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在听了授课教师姓名老师关于三角形特性的这堂课后,我深受启发,感触颇多。
这堂课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吸引力。
老师以一个有趣的生活场景导入,她提到了在建筑工地上看到工人用三角形的脚手架来确保结构的稳定,这一下子就抓住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也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到了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就像我们平时走在路上,抬头看看那些正在施工的大楼,说不定就能发现三角形的身影呢。
在讲解三角形的定义时,老师没有直接给出枯燥的概念,而是让同学们自己动手,用小棒去摆一摆,看看怎样才能摆出一个三角形。
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操作着,有的同学一开始摆得不对,经过几次尝试和调整,终于成功了。
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同学们深刻地理解了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图形。
这种让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方法,真的很棒!说到三角形的稳定性,这可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老师拿出了一个三角形的框架和一个四边形的框架,让同学们用力去拉一拉,感受一下哪个更稳固。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尝试,结果发现三角形的框架怎么拉都不变形,而四边形的框架轻轻一拉就变形了。
老师趁机问大家:“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三角形这么稳定吗?”同学们纷纷摇头。
老师笑着解释道:“这是因为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确定了,它的形状和大小就确定了,而四边形的四条边长度确定了,它的形状还可以改变。
”这个简单的小实验,让同学们对三角形的稳定性有了清晰的认识。
在练习环节,老师设计的题目也很有针对性。
有一道题是让同学们找出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有的同学说自行车的车架,有的同学说晾衣架,还有的同学说电线杆上的支架。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就是在讲解三角形的高的时候,有一位同学不太理解,老师并没有着急,而是耐心地走到他身边,再次给他演示,直到他明白为止。
这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态度,真的值得称赞。
不过,这堂课也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比如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时间可以再稍微长一点,让同学们能够更充分地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角形的评课稿
三角形的评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下午好!非常感谢周老师提供这么好的一个机会让我与您交流听课后的一些感受。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方寸间的艺术,可以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里展现出无穷的智慧与创意。
听完钱老师的《三角形的特性》,我深深地感受到这就是一节融智慧与创意的数学课。
主要表现在:1、注重“快慢”结合,智慧处理教材。
我们都知道,“三角形的特性”这一小节学习内容包含着:什么是三角形?认识三角形的高(画高),三角形的稳定性以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这节课,钱老师涉及到前面三个知识。
如果平均用力的话,势必会造成蜻蜓点水的现象。
因此,在教学中钱老师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那些已经会的或自己能学会的知识就可以快节奏。
比如,在认识什么是三角形这环节,钱老师充分运用学生的起点资源,通过有效的对话、交流,让学生经历一个概念认识由“表象”到“本质”,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从而体会到数学语言的严谨性,(时间花了--)而认识高和如何画高队学生来说是这节课学习的难点.教师则着力引导,采用慢镜头。
通过创设如何把这个普通的三角形分成像这样特殊的“直角三角形”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操作、体验、探究的系列活动中让不知不觉走进了“高”,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如何画各种三角形的“高”。
(时间花了---)而对于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概念理解对孩子来说很抽象的,钱老师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舍得花时间,用了()。
我觉得这样的快节奏和慢镜头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充满智慧,也说明钱老师对学生和文本的解读非常到位,值得我们学习。
2、注重“动静”结合,触摸概念本质我们都知道,数学概念是抽象的,学生要在感性经验的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和数学思维才能逐步建立起事物一般的表象;分辨出事物的主要的本质特征或属性。
这节课中,钱老师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课前就让孩子“动”起来,动手剪一剪、找一找,做一做。
课中,组织学生在画一画、摆一摆、看一看、找一找、拉一拉、想一想、说一说等多种数学活动中认识了三角形。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
《三角形的认识》的评课稿《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本节课中,老师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在活动中产生深刻的体验,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让我也在比较中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下面谈谈自己的想法:1、充分展现概念的生成过程。
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意义时,没有直接把“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定义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先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三角形具备“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再通过课件出示判断练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逐步建立三角形的概念。
2、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分为三个层次,1)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三角形2)用课件出示生活中自行车、吊车等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在生活中三角形受到这么重用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让学生摆三角形、四边形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师及时引导及时让学生操作来解释三角形稳定性的道理,再通过提问:“有什么办法能使四边形牢固吗?”及时让学生展示方法,通过动手操作明白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固定四边形,每个环节老师都循循善诱,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3、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有专家说:“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不应当都以定论的形式呈现,而是应当给学生提供进行探索性的学习的机会,作为教师需要的是加以适当的点拨。
