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基本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基本情况
一、课程基本情况:
《大学语文》是高职高专学校开设的必修课之一。
大学语文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融语文教育工具性、思想性、审美性为一体的公共基础课程。
大学语文教育是大学生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是奠定大学生人文素养,塑造理想人格的重要基础。
目的在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改造国民素质、重铸人文精神。
即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帮助学生学会“何以做人”,理解“为何而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为今后就业和继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基层和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和人文素质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应该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使学生获取必需的语文实际运用技能,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以模块组合为教育框架,紧密配合专业课的学习。
为此,我们确定的高职语文教育目标为
1、认知目标
通过对大量名篇的精读及自读
(1)、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
(2)、掌握相应的文学常识;
(3)、掌握并运用有关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汲取名篇的精华。
2、能力目标
通过大学语文课的学习
(1)、具备阅读、鉴赏、分析、评价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的能力,为学习专业课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2)、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新时期的要求。
(3)、具备思维创造力、想像力和自学能力;
这些,主要通过文化与科学的融会贯通,文理学科的知识渗透,补充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其具备走向工作岗位的基本能力。
3、素质目标
通过对名篇佳作的欣赏,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精华,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
(1)、塑造学生的高尚情趣、宽广情怀;
(2)、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3)、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4)、培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
具备这样的素质,我们的学生毕业后,能以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精神和自主创业的意识,去对待和迎接现实和未来的职业生涯。
三、课程教学资源
(一)教材:
1、选用教材: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公共基础课系列《大学语文》大象出版社主编:王建庄
2、教材特点:
(1)、遵循学科的基本规律
(2)、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的实际
(3)、侧重人文教育功能
(4)、创新编排体例
(5)、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三)课程安排:
本课程按照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安排在第一学年讲授。
总课时64学时,理论42学时,实训22学时。
课程教学设计
3、课程重点和难点
重点:1、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的基本能力,尤其是注重阅读理解和综合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水平。
2、寓人文教育于语文教育之中,重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难点:掌握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学会“欣赏”。
能欣赏到不同时代作品所反映社会的现实性、真实性以及局限性;欣赏到作品形象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因素;欣赏到作品风格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从而领悟到经典作品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4、突破重点难点办法:
(1)、注意结合作品讲解写作的社会背景、作家人品风格及作品思想文化内涵;
(2)、提出有助于提高人文品质、审美体验与创新思维的启发性问题,课后布置多种形式的长短书面练习;
(3)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相结合,课外可指导学生阅读《高职学生课外阅读100部》。
四、课程教学评估:
1、平时成绩:25% (平时作业:15% 实践活动:10% )
实训活动:引导学生举行演讲、朗诵、辩论、即兴发言、交谈、讨论等活动,组织学生编写习作集和手抄报,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2、考核成绩: 60% (期中考试:12% 期末考试:48%)
3、整体评价: 15% 学生互评:5% 教师综合评价:10%
五、课程教学设计
1、总体思路: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应遵循高职高专的教育规律,把现代语文发展趋势和培养目标结合起来,通过好的文学作品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享受几千年文明成果的精华,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达到文学育人的功效。
2、学情分析
学生不重视,无兴趣
