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掌概览

八卦掌概览
八卦掌概览

八卦掌

一、八卦掌的起源及主要流派

八卦掌又称游身八卦掌﹑八卦连环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汉族拳术。是中国传统武术当中的著名拳种,流传很广。由于它运动时纵横交错﹐分为四正四隅八个方位﹐与“周易”八卦图中的卦象相似﹐故名八卦掌。有些八卦掌老拳谱常以卦理解释拳理﹐以八个卦位代表基本八掌。

起源:据考证为清代河北文安县人董海川(约1797~1882)在江南游历时得到道家修炼的启示﹐结合武术加以整理而成。清朝咸丰年间,董海川,云游四方。投名师,访高友,学习了多种拳术,取其精华,整理了一套较完整的拳术套路练法——八卦掌。

主要流派:尹派,梁派,程派、张派、史派。

二、主要流派特点

1. 程派八卦掌

代表人物:程廷华

流派特点:在掌形上是龙爪掌。拇指外展食指上竖, 四指微拢, 掌心内含, 掌背呈瓦垅状, 掌心朝前掌跟前顶。在掌法上讲推、托、带、领、搬、扣、劈、进、掖、撞、削塌在劲力上要求刚柔相济, 沾粘连随, 拧旋挣裹, 沉实圆活, 注重腰力, 寸劲爆发, 也有人称之为揉掌法在步法上强调行步趟泥, 换式摆扣在腿法上注重底盘, 注重桩法, 多用暗腿在技法上讲究游身绕进, 斜出正人, 走化沾打, 脱身化影, 背身击敌在形象上讲究行走如龙, 回转若猴, 换式若鹰, 三形兼备,且演练动作较大, 大开大合, 舒展大方在套路编排上以八大掌为主, 即单换掌、双换掌、顺势掌、背身掌、转身掌、磨身掌、翻身掌、回身掌, 连环连环变化, 拳械套路颇多。

三、名家简介

3.程廷华

程廷华,(1848-1900)字应芳,河北省深县程村人。自幼入京学徒,艺成后在京崇文门(哈德门)外花市上四条,以制镜为业,江湖人称“眼镜程”投师董公门下,深得八卦掌之精奥。

一、八卦掌简介

以掌代拳,步走圆形。

以自己的一个臂长的距离为半径画一个圆,然后沿着这个圆走圈。(也有一个例外,有一套六十四式的掌法是在一条直线上打拳。)

一圈八步八个掌势,以单换掌为基本掌势,套路非常灵活,并不固定,习练者的不同,套路也不相同。

八卦掌的运动特点-一走、二视、三坐、四翻。手法-推、托、盖、劈、撞、搬、截、拿等。入门基础-八卦掌以“行桩”、“蹚泥步”。基本运动形式-拧翻走转为,主要技击手段-掌法的变化为。步法-提、踩、摆、扣为主。

二、基本内容

八母掌﹐也称老八掌﹐即单换掌﹑双换掌﹑顺势掌﹑背身掌﹑翻身掌﹑磨身掌﹑三穿掌和回身掌﹐各地流传内容不完全相同﹐有以狮﹑鹿﹑蛇﹑鹞﹑龙﹑熊﹑凤﹑猴八形代表的﹐也有用双撞掌﹑摇身掌﹑穿掌﹑挑掌等作为基本八掌的内容。其中每一掌都可以衍化出很多掌法﹐素有一掌生八掌﹑八八六十四掌之说。

八卦掌分为“定架子”﹑“活架子”﹑“变架子” 3步功夫。“定架子”是基础功夫﹐要求一招一式﹐规规矩矩﹐宜慢不宜快﹐以求姿势正确﹐桩步牢固﹐行步平稳﹔切实做到“入门九要”﹐即塌(塌腰)﹑扣(含胸)﹑提(尾闾上提﹑谷道内提)﹑顶(头上顶﹑舌上顶﹑手前顶)﹑裹(裹臂)﹑松(松肩﹑沉气)﹑垂(垂肘)﹑缩(胯根﹑肩窝内缩)﹑起钻落翻(臂内外旋)等要领/“活架子”主要练习动作协调配合﹐使基本要领在走转变换中运用娴熟。“变架子”要求内外统一﹐意领身随﹐变换自如﹐随意穿插﹐不受拳套节序限制﹐做到轻如鸿毛﹐变如闪电﹐稳如磐石。

三、基本功理

八要

1.三形三势:三形即“行走如龙,动转若猴,换势似鹰”。三势即“步如蹚泥,臂如拧绳,转如磨磨”。

2.三空三合:三空即:“手心涵空,脚心涵空,胸心涵空”。三合即:“意与气合,气上力合,力与意合”。

3.三圆三顶:三圆即“脊背要圆,两膀抱圆,虎口张圆。” 三顶即“舌顶腭,头顶天,掌顶前”。

4.三裹三敏:三裹即“气要裹,肩要裹,两肘要裹”。三敏即“心要敏,眼要敏,掌要敏”。九论

"九论"是:论身、论肩、论臂、论指、论手肘、论股论足、论谷道、论腿。

1. 论身:头正身直,虚灵顶劲,以腰为轴,跨为先锋。

2. 论肩:肩宜松,松则肩穴开,气贯全身。

3. 论臂:前臂圆则内劲伸出,似曲非曲,似直非直,曲如弓形其力无穷。

4. 论指:食指勾眉,中指上指,无名、小指并拢,大指微扣。

5. 论手肘:前手向外推,后手向下坠,前肘对准脚跟,后肘对准后脚尖。

6. 论股:前股领路,后股坐劲。

7. 论足:里足直出,外足微扣,足扣要小,足摆要大,足如趟泥,平起平走。

8. 论谷道:股道上提气通督脉,接至任脉,气如丹田,此所谓提肛实腹。

9. 论腿:上腿带动跨部,小腿后膝带动踝部。

歌曰:十要九论理要明,生花变化妙无穷。

若能悟出此中妙,周身浑圆任意行。

技法

四、歌诀

程式总诀

八卦掌总歌诀

八卦掌,走为先,变化虚实步中参。收即放,去即还,指山打磨游击战。

走如风,站如钉,摆扣穿翻步法清。腰如轴,气如旗,眼观六路手足先。

行如龙,坐如虎,动如江河静如山。阴阳手,上下翻,沉肩坠肘气归丹。

要六和,勿散乱,气遍周身得自然。摆扣步,要仔细,转换进退在腰间。

手打三,脚打七,手脚齐进莫迟疑。胯打走,肩打撞,周身挤靠暗打膝。

高不挡,低不拦,迎风接近最为先。数语妙诀掌中要,不用纯功也枉然。

八卦掌之手、眼、身、法、步及起式歌诀

五、功法构成

先天八卦掌

一、起式(转掌、单换掌)

二、八大掌(蛇形顺式掌、龙形穿手掌、回身打虎掌、燕翻

盖手掌、转身反背掌、拧身探马掌、摇身被插掌、停身扳扣掌)

三、收式(乌龙摆尾掌)