”老师就是这样的良师,这节课对“三角形高的画法”老师就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先让学生试着在自己先前所画的三角形中画高,接着让学生板演,反馈交流(1、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2.怎么画高?)这样不仅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养成了自学思考的良好习惯。
4、课堂语言精练、提问明确。
今天听了刘老师的课,如沐春风,自然顺畅的过度语,精炼明确的提问语,循循善诱的引导语……我恨不得都把它们学为己用。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边关系》评课稿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边关系》评课稿一、引言首先,我要感谢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中的《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边关系》这一教材内容,通过这个章节的学习,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三角形的基本特性和三边关系,为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评课稿将对该章节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边关系。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观察并分类几个给定的图形,判断它们是否为三角形,能够通过观察三角形的三边长关系判断其类型。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确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掌握三边关系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并应用三边关系的判断方法。
3. 教学过程3.1 导入新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个有趣的故事或问题来导入新知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例如,可以给学生们讲述一个有关三角形的故事,或者提出一个与三角形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3.2 学习新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幻灯片或使用教具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并帮助他们理解三角形具体的特点和性质。
3.3 拓展应用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拓展应用的练习,例如让他们判断给定的图形是否为三角形,或让他们通过观察三边的长度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提示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4 总结归纳在本节课的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思考的方式来总结所学内容,回顾并梳理所学知识点,提出自己的疑惑和问题。
三、教学评价1. 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合理,通过引入故事或问题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观察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
《认识三角形》评课稿6篇
《认识三角形》评课稿6篇《认识三角形》评课稿1[教学回顾]一、三角形的含义及特性1、生活中哪里有三角形?2、三角形应用为什么这么广泛?有什么作用?3、为什么平行四边形容易拉动而三角形拉不动?4、操作:用3根小棒围三角形。
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从形状上区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不同的特性。
5、区分三角形。
了解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二、三角形画高1、学生尝试画高(从上往下画),教师示范画高。
2、画高策略:转过来画。
(从上往下画)3、尝试不转动画高。
4、比较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体会三角形高的意义。
[几点思考]一、有效提问,把握教学重点。
有效的课堂教学,有赖于老师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深入把握,并能在教学进程中,通过各种设计来有效达成目标。
比如,提问的有效性。
(见回顾一、三角形的含义及特性)X老师用了5个环节达成了三角形的含义及特性这个教学目标。
从学生对三角形的原有认知出发,探讨三角形应用广泛的原因——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进行比较。
这里,X老师的问题是“生活中三角形应用为什么这么广泛?这中间起到什么作用?”——如果看了三角形的图片后,这么问:看了这么多三角形的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两种提法,达成的效果是不同的:一种是有针对性的,一种是漫无边际性。
又如一下《统计》,老师先出示一幅水果图:(苹果,桃子,草莓,梨子),让学生把数好的结果填在统计表里。
(具体过程略)接下来让学生体会水果图和统计表在表达水果个数时,统计表更容易看出水果的数量。
教师把水果图和统计表放在一起,提问:这两幅图,你喜欢哪一幅?学生的回答大多是喜欢水果图。
这里,问题的指向出现了模糊,学生没有从该问题里“体会”到老师的意图——哪个图更容易看出水果数量?所以答不到点子上。
一个问题的提出,要围绕教学的重点展开,问题要提到点子上,切忌散漫。
二、有效设计,突破教学难点教学设计好比对楼房进行装修,好的设计,可以提升住宅品位;同样的,在教学中,好的设计,可以有效的.化解教学难点。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学数学评课稿
精心的设计生成课堂的精彩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形的基础上实行教学的。
数学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
本节课中,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在活动中产生深刻的体验,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这节课知识点多,包括三角形的概念底和高的概念、各部分名称,还有三角形的重要特性: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从课题看,特性无疑是重点。
而底和高的概念、及高的作法是难点。
如何在一堂课中完成教学任务?望老师通过了前置学习、交流探究、巩固拓展的模式来教学。
(一)从“活动”的过程来达成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中设计了许多操作和探究活动,如上课开始,学生拿出自制的三角形,收集了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这些地方为什么用到三角形呢?从而导入了课题。
并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画一画、看一看、找一找、拉一拉、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中理解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特性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以“探究”的方式来组织活动。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为他们创设一个发展的空间。
在本节课中教师组织了一系列探究、学习活动,力求让学生亲自经历学习的过程。
