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课时搭积木(二)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2搭积木|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2 搭积木|北师大版一、课题名称一年级上册数学第7.2节:搭积木(北师大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搭积木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学习搭积木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活动教学法: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数学知识。
3. 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五、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积木若干。
2. 学具:学生人手一份长方体和正方体积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各种形状的积木,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积木能搭成什么样的形状吗?2. 新课导入(1)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积木,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2)提问:你们能用手中的积木搭出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吗?3. 搭积木活动(1)分组进行搭积木活动,每组选取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
(2)学生动手操作,尝试搭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3)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 互动交流(1)展示学生搭出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
(2)提问:你们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区别?(2)提问:你们还能用这些积木搭出其他的形状吗?(3)学生尝试搭出新的形状,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七、教材分析本节课通过搭积木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互动交流讨论环节:1. 提问:你们觉得搭积木有什么好处?提问问答步骤和话术:1. 提问:你们能用手中的积木搭出一个长方体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问:你们在搭积木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3.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搭积木》公开课教学设计【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搭积木》教学设计搭积木这节课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学习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这是今后学习更复杂计算的重要基础,是全册教材的重点之一。
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由于学生已经具有了一些运算的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事情出发,以淡定生喜欢的游戏为主,体验探索出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1. 借助熟悉的物体,使学生正确用数表示20以内这些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根据11至20个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善于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是重点。
【教学难点】动手操作,列出不同的算示是难点。
相应课件、教具一、创设情境你们玩过搭积木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搭积木》。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玩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积木增减游戏。
”1.老师说说游戏规则:两人20块积木(同桌互相合作),每次谁来先玩,有石头剪刀布来定输赢。
赢的同学先来玩,输的同学做小老师,看看对方说对了吗。
每个同学一边玩,一边说:“先摆几块,再放几块(或拿走几块),现在有几块?”摆放积木一定要平放在桌子上。
2.学生动手搭一搭。
二、探索新知1.摆一摆(5分钟)用19块积木动手摆一摆。
(1)提出:你在玩积木时发现什么数学问题?(2)学生汇报。
(3)师边演示边小结:在原来的积木上再放2块,看比原来的怎样?(生:多)如果老师拿走的话,比原来的呢?(生:少)2.写一写,说一说(1)我们来看看笑笑在做什么?①说说图的意思?----先摆13块,再放2块②问:现有有多少块?③你能列出算式吗?(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积木摆一摆),在书本P74上写一写。
④学生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13+2=?(板书)⑤请一个学生在计算器摆一摆这里的积木。
----先在个位摆上3个珠子,在十位上摆1个珠子。
(师分别用黄色粉笔在个位上描一描,十位用白色)⑥可是笑笑再放多2块积木,那么这个2又在哪个位上?——个位。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7.2《搭积木》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7.2《搭积木》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搭积木》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2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和理解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搭积木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长度单位的概念,感受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于具体的、直观的事物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同时,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单位的基础知识,对于搭积木的活动也充满了兴趣。
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可能会对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产生困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搭积木的活动,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动手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和理解长度单位,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积木道具:准备不同长度的小积木,作为教学道具。
2.长度单位卡片:准备厘米和米两种长度单位的卡片。
3.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用积木搭建的物品,如城堡、小车等,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搭积木。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度单位的概念,并通过PPT展示厘米和米两种长度单位,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发一定数量的小积木,让学生用积木进行实际操作,体验长度单位的概念。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搭积木》(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 北师大版