后天八卦六十四掌

一、单换掌1、进步挑掌 2、狮子滚球 3、缠手掖撞 4、卧虎跳涧 5、肘底进捶 6、反背劈

捶 7、双鞭压肘 8、进步截肘二、盖手掌1、青龙探掌 2、抹袖连捶 3、云龙献爪 4、拨云见日 5、拍胸扑肘 6、转身顶肘 7、贯耳穿捶 8、恶虎扒心三、反背掌1、进步团撞 2、白猿献桃 3、风轮反肘 4、仙人观棋 5、金丝抹眉 6、玉女穿梭 7、退步牵羊 8、霸王送客四、劈手掌1、走马回头 2、二仙传道 3、翻身劈捶 4、野马闯槽 5、大鹏展翅 6、白袍铡草 7、周仓扛刀 8、刘全进瓜五、顺势掌1、脱身化影 2、捋手扁踩 3、进步撞捶 4、迎面弹膝 5、扫耳单捶 6、反臂冲撞 7、天王托塔 8、王母拐线六、顺步掌1、千斤坠地 2、日月并行 3、金蝉脱壳 4、依山挤靠 5、捋手膝撞 6、懒龙卧枕 7、扭手提撩 8、进步踏掌七、下塌掌1、插花掖肋 2、丹凤投巢 3、挫腿外跺 4、掩肘推山 5、缠肘摆莲 6、转身擂腰 7、猿猴爬杆 8、弯弓射虎八、平穿掌1、四龙取水 2、怀中抱月 3、仙人簸米 4、捋手戏珠 5、张飞蹁马 6、片旋两门 7、风轮劈掌 8、孤雁出群

自己整理八卦掌学习文件

初学八卦掌应从站桩开始 前人常讲入门三年桩,桩功是八卦掌的基础。对于初学者来说,没有武术基础,身体各部位僵硬,很难放松进入练功状态。练拳容易改拳难,如果一上来就练习走圈转掌,不但不容易掌握八卦掌的动作要领,而且还容易出现偏差,一旦形成孤僻动作就更难进行纠正。八卦主要以行桩(走转)习练为主,初学者应先以站定式桩练起,取二十四小式中任意一式均可。为循序渐进,可以先站无极桩,体会身体各部位的要领,无极桩式简单上功较快。等到身体各部位有了一定的反应后再慢慢过渡到狮子扑球式、麟形踏掌等式,大概个把月后再习站难度较大的鸡形怀把琵琶式、掰步一字桩、扑腿游身等桩式。 扣步:半扣步、扣步、过扣步。半扣步是两脚位置呈90度,扣脚的脚尖对准前脚的脚心(位置),成丁字形,两膝相顶,两脚距离根据膝部的膝度而定,一般是在回身时使用。扣步是两脚位置呈90-130度之间, 麻林城老师扣步:八卦掌的扣步,前脚为扣,步不能过大,不能过小,两膝并拢,进行掩档,胯背后提臀部就是尾闾为前送,头顶要上悬,颈部要挺就是下颌要收,气沉丹田。

摆步:上步外摆叫摆步。摆步同时,膝要外摆,胯要内斜,形成中正,身体重心(稍微向后不能完全向后)稍向后前闪后起,胯要拧胯膝要摆,胯要内提,要充分利用八卦掌的螺旋之力,必须注意的几个要点,尾闾要顺,颈要直,摆步一般比扣步的距离要宽。 虚步:这个步膝盖不能过前脚尖,虚探叫虚步(八卦掌的虚步),虚步的重心要落在后脚,不能前脚尖点地,应该前脚掌着地,哪个腿在前那个胯要后提,哪个脚叫虚步,仆步(仆步穿掌):在八卦掌的应用中很广泛,也是八卦掌重要的基本步法、基本步型的基本功,它用于穿掌。仆步的基本要领,这个脚尽量往前,但是不能塌不能后仰,左脚后跟和臀部不能蹲实、不能压实,然后目视前方,头不能后仰和前塌,收颌这是八卦掌的仆步。 后插步:这也是八卦掌的重要基本步法,后插步就是向后插步,注意,后插不能过大,过大不容易变化,后插它不同于摆步,插的步应该稍微弯曲一点,后插步容易变化,重心下移,身体尽量这样旋转,向右旋转,用于后继的一种变化,重心在前,右腿占重心七分后面占三分,后面虚,前面实,重心顺其变化,回扣重心,变换身形,这是八卦掌的透步叫后插步。

八卦掌歌诀

基本桩式口诀 两手互捧如抱婴,含胸拔背似捆绳。抽身长手千斤坠,宛若猿猴摘果形。 由静而动周身运,气导血随龙虎奔。腰乃坐纛心为令,扣膝坐步不八丁。 定势半鱼步七星,气沉丹田神贯顶。两臀下垂提谷道,二目注视虎口中。 心虚腹实舌上卷,叩齿呼吸换液沉肩坠肘向内合,前手食指与眉平。 转掌要领歌诀 八卦转掌妙无边。行如推磨走当先。步法要稳圈要圆,上下与中分三盘。

三盘旋转气为宗,全身环节要放松。心情意静内子精,内外轴承法自灵。 先由有象求无象,大小小大是真空,转掌就是八卦阵,阴阳变化在其中。 软硬兼施明暗劲,刚柔相济是真功。手脚相随腰主动,全身一致整体形。 怀抱琵琶合前胸,前手外摆似拧绳。后手相随眼平视,上下两手合力撑。 紧背空胸头艮正,溜臀腰直胯要松。缩肾提肛丹田气,掩裆曲膝鸡步行。 起平落扣足含空,曲膝趟泥在水中。进退抽撤连环步,摆扣走转似旋风。 转掌式歌 前手一顶如泰山,心神安静意在前。前方万物手招架,真假虚实在里边。

二指够眼虎口圆,托掐用法在里边。眼瞧虎口在取物,易如反掌不费难。 五指一拧三角形,三角手法艺要通。抓掐扣捋任意用,拈身靠打不放松。 小指外张气能通,气通能使百脉从。百脉相从气力顺,功力日日能上升。 前臂一伸如半月,四十五度角相同。对外动招有实力,对内看招力无穷。 后手就在肘下沉,手沉肘下护胸身。护住胸肋进招式,进招变式不留痕。 前手一顶与眉齐,防压防托法为宜。他若托时沉肩肘,他若压时挑力生。 紧背肱背抱心肺,心里肺外保君臣。君稳臣顺心不乱,气血充实养精神。 空胸气顺泥丸宫,任督津液往下行。三翻九转含胸咽,丸宫之穴津液顷。 步如趟泥鹤步行,又如鸡踏往前行。脚足站稳趾着力,换招换式照法行。

八卦掌有哪些基本步法教学训练

八卦掌有哪些基本步法教学训练 步法练好了,才能按照八卦掌的要求,注重九要,即:一要塌、二要扣、三要提、四要顶、五要裹、六要松、七要垂、八要缩、九 要起钻,落翻分明。 八卦歌诀云:未从动梢艺动根,,手快不如半步跟,出入进退只半步,制手避招而安神。从歌诀中可以得知步法在练习中和技击中 的重要性。人的发力是由根部而起,其力稳而狠,有的人认为练习 八卦掌步法大、功架低出功夫。这在平时练还可以,但形成习惯则 难改;同时八卦掌灵活,步大、架低,八卦掌的阴阳、虚实,就难以 体现,正如武林前辈讲,步大在换式中就会自然产生二起劲,会迟 缓不灵。八卦掌迈步歌诀功夫本从弯步来,两手变化随步开,高跳 低挡横掩进,推托带领不离怀”,其含义是:八卦掌的功夫都是从 走圈中练出来的,“走为百练之祖”,走步是练法和用法的具体体现,做到“手随步开”,手步配合熟练,招式才能心形相合,心想“式”成,这样与敌交手才能做到高挑低搂,纵横掩避、推、托、带、领,随机应变,随心所欲。歌诀中对步法还有很多如:“囤步 子要两相齐,前虚后实差相宜,若要站齐前后倾,亦且腰短少灵机。连步必三费功夫,使手要简自然无。搭手转身是空手,机会恰巧是 江湖。”上述歌诀进了步法在与敌交手中的要求,可见步法在练习中、交手中何等的重要。综观八卦前辈长寿者居多,都是因为长期 练习而形成,人老先至腿,八卦掌练步即练腿。 总之,八卦掌的步法练习极其重要,很多八卦前辈特别注重练步。步法好,身法自然灵活,基本功扎实了,八卦掌也就提高了。步法 练法稍加指点即转为用法,也就是练武者常讲的八卦暗腿,下盘有劲,不浮,可以讲练好步法,里扣、外摆、踏、踩、拧、跺、踢、蹬、踹、铲、钩、挂、扫、绊,以及上三路,中三路,推、托、拉、带、领、靠、挤、搡,随之应变,使之立于不败之地。

