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常见危险因素中医解读

合集下载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一、本文概述中风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而备受关注。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风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文旨在整理和标准化中风病在中医领域的诊断方法和疗效评定标准,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参考指南。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推动中风病中医诊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提高中风病的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二、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脑髓神机受损是中风病的基本病机,故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

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脑髓神机受损。

病理因素主要有风、火、痰、瘀。

中风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

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

中脏腑者又有闭证和脱证之分。

闭证属实,脱证属虚。

因邪实内闭而致的闭证当以祛邪为要,不宜滥用扶正,以防助邪为患;因正不胜邪而致的脱证,则当以扶正为先,不宜过用祛邪之药,以防伤正。

闭证和脱证虽有阴阳之殊,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两者又常可相互转化,故临床当注意辨证施治。

中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脑脊液、头颅CT、MRI等,可明确中风病的诊断,并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中风病的诊断,应包括病名诊断、病情评估、病类诊断、病期诊断、证候诊断。

病名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1~9-94)进行诊断。

主症: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中风名词解释中医内科学

中风名词解释中医内科学

中风名词解释中医内科学
中风,也称为脑卒中,是一种突发性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脑部的血液供应中断或者脑部血管破裂导致的脑组织受损。

常见的中风类型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大约占所有中风的80%。

它是由于脑部的血管被血栓或者动脉硬化导致的血液供应中断引起的。

这种中风通常会在短时间内出现一侧肢体无力、言语障碍、面部麻木等症状。

出血性中风则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导致的脑出血引起的。

这种中风会导致严重的头痛、意识丧失、呕吐等症状,病情较为严重。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学科门类,主要研究和治疗内科疾病。

中医内科学注重通过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确定疾病的发生机理和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学涉及到很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感冒、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中医内科学与西医内科学不同之处在于其理论基础和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外相互联系,而西医内科学则更加注重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的研究。

中医内科学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平衡、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举个例子,比如一个患者出现胸闷、咳嗽、气促等症状,西医可能会根据症状进行检查,做出肺部疾病的诊断,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而中医内科医生则会进一步辨证施治,通过望、闻、问、切等多个方面观察患者,判断病变的具体表现,然后给予中药调理,如清热解毒、补气养阴等治疗。

中风的原因与危险因素评估

中风的原因与危险因素评估

中风的原因与危险因素评估中风(stroke),也被称为脑卒中,是一种破坏脑部血液供应导致的神经系统障碍的疾病。

在全球范围内,中风是主要的死亡和致残原因之一。

了解中风的原因和评估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和治疗此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造成中风的常见原因以及如何评估个体的危险因素。

一、中风的原因1. 血栓形成血栓是引起中风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当血液凝块阻塞了脑部动脉时,会导致脑细胞缺氧而死亡,进而引发中风。

这种情况通常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即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局部堵塞或完全阻塞动脉。

2. 脑出血除了血栓形成外,脑出血也可以导致中风。

当小动脉发生断裂或损坏时,过多的血液流入脑组织,压力增大导致周围组织受损,进而引发中风。

3. 脑血管畸形脑血管畸形是指在出生时或后天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异常血管结构。

这些异常的血管可能非常脆弱,易于破裂,并导致出血性中风。

二、危险因素的评估1. 年龄和性别年龄是中风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加,患上中风的风险也会增加。

此外,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发生中风。

然而,在女性更年期后,两性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

2. 高血压高血压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可修改危险因素之一。

长时间存在不稳定的高血压会损害动脉壁并导致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可以增加形成血栓或破裂引起脑出血的风险。

3. 糖尿病糖尿病也被视为导致中风的危险因素之一。

高血糖水平对动脉壁造成损害,并增加血栓形成和动脉硬化的风险。

控制好糖尿病,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对预防中风非常重要。

4. 高血脂症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这些物质会在动脉内形成斑块,导致血栓形成。

定期检查和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降低中风风险。

5. 烟草和酒精滥用吸烟会导致血压升高、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和增加血液黏稠度等问题,从而提高患中风的概率。

