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中心介入模式案例

合集下载

第十六章__任务中心介入模式

第十六章__任务中心介入模式

6.任务实施
①进行任务完成状况的记录。 ②给子适当的鼓励和奖励。 ③进行相应的技巧训练。 (1)模仿
(2)引导练习
④分析遇到的障碍。
7.介入程序 ①社工与案主找到目标问题; ②社工与案主就目标问题、服务时间及服务安排 达成协议; ③根据案主对各问题的焦虑程度,确定处理的先 后次序; ④双方就有关问题选择及确定任务,同时分配这 些任务给案主及社工; ⑤案主与社工完成有关任务; ⑥检验成绩并计划案主在辅导结束后应该继续履 行的任务。
二、基本概念与理论假设
1.人性观 强调案主在界定问题与处理问题上有最后 的决定权; 案主在任务执行上主要靠自己的力量完成。 2.有限的目标 确立的任务是具体的、有限的、外在的目 标,而不是整体性的内在目标。 它的目标是案主的问题,而非案主的个人 成长。这使其目标更具达成的可能性。
生活上的任务(tasks of Living )
从形式上看,任务中心模式处理的问题必 须具备两个条件: ①问题必须是有限度及清楚明确的; ②问题是可以用行为形式表达的。
(2)转介过程中的问题差异
(3)法定问题的处理
不能因转化案主对问题的看法而伤害其自 尊和自主。
任务中心模式的问题类型: ☼ ①人际冲突(interpersonal conflict) ☼ ②不良社会性关系(dissatisfaction in social relation) ☼ ③ 与 正 式 组 织 互 动 中 产 生 的 问 题 ( problem with formal organization) ☼ ④ 角 色 扮 演 上 的 困 难 ( difficulty in role performance) ☼⑤ 社 会 性 变 迁 所 带 来 的 问 题 ( problem in social transition) ☼⑥ 反 应 性 情 绪 困 扰 ( reactive emotional distress) ☼⑦社会资源不足(inadequate resource) ☼⑧其他问题

社会工作案例大赛优秀案例范文

社会工作案例大赛优秀案例范文

一、案例简述服务对象喜欢校园生活,凡事从母亲的角度出发,有感恩的心,愿意回报他人,拥有这些美好品质的她在家庭经济困难、母亲精神状况不佳、学习任务紧张的情况下,仍然自强不息,在学习和生活上都表现得很独立。

但由于服务对象过了最佳学习时期,学起知识来有些吃力,尤其是在数学和英语方面存在困难。

渐渐地,服务对象在学习上变得不自信。

接案工作员以任务中心治疗模式为指导,梳理服务对象学习上不自信的情绪,辅导服务对象的课业,让服务对象重拾自信。

二、接案服务对象是一名15岁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她曾带着精神病妈妈流浪六个省区市,受到社会热心人士帮助回到珠海后,由义工介绍给婆石妈咪家庭综合服务社的工作员。

从班主任黄老师了解到,服务对象与同学相处和睦,刚到班级时,因为想念原来班级的同学,课间时还会跑回去看他们,现在没有这现象发生了。

服务对象上课很认真,也很懂事,由于过了最佳学习时期,思维接受能力稍微差点,在数学、英语方面的学习稍有困难。

服务对象在陈述校园生活时很开心,但她表示从二年级上跳跃了二年级下与三年级上,直接学习三年级下的知识,学习上有些吃力。

帮助她的义工希望工作员能够给服务对象提供学习辅导,同时提高服务对象的自信心。

三、案情评估(一)服务对象的背景资料1、服务对象的生理情况服务对象是个女生,今年15岁,与她同龄的孩子大多已上初三。

由于家庭原因,在一小学内上三年级。

在班级中,她的外形比较出众,身高比同班同学都要高。

2、服务对象的心理情况她有些不自信,在学习上遇到听不懂的地方就说是自己笨,做题时会显得稍微有点急躁,在做错题目后就更觉得自己比别人笨了。

她的内心还是比较像小孩子,遇到好玩的事情,就容易分心,不太能静下心来。

在学习时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比较怕学习时有吵闹。

她常怀感恩的心,对于帮助过她的人她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回报他们。

她对学习很重视,希望自己学习上能跟得上进度,希望能有一个安静的地方来学习,另外,需要培养她的自信心。

任务中心模式案例

任务中心模式案例

戒毒社会工作案例(任务中心模式)一、案主基本情况姓名:殷某某;性别:男;出生年月:1960年1月;文化程度:初中;婚姻状况:离婚;户籍所在地:X区y路x号;职业:目前无业1990年5月因盗窃被收容劳动教养一年六个月。