练习整劲的秘诀

练习整劲的秘诀(无为太极) 练法: 一、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两手五指自然分开,垂于体侧。两膝微曲,涌泉涵空,十趾微抓地面。尾闾中正,谷 道上提。头正劲直,两眼平视前方。全身放松,排除杂念,静立片刻。 二、两臂由体前如太极起势那样缓缓直臂举起,与肩同高。两手之间约与肩同宽手心朝下,十指向前。两肘微曲,沉肩附肘。 三、两臂不动,腰向右旋,以腰催左臂向前水平伸出,此时,右臂恰好随腰右旋被拉回略向后,形成左臂间伸,右臂 微后撤(注意:右臂的后撤是由腰的右旋催送左手而自然形成的,决不是右臂的单纯后收)的姿势。此时,再将腰左旋,以腰将右臂催送前伸。如此不停地用腰的左右拧旋来催送两手向前来回伸探,十指微曲,意在指端。初练时可缓慢运行,主要体会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的三催劲。熟练后可逐渐加快速度,体会浑身整体抖弹的感觉。当然,练习过程中两脚的微微蹬地传力也是必不可少的,舍此则为无源之劲。但这只能*习练者从中认真体悟,非纸上所能说清的。 练习此功,可以将人的腰比做横木时,两木杠则随横木之动而动。 有内家拳或内功基础者,坚持习练此功十日左右,便觉得两手指端热、胀、麻感甚烈,甚至十指端似有水银流动般之热流感。此时,内气已直贯指端矣!坚持习练,其妙无穷。 此功看似简单,实则奥妙异常,法简效宏,诚为难得的内家秘技。所谓大道到简至易,诚非虚言也! 但要说明的是,此功虽佳,亦只是求取整劲内功劲力的一条简便途径而已,它不可能饮食更多的劲道。不过,有此功做基础,练习其它劲道则是半功倍之效。 ------------------------------------------------------------------------------------- 内家拳整劲的发放方法 作为内家拳的形意、太极、八卦,都主张发整劲。这在三种拳的拳谱中都能体现出来,形意拳谱中的“腰挺则四梢一统”,太极拳谱中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八卦掌谱中的“眼到,手到,腰腿到”都是说整劲的。所谓整劲,就是发力时,手、脚、身一处动,处处都动,不是只动手臂的局部发力。整劲怎么发放,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 一、以腰为主宰,由腰到胯、到膝、到足。由腰到脊、到肩、到肘、到手的发劲方法 这种发劲方法,主要靠身体的姿势来完成。内家拳的姿势要求基本一致,大致是含胸、拔背、沉肩(松肩)、坠肘、坐腕、收臀、提裆、吊顶等。其中关键是腰,主张“主宰于腰”,“腰为纛”。发力时,腰部要向后挺。腰的自然生理状态是向前弯曲的,腰一挺,则由曲变直,曲短直长,其劲力则向上下延伸。向上一股,沿脊柱上行,催动脊背上拔,这就是“拔背”。杨澄甫说“能含胸自然能拔背”,其实反过来也对,能拔背自然能含胸。力再由脊背达于两膊,主要是肩、肘、腕,通过沉肩、坠肘、坐腕、舒掌,使力量达于掌指(或掌心)。其中沉肩、坠肘非常重要,拳谱云:“身力到手,肩之所为”,“肩垂则气力到肘,肘垂则气力到手”。 这里重点说一下“含胸拔背”的练法和标准。《太极拳表解》中说:“含胸,胸略内含。”“拔背,使气贴于背。” 含胸的方法:主要力源是挺腰,命门穴后凸,配合两肩胛骨和双臂向前外展送。形意拳的说法是:“两肩要扣”,这样自然会出现胸向内收的姿态。至于“含胸拔背”多大程度为合适,只说胸略内含,多大为“略”,书上没有介绍过。我根据多年练拳教拳的经验,找出了两条检验的标准,一是按形意拳谱“脊背要圆、气力催身”的要求,检查脊背是否圆了,方法是看脊背正中的一条竖沟是不是没有了。圆了,竖沟没有了,就算达到标准了。二是用“气”来衡量,《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牵动往来气贴背”。《太极拳表解》中说“拔背使气贴于背”,都是以“气贴背”作为标准的。怎么检查“气”是否“贴背”了呢?当你深呼吸时,如果挺胸,前胸有紧的感觉,像是有一张纸贴上去了一样;当你含胸拔背时,后背紧,像是有一张纸贴在后背上了,这就是“气贴背”。当你不挺不含时,前胸后背的感觉都不明显。当你做到“气贴背”时,小腹则有挺实的感觉,这就是“气沉丹田”,能如此则下盘稳固,如挺胸则气拥胸际,下盘不稳,否则,小腹则没有这样的感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松胸实腹(能含胸拔背,胸就松了)。有人说含胸要含成“后边一张弓,前边一个坑”,那就做“过”了,做错了。含胸拔背正确了,不仅下盘稳固,而且发力的效果大增,正像杨澄甫所说“能拔背则力由脊发,力大无穷矣”。另外,内气由脊柱经过,有益于扩通督脉,贯通小周天。 再说“沉肩坠肘”,这两项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肘抬则肩必耸,肩沉又促使肘坠。肩的动作应当包括三项内容:沉、扣、展。沉肩,是肩向下沉,使脊背之力通过肩传递到肘,这就是“肩催肘”。“肩垂则力催肘前”,沉肩也促使气沉丹田。如两肩端起(八反中称之为“寒肩”——人们遇寒冷时,两肩耸起的现象),两肩端起则气上浮,全身皆不得力,当然发力就不整了。肩扣,就是两肩向前外展扣,可使背圆,胸含,辅助使肩的力量到肘。 形意拳有“肩扣则气力到肘”之说。肩开,就是把大臂根部的肱股头和肩胛骨之间的缝隙拉开,起到放长击远的目的。拉开后,用手可以摸到肩和臂的连结处有一小沟。我的老师萧功卓在肩展开时,开处可放下一个小酒杯。