如在教学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时,教师设计了:“你能从下面的这幅图中找到三角形吗?你能测量出三角形的高度吗?怎样来画这个三角形的高?”先让学生通过操作初步感知三角形的高、通过看书自主学习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再到动手画高、指高最后到找出三角形一共有几组底和高,每一个活动教师都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使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从而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课堂的生成尽管有些是不可预知的,但是能够预设的,精心预设下的生成更精彩。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各个环节都有一定的开放性,为学生的自主探索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与时间,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所表现出来的数学课堂是动态生成的。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推荐下载】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评课《三角形的特性》周老师上的《三角形的特性》一课,确实比较精彩。
在课堂上,她的教学目标明确,能围绕目标设计教学环节,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角形的特性》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三角形的意义和掌握画高的方法。
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她采用先让学生画三角形,从画三角形中让学生初步体会三角形的意义,再通过判断各种图形是否是三角形来加深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而对三角形的高这个难点,周老师强调高的含义理解,她先让学生读一读就,对定义有一定的了解,在让学生动手画高,然后出示各种不规范的高,从错例中加深对高的认识。
另外,周老师也考虑到学生可能画垂线这一块内容掌握的不是很好,所以,在画高前,出示了以个错误的三角形摆法,让学生明白要把直角边和底边重合,另一条直角边和顶点对齐。
在画高的过程中,我建议周老师也讲一下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让学生明白对边不够长的时候可以延长底边后再画高。
另外在教授三角形有三条高时,最好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画高,这样学生就一目了然了。
另外,在研究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时候,周老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她让两个同学上来拉一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教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发现了三角形的特性,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及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操作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但在拉的过程中,因为学生的力气太大,以致三角形教具拉坏了,我介意把拉改成挤压,这样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周老师联系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巧妙地选择和利用生活中的三角形,使教学内容变得充实、丰富和生动,让学生在主动而有趣的学习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体会到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听了周老师这节课,我受益匪浅,让我对三角形特性的学习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征评课稿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三角形的特性》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也为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并且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的经历。
以此为基点,以生活实例引入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亲历探究过程,获取知识、获得发展。
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内容看似简单,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理解。
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拟订了如下教学目标: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初步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性,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重点: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初步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难点:初步会在三角形内画高,并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关系。
说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始终扮演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联系小学生熟悉的身边实际,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
说学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法,我主要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为主,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运用”的过程获取新知,发展能力,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的认识评课稿三角形是最常见的一种图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之一。
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是学习研究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通用16篇)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通用16篇)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篇1本周五,我们聆听了张冰老师准备的一节“教学评一体化”的数学课《三角形的特性》。
在张老师的课堂中,她有条理的教学安排、有温度的评价语言、有层次的教学梯度都深深的打动了我们,在课后邀请到王校长参与了我们的数学教研,对本节课,和我们的数学课堂进行了引导。
