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第2章 认知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感觉剥夺实验
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 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 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 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 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 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 限制其触觉。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 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 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 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 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 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 方能恢复正常。
14
颜色对比
15
16
3.感觉后象
在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印象仍停留一段 时间的现象。
• 正后象在性质上和原感觉的性质相同,负后象的性质则同原 感觉的性质相反。比如,注视电灯一段时间后,关上灯,仍 有一种灯似在那亮着的感觉印象。这是正后象。如果目不转 睛地盯着一盏白色的荧光灯,然后把视线转移向一堵白墙, 会感到有一个黑色的灯的形象,这是负后象。 • 后象的持续时间与原刺激作用的时间有关。刺激作用的时间 越长,产生的后象持续时间越长,这是因为刺激的持续作用 有时间上的累积效应。
例如,红、橙、黄色会使人感到温暖,所以这些颜 色被称作暖色;蓝、青、绿色会使人感到寒冷。 “甜蜜的声音”! “冰冷的脸色”!
29
联觉
30
二、知觉
(一)知觉的概念
知觉(认知)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整体反
映。是各种感觉器官的协同作用,在大脑中将事物的各 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从而形成该事物的完整形象。
65
66
67
68
69
小结:
知觉的世界≠真实世界≠他人知觉的世界
70
三、自我知觉
1.自我认知的内涵 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状态的知觉。就是自 己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是个体的自我观。 ●人的心理过程一般都服从于三个主要目的:
①满足本能需要; ②满足社会性需要; ③满足心理需要。
71
2.自我认知的内容
51
知觉的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明度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人总是借助过去的经验来知觉当前的对象 !
52
知觉的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明度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53
知觉的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明度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54
知觉的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明度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55
5.相似性:相似的对象易被知觉为一 组。
知觉不仅与感觉系统有关,而且依赖过去的经验和知识, 还与兴趣、需要、动机、情趣等有关。
31
(二)知觉的分类
1.物体知觉



空间知觉:对对象的方位、大小、形状、立体和 远近等的知觉。 时间知觉:对客观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延续性和顺 序性的反映。人总是通过某种衡量时间的标准来 反映时间的。这些标准可能是自然界的周期性现 象,如太阳的升落、昼夜的交替、月亮的盈亏、 季节的变化等。 运动知觉: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置移动的反映。
33
(三)影响知觉的因素
知觉对象
知觉对象的特 征是影响知觉 的重要因素。
知觉 • 知觉者
个体因素会影响 或反映到人的知 觉中来。
经历、兴趣、态度、 动机、期望、习 惯……
知觉情境
时间与场合
工作情境
社会情境
34
(四)知觉的特性
• 1.整体性:只有对某人产生知觉的基础 上才可能“听其声知其人” 。
一个人在被剥夺感觉后,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 ,各种心理功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经过一 天以上的时间才能逐渐恢复正常。
表明: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 界环境广泛接触基础之上的。只有通过社会化的 接触,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联系,人才可能更 多地拥有力量,更好地发展。
9
(四)感觉现象
1.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 3.感觉后象 4.感觉空间积累 5.感觉的空间融合 6.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32
2.社会知觉
• ①对别人的知觉。个体在社会交往中,通过与别人 的接触,感知别人的外部特征,了解别人的内心世 界,从而形成对别人的知觉。 • ②自我知觉。这是个体在生活实践活动中,自己对 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知觉(认知和评价)。 • ③人际知觉。这是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对人与人 之间相互关系、彼此作用的知觉。人际知觉有两个 方面,一方面是对自己和别人相互关系的知觉,另 一方面是对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知觉。
43
44
燕子还是 少女的五 官?
45
46
47
48
骑士和 传教士
49
• 在同时作用于感官的诸多刺激物中,被我 们专注的刺激物成为知觉对象;未被我们 专注的刺激物成为知觉背景。 • 思考:“两小儿辩日” • 思考:“坐地日行八万里,行天遥看一千 河”。
50
4.直觉的恒常性:人对事物的知觉具有相对的稳 定性。如不受距离、颜色、照明度、观察角度等 的影响。
75
自我意识的内容
a.自我识别——随着成长,人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外界的区 别、与他人的不同,形成了“我”的意识。 b.自我知觉——即对自己的认识,包括:自己对自己、别 人对自己的认识(别人的表白)、自己认为别人对自己的 认识。 c.自我评价——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形成对自己的评价。 d.自我认同——在自我识别、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的基础 上,形成并接受现实的自我意识。 自知、自信——自强
81
5.自我评价 物质性自我评价:对自己的身体、相貌、衣着、家 庭等的自豪和自卑感; 社会性自我评价:对自己的智商、为人、名誉、地 位、成就等的评价; 精神性自我评价:对自己的能力、意志、道德、性 格等的估计。
●自我评价的两种结果: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
●自我评价存在偏差——过高或过低。
82
四、社会知觉
第二章 认知过程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是从感觉开始的,在 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知 觉。
知识来源于感觉和 知觉获得的材料。
1
感觉与知觉
本章主要内容
社会知觉
记忆与思维
2
我们并不是看到现实,而是对 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做出解释,并称
它为现实。
—— 斯蒂芬 · P·罗宾斯
3
一、感觉
感觉的过程:
事物 作用
感觉 刺激
(一)社会知觉的种类
1.对他人的知觉:与他人交往时通过对他人行为和外部 特征的观察,来判断他人的需要、动机、兴趣、情感和 个性等心理活动的过程 – 面部表情 – 目光的接触 – 言语表达 – 行为举止
——对社会现象(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 包括:个人对个人、个人对群体、群体对个人、群体对群体。
83
2.人际关系知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56
56
6.接近性:在时间、空间上接近的对 象有被知觉为同类的倾向。
57
57
7.知觉连续性
58
58
(四)知觉中的错觉
• 指人们对外界事物的不正确的感觉或知觉。 • 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产生知觉错误是常有 的事情。
59
60
61
62
• 横线平行吗?