酒精滥用也与中风风险相关。

减少吸烟和限制酒精摄入量可以显著降低中风发生的可能性。

6. 心脏疾病心脏疾病如心房颤动、心肌梗死等也与中风密切相关。

中医内科学——中风ppt

中医内科学——中风ppt
辨证论治
根据中风的病因、病理和症状,采用辨证的方法进行针对性 治疗,如采用中药治疗、针灸治疗等。
治未病的理念
预防为主
中医强调预防为主,对于有中风倾向的人群,应及早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防 止疾病的发生。
治未病
对于已经发生中风的患者,应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病情恶化,进一步促进患者 康复。
针灸治疗和中药治疗
针灸治疗
针灸是中医治疗中风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和气血、疏 通经络,有助于患者康复。
中药治疗
中药是中医治疗中风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根据中风的病因和症状,采用不同的中 药方剂进行治疗。
05
中风的现代医学治疗
脑梗死的治疗原则
早期溶栓
在脑梗死发生后,早期进行溶 栓治疗可以有效溶解血栓,恢
中风的临床评估
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 、高血脂等血管疾病病史。
神经系统检查
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认知能力 、运动功能等神经系统表现。
其他检查
进行心电图、血液检查等其他辅 助检查,以全面评估患者病情。
中风的影像学诊断
CT检查
脑CT扫描可迅速排除脑出血 、脑梗塞等常见脑血管疾病。
MRI检查
规律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 血液循环。
合理饮食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多摄 入富含纤维的食物。
戒烟限酒
戒烟限酒有助于保持血管健康。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中风的作用
保持正常体重
肥胖会增加中风的发病风险,保持 正常体重有助于预防中风。
规律作息
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维持血压稳 定,降低中风风险。
06
中风康复和预防
中风康复训练

中医学 中风

中医学 中风
内关水沟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醒脑开窍调神导气滋补肝肾疏通经络宣导气血肝阳暴亢
中 风
一、概述:
定义:是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和/或口角歪斜、 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主证的病证。因起病急骤,症 见多端,变化迅速与自然界风性善行数变特性相似而 名中风。
又称“卒中”、“大厥”、“簿厥” “偏枯”、 “半身不遂”。
四、针刺治疗
(一)中经络 治则: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宣导
气血。
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 水沟 三阴交 极泉(下1.5寸) 尺泽 委中
醒脑开窍,调神导气 滋补肝肾
疏通经络,宣导气血
配穴:
肝阳暴亢:太冲、太溪 风痰阻络:丰隆、合谷 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 气虚血瘀:足三里、气海 阴虚风动:太溪、风池
神阙─生命之根,真气所系,隔盐灸
五、其它疗法
1、头针: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 (运动区、言语区、感觉区、足 运感区、)颞三针。
2、水针:北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丹参 注射液、肌苷注射液等
颞三针
定 位:耳尖直上 2 寸,其前后各 1 寸 治疗作用:治疗运动障碍,偏瘫,弱智 方 法:向下刺
配穴:
上肢不遂:肩髃、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 口角歪斜:地仓、颊车 头晕: 风池、完骨、天柱 足内翻: 丘墟透照海 便秘: 水道、归来、丰隆、支沟 复视: 风池、天柱、睛明、球后 尿失禁、尿潴留:中极、曲骨、关元
操作:
内关:泻法 水沟:雀啄法 三阴交:提插补法 极泉:提插泻法 尺泽:提插泻法 委中:提插泻法
2、病位有深浅、轻重、缓急之别。 临床分两大类:
中经络:
半身不遂、肌肤不仁,舌强语蹇,或口 角歪斜,舌红,苔黄、白,脉弦滑或浮。

中风的中医名词解释汇总

中风的中医名词解释汇总

中风的中医名词解释汇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其历史悠久且经过了千百年的实践验证。

中医学注重以整体观念来认识和治疗人体的疾病,强调平衡和谐的状态。

在中医学中,关于中风的名词解释有很多,以下将对其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进行汇总和解释。

1. 中风中风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脑血管发生病理性改变,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或中断,引发脑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

中风包括两种主要类型: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血管堵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而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导致大量出血。

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病因复杂多样,进展迅速,危害严重,预防和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2. 中风病机中风的病机包括血瘀、气滞、痰浊等。

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湿热、痰浊、血瘀等病理产物的堆积有关。

湿热是指体内湿气和热气的积聚,痰浊是指体内湿气和病气的混合物质,血瘀是指血液在血管中不畅通,形成凝结物。

中风时,这些病理产物会堵塞脑部血管,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导致脑功能障碍。

3. 中风类型中风可以根据中医体质理论进行分类。

根据体质不同,中风可以分为气虚、阳虚、阴虚、湿热、痰浊等类型。

气虚型中风主要表现为气血不足,阳虚型中风主要表现为阳气不足,阴虚型中风主要表现为阴精不足,湿热型中风主要表现为湿气内蕴,痰浊型中风主要表现为湿气和病气的混合体。

4. 中风治疗方法中医学认为,中风的治疗应综合考虑病机、病因和体质等因素,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康复训练等。

