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学生 工匠精神 培育的实践研究(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申报书)

合集下载

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申报书)

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申报书)

附件: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申报书课题名称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类别课题负责人课题单位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填表日期 2017年3月21日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申请者的承诺与成果使用授权一、本人自愿申报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

认可所填写的《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申报书》(以下简称为《申报书》)为有约束力的协议,并承诺对所填写的《课题申报书》所涉及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

课题申请如获准立项,在研究工作中,接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及其委托部门的管理,并对以下约定信守承诺:1.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遵守我国《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政府签署加入的相关国际知识产权规定。

2.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

科学设计研究方案,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如期完成研究任务,取得预期研究成果。

3.尊重他人的知识贡献。

客观、公正、准确地介绍和评论已有学术成果。

凡引用他人的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加以注释。

4.恪守学术道德。

研究过程真实,不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杜绝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

成果真实,不重复发表研究成果;对课题主持人和参与者的各自贡献均要在成果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5.维护学术尊严。

增强公共服务意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维护省职业技术教育课题声誉,不以课题名义牟取不当利益。

6.遵守《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管理办法》的规定。

7.课题研究成果发表时,须在醒目位置标明“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年度××××课题(课题批准号:××××)成果”字样,课题名称和类别与课题立项通知书相一致。

凡涉及政治、宗教、军事、民族等问题的研究成果须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同意后方可公开发表。

8.正确表达科研成果。

按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规范使用中国语言文字、标点符号、数字及外国语言文字。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工匠精神现代学徒制高职教学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问题的提出现今人力资源市场化的环境下,专业技能人才的缺乏,促使我国职业教育迅速兴起。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巨变。

然而,繁荣背后,却充斥着重理论轻实践、校企合作流于形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的怪相。

职教数量与质量发展的失衡,甚至成为加剧人才结构性短缺的始作俑者,职业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现代学徒制是国家为职业教育改革提出的战略模式。

现代学徒制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的一项育人模式,其教育对象既包括学生,也可以是企业员工。

学生和员工都可以从企业领取相应的工资。

就学即就业,升学部分时间在企业执行生产任务,部分时间又在学校学习知识和技能。

作为培育人才的一种新模式,现代学徒制受到教育部、企事业单位和有关教育工作者的广泛重视。

现代学徒制的试点,需要完善企业和学校共同育人的运行机制,需要培育和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工匠精神的传承,是科技进步的发动机,是文化理念的延续。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使产品更臻完美的精神理念。

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

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在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过程当中,如何贯穿工匠精神的培育,是高职通信类专业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课题界定结合教育部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推行,在教学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从而保障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深入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课题探索高职通信类专业学生培养中现代学徒制和工匠精神的融合,研究融合实践过程出现的症结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主要研究现代学徒制情境下如何借助创设必要的真实工作场景,通过技能竞赛等形式,在教学中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研究如何使工匠精神促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课题申报模板:3220-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课题申报模板:3220-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应用研究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问题的提出2016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工匠精神”红遍大江南北,引起社会热议。

“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着实令人振奋。

其迅速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并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纵观历史,中华民族历来不缺乏工匠精神,但是现代我们却有了巨大差距。

究其原因,有缺乏社会认同感、缺乏有效的培训体系、缺乏相关知识体系积累建设以及职业教育存在的缺陷等。

职业院校应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使学生严谨务实、脚踏实地地学习理论课程和实践技能,循序渐进地养成高尚的职业情操,以敬畏的心态对待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

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就“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理论进行研究,并积极应用于实践。

2.课题界定“工匠精神”是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并不断创新的精神理念。

它的核心在于,不仅把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而且树立对工作的敬畏、对事业的专注、对责任的担当、对质量的执着、对完美的追求,并将这些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人才培养”指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

一般经过培养训练,使之成为各种职业和岗位要求的专门人才。

“高职人才培养”是人才培养的一种形式。

其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当前对“工匠精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工匠精神”内涵界定;二是论述实施“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三是论述行业对培育“工匠精神”的需求。

但却较少涉及到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特别是对如何贯穿到人才培养过程的研究就更少了。

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随着总理提出“工匠精神”的要求,对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已经形成了社会共识。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素养提升的路径研究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素养提升的路径研究

