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文学翻译成就概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lantaizongheng
□李婷雯
杨绛是钱钟书的夫人,我国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其通晓英、法、西班牙语,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翻译成就斐然,译法独领风骚。
一、牛刀小试
杨绛生于1911年7月,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年至1938年留学英法,
回国后长期任教于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等高等学府。
留学期间,杨绛掌握了扎实深厚的英语和法语能力,并尝试翻译了一些文学作品。
但真正引起行家注意的,则是在抗战胜利之后。
当时,储安平主办的《观察》杂志盛情向杨绛约稿,她便将自己正在看的散文《世界公民》中的一则片断翻译好之后投寄给了该刊,结果居然受到了大翻译家傅雷的交口称赞。
对于傅雷的称赞与好评,起初杨绛认为这不过只是一种礼貌的敷衍罢了,便对傅雷也惯常性地作了一番谦逊的回应,哪知傅雷怫然忍耐了大约一分钟,然后铁青着脸对着杨绛发作道:“你知道吗?我的称赞是不容易的。
”受到傅雷发自肺腑的认可与好评,杨绛心里充满了感激之情,也增强了自己从事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信念与决心。
20世纪40年代末期,杨绛着手向国内民众翻译和介绍西方文学史上首部流浪汉小说——
—《小癞子》。
在这部小说中,通过16世纪时期的主人公小癞子对于个人一生中种种坎坷遭遇的详尽自述,作者以幽默俏皮的描写手法,有力地鞭挞了日趋没落的贵族教士阶级,辛辣地讽刺了唯利是图的资产阶级观念,使读者可以在忍俊不禁之余,慨叹时事的复杂多样和人生的酸甜苦辣。
在某种程度上,《小癞子》这部小说展示了西方城市的众生相,尤其是书中对于僧侣的贪婪与伪善、贵族的傲慢与空虚等进行的独到描写,充分揭露了西班牙社会统治阶层的腐朽与没落,因而其不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欧洲的文学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譬如莎士比亚的《无事生非》、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以及高乃依的《戏子的梦想》,都曾引用过这部小说中的一些故事或者提及过这部小说的若干情节[1]81。
在最初翻译《小癞子》时,杨绛是根据法译本转译的,她在翻译时一丝不苟、精雕
细琢,每天最多只译五六百字,译完之后又反
复修改,临渊履薄、小心谨慎,而“小癞子”这
个名字也正是她遍寻所有阅读过的图书,从
原本冗长的《托尔梅斯河上的小拉撒路》演化
创意出来的。
“拉撒路”原本是中世纪神学著
作中出现过的一个人物,他不但是一个居无
定所的流浪汉,而且满头生疮,邋里邋遢,恰
恰是16世纪的一个市井小人物的化身。
“小
癞子”的译名既形象自然又通俗好记,具有明
显的历史指涉,可谓是文学作品翻译中难得
的极佳范例,尽管其实例并非绝无仅有,但也
未见得层出不穷,而杨绛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她牛刀小试便大功告成,当《小癞子》中译本
于1950年由上海平明出版社初版后,立即
获得了读者的赞赏好评,著名美学家、翻译家
朱光潜50年代在回答学生提问时曾说,“中
国的散文、小说翻译‘杨绛最好’”。
二、精益求精
自《小癞子》出版之后,杨绛在中国文学
翻译界声名大噪,这也为她日后翻译西班牙
不朽名著《堂吉诃德》形成了氛围与机遇。
1958年,“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编委会”邀
请杨绛重新翻译《堂吉诃德》,而这正与杨绛
的内心想法不谋而合,因为这正是她“很想翻
译的一本书”。
为了完成该部小说的翻译工
作,杨绛首先做了一些准备性的工作,她先是
从手边能找到的译本中,挑了两个最好的法
译本:一是咖达雅和拉巴德合译的第一部;拉
巴德去世后,咖达雅独译的第二部;二是维亚
铎的译本。
然后她又挑选了三种英译本:一是
奥姆斯贝的译本;二是普德门的译本;三是寇
恩的译本。
围绕这五个译本,杨绛对其进行了
深入的对比分析,她发现尽管是同样一个故
事,但不同的译者说法不同,口气不同,有时
对原文还会有相反或者模糊的解释,而
