口方向: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脓肿浅表者,刀头向上,免伤血络;面部脓肿应尽量沿皮肤的自然纹理切开;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关节附近的脓肿切开,切口尽量避免越过关节;若在关节处切开时,应作弧形切口。

注意事项:在关节和筋脉的部位宜谨慎开刀,不要损伤筋脉,致使关节不利;如患者过于体弱,应先内服调补药物,然后开切,以免晕厥;凡颜面疔,尤其在鼻唇部位,应忌早期切开,以免疔毒走散,并发走黄危证。

切开后,由脓自流,切忌用力挤压,以免感染扩散,毒邪内攻。

4. 试述药线的制作及应用。

答案:药线引流:一般采用桑皮纸、丝绵纸、拷贝纸等,按其实际应用,裁成阔狭长短适度,搓成线状。

外粘药物或内裹药物制成,俗称“纸捻”。

目前临床多用外粘药物的药线。

药线引流是借着药物及物理作用,插入溃疡孔中,引导脓水外流;同时利用药线之绞形,能使坏死组织附着于药线而使之外出;此外,尚能探查疡孔之深浅长短,以及有无死骨之存在。

适应证:凡溃疡口过小,脓水不易排出者,或已成瘘管、窦道者,均可使用。

3.试述外科换药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

答案:患者采取适合的体位,充分暴露换药部位;绷带及外层敷料可用手取下,内层敷料及引流物用无菌镊沿创口的长轴方向翻卷式取下,如敷料与创面粘连,须要用生理盐水浸湿后取下;用碘伏棉球消毒创口周围皮肤;彻底清除创面(腔)内的异物、线头、死骨、腐肉等,过度生长的胬肉须剪去,老化的肉芽组织须擦拭至出血;清洁创面后,须对周围皮肤进行必要的消毒,根据创面情况及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结合外治法作相应的处理,如中药外(围)敷、掺药、引流等,最后用无菌敷料覆盖、包扎固定。

21.痈疡剂

21.痈疡剂

四妙勇安汤
《验方新编》
【组成】
金银花 玄参各三两 当归二两 甘草一两
【用法】
水煎服,一连十剂,永无后患,药味不 可,减则不效,并忌抓擦
【主治】
热毒炽盛之脱疽
气血凝滞,经脉瘀阻: 患肢末端黯红微肿,疼痛剧烈 火毒内郁,肉腐血败: 患肢灼热,溃烂,腐臭,甚至指趾脱落败
不畅,瘀热壅盛,血败肉腐
【方解】
君:大黄—苦寒攻下,泻热通便、活血祛瘀 桃仁—苦平,性善破血,活血祛瘀 大黄、桃仁配伍,泻热破瘀力强 臣:芒硝—咸寒,泻热导滞,软坚散结 与大黄合用,荡涤肠中实热 牡丹—辛苦微寒,凉血化瘀 佐使:冬瓜仁—甘寒,清肠利湿,排脓散结 配伍要点: 诸药合用,既可泻热破瘀,又可散结消肿
【运用】
1、辨证要点: 胸痛、咳嗽、吐腥臭脓痰,舌红苔黄腻,脉数 2、临证加减: 肺痈未成,偏于热毒壅肺加鱼腥草、金银花、蒲公英 脓已成,咯吐脓痰者加贝母、桔梗、甘草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肺炎、急性支气管炎、肺脓疡、 肺结核等属于痰热瘀血,壅结于肺者 4、类方比较: 泻白散 苇茎汤
大黄牡丹汤
君:熟地——重用,滋阴补血 鹿角胶——温肾助阳,填精补髓 两药合用,养血助阳,以治其本 臣:肉桂、姜炭——温通血脉,散寒温阳 佐:麻黄——辛温宣散,温通腠理 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 使:甘草——解毒,调药 配伍要点: 本方温补营血药与辛散温行药相伍,使补而不 滞,温而不燥,补不敛邪,散不伤正,相反相成
【病机】
火热毒邪蕴结于肌肤、经脉
【治法】
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方解】
君:金银花—清热解毒,清宣透邪 臣:蒲公英—清热解毒,兼能消痈散结 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凉血散痈
佐:野菊花、紫背天葵—清热解毒