在高职学院中,大学语文课是基础课,常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与英语等其它公共课相较,学生们认为大学语文无功利可取,是可有可无的“形象课”,如果仍按传统方式按部就班地授课,则有可能使本该兴致盎然的课堂变得“门前冷落鞍马稀”。
教学对策:一、注重情感沟通创造和谐环境提高学习兴趣;
二、重视设疑提问唤起积极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三、注重教学实践活跃学习气氛加强能力培养;
3、学法指导
(1)、重视阅读让学生会读书、爱读书、多读书、读透书,使学生静下心来挖掘民族语言的宝库,亲近这些文化遗产,并从中汲取营养。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重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利用课堂答题和讨论活动,锻炼学生大胆而流利顺畅地进行口头表达的能力。
4、教学实施:
1、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项目导向:
任务驱动
引导发现
教学做一体化大学语文的教学,不能教师站在讲台上一人讲到底,要注重加强实践性教学与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相辅相成。
每次课后都给学生布置相应的课程任务,指导学生分组选题、查找资料、撰写论文、制作PPT课件、上课前15分钟由学生来课堂展示与交流,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团体协作精神以及语言表达等职
业核心能力;而且使学生更深入了解和熟知了一定的文化思想、文化内涵和文化现象,从而吸收养料、健全人格,提升人文精神;逐步培养较好的职业文化素质并为拓展学习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2、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
情景设置法:利用多媒体(CAI)课件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感悟教学法:很长时间以来,教师或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或用教参的答案固定了教学方向,限制学生的自由。
感悟教学法的基本原则就是“自悟”,即告诉学生“悟”的主体是“自我”,即学生自我阅读,自我感悟。
评析欣赏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畅所欲言。
充分挖掘出文章中体现出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认识文章的现实意义。
讨论点拨法: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多提问,师生课堂上下平等讨论。
针对一篇文章,有何启发,有何疑问与心得,大家各抒己见,交流探讨,教师适时点拨、归纳、调控、总结,这样才有利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案例教学法: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从教材或社会生活中寻找出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例,指导学生判断与分析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提高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水平,促进良好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形成。
3、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1、多媒体教学系统。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趣味横生,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2、网络教学环境:
(1)、师生QQ群组:
发布语文活动消息,加强课内外沟通,听取学生心声,即时反馈意见。
(2)、教师邮箱:zzydzx@
主要修改学生稿件和业余创作的文学作品;
六、课程教学特色
1、用人文精神指导课程的教学,在教学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
在课程教学中把审美训练及人文素质教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在课堂教学中力争做到既展示汉语言文学的生命力,又给学生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既使学生感受到华文华语的优美,又让学生受到我华夏民族优秀文化、高尚情操的感染和启迪。
2、全程使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充分展示了经典文学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概念性、视觉性。
3、单元式主题教学适应教材体例的需求,采用专题模块教学,既有科学性,又具有高职教育特色。
既注重学生分析写作能力的提高,又注重其思想性、职业性的熏陶。
4、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努力改革语文教学的传统模式,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大学语文不是“高四”语文,要彻底改变高中语文“老三段”的教学模式,实现从篇章字词句的重复到传承传统文化、交汇中外文化的飞跃。
七、课程教学效果
1、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大学语文课教学效果,学生参与意识明显提高。
2、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3、学生具有文化审美能力和较为宽阔的文化视野,个性得到健康发展,从而形成了健全的人格,具备了走向工作岗位的基本能力。
八、课程改革思路:
①指导思想:把当代高职教育目标与语文教育目的结合起来,内化到各个模块中。
②措施:
1、把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结合起来选文,增强其实用性。
2、作业设计多样化。
要注意结合专业特,突出实用性。
既重视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又重视思想性、职业性的熏陶。
3、进一步推进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方式。
大学语文第一讲
(2009-07-08 15:01:13)
转载
分类:大学语文
标签:
杂谈
在平凡的日子里,着一袭倦衣,扬两袖清风,站三尺讲台。
不求有功于他人,但求无愧于我心,一支粉笔,洒一路长歌;半世风雨,问一生何求。
------题记
开场白:
大家好,今天我能够站在这个讲台上,陪大家一起学习《大学语文》,感到非常荣幸。
