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
规章制定程序条例(2017年修订)
规章制定程序条例(2017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7.12.22•【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95号•【施行日期】2018.05.01•【效力等级】行政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法制工作正文规章制定程序条例(2001年11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22号公布根据2017年12月22日《国务院关于修改〈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的决定》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规章制定程序,保证规章质量,根据立法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规章的立项、起草、审查、决定、公布、解释,适用本条例。
违反本条例规定制定的规章无效。
第三条制定规章,应当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遵循立法法确定的立法原则,符合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其他上位法的规定。
没有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依据,部门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不得增加本部门的权力或者减少本部门的法定职责。
没有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依据,地方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
第四条制定政治方面法律的配套规章,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党中央或者同级党委(党组)。
制定重大经济社会方面的规章,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同级党委(党组)。
第五条制定规章,应当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在规定其应当履行的义务的同时,应当规定其相应的权利和保障权利实现的途径。
制定规章,应当体现行政机关的职权与责任相统一的原则,在赋予有关行政机关必要的职权的同时,应当规定其行使职权的条件、程序和应承担的责任。
第六条制定规章,应当体现全面深化改革精神,科学规范行政行为,促进政府职能向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方面转变。
制定规章,应当符合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相同或者相近的职能应当规定由一个行政机关承担,简化行政管理手续。
法律程序怎么走
法律程序怎么走法律程序是指国家法律规定的一系列流程和步骤,用于解决纠纷、保护权益,确保社会秩序的维护。
下面将从民事法律程序、刑事法律程序和行政法律程序三个方面详细介绍法律程序的相关内容。
一、民事法律程序民事法律程序是指以民事诉讼作为主要内容的法律程序。
民事诉讼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就财产和人身关系等民事权益发生争议时,根据法定程序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依法进行审理、调解、判决的一种诉讼方式。
民事诉讼的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起诉阶段、受理阶段、审理阶段、调解阶段、宣判阶段和执行阶段。
起诉阶段是指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提交起诉状。
受理阶段是指法院对起诉状进行审查后,决定是否受理案件,并通知当事人。
审理阶段是指法院对受理的案件进行审查、举证、质证、辩论等程序,以查明事实和依法作出判决。
调解阶段是指法院在审理过程中,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者自己的判断,通过调解达成和解协议。
宣判阶段是指法院对案件进行公开宣判,作出法律裁决。
执行阶段是指对法院的判决进行强制执行的过程。
二、刑事法律程序刑事法律程序是指以刑事诉讼为主要内容的法律程序。
刑事诉讼是指依法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进行侦查、审判、执行的一种诉讼方式。
刑事诉讼的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立案阶段、侦查阶段、审判阶段、判决阶段和执行阶段。
立案阶段是指公安机关或者其他刑事司法机关接到报案或发现犯罪线索后,决定是否立案侦查。
侦查阶段是指公安机关或者其他刑事司法机关对犯罪案件进行调查取证等活动。
审判阶段是指法院对侦查机关移送的犯罪案件进行审理,包括庭前准备、开庭审理、法庭辩论等程序,并最终作出判决。
判决阶段是指法院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做出刑事裁决,包括判决刑罚、宣告缓刑等。
执行阶段是指刑罚执行机关对法院判决的刑罚进行实施。
三、行政法律程序行政法律程序是指以行政诉讼为主要内容的法律程序。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行为不服,根据法定程序向行政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撤销或变更行政行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一种诉讼方式。
行政程序法律的制度
行政程序法律的制度首先分四个方面讲解了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内容和作用。
(一)程序和行政程序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是有关行政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行政程序的法律化、制度化。
要明确行政程序法律制度,首先要了解程序和行政程序。
所谓程序,就是行为从起始到终结的长短不等的过程。
构成这一程序过程的不外是行为的步骤和行为的方式,以及实现这些步骤和方式的时间和顺序。
行政程序,就是由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的步骤、方式和时间、顺序构成的行为过程。
步骤,就是实现某一程序的若干必经阶段;方式,是实施行为的方法和形式,两者构成程序的空间表现形式。
例如,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公安机关作出处罚的步骤是传唤、询问、取证和裁决。
传唤需要用传唤证,询问要有笔录,裁决要有书面决定等等,这些活动就是行为过程中的步骤和行为方式。
整个行为过程就是由一个接一个的步骤和方式联结而成的。
完成这一程序过程需要用一定的时间。
为提高效率,就需要有时限;完成这一程序步骤,还必须遵循先后次序。
如上例,必须先取证后裁决,不能颠倒为先裁决后取证。
这就是顺序。
时限和顺序构成程序的时间表现形式。
行政程序就是由上述步骤、方式、时限、顺序为要素构成的行政行为的过程,是空间形式和时间形式的统一。
行政程序的最大特点在于,行政程序是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的程序。
行政法律关系是由行政机关和相对一方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组成的,但行政程序仅指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时应遵循的程序,而不是相对一方应遵循的程序。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向行政机关提出某项申请时,行政机关常常为他们设定程序,如据报载,要申请办一批发市场,需经112道程序(盖112个章)。
