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中心模式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务中心模式案例分析

小组成员:

一、任务中心模式介绍

历史发展:

任务中心模式起源于20 年代60 年代后期,雷伊德和沙乐二人所做的一项关于简要个案社

会工作的研究。

1972 年雷伊德和艾泼斯坦在他们的合著《任务中心个案工作》中首次提出关于任务中心的

概念,并倡导建立一个有时间限制的,针对生活问题的介入模式——任务中心模式,希望在有限的服务时间内,达成明确的、案主自己选择的目标,从而提高个案社会工作的效率。

到70 年代,由于雷伊德和艾泼斯坦的大力提倡,任务中心模式日趋发展和完善。不同国家

和地区经过研究,已经证实了它的有效性。

任务中心模式在最近发展很快,这主要是因为除了它强调时间限制与效率外,也强调兼收并蓄,在实际服务的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其他模式的具体调适方法,不受限于某一种理论。

注:

在该模式发展初期,任务中心模式深受波曼及史杜特的影响。波曼认为个案社会工作是一

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史杜特则主张案主的职责是个案社会工作的重心。

本模式的特殊性:

它提供的是关于治疗过程中的一个框架,对具体治疗方法的选择没有具体规定,

采取博采众长的方法。

任务中心模式的特点

(1)简要(brief)

(2)时限(time-limit and duration)

优点

和传统社会工作模式比较起来更清楚也更聚焦。

重视案主的同意与参与。

案主的问题与任务相关连。

缺点

1.契约的提供造成案主和工作者间的假平等,相同於专业霸权的概念。

2.无法有效处理因社会结构不公平而带来的不平等或社会问题。

3.此模式之结构清晰及标的问题的取向,可能引发工作者原本应提供长期性服务,反而不

当地使用此方法。

4.此模式看似简单实则复杂,须有高度技巧及训练方能胜任,并非每个工作者皆能使用。

5. 对某些类型的案主不适用:并非要解决特定明确的问题,只想对一些问题探索。案主不能接受结构式的协助。案主想改变的问题无法藉由任务达成。非自愿案主不适用。

二、基本概念与理论假设

1、对人的看法

任务中心模式的基本假设是案主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潜能,他们通过专业服务的过程,

可以增强案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他也能够面对今后可能发生的类似问题或新问题,同

时他们也学习到解决问题有效的新技巧。

任务中心模式认为人是属于健康、常态、有自主能力的个体,因此,任何问题的产生往

往是由于个人能力暂时的缺损(temporary breakdown)所引起的。

2、对任务的认知

任务与问题的关系就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解决问题是开展工作的最终目的,而任务就是

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完成有关任务,问题就得以解决。

因此,任务是个案工作的核心,而问题则是个案工作所针对的目标。

3、对问题的认知

任务中心治疗模式要解决的问题是:心理与社会问题,即问题包含了个人生活的心理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因此,在解决案主问题的过程中,除了案主本身的问题之外,还需要考虑案主的社会生活层面。

任务中心治疗模式对问题的认知是广面性的(broadness),重点在于问题的分类上,也就

是说它的重点是问题类型(problem typology)的剖析和处理。

问题的类型

①人际冲突(interpersonal conflict)

②社会关系的不满意

(dissatisfaction in social relation)

③与正式组织间的问题

(problems with formal organization)

④角色扮演的困难

(difficulty in role performance)

⑤社会变迁所带来的问题

(problems in social transition)

⑥反应性情绪困扰(reactive emotional distress)

⑦资源不足(inadequate resources)

⑧其他问题

①人际冲突(interpersonal conflict)

人际冲突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不协调与冲突。

例如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如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冲突。

人际冲突通常是在两个人发生互动时所引起的,事实上,人际冲突是与个人需求、人格特质、角色期待以及各互动参与者的行为相关连的。当其中一个人的行为与另一人的行为不

相和谐(或不协调)时,尤其是在无法接受他人行为时,更容易产生人际冲突问题。②社会关系的不满意

(dissatisfaction in social relation)

社会关系的不满意常常是因为个人与他人互动中,表现得过分积极主动,或者过分消极畏缩所产生的。问题的核心在于个人,而不是两人之间。

③与正式组织间的问题

(problems with formal organization)

与正式组织间的问题是指个人与特定组织或机构进行互动时发生的冲突,比如职工与领导

之间、学生家长与学校之间、消费者与购物中心之间的冲突等等。

此时,与案主发生冲突的表面上是某一个人,实际上是某一种制度或组织。

④角色扮演的困难

(difficulty in role performance)

角色扮演的困难是指案主在履行某一社会角色时,其行为模式和结果不能符合社会对该

角色的期望与要求,或者与案主自己认定的目标有差距。

⑤社会变迁所带来的问题

(problems in social transition)

社会变迁所带来的问题是指案主从一种社会地位(角色环境)转移到另一种社会地位(角色环境) ,案主无法适应这种变化状况而带来的问题。

社会变迁所带来的问题常常有两种情况:一是人们对于潜在的改变,常处于进退两难的情境中。如一位妻子是否要与她的丈夫离婚,一位学生是继续读书还是就业,都会使人难以决定。二是该类问题常在环境改变了以后才发生,如某个工人失业后,找不到工作,面临着生活上的困难。

⑥反应性情绪困扰

(reactive emotional distress)

反应性情绪困扰,是指案主遭遇到某些个人无法控制的突发事变时产生的焦虑、沮丧、紧张、以及挫折等现象,比如案主遭遇到亲属不幸去世、失业、失恋、经济困难以及重大工作失误等等,都容易产生此类的问题,以致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⑦资源不足

(inadequate resources)

资源不足的问题,往往是由于个人缺乏具体(或特定)的资源所产生的,而这种具体(或特定)的资源大多数是指金钱、粮食、住宅以及工作等方面。

核心问题的选择标准

①案主明确承认的问题。

②可以清楚地加以界定的问题。

③工作者可以采取行动予以解决的问题。

④问题来源于案主自身未满足的需要,而不是来源于其他人的界定。

⑤案主希望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得人生某一方面的改变。

确立核心问题的步骤

①列出案主所关心的问题。

②达成关于案主如何看待自己问题的初步意见。

③列出并探讨那些无法解决的问题。

④根据案主的看法将问题按照重要性的程度依次排列。

⑤决定核心问题。

⑥确定核心问题的类型,并加以详细说明。

处理程序

1确立核心问题。

2案主与工作者间的沟通和任务规划。

3案主与工作者的专业关系的建立。

4实行任务并做预先练习,熟悉任务所需的行为。

5 检查任务实行的情况,以作为解决下一个问题的依据。

6 结案:达成任务目标或核心问题获得解决时,这个问题的处理程序即告一段落。

三、方法与技术

(一)问题的分类与诊断

(二)任务的确立和指向

(三)订立初步的合约

(四)制定工作任务

(五)任务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