在听完这节课和老师的点评后,其实我的心里还是糊涂的,在我心里这节课其实挺难的,老师在肯定张老师的课堂后,也提出了很多小的.建议,但是建议说完,对这个课堂还是模模糊糊的,总觉得这节课挖的没有那么深,但是又说不出来到底是什么原因,或者也说不出来怎样才能更好,在王校长给大家指导前,他没有对这节课说什么,只是让按照年级分成了三个小组,给了四个问题,分成小组讨论,这4个问题分别是:1、我上这节课与张老师这节课的相似度是多少?2、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如何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我觉得张老师这节课达成度是多少?张老师了解到学生的达成度是多少?3、本节课张老师教师和学生学的时间比例是多少?我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时间比例?理想中的课堂教师和学生的比例是?4、本节课的数学学科思想是什么?要发展的学科素养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这节课问题所在马上就很清晰,反思我的课堂,每节课的重难点,我对学生达成度了解吗?我又是如何了解的呢?我的目标和评价做到一体化了吗?我们在课堂中总是急于想把自己知道的一切讲给学生,很大程度占用了学生学的时间,自己很清楚的知道,可是每次又不知道如何把时间还给学生,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我真的是有愧,每节课好像老师总是觉得知识点把学生教会就行了,很少去研究课标,这节课或者这单元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和素养是什么,我们只是让学生停留在了知识的表象,知识表象背后,我们很少关注,这就导致孩子学完不会灵活运用,知识点也要不停的复习才能巩固,变成了真正的死学,学生也很难从课堂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王校长针对这些问题,给我们进行了一一解析。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
教师:陈德洪
这节课的重点是建立三角形、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
难点是在三角形内画高。
听了周云素老师的这堂课,我作以下简单评析。
第一,引课。
周老师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找学过的图形,当学生说出有三角形的时候,老师又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有三角形,这样可以使学生感知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第二,探究新知。
周老师让学生动手画三角形,同时自己也画,然后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说出这些三角形的共同特征。
这样通过找三角形,画三角形,有利于把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化。
第三,老师让学生用小棒钉成的四边形和三角形向两边拉,往中间推,并说明三角形在自行车、电线杆、篮球架中的作用,这样可以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我认为整节课学生练习较少,例如,画三角形的高时,倘若周老师先画一条,另外两条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可以使学生明白三角形每条边都可以看成底边,都有相对应的高。
2016年4月17日。
教研活动《三角形的特性》听课评课稿(2020)
教研活动《三角形的特性》听课评课稿(2020)
昨天听了刘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特性》这节课,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这节课我认为刘老师最大的优点就是每个环节都能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巩固练习,每一个环节后都跟一个小练习,这样学生就能学得扎实有效。
这节课我认为需改进的地方有:
1.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这节课开始认识三角形用的时间过长,所以后面认识稳定性就比较仓促了。
2.刘老师和学生画高时尺子摆放都不正确,应该是用两条直角边来画,他们都是随意摆的尺子,虽然也能看似画垂直,但是数学是严谨的学科,必须要严谨、科学。
3.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到全体学生。
我们老师在课堂上经常关注后进生更多一些,怕他们不听课,怕他们学不会,总是尽可能地多关注他们,往往会忽视一些积极举手发言的孩子,我们不是每个问题都叫他们回答,有个别学生就想不开,以为老师不重视他四年级二班有个叫范思远的男生,特别聪明好学,据说现在已经在自学高中数学额,我们现在学的数学对他来说都是“小儿科”,那天听课我就坐在他旁边,刘老师前半节课一直没有叫他,他一直在那里叨叨,嫌老师不
叫他,后半节课叫他回答了一个问题,才稍微安静了一会。
所以我们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既要保证后进生的学习效果,又要照顾到优等生的心情,安抚到他们的情绪。
2020年11月。
三角形的特性2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
评课人陈慧娘
陈金女老师的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比较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展现概念的生成过程。
廖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意义时,没有直接把“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定义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紧紧围绕“三条线段”、“围成”这两个关键词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否具有三条线段;二、是否围成封闭的图形。
接着安排判断练习,从正反两方面,同时还出现用曲线围成的图形。
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2.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重点。
老师在教学中多次用到了比较的方法,(1)通过比较,揭示三角形的共性。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让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从而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2)通过比较,揭示三角形的特性。
如出示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学具,让学生拉一拉,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深刻体验到四边形易变形,而三角形不易变形。
3.注重练习的层次性和趣味性。
由最基本的判断、画高、找高、三角形的稳定性等。
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教学理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三角形特性评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特性例1》评课稿《三角形的特性例1》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听了赵老师的这堂课感受颇深。
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设计安排合理,老师驾驭课堂能力强,是一节成功的课。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1、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赵老师不是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观察讨论总结出知识,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如在教学什么是三角形的时候,赵老师没有直接把“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定义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先让学生观察学具,再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征,自己总结,从而得出三角形的意义。
2、新旧知识联系紧密,教学中结合旧知识,自然过渡到新知识学习。
由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由四条边围成的平面图形,得出三角形是由三条边围成的平面图形;由原来会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引入到学画三角形高知识中来。
3、注重难点突破学画三角形的高是本节课教学难点,教学中,老师对画直角三角形及钝角三角形的高进行引导、学习、交流。
而且还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方面做得比较好。