《搭积木》(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识别和命名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并能够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特点。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立体图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4.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识别和命名。
2.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特点和区分。
3.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识别和命名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并能说出它们的特点。
2. 教学难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
2. 学具:学生自备的积木、纸张、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让学生自己发现它们的特点。
3.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每组用积木搭建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和一个圆柱,并讨论它们的特点和区分。
4. 巩固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回顾和梳理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长方体:长、宽、高、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 正方体:长、宽、高相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3. 圆柱:底面、侧面、高、2个底面、侧面是曲面。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用积木搭建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和一个圆柱,并描述它们的特点和区分。
2. 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并记录下来。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
新一年级数学上《搭积木》教案及板书设计
新一年级数学上《搭积木》教案及板书设计新一年级数学上《搭积木》教案及板书设计「篇一」【活动要求】1.通过玩大积木,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走、跑、跳等基本动作。
2.培养幼儿遵守集体规则的良好品质。
3.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品质。
4.发展幼儿平衡协调能力。
5.让幼儿尝试着进行自己没有玩过的方法来搭积木。
【活动准备】每人两块大积木(形状各一)、音乐磁带、录音机、花若干盆放于场地一边,小红旗2面、水桶8个、盛满水的大盆4个。
【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幼儿边听音乐边分散玩积木。
师:我们每人都有两块大积木,大积木有许多种玩法,看哪个小朋友玩的方法最多、最安全。
(幼儿尝试练习)二、基本部分1.集中演示。
师:哪位小朋友来介绍一下,你有几种玩法?你是怎么玩的?(单脚站立在积木上,间隔跳,几个小朋友合作将积木拼起来走、跳等)2.再次分散练习。
师:请小朋友试一试你没有玩过的方法。
3.传送大积木。
幼儿把大积木放在场地中间,并排成“十”字形四路纵队。
听老师口令“开始”,排头幼儿将大积木传给身后的幼儿,一个传一个,看哪个小组传得快。
4.游戏“给花浇水”。
场地布置:OOOOO|小|小OOOOO||OOOOO|河|花OOOOO||师:(1)前面有一条河,小朋友想想我们怎样才能过河?(幼:用大积木搭座桥)(2)请四组幼儿搭四座小桥,比一比哪一组的桥搭得好。
(幼:积木间隔着摆放)(3)请小朋友试着过小桥。
(幼儿尝试练习)(4)小朋友过桥的时候身体向前不要摇晃,脚踩稳在积木上走,也可以手臂伸向两侧保持身体平衡。
(5)交待玩法:今天我们要给河对岸的小花浇水,第一个幼儿用空桶在盆里舀水,然后一手拎一个桶过小桥,跑到花面前给花浇水,再拎空桶回来,把桶传给第二个幼儿,再以此类推。
(游戏玩2次,给获胜方一面小红旗)三、结束部分1.小结游戏情况,表扬动作正确、拎着水桶顺利过河的幼儿。
2.放松活动:放“划船歌”的录音,幼儿把大积木当成小船,坐在“船”上边唱边表演划船动作,活动结束。
福田区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40课时《搭积木》教学设计
福田区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40课时《搭积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搭积木》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拼摆等活动,体验平移和旋转现象,感受平移和旋转在实际中的运用。
学生将学习如何用积木搭建各种物体,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观念以及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对图形和空间有一定的认知,但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对他们来说可能还有些抽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体验平移和旋转。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搭建积木的过程中。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拼摆等活动,培养空间观念和想象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搭建积木的过程中。
2.难点: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直观感受和实际操作。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操作活动法、小组合作法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平移和旋转,培养空间观念和想象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积木、平面图、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积木、练习册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呈现一些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如电梯上下运动、旋转门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现象,并提出问题:“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明确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并给出具体的例子。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例子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用积木搭建各种物体,体验平移和旋转。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能够直观地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搭建中。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纸上进行平移和旋转的绘制,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观察他们的操作,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搭积木》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搭积木》教案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搭积木》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搭积木的游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等符号的含义,能正确运用这些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正确使用“>”、“<”和“=”表示两个数的大小。
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积木、教学PPT。