1997年7月因吸毒被强戒三个月。

)1998年3月因注射毒品收容劳动教养一年六个月。

二、工作情况(一)专业关系的建立通过对现有资料的分析以及对殷某某所住居委干部的充分走访,社工对殷某某的基本情况有了比较清晰的掌握,根据其特点制定了相应的计划,开展工作。

社工:你好!互相认识一下,我是禁毒社工,我的工作是帮助需要帮助的原吸毒人员彻底远离毒品。

案主:我要你帮什么?以前街道干部谁来关心我?社工:我们是自强社团派驻在街道的,与街道两回事。

我们是禁毒专业人员,以后我们会互相了解。

案主:吸毒真是害人啊!想当初做生意有点钱,感觉上档次才抽起这个。

朋友圈里都在弄,自己就跟着弄了。

社工:你是跟他们接触到毒品的对吧?案主:是的,那时候吸海洛因是有钱人做的事情。

我又喜欢炫耀,觉得光有钱却不做有钱人做的事情很没面子,然后就在朋友的劝诱下试了试。

一开始还没有上瘾,后来就不行了。

社工:吸毒是个无底洞,你辛苦赚来的钱就是这样没了吧?案主:可不是啊!毒品这玩意不要太费钱!我很快就变的一无所有。

社工:你现在家庭怎样?孩子多大了?案主:老婆88年离婚去日本了,小孩85年生的。

社工:小孩跟谁?案主:跟我,他妈妈不要,都是我带他。

社工:那你真不容易!觉得生活上很艰难是吗?案主:对啊,工作没有,又没有经济收入,靠女人吃饭!这种日子也不好过社工:又有女朋友了?打算结婚吗?案主:结啥婚?在一起玩玩呗。

这东西我有三年多不碰了,你们可以随时带我尿检,绝对没问题。

社工:好的,谢谢你对我们工作的配合!今天就这样,改天再聊?案主:谢谢你们,今后有人关心了!通过与案主谈心,找到工作切入点是帮助其彻底戒断毒瘾、改善经济困难。

(二)主观资料的采集简评案主:(综合民警、居委会干部及禁毒社工观点)1、案主长方脸,身高180,比较结实。

任务中心模式下社会工作介入大学应届毕业生个案分析

任务中心模式下社会工作介入大学应届毕业生个案分析

任务中心模式下社会工作介入大学应届毕业生个案分析车怡萍【摘要】大学应届毕业生需要面临诸多问题,本文运用任务中心模式的方法,以一名大学应届毕业生为个案,充分发掘案主的优势,最终帮助案主走出困境。

关键词:应届毕业生,任务中心模式,个案社会工作【关键词】任务中心模式;社会工作;大学应届毕业一、绪论大学生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必然会带来心理和生活上的剧烈变动。

而作为应届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情感冲突以及角色转化等问题,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调节和控制,容易引起心理障碍,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任务中心模式的概念和界定为了解决社会工作服务中效率低下的问题,学者们开始研究如何提升服务效率。

1972年雷德和爱泼斯坦合著的《任务中心个案工作》中第一次提出了关于任务中心的概念。

任务中心模式的基本假设是:“(1)强调案主自身的能动性,相信案主具有解决问题的能为与潜能;(2)目标是案主的问题而非案主自身,根据问题所设立的任务是具体的、有限的;(3)人的生活与成长是一个不断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过程,当无法解决问题时就会产生问题。