要忠实于表达原作的内容,那就必须直
接从原作翻译。
因此,1958年,时年47岁
的杨绛开始学习西班牙语,以便尽心尽
力将这本自己一心想翻译的《堂吉诃德》
从原文翻译为汉语。
受限于当时的工作
学习环境,对于西班牙语的学习,杨绛只
能主要依靠工具书偷空进行自学,她从
浅易的西班牙文书籍开始,逐渐达到可
以阅读《堂吉诃德》的原文,并且能够读
懂编注者的注解,也逐渐认为自己可以
胜任从原文翻译这项工作。
在这个过程
中,钱钟书对她的翻译工作给予了大力
的支持与鼓励。
某日,杨绛向钱钟书问道:“我
读西班牙文,口音不准,也不会说,我能翻译
西班牙文吗?”钱钟书回答说:“翻译咱们中国
经典的译者,能说中国话吗?”幽默风趣,一语
点破。
的确,会说西班牙语,未必能翻译西班
牙文,笔译工作并非等同于口译工作,这便
彻底打消了杨绛心中存在的疑虑。
这样,在
阅读了各个图书馆中一切有关作者塞万提
斯的书籍以及塞万提斯其他作品之后,杨绛
将《堂吉诃德》正式作为个人的研究项目,
1961年开始动笔翻译。
在翻译过程中,她孜
孜不倦,精益求精,为一个注解读完一本书,
为一句话重译一个章节,甚至为文气接不
上,把总共八章的小说《堂吉诃德》已经译完
的约八章的内容全部推倒重来。
杨绛将《堂
吉诃德》的翻译比作“一仆二主”,即翻译必须
忠于两种文化,她的翻译被誉为是在忠于原
作基础上用中文的重新创作。
到1978年3
月,在校订了四遍清样之后,杨绛的《堂吉诃
德》正式付梓出版。
该译本一经出版,便好评
如潮,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被公认为无
与伦比的优秀翻译佳作。
《堂吉诃德》中译本
1978年出版时,适逢西班牙国王造访中国,
邓小平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来访的客人,
1986年10月,西班牙国王颁给杨绛“智慧国
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以表彰她对传播西
班牙文化所做的贡献[2]110。
三、独领风骚
在西方文学作品翻译事业中,杨绛不但
为读者提供了脍炙人口的精品佳作,而且为
人们展现了精妙绝伦的翻译技巧,成就斐
然,独领风骚。
这里仍以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为例,
起初,杨绛翻译时也译了大约八十多万字,但
是为了切实表达原作者的意思,又为了满足
杨绛文学翻译成就概要
钱钟书、杨绛夫妇88
兰台世界2012·11月上旬
警察素质,是个人的先天素质与后天因职业教育、实践养成所发挥出来的构成从事警察职业应有的身心品质或素养,包括道德、文化、业务、身体和心理等素质。
民国时期,通过不同路径来提高警察素质,以适应近代警察多角色职能的转变。
一、教育兴警:创办警察学校,传授专业知识,提高警察的业务素质
近代警察诞生后,政府和警界政要均关注警察职业教育和培训问题,并把它作为警察素质提高的路径依赖之一。
近代意义上的警察学校始于袁世凯1912年创办的隶属内务部的“以教授警察实地应用各科学,养成警察官吏高等学识”为宗旨的警察学校[1]399,后更名为警官高等学校。
同时还成立初等警察教育机构的巡警教练所和以“养成地方警察模范,俾全国警政逐渐改良”为宗旨的警察传习所,对在职、新募巡警进行短期培训和教育[1]400。
南京政府时期,警官高等学校与浙江警官学校合并,更名为中央警官学校,在“教授或研究高深的警察学术或专门的警察学术,造就高级警政人才或全国警官人才”办校宗旨下[2]734,专门培训和造就高级警政人才。
同时在各省市政府所在地成立警官学校和警士教练所,实行警官高等学校、警官学校、警士教练所三级制警察教育和培训模式。
创办警校之时,政府即出台招生办法,严把入口关。
北洋的警官高等学校招生办法特殊,三分之二的学生在京招录,三分之一由各省区依资格考选。
报考者年龄在20岁以上35岁以下;学历为法政学校毕业1年半以上或警察学校毕业1年以上,或陆军学校及陆军预备学校毕业或陆军中学以上毕业;身材为高4尺8寸,体重75斤以上且仪容端正者[2]500。
入学考试为笔试和口试,考试通过,体检合格方能录取。
南京政府的中央警官
学校每年招生1次,其名额由校长呈请
内政部核定,但要求报考者品行端正、身
体健康,无不良嗜好。
1936年又规定特
科高级班的入学资格系警官学校、军官
学校或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在警界继续
服务二年以上,或警官高等学校本科三
年毕业实习期满且有成绩,并经地方最高行
政机关选送。
警官学校招生资格几经修改,后
规定年龄在30岁以下,曾毕业于公立或已立
案的私立高级中学,或接受完警长或警士教
育,继续服务三年以上且成绩优良,由主管机