八卦掌的核心-单换掌

八卦掌的核心-单换掌 八卦奥密在转掌(单换掌),一式通,百式通,千变万化在心中。不必将八掌练全,只将单换掌习熟,则变换之理油然而生。只在单换掌或转掌上下功夫足矣,开始时一定要把要求吃透,每一个字都要琢磨,有一处做不到就白练了,且气易上浮,应平心静气,放慢速度一招一式的练。八卦是慢功,走三五年的单换掌,而且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的要求都要做到,自然会有内劲产生,身体会有整劲的感觉,再练其它套路会很容易。单换掌形简意深,实战性强,八卦功夫尽在其中。基本功在单换掌中,其它七掌多是变化而已,只要步法、单换掌对,八卦掌就已经掌握了一半以上,以后多练增加功力,否则掌握的掌法再多,可能也只是空有其形,所以要多练走转和单换掌。八卦全部变法都以单、双换掌为本。各派不同的单换掌本质东西对了,外形很随意,所以单换掌的用法就很多。单双顺为基本掌法,式子简单,但身法难练,练好单双顺就得到八卦真谛。 单换掌从动作外形看,两掌掌心一向里一向外,两脚一摆一扣,从外表看它是一个面对圆心、左臂屈肘外旋向右则掩肘,于头右侧上方,右掌于左肘外侧下方,两手指向上,两脚对弧线的推掌动作;要求周身上下完整不懈,头顶气沉、沉肩坠肘、两臂圆撑、空胸拔背、肩肘松垂、收臀裹胯、两膝相抱、脚趾扣地,无一处不在顶劲,无一处不在用力。一掌前伸,一掌护后下方,沉肩坠肘、含胸拔背、裹胯合膝、虎口圆撑、五指微扣,双手感觉是在抓抱篮球一般,劲力达到五指,既是外顶内按。通过“舌抵齿扣、提肛溜臀,气沉丹田”的心法,结合里直外扣、平起平落的趟泥步,加上合膝、拧腰、裹胯的方法练习。只要架正、气通、意合就可以加强掌力和产生螺旋力,积累在走转换式之中逐渐打通全身筋脉,平衡阴阳,也具备了击技的基础。换势的时候是穿掌,腰转掌穿,易做成类云手的开掌而不是穿。 初习单换掌,掌对前方;继续努力,掌对圆心;继续苦练,掌过圆心,胸对圆心,此时虽有了一定功夫,但身架仍没有拧旋到位,没有越过这一层面,功夫不能产生根本性突破。在此基础上,至胸腰过圆心、头扭向里圈肩的肩窝处,下额放在肩井穴,后掌的掌指在前掌的肘尖下,后掌的肘尖下对肚脐,前掌下对后脚跟,也就是前掌的掌根与后脚的脚根在一条垂直线上。这样才是身架拧旋到位。如此身架,走转自如,似行云流水,运掌转换,突变洒脱,说明四肢、腰胯及周身骨节已解开贯通,力自然达四梢,周身劲力必饱满无疑。遵照下顺上逆中圆的身架而练至浑身拧成一股绳,从而所获得的整劲,也叫浑元劲、螺旋劲。 走八卦单换掌可用劈拳的架子,一手前扑一手后兜,将这个架子维持住,两手不要再动。在圈子上的内脚直走,外脚内拐,这样就走成了圆圈。劈拳一手前扑一手后兜时,隐含着向左右的撑起之力,既然走了圈,就要将这隐含的劲撑圆了。走八卦练的是浑身的完整,手势不动,要以身动手。内脚直走,身子前进,架子就有了向前扑的劲,外脚内拐,身子侧转,手臂就有了向外撸的劲。一扑一撸地走圈,劲力就鼓荡上了。练单换掌看似两手不动,其实劲力在不断地翻腾,一比武就有了招。走圈就是蹬身子,鸡翘脚般随时能独立,但不能露了形,要看似脚不离地的走。 有人练八卦转一会,就头晕目眩,这是光蹬身子了。八卦圈不是脚脖子转出来的,而是头领出来。头首先要虚顶,只有虚顶了才能转动灵活,头微一侧转,整个身子就得调过来。这个圈子是一侧一侧走出来的,所以偏门攻防的意识就养成了。学会了调身子,重量就跟上了。这么走走,就是“全身重量上拳头”的好法子。而且劈拳两臂发挥向左右之力,架子就抱圆了,所谓“两弘圆则气到丹田”,可以养生出内劲,有身轻力厚之妙。弘是两臂内侧的肌肉,两臂通着呼吸,两弘伸展,胸就含住了,气息就能向下深入。脑门有顶意,拳头的分量就加大,后脑有仰意,撤身就快。可见单换掌“以头领身”的训练多么巧妙,脖颈僵硬地走八卦,就走不着东西了,单换掌是先有头功再有腿功。 前掌虚实牛舌样,转掌时一手在前,松肩、坠肘、舒指、坐腕,五指上竖回裹,虎口撑圆,

太极拳内功力学原理

太极拳内功力学原理  当代太极拳名家李和生,深得拳学真谛, 功夫炉火纯青。与人交手似入无人之境,把对手当作皮球玩。引进落空一触即发,高大魁悟的壮汉,被他轻轻一碰,连滚带翻弹出丈外,真是神奇不可思议。 —李和生"> 李和生老师说,真正的太极拳法,不用外力, 完全运用内气功力。以意带劲、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周身一体。神经系统支配力量,一动无有不动。太极拳以内练为主,抱球桩是培养内气的根本,是成就拳术力量的基石。推手散打,完全是内气的作用,跟肌肉拙力的强弱没有任何关系。灵敏神经,培养新力,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巧妙应用力学原理, 就能牵动四两拨千斤。 李和生太极拳内功

绝技演练 视频【一】 https://www.360docs.net/doc/6d8625786.html,/v/b/44875956-1872097305.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6d8625786.html,/v/b/44917930-1872097305.html 李和生太极拳内功交流研讨会 视频【二】 https://www.360docs.net/doc/6d8625786.html,/u58/v_NDgwNTYyMzE.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6d8625786.html,/u19/v_NTcxNjAwNTY.html 李和生太极拳内功力学原理(播客专辑)太极拳内功推手

视频【三】 https://www.360docs.net/doc/6d8625786.html,/a/4608892-1872097305.html <<扬式太极拳八法囗诀>> 掤劲义何解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捋劲义何解引导使之前顺其来势力轻灵不丢顶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重心自维持莫为他人乘挤劲义何解用时有两方直接单纯意迎合一动中间接反应力如球撞壁还又如钱投鼓跃然击铿锵 按劲义何解运用如水行柔中寓刚强急流势难当遇高则膨满逢洼向下潜波浪有起伏有孔无不入