”问题的界定:任务中心模式对问题的有明确的界定。

问题必须案主认识到并承认的,案主认为自己需要解决并且有能力解决的才能作为问题。

案主的界定:任务中心模式注重服务对象的自我能力。

如果案主处在失智、缺乏自我决定能力的情况下,则不符合该模式。

任务的界定:任务需要充分考虑案主的需求、能力等方面因素。

三、大学应届毕业生案例分析(一)案主背景资料张某,男,24岁,为西安某一本院校的大四学生。

张某的父亲在张某大二的时候突发疾病去世,家里只剩下母亲和正在上高中的妹妹,经济来源靠母亲打工来维持。

随着学校秋季招聘的进行,张某投递了许多简历,但都没有找到想要的“好工作”,因此张某准备考研,但得到了母亲的反对。

张某的舍友有的找到了大企业的工作,有的准备考研,只有张某还没有着落,张某内心很焦急。

由于复读过两年,其女朋友目前已经毕业,收入稳定,但是近来两人矛盾增多,经常吵架。

危机介入模式个案案例脚本式记录

危机介入模式个案案例脚本式记录
工:那你觉得自己精神好体现在哪方面了呢?
开放式提问
案:上一次以后,我知道有人关心我,将和我一起解决困难。我突然觉得自己有信心了,我自己做起什么事来也有精神了,更重要的是我最近一段时间都没在沾染毒品,有一次我毒瘾发作,我强忍着在地上打滚也没去碰那玩意,我忽然觉得自己还是可以抵制它的。
工:那太好了。我想只要你毒瘾戒除,那你以后的生活一定会好起来的!
妻:那。。。你先回去吧,让一个人静下来考虑一下,等我想好了我给你答复好吧。
社:那好吧!我给你我的联系方式,你想好了可以随时给我打电话。
妻:好的。
三天之后。李丽跟社工打电话,说她想好了,回家看看。于是社工就陪李丽一起回了家。
社:你好,殷先生,我们已经将你的妻子劝回来了,希望在你妻子的支持下,你能尽快戒毒。
案:真是太感谢你们了,我一定不会让你们失望。但我还有一件事想让你们帮助。
工:你尽管说,我们如果能帮到你一定会帮的。
案:当初我跟妻子感情一直很好!她也只是气我吸毒不改,留下儿子离家出走的。她这两年也回过几次家看望儿子。我想她对我还是有感情的,而且我们尚未离婚。我想你们帮助劝我妻子回家,这样我也好安心戒毒,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工:这个忙我们会帮。但不知道你的妻子叫什么名字,现在住在哪啊?
案:她叫李丽,现在住在东郊的一个出租房里,我曾经去找过她。当她知道我毒瘾还没戒,不跟我回来。
社:那好,我一定会尽力劝你妻子回来,你也要努力,振作起来。尽早戒除毒瘾,回归正常生活。今天时间也差不多了,我也该离开了。
离开时,案主递给社工一张纸,上面有他妻子的住址以及基本信息。社工根据这些找到了他妻子。
工:您好!请问你是李丽女士吗?
妻:是的,你是谁啊?找我有什么事吗?
社:我是戒毒社工,是你的先生让我们来的。他想让我们帮他劝你回家。

任务中心技巧及案例

任务中心技巧及案例

工作计划
总目标:先帮助案主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树立生活目标, 总目标:先帮助案主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树立生活目标, 逐步改善父子关系。 逐步改善父子关系。 建立专业关系,了解案主基本生活状况, ① 建立专业关系,了解案主基本生活状况,协助案主与其 文本内容 父亲取得联系沟通,先解决案主的基本生活问题。 父亲取得联系沟通,先解决案主的基本生活问题。 帮助案主树立生活目标,先协助案主补办初中毕业证书。 ② 帮助案主树立生活目标,先协助案主补办初中毕业证书。 鼓励案主参加技能培训,报名参加计算机技能培训。 ③ 鼓励案主参加技能培训,报名参加计算机技能培训。 与案主父亲面谈,赞扬案主良好的改变, ④ 与案主父亲面谈,赞扬案主良好的改变,希望他们改善 父子关系。 父子关系。
案例阐述与分析
背景资料: 背景资料:
学校老师:在学校读书的时候, 学校老师: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他就是全校出了名的捣蛋 有一次还和同学把学校的灭火器砸坏了, 鬼。有一次还和同学把学校的灭火器砸坏了,这就是我们 为什么不给他发毕业证书的原因, 为什么不给他发毕业证书的原因,校方希望他能主动承认 错误并照价赔偿。 错误并照价赔偿。 社区居委会干部:印象中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社区居委会干部:印象中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落到今天 的这个地步我们认为主要是父母离异, 的这个地步我们认为主要是父母离异,还有就是以前他父 亲对于他犯的一些错误碍于面子多加庇护, 亲对于他犯的一些错误碍于面子多加庇护,总是替儿子善 现在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后,现在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方法与技巧
01 介入过程与方法
02
沟通技巧
03
案例阐述与分析
介入的具体步骤——确定目标问题 介入的具体步骤——确定目标问题 ——
确定目标问题