4、学习方法灵活多样整节课围绕着探究、验证、巩固内化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探究,并从中解决问题的所在。
从这节课,也可以看出赵老师对知识的理解比较深,对教材的钻研比较透彻,整节课上得流畅、自然,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较好,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比较高,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学习探究中来,学生学得高兴,印象也很深刻。
几点建议:1、教学时间安排不恰当,有点前松后紧。
2、老师黑板上画图,要用尺子来画,这样规范些。
3、展示学生作业时,距离远了些,后面学生很难看清楚。
第一节企业所得税的税收筹划案例案例:1一、案例名称:装修方案调整背后的税收筹划谋略二、案例适用:第五章第二节“企业所得税的税收筹划”三、案例来源:中国税网四、案例内容:天晟公司为了改善工作环境和提升企业形象,于2004年11月~12月斥资560万元,对原值为2000万元的办公楼(折旧年限20年,已使用6年)进行了装修,相关费用已经全额计入了当期损益。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郭德芳)
《三角形的特性》案例分析本学期,我们四年级同课异构的课题是《三角形的特性》。
《三角形的特性》是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了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景、安排了有趣的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执教的两位老师对本节课均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现结合钟莉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特性》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钟老师在本节课中,非常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片段:片段一:从生活中找三角形师: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欣赏几张图片。
课件播放图片:金字塔、天安门、桥师:大家有没有从图片中发现我们熟悉的图形?生:发现了三角形……片段二:从生活中找“三角形稳定性”的运用师: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利用了三角形稳定性的特征?学生自由回答师:老师也给大家找了几个例子。
课件播放:自行车、篮球架、电线杆……评析:在片段一中,钟老师带领孩子们从身边出发,从我们熟悉的事物出发,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的三角形。
片段二则是让孩子们带着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从生活中找出例子。
“生活——数学——生活”,数学课堂正是在这样一个又一个的循环中,体现着它的价值。
二、注重动手操作的开展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几何课堂中,动手操作显得尤为重要。
片断三:画三角形师:生活中有许多三角形,你能把它画下来吗?课件出示提示:拿出准备好的纸、彩笔和尺子,画一个三角形;想一想,画三角形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生在纸上画三角形,师巡视。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通用6篇)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评课稿是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的书面稿子,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望采纳!《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篇1一、亮点1、注重从生活中的素材创设情境。
庄老师在教学中,搜集了自行车、房屋、电线杆等素材,让学生对于三角形有初步的认识。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通过出示三组图形,让学生进行判断,哪组是三角形,学生都能较好地进行判断。
2、注重动手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在教学中,庄老师首先让学生用三根同样长的小棒进行拼摆,再用四根小棒同样长的小棒拼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三根同样长的小棒,只能摆出一种三角形,而用四根小棒可以摆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两种,从而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这对于学生的深层次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是非常重要的。
二、建议1、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不是特别深刻,还应围绕三角形概念的特点:一是三条线段;二是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个端点相连)。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初步感知三角形后,让学生画一画三角形,从而知道三角形不仅有三条线段、三个角、三个顶点,而且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也就是每相邻两个端点相连。
然后通过出示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具体判断哪个图形是三角形,为什么,从而明确三角形的概念。
这样,对于巩固加深三角形的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2、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画三角形的高的方法。
如何画三角形的高,具体画法是:把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与三角形的一条底重合,另一条直角边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重合,然后沿着三角形的顶点向底边画一条垂直线段,顶点与垂足之间的距离就是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篇2三角形的特性这一单元的内容知识点多、零散,许老师执教的这节复习课既全面整理和复习了知识,又教给了学生复习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视知识的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首先,许老师让学生整体回顾本单元的内容,如三角形的意义、特性、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等知识,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这样利于学生抓住主干、主要知识,然后再由主干到枝节,脉络清晰有条理,利于学生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将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网络。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三角形是几何图形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图形之一,它在数学和实际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本次三角形特性的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了三角形的特性,为学生构建了扎实的知识体系。
以下是对这堂课的详细评价。