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素养提升的路径研究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中职学生工匠精神职业素养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一)问题的提出1、“工匠精神”的召唤。

所谓工匠精神,简言之即工匠们对职业的敬畏、对产品的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追求、对品牌的专注坚守。

所在今天,基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强国梦的理想背景,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需要千千万万具备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

2、企业需要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目前,我国正面临“用工荒,就业难”的尴尬局面:一方面企业找不到自身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职业学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其原因是部分学生职业素质的缺失无法迎合当代行业企业的需求。

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要在教学中充分融入职业素质的培养内容,这也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要求。

3、“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素养提升可谓笙箫共勉。

工匠艺人“扬长避短”的智慧,可以帮助学生选择职业发展方向;工匠艺人“高瞻远瞩”的眼光,指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工匠艺人“大刀阔斧”的勇气,可以教育学生养成良好职业习惯;工匠艺人“精雕细琢”的耐心,提高学生专业应用技能;工匠艺人“吃苦耐劳”品质,锻炼学生适应职业岗位能力。

因此,如何基于“工匠精神”的内核全面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如何真正提高我国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如何真正使中职学生成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些成为中职教育的新课题。

(二)课题界定1、中职学生。

所谓中职学生就是在中职学校念过书或毕业的学生,在以下几种学校中读过书的都可称为中职学生:一是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

这类学校以招初高中毕业生为主,学制两年或三年;二是技工学校。

这类学校主要招收初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或三年,培养目标是中级技术工人;三是职业高级中学(简称“职业高中”)。

这类学校是在改革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部分由普通中学改建而成,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也有二年和四年的。

课题申报范文:2714-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途径研究

课题申报范文:2714-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途径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途径研究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① “工匠精神”的召唤。

所谓工匠精神,简言之即工匠们对职业的敬畏、对产品的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追求、对品牌的专注坚守。

所在今天,基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强国梦的理想背景,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需要千千万万具备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

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层次职业准备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专门技术人才。

在兼顾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使认真、敬业、执着、创新成为高职学生的人生追求,使更多的大学生适应多变的环境和应对未来的挑战,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

③ “工匠精神”与高职人才培养可谓笙箫共勉。

工匠的“造物”能力和技艺不仅是衡量和决定工匠水平高低的先决因素,也是工匠智慧和灵感的集中体现,创造精神是工匠精神的灵魂。

“工匠精神”对产品的独具匠心、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追求正是高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职业能力要求;而“工匠精神”强调的对职业的敬畏、对品牌的专注坚守又恰巧是高职人才培养的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

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对待职业的一种态度,是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国内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企业越来越看重高职毕业生除技能之外的职业精神,尤其是职业态度。

然而,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尤其高职教育领域,对工匠精神的研究刚刚起步,虽然已有学者对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作了探索,但是,目前亟需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工匠精神的内涵、现实意义等操作系统进行挖掘和研究。

因此,本课题拟从工匠精神的内涵入手,对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作初步探讨。

(2)课题界定该课题属于大学生职业精神指导和培育建设研究。

课题对现代“工匠精神”的内核进行深度解读,对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模式进行深入调研,探索构建“学校教育、校园环境、校企合作”三维一体的“工匠精神”培育模式。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研究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研究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工匠精神,培育体系,高职教育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项目立项背景与意义1.问题的提出众所周知,德国和日本均是高端制造业极为发达和先进的国家,除了教育和制度的因素外,作为其高端制造业之精神支撑的工匠精神也为世界所瞩目。

大力推广工匠精神,同样对实现我国制造业强国的目标极其重要。

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第一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与《中国制造 2025》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工匠精神”被赋予了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崭新的社会价值。

目前高职院校对“工匠精神”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内涵建设方面都非常重视,但是在具体如何有效实现工匠精神的途径和方法上普遍存在不足和未解决问题。

主要有以下3点不足和问题:(1)目前一些高职院校提出了有关工匠精神的制度和载体的内容和实施措施,但不足和问题是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包含制度、主体、主渠道、载体、方法和途径及评价体系的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体系;(2)目前的一些高校也在进行有关工匠精神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工作,但不足和问题是没有提出工匠精神培育体系与现有的德育体系、素质培养体系和专业技能培养体系如何具体有机结合;(3)目前的高校有关工匠精神大多是在理论和设计层面,没有经过在专业和课程中实践与论证培育工匠精神的实施方法与路径。