范文-老年个案工作案例分析报告

范文-老年个案工作案例分析报告

2014届学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养老机构个案工作案例分析报告系别: 社会福利系专业: 老年服务与管理班级: 2011级老年×班学生姓名: ×××学号: ×××****: ***日期: 2013年6月1日摘要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是一种助人自助的专业活动。

它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方法,促使个人、群体和社区之间的关系达到满意的状态。

其中,个案工作是是以个人或个别家庭为服务对象,让其更好发挥社会功能。

本文通过对个案工作模式和技巧的梳理,从接案、预估、计划、介入、结案和评估六个方面对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个案工作具体进程进行了分析。

本案例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和服务,以帮助个人或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潜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关键词:社会工作;个案工作;老年人;养老机构目录一前言 (1)二个案服务的理论 (1)(一)个案工作模式 (1)(二)个案工作技巧 (2)三个案工作的具体进程 (2)(一)接案 (2)(二)预估 (3)(三)计划 (3)(四)介入 (3)(五)结案 (5)(六)评估 (5)四工作感想 (6)(一)工作总结 (6)(二)工作感悟 (6)参考文献 (7)一前言老年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爱老年人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学校,我们学了老年社会工作这门课程,王思斌教授认为“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

”目前本人正在养老机构顶岗实习,我想运用社会工作中的个案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协助在养老机构生活有困难的老年人改善环境,增进生活适应能力;协调其社会关系,建立良性互动网络;调适自我功能,促进人格发展;以健康、成熟的心态,来认识及面对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善用社会资源和机会,来解决问题,以提升老年人的自信心和生活质量,使他们心情愉悦的安度晚年。

社会工作低保家庭自我提升服务案例

社会工作低保家庭自我提升服务案例

社会⼯作低保家庭⾃我提升服务案例社会⼯作低保家庭⾃我提升服务案例 在社会资源的运⽤上,社⼯做的是要扩⼤特殊家庭运⽤社会资源的⼴度,从认识社会资源、掌握社会资源以及运⽤社会资源等⽅式协助特殊家庭解决问题。

则⼩编为⼤家带来了关于社会⼯作低保家庭⾃我提升服务案例,欢迎⼤家阅读浏览。

⼀、背景介绍 霞姐(化名),39岁,智⼒三级⼈⼠,霞姐的丈夫47岁,为肢体残疾⼈员,患有⾼⾎压,每天需要定期吃药;两夫妻育有⼀⼥⼉(以下简称阿欣),为健全⼈⼠,现在12岁,就读⼩学六年级,霞姐家庭为低保家庭,多年来⼀直依靠低保补贴⽣活。

社⼯在探访低保家庭时与霞姐有了初步的接触,在社⼯的邀请下,霞姐以及阿欣也多次参加社⼯开展的亲⼦活动。

有⼀次,霞姐的丈夫因中风须住院(住进重症监护病房)治疗,霞姐向社⼯讲述,⾃⼰感觉到很⼤的压⼒。

在经济上,由于丈夫住院的费⽤很⾼,在医院还要请看护照顾丈夫的⽇常,看护的费⽤是否可以报销,也是⼀个问题;在⽣活上,霞姐除了每天要去医院看望丈夫外,还要在家照顾⼥⼉的起居⽣活;在⼥⼉的学业与教育上,学校的⽼师打电话向霞姐反映,阿欣经常没有完成作业,成绩也较以前有所下滑,霞姐表⽰⾃⼰每天也有问⼥⼉是否完成了作业,⼥⼉每次都会回答已经完成了,平常⼥⼉在家除了看电视与吃饭的时间外,都会呆在房间⾥,霞姐表⽰不懂得与阿欣沟通。