关遴选保送,经考试及格者。
警士教练所的入
学资格分为录用和禁止录用两种:凡录用的
学警必须年龄在20岁以上30岁以下,高级
小学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身长5尺2寸以
上,体质强健且仪容端正;禁止录用的考生为
曾受徒刑之宣告者、身有暗疾或特殊嗜好者
及性情过于暴烈或怯懦者等[2]753。
与此同时,国民政府在警察教育中形成
分层教育的学制规范和学科体系。
北洋警官
高等学校本科学制三年,开设的主干课程有
宪法、法学概论、国际法、刑法、行政法、警察
学、卫生学、消防学、勤务要则、统计学、算学、
外语、体操、武术、马术等,修完主干课程后方
能毕业。
巡警教练所的培训期为三个月,每个
月为一学期,开设的主干课程有刑法大意、违
警律、警察要领、行政警察与司法警察大意、
侦查学、本县地理和体操等,考试及格者方准
毕业。
警察传习所学制一年半,课程以实用科
目为主,如刑律释要、地方自治要意、勤务与
条约须知、警察礼仪等[1]399-400。
南京政府的警
官高等学校初期不分本、专科,学制三年;
1935年改学制为3至4年;1936年分本科与
特科班,本科学制2年,特科高级班6至12
个月。
该校开设党义、警察学、政治法律学及
武装警察学等四类必修课和行政学、卫生警
察学、刑事警察学、外国语文及武装警察等五
类选修课,共计四十多门课程[2]736。
警官学校
学制2年,警士教练所学制6个月,它们的课
程设置为学科、术科和实习参观等三类。
1933
年公布的《警官高等学校毕业学员分发实习
纲要》规定,学员无特殊原因必须实习,实习
期为六个月,依照警士、警长、巡官、行政科
员、司法科员、科长等职务的程序次第分别实
习。
实习结束后,学员要撰写实习心得和实习
地的警务状况报告书,递交主管长官出具评
语,一并呈报内政部备查。
应该说,通过兴办
警察教育,国民政府构建起近代警察教育的
学科体系与学制规范,同时也基本达到培养
警察的“教育头脑、法律头脑、军事头脑”之民国时期警察
素质提高的路径依赖考论□鄢定友
横
lantaizongheng
民国时期的女警
现代读者的需求,她果断采用了“点烦”的翻译手法,将八十多万字的译稿精简到七十多万字,这不仅使小说当中的文字“明净”多了,而且并未使原文的意思“点掉”,但是读者阅读起来却更加明白省力了。
“点烦”原本属于史学编纂中的技巧,其源自于唐代刘知几编著的《史通·点烦》,基本内容在于主张对文章删繁就简,以使内容更加充实,结构更加紧凑。
之后,清代著名史论家章学诚在其所编著的《文史通义·内篇》中,又重申和弘扬了刘知几“点烦”的思想,特别强调人们应在史学编纂中对这个方法予以足够的重视。
在翻译《堂吉诃德》时,杨绛将“点烦”这项技巧扩展应用到对译文的处理之上,显示出超人的智慧和才气。
实际上,“点烦”并非是人人可以随意信
手拈来的,只有那些中外文兼优的“两栖”学
者才知道如何主动而恰当地加以应用,因为
文学翻译与实用翻译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前
者不仅要求实现文字的形式转换,更要求在
转换中体现文学的深刻内涵。
在采用“点烦”
方式传达和表现作品的文学内涵时,为了方
便读者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杨绛绝非任意
地“点烦”和“减肥”,对于那些累赘多余和无
关紧要的文字叙述,她巧妙精简而不失本色,
而遇到不该精简的,她则一字不省,惜墨如金
[3]118。
比如《堂吉诃德》小说中包括的“十四行
诗”、“应景诗”等大量诗歌,她都逐句逐行译
出,不增不减,并且对应原文,做到合辙押韵。
为适合读者的中文阅读习惯,在理解原文意
思之后,杨绛有时将段落句式加以必要的更
换重组,既充分表达了意思,又精练了许多文
字。
譬如《堂吉诃德》第三十三章的标题,屠孟
超的译本为:“一个不该这样追根究底的人的
故事”,董燕生的译本为:“这里讲到一个死乞
白赖想知道究竟的人”,而杨绛的译本则为:
“何必追根究底(故事)”,译文言简意赅,传神
到位,明显技高一筹,也体现出其独特的翻译
风格与品味。
参考文献
[1]杨绛.介绍《小癞子》[J].读书,1984(6).
[2]乔澄澈.翻译与创作并举——
—女翻译家杨绛[J].外
语学刊,2010(5).
[3]郭小川.杨绛与翻译[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5).
★作者单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空中乘务学院。
89
兰台世界2012·11月上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