2.课题界定本课题研究在当前背景下,如何构建与现有的德育体系、素质培养体系和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相融合的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体系,并在制造类专业进行实施方法与路径的实践与探索,以期提高专业学生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企业满意的、具备工匠精神的优秀人才。

3.研究现状述评通过知网检索,有39篇论文的涉及到了工匠精神培养体系,但大部分围绕专业技能培养中工匠精神的培育开展论述,个别文章提及了工匠精神培育体系制度建设与文化氛围建设,目前未见有全面构建与德育体系、素质培养体系和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相融合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研究与报道。

课题申报范本:3941-基于职业技能大赛高职学生 “工匠精神”培养实践研究

课题申报范本:3941-基于职业技能大赛高职学生 “工匠精神”培养实践研究

基于职业技能大赛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实践研究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质、提品质、创品牌。

”培养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为中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实现“中国制造2025”宏伟蓝图的战略举措。

而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培养途径,职业教育在重振“工匠精神”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站在中国制造2025的高度,本课题以湖北省品牌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实践为平台,依托职业技能大赛,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内涵以及培育的有效途径和着力点。

1.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国外的相关研究德国作为制造强国,向来注重制造业人才的培养,工匠精神的培养,从1907年的德意志制造联盟开始,直到现在德国已经成功塑造出2400多个世界品牌,德国人精致、勤奋、理性、专注的性格,源于他们的匠人精神,而这种匠人精神得以传承得益于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

这种教育体系打通了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壁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70%的时间在企业接受技能教育,30%的时间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

这种深度的校企合作,使得学生技能养成的重心侧重于企业。

企业提供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模拟真实企业流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同时每个教学环节,要求精益求精,注重细节,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德国这种以政府主导、行业参与“双元制”职业教育,使得学校与企业各司其职,共同培养人才,不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同时也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就已经将“工匠精神”,厚植在行为习惯之中,同时德国在文化思想领域也体现了对“工匠精神”价值观的尊重,在德国的价值教育领域,以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意识为导向,道德良知与社会责任感则作为道德的高地深入人心。

综上所述,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使得“工匠精神”得以传承,也使德国成为了制造强国。

我国正处于企业转型、产业升级的重要阶段,急需工匠精神回归。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基于“工匠精神”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路径研究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基于“工匠精神”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路径研究

基于“工匠精神”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路径研究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素养路径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工匠精神”研究既是对学校现有精神文化体系的梳理和挖掘重塑,也是对“中国制造2025”的思考与解读呼应。

现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普遍不高,急需在潜移默化中植入“工匠精神”,不断提升高职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素质、职业素质和身心素质。

进一步挖掘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将大别山革命老区为主要元素的红色文化,“黄梅佛教文化、黄梅戏、东坡文化、李时珍、李四光、闻一多等名人文化”为主要元素的区域文化和以现代企业为主要元素的企业文化有机融合,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让高职学生在未来职场更具竞争力。

(2)课题界定良好的职业素养不仅是当代大学生开展知识技能学习及创新应用的基础,更是理性规划职业生涯、稳定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理清高职教育职业素养的内涵,结合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促进当代高职学生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尤为迫切。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国外最早关注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

1941年,美国学者约翰.弗莱纳根(John Flangan)曾就美国飞行员绩效问题的工作分析中,提出了要描述工作行为所需要的素质,首次将素质问题纳入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崭新领域。

德国职业教育的一个基本职业精神就是:一丝不苟、照操作规程办事。

而正是这种职业精神使得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们的严谨、负责态度,为“德国制造”的质量做好了铺垫。

比尔申克说,质量永远摆在第一位,这一点所有学生必须了解。

如果学生在培训企业表现欠佳,那就会收到来自企业的警告,并承担相应后果。

“如果一次没做好,就可能会降薪;第二次再表现不好,就会失去这个工作机会。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高职机电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研究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高职机电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研究

高职机电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研究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培养路径预期研究成果: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问题的提出:“工匠精神”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匠人,散布于各行各业,强调在工作中精益求精的精神要旨,传承到当下,已然成为精雕细琢、追求卓越和追求完美的象征。