现在多种事情的压迫使得霞姐觉得压⼒很⼤,寻求社⼯的帮助。

⼆、预估分析 理论的运⽤: 社会⽀持理论重视⼈对社会的适应性问题,强调⼈在社会环境中的感受,重视个⼈对周围环境中的资源的利⽤。

并且社会⽀持理论认为社会⽀持的课题是社会弱者,包括残疾⼈等。

在本案中,社⼯协助霞姐掌握社会⽀持资源渠道,包括街道、居委、残联和社⼯等,解决⽬前出现的不协调的问题,提升霞姐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和解决问题的能⼒。

任务中⼼模式把服务介⼊的焦点集中在为服务对象提供简要有效的服务上,希望帮助服务对象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所选定的明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任务中心介入模式
案例分析①
(一)个案背景
案主阿志,是一个22岁的弱智青年。

阿志妈妈因为想给阿志申请伤残津贴而向机构求助。

阿志妈妈表示希望儿子能找到一份工作,如果在社会上不行,也想进伤残人士的庇护工厂。

为了帮助阿志妈妈找出目标问题,工作者进行了一番了解。

阿志有父亲、母亲、一兄和二姐。

父亲因脑血管破裂而变得痴呆,赋闲在家;母亲是家庭主妇,虽然对阿志很关心,但无暇、也不知怎样帮助他。

一个姐姐已出嫁,一兄一姐在家,虽然他们也关心阿志,但认为他是呆子,无法教他什么知识。

阿志的智商约60,曾在一所弱智儿童中心上学,后辍学进入工厂工作。

他有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也很好,但因为不懂看钟,没有时间观念,经常迟到早退,被几家工厂辞退。

在能力方面,阿志懂得自理,也能够帮助料理家务,例如拖地、洗衣、洗碗等;此外,他认识钱,会买东西,说话虽不流畅,但也能表达自己,有分辨大小及颜色的能力,手、眼的配合也正常。

工作者在了解阿志的生活处境后,与阿志妈妈都同意他们面对的问题有二:(1)为阿志申请伤残津贴;(2)阿志的工作问题。

由于第一个问题,工作者的职责只是办理转介,故不属于正式介入;而第二个问题是阿志履行角色上的困难,需要正式的介入。

由于问题的案主是阿志,所以必须先征得阿志的同意。

阿志虽是一个介乎轻度与中度弱智的人士,但工作者仍承认他有自主自决的能力,否则是不能以任务中心介入模式去帮助他的。

当然在工作过程中,工作者需要给予较多的辅助。

(二)介入过程
工作者第一次见阿志,阿志十分害羞,躲到床上不肯与工作者交谈。

第二次家访时,工作者劝说阿志与他妈妈一起到附近的公园里玩。

工作者一边与阿志游玩,一边与他谈他的日常生活。

阿志表示希望出去工作,而不愿呆在家中。

这样工作者与阿志在界定问题上达成协议,决定处理阿志做工的问题。

首先工作者把服务计划告诉阿志。

由于阿志没有日期的观念,但能数简单的数目字,工作者就即时做了六张卡片,每张写上一个数目字,由一至六,向阿志解释他会每星期见阿志一次,共六次,与他谈
①案例改写自《个案社会工作理论及案例》原作者黄陈碧苑
做工的问题,提议阿志每一次见面时都抽出一张卡片,希望到全部抽出时,阿志能解决他想做工的问题。