针灸是将细针插入人体特定部位来调节气血运行,促进治疗。

中药是利用草药、植物等天然物质制成的药物,具有疏风活血、祛痰化瘀的作用。

推拿是利用手法按摩和调整病人的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流通。

康复训练是通过各种功能训练来恢复中风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功能。

5. 预防中风中医学强调预防胜于治疗,预防中风至关重要。

预防中风的方法包括饮食调理、生活习惯的调整、情绪管理、适度运动等。

饮食调理方面,可选择冬瓜、苦瓜、红薯、山药、薏米等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食物。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培训课件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培训课件
以益气养血、滋补肝肾 为治法,方用左归丸合
地黄饮子加减。
PART 04
恢复期与后遗症期康复管 理
REPORTING
康复训练指导原则
个体化原则
01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康复
训练计划。
循序渐进原则
02
康复训练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逐步增加训练强
度和难度。
全面性原则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挑战应对
01
精准医疗在中风病领域的应用
预测了精准医疗在中风病领域的未来发展前景,如基因测序、个体化治
疗等在中风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
02
人工智能技术在中风病诊疗中的应用
展望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中风病诊疗中的潜在价值,如智能辅助诊断、治
疗方案优化等。
03
中医药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常用中药方剂介绍
大秦艽汤
由秦艽、甘草、川芎等药物组成 ,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具有祛
风养血、活血通络的功效。
安宫牛黄丸
由牛黄、水牛角浓缩粉、麝香等药 物组成,主治热病、邪入心包证, 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的功效。
苏合香丸
由苏合香、安息香、冰片等药物组 成,主治寒闭证,具有芳香开窍、 行气止痛的功效。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中风病的典型表现为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 木等。此外,还可伴有头痛、眩晕、呕吐、二便失禁或不通等症状。
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依据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等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作出中风 病的诊断。其中,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对于确诊和评估病情具有重要价值。
介绍了近年来在中风病生物标志物方面的研究进 展,如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标志物等在中风病发 生发展中的作用。

中风的中医内科名词解释

中风的中医内科名词解释

中风的中医内科名词解释中医内科,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涵盖了许多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其中,中风作为一种常见病症,在中医内科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中医内科的角度出发,对中风进行名词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一疾病。

首先,我们来解释中风的中医学名词解释。

一、中风中风,即中医内科所称的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发生病理性改变,导致脑功能局部或全面损害的一类疾病。

中风可分为两大类: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

其中,出血性中风是指脑血管破裂,血液外溢到脑组织,引起脑组织损害的情况。

而缺血性中风则是因脑血管堵塞,导致相关脑区缺血而发生的疾病。

二、中风的病机中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与气血运行紊乱、痰浊内蕴、脏腑功能失调等密切相关。

在中医内科理论中,将中风归为“痰瘀血病”,即病因主要是由于体内痰湿内积和血液停滞所致。

内因多为情志不畅,饮食失宜,过度劳累,外因多为风寒、湿重等。

三、中风的症状和辨证施治在中医内科学中,中风的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分类和治疗。

一般来说,中风的常见症状包括肢体无力、言语不清、面部下垂等。

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中医内科将中风的辨证分为寒中风、热中风、瘀血中风等不同类型。

对于中风患者,中医内科主要通过扶正固脱、祛风通络、活血化瘀等方法进行辨证施治。

四、中医内科药物的运用中医内科药物在中风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具体而言,中医内科常用的药物主要包括活血化瘀药、化痰散结药等。

活血化瘀药如丹参、川芎等可通过促进局部组织的血液流动,改善脑血液循环,减轻中风引起的脑部损伤。

而化痰散结药如半夏、枳实等则可帮助患者排除体内的痰湿,改善脑供血不良引起的症状。

总结起来,中风作为一种常见病症,在中医内科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对中风的中医学名词解释,我们了解到中风的发病与痰湿内积、血液停滞等因素密切相关。

并且,在诊断和治疗中,中医内科通过辨证施治和药物运用等手段,帮助患者恢复脑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西医对中风的认识

中医西医对中风的认识

中医西医对中风的认识中风,又名卒中,是以忽然晕扑,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涡斜、言语不利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或无昏扑而仅有半身不遂,口眼涡斜,言语不利等症状。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为高发季节,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

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

1.中医与中风1.1病因病机唐宋以前,多以正虚外邪入中。

唐宋以后认为本病乃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所致。

近代一家大多认为本病多是内伤机损的基础上,复因劳逸适度,情志不遂,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触发,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并在脑,与肝肾密切相关。

病理基础为肝肾阴虚,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气,淤,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

1.2治则中医根据病理因素论治,分为㈠治风法①疏散外风(邪乘虚入中经络,气虚闭阻不通,运行不畅,筋脉失于濡养而致中风)②平息内风(肝经热盛,热极生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引起的中风。

㈡化痰法(用于痰湿阻络,痰涎涌盛,肝风内动,挟痰上扰所致的中风㈢补气法(气虚血瘀所发之中风)㈣活血化瘀法(气血瘀滞,血气运行不畅之中风)㈤通腑泄泻法(中风腑气不通或内热炽盛所致中风)。

1.3治法㈠中西医结合治疗㈡辨证论治治疗㈢专方治疗㈣中药注射剂治疗1.4临床药物脉络宁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灯盏花注射液,银杏叶制剂等。

2.西医与中风缺血性脑卒中,西医又名脑梗死。

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和心源性脑栓塞。

2.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2.1.1病因血管内膜上脂纹与纤维斑块出现异常形成血栓。

动脉狭窄,影响脑血流量。

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性损害十分敏感,无论氧分压明显下降或血流量明显减少都会出现脑功能的严重损害。