其核心体现为精益求精、好中求优。

当然,“工匠精神”的生成并非朝夕之功,需要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细节做起、从细小培育。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数以亿计职业化人才的基地,其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关系着企业产品的质量。

因此,“工匠精神”应该是职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理应让工匠精神渗透到职业教育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从而培育大学生的工匠意识,锻造大学生的工匠品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工匠习惯。

根据工匠精神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调整相应的教学体系,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将工匠精神完美融合到高职机电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形成。

确保大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厚实品质基础。

2、课题界定:在中国古代时期,工匠水平在世界上处于极高的地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逐渐与世界接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工匠精神的内涵也逐步发生了改变。

现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

如今,“中国制作”成为一个流行词语,技术人员需要对自身的技术不断创新、精益求精,为中国打造自身独一无二的品牌。

第二,实事求是、忘我工作的精神。

一丝不苟的执著精神在各行各业中不断促进工作人员效率的提高,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在高职机电教学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保证工匠精神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进而确定工匠精神培养的内容,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工匠精神对我国现阶段所要实现的产业升级、经济转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人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论述了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性:首先,这是我国产业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产教融合工匠精神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1.“工匠精神”的召唤。

工匠精神指工匠们对职业的敬畏、对产品的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追求、对品牌的专注坚守。

2016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同时在北京召开的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上指出:注重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育工匠精神,践行知行合一,多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助力提升中国产品的质量。

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正是契合了当今中国的现实发展的需要。

2.“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对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关键在人。

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因此,如何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成为中职学校的新课题。

(二)课题界定产教融合:指在中职学校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和就业方向,积极联系对口企业,将专业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形成学校与对口企业融合一体的办学模式。

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技能人才。

工匠精神:指在职业教育中,针对我校不同的专业通过改革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活动、教学管理、学生学习评价等培育学生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国内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已取得一些新成果。

如:多措并举推动工匠精神的树立;打破就业体制,改革就业观念,提高工匠职业威望;通过传统手工艺生产演示与精美产品展示,传达工匠精神;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以双导师制培养工匠技师;构建支撑工匠精神的职教文化等。

国外对工匠精神的培育,以德国和日本为例:1.德国(1)“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通过“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德国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制造业人才,造就了德国制造业强国的地位。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工匠精神”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路径研究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工匠精神”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路径研究

“工匠精神”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路径研究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匠精神职业素养路径研究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1问题的提出2015年随着《大国工匠》节目在央视的热播,引发了国人对“工匠精神”高度关注。

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

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而言,如何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加强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至关重要,要培养新时代的能工巧匠,就要让“工匠精神”在学生的职业素养中绽放。

只有这样,才能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1.2课题的界定“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是从业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

具体而言,它是从业人员对产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是不断地雕琢产品、改善工艺、享受产品升华的过程。

同时,工匠精神在这个时代的土壤中生发出新的含义,也被赋予了特有的时代特征。

笔者在研读工匠精神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其现代特征,对其内涵作以下归纳:(1)精益求精。

精益求精是从技能层面来看,是“工匠精神”的精髓。

体现在从业者在劳作中注重细节精雕细琢,反复打磨和改进技术,追求产品的完美与极致,成为行业能工巧匠。

(2)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从职业态度层面来看,体现在从业者对自己的工作怀有敬畏之心,在职业活动中具有高度的热情和责任感。

(3)内心坚定。

内心坚定,少一些浮躁和急功近利。

“工匠精神”的培养应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开始,而大学阶段正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高职院校有责任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通过职业教育的改革,从职业精神的培养,到荣誉体系的激励以及文化土壤的培育等多方面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学生进入职场前厚植“工匠精神”的土壤,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氛围。

基于职业技能大赛培养高职学生 “工匠精神”的实践研究

基于职业技能大赛培养高职学生 “工匠精神”的实践研究

基于职业技能大赛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基于职业技能大赛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

通过对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和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探讨职业技能大赛在培养工匠精神中的作用,并结合实践案例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调查了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与态度,展示了工匠精神在高职学生中的培养效果。