一、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教师在教学伊始,就明确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性,包括稳定性、三边关系等,并能够运用这些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教师准确地把握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三边关系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深入讲解,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实验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练习等方式,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确保学生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结构的物体,如自行车车架、塔吊等,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物体为什么采用三角形结构,从而深刻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在讲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拼三角形,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
二、教学方法多样,激发学生兴趣在这堂课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讲授法运用得当,教师语言简洁明了,讲解清晰准确,使学生能够快速理解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和特性。
演示法直观生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实物演示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三角形的特点和应用,如展示三角形在建筑、桥梁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实验法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实验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实验探究三角形的特性。
例如,在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时,让学生用小棒搭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框架,然后分别用力挤压,观察它们的变形情况;在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让学生用不同长度的小棒拼三角形,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得出结论。
人教版四年级三角形特性评课稿
--WORD格式--专业资料--可编辑-----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特性例1》评课稿《三角形的特性例1》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听了赵老师的这堂课感受颇深。
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设计安排合理,老师驾驭课堂能力强,是一节成功的课。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1、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赵老师不是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观察讨论总结出知识,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如在教学什么是三角形的时候,赵老师没有直接把“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定义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先让学生观察学具,再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征,自己总结,从而得出三角形的意义。
2、新旧知识联系紧密,教学中结合旧知识,自然过渡到新知识学习。
由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由四条边围成的平面图形,得出三角形是由三条边围成的平面图形;由原来会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引入到学画三角形高知识中来。
3、注重难点突破学画三角形的高是本节课教学难点,教学中,老师对画直角三角形及钝角三角形的高进行引导、学习、交流。
而且还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方面做得比较好。
4、学习方法灵活多样整节课围绕着探究、验证、巩固内化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探究,并从中解决问题的所在。
从这节课,也可以看出赵老师对知识的理解比较深,对教材的钻研比较透彻,整节课上得流畅、自然,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较好,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比较高,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学习探究中来,学生学得高兴,印象也很深刻。
几点建议:1、教学时间安排不恰当,有点前松后紧。
2、老师黑板上画图,要用尺子来画,这样规范些。
3、展示学生作业时,距离远了些,后面学生很难看清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
长顺一小胡荣琴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方寸间的艺术,可以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里展现出无穷的智慧与创意。
张引弟老师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合理运用迁移,采取了创造性的教材处理,让我们听课教师受益匪浅。
一、亮点
1、回忆覃老师的这堂课,我认为最大的亮点就是覃老师非常重视每块内容的扎实开展,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
为了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覃老师敢于创新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用3根小棒和4根小棒组成三角形和四边形,通过摆放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的对比来体会这一特性。
之后又让学生操作怎样让四边形也能固定。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有效的操作活动,促进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真正理解并掌握了三角形的特性。
在认识三角形这一环节,覃老师又引导学生通过围钉板、围纸条、折纸、动手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动手实践,开放性的让学生从各种角度初步体会三角形的意义。
在画高的环节中,覃老师也非常重视学生操作,通过让学生画不同底上的高,掌握画高的技巧。
2、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教师把新知的学习探索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之上,充分保障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精心创设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发现了三角形的特性,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及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操作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联系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巧妙地选择和利用生活中的三角形,使教学内容变得充实、丰富和生动,让学生在主动而有趣的学习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体会到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4、教学目标明确,能围绕目标设计教学环节,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角形的特性》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三角形的意义和掌握画高的方法。