为避免行政机关在设置这类程序时给公民带来不便,甚至造成损害,行政程序法律需要对此规定一些原则,例如便民原则、及时原则、公布申请条件原则等。
它们也就成为行政机关应遵守的程序原则。
(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由于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发展,程序法律已经冲破司法范畴,扩大到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
法律程序的流程与要求基本知识
法律程序的流程与要求基本知识【法律程序的流程与要求基本知识】一、介绍法律程序是指在法律体系中,为了实现司法公正和法律秩序,通过一系列规定的步骤和要求来处理和解决法律事务的过程。
法律程序的正确运行和应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法律程序的基本知识,包括流程、要求等内容。
二、法律程序的基本流程1. 诉讼程序诉讼程序是指通过法院解决纠纷的一种方式。
一般而言,诉讼程序包括以下几个基本阶段:(1)起诉: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提交起诉状等材料。
(2)立案:法院对起诉材料进行审查,确认符合起诉条件后受理案件并登记立案。
(3)受理和调查:法院对案件材料进行受理,并进行案件调查和证据收集等工作。
(4)庭前准备:为了更好地审理案件,法院可能会组织庭前调解、庭前会议等程序。
(5)庭审:在法庭上,原告和被告通过律师辩论,法官进行审理,最终作出判决。
(6)上诉和执行:不服判决的一方可以在一定时限内提起上诉,如果判决生效,需要执行。
2. 行政程序行政程序是指行政机关处理行政事务时的一系列程序。
典型的行政程序包括:(1)申请:个人或组织向行政机关提出申请,提交相关材料。
(2)受理和审查:行政机关对申请材料进行受理,并进行相应的审查和核实。
(3)调查和听证:行政机关可能进行必要的调查取证工作,也可能组织听证等程序。
(4)决定和通知:行政机关根据调查结果作出决定,并通知申请人。
(5)资源救济:如果不服行政决定,申请人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向行政法院提起诉讼。
3. 刑事程序刑事程序是指国家机关处理犯罪案件的程序。
常见的刑事程序包括:(1)立案调查: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进行犯罪立案调查。
(2)侦查:公安机关根据立案调查结果展开侦查工作,收集证据等。
(3)逮捕和取保候审:如果证据足够,公安机关可以对犯罪嫌疑人采取逮捕措施,或者决定取保候审。
(4)起诉和审判:检察机关对侦查终结的案件进行起诉,法院进行审判,并最终作出判决。
我国基本法律制度
三、基本经济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是指一国通过宪法和法律调整以 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核心的各种基本经济关系的 规则、原则和政策的总和。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 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 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 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同时还规定: “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 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是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职能而建 立起来的国家机关的总和。我国的国家机构: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三)国务院 (四)中央军事委员会 (五)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政 府 (六)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七)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第二节 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 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保证了国家机关的高效运转;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特点: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 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坚持长期共 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 与共的方针处理与其他党派之间 的关系。
二、我国的国家制度
国家制度: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通过宪法、法 律规定的有关国家性质和国家形式方面的制度的 总称,它的最核心部分是国体和政体。 国体:即国家性质,指的是国家的阶级性质,它 体现着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 政体:是指一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政体和国体的关系是: 1、二者是两种不同的关系、结构,国体是国家 所维护的阶级关系、阶级结构;政体是国家自身 的组织关系、组织结构。 2、国体决定政体,政体要服从国体的性质,政 体要适应国体。也就是说,怎么样有利于维护现 存的阶级关系就怎样组织国家。
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二、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律制度 (一)民事诉讼的概念、管辖与当 事人 (二)民事诉讼程序
第三节
我国程序法律制度
三、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 (一)刑事诉讼法概述 (二) 刑事诉讼程序 四、我国的仲裁法律制度 (一)仲裁概述 (二) 仲裁程序
思考题
• • • • 如何认识我国宪法的特点和原则? 如何理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我国有哪些实体法律制度? 举例说明依照法律程序维护合法权益的意 义。
第二节
我国实体法律制度
一、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 (一)行政法的概念和原则 (二)国家行政机关与公务员 (三)行政行为 (四)行政责任 (五)行政处罚与行政复议 二、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 (一)民法的概念和原则(二)民事主体制度 (三)民事行为制度(四)民事权利制度 (五)民事责任制度(六)民事时效制度(七)合同法律制度 (八)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第二节
我国实体法律制度
三、我国的经济法律制度 (一)经济法的概念和原则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三)税收法律制度 四、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 (一)刑法的概念和原则 (二)犯罪概述 (三)刑罚制度 (四)犯罪种类
第三节
我国程序法律制度