总结了工匠精神对高职教育的启示,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研究旨在为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供理论支持,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工匠精神、职业技能大赛、实践研究、认知与态度、培养效果、高职教育、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当前高职学生在职业技能培养中普遍存在着能力不足、学习动力不强、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难以完全符合社会对高质量技术人才的要求。

通过职业技能大赛这一实践活动,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的热点之一。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职业技能大赛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并探讨其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意义和影响。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的内容应该包括对于基于职业技能大赛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研究目的的阐述。

研究目的主要在于探究如何通过职业技能大赛来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通过实践研究,深入了解工匠精神对学生的影响及培养效果,为高职教育提供可行的培养路径和策略。

研究目的也在于通过分析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和态度,探讨如何更好地引导和激发学生的职业发展潜力,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

通过明确研究目的,将为研究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和研究框架,有助于深入挖掘工匠精神在高职学生中的培养效果,进一步完善高职教育体系,推动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2. 正文2.1 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职业技能已成为高职学生就业的关键。

职业院校学生 工匠精神 培育的实践研究(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申报书).doc

职业院校学生 工匠精神 培育的实践研究(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申报书).doc

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研究(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申报书)附件 2 2 :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申报书课题名称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类别课题负责人倪建华课题单位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填表日期 2017 年 3 月 21 日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申请者的承诺与成果使用授权一、本人自愿申报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

认可所填写的《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申报书》(以下简称为《申报书》)为有约束力的协议,并承诺对所填写的《课题申报书》所涉及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

课题申请如获准立项,在研究工作中,接受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及其委托部门的管理,并对以下约定信守承诺: 1.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遵守我国《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政府签署加入的相关国际知识产权规定。

2.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

科学设计研究方案,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如期完成研究任务,取得预期研究成果。

3.尊重他人的知识贡献。

客观、公正、准确地介绍和评论已有学术成果。

凡引用他人的观点、编号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加以注释。

4.恪守学术道德。

研究过程真实,不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杜绝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

成果真实,不重复发表研究成果;对课题主持人和参与者的各自贡献均要在成果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5.维护学术尊严。

增强公共服务意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维护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课题声誉,不以课题名义牟取不当利益。

6.遵守《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管理办法》的规定。

7.课题研究成果发表时,须在醒目位置标明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年度课题(课题批准号:)成果字样,课题名称和类别与课题立项通知书相一致。

凡涉及政治、宗教、军事、民族等问题的研究成果须经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同意后方可公开发表。

8.正确表达科研成果。

按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规范使用中国语言文字、标点符号、数字及外国语言文字。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高职院校技艺类非遗项目传承与工匠精神培养的实践研究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高职院校技艺类非遗项目传承与工匠精神培养的实践研究

高职院校技艺类非遗项目传承与工匠精神培养的实践研究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高职院校技艺非遗工匠预期研究成果:论文集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2019年国家颁发《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规划,是指导我国教育教育的根本性方针。

《通知》指出:“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

”“办好职业教育活动周和世界青年技能日宣传活动,深入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优秀职校生校园分享”等活动,宣传展示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事迹和形象,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民间手工业者在生产、生活、劳作和创作的过程中形成的,它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包括工匠对技艺方面的改进、对质量方面的严格要求以及对制作的创新精神。

学界对工匠精神的研究主要包括古代传统工匠精神和工匠精神现代价值两方面。

高校是传承文明和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阵地。

职业高校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在传承我国技艺类“非遗项目”方面有着独特优势,二者可以完美融合。

在高职教育中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培养工匠精神值得深入改革和探索。

2.国内外研究现状2012 年,文化部印发《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

《意见》指出充分认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重要意义、科学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工作深入开展、建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工作机制。

我国工业文明在现代有了飞跃发展,国家建设需要工匠精神,需要培养适合现代社会的“工匠”。

很多有识之士从传统工匠培养方式中汲取营养,思考现代工匠精神的培养和建设。

3.选题的意义传统手工技艺通过生产、销售使其能够在生产性保护中传承,从而有效地得到保护。

目前,我国非遗产品生产保护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工业化大规模制作销售,导致非遗已经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

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研究与实践

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研究与实践

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研究与实践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是当前教育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于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中职学生作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对象,其具备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前我国中职学生普遍缺乏工匠精神,缺乏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注重细节、追求卓越的态度。