定势八掌

定势八掌 一、定势八掌简介 定势八掌,是以八个固定的掌势依次(或相互交叉)按照八卦步法的标准。沿着八卦图形不停地往复围圆走转。根据不同的年龄分上、中、下三盘,年龄大的、腰腿功夫较差的可走上盘,年轻的、基本功好的可走下盘,次之走中盘。定势八掌是八卦掌的基础掌法和入门功夫,以练功为主,是习练者每日必操之功。 初练者可以不用转腰,仅面向前沿圈线走转,待日久功深后逐渐以腰为轴面向圆心走转。 为了使初学者能够看清动作,每一掌都在同一个位置起势,并以左势动作(逆时针沿圈线走转)为例,走转圈数不限,待日久熟练后可做左右换势走转。 掌型、掌法按照第三部分中程式掌开、合、领、顶、裹的要领去做。 步型、步法按照第三部分中趟泥步(行步)的要领去做。 身型、身法按照第三部分中拧、裹、钻、翻的要领去做。 二、动作名称 第一掌下踏掌第二掌平托掌 第三掌双撞掌第四掌合抱掌 第五掌阴阳掌第六掌横开掌 第七掌指天打地双插掌第八掌推转掌(推磨掌) 三、动作说明 第一掌下踏掌 方法:两臂圆撑按于腹前丹田位置,相距一拳,踏腕顶 指,两肘窝与两手指尖均和对(图4-1-1)。 要领:行走时,两掌似按一球在水中行走,用意不用力, 呼吸自然。 作用:此掌以练气为主,使气归于下腹,做到胸空腹实, 即合八卦中的坎中满卦。是调身、调心、调息的主要掌法。 意识:内观下腹动态。 禁忌:翘额、撅臀、憋气、僵直。 第二掌平托掌 方法:两掌从颔下分别沿眉梢方向向两侧搓出,当 目平视时,以余光能看到两掌为准,两臂微屈,含胸沉 肩,两肘里合,两掌外开。掌心向上(图4-1 -2)。 要领:背部要圆,两掌掌心要空,掌要平,好像托 着盛满水的两只碗,行走时不能将水洒落。 技击作用:此掌能练两臂的六合力,即上托力、下 压力、里合力、外开力、内抽力(带或领)、斜搓力,起 到斜拢胸肩、掌穿面眼的作用。 养生作用:腹实胸空离中虚,心火下炎温肾气。 意识:接自然界之阳气,使之下行。 禁忌:抬肩、臂高举、肘过屈。

八卦掌传承

八卦掌历史 (现场展板用) 八卦掌是中华武术的一种,是三大内家拳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人类瑰宝。 八卦掌,集各门派武术之精华,溶中华武术及气功于一体,合道家养生与修炼一于身,聚技击与长寿之秘法,融健康与祛病于一炉的不可多得的至尚功夫。 八卦掌异于其它武术,不拦不架,松柔懈化,借力打力,后发制人,进动前步,退动后步,以不动应动,以走转赢人。 八卦掌的特点是,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悬顶塌腰,擦膝合胯,脚似趟泥,身若坐轿,松而不懈,刚柔相济。 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是一个有传奇色彩的武术奇人。他将八卦掌发展到中华武林巅峰的武术最高境界。 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 (图1) 董海川,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坞人,生于中国清朝嘉庆四年(1799年10月13日),卒于光绪八年(1882年)。承祖辈武荫,自幼喜武,且酷爱异常,终日习练,从无倦意。他目似龙睛,臂长过膝,虎背熊腰,膂力过人。他年少既武术超群,好打不平,少小有名。稍长,云游四方,访名师高友,广学各门武术,后遇道家,得内功,久炼知其妙。精勤探研,综各派之武术精华,合道家修炼之内功,整理了一套较完整的与其它拳种相异的武术功法——八卦掌。 具考证,董海川自幼武术既有超人之处,常露侠义之气,在当地很有名气。年延志长,云游四方,广投名师,遍访高友,侠名义气,武林尽闻,众名师甘将自门武艺相授,其学而不忘,深入钻研,故精通多种拳术。后行经九华山,遇道士山上盘旋对练,其法颖目,拜学八载,得道人内功真传。董祖集平生所学各派武术之精华与道家内功修炼结合,潜心钻研,衍生出一套别异的武术功法,功夫极高,震惊武林各派。 其后,因特殊原故,进宫为太监,后改事肃王府,潜身修炼,白日稍闲暇,既练静功,夜间则练武不辍。由于其夜隐独练,由于其无私无欲,由于其聪慧超人,参道之奥理,悟武术精髓,综武融道,深研精练,久之功夫达出神入化境界。隐匿良久无人知晓其武术功夫,后显露则一名惊人。 具记载,董海川武功显露后,常会众人于塞外,皆当代武林群雄,数人各持利器环而击之,董先祖四面迎拒,身手敏捷,行如旋风,自己毫发无损,众人却被纷纷击倒,众多观者,无不称其神勇,惮其丰采。 董海川暮年,在弟子家休息,弟子见师父睡觉,便轻轻进得屋来拿起被子盖在师父身上,没想被子竟然落在床板上,床上已不见人,弟子一惊,急转身环视,只见董海川竟然站在身后五步开外的门旁边,说道“既然盖被子,为何不说一声”。如此可见其功夫,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八卦掌问世之前,太极拳师杨露禅北京设擂,为不伤对手,杨大师在擂台四周撑起安全网。一次董公给肃王爷送水,见观众人山人海,围得擂台水泄不通,无法穿越,董海川拧身旋起,一手托茶盘一手拎茶壶,踏肩而行,于网上走过,杨露禅见其轻功了得,便知传闻之神功异人必定是此人。董海川亦上擂台对擂,二人大战三天三夜,不分胜负。太极拳杨师祖对董公说“我来京设擂不为争雄,实欲推广太极拳,董公绝世武功更应推广,吾等何不将

武术概论

术理论基础研究的目的:研究武术 武术理论基础研究的意义:更好的研究武术 武术一词的来源:春秋战国谦古代,技击”,汉代出现了“武艺”到明末,清初“武术”,民国:“国术”现代:“武术”(1840前古代,1840年后到见过,现代,当代) 武术的表述:a·1932年,供给自卫功能,锻炼体格的工具b·1957年6月,以健身为目的的(现代)(古)有技击的性质和特点,它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民族形成体育的内容。C·1961年,仅强调了武术的锻炼价值,强筋健骨,增进健康,锻炼意义的作用d·1988年,武术是以技击作为重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采用至今)e·1977年f·2009年,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为重要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成的传统体育。 武术的概念的内涵:武术的属性是技击性,也是内涵概念的外延:1套路练习2格斗的对抗练习 武术的社会价值:技击自卫价值健身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一词最早见于汉刘向《洗苑·指武》文化不改,然后加诸,后引申为文治和教化,发展到现代汉语,演变为一般只是和教养 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总和。侠义上讲,文化仅指人们的精神领域上的满足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所涉及的方方面面) 四个文化圈:欧美基督教文化圈阿拉伯伊斯兰教文化圈印度佛教文化圈东方儒学文化圈中国文化主要以归纳为三种:宋法文化农业文化血缘文化 中西方文化差异:1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a`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b·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c·创新精神与中庸之道d·个性自由与团结协作2 社会关系的差别a·平等意识与等级观念b·核心家庭与四代同堂3.社会礼仪的差异 人的武术(夏——宋) 1.夏朝时期武术活动主要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发展:一。军队的武术轰动。二。以武术为 主的学校教育。 2.印上时期青铜业发展以车战为主、出现铜制武器,如矛、戈、戟等。 3.尚待出现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田猪、周代设‘序’‘序’在学校中指‘‘射御’ 牧野之战·周武王伐商此役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以少胜多) 秦统一六国、收缴天下兵器 汉代十分重视武备和军事训练全民尚武刀代剑在军中的地位 三国时期刀是最重要的短兵器 秦汉、三国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与武术有关的理论著作,武术形成,成为初期流派。真正具有武术文化以为的并作为对习武者的行为规范的武德要求也在这一时期开始有所记述。武术开始向表演机的方面发展 汉代推进中国北方统一的战役——漠北战役 赤壁三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