2008年中西医执考复习基础 真题解析

2008年中西医执考复习基础 真题解析

2008年中西医执考复习基础+真题解析2008年中西医执考复习基础+真题解析外科学第一单元绪论1、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瘛疭方》)2、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3、提出“五善七恶”的著作是(《圣济总录》)4、正宗派的代表(陈实功)5、全生派的代表(汪洪绪)6、心得派代表(高锦庭)第二单元中医外科证治概论一、中医外科专业术语1、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2、疮疡――广义指一切浅显外科疾患。

狭义指感染因素引起体表的化脓性疾病3、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4、溃疡――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5、胬肉――肉芽组织6、痈――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7、疽――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8、根盘――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9、根脚――肿疡之基底根部10、护场――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约束邪气使之不外散11、痰――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的或软或硬、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

12、结核――泛指一切皮里膜外浅表部位的病理性肿块二、治疗(一)内治总则――消、托、补(二)外治法1、膏药――适用于一切外科病症初起、已成、溃后各个阶段。

2、油膏――肿疡期;溃疡期;3、箍围药――肿疡初期促其消散4、掺药5、酊剂――疮疡未溃及皮肤病6、洗剂――适用于急性、过敏性皮肤病第三单元无菌术1、消毒――用化学的方法消灭微生物2、手术区皮肤消毒的范围,应距切口周围(15cm)3、手术室的面积应为(24-40平米)4、手术室的湿度一般为(48%)5、灭菌――杀灭芽孢类微生物第四单元麻醉一、麻醉方法1、针刺镇痛与辅助麻醉2、全身麻醉(吸入麻醉;非吸入性麻醉)3、局部麻醉(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神经阻滞;区域阻滞;椎管内麻醉)4、复合麻醉二、麻醉前用药(一)麻醉前用药目的:1、减少病人精神紧张;2、使麻醉过程平稳3、增强麻醉效果4、减缓病人疼痛感(二)麻醉前常用药物1、镇静安定药:苯二氮#17644;类(地西泮,咪达唑),丁酰氨类,吩噻嗪类2、催眠药:苯巴比妥,戊巴比妥3、麻醉性镇痛药:吗啡,哌替啶,芬太尼,镇痛新4、抗胆碱类药:阿托品,东莨菪碱,格隆溴胺5、稳定血流动力学药:可乐定,右美托咪啶6、防治恶心呕吐药:丁酰苯类药,胃动力,抗胆碱药7、预防误吸及其危害药:H2受体阻滞剂三、局部麻醉1、常用药物:丁卡因,利多卡因,达克罗要,布比卡因2、不良反应的处理局麻药加肾上腺素目的:延缓药物吸收,延长作用时间,局麻前给巴比妥类药目的:减少局麻药中毒出现中枢兴奋或惊厥时用:苯巴比妥钠肌注或安定四、椎管内麻醉1、腰麻(蛛网膜下腔麻醉)适应证:下腹部及盆腔手术;下肢手术;肛门及会阴部手术并发症:术后头痛;腰背痛;尿潴留;下肢瘫痪2、硬膜外麻醉适应证:胸壁,上肢,下肢,腹部和肛门会阴区各部位手术、颈椎病,腰背痛及腿痛等急慢性疼痛的治疗并发症:血压下降,咀嚼抑制,恶心呕吐、神经损伤,硬膜外血肿,硬膜外脓肿,脊髓前动脉综合征五、气管插管1、经口明视插管:用于除口腔、咽腔手术之外的病人2、经鼻腔明视插管法:主要用于口腔、颌面、咽腔手术病人3、经鼻盲探插管:张口确实梭,喉镜难以置入并呼吸道管理的4、经口盲探气管内插管:部分张口困难;呼吸道部分梗阻;颈部强直,颈椎骨折、脱臼等颈部活动受限者;颈斑痕挛缩面严重影响抬头活动者;喉结过高,颈部粗短,下颌退缩等5、清醒气管内插管:不能耐受较深麻醉,但必须要控制呼吸或人工呼吸者;消化道梗阻或饱食者;颅脑、开胸等针麻手术6、双腔支敢管导管(DLT)插管术:“湿肺”全麻;开放性肺结核其分泌物有扩散感染能力者;支气管胸膜瘘,外伤性支气管断裂者;近期有大咯血者。