学生:一套积木。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积木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搭积木,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数学知识。
2、探索实践(1)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搭积木。
可以是搭建一座房子、一个城堡等。
(2)在搭积木的过程中,注意观察、比较不同积木的大小、多少,思考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3)小组讨论,尝试用“>”、“<”和“=”等符号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4)小组汇报,分享各自的方法和发现。
3、交流反馈(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如何正确使用“>”、“<”和“=”等符号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2)出示教学PPT,通过不同例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请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比较大小、填空等练习题。
4、拓展延伸(1)出示一些有趣的积木图片或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
(2)请学生回家后,自己设计一个有趣的积木造型,下节课带到学校与同学们分享。
五、教学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和“=”等符号的含义,能正确运用这些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通过搭积木的游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也学会了团结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搭积木》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搭积木》教学设计(精选15篇)《搭积木》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一班级上册加减法(二)70、71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本课时的内容主要是20以内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在之前同学已学过10以内的加减法,再加上上一课时刚刚对11—20各数的熟悉,同学已建立了十个一捆的观念,进而也建立了11—20各数的表象,同时借助计数器表示数初步建立了数位的概念,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也为理解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算法扫除了障碍。
切实理解本节所学内容将为后面的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实际意义。
2.理解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算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3.能运用所学的学问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学具教具预备:小木棒计数器教学过程:一、导入。
师:听闻我们一(1)班的同学特殊聪慧,老师想考考大家,我有一些小木棒,(投影仪出示一捆和3根小木棒)谁能很快说出它有多少根吗?(指名说)你是怎么知道的能给大家说说吗?你也摆个13。
师:你能把这个数写出来吗?对比摆的小木棒说说13中的1和3分别指的是什么?师:下面跟着老师做再摆2根,(出示2根)现在是多少根?你是怎么想的?(让同学说一说)你能用一个算式把它记录下来吗?(同学同桌沟通,记录,并指名板演)当同学写出算式后,让同学指着算式把计算的方法再说一下。
老师关心并板书:13+2=15在计数器上先拨13,再拨2,进一步体会13+2的方法及算理。
二、自主摆小棒:师:请用最快的速度摆出16,然后拿走2根,看看还有多少根?(同学动手摆)请把刚才摆的用一个算式来表示。
(老师指名一人摆,一人写算式)让同学指着算式把计算的方法再说一下。
老师关心并板书:16-2=14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三、 1、摆一摆或拨一拨完成70页的“试一试”。
2、出示70页下面的图:你们玩过碰碰车吗,先看第一副图中四辆车身上的数字是多少?他们相互碰撞,谁和谁相碰作加法。
《搭积木》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搭积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搭积木等活动,进一步体会简单的加减法的实际意义。
2.探索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学习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算一算10+3=10+5=2+10=10+6=10+10=7+10=10+9=0+10=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为接下来的学习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奠定基础。
二、探究新知1.一共有多少块积木?师:你们看,笑笑正在搭积木,再放2块,一共有多少块积木?你能列出算式吗?师:可以怎样计算出结果?生1:可以摆小棒。
先摆出13根小棒,再加上2根,一共是15根,所以13+2=15。
生2:可以拨计数器。
师:怎么拨呢?生2:先拨出13,就是十位上拨1个珠子,个位上拨3个珠子。
再加上2,就是在个位上加2个珠子,所以就是15。
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加2是在个位上加2个珠子而不是十位?生:因为2是由2个1组成,所以在个位拨两个珠子。
师:非常棒。
师:还有其他办法吗?生3:3+2=5,13+2=15。
生4:可以在积木上继续摆上2块之后数一数。
……设计意图:结合搭积木活动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实际意义,并探索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下面的做法你能看懂吗?师:得数是几?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体会加法递增的特征和数的顺序。
2.还剩多少块积木?师:观察图片,如果拿走2块,还剩多少块积木?你能列出算式吗?师:想一想,可以怎么样算出结果?生1:先拨出18,就是十位上拨1个珠子,个位上拨8个珠子。
再减去2,就是在个位上减去2个珠子,所以就是16。
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减2是在个位上减去2个珠子而不是十位?生:因为2是由2个1组成,所以在个位拨去两个珠子。
师:还有其他办法吗?生2:可以在18块积木的8块中拿走2块,还剩6块,再加上之前的10块,就剩下16块了。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搭积木》教案(通用6篇)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搭积木》教案(通用6篇)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搭积木》篇1教学目标1.借助熟悉的物体,使学生正确用数表示20以内这些物体的个数.2.使学生根据11至20个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减法的计算方法.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善于思考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教学难点动手操作,列出不同的算示.教具准备实物投影,小捧等.教学过程一、活动一:观察思考解决问题.(一)搭积木(出示图片:说一说1)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搭积木的游戏吗?2.明明和丁丁搭好了两摞积木在列算式时遇到了困难,你们能帮帮他们吗?3.根据图意谁能列出相应的算式?教师板书:10+5=15 16-2=144.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说一说你的想法.(1)明明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三块,明明又放上了两块一共是十五块,所以就是10+5=15.(2)丁丁也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十八块,拿走了两块是十四块,所以就是16-2=14.(二)小结我们通过观察画面,动脑思考帮助明明和丁丁解决了他们搭积木情况,列出了算式而且找到了搭积木的块数.你们真聪明.