一、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律制度 (一)行政诉讼的概念和原则 (二)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和管辖 (三)行政诉讼参加人 (四)行政诉讼程序
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第二节 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 第三节 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
思考题Biblioteka 第一节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一、宪法的特征和原则 (一)宪法的特征 在内容上,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 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 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二)宪法的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原则;人民主权原则;保障公民权利原 则;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原则。 二、我国的国家制度 (一)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五)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无权剥夺低学历者的平等就业权
2、政治权 利和自由
第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第二方面:政治自由
狭义:指公民的身体不受非法侵犯。 广义:还包括与人身自由相关联的人 格尊严、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 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等与个人生活有 关的权利和自由。
3、人身自由权
4、批评、建议、申 诉、控告、检举权 和取得国家赔偿权
(七)合同法律制度
1、合同的概Biblioteka 2、合同的形式 3、合同的类别 4、合同的条款 5、合同的订立 6、合同的效力
1、合同的概念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 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2、合同的形式
当事人订立合同的形式有口头形式、书面形 式和其他形式。
3、合同的类别
学1习、本委托课代程理的 意2义、和法方定代法理
3、指定代理
(四)民事权利制度
1、民事权利 的概念 2、民事权利 的种类
民事权利是指自然人、法人或 其他组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 有的具体权益。 (1)物权 (2)债权 (3)知识产权 (4)继承权 (5)人身权
(五)民事法律责任制度
1、民事责任的概念
征
在效力上 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
在制订和修改的程 序上,宪法比其他 法律更为严格
在内容上:规定国家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
根
国家性质 本
国家形式 制 度
根 本 任 务
基本经济制度 基本权利义务
现代化建设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效 力 高 于
普
行地
部
通 法 律
政 法 规
方 性 法 规
门 规 章
在制订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我国现行的主要法律制度基础知识
我国现行的主要法律制度基础知识我国法律制度是保障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石,对于每个公民来说,了解和掌握主要法律制度的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我国现行的主要法律制度基础知识,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和民事诉讼法等方面。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法律制度,我们能够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增强法律意识。
一、宪法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制定和实施宪法是我国法律制度的基石。
宪法对国家政体、政权机构、公民权利和义务等进行了明确规定。
宪法还规定了国家的领土完整、法律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选举制度等。
同时,宪法确保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保障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平衡发展。
二、行政法行政法是调整行政行为和组织的法律规范体系,目的是保障行政活动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行政法规定了政府机关的权力范围、行政程序和行政责任等。
行政法还规定了公民与政府机关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行政争议解决的程序和方式。
通过行政法的规范,能够确保政府机关的行政行为合法、公正和透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三、刑法刑法是惩罚犯罪行为和保护社会安全的法律规范体系。
刑法规定了犯罪的构成要件、刑罚的种类和适用原则等。
刑法还规定了犯罪的种类和刑责、刑事责任和刑罚执行等。
刑法是保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法律制度,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
四、民法民法是调整民事关系和保护民事权益的法律规范体系。
民法规定了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处理民事关系和民事争议。
民法规定了财产权、合同权、婚姻家庭权、继承权等方面的法律规则。
通过民法的规范,能够维护公民的财产权益、人格权益和合法权益。
五、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是规范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体系。
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民事诉讼的程序和流程,规定了各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诉讼的证据和仲裁等方面的规则。
通过民事诉讼法的规范,能够确保公民的诉讼权利得到保障,维护公平正义。
综上所述,我国现行的主要法律制度基础知识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和民事诉讼法等方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答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答案