中外思考题

中外思考题

思考题1.试述中医外科疾病的命名规律,各举一例说明。

以部位命名者,如颈痈。

以穴位命名者,如委中毒。

以脏腑命名者,如肺痈。

以病因命名者,如冻疮。

以形态命名者,如鹅掌风。

以颜色命名者,如白驳风。

以疾病特征命名者,如流注。

以范围大小命名者,如小者为疖,大者为痈。

以病程长短命名者,如千日疮。

以传染性命名者,如疫疔。

2.何谓疡、疮疡、肿疡、溃疡、胬肉、根盘、根脚、应指、护场、袋脓等。

(1)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

疡科即外外科,外可以称被称为疡医。

(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

狭义是指感染因素引起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3)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4)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破溃的疮面。

(5)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

与中医眼科所讲的胬肉攀睛,即翼状胬肉,与外科所指的胬肉不同。

(6)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盘收束者多为阳证,平榻者多为阴证。

(7)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

一般多用于有粟粒状脓头,如钉丁之状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

根脚收束多为阳证,根脚软陷为成脓,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8)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感觉内有波动感。

(9)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疾病易愈;无护场说明正气不足,预后较差。

(10)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有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3.试述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以及部位辨证。

(1)致病因素:外感六淫、感受特殊毒邪、外来损伤、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伤虚损、痰浊瘀血。

(2)部位辨证:①上部辨证发病部位:头面、颈项、上肢。

病因特点:风邪易袭,温热多侵,故病因多为风温、风热、风火。

发病特点:一般来势迅猛。

常见症状:发热恶风,头痛头晕,面红目赤,口干耳鸣,鼻燥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局部红肿宣浮,忽起忽消,根脚收束,肿势高突,疼痛剧烈,溃疡则脓黄而稠。

《中医诊断学》复习思考题

《中医诊断学》复习思考题

《中医诊断学》复习思考题问诊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主诉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2.恶风病人遇风觉冷,避之可缓者,谓之恶风。

3.恶寒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不能缓解者,谓之恶寒。

4.畏寒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能够缓解者,谓之畏寒。

5.壮热指高热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

6.潮热指发热如潮汐之有定时,即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的症状。

7.日晡潮热指下午3-5时(申时)热势较高者。

8.战汗病势沉重时,先全身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

9.心悸指病人自觉心跳不安的症状。

因受惊而致心悸,或心悸易惊者,谓之惊悸。

无明显外界诱因,心跳剧烈,上至心胸,下至脐腹,悸动不安者,谓之怔忡。

10.目眩病人自觉视物旋转动荡,如坐舟车,或眼前如有蚊蝇飞动的症状。

11.雀盲指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以后视力减退,视物不清的症状。

12.妊娠恶阻孕妇厌食兼严重恶心呕吐者。

13.除中危重病人,本来毫无食欲,突然索食,食量大增。

(是假神的表现之一,是胃气败绝所致)14.里急后重指便前腹痛,急迫欲便,便时窘迫不畅,肛门重坠,便意频数的症状。

15.癃闭小便点滴而出谓之癃,小便全无谓之闭,合称癃闭。

16.崩漏指非正常行径期间阴道出血的症状。

若来势迅猛,出血量多者,谓之崩(中);势缓而量少,淋沥不断者,谓之漏(下),合称崩漏。

二、问答题1.《十问歌》的内容有哪些?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2.问诊的内容有哪些?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3.简述问现病史的内容。

发病情况、病变过程、诊治经过、现在症状4.外感病恶寒发热并见的机理?其临床常见类型有哪些?机理:外邪侵袭机表,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卫气宣发失常所致。

外邪袭表,卫阳被遏,肌腠失于温煦则恶寒;邪气外束,正邪交争,卫阳失于宣发,则郁而发热。

4.痈疽发展的逆顺问题

4.痈疽发展的逆顺问题

4.痈疽发展的逆顺问题
【原文】黄帝曰:多害者其不可全乎?
歧伯曰:其在逆顺焉。

黄帝曰:愿闻逆顺。

歧伯曰:以为伤者,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内药而呕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项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脱,是五逆也。