二、活动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一)动手操作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示一个十(画图、用学具盒里的东西或其它物体都可以).2.请你任意添加一个图或其它物体的个数,组成一个算式,看谁组的多.3.小组内交流,说一说图意和算式是怎样组成的(出示图片:小棒、三角形).10+1=11 11-1=10 11-10=110+6=16 16-6=10 16-10=610+7=17 17-7=10 17-10=74.任意举出一列说一说计算的方法一个十添加一个一是十一,十一是由一个十和一个一组成的,所以算式是10+1=11,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一根还剩下十根所以算式是11-1=10,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十根还剩下一根,所以算式是11-10=1.(二)教师小结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列出这么多的加减法算式,这充分体现了你们善于动脑思考的结果.三、活动三:整理归类.(一)找规律1.根据我们列出的算式进行整理,你们能找到这些算式计算的规律吗?2.小组合作交流.3.指名列出算式,集体反馈.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二)教师小结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挥集体的智慧,同时找到了这些算式计算的规律及方法,你们真了不起,希望你们继续发扬这种探索精神.四、活动四:结合实际巩固练习(一)出示图片:说一说4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会得到什么结果?2.根据相碰的情况列出加法算式.(二)出示图片:说一说5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会得到什么结果?2.根据相碰的情况列出减法算式.(三)教师小结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高兴吗?我和你们一样高兴,因为,我们在玩中也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可见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教案点评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含义,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2 搭积木》教学设计 (2)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2 搭积木》教学设计 (2)一. 教材分析《7.2 搭积木》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搭积木的活动,感知和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际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探究,从而达到对平面图形特征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数学,对于平面图形的特征可能还比较陌生。
但是他们对图片和实物有较强的兴趣,通过图片和实物操作,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一年级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强,可以通过动手搭积木的活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的特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搭积木的活动,感知和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活动中能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搭积木的活动,感知和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
2.难点: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情境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积木、平面图形卡片、多媒体课件等。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套积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平面图形,如电视、书本、桌面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平面图形的特征。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7.2 搭积木》。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搭积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图片中平面图形的特征。
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用积木搭出一个平面图形。
新北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4课时 搭积木(二)
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第4课时搭积木(二)【教学内容】搭积木(二)【教学目标】1、借助熟悉的物体,使学生正确用数表示20以内这些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根据11至20个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善于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难点:动手操作,列出不同的算式。
【教学方法】实物演示法、操作法。
【课前准备】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一、整理归类(一)找规律1.根据我们列出的算式进行整理,你们能找到这些算式计算的规律吗?2.小组合作交流。
3.指名列出算式,集体反馈。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二)教师小结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挥集体的智慧,同时找到了这些算式计算的规律及方法,你们真了不起,希望你们继续发扬这种探索精神。
二、结合实际巩固练习(一)出示图片:说一说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会得到什么结果?2.根据相碰的情况列出加法算式。
(二)出示图片:练一练5说一说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会得到什么结果?2.根据相碰的情况列出减法算式。
三、教师小结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高兴吗?我和你们一样高兴,因为我们在玩中也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可见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板书设计】搭积木(二)2+3=5 2+6=8 2+4=612+3=15 12+6=18 12+4=16【教学反思】体现生活数学化。
通过让学生找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养成注意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2 搭积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2 搭积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7.2 搭积木》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和理解长度单位,培养学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比较的能力。
教材通过让学生搭积木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数学,对长度单位的概念可能会比较抽象,难以理解。
但他们对实物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动手操作,可以提高他们对长度单位的感知和理解。
另外,学生已经掌握了数数和简单的加减法,这为学习长度单位奠定了基础。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认识长度单位,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比较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认识长度单位,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比较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物操作法”、“分组合作法”和“启发引导法”进行教学。