其实,现在有八个字最能涵盖我的心情,那就是“诚惶诚恐,诚心诚意。
”我一不是才高八斗,二没有学富五车,面对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中国语言文学与文化,我觉得自己非常浅薄无知,所以我唯恐传达不出大学语文的丰厚,生怕不能给大家带来切实的教益。
但是,站在这里,我想我是怀着一颗真诚的心,期待与大家共同交流和探讨。
陶渊明有诗曰:“奇文共赏析,疑义相与析”。
倘若我的经验与想法能给予大家一些有益的帮助,那将是我最高兴的事!希望本学期我们教学相长。
一、正确理解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是高职高专学校开设的必修课之一。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就是理论知识够用、技能过硬的高级技术人才。
大学语文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融语文教育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公共基础课程。
大学语文教育是大学生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是奠定大学生人文素养,塑造理想人格的重要基础。
目的在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人类的进步思想、改造国民素质、重铸人文精神。
即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帮助学
生学会“何以做人”,理解“为何而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为今后就业和继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学习语言、传承文化、培育人文精神
二、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有所不同
纵观世界各国,都将本国语文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
再看世界各国高等院校,也都设置本国语文这一必修课程的。
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意义决不仅仅在于给大学生补上在中学没学好的“语文”课,不再是仅仅着眼于向学生传授一种符号系统,或使学生掌握一种交际工具,而必须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和创新潜质所需要的语文技能和人文素质。
在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基础上,更在于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职业素质”。
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职业素质”。
“人文”精神
“人文”是个筐,什么东西都能往里装?”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
科学追求真,艺术追求美,人文追求善。
所以, 我们也可以把人的综合素养概括为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 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从某种意义上说, 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
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人类关怀、生命关怀。
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在人世间的各种权利,只有人权是天赋的,生来具有的,不可剥夺,也不可代替的。
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人利益,包括物质的利益和精神的利益。
职业素质
大学语文能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即指学生毕业后,能以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精神和自主创业的意识,去对待和迎接现实和未来的职业生涯。
这是一种创业型的,勇于开拓、敢于承受风险的素质。
三、教材特点:
(1)、遵循学科的基本规律
(2)、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的实际
(3)、侧重人文教育功能
(4)、创新编排体例
(5)、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四、本学期大学语文教学思想:
文学即人学。
经典是唤醒人性的著作,可以开启人类的智慧。
今天我们重读经典,就是要了解经典,学习经典,融会贯通,活用经典。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我们通晓事理,博览古今,正是为了达到“至善”的境界。
确实,在现今这个物质化了的世界,我们需要再重拾先秦大智,接受心灵的洗礼。
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精华也好、糟粕也好,
最直观的便是体现在文学上。
学习《大学语文》应该抛去世俗杂念和功名利禄,沉下心来对老祖宗们的遗产进行一番筛洗并且寻找他们在今日给我们带来的思想启迪。
大学语文不是“高四”语文,要彻底改变高中语文“老三段”的教学模式,实现从篇章字词句的重复到传承传统文化、交汇中外文化的飞跃。
对此,这里需要说明四点:
第一、教材篇目过多,即使上一学年,每周四节课,也无法讲完,何况我们只一学期,一周两节呢?所以每个单元我们精选两篇课文来讲,一篇文言文,一篇现代文。
(公布选讲篇目)
第二、讲解以欣赏为主,追求审美体验,知识居于次要地位。
教材中涉及到的文言也不少,我认为我们没有必要再去字字对应地去翻译古文,这样的事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已经比比皆是了。
(希望大家课前做好预习,课堂上我重点讲解)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去理解古人文字背后的含义,理解这些文字对现代人的意义。
第三、中学语文的部分失误在于,教师占据了所有的时间、讲授了…所有的‟知识,但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时间,如何自主获取知识。
同时,我认为,大学语文课有助于学生们去体会文学中蕴涵的人生哲理和体悟。
讲授只是指点,自学才是正途。
期望一些同学能自己多看几篇。
第四,要布置一定的作业,不多,但每次都要做。
(原则上一周一次)我还会指导大家阅读有关篇目,欣赏一些视频材料。
以上是我的初步设想,当然我也非常欢迎大家就怎么讲,怎么学提出自己的意见,我一定会尊重大家的意见,按照我们共同的意愿去推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