除此五者,为顺矣。

【译文】黄帝说:痈疽发展、危害严重的,就不可救治了吗?
岐伯说:那要看病症是逆是顺了。

黄帝说:我希望听闻逆顺的情形。

岐伯说:痈疽为害,有五种逆症:白眼青,黑眼小,这是一逆;服药而呕吐,这是二逆;腹部疼痛,渴得厉害,这是三逆;肩部、项部动转不便,这是四逆;声音嘶哑,面无血色,这是五逆。

除去这五种逆象,就是顺症了。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痈疽发展的逆顺问题,皮脉肉筋骨,五脏之外合也,痈疽发于皮肉筋骨之间,其气外行者为顺,若反逆于内,则伤其脏也。

如白眼青,黑眼小,肺肝肾三脏之气伤也;内药而呕者,胃气伤也;腹痛渴甚,脾气伤也;太阳为诸阳主气,肩项中不便,阳气伤也;音嘶色脱,心脏之气伤也。

犯此五逆者难以治愈,除此五者即为顺也,顺者易治。

内经临床运用(疾病)9.38.灵枢·痈疽

内经临床运用(疾病)9.38.灵枢·痈疽

内经临床运用(疾病)9.38.灵枢·痈疽第十五节灵枢·痈疽题解痈和疽,同属外科疮疡范畴。

本篇讨论两者的病因、病机、鉴别要点,以及各种痈疽的病候、治疗和预后,故篇名为《痈疽》。

提要本篇主要内容为∶(1)痈疽的成因和预后;(2)各种痈疽的病位、病候、预后及治疗方法;(3)从病因、病机、症状、病位、预后等方面,区别痈与疽。

原文一黄帝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

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血和则孙络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1】,因患乃行。

行有经纪,周有道理【2】,与天合同,不得休止【3】。

切而调之【4】,从虚去实,写则不足【5,疾则气减【6】,留则先后,从实去虚,补则有余【7】,血气已调,形气乃持。

余已知血气之平与不平,未知痈疽之所从生,成败之时,死生之期,有远近,何以度之?可得闻乎【注释】【1】阴阳已张∶张,充盛之义。

阴阳已张,谓阴阳诸经之气血充盛。

【2】行有经纪,周有道理∶马莳《灵枢注证发微》注∶"其行有经有纪,周之于身,有道有理。

"按∶经纪为有法度,道理即是常道。

行有经纪,周有道理,谓气血之运行有一定的规律和循环的轨道。

【3】与天合同,不得休止∶谓气血之运行,与天地日月之运行一样,周而复始,不得休止。

【4】切而调之∶则先诊其脉,别其虚实,而后用针调治之。

【5】从虚去实,写则不足∶虚言刺法,实指邪气。

马莳注∶“其实者,则从虚之之法以去其实,所以泻则不足而为虚也。

”按∶原本“泻”作“为”《甲乙经》、《太素》及诸本均作“泻”。

下文有“补则有余”句,与此相对,作“泻”为是,故改。

【6】疾则气减∶马莳《灵枢注证发微》注∶"盖疾去其针,则邪气减矣。

"【7】留则先后,从实去虚,补则有余∶马莳注∶“若久留其针,先后如一,斯则从实之之法,以去其虚,所以补则有余而为实也。

”按∶“从实去虚”,原作“从虚去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学》思考题(54学时)
总论
1.试述君臣佐使的含义
2.试述治法与方剂的关系
3.方剂的组成变化有哪几种形式?
解表剂
1.试比较麻黄汤和桂枝汤在组成、功用和主治方面的异同点
2.试述小青龙汤的配伍意义、功用及主治
3.银翘散为辛凉解表剂,为何配伍辛温解表药荆芥、豆豉?
4.试比较银翘散和桑菊饮在组成、功用和主治方面的异同点
5.败毒散中人参的配伍意义是什么?如何掌握方中人参的用量?
泻下剂
1.大承气汤为何配伍行气药?该方的证治要点是什么?在煎煮时应注意什么,为什么?
2.试述三承气汤在组成、功用、主治方面的异同点
3.麻仁丸是由何方加味而成的?
4.十枣汤中大枣的配伍意义是什么?可否改用甘草?使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和解剂
1.小柴胡汤为何配伍人参、甘草、大枣?
2.逍遥散用法中加少许薄荷的意义是什么?
3.半夏泻心汤由何方变化而来?试述其配伍意义、配伍特点、功用及主治。