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张老师采用先让学生画三角形、折三角形,从活动中让学生初步体会三角形的意义,再通过判断各种图形是否是三角形来加深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再在学生已
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抓关键词来解决三角形的意义。
而对三角形的高这个难点,覃老师通过由平行四边形的高迁移到三角形的高,再通过画不同底边相对应的高让学生学习高的认识,强调高的含义理解。
二、探讨的问题
对"三角形的稳定性"的理解:
在课堂上,我发现孩子将三角形的稳定性与生活中的"稳定"相混淆了。
也因为这样,在后面要应用三角形稳定性解决把"学生凳"变牢固的练习中。
有的孩子会想到把凳子的一条腿去掉,这样凳子就变成3条腿的了,可是如果不将其中的一条腿移动到前面正中间的话,这凳子是立都立不起来的。
孩子在表面套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同样孩子也会想为什么椅子的腿都喜欢做成四边形的,而不做成三角形的,是不想让椅子稳定吗?还有,如果把四根钢管按平行四边形的形状焊接在一起,难道它会不稳定吗?而实际上,把四根钢管焊接在一起是非常稳定的,这与三角形的稳定性是不同的。
那么归根结底,什么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呢?在教学中,教师也交代了三角形稳定性的含义。
但我想学生缺少亲历操作、探究,这个问题学生没有弄明白,或者说理解上有歧义。
所谓三角形的稳定性是指:只要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固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完全确定,三角形的这种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由此,我想调整一下教学会不会更好一些呢?
比如:先让学生操作,用小棒围三角形。
然后启发:用这三根小棒还能围成其他形状的三角形?学生们操作后肯定会发现不管怎样移动小棒,三角形除姿势变化外,其形状、大小都不会改变。
这样顺势归纳出三角形稳定性的含义:只要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固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完全确定。
这样就将三角形稳定性明确定位于边长确定,大小、形状也就确定。
然后再试验,动手操拉三角形和多边形木架。
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木架怎么拉也不变形。
而多边形木架轻而易举就变形了。
继而探究原因:因为三角形只要三条边长固定了,它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所以就不会被拉动。
而多边形的边长虽然固定。
但它的形状和大小并不能确定…
我想这样的教学可能会更科学、明确地指向三角形稳定性的本质,有效地避免理解上的歧义。
这只是我的一个初步想法,可能会存在偏颇。
《三角形特性》评课稿
长顺一小胡荣琴
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是学习研究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意义、特征、特性,三角形的分类和三角形之间的关系等内容。
郭老师执教的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比较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展现概念的生成过程。
郭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意义时,没有直接把“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定义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紧紧围绕“三条线段”、“围成”这两个关键词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否具有三条线段;
二、是否围成封闭的图形。
接着安排判断练习,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2、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重点。
比较指的是人脑把一些事物和现象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的思维过程。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郭老师在教学中多次用到了比较的方法,(1)、
通过比较,揭示三角形的共性。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让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从而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2)、通过比较,揭示三角形的特性。
如出示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学具,让学生拉一拉,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深刻体验到四边形易变形,而三角形不易变形;在固定四边形时,对两种固定法进行了比较,也使学生深刻明白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道理。
(3)、通过比较,也可以揭示某些事物之间的联系。
如果郭老师在教学了三角形的分类后,能在让学生比较一下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角的特点,学生不难明白: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以及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能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的道理,就能为后面的猜角打下很好的铺垫。
3、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郭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分为四个层次,先用媒体出示生活中电线杆、升降机等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拉三角形、四边形的学具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再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解释生活中用到三角形的道理,加上及时操作,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固定四边形,使学生更深的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4、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不应当都以定论的形式呈现,而是应当给学生提供进行探索性的学习的机会,作为教师需要的是加以适当的点拨。
三角形的分类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郭老师提供一组三角形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观察、思考和讨论交流,数一数每个三角形中分别有几个锐角,几个直角,几个钝角?填入表格中,再根据角的情况进行分类,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不仅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
5、注重练习的层次性和趣味性。
由最基本的判断、口述三角形的名称、画角到提高性的根据一个角来判断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在一个组合图形中数三角形等,有层次、有变化,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教学理念。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