2.1.2治疗与临床药物㈠一般治疗①维持呼吸功能②心血管系统监测③控制血糖与保持电解质平衡④治疗颅内高压和脑水肿⑤降低体温㈡抗血栓治疗①抗血小板治疗(药物: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噻氯匹啶,氯吡格雷等)②抗凝治疗(药物:低分子肝素)③溶栓治疗(药物:第一代SK和UK,第二代t-PA,rt-PA)④降铅治疗(药物:降纤酶,东菱精纯克栓酶,蛇毒抗栓酶-3等)。

中风的中医治疗

中风的中医治疗

中风的中医治疗中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对人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也是中老年人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代俗称“脑卒中”,多为由气血不畅、脑脉痹阻、脑出血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包括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均属中风的论治范畴。

“风性善行而数变”,其变化多端而速疾,轻症神志尚清,口眼歪斜,舌强语涩,半身不遂,多愁易怒。

重者则见突然昏仆,神志不清,半身瘫痪,口歪流涎,舌强失语,并有生命危险。

中风有哪些临床症状?中医怎样防治?都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就中风的中医认识展开讨论,希望能为相关病症的有效防治提出建设性的参考。

一、引发中风的原因有哪些?中风的常见病因包括内因及外因,内因为:内伤积劳,劳欲过度,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外因则为外感风邪。

当风、火、痰浊、瘀血等病邪,上扰清窍,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则发生中风。

1、情志所伤长期烦劳过度,精神紧张,虚火内燔,阴精暗耗,致阴阳失调,发为本病。

2、饮食不节因喜食肥甘厚味、辛辣香燥之物,饮酒过量,脾失健运,聚湿积痰,痰浊化痰,肝风起,痰上扰,可致发病,尤其是酗酒。

因此,有高血压、肥胖等高危因素的人,要戒烟限酒,少吃高肉类和动物油类食物。

3、劳累过度长期劳累,也会导致中风。

阳气者,烦劳则张,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体的阳气如果被过度的影响,就会变得躁动不安。

因操劳过度,致身体和精神不能得到滋养,而致耗气伤阴,阳亢风动。

而且,纵欲伤精,也是因为水虚,火盛于上,所以才会导致中风。

4、内伤积损身体素虚,或积劳成疾,阴虚血亏,阳盛火旺、风火易炽,年老体衰、肝肾阴虚、肝阳偏亢等原因,往往会导致阴虚阳盛,气血上涌,上扰清窍,而引发此症。

5、气虚邪中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气血痹阻,可影响血液循环。

其次,初春的天气突然变得温暖起来,正值厥阴风木主令,内应于肝,风阳暗动,也可导致中风发生。

中风的名词解释中医

中风的名词解释中医

中风的名词解释中医中风是指一种突发性脑血管疾病,又称脑卒中。

它是由于脑血管发生短暂或持续的血液供应中断,导致脑细胞缺氧和死亡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中风在临床上分为两大类: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又分为大脑动脉供血不足和颈动脉供血不足两种类型。

在中医理论中,中风被称为“中风痰证”,是属于中医的范畴。

中风病症是指患者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脑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与中医理论中的“中风痰证”有关。

中医认为,中风病症的发生是由于机体内痰湿、火热等因素造成血脉阻滞、气血失调而导致的。

病症的表现主要有面部、口鼻、上肢、下肢的瘫痪,视力模糊等。

中医将中风分为虚证、实证和兼证三种类型。

虚证指的是身体虚弱,气血不足,导致脑血管供血不足;实证是指寒热痰火内蕴,引起气血不畅而发生中风;兼证则是虚实并存的情况。

根据不同的证候类型,中医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在中医治疗中风症状的过程中,中医师会从病人的整体状况出发,综合分析病人的病情,采用中药调理和针灸疗法等综合治疗方式进行调理和治疗。

其中,药物调理主要通过服用中药来改善病人的症状和调节身体的功能,如通络活血、祛痰清热等功效。

而针灸疗法则是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增强体内的抵抗力和康复能力。

中医治疗中风的方法多样化,但疗效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对于不同的患者,中医师需要根据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此外,中医还注重预防中风的发生,通过调理饮食、锻炼身体、保持心理健康等综合措施来预防中风的复发。

尽管中医在治疗中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中医治疗中风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中医理论较为复杂,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这对医生的临床经验要求较高。

此外,中医治疗中风的疗程较长,需要患者长期服药和接受针灸治疗,对患者的耐心和信心有一定的要求。

另外,中医治疗中风的疗效也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与患者保持密切沟通,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是指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也称为脑卒中。

中风主要表现为突发性的血管供应脑部的血液中断或减少,导致脑部缺氧、缺血和神经细胞损伤。

中风可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两大类。

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导致脑内出血,造成脑组织损伤。

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堵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引发脑组织损伤。

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包括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气血不调、脏腑功能失调等。