六. 教学准备1.积木、尺子、记录表格等教学用品。
2.分组合作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积木,引导学生关注长度,激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度单位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长度单位的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积木搭建活动,用尺子量一量积木的长度,并记录在表格中。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几组学生展示他们的测量结果,让学生进行长度比较,巩固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长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思考和解答。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巩固长度单位的概念。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有关长度单位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以上教学设计供您参考,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2 搭积木 |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2 搭积木 | 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搭积木的活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基础的几何图形(如立方体、圆柱、三角锥等)及其特征,能够识别和命名这些图形。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他们面对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内容1. 几何图形的认识:立方体、圆柱、三角锥等基本的几何图形。
2. 图形的识别与命名: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识别和命名所学的基本几何图形。
3. 图形的特征:学习并理解各个几何图形的特征,如立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圆形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通过搭积木的活动,直观地理解并掌握基础的几何图形及其特征。
2. 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他们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各种几何图形的模型或图片,用于课堂上展示和讲解。
2. 学具:每组学生一套积木,用于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的问答或小游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几何图形知识,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知识学习:利用教具,向学生展示并讲解新的几何图形及其特征。
然后让学生通过搭积木的活动,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3.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搭积木的活动,每组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的要求,用积木搭建出指定的几何图形。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经验和收获,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1. 搭积木2. 内容:列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如几何图形的名称、特征等。
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让学生在家用积木搭建出本节课学到的几何图形,并让家长签字确认。
2. 思考题:出一道或几道思考题,让学生在下节课上课前提交。
《搭积木》(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搭积木》(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特征。
2.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1.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特征。
2.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识别。
3.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特征,并能正确识别。
2.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
2. 学具:积木、纸张、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形状,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特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理解并掌握它们的形状特点。
3. 活动一:分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形状特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4. 活动二:让学生利用积木、纸张等材料,自己动手搭建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
5. 小结:总结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特征,让学生复述并加以巩固。
六、板书设计1. 长方体:长、宽、高、六个面、八个顶点、十二条棱。
2. 正方体:长、宽、高相等,六个面、八个顶点、十二条棱。
3. 圆柱:底面、侧面、高、两个底面圆心、侧面展开成长方形。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用积木搭建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模型,并介绍给同学。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认识程度如何,是否能够正确识别。
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3. 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应用。
4.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如何,是否能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搭积木》教案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课题 2 搭积木教学内容:教材第 70—— 71 页。
教学目标: 1、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学习20 以内的不进位加和不退位减。
(重点)2、熟练计算 20 以内的不进位加和不退位减法。
(难点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具准备: 18 块积木。
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添补1、先后摆出1个十块积木和3个一块积1、观察后回答:共13木。
提问:谁来说说老师摆了多少块积块积木。
自木?你是怎样知道的?2、再放2块积木在3块积木上。
提问:2、提问:一共有几块你能根据老师的动作提出一个数学问题积木。
主吗 ?3、引导学生完整地叙述题意,并提出要1、完整地叙述题求:你能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吗?请和同桌意,独立列式并学说说你的想法。
交流。
4、引导交流算式,并提问:得多少?怎2、回答:十位 1 不样算?变,个位 3加 2习得 5,合起来是15。
5、听回答板书算式:13+2=15。
引导齐读3、齐读板书。
板书。
6、摆出1个十块积木和8个一块积木。
6、观察并回答:共18提问:老师摆了几块积木?块积木。
7、拿走2块。