第一次形成性考核作业(绪论、1-2章)一、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 大学生应当树立的新的学习理念是( ABCD )A.自主学习B.全面学习C.创新学习D.终身学习2. 养成优良学风,应在( ABCD )上下工夫?A.勤奋B.严谨C.求实D.创新3. 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应当是( ABCD )A.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B.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C.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D.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4.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主要包括( ABCD )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
A.理论创新B.制度创新C.科技创新D.文化创新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其中( ABCD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和理论基础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C.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D.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3.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动力。
4.民族精神: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综合。
5.时代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形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是什么?A、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B、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C、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我国制定法律的程序
我国制定法律的程序2010-11-10 08:38:23| 分类:法律扫盲| 标签:法律|字号大中小订阅法律制定程序即立法程序,广义的立法程序是指享有立法权的主体在制定、修改、补充、废止以及认可各种规范性文件和法律规范过程中的工作方法、步骤和次序。
狭义的立法程序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国会)在制定、修改、补充、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过程中的工作方法、步骤和次序。
我国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制定法律的程序是:1.法律案的提出这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程序的第一阶段。
所谓提出法律案,就是根据有关规定,享有相应职权的国家机关或个人向全人大或常委会提出关于制定、修改、废止法律的议案。
这里的“法律”是狭义上的,不包括宪法。
因为,宪法的修改有特别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第64条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议。
”根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有权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的国家机关或个人是:(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4)国务院;(5)中央军事委员会;(6)最高人民法院;(7)最高人民检察院;(8)一个代表团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联名。
根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有权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案的机关和个人是:(1)委员长会议;(2)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3)国务院;(4)中央军事委员会;(5)最高人民法院;(6)最高人民检察院;(7)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十人以上联名。
2.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审议是立法程序中关键性的阶段,也是立法程序的第二个阶段。
审议法律案,就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就已经列入会议议程的法律案进行审查讨论。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法律案的程序是:(1)听取关于法律草案的说明;(2)各代表团和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审议。
(3)法律委员会对法律案进行统一审议;(4)通过审议结果的报告和法律草案修改稿。
简述我国的立法体制
我国立法体制简述
一、立法机关的组成
中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组成的代表组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对其负责。
二、立法程序
中国的立法程序包括立法规划、法律草案的起草、征求意见、审查和通过等步骤。
立法规划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
法律草案的起草由立法机关指定的机构负责。
征求意见阶段,立法机关将法律草案向社会征求意见,并接受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审查和通过阶段,立法机关对法律草案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通过。
三、立法权限
中国的立法权限由宪法和法律来确定。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基本政策,而法律则规定了具体的法律制度。
中国的立法权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具体制度,如民法、刑法等;
2.国家基本制度,如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章等;
3.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和经济特区的立法;
4.特别行政区的立法,如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立法。
四、立法效率
中国的立法效率较高,立法机关在立法过程中注重效率,以确保法律能够及时出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时,中国立法机关也加强了立法监督工作,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
总结起来,中国的立法体制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的,立法程序严格,立法权限明确,立法效率高。
这些措施确保了中国的立法工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行政程序法
行政程序法第一章总则行政程序法是指国家对行政机关履行职能、实施行政行为所进行的手续性规范的法律。