情志失调包括过度悲伤、愤怒、恐惧等情绪过度刺激,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中风。

饮食不节主要指饮食偏嗜、暴饮暴食、长期过量摄入高脂肪、高盐等不健康食物,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壁变薄,易发生血栓形成,进而引发中风。

中医治疗中风主要通过调整气血运行,恢复脏腑功能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按摩等。

针灸是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调节气血运行,促进脑血管的扩张和血液循环的改善。

中药则通过服用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祛风通络等功效的草药,调节体内气血平衡,促进脑部功能的恢复。

推拿按摩则是通过按摩脑部周围的穴位和经络,刺激脑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脑组织的缺氧、缺血状态,促进康复。

中医还强调预防中风的重要性。

预防中风主要包括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刺激;合理饮食,避免高脂肪、高盐、高糖等不健康食物的摄入;适量运动,保持身体健康;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

综合上述内容,中医对中风的解释和治疗方法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介绍中医对中风的认识、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中医对中风的解释》,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篇1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中医学对其有着独特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从中风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介绍中医对中风的解释。

一、中风的病因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年老体弱、气血不足、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

其中,气血不足是中风的主要病因之一。

气血不足会导致经脉失养,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中风。

二、中风的病机中风的病机主要表现为气血运行受阻,经络失养,脑部神经功能受损。

根据病情的不同,中风可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种类型。

中经络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运动障碍等症状,中脏腑则表现为头痛、眩晕、意识障碍等症状。

三、中风的诊断中医对中风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和脉象。

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眩晕、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肢体麻木、运动障碍等。

中医还会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结合患者的脉象、舌苔等表现,进行病因和病机的分析,以确定病情的性质和治疗方案。

四、中风的治疗中医对中风的治疗主要包括针灸、中药、推拿按摩等方法。

针灸是中医治疗中风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经络穴位,促进气血运行,改善神经功能。

中药治疗则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辨证施治,常用的方剂包括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

推拿按摩则可以缓解肢体僵硬、改善关节活动度等。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篇2中风是一种中医疾病,通常用外风、内风、血淤痰湿等病因影响经络气血为病来解释。

中风的病因包括体质因素、年龄因素、情志因素、时间气候因素和饮食劳倦因素。

中风病机可归纳为痰、风、火、瘀、虚,其中痰、风、火是主因,病变涉及心、肝、脾、肾等脏。

中风的辨证分型包括中风先兆症、中经络症和中脏腑症。

近年来,中医在中风的舌象、脉象等诊断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篇3中风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之一,通常用外风、内风、血淤痰湿等病因影响经络气血为病来解释。

中医中风ppt课件

中医中风ppt课件

适量摄入蛋白质
选择低脂肪、低盐的蛋白质来 源,如鱼、瘦肉、豆类等。
THANK YOU
中风发病多与脏腑功能失调、 劳累过度、情绪激动等因素有 关。
中风可导致突然昏仆、半身不 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 状,严重者可出现昏迷、高热 等危象。
中医治疗中风的方法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采用 活血化瘀、熄风化痰、通 络止痛等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
针灸、推拿、拔罐、艾灸 等中医治疗方法,以疏通 经络、调和气血。
态。
康复训练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
复训练。
健康宣教
向患者及家属宣传中风 相关知识,提高他们对 中检查,评 估患者的恢复情况,及
时调整治疗方案。
04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与治疗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中风是体内气血逆乱,产生风 、火、痰、瘀等病理因素,导 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
了解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 等基础疾病,以及是否有中风家族史。
体格检查
辅助检查
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神经系统检查以及 相关生理功能测试。
通过脑部影像学检查(如CT、MRI)和实 验室检查,进一步确诊中风。
中风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使用溶栓 药物、抗血小板药物、降血压
药物、降血糖药物等。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脑部血管阻塞或出 血,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取 栓、去骨瓣减压等。
康复治疗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康复 训练,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 疗、言语治疗等,以帮助患者 恢复功能。
中医治疗
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 ,调理身体,促进康复。
中风的康复与护理

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医内科学——脑系病症:中风【定义】中风,又称卒中,是以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甚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因其发病骤然,变化迅速,有“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点,故名中风。

中风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危害着中老年人的健康。

西医学中的急性脑卒中属本病范畴。

【病因病机】【病位】在脑,涉及心、肝、脾、肾等多个脏腑。

【诊断】1.急性起病,发展迅速,具备“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点。

2.具备突发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謇涩、神志昏蒙主症中2项,或主症1项加次症2项,如头晕、目眩、头痛、行走不稳、呛水呛食、目偏不瞬。

3.症状和体征持续24小时以上。

4.多发于年龄在40岁以上者。

头颅MRI或CT扫描发现责任病灶,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根据病灶性质可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根据病情程度,可分为中经络(符合中风诊断标准但无神志异常)和中脏腑(符合中风诊断标准但有神志异常);根据病程时间,可分为急性期(发病后2周以内,中脏腑可至1个月)、恢复期(2周到6个月内)和后遗症期(6个月以上)。