提问:根据老师的动作你7、观察后提问:还剩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几块积木?8、提出要求:请独立列式,并尝试解决。
8、独立列式,并尝试互解决。
9、组织交流汇报算式。
9、集体交流、汇报算式及算理: 18- 2=16。
动十位 1 不变,用个位 8减 2 等于 6,合起来是16。
学10、引导学生看书第70页。
提出要求:10、独立完成“试一请独立完成“试一试”中的计算,并和同试”中的计算,并和桌交流算法。
同桌交流算法。
习11、组织交流、汇报,并提问:这两道题11、交流、汇报算法和刚才做的两题有什么异同?及结果。
观察并回答。
12、小结:20以内的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12、听小结,进一步是“把个位相加,十位不变” ;不退位减理解 20 以内的不进的计算方法是“把个位相减,十位不变”。
位加和不退位减法13、创设情景,提出要求:图中四个小朋友正在开碰碰车。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搭积木》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搭积木》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搭积木》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一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习用积木进行建构,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搭建积木的方法和技巧。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他们喜欢通过操作和实践来学习新知识。
但由于年龄较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此外,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动手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这些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搭建积木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搭建积木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创新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示范法:教师演示搭建积木的方法,引导学生模仿和实践。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搭建积木,培养合作意识。
4.提问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积木、图片、课件等。
2.学具:积木、练习册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有趣的积木搭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见过哪些积木搭建的作品?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搭建积木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平铺、堆高、连接等。
同时,通过示范搭建一个简单的积木作品,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搭建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动手搭建积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搭积木》(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搭积木》(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我今天要为大家带来一堂生动有趣的数学课——《搭积木》。
这是一年级上册的数学课程,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的学习重点在第五章《有趣的图形》的第四节,主要内容是学习正方形和 square 形的特征和应用。
我将引导同学们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理解正方形和 square 形的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正方形和 square 形的特征,能够识别和描述它们,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培养观察、思考和操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正方形和 square 形的特征和应用,难点是理解它们的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正方形和 square 形的性质,我准备了一些积木,每组同学都可以动手操作,亲自搭建正方形和 square 形。
同时,我也准备了一些正方形和 square 形的卡片,用于同学们的练习和操作。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我会给同学们展示一些用积木搭建的正方形和 square 形,让同学们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然后,我会引导同学们通过操作和思考,理解正方形和 square 形的性质。
我会让同学们自己动手搭建正方形和 square 形,并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征。
在同学们掌握了正方形和 square 形的性质之后,我会带领同学们进行一些随堂练习,让同学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我会根据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进行一些拓展延伸,让同学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正方形和 square 形的性质。
六、板书设计在课堂上,我会根据同学们的学习情况,适时地进行板书,帮助同学们理解和记忆正方形和 square 形的性质。
板书的设计会力求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本节课的作业设计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巩固正方形和square 形的性质,另一部分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加与减(二)
第三课时搭积木(一)
【教学内容】
搭积木
【教学目标】
1、借助熟悉的物体,使学生正确用数表示20以内这些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根据11至20个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善于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难点:动手操作,列出不同的算示。
【教学方法】
实物演示法、操作法。
【课前准备】
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整理归类。
(一)找规律
1.根据我们列出的算式进行整理,你们能找到这些算式计算的规律吗?
2.小组合作交流.
3.指名列出算式,集体反馈.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二)教师小结
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挥集体的智慧,同时找到了这些算式计算的规律及方法,你们真了不起,希望你们继续发扬这种探索精神.
二、结合实际巩固练习
(一)出示图片:说一说
(一)出示图片:说一说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会得到什么结果?
2.根据相碰的情况列出加法算式。
(二)出示图片:说一说5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会得到什么结果?
2.根据相碰的情况列出减法算式.
三、教师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高兴吗?我和你们一样高兴,因为,我们在玩中也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可见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板书设计】
搭积木
12+3=15 12+6=18 12+4=16
2+3=5 2+6=8 2+4=6
【教学反思】
体现生活数学化。
通过让学生找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养成注意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