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社会与文化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东南亚社会与文化

绪论

第一章东南亚的传统社会

第一节泰国人的社会组织

第二节马来人的宗教信仰

第三节爪哇人的家庭结构

第四节菲律宾人的人格结构与价值趋向

第二章当代东南亚农村社会

第一节农民生活与土地问题

第二节农村社会结构与农民斗争

第三章当代东南亚城市社会与文化

第一节经济发展与城市社会变迁

第二节都市文化

第四章当代东南亚宗教文化

第一节传统宗教的嬗变与转型

第二节宗教伦理与现代化

第五章当代东南亚民族问题

第一节民族主义的角色转换

第二节民族问题所反映的文化变迁问题

第六章社会变迁与文化变迁

第一节东南亚日常生活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爪哇和吕宋的社会生活

第三节社会变迁中的思想意识

第四节文化动力与进程:马、泰、菲、印尼的个案结语

第一章东南亚的传统社会

第一节泰国人的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有两个根本的层面,一个是求生存的组合,由此逐渐发展成政治组织与经济组织;另一个是求繁衍的组合,亦即婚姻的组合,由此发展成亲族组织。

在泰国,通常最基本的社会单元是小家庭(核心家庭),有时会形成一个扩大家庭。社会间的合作、活动都以家庭为单位,而非个人。村中的社区由邻居非正式地组成,由居所的位置而组成群,互助耕田,同时亲友也加入此种群。

父亲是一家之主,女儿、儿子继承一样多的田产。泰人的性格是宽容的。女人的社会地位很高,可涉足政事,代表先生开会。在家中母亲是教导者,掌理财务。

与东南亚其它国家相比,泰国农民的社会组织并不发展成一个大家庭或大的亲族组织。他们的家庭结构较为松散,这可表现为家庭成员的个性较为发展。

泰国农民没有奴役性,且有高度的自信。土地所有权与职业可用来划分社会群(Social group)而非社会阶层。如今村长是村中最高首长,但庙中修道长的权力超过他,后者可能占据社区中的最高地位。

泰人所受的约束相当少,这可能是造其快乐民族性的原因。与追求财富和权力相比,对泰人来说,对宗教的服务更为重要,更能赢得别人的尊敬,宗教统治了他们的一生。

第二节马来人的宗教信仰

由于大多数的马来人都是务农的甘榜(Kampong,村落)居民,就很自然地形成了清真寺集中在甘榜里的现象。通常是每隔半英里或

一英里的距离,就有一座清真寺。有的地方,清真寺不仅是穆斯林的活动中心,还是控制村民日常生活的指挥站。

伊斯兰教的五大条规,即念功、拜功、课功、斋功和朝功,是穆斯林应遵行的责任。其中的念功即诵读可兰经和拜功即每日祈祷五次,就成为穆斯林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除了清真寺外,在自己的住宅也可以祈祷。

伊斯兰教允许男人娶四个妻子,然而《可兰经》第四章第三节说:“假如你们恐怕不能公平地对待孤儿,你们可择娶你所合意的女人两个、三个、四个;如果无法做得公正,就只娶一个。”如果穆斯林不经由妻子允许而自行纳妾,妻子有权力将案情控告于伊斯兰教法庭。

由马来人的婚丧礼俗,我们都可以看到其生活中浓厚的宗教色彩。

第三节爪哇人的家庭结构

爪哇人的社会结构是双系的(bilateral),然而女人却是家庭的重心,并且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家庭经济亦由女人支配。在爪哇,稻米的种植、收割以至运输、销售,均由女人来做。市场上的小买卖也由妇女来经营。凡是男人能参与的,女人很少有不参与的。女人有自己的财产,可自给自足。在财产继承上,女人有绝对相同的分享权。除了政治活动女人较少参与外,女人甚至有比男人更大的权力和更高的地位。这是爪哇社会一个很独特的现象。

爪哇人的称谓制度(terminological system)是双系的和世代的双重关系,结果形成所有亲族间的水平分类。另外一个区分是长幼和性别。爪哇人对自己的伯父、母直称爸、妈;堂兄弟直称哥、弟。其他亲族间的称呼均由这个系统关系来类推。亲族间有一个范畴的权利、义务,比如照顾任何失去照顾的亲戚是一种道德上的义务,不论是近亲还是远亲。大多数家庭是核心家庭,成年以上的子女(尤其是男性)不住在父母家,而是到它处谋划自己的前途。

第四节菲律宾人的人格结构与价值趋向

菲律宾人具有典型的传统农民性格。此种性格包括权威人格的种种特征,也包括资源有限观和平衡观等概念。基人格结构在行为上的表现是:缺乏个人的创造性及机智、策略,个人一意地服从权威而不敢对所做的决定负责;对于超越家庭范围以外的服务既不予以高的评价,也不赞许过分认真的工作态度;缺乏自我评价、自我批评,缺乏自信心;在经济利益与安全的选择下宁可舍前而取后;缺乏独立与竞争性,依赖性较大。

菲律宾人性格的行为表现,是受其价值信仰的影响的。第一,缓和人际关系。其目的是避免外显的、表面的冲突。菲律宾人通过三种方式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即让步、婉言和求之于中间人。第二,对人身攻击的敏感性。菲律宾人的社会地带(socialzone)是以家庭为中心,然后向外扩展到亲友邻里,再推至中立地带(友善的陌生人),最后是敌人地带。在家庭中,社会接受的价值不太重要,而在亲友邻里间及中立的地带,社会接受的价值则发挥了很大作用。正是在后二者的范围内,对人身攻击的敏感性特别强烈。

第二章当代东南亚农村社会

第一节农民生活与土地问题

一、农民生活

东南亚地区殖民地时期农民生活的特征是,农民几乎完全没有最低限度的生活费保障,与此同时,农业经济的商品化又完全取消了各种传统的社会保险。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传统农业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产量适度,其好处在于,它是一种低成本的、有基本保障的食物生产方式。

即使不考虑农业商品化因素,东南亚的农民经济也是十分脆弱的。农民家庭必须设法度过那些净产量或收入低于其基本需要的年头。

从生存伦理的社会学角度来看,农民在逆境中的生存方案可以分为家庭内的和家庭外的。在家庭层次上有许多生存方案,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类为“自救”。在家庭之外,有一整套网络和机构,在农民生活陷入经济危机时常常起到减震器的作用。

战后东南亚国家相继取得独立,经济也获得了程度不等的发展。那么,农民的生活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呢?应该说,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却不稳定,但很难说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食品消费提供了非常恰当的生活水平指标,它可用每人日常消费的总卡路里来衡量。1958年,马来亚的2290卡路里在该地区中是最高的(此时美国和英国分别是3100卡路里和3290卡路里)。在东南亚,除了马来亚以外,摄入卡路里至少比最低需要量低10%,甚至可能更低。

二、土地问题

东南亚国家独立后相继颁布了土地改革法令。印尼规定每个农户最低限额可获得两公顷土地,个人占有耕地最高限额不得超过二十公顷,对超限土地由政府向地主收购,并有偿转让给农民。菲律宾和缅甸也颁布了类似的法令。但这些国家的土改都失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