北京市石景山区2018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AlUHwq

2018年石景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但是长期以来武术的概念却未能定性,我们或可从概念的变化中对其发展历史窥见一斑。 “武”的本义,泛指与武力、军事或技击有关的事物。《礼记》上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这里的“武”就是指习练射箭、驾御战车等战斗技能。到了春秋早期,“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到了春秋末年,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武”被释义为“止戈为武”。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而实际上,“止戈为武”只能是一种理想的和谐状态,要想威慑敌人或制止敌人的武力,必先建立强大的军事武备基础。 “术”有道路、方法和技艺的含义。《说文解字》载:“术,邑中道也。”这里“术”的意思是道路。苏轼《教战守》记载:“役民三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这里“术”的意思是方法和技艺。“武” 与“术”并联使用,最早见于南朝颜延之的《皇太子释奠会作》中的“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庶士倾风,万流仰镜。”其中的“武术”与军事技击相关,与“射御”“角力”等词语意思相近。汉代以后,与武术相关的“武艺”一词开始出现,并被广泛使用。民国时期,武术曾一度被称之为“国术”,并成立了中央国术馆,以发扬中华武术。新中国成立之后,与武艺有关的“打拳”“使棒”等技艺统称为“武术”,与武术相关的称谓还有“功夫”。由“武术”一词的发展历史可知,武术的本质涵义在于技击性。(取材于刘巧芳、牛炎涛、姚亚行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武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指习射箭、御战车等战斗技能。B.与“文”相对,专指军事活动。 C.其本质是制止暴力,追求和谐。D.“国术”“功夫”是武术的别称。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窥见一斑:“窥”读作kuì,意思是“看见”。 B.角力:“角”读作jio,意思是“竞争”。 C.偃闭武术:“偃”读作yn,意思是“倒下”。 D.庶士倾风:“倾”读作qng,意思是“向往”。 3.“武”是会意字,由“止”“戈”两部分组成,其本义与武力、军事或技击有关。下面不全是会意字的一项是(2分) A.从囚B.近本C.明尖D.休淼 材料二 中华武术虽然是世界上诸多搏击术中的一种,但其本身已升华为一种艺术形式。 武术的招式名称最容易让人眼前一亮,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含蓄与智慧。武松醉打蒋门神用的是戳脚(一种北派拳术)中的“玉环步、鸳鸯脚”。《水浒传》的读者可能没见过这招,但应该能想象出杨贵妃雍容华贵的行姿,也应该知道鸳鸯成双,随即能想到是双脚连环踢出的意思,于是这一招就通过短短六个字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武术套路是最富有艺术美感的。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中描述的“舞剑器”这种舞武除具备技击含义外,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演练者先放慢速度,凝如泰山,安若处子,外示安逸,又在电光石火之间,动若脱兔,舞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以慢来衬快,则快者更快;以快来衬慢,则慢者更慢。这是一种对立统一,正如《道德经》中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也正是武术套路审美价值的奥秘所在。 武术套路除了能使欣赏者产生美的感受,也能使操练者的身心获得极大的愉悦感。高水平的习武者在练习前,往往花一段时间凝神静气,当心神不受外界干扰时,才开始演练。时间推移,招式频出,他也渐入佳境,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演练的动作上,最终达到庄子所谓“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和其他传统文化的关系表现在融合性上。在原始社会时期,武术就和舞蹈相结合产生了舞武;京剧将武术吸纳入表演,“唱念做打”中的“打”就是武术;“草圣”张旭在看了公孙大娘舞剑后悟出了草书的笔法;大画家吴道子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 文学与武术的结合可谓天衣无缝。一方面,武术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美感给予文学创作以题材和灵感,另一方面文学天马行空的想象给予武术以广阔的发展空间。前文所提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是比较写实的武术文学,而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可以说是武侠小说的滥觞,后来的《水浒传》以及有清一代的侠义公案小说,再到以金庸、古龙的作品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都为中国人编织着纷繁的武侠之梦。

针灸入门练习秘诀

针灸入门练习秘诀 随着针灸事业的不断发展,学习和运用针灸的人越来越多,但在教学环节和临床实践中,练针却被作为次要内容而忽视。笔者有感于此, 在收集、学习前人有关练针方法的基础上,撰写此文,为学针者提供便利,并与同道共勉。关于练针,历代医家摸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并提出一些精辟的见解,笔者试作归纳为四,即:练心意、练指力、练手法、练运气。 一、练心意练针中的心意是指习者对针感的体验和毫针的控制。众所周知,中枢神经系统支配人体的感觉和运动,当心意高度集中在指端、针尖时,指感最敏锐,指力最强,手指运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最好,病人也最易得气。因此,练针首先要练心意。《内经》极为重视用针时医者的心意,称其为"治神",并将其作为针刺治病的要则,针灸医生的首务。 主张"用针之要,无忘其神""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并指出用针时如果忽视"治神",就可能出现"精神不专,志意不理",造成"神气不相随,入针气不至"的不良后果。这实际上就强调了练心意的重要性并向习针者提出了练心意的要求。

1.练心意的方法很多,如蔺云桂先生在《针法灸法图解》一书中提出了准确度练针法和指感练习法。前者是由同一点进针刺向棉垫中不同位置 的黄豆、绿豆的练习;后者是刺置于棉垫中不同层次的、直径4cm以内的牛皮纸片、毛边纸片,并探明其所在的层次、大小及形状,如圆形、正方形、多边形等。二者都是比较有效的方法。练心意关键是在练针时思想集中,凝神于指端、针尖,细心体察针下感觉,同时提高手脑协调、 控制毫针的能力和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精神。即"必一其神,令志在针"(《灵枢终始》)。只有平时在练心意方面多下功夫,临床用针时,才可精神安详,心无外慕,将自身的精、气、神灌注于针下,并能辨气之变,以意行气,令补泻无误,取得良好的疗效。 二、练指力指力,不仅指手指力的强度,更重要的是操作者控制毫针的能力,将有限的指力控制和集中在针尖上,从而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能。从广义上说,指力包括了掌力、腕力、臂力,甚至全身气力和意念的协调。这种力量是一种”巧力",应当"强而不猛,迅而不躁,轻而不漂, 和而不滞"(魏凌云《针灸科学与技术》)。毫针,针体细而软,如果没有相当的指力,很难顺利进针,随意运针,往往会给患者带来疼痛,或使补泻手法失败。同时许多研究也表明:指力的大小与得气、针刺感的强弱及持续时间有密切关系,直接影响着针刺疗效。有适当的指力,才能

《宫宝田八卦掌》-一部道家功夫传承的难得之作

《宫宝田八卦掌》:一部道家功夫传承的难 得之作 八卦掌是由清末著名武术家董海川传世的一门道家功夫。由于种种不明的原因,董海川生前并没有明确说明八卦掌是由他自己创立还是师承于何人,但从其墓碑记载看,八卦掌源于或师承于道家是毫无疑义的。董海川墓前最早的墓碑为大弟子尹福率众于清光绪九年所立,碑文有“及长,遍游四方,所过吴、越、巴、蜀,举凡名山大川,无不历险搜奇,以壮其襟怀。后遇黄冠授以武术,遂精拳勇”的记载。第二通墓碑为尹福等在光绪三十年所立,对于董海川求学于道士进行了更详细的叙述,当然也增添了一些传奇色彩,碑文中记载:“……访友于江皖间,迷失道入乱山中……因导之行见,庙宇奇幻,类非人世。蜿蜒而入,历数处,一道者装,童颜鹤发,迓之曰:‘汝来何迟乎。’遂日授以击刺进退之法,炼神导气之功,凡其所传,皆乎平日所未闻未睹者。居久之,又谓曰:‘汝行矣,可以问世矣!’遂麾之使出,比回视,则烟云飘渺,已失其处噫。”从黄冠、道者装等描述看,八卦掌是一门由道家传承的功夫是毫无疑义的。 董海川艺成后,在京城广收门徒,尤其当其年老从肃王府离职后,专职传播此艺,并且对于前来求艺者因材施教,