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中职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对于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建立系统完善的培育体系,可以有效引导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价值观,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提升其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

本文将围绕“工匠精神”的含义、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现状、培养体系的建立必要性和关键内容以及实践案例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意义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职学生作为我国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来源,其工匠精神的培养对于提高技术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工匠精神强调注重细节、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这些特质正是中职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所需具备的核心素养。

通过建立完善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能够有效提升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发展,也符合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日益增加。

而具备工匠精神的中职学生将成为各行各业中不可或缺的人才力量,为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研究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意义在于提升中职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教育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字数:264】2. 正文2.1 工匠精神的含义"工匠精神"是一种重要的职业精神,是一种对工作充满热情和执着的态度。

课题申报范文:2182-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及评价体系研究

课题申报范文:2182-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及评价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及评价体系研究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问题提出:李克强总理在谈到2016年的工作重点时,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职业态度的要求逐步提高。

企业要求高职人才不仅具有技能,更需要职业精神。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上,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中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使其高端制造业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职业教育中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当今职业教育的责任。

建立科学的工匠精神评价体系是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

课题界定:工匠精神是从业者对产品的设计、制作和生产等整个过程中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状态与理念,是一种以产品为导向的价值观。

职业素质包括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重要部分,本课题研究职业教育中如何进行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通过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分析并进行剖析分解,将职业教育中的教学尤其是实习实训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同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搭建科学的工匠精神培育平台。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国内外对工匠精神的研究刚刚起步,以研究工匠精神的内涵为主,目前职业教育更需要对工匠精神进行深入的剖析,并对高职院校如何进行工匠精神培育进行深入挖掘,尤其对如何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进行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探寻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

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工匠精神的培育及评价体系研究使得高职教育中的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质得到提升,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通过建立科学的工匠精神的评价体系,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教学尤其是实习实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顺应了国际制造业发展的趋势。

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课题的理论依据:发达国家中,西方国家“工匠精神”浓厚与其发达的职业教育有关,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产品整体上工艺精良、考究,这与企业的精品理念和从业人员精雕细作、追求完美的态度相关,和国家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相关。

职业院校培养大国工匠立项申请书

职业院校培养大国工匠立项申请书

职业院校培养大国工匠立项申请书一、为什么要在职业院校培养大国工匠。

咱都知道,现在这个社会啊,到处都需要那些特别厉害的技术人才。

大国工匠呢,那可不仅仅是个称呼,那是代表着一种超级厉害的能力和精神。

职业院校在这方面可有着独特的优势。

职业院校的学生啊,他们就像是一颗颗有着无限潜力的小种子。

这些学生可能在理论学习上不像一些本科院校的学生那么擅长,但是他们动手能力强呀。

就像有的学生一看到那些机器设备,眼睛就放光,上手摆弄两下,就能摸出点门道来。

他们对实际操作有着天生的热情,而大国工匠首先就得有一双巧手,能把那些复杂的工艺做得又快又好。

而且呢,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各个行业都在不断升级。

比如说制造业,以前那种粗放式的生产可不行了,现在都要高精度、高质量的产品。

这就需要大量的大国工匠来引领这些行业的变革。

职业院校就像是一个专门培育这种变革人才的摇篮,能为各行各业输送那些懂技术、爱钻研的年轻人。

二、职业院校培养大国工匠的现有基础。

咱职业院校其实已经有不少好的基础条件了呢。

师资方面,有很多经验丰富的老师。

这些老师可不是只会在黑板上写写画画的,他们很多都是从企业一线回来的。

就拿机械专业的老师来说,他们可能在工厂里干了好多年,各种机床设备都摸得透透的。

他们能给学生讲那些书本上学不到的实际操作经验,比如说在加工一个精密零件的时候,怎么调整刀具的角度才能让表面更光滑,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干货。

再说说实训设备。

好多职业院校都有很齐全的实训场地和设备。

从汽车维修的整套工具设备,到电子电工的各种实验器材,应有尽有。

学生们可以在这些设备上尽情地练习,就像厨师在厨房里练习做菜一样,练得多了,技术自然就上去了。

还有校企合作这一块。

不少职业院校都和企业有着紧密的联系。

企业会给学校提供一些实习岗位,让学生能提前到企业里去体验真正的工作环境。

而且企业的技术人员也会到学校来给学生开讲座,讲讲企业里最新的技术需求和发展趋势。

这就像是给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窗户,让他们知道自己学的东西在实际工作中怎么用。