【临床表现】(一)中经络1.风阳上扰临床表现: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舌强不语;急躁易怒,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尿赤,便干;舌红少苔或苔黄,脉弦数。

2.风痰阻络临床表现:肌肤不仁,甚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謇涩或不语;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临床表现: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言语謇涩;头晕目眩,吐痰或痰多,腹胀、便干或便秘;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兼数。

4.气虚血瘀临床表现: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謇涩或不语;面色无华,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心悸,便溏;手足或偏身肿胀;舌质暗淡或瘀斑,舌苔薄白或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5.阴虚风动临床表现:半身不遂,一侧手足沉重麻木,口舌歪斜,舌强语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双目干涩,腰酸腿软;急躁易怒,少眠多梦;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五.中风中风又名卒中,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与脑,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不利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病轻者无昏仆;中风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两类;多见于中老年人,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多见;西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出现中风表现者,均可参考本病证辨证施护;病因机制本病多是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劳逸适度、情志不遂、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触发;年老气血本虚,或劳倦过度,使气血再衰,气虚则血行不畅,脑脉瘀阻,阴血虚则阴不制阳,风阳动越,夹气血痰火上冲于脑,蒙蔽清窍而发病;五志过极,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迫血上涌于脑而发病;过食肥甘醇酒,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湿化热,引动肝风,挟痰上扰,可致病发;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经络,气血痹阻,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或痰湿素盛,外风引动痰浊,闭阻经络,而致本病;本病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其主要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本病的病性属于本虚标实,上盛下虚;标实为风、火、痰、气、瘀,本虚为气血阴阳不足,以阴虚、气虚较多见,而以肝肾阴虚为根本,两者可互为因果;急性期,多以标实证候为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虚实夹杂,或以本虚为主;辨证施护(一)辨证要点1. 辨中经络与中脏腑中经络病情较轻,一般无神志昏蒙症状;中脏腑常有神志昏蒙表现,病情重;病程中,中脏腑和中经络可相互转化,病由中脏腑转向中经络,病势为顺,预后多好;若病由中经络转向中脏腑,则病情加重,预后不良;2. 辨中脏腑之闭证与脱证闭证乃邪毕于内,属实证,症见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若兼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脉弦而数,则为阳闭证;若兼见面白唇黯然,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沉滑缓,则为阴闭证;脱证乃阳气外脱,症见目合口张,肢体瘫软,手撒肢厥,气息微弱,面色苍白,瞳神散大,而便自遗,脉微欲绝等,属中风危候,病性以虚为主,病势危急,预后凶险;二辨证分型1.中经络1风痰入络证候表现: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斜,口角流涎,舌强言謇jian,甚则半身不遂,或手足拘挛,关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数;护治法则:祛风化痰通络;治疗代表方:真方白丸子加减2风阳上扰证候表现: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至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护治法则:平肝潜阳,活血通络;治疗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3阴虚风动证候表现:平素头晕耳鸣,腰酸,心烦失眠,突然发生口眼斜,言语不利,手指蠕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护治法则:滋阴潜阳,息风通络;治疗代表方:镇肝熄风汤加减4气虚血瘀证候表现: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强语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黯淡,苔薄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护治法则:益气活血;治疗代表方:补阳还五汤2.中脏腑1闭证1痰热腑实证候表现:素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便秘,突然发生口眼斜,舌强不语,半身不遂,肢体强急,神识欠清或昏糊,痰多而黏,舌质黯红,苔黄腻,脉弦滑;护治法则:通腑泻热,息风化痰;治疗代表方:桃仁承气汤加减2痰火瘀闭证候表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数;护治法则:息风清火,豁痰开窍;治疗代表方:羚角钩藤汤加减3痰浊瘀闭证候表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白唇黯,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护治法则:化痰息风,宣郁开窍;治疗代表方:涤痰汤加减2脱证阴竭阳亡证候表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多汗肤凉,二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护治法则:回阳救阴,益气固脱;治疗代表方: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3.恢复期1风痰瘀阻证候表现:口眼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质紫黯,苔滑腻,脉弦滑;护治法则:搜风化痰,行瘀通络;治疗代表方:解语丹加减2气虚络瘀证候表现: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护治法则:益气养血,化瘀通络;治疗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3肝肾亏虚证候表现: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护治法则:滋养肝肾;治疗代表方: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

中医中风的基本病机

中医中风的基本病机

中医中风的基本病机中风,又称卒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脑血管功能障碍。

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病与人体内部的病机密切相关。

以下将从中医的角度来探讨中风的基本病机。

一、痰瘀互结中医认为,中风的主要病机是痰瘀互结。

痰是由于脾胃虚弱、湿邪内生等原因所致,它会阻碍气血的运行,导致气机不畅。

瘀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滞留,不流通,形成血栓,进一步阻碍了血液的供应。

痰和瘀相互作用,互相促进,最终导致中风的发生。

二、气血运行失常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气血运行失常密切相关。

气是人体的生命能量,血是营养物质的载体。

只有气血充足并且运行畅通,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才能正常工作。

中风时,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脑部缺血缺氧,引发脑血管功能障碍。

三、肝风内动中医认为,肝风内动是中风的重要病机之一。

肝主疏泄,如果肝失疏泄功能,就会导致肝风内动。

肝风内动是指肝阳上亢,风痰内生,使脑部血管受到刺激而发生功能紊乱。

肝风内动常伴有头晕、眩晕、口眼歪斜等症状,是中风的典型表现之一。

四、脏腑功能失调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脾主运化,肾主藏精,肝主疏泄,心主神明。