第一条本法是行政程序法的基本法,适用于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过程。
第二条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行为过程中,应当依法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第三条行政程序应当尊重和保障人权和基本自由。
第二章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第四条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是合法、公开、公正、高效。
第五条合法原则是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是行政程序的核心。
第六条公开原则是指行政机关的决策过程应当公开透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了解和参与行政决策。
第七条公正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应当根据法定程序,依法作出公正的行政决策。
第八条高效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程序中应当追求效率,提高办事效率。
第三章行政程序的保障措施第九条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规范行政程序。
第十条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对行政行为的监督,防止违法行为。
第十一条行政机关应当建立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保障权益的申诉和救济。
第十二条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对行政决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高行政程序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第四章行政程序的特殊规定第十三条行政机关在处理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重大利益的行政程序时,应当采取听证等程序保障措施。
第十四条行政机关在行政决策中应当充分考虑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建立民主决策机制。
第十五条行政机关在处理异议、复议和申诉等行政程序时,应当及时作出决定,并通知当事人。
第十六条行政机关在行政执行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理措施,确保行政行为的实施效果。
第五章附则第十七条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编 我国现行的主要法律制度
违约责任 民事责任种类 侵权责任
民事责任的构成条件:
ⅰ. 违法行为 ⅱ . 损害后果(侵权责任) ⅲ . 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ⅳ . 行为人有过错 ( 特殊侵权除外 )
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10 种
财产责任
非财产责任(第9、10种)
(侵犯财产权、知识产权等) (侵犯人身权、知识产权等)
的 基
监 督 权 和 取 得 赔 偿 权 (41条)
本
社 会 经 济 权 利 (42.43.44.45条)
权
文 化 教 育 权 (46.47条)
利
特 定 主 体 权 利 (48.49.50条)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 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 遵守宪法和法律,尊重社会公德; • 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 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法服兵役和参
一. 我国的民商法律制度
(一)民法的概念
• 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 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 范的总称。
民法的原则
• 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地位平等 • 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 • 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权益 • 遵守国家法律和政策 • 尊重社会公德
(二) 民事主体制度
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
被胁迫参加犯罪的犯罪分子
故意引起他人犯罪意图和唆使 他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分子
(三) 刑 罚 制 度
1. 刑罚的体系: 主刑
附加刑
管拘有无 死 期期
徒徒 制役刑刑 刑
罚剥没
夺 政
收
治 权
财
金利产
2. 量 刑
刑罚的裁量
原则
具体量刑制度
以
以
行政程序法律制度(2篇)
第1篇一、引言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是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过程中,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管理和服务的一种法律制度。
它对于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提高行政效率,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定义、原则、主要内容、实施与保障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定义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过程中,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管理和服务的一种法律制度。
它包括行政行为程序、行政处罚程序、行政许可程序、行政强制程序等。
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旨在规范行政行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提高行政效率,维护社会稳定。
三、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原则1. 合法原则:行政行为必须依法进行,不得违反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2. 公开原则:行政行为应当公开进行,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3. 公正原则:行政行为应当公平、公正,不得偏袒一方,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4. 效率原则:行政行为应当及时、高效,不得拖延、推诿。
5. 信赖保护原则:行政机关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行为,应当受到法律保护,不得随意变更或者撤销。
四、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1. 行政行为程序行政行为程序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行为时,必须遵循一定的法定程序。
