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PPT【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
生 于
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 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忧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患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
死 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今古义义:: 判断动今词义:
;
今 ;
今义:
于: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从)
②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给)
③征于色
(在)
④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于忧患
(由于)
发 ①发于畎亩
(被任用)
② 发于声
(表现)
拂: ①行拂乱其所为 ②法家拂士
(违背) (同“弼”,辅佐)
而: ①而后作 ② 而死于安乐也
(表示承接) (表示并列 )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2)后唐庄宗李存勖,初登基时为报父仇,励精图治,终于手 刃敌酋。一时间威风八面,不可一世,“举天下之豪杰,未有 与之抗者”。可这位大英雄却耽于逸豫,宠信伶人 ,最后只落 得个国破家亡、死于非命的下场。
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提出的 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 的话讲就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 发展,安逸享乐可以使人和国家萎靡灭 亡。
于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
安 乐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
安乐也。
•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 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市。
发: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举:被选 拔;士:狱官; 市:市井之中,集市。
在本文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人才观?怎 么理解这一人才观?你的人才观怎么?
他认为人才要在困境中磨练造就。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 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 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 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 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 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选拔,胶 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任 用,孙叔敖从海滨被举用,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故:所以。将:将要。降:下达。任:责任,使命。于:给。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恒:常常. 过:犯错误 衡:通“横”,梗塞,不顺. 作:有所作为. 征:表现。于:在。喻:通晓。入:国内。出:国外。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译文: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 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表现在脸色 上,抒发在声音里,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一个国家国 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 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客观)
(主观)
身处逆境须努力 奋发
(个人)
(国家)
(正面) (反面)
国无忧患易灭 亡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个人
常常处在困境, 才能不断奋发。
经 受
磨
炼
的
国家 常常没有忧患,
益
往往导致灭亡。
处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 “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1)内有法家拂士; (2)外有敌国外患。
他们虽然出身卑微,经历了苦难的磨练,但 都被提拔任用,做出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思 考:
第二层与第一层有什么联系?论 证了什么内容?
第一层 举例论证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举例论证)
由个别到一般的推论方法
第二层 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道理论证)
列举六位名人事例
(个别)
(一般)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两篇短文的论点分别是什么? 2、它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 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它们分别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短文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两篇短文的中心论点:
第一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如人和。
第二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它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 同之处?
1、曾益其所不能. 曾 通“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 衡 通“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通“弼”,辅佐
请你
找一找
1、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事例,运用什么样的句 式?
运用了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这六位名 人的事例: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 百里奚。
2、这几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 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
是:这样的。必:一定。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 使...饥饿 空乏:使..受贫困之苦 动:使...惊动
忍:使...坚强
乱:使....扰乱
所以:用来
拂:违背
曾益:增加
曾,同“增”,增加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 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筋骨劳累, 身体饥饿,身受贫困 之苦, 做事不顺,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 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能力。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 句话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这句话让你 想起了哪个成语,哪个名句?
(1)这句话是警策语,在文中起揭 示中心论点的作用。
(2)居安思危。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伶官传序》
试举一个例子证明“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这一观点。
(1)吴王夫差,即位当年遵从父王阖闾的遗训 ,与伍子胥操 演军队,以图复仇。不久打败越国,并一度取代晋国夺得霸 主地位。后来沉迷美色,骄奢淫逸,最终兵败自杀。
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开头点明,然后对论点进 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 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然:这样。于:由于。而:表示并列。 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 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士 古义:狱官 今古义义:: 士兵
义:
所以动心古忍义性:用来
今古义义::表因果的关联词语
是人也 古义:这样的
《孟子·告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
生 于
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 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忧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患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
死 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今古义义:: 判断动今词义:
;
今 ;
今义:
于: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从)
②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给)
③征于色
(在)
④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于忧患
(由于)
发 ①发于畎亩
(被任用)
② 发于声
(表现)
拂: ①行拂乱其所为 ②法家拂士
(违背) (同“弼”,辅佐)
而: ①而后作 ② 而死于安乐也
(表示承接) (表示并列 )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2)后唐庄宗李存勖,初登基时为报父仇,励精图治,终于手 刃敌酋。一时间威风八面,不可一世,“举天下之豪杰,未有 与之抗者”。可这位大英雄却耽于逸豫,宠信伶人 ,最后只落 得个国破家亡、死于非命的下场。
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提出的 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 的话讲就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 发展,安逸享乐可以使人和国家萎靡灭 亡。
于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
安 乐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
安乐也。
•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 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市。
发: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举:被选 拔;士:狱官; 市:市井之中,集市。
在本文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人才观?怎 么理解这一人才观?你的人才观怎么?
他认为人才要在困境中磨练造就。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 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 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 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 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 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选拔,胶 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任 用,孙叔敖从海滨被举用,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故:所以。将:将要。降:下达。任:责任,使命。于:给。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恒:常常. 过:犯错误 衡:通“横”,梗塞,不顺. 作:有所作为. 征:表现。于:在。喻:通晓。入:国内。出:国外。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译文: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 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表现在脸色 上,抒发在声音里,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一个国家国 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 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客观)
(主观)
身处逆境须努力 奋发
(个人)
(国家)
(正面) (反面)
国无忧患易灭 亡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个人
常常处在困境, 才能不断奋发。
经 受
磨
炼
的
国家 常常没有忧患,
益
往往导致灭亡。
处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 “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1)内有法家拂士; (2)外有敌国外患。
他们虽然出身卑微,经历了苦难的磨练,但 都被提拔任用,做出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思 考:
第二层与第一层有什么联系?论 证了什么内容?
第一层 举例论证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举例论证)
由个别到一般的推论方法
第二层 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道理论证)
列举六位名人事例
(个别)
(一般)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两篇短文的论点分别是什么? 2、它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 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它们分别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短文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两篇短文的中心论点:
第一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如人和。
第二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它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 同之处?
1、曾益其所不能. 曾 通“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 衡 通“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通“弼”,辅佐
请你
找一找
1、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事例,运用什么样的句 式?
运用了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这六位名 人的事例: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 百里奚。
2、这几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 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
是:这样的。必:一定。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 使...饥饿 空乏:使..受贫困之苦 动:使...惊动
忍:使...坚强
乱:使....扰乱
所以:用来
拂:违背
曾益:增加
曾,同“增”,增加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 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筋骨劳累, 身体饥饿,身受贫困 之苦, 做事不顺,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 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能力。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 句话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这句话让你 想起了哪个成语,哪个名句?
(1)这句话是警策语,在文中起揭 示中心论点的作用。
(2)居安思危。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伶官传序》
试举一个例子证明“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这一观点。
(1)吴王夫差,即位当年遵从父王阖闾的遗训 ,与伍子胥操 演军队,以图复仇。不久打败越国,并一度取代晋国夺得霸 主地位。后来沉迷美色,骄奢淫逸,最终兵败自杀。
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开头点明,然后对论点进 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 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然:这样。于:由于。而:表示并列。 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 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士 古义:狱官 今古义义:: 士兵
义:
所以动心古忍义性:用来
今古义义::表因果的关联词语
是人也 古义: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