如果脾胃功能失调,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中风。

肾虚则会导致精血不足,使脑部供血不足。

肝失疏泄功能会导致肝阳上亢,进而引发中风。

心神失守也是中风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情志不舒中医认为,情志不舒也是中风的重要病机之一。

情志是人体内部的一种能量,如果情志不舒畅,就会导致气机郁滞,进而影响气血的运行。

长期的情志不舒畅,会引发中风的发生。

因此,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快对于预防中风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中风的基本病机主要包括痰瘀互结、气血运行失常、肝风内动、脏腑功能失调和情志不舒。

理解中风的病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中风,保护脑血管的健康。

除了积极采取药物治疗外,我们还应该注重调整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心情愉快,以预防中风的发生。

同时,经常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也有助于预防中风的发生。

中风病的中医特色康复疗法

中风病的中医特色康复疗法

05
推拿按摩在康复中应用
推拿按摩原理和作用机制
要点一
原理
通过手法作用于经络穴位,调节气血阴阳平衡,达到治疗 目的。
要点二
作用机制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改善关节 活动度等。
常用手法介绍与操作技巧
01
02
03
04
滚法
以手掌小鱼际或掌指关节处附 着于体表,通过前臂的旋转运
动带动手掌做来回滚动。
04
中药汤剂在康复中应用
中药汤剂治疗原则和方剂选择
治疗原则
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益气养血为主 ,兼顾调理脏腑功能,促进身体恢复。
VS
方剂选择
根据中风病不同阶段和症状表现,选择适 合的中药方剂,如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 汤等。
药物组成及功效解析
药物组成
包括活血化瘀药(如桃仁、红花等)、通经活络药(如川芎、丹参等)、益气养血药( 如黄芪、当归等)等。
功效解析
通过药物间的相互配伍和协同作用,达到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 质量的目的。
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服用方法
一般采用口服方式,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 服用。具体剂量和疗程根据医生指导进行调 整。
注意事项
在服用中药汤剂期间,避免食用辛辣、油腻 、生冷等食物,以免影响药效。同时,遵医 嘱定期进行检查和调整治疗方案。
社会资源利用
了解并利用相关社会资源 ,如康复机构、志愿者组 织等,为患者提供更多康 复机会和帮助。
THANKS
感谢观看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中风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突然出现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 、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症状。不同类型的中风病临床表 现略有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 行。”
《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主, 本在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肥甘厚味太过首先伤脾胃。
脾气虚损,则运化无权,升降失司,以致水谷不化 精微而化为痰浊。因肥能生热,甘能壅中,肥性滞,甘 性缓,肥甘可窒碍胃肠,影响脾胃升降,壅滞中焦,使 中阳不运而生湿,湿又生痰化热,形成湿热和痰热之患。
由于脂质在血液中运转时,必须与蛋白 质结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因此高脂血症常 为高脂蛋白血症的反映。
所以,称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脂异常更能全面、准确地 反映血脂代谢紊乱状态。
《灵枢·血络论》:“血气俱盛而阴 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蓄积, 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
(一)病因病机:
1.饮食失常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
行不畅,脾胃功能减弱,正气日益衰减。 《素问·宣明五气篇》“久卧伤气”; 陆九芝专著《逸病解》说: “逸乃逸豫,安逸所生病,与劳相反”。 “逸之病,脾病也。”
5.先天禀赋
《灵枢·寿夭刚柔》:“人之生也,有刚 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
认为体质的阴阳刚柔是由禀赋决定的。 作为高脂血症的重要体征:肥胖。也同样 与先天禀赋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风病常见危险因素中医 解读