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研究与实践

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研究与实践

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研究与实践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研究与实践的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中职学生的素质培养面临挑战和压力。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如何在中职教育中引入工匠精神的培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建立将有助于构建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培育体系,可以促进中职学生的技能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研究如何在中职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职学生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对象,其工匠精神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

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中职学生,可以为我国的制造业和技术创新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和技术支持,从而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工匠精神是一种传统的职业精神,包括勤奋好学、精益求精、专注细致、团队合作等。

这些品质不仅可以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通过研究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可以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实践经验和启示。

不断完善和强化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可以提高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就业能力,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和人才培养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建设和实践,旨在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就业能力提升。

具体目的包括:1. 深入分析工匠精神的内涵和特征,为中职学生培育提供理论指导;2.探讨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需求,了解学生和社会对于工匠精神的期望和需求;3. 构建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设计相应的培养方案和机制;4. 提供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案例,分享成功经验和启示;5. 进行工匠精神培育效果评估,验证培育体系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2:
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课题申报书
课题名称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研究
课题类别
课题负责人倪建华
课题单位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填表日期 2017年3月21日
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申请者的承诺与成果使用授权
一、本人自愿申报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

认可所填写的《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申报书》(以下简称为《申报书》)为有约束力的协议,并承诺对所填写的《课题申报书》所涉及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

课题申请如获准立项,在研究工作中,接受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及其委托部门的管理,并对以下约定信守承诺:
1.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遵守我国《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政府签署加入的相关国际知识产权规定。

2.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

科学设计研究方案,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如期完成研究任务,取得预期研究成果。

3.尊重他人的知识贡献。

客观、公正、准确地介绍和评论已有学术成果。

凡引用他人的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加以注释。

4.恪守学术道德。

研究过程真实,不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杜绝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

成果真实,不重复发表研究成果;对课题主持人和参与者的各自贡献均要在成果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5.维护学术尊严。

增强公共服务意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维护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课题声誉,不以课题名义牟取不当利益。

6.遵守《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管理办法》的规定。

7.课题研究成果发表时,须在醒目位置标明“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年度××××课题(课题批准号:××××)成果”字样,课题名称和类别与课题立项通知书相一致。

凡涉及政治、宗教、军事、民族等问题的研究成果须经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同意后方可公开发表。

8.正确表达科研成果。

按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规范使用中国语言文字、标点符号、数字及外国语言文字。

9.遵守财务规章制度。

合理有效使用课题经费,不得滥用和挪用。

课题结题时如实报告经费使用情况,不报假帐。

10.按照预期完成研究任务。

课题立项获得批准的资助经费低于申请的资助经费时,同意承担课题并按预期完成研究任务,达到预期研究目标。

二、作为课题研究者,本人完全了解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的有关课题管理规定,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特授权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有权保留并向我省有关部门或机构报送课题成果的原件、复印件、摘要和电子版;有权公布课题研究成果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同意以影印、缩印、扫描、出版等形式复制、保存、汇编课题研究成果;允许课题研究成果被他人查阅和借阅;有权推广科研成果,允许将课题研究成果通过内部报告、学术会议、专业报刊、大众媒体、专门网站、评奖等形式进行宣传、试验和培训。

申请者(签章):
2017年3月21日
填表须知
1.课题名称应准确、简明反映研究内容,最多不超过40个汉字(包括标点符号)。

2.关键词是按研究内容设立。

最多不超过4个关键词,词与词之间空一格。

3.课题负责人系指真正承担课题研究和负责课题组织、指导的研究者。

每个申报项目
限报负责人一名,必须是该项目的实际主持人,并在该课题研究中承担实质性任务。

课题负
责人一般需要具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4.主要参与者是指课题负责人之外的课题研究方案的研究人员与子课题负责人等,不
含课题负责人,不包括单位领导、科研管理、财务管理、后勤服务等人员。

5.申报表必须经过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审核并加盖公章,并由各市职教学会、职教科(处)、教科院(职教室)和学会工作机构初审。