对此,阿志不仅明白,而且高兴地答应了。

界定了目标问题后,工作者与阿志订定任务,但由于阿志智力的限制,只能与其家属商量,他们一致认为阿志做工的最大障碍是不会看钟,以致没有时间观念。

工作者在探讨和分析过阿志的能力后,决定把教阿志学会看钟作为任务。

开始时阿志有点犹豫,但在工作者的鼓励下终于决定要学了。

得到了阿志对此任务的承诺,工作者确定了学习看钟的几个步骤:
(1)学懂一至十二的数目字。

(2)分辨长短,进而分辨长针、短针。

(3)根据长针、短针的位置,认识一至十二时。

第二次见面时,阿志十分忸怩,工作者安慰他,表示要学的是一些非常简单的东西,并以做工的目标作为鼓励,而他妈妈则以这是第二次见面,只剩下四次见面时间来催促他。

阿志终于开始愿意学习看钟。

工作者先教阿志认数目字。

工作者先画了一个苹果,分为四格,每格分别填上一、二、三、四的数目字,然后又画一个空白的苹果,也分成四格,让阿志填上数目字。

他做对后,工作者又画了雪糕、鱼和货车等等让他填数字,经过多次练习后,阿志渐渐能够从一填到十二。

每次填对后工作者都翘起姆指、拍拍他的肩膀或与他握手来称赞他,而阿志得到赞赏后很高兴,嚷着要再做。

这样阿志掌握了一至十二的数目字。

然后,工作者便画了一个圆圈,教他跟着时钟的位置,填上一至十二,数次后,阿志也学会了。

工作者于是留几张空白的画有圆圈的纸,作为家庭作业,让阿志每天都依时钟上一至十二的位置,填在圆圈上。

阿志很高兴地接受了。

第三次见面时,阿志一见到工作者,就拿出那张写着三的卡片出来,工作者提醒阿志他会再来三次教他看钟,然后便可以介绍他去做工了。

阿志由于上次成功的经验,对自己的任务越来越投入了。

工作者检查了阿志所填的时钟,给予他赞赏并奖给他一支颜色笔。

接着,工作者依计划教阿志分辨长短。

通过比较实物,如长尺短尺,然后再在时钟上填上长短针让他分辨。

阿志有分辨长短的能力,但这一过程不仅巩固了阿志的知识,而且对阿志也是一个鼓励。

然后,工作者提议阿志自己造一个钟,阿志听见后十分高兴,做了一个钟并用卡片造了活动的长、短针。

工作者告诉他以后就用这个自己造的钟来学看钟,阿志万分雀跃,表示他很想学,这个小小的手工加强了阿志对履行任务的投入。

工作者请阿志妈妈每天要阿志读墙上真的钟的数目,不能只顺着次序读。

第四次见面时,阿志也表现得很高兴,立刻拿出他造的钟来,要工作者教他再造一个,工作者拒绝了,并向他解释现在他要学看钟,不能浪费时间,利用原来的钟就可以了,阿志也接受了工作者的解释。

工作者检查阿志的功课,发现经过一周的练习,阿志已经能分辨一至十二的每一个数目字了。

然后,工作者利用阿志自己造的钟教阿志看时间。

首先要阿志将长针固定在十二字上,然后将短针随意拨到一个数目字,工作者读出时间,让阿志跟着读。

数次后,由工作者拨短针,阿志读时间,直至全部读对为止。

然后又由工作者随意讲一个钟点,要阿志拨短针,阿志都能做到。

这次的家庭作业是让阿志每天数次看钟读时间。

第五次见面时,工作者原打算与阿志重温他所学的,然后开始教他看分钟,但一见面,阿志就告诉工作者他要去做工了。

原来他找到了一个工厂活,明天就要上班。

工作者请阿志拿出他的钟来,教阿志认识八点半,他上班的时间;七点半,他起床的时间;以及六点,他下班的时间。

阿志很快学会了。

由于阿志每天都要上班,没有时间再见到工作者,而阿志的姐姐表示她可以教阿志学分针。

至于转介到劳工署的事,阿志妈妈认为可以暂时搁下,看看阿志对目前工作的适应再作打算,阿志也表示他很想做那份包装的工作。

(三)个案分析
这个案例中,由于案主是弱智人士,辅导目标不能订得太高,处理的问题不宜太广泛;最好尽快让他见到介入的效果,以配合他要即时取得满足的心态。

这种种要求,似乎很适合任务中心介入模式的特点。

但任务中心介入模式假设案主的智力是正常的。

由于阿志的智力限制,工作者在介入时较为主动,提供较多指引,也不时需要阿志妈妈的帮助,以提供资料及辅助阿志履行任务。

任务中心介入模式,订定有限度的辅导目标,提供有限度而切实的辅助,确能得到阿志对问题的承担,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阿志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