各授一艺。他的很多优秀弟子后来各成一派并享誉武林,如尹福创立尹派、程廷华创立程派、梁振蒲创立梁派、史计栋创立史派等。八卦掌第三、四代弟子也是人才辈出,如宫宝田、孙禄堂、郭古民、李子鸣等。短短百年间,八卦掌门已蜚声海内外,与太极、形意并列为我国三大内家拳。 荣华丰先生为尹派宫式八卦掌第三代传人,是1999年国际传统武术暨绝技大赛八卦掌、八卦剑双金奖得主。他的新作《宫宝田八卦掌》于2012年岁末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该书从书稿初成到最终出版几经周折,历时十余年之久,其最终面世对于武术界和对道家武术有兴趣的人士都是一件幸事。 首先,本书把道家功夫柔的特点反映得淋漓尽致。《道德经》多处强调柔的作用,如专气致柔,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柔弱胜刚强,守柔日强等。可以说柔是道家功夫的精髓所在。宫宝田八卦掌在继承前人基础上对于柔有了进一步诠释。作者用歌诀形象描述了宫宝田八卦掌的柔:“全身之法柔为妙,内外贯通显柔高,千招万招柔软妙,唯有游空最逍遥。”并明确指出若不知何为松柔,是绝对练不出内功的。只有真正做到松柔,才能在无力之中求到内劲,在笨拙中找到灵巧。只有如此,才能逐渐把身体练得空空洞洞,最后达到常人所不能体会到的游空之感,从而步入内家功夫的上乘境界。在练功进程中,宫宝田八卦掌也符合大道至简的

[八卦门散手八式技法剖析(中)] 八卦掌散手技法应用

[八卦门散手八式技法剖析(中)] 八卦掌散手技法应用 (接上期) 三、白猿搬枝谱诀:进步摧心力要猛,拧臂旋腕脱化精;扣步转身急搬枝,手搬臀顶腰胯力。 1 在实战中,敌我双方均采取右老僧托钵式相互对峙。我采取主动进攻法先发制人,右脚向前迈进一步,左脚紧跟一步,脚下步势不变;同时,右手掌随身而进,仰掌迎面一点,手腕迅速内旋下沉,掌心朝前,掌指向上,以右摧心掌法,直奔对方的心窝膻中穴,力达右掌;左手掌心朝下,紧护左胸部。目视对方面部(图17)。 对方见我来势凶猛,急忙坐身含胸避让我锋锐;同时,急用右手钻穿刁捋我右腕,右转体速用左手掳抓我右肘部,欲用擒拿法拿我右臂,以施顺手牵羊技法。目视我面部(图18)。 注意要点:我进步时应用八卦门中跟步法,始终保持身体重心的稳固,右掌穿点随步身而人,一点即旋腕,速度要快,劲力要猛,力达掌根。拳谱:掌用小天星,按实始用力。整个动作须手眼身法步高度协调,灵活巧妙,一气呵成方妙。 技法说明:摧心掌技法独特,临敌实战中,脚踏中门夺地位,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破坏对方的重心,攻防兼顾,往往能取捷效。如对方以右顺步拳击我上中盘时,我左掌向左下一搂按其来手,右手顺势以右反背掌击打对方太阳穴;对方必以左手格截,两臂一交,立即顺势旋腕翻塌对方心窝膻中穴;亦可身随步进,右掌一点对方眉头双睛,以惊扰其心神,无论对方接招与否,先声夺人,出声惊叫,以扰其心神;左转体借拧腰转胯之势,右掌翻腕旋对方心窝,势若马上开弓,迅若奔雷,亦常取捷效。

2 紧接上动,我见对方欲施擒拿之术,速将右肩松沉,右臂内旋往对方裆部拧插;使对方擒拿法不得力,迫使其双手随我而动,以解中节肘部之围,日视对方(图19)。 上动不停,我左脚迅速向前迈进扣步,右臂此时疾以逆时针旋转划圆,如描太极;同时,左掌紧扣对方右肘部,紧护中门,以防对方右肘中节之技。(图20) 注意要点:我左脚进步须进身,且左掌扣抓其右肘时应要似紧非紧,含有推托之意,以防其捶肘受制,右臂划圆要顺其自然,借势借力,不可妄用拙力。 技法说明:此即八卦门破擒拿法之传统技法,临敌实战中效果特佳。若把握准时机,在敌双臂手擒拿法未成实劲之际,右臂逆时针划圆,左手护中,当敌右臂划之我右侧方时,左转体借拧腰转胯之势,右臂一抖,其拿法自解,且可用右肩臂反击对方左肋部。 临敌实战中,可视当时情景,或进步或撤步转身均可解脱。 3 紧接上动,我用左掌推托对方右肘部,继续右转体,右脚乘势向后偷插以抢把位,此时对方由于左臂不得力,自会放开我右臂,但我右掌将其右臂向其左侧方推托,使其形成背势,难以发动进攻,此时我立即借右转体拧腰转胯之势,迅速坐身将对方右臂扛于我左肩部(图21、图22)。 上动不停,我速用左手俯掌用力向下搬其腕部,腰胯用力,臀部紧贴身上翘,对方必由后向前由我身后摔出(图23)。 注意要点:偷步抢位一定要把握时机,使对方难以觉察,抢位时身往下钻,使其右臂自然放于我左肩头;扛摔时,一定要腰胯用力,臂往下搬,臀往上翘开,上下相随一气呵成,方可一举成功。