——脂代谢紊乱
一、定义
由于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中一 种或几种脂质高于正常称为高脂血症,可 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 或两者兼有(混合型高脂血症)。
二、中医对血脂异常的认识及治疗
中医虽无血脂的病名,但是在《内经》 中就明确提出了“膏”、“脂”的概念, 如《灵枢·五癃津液别》:“五谷之津液和 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 而下流于阴股。”《灵枢·卫气失常》: “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
本型以气滞血瘀标实为主,常合并心血管 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等。
治宜疏肝理气,化瘀通脉。
选用柴胡疏肝散、血府逐瘀汤、瓜蒌薤白 半夏汤化裁。
药用瓜蒌、薤白、法半夏、当归、郁金、 柴胡、枳壳、川芍、桃仁、红花、赤芍、 丹参、蒲黄、山楂等。常加入虫类药水蛭、 地鳖虫化瘀通脉。
3.肝阳痰火 素体肝阳偏旺,头胀跳痛,急躁易怒,口
肾精不足,髓海不充,则脑转耳鸣; 肾阴不足,阴虚阳亢,或阴虚火旺; 肾阳虚衰,则津液不化,变生痰浊。
4.劳逸因素
(1)过劳: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
烦劳则张。” 《素问·举痛论》:“劳则气耗。” 《内外伤辨惑论》:“喜怒忧恐,劳役
过度,而损耗元气。”
(2)过逸: 好逸恶劳,养尊处优,则会使气血运
痹阻心脉-心悸、胸痹,乃至真心痛; 痹阻肾脉-发为腰痛、肢重、尿血; 痹阻脑脉-清空失养,发为眩晕、头痛、 耳鸣、舌强、口舌歪斜; 痹阻肢脉-肢麻、握物无力、步履欠稳甚 至废用等症状。
(二)中医治疗:
1.痰湿内阻 平素嗜食肥甘,久坐多卧,形体肥胖,头
昏头重,胸脘痞闷,肢体沉重,舌苔白腻, 脉濡。 本型以痰浊标实为主,多见于高脂血症初 期或中期。 治宜芳香化湿,健脾祛痰,化瘀降浊。
总之, 高脂血症的发生主要责之于肝、脾、肾 三脏。 其本-肝、脾、肾三脏虚弱; 其标-痰浊、瘀血内生; 诱因-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情绪失畅 等。
关键病机-痰浊凝聚于血脉; 内在病因-脾虚失运、肾精亏虚; 外因条件-嗜食肥甘、膏梁厚味,化生痰浊
痰瘀互结沉积血府、脉道是高脂血症发展为 心脑血管疾患和机体衰老的必然转归:
4.痰滞瘀阻 头昏肢麻,胸痞闷胀,隐隐作痛,心悸气憋,舌
质紫暗有瘀斑、苔白腻或黄腻,脉沉缓涩或弦滑。
本型系瘀痰互结标实为主。多见于高脂血症中期、 晚期,经过一般性药物治疗难以取效者。常合并 高血压病、高粘血症、糖尿病等,属顽疾病症。
治宜活血化瘀,涤痰通络,痰瘀同治。
选用大黄蟅虫丸、涤痰汤化裁。
干口苦,目赤心烦,舌质红、苔黄腻,脉 弦滑数。
本型以肝火痰热标实为主,常合并高血压 病、中风。
治宜平肝潜阳,清热化痰。
选用天麻钩藤饮、清气化痰丸、镇肝熄风汤化裁。
药用天麻、生地、钩藤、决明子、菊花、牛膝、 石决明、珍珠母、山桅子、丹皮、黄芩、胆南星、 浙贝母、大黄、法半夏、泽泻、代赭石、白芍、 竹茹等。酌加虫类药水蛭、蜈蚣、僵蚕、全蝎、 地龙化瘀涤痰,平肝熄风。
常用七味白术散、平胃散、温胆汤、涤痰 汤等化裁。
药用党参、苍术、白术、厚朴、陈皮、藿 香、茵陈、茯苓、土茯苓、白蔻仁、泽泻、 薏苡仁、砂仁、葛根、苏叶、车前子、竹 茹、石菖蒲等,可加入虫类药僵蚕、水蛭 化瘀祛痰通络。
2.气滞血瘀 胸闷心悸,胸胁胀痛,痛如针刺而固定,
妇女多有月经不调,舌质紫暗而有瘀点, 舌底脉络迂曲,脉弦细涩或结代。
药用大黄、蟅虫、虻虫、水蛭、桃仁、杏 仁、生地、赤芍、黄芩、土茯苓、胆南星、 法半夏、三棱、莪术、石菖蒲等。重用水 蛭、蟅虫、虻虫等虫类药物,峻猛逐瘀, 化痰通络。
5.气虚血瘀 头昏疲乏,心悸气短,动则汗出,手足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暴怒伤阴, 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由此,情志过激可产生心和血脉方面 的病变。
工作的紧张 竞争的加剧
多思多虑 思则伤脾 肝气不舒
脾失运化,酿成痰湿
3.年老肾虚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阴气自 半也,起居衰矣。”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 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七七任脉虚,太冲脉 衰少,天癸竭……”;“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 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五八肾气衰,发堕齿 槁……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 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厚味肥甘,又可助阳生气生阴,生阴者,转化为脂 液,浸淫脉道,而血脉不利,堵塞气之运行,血失气煦, 气结血瘀,痰浊阻滞脉道,血中脂质增高,进而阻遏经 气运行致脉道不畅。
2.情志因素:
人的正常情志活动是以脏腑气血作为物 质基础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情志活动太过,如突然、强烈或长久持 续的情志刺激,必然损及脏腑,致脏腑阴 阳气血失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