主要包括:(1)告知程序: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行为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关事项,包括行政行为的依据、理由、期限等。
(2)听取意见程序: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行为前,应当听取当事人的意见,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调查程序: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行为前,应当进行调查,收集证据,确保行政行为的准确性。
(4)听证程序:对于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或者当事人权益的行政行为,行政机关应当举行听证,听取当事人的意见。
2. 行政处罚程序行政处罚程序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依法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时,必须遵循一定的法定程序。
主要包括:(1)立案程序:行政机关在发现违法行为后,应当立案调查。
简述我国的立法程序
简述我国的立法程序
我国的立法程序
第一步:立法草案讨论
立法草案的研究往往由立法机关发起和推进,但也有一些立法机关外的组织等可以提出立法草案,例如政府机关、学校、社会团体。
第二步:立法草案提交
立法草案在经过研究和讨论后,将提交立法机构,一般是提请行政机关或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机构来审议和讨论,形成最终草案。
第三步:立法机关审议
立法机关专家会研究具体的立法草案,包括认真审阅社会和学术反映,审理有关文件,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并完成相关法律技术性审查要求,然后进行审议和讨论,讨论完成后,立法机关就通过或者不通过立法草案。
第四步:立法草案审批
如果立法草案被立法机关批准,则需到国家权力机关审批,国家权力机关把立法草案经过审查,审查完成后,把立法草案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
第五步:立法草案公布
立法草案通过审议之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把立法草案通过决议,财政部、司法部或者有关部门会把立法草案公布,成为法律。
- 1 -。
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
共同诉讼人
共同诉讼人: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当事人 一方或者双方各为二人以上,因同一具体行 政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或者因同样的具体 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认为可 以合并审理的,为共同诉讼。共同原告和共 同被告统称为共同诉讼人。
起诉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提出。申请人 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 日起15日内提起诉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 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15内日 提起诉讼;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 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3个月内 提出。
受理是人民法院对符合法律规定起诉条件的 行政案件决定立案审理的诉讼行为。人民法 院接到原告的起诉状,应当在7日内立案受 理或者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原告对裁定不 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4、审判监督程序
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确 有错误或者发现违反法律、法规的,当事人 可以提出申请,人民法院有权依法决定再审、 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人民检察 院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
二、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律制度
(一)、民事诉讼的概念、管辖与当事人 概念
民事诉讼是指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 参加下,以审理、判决、执行等方式解决民事纠 纷的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 的总和。 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调整人民法院和诉讼参 与人的各种民事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于1999年2月14 日判决,:
一、被告北京科技大学在本判决生效之日 起30日内向原告田某颁发大学本科毕业 证书;
我国制定法律的程序
我国制定法律的程序2010-11-10 08:38:23| 分类:法律扫盲| 标签:法律|字号大中小订阅法律制定程序即立法程序,广义的立法程序是指享有立法权的主体在制定、修改、补充、废止以及认可各种规范性文件和法律规范过程中的工作方法、步骤和次序。
狭义的立法程序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国会)在制定、修改、补充、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过程中的工作方法、步骤和次序。
我国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制定法律的程序是:1.法律案的提出这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程序的第一阶段。
所谓提出法律案,就是根据有关规定,享有相应职权的国家机关或个人向全人大或常委会提出关于制定、修改、废止法律的议案。
这里的“法律”是狭义上的,不包括宪法。
因为,宪法的修改有特别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第64条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议。
”根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有权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的国家机关或个人是:(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4)国务院;(5)中央军事委员会;(6)最高人民法院;(7)最高人民检察院;(8)一个代表团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联名。
根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有权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案的机关和个人是:(1)委员长会议;(2)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3)国务院;(4)中央军事委员会;(5)最高人民法院;(6)最高人民检察院;(7)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十人以上联名。