清热剂
1.白虎汤的组成、功用和证治要点是什么?
2.你对“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是如何理解的?清营汤是如何体现这一治法的?
3.试述龙胆泻肝汤的配伍意义、功用及主治。

4.芍药汤和白头翁汤均可治疗痢疾,如何区别运用?为什么(请结合两方的组成和功用回答,下同)?温里剂
1.四逆汤和当归四逆汤均治“四逆”,临床如何区别运用?为什么?
表里双解剂
1.大、小柴胡汤在组成、功用、主治方面有何异同?
补益剂
1.补血剂配伍补气药、补阴剂配伍补阳药、补阳剂配伍补阴药、补益剂配伍理气药的机理是什么?并请举例说明。

2.下列方剂在临床上如何区别运用?为什么?
1)四君子汤和补中益气汤(均治脾胃气虚)
2)四物汤与逍遥散(均为妇科调经的常用方,均治月经不调)
3.试从组成、功用和主治等方面比较六味地黄丸与肾气丸的异同点:
4.试述下列方剂的配伍意义、功用及主治:
1)补中益气汤
2)六味地黄丸
3)肾气丸
5.简要说明下列药物在有关方剂中的配伍意义:
1)柴胡(补中益气汤、小柴胡汤、逍遥散)
2)升麻(补中益气汤、清胃散)
3)薄荷(银翘散、逍遥散)
固涩剂
1.固涩剂为何常配补益药?
2.四神丸由《普济本事方》中哪两首方剂组成?
安神剂
1.天王补心丹与归脾汤均治失眠,临床如何区别运用(包括证型或主要病机以及主要症状)?为什么(联系组成配伍及功用)?
开窍剂
1.试述开窍剂的定义、分类及使用注意。

2.何谓“凉开三宝”?三者在功用和主治方面有哪些异同?
3.苏合香丸主治哪些证候?方中配伍白术、诃子有何意义?
理气剂
1.试述半夏厚朴汤的配伍意义、功用及主治。

2.苏子降气汤的主治证是什么?方中用以治疗上实、下虚的药物分别是哪些?方中当归的配伍意义是什么?
3.苏子降气汤与小青龙汤均治咳喘痰多稀白,临床如何区别运用?为什么?
4.旋覆代赭汤的主治病证是什么?方中代赭石的用量应如何掌握?
理血剂
1.活血祛瘀剂为何常配理气药?试述其理,并举例说明之。

2.活血祛瘀剂为何配伍补气药?试述其理,并举例说明之。

3.止血剂为何常配活血祛瘀药?试述其理,并举例说明之。

4.补阳还五汤为何以黄芪为君?其用量应如何掌握?
5.血府逐瘀汤由何方化裁而成?试述其配伍意义、功用及主治证。

6.十灰散方名中的“灰”是指什么?为何要用“灰”?
7.十灰散为何要用藕汁或萝卜汁磨京墨调服?
8.十灰散中大黄、丹皮的配伍意义是什么?
9.请写出黄芪在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补阳还五汤中的配伍意义。

治风剂
1.治风剂为何常配养血活血药?试述其理并举例说明之。

2.川芎茶调散为何要以清茶调下?方中用量最重的药物是哪一味?
治燥剂
1.杏苏散为治疗外感凉燥证的代表方,方中为何配伍大队温燥的理气化痰药?
祛湿剂
1.祛湿剂为何常配理气药?试述其理,并举例说明之。

2.真武汤中芍药的配伍意义是什么?
3.试述桂枝在桂枝汤、当归四逆汤、肾气丸、五苓散中的配伍意义。

4.试述独活寄生汤的组成、功用及主治。

祛痰剂
1.祛痰剂为何常配理气药和渗湿健脾药?试述其理,并举例说明之。

2.温胆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是由何方加减而成的?它们的功用及主治是什么?
消导化积剂
1.本教材中哪几类方剂属于消法范畴?
2.保和丸以何药为君?方中所用的消导药是哪几味?连翘在方中的配伍意义是什么
驱虫剂
1.试述乌梅丸的配伍意义、功用及主治。

痈疡剂
1.试述仙方活命饮的功用和主治。

2.试述阳和汤的功用和主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