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案例分析(达长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案例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与文本对话,与同学合作,与文中角色交流,在阅读中体会、感悟、欣赏,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并跳出课文读课文,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新的生机。

《邹忌讽齐王纳谏》记录了中国古代著名谏臣邹忌讽谏齐王,使齐王纳谏的故事。作为一篇典型的以人物对话为主的记事文,如何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寻找到一种契合文本实际、贴近生活、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呢?我进行了尝试: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生自读课文。根据页下注和工具书,学生合作完成重点字词理解和课文翻译。

第二课时:四步阅读,完成课文学习。

一、理读,理清文章大意

通读课文探究:此文在最初记录成文字内容时是没有划分小节的,编者在将其编入教材时分成了三个小节,你能揣摩一下编者这样划分的原因吗?

学生思考交流,明确:文章按时间先后分别记叙了邹忌讽谏齐王之前、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和邹忌讽谏齐王之后三部分内容。这样分别记叙可以使文章思路更清晰,有利于突出邹忌讽谏齐王的原因、

经过和结果。

二、品读,揣摩人物心理

分角色表演第一小节内容,体会角色回答问题的不同之处,揣摩人物对话时的不同心理。

1、学生分角色表演。

2、通过其他同学朗读妻、妾、客三者的人物语言,揣摩、体会人物的心理。

3、角色表演者谈体会。

4、教师归纳,明确:对于一家之主的邹忌的提问“吾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私主夸奖他,其妾畏主讨好他,其客欲有求于主,都认为“吾美于徐公”,可这些与邹忌看到的事实情况完全不符,于是,邹忌便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周围人的蒙蔽之中。联想到齐王的统治和自己的生活状况又是何等相似!自然引出了下文邹忌讽谏齐王。这是多么难得的一位时刻不忘职责、时刻心系国家的忠言之臣哪!

三、研读,探究说话艺术

探究:课文第二段重点记叙了邹忌讽谏齐王的具体语言,试想一下,假如你是齐王,你愿意接受这样的劝说吗?为什么?

1、学生研读课文第二段。开始思考。

2、分组活动,确定本组发言人。

3、确定四个小组开始交流汇报各组的发现。

4、教师归纳小结。邹忌以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巧妙地将自己的妻,妾,客人与威王的宫妇,群臣,邻国进行类比,轻而易举地让齐

王明白确实受了蒙蔽,用委婉的方式进谏,使对方易于接受;同时可以看出,纳谏者齐王有谦厚开阔的胸襟,重贤而又明理。

四、思读,思考研究主旨

齐读第三段,

1、思考:齐王设置奖赏的等级为什么会有所不同?

学生思考明确:奖赏是根据纳谏者勇气的大小设定的,勇于直言的受上赏,书面劝谏的受中赏,议论国事被齐王知道的受下赏。表现了齐威王纳谏的勇气和决心。

2、齐王的纳谏除蔽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这给了你哪些启示? 思考、交流、明确: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无可进者。最后:皆朝于齐。

国君只有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能兴国。结合现实: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蒙蔽,应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及时发现并改正错误。

五、赏读,欣赏写作亮点

1、讨论:“令初下,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三个不同阶段,进言的情况完全不同,你认为其中哪一种情况最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总结、点拨:

国家在治理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矛盾和冲突,人们会因所处的阶级利益不同、思想道德水平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等向君主提出意见或建议,君主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全处理

好,况且新问题会层出不穷,新情况许多时候无法预知,故无言可进,实为不合实情,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显示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效果显著。写作中有时适当的虚构情节,有助于增强写作的表达效果。2、读背。课文中有不少语句与“三”有关,如邹忌与他周围的三个人进行了对话,齐王的奖赏分为三个等级,这在写作中叫做“三叠法”。用“三叠法”写作,可使文章思路清晰,语言有气势。找出文中其他与“三”有关的句子作重点记忆,背诵课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分析

学习在朗朗的背书活动中结束了,回顾这篇文章的教学,我觉得三种构想的实施是成功的。

一、为学生创设主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作为叙事简单的古代记叙文,内容理解并不困难,可要教出深度,可不容易。我设计了四个主问题探究:理读,理清文章大意,这是整体感知,是理解文本的第一步,也是前提和基础;品读,揣摩人物心理,这部分的表演使学生获得了感性认识,进一步走近文本,并通过理性探究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理解第一部分的写作用意;研读,探究说话艺术,这是本文的难点,巧妙设问,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置身于主动的探究活动中,有助于激发思考的潜力,有效地突破难点;思读,思考研究主旨;赏读,欣赏写作亮点,在阅读中结合写作知识的教学,真正做到阅读教学为写作服务,学以致用,这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

二、探究式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探究式教学的运用使教学策略发生转变。使得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单项灌输式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双向协调发展的探究式教学方法。这使得师生的角色地位发生转变。教师由原来的知识提供者、灌输者转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由被动学习的接受者和被填灌的对象,转变为课堂学习的认知主体。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获得了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认知、个性和情感得到了发展。

三、师生互动,创设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师生互动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它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不仅让他们在思维,更要让他们会思维。课堂中老师的适时点拨,使学生不仅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更使学生掌握了思考问题的一般方法,授之以渔,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师生间零距离接触,教师没有架子,态度亲切,可以让学生打开心窗,把他心里想到的、碰到的经验和体会充分地表露出来,这样,我们的教学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理,课堂教学就会呈现新的生机。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探索永无止境。

达长林

2014年6月23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