2.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审议是立法程序中关键性的阶段,也是立法程序的第二个阶段。
审议法律案,就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就已经列入会议议程的法律案进行审查讨论。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法律案的程序是:(1)听取关于法律草案的说明;(2)各代表团和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审议。
(3)法律委员会对法律案进行统一审议;(4)通过审议结果的报告和法律草案修改稿。
法的制定程序
法的制定程序第一篇:法的制定程序法的制定程序法律制定程序即立法程序,是指有法律制定权的国家机关在制定、修改、补充或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步骤和方法。
我国的立法大致有以下几个基本程序,即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议案的审议、法律议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等阶段。
一、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议案的提出是指依法享有提案权的国家机关或个人向立法机关提出有关法律议案或关于制定、修改、补充、废止某项法律的建议。
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30名以上联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军事委员会等有提出法律议案的权利。
二、法律议案的审议法律议案的审议是指立法机关对已列入立法日程的法律议案进行审查和讨论。
我国对法律议案的审议分为专门委员会的审议和立法机关全体会议的审议两个阶段。
三、法律议案的表决法律议案的表决是指立法机关对于经过审议的法律议案进行表决,正式表示同意或不同意的活动。
我国宪法规定,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的半数通过,宪法的修改则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
四、法律的公布法律的公布是指立法机关将表决通过的法律依法定形式公之于社会的一个法定程序。
我国《宪法》(1982年)第80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法律。
第二篇:规章制度制定程序(模版)抬头xxxxxxxxx有限公司规章制度制定程序-操作规程内部文件规章制度制订程序【2012】001号第一章总括第一条、为了规范公司的规章制度制订程序,使之符合法律规定,同时也为了提高公司的管理效能,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在制定涉及到员工重大切身利益关系的规章制度时,如员工福利待遇、员工奖惩、休假、考勤制度、员工守则等。
第三条、执行本制度时,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关于企业制定重大规章制度程序的规定。
行政程序法的意义及主要制度
行政程序法的意义及主要制度摘要:一、行政程序法的概念和价值二、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制度1.听证制度2.回避制度3.信息公开制度4.时效制度5.救济制度三、行政程序法在实践中的应用与重要性四、我国行政程序法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正文:行政程序法是规范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维护公民权益的一部重要法律。
它既保证了实体法的实施,实现了实体正义,又在宪法层面体现了个人权利的保障。
本文将从行政程序法的概念、价值、基本制度和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行政程序法的概念和价值行政程序法是指规定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方式、步骤、顺序和时间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行政程序法具有以下价值:1.保证实体法的实施:行政程序法将程序作为行政实体职权合法的必要条件,将程序因素纳入实体权力的实现过程。
2.实现个人权利:行政程序法确保当事人在行政决策过程中有权提出观点、主张并参与,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不受侵犯。
3.追求公正、客观、理性的决策:通过程序法的规制,避免行政机关因人性弱点而产生偏见、特别利益等影响判断的因素。
二、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制度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制度包括:1.听证制度:在行政决策过程中,给予当事人陈述、申辩和质证的权利,以保障其合法权益。
2.回避制度: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涉及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应当回避以确保行政决策的公正性。
3.信息公开制度:行政机关应当公开相关信息,提高行政决策的透明度,便于公众监督。
4.时效制度:规定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期限,确保行政效率的同时,防止权力滥用。
5.救济制度:当事人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不服时,享有依法申请救济的权利。
三、行政程序法在实践中的应用与重要性行政程序法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1.规范行政行为:行政程序法为行政机关行使职权提供了明确的程序指引,有助于遏制违法、滥用职权现象。
2.维护公民权益:通过行政程序法,当事人可以有效地参与到行政决策过程中,保障自身权益不受侵犯。
3.提升政府形象:遵循行政程序法,有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公信力和透明度,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
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我国日益关注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建设,加快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行政法制建设的改革主要是提高官方的社会负责性,以降低行政成本,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以改善行政程序的透明度,增强行政公平性,改善行的的执行效果等。
首先,我国必须从实践上确定行政程序法的范围和定义,并强调从行政行为许可、行政行为登记、行政效能审查等行政行为过程中,实施行政法制,改革行政行为审查模式,以及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提高行政法程序性操作严谨性、可预见性和可控性。
其次,要加强和改进行政机构职能和行政职位划分,明确各行政机构的权限与职能,遵循全面覆盖的职责分配原则,完善行政程序法的建立,使行政程序法的制定适应行政机构职能构架的完善。
再次,要重视人才培训问题。
国家应组织有关行政机构定期接受行政法制建设方面的宣传性专题培训,以提高公安官员的素质,督促执法部门依据法律,加强企业的法律普及意识,促进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建设。