八卦掌内功八桩

八卦掌内功八桩 八卦掌的静桩功有八式。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 此八式桩功在练习时要背靠八卦圆心,按时辰所在方位站在相应的卦位上修炼。 子时(23点-1点)胆经当令,在坎卦北方、丑寅时(1点-5点)为肝经当令、肺经当令,在艮卦在东北方、卯时(5点-7点)大肠经当令,在震卦在东方、辰、巳时(7点-11点)胃经当令、脾经当令在巽卦在东南方、午(11点-13点)时心经当令,在离卦在南方、未、申时(13点-17点)小肠经当令、膀胱经当令在坤卦在西南方、酉时(17点-19点)肾经当令,在兑卦在西方、戌、亥时(19点-23点)心包经当令、三焦经当令,在乾卦在西北方。 一年有十二月之分,一天也有十二时辰之分。养生练功,不仅要符合一年四季的变化,还要符合一日十二时辰的规律。《黄帝内经》认为人体内的经气就像潮水一样,会随着时间的流动,在各经脉间起伏流注,且每个时辰都会有不同的经脉"值班"。如果能够顺应这种经脉的变化,利用人体的经络和生物钟来保养、调节自身,按时辰所在方位定位练功,则顺天地之气,运体内之真气,才能天地人相合而合于大自然,最终所运之气才能纯真,用功进展才会迅速。- 太极桩 双脚与肩同宽,双腿微屈,全身松劲站立,双手合于小腹,左手按于丹田,右手按于左手上(女反),含胸拔背,双目微闭,目光内视于丹田处。 要点:全身松劲,舌抵上颚,下颌回收,头上顶,颈悬,脊柱中正,时间为刻左右。此式为内功入门桩法,主要习练入静和点起心火。 两仪桩 两脚与肩同宽,脚尖内扣成八字,两膝相靠成夹膝蹲式。右臂在内左臂在外合于胸前(女反),成双肘弯相叠按于心窝处;左手向右,拇指靠于右肩,掌指间向右,掌心斜向下;右手小指靠于左腋外侧,指尖向左,掌心斜向上,掌直指,拇指分,手不着力。 意想采天阳之气入右手心流于右肘处,采地阴之气入左手心流至左肘处,双肘之气向内经心窝处中焦穴入体,下行至丹田;于此同时,天阳之气经头顶百会穴入体,直下丹田汇中焦之气下行,地阴之气经双脚底循双腿上行,于会阴处汇合上行入丹田。四肢三股气混入丹田流转精炼。 要点:呼吸均匀自然,吸气时气入至肘弯、会阴、中焦处,呼气时由上三处入丹田。全身松劲,无着力,含胸,拔背,舌抵上颚。两仪桩为采阴阳二气调节体内阴阳平衡的桩式,对体内阴阳消长有着极大的帮助。时间为一刻左右。 三才桩 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左势),双脚距离约为三脚长。左脚尖正对前方,右脚尖内扣斜向前45度。双脚微屈成骑龙步,前腿弓,后退蹬,重心在双脚间后1/3处。左臂抬至胸前,左掌成劲掌,掌指高于肩齐,坠肘、塌腕,右手成劲掌下按于右肋右后侧,右肘后撑,右肩内扣,目由左掌虎口看出。- 要点:沉肩、坠肘、塌腕、圆裆、直腰,下颌回收,头顶悬,意想左臂上托一球,右膀扣抱一球,双腿间扣夹一球欲挤压而压之不下。三材桩为练劲的桩式,对肩臂、腰腿力量的增加和内脏的结实有较大的作用,时间为一刻左右。 四象桩 双脚比肩稍宽,屈膝下蹲成马步,双脚尖内扣,膝关节外撑,双臂平抬圆抱于胸前成掌心向外,四指自然分开,虎口圆撑,肘尖外撑。含胸、圆背、臀部内敛,目视前方。意想双臂扣抱住一个大圆球,欲挤而挤之不下,其欲撑而不使其撑开。 要点:沉肩圆臂,大腿蹬至水平,上身尽量直立,头正颈悬,腰向后撑圆,腕扣,四指尖相对距离为一掌距。四象桩为练腿部力量和肩臂力量的桩式。时间为一刻左右。 五星桩(五心桩) 双膝靠拢曲腿跪于地上,双脚向后分于胯两侧,臀部坐于地上,双脚脚背着地使脚心向上,双手掌心向上十指相对置于膝盖后大腿上。上身直立,含胸拔背,全身松劲端坐,眼微闭,目光内视丹田,意想周围之真气随吸气从顶心(百会)和双手心,双足心吸入体内沉入丹田凝固,同时体内之浊气病气由体内各处流至五心处随呼气呼出体外。 要点:全身松劲,意念集中,呼吸缓慢自然,舌抵上颚,头顶悬,双膝尽量靠拢。时间为二刻左右。目的在于去除人体内的病浊之气。 六合桩 双脚与肩同宽,脚尖内扣,双腿屈膝下蹲,双膝紧靠,蹲至大腿水平。双臂相交,双肘各落于双膝头上,左臂在内右臂在外,左手掌背靠于右肩外侧成指尖向上、掌心向右,右手掌置于左掖处使掌背靠于左肩上,成掌指向上、掌心向左。全身松劲,舌顶上颚。- 要点:头劲正直,意想双臂裹紧,脚尖内扣,缩肩紧胯,使肩胯相合,双肘双膝相合使身体裹紧,时间为半刻左右。此为专练八卦掌争裹二劲之桩式。 七星桩

常走八卦圈 健康自然来

从大的框架来说:走圈(即铁恩方先生单独提出来的八卦走转健身法,目前主要由蓝晟先生在做系统传承)是八卦掌的基本功。按二代先师程廷华所传掌法,单换掌称为"母掌",是八卦掌法的基础掌式;双换掌是掌法的灵活运用;顺势掌是掌法的进一步演变。此三掌合称为"单双顺",是八卦掌掌式的基本功。其中,单换掌又是三掌中最基础的掌法。程系掌法还有"八大形",也都是从基本掌式演化而来;另外,其它的掌式套路也很多。但是,最基本的就是上面说的这些,其它都可以从简。 过去,老辈人会的掌式套路并不多,但功夫纯正,长于变化。现在,有的人专门去学掌式套路,五花八门,却不去重视基本功的练习。拳式套路会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功夫练得好不好。八卦掌的功夫就是转圈--八卦走转--"转"出来的,八卦走转就是八卦掌的特征。曾有人说,各门武功最终道理都一样,没必要分出各自的特点。实际上,这样说未免失之偏颇。虽然功夫练到最后殊途同归,但在这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你练的某一门武功还是要有自己的鲜明特点。所以,每一门武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练功方法,你要练哪一门武功,就要认真地练习这门武功所特有的功夫。对于八卦掌来说,练的是"直步横行、拧旋走转",那么八卦走转当然就是必练的基本功了,而且是最重要的基本功。 为什么说八卦掌一定要多练走圈(八卦走转)呢?这是因为:它涵盖了八卦掌所有的特点。 八卦掌创立之初,祖师爷董海川已是一位精通各门武功精髓的人物。他根据自身特点和异人的传授,选择了"转圈"(八卦走转)作为自己武功传授的方便之门,因此才有了八卦掌这门武术拳种。试想,如果没有"转圈"(八卦走转),八卦掌的拳式招法再多,与其它武功又有什么区别呢?从前辈论述中得知,八卦掌是"或粘或走、或开或合、或即或离、或丢或顶、忽隐忽现。""忽实忽虚,忽刚忽柔,无有定形,变化不测"。要练出这样的功夫,就必须练出相应的步法、身法和劲力。除了与其他拳种相同的地方之外,八卦掌腰的活动余地要加大,身法的辗转起伏和步法的变化也要大,须将全身骨节都松开,松肩、松腰、松胯,把身体上下分开,以"顶头悬"领起全身,斜身、拧腰、轻步。为了达到如此目的,最好的方法当然只有走圈了。可以说,与其他拳种相同或不相同的种种八卦掌功夫,都是通过走圈练出来的。 所以,初学者应把走圈放在第一位,掌式放在第二位,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一个走圈,一个单换掌,功夫都是一层层递进的,艺无止境。越练越知道自己永远没有骄傲的余地。 从养生方面来说,走圈也是八卦掌最重要的训练内容:要想身体好,必须气血通,气要先行。而只有"心"静下来,气才能得到补充。走圈首先就是要练"凝神静气",以此松开全身筋脉、骨骼、肌肉,从而畅通气血。走圈就是"行桩",它的特点在于"动静结合"始终贯穿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另外,它的绕圆走转、松肩沉气,与日常走路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补气"为主;一个是体力消耗为主。实践中有这样的例子:有的人身体不好,平时散步时间稍长一点儿都觉累,但是他(她)练走圈两个小时,却没有太多累的感觉。这就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八卦掌的神奇功效。在走圈的基础上再练掌式,就是相辅相成,能使功夫提高得更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