经初审推荐立项的申报表,报送至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秘书处。

6.申报表一式叁份。

课题负责人持有一份,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持有一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部一份。

7.联系电话、电子信箱必须填写课题负责人的电话号码和电子信箱。

一、基本信息表
二、负责人和课题组主要成员近五年来主持的相关重要研究课题
(请提供课题相关证书、证明复印件,如课题立项证书、结题证书)
注:此处只需要市级及以上的、与本课题相关的课题结题证书或证明。

三、负责人和课题组主要成员近五年来主持的重要研究课题已结题相关证书、证明复印件张贴处
四、课题设计论证
4)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传递工匠精神
夏奈尔首席鞋匠曾经说过:“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

”职业学校应该组建一支由专业教师、企业高工、行业专家融合的专业教学团队,通过教师间的互学互帮、取长补短,提高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手把手的指导,通过情感交流和行为感染,传递耐心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成长为未来的大国工匠所必须具备的特质。

5)职业院校工学交替塑造工匠精神
校企融合塑造工匠精神同样的材料,同种的生产线和管理,我们的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却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缺乏“工匠精神”是其根本原因。

因此采取校企融合的方式,在学生学习阶段进行工学交替实践很有必要。

通过专业学习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真正做到边学边生产。

既增加了理论知识,又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促进工匠精神的塑造。

6)创新职业教育弘扬“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的变化需要创新文化育人,将传统文化、工业文化、职业文化、自然文化视为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打造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文化育人模式。

重点难点
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在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工匠精神,逐渐认识到工匠精神在提升专业课能力和专业水平中的作用,通过实践我们尝试将工匠精神与专业课程教学结合起来特别是与实训教学相结合,为技校中职生顺利转换为职业人做好准备。

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模式,专业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将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兼顾专业的特点和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的特点,以就业能力为导向,在专业课程教学的目标、过程和评价等环节渗透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

主要目标
(一)坚持职业标准,培育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

“一流企业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卖技术、四流企业做产品”,标准是企业产品品牌的保证,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西方国家尤其是德国之所以能率先实现工业化,成为世界公认的制造强国,与其对行业标准的追求息息相关。

调查显示,在当前德国的各行各业中,共有2.5万个标准,确立标准的原因是什么?就是给各行各业的人一个规范,让大家按照规范来做,才能保证产品的品质。

德国产品为何深受消费者青睐?行业标准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对此,在我国职业教育中,要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必须要确立与工匠精神相对接的职业培养标准,才能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专门技术技能型人才。

然而,在审视我国职业技术培育标准建设的过程中发现,一是缺少标准,包括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二是有标准却不执行或者不按照标准来展开教学,尤其是在专业教学中,满足于“大概”“大约”和“差不多”,而不是追求“100%”的要求,以至于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是“能力一般”。

对此,职业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必须从制定培养标准,以标准来开展教学,要求达标,不达标就不予以毕业,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形成求精求准的工匠品质。

(二)坚持规范操作,培育一丝不苟的精神。

俗话说:“没有规则,不成方圆。

”制定规范要以职业标准为依据,遵守规范主要体现为日常学习、生活、顶岗实习中耐心、细致和专注,概而言之,就是不折不扣、一丝不苟。

因此,在职业教育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树人的实践中,不放过每一个环节、每道工序和每个细节,尤其是在教学实践中,时时、刻刻、处处要求大学生按照规范来进行操作,不管是实训前的准备环节、实训中的练习环节,还是实训后的整理环节,都要把细节做好、做实、做细,丝毫不能马虎,丝毫不能懈怠,因为这些都是养成工匠精神的充要条件。

职业素养无小事,工匠精神无大道理,只有从细节做起、从
五、研究基础和条件保障
说明:前期相关研究成果中的成果名称、形式(如论文、专著、研究报告等)填写成果作者、发表刊物或出版社名称、发表或出版时间等信息。

与本课题无关的成果不能作为前期成果填写;合作者注明作者排序。

六、预期研究成果
注:
重点课题应至少在核心期刊上发表1篇论文。

一般课题应至少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1篇论文。

七、经费预算
注:经费开支科目参见《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课题管理办法》。

八、经费管理
九、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意见
十、市职教学会、职教科(处)、教科院(职教室)、高职院校审核意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