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必须同时遵守法律、法规、标准的规定,实行行政许可制度和行政查处责任责任制,确保公共行政活动以正确的执法原则为指导,加强监督力度,把行政程序归入行政机构日常管理范围,及时完善行政程序法律制度,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
程序法是实体法所制定的对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实现的重要保障。
它的主要功能在于及时、恰当地为实现权利,行使职权和履行义务提供必要的规则、方式和秩序。
大学生不仅要学习实体法,了解自己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而且要学习程序法,遵循正确的程序实施法律行为,懂得通过法定程序解决法律纠纷。
一、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律制度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发生呢个涉及财产所有,遗产继承,物业管理,商品质量,人身伤害,老人赡养,子女抚养等民事纠纷。
依法解决民事纠纷,可以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一)民事诉讼的概念、管辖与当事人
民事诉讼是指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以审理、判决执行等方式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和。
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调整人民法院和诉讼参与人的各种民事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民事诉讼管辖是指各级人民法院之间或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纠纷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级别管辖,是指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它主要解决人民法院内部的纵向分工。
各级人民法院依案件性质、繁简程度以及影响范围的不同,管辖不同的第一审民案件。
地域管辖,是指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在各自管辖区受理第一审民案件的分工和权限,它主要解决法院内部的横向分工问题。
专属管辖,是指法律规定某些特殊类型的案件专门由特定法院管辖。
裁定管辖,是指人民法院已裁定方式确定的诉讼管辖,分为移送管辖、指定管辖和管辖权的转移三种。
民事诉讼当事人是指因民事权利义务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要求人民法院作出民事裁判的人。
狭义上的当事人。
仅指原告和被告。
广义上的当事人还包括共同诉讼人、第三人。
原告是指为维护自己或自己所管理的他人的民事权益,而以自己的名义向人民法院起诉,从而引起民事诉讼程序发生的人。
被告是指被原告诉称侵犯原告民事权益或与原告发生民事争议,而由人民法院通知应诉的人。
共同诉讼是指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两人以上的诉讼。
原告为两人或两人以上的成为共同原告;被告为两人或两人以上的成为共同被告。
共同原告和共同被告都成为共同诉讼人。
民事诉讼的第三人,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对原告和被告所争议的诉讼标的有独立的请求权,或者虽然没有独立的请求权,但与案件的处理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参加到正在进行的诉讼中的人。
民事诉讼代理人,是指根据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的委托,代理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活动的人。
民事诉讼代理人包括法定诉讼代理人和委托诉讼代理人两类。
(二)民事诉讼程序
审判程序第一审普通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民事纠纷案案件,除简单的民事纠纷案件外,都适用的程序。
主要包括:起诉与受理、审理前的准备、开庭审理、宣判等环节。
简单程序,是简化了的普通程序,是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审理简单民事案件所运用的一种独立的简便易行的诉讼程序。
在审判实践中,简单的民事案件一般是指那些事实清楚、情节简单、争议不大、影响较小的案件。
第二审程序,是指当事人不服第一审裁判,在上诉期内提出上诉,由一级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理的程序。
上诉必须在法定的上诉期限内提出。
审判监督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发现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判确有错误,对案件依法重新审理并作出裁判的程序。
特别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非民事权益冲突案件的审理程序。
特别程序是适用范围包括:选民资格案件,宣告公民失踪或者死亡案件,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认定财产无主案件等。
督促程序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债权人提出的给付金钱或者有价证券的申请,不经过开庭审理,以债权人的主张为内容,直接向债务人发出支付令,如果债
务人不在发定期间内提出异议,则支付令即发生强制执行效力的程序。
公示催告程序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基于法定理由而提出的申请,以公示的方法催告不明的利害关系人在法定期间内申报权利,逾期不申报权利,则依法作出除权判决的程序。
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债权人或债务人的申请,对因严重亏损、无力清偿到期债务的企业法人,宣告破产,进行清算还债的程序。
二、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
刑事诉讼直接决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有罪和承担刑事责任以及构成何种犯罪、承担何种刑事责任问题。
一个公民,即使自己远离犯罪,仍然可能因为举报犯罪、履行协助专门机关工作的义务,或以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身份与刑事诉讼发生关系。
大学生学习刑事诉讼法,有助于增强依照法律程序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意识和能力。
(一)刑事诉讼发概述
刑事诉讼法上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追究犯罪,确定被迫诉讼者刑事责任的活动。
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调整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范围规范总称。
形式诉讼参与人。
刑事诉讼参与人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享有一定的诉讼权利,承担一定的诉讼义务的除国家专门机关工作人员以外的人。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诉讼参与人包括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
当事人是指与案件事实和诉讼结果有切身厉害关系,在诉讼中分别处于原告或被告地位的主要诉讼参与人,是主要诉讼主体,具体包括: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