63
同心圆?
哪一个大?
64
这幅画有问题吗? 两条竖线平行吗?
物质自我 社会自我 精神自我 角色评价
3.自我认知的途径
以人为镜,以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社会比较, 自我分析。
72
4.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 伊德根据这三种目的 提出了三种心理过程 ——本我、自我和超我
弗洛伊德核心观点: 人之为人,首先其是一个生物体,既然人首先是生物体,那么,人的一切 活动的根本动力必然是生物性的本能冲动,而本能冲动中最核心的冲动为 生殖本能(即性本能或性欲本能)的冲动,而在社会法律、道德、文明、 舆论的压制下,人被迫将性本能压抑进潜意识中,使之无法进入到人的意 识层面上,而以社会允许的形式下发泄出来,如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上, 后期弗洛伊德又提出了与“生殖本能”对应的“死亡本能”学说,认为人 除了维护自身生命生长发展的能量(求生本能,其中核心本能为性欲本能 )之外,还有着将自身生物肌体带入到无机状态,即死亡状态下的能量, 即死亡本能,死亡本能在战争、仇视、杀害、自残中得以非常明显地表现 。
78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
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1928年3月在就义前写下
79
●超越有限——一个人力图超越自己有限的 时空(秦始皇企图长生不老)
80
现实中的“我”
●三者相互独立,分别代表三类不同需要。本我是个体的生理 需要,自我是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超我则是个体希 望超越自身的需要。 ●三部分在不同个体身上有较大差异。与个体的个性特征、历 史背景、以及现实条件有关。 ●不同组合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有较大差异。如本我占优势的人 可能较注重享受、自私,极端时可能是享乐主义者、个人主义 者;自我占优势的人则可能比较实际或现实,成为实用主义者 ;如果超我占优势,则可能成为理想主义者或空想主义者。
35
整体性: 整体优先
36
36
通过补充,将缺损的轮廓知觉成为 一个完整的图形。
37
凡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刺 激,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

38
39
40
2.知觉相对性 :背景、对象、背景、参照系。 • 指知觉不是孤立地反映某一事物,而是根 据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来进行反映的。
41
42
3.选择性:与个体的兴趣、爱好、 职业等有关。
76
(3)超我:人格结构的最高的层次
超我是社会价值和社会要求在人格系统中内化的心理过程。
理想 结构 理想原则 追求至善至美
良心
道德原则
惩抑罪恶邪念
超越的表现:
●超越快乐——出于对理想、道德、事业等的追求而甘愿受苦(人 和其他动物一样是追求快乐的);
77
● 超越现实——当理想或道德和现实环境冲突时,出于前者 而超越现实★; ★超我对现实的超越有两种:一是超脱现实,即摒弃世俗的追求, 消极遁世,脱离现实。二是改造现实,个体积极改变和创造符合自 己理想和道德的现实。 ● 超越历史 ——一个人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历史发展中,使 自己与历史共存。 文天祥、夏明翰。
18
正后象 负后象
19
正后象 负后象
20
正后象 负后象
21
22
4.感觉的空间积累
感受器的不同部位同时受到刺激所产生 的、因反应整合在一起而改变了感受性 的现象。
23
5.感觉的空间融合
感受器把同时作用于它的不同刺激的反 应联合起来而产生单一感觉的现象。
24
25
6.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感觉补偿 联觉
10
1.感觉适应
指感觉器官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 下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受性降低 感受性升高
11
白天进入黑暗环境,视物不清 间隔一段时间 视物清楚
————感受性升高
12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觉其臭。
———感觉适应性降低
13
2.感觉对比
指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 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 现象。
神经 冲动
大脑 感觉
4
(一)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5
(二)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内部感觉:
肌肉运动感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6
(三)感觉的重要意义
首先,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其次,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 平衡; 再次,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 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 象的基础。
26
相互影响
月光曲+电 锯声,感觉 还痛吗?
哎… 不…痛 了
27
感觉补偿
某种感觉消失后,其它感觉的感受性增 强而起到部分弥补作用的现象。 例如,盲人丧失了视觉,但其听觉和触 觉、振动觉却得到了特别的发展等。
28
联 觉
联觉又叫做通感,一种感觉的感受 器受到刺激时,在另一感官也产生 了感觉的现象。
□实质:在感知交往过程中的某些特征的基础上,借助于 思维,使人们感到自己与他人之间建立了某种关系。它是 社会知觉最核心的部分。 人际知觉取决于两方面的因Fra Baidu bibliotek:
• 客观因素:双方的客观条件(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经济 条件、工作性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发生时的情景。 • 主观因素:价值观念 知识经验 情绪状态 态度倾向和个性 特征等
73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本能
(1)本我
派生的心理过程
本能主要包括衣、食、住、性、行等先天的需要。 派生的心理和行为过程是指个体在力求满足先天性 需要时所产生的一切欲望、念头、情感和行为。
74
(2)自我
本我的要求可能与社会要求发生冲突,为了调节 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个体免受社会的惩罚而逐渐 形成了自我心理过程(自我意识)。 自我是为了满足个体的长远需要。因此,自我过 程都遵循“现实原则”。 自我过程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 中逐渐发展而来的,他将随着人的日益成熟而不 断丰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