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天时不如地利练习题(附答案).doc

合集下载

《天时不如地利》巩固练习题 参考答案.doc

《天时不如地利》巩固练习题  参考答案.doc

九下文言文复习:《天时不如地利》参考答案三、习题A套1.《孟子》;四书。

2.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界线限制百姓(定居而不迁走),不能靠险要的山河巩固国防,不能靠锐利坚固的兵器和盔甲在天下树立威信。

(关键词:域、以、威、兵革;注意“山溪之险”和“兵革之利”两句的翻译)3.A(错在“三里”、“七里”都是形容防守地域之小)B套1.《孟子》;儒。

2.(但守城的士兵们)抛弃城池逃跑了,这说明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

(关键词:委、之、是;注意补充省略的内容)3.D(中心论点应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套1.战国;亚圣。

2.没有施行仁政,无法得到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关键词:者、寡)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四、考题链接2011届一模卷A卷1.《孟子》;儒家。

2.不能靠锐利坚固的兵器和盔甲在天下树立威信。

(关键词:以、威、兵革;注意“兵革之利”的翻译)3.D2011届黄浦二模卷1.儒家2.缺少帮助达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背叛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服从他。

(关键词:之、至、畔)3.A2011届虹口二模卷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孔孟论学》(最后两则)2.(但守城的士兵们)抛弃城池逃跑了,这说明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

(关键词:委、之、是;注意补充省略的内容)3. C(错在没有总结巩固国家的诸多方法)2012届一模卷D卷1.《孟子》2. (但守城的士兵们)抛弃城池逃跑了,这说明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

(关键词:委、之、是;注意补充省略的内容)3. C(错在没有引用论证,而是举例论证)2013届金山一模卷1.(1)儒家(1分)《王顾左右而言他》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分)2.(守城的士兵)抛弃并离开了城池,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如得人心(更重要)(关键字:委、去、之、是)3.D(错在文中并未涉及“弱者”和“强者”,另外文章论述的是“治国”而非“治军”)2015届松江二模卷1.(2分)天时不如地利司马迁2.(3+3分)众人响应陈涉,诛伐暴秦(写到一点得2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甲】赤壁【乙】天时不如地利阅读答案与翻译

【甲】赤壁【乙】天时不如地利阅读答案与翻译

【甲】赤壁【乙】天时不如地利阅读答案与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甲】赤壁【乙】天时不如地利阅读答案与翻译【甲】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鲁教版八下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鲁教版八下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划线词:环而攻之而不胜()兵革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翻译下面句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回答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二:《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故患.有所不辟.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万钟于我何加.焉()乡.为身死而不受()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1)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2)《孟子》中有这样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02天时不如地利·答案

02天时不如地利·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孟子曰:“天时(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不如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地利不如人和(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包围)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这)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护城河)非不深也,兵(兵器)革(皮制甲衣)非不坚(坚固)利(锐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抛弃)而去(离开)之,是(这)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所以)曰:域(限制)民不以(凭借,用)封疆之界,固国(巩固国防)不以山溪之险,威(建立威信)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施行仁政的人)多助,失道者(不施行仁政的人)寡(少)助。

寡助之至(到达极点),亲戚(亲属)畔(通“叛”,背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服从)之。

以(凭借,用)天下之所顺(服从),攻亲戚之所畔,故(所以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孟子》,这部书也是儒家经典之一,作者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后世尊称他为亚圣。

二、内容理解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2、全篇把“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两两对比,第二段写围城不胜的例子,突出了“(天时不如地利)”;第三段用守城者拥有有利的优势却弃城而逃,突出了“(地利不如人和)”。

3、本文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在“天时”“地利”“人和”之间比较,在“得道”和“寡助”之间进行比较。

4、第三段运用了四个(排比)句,从(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四个方面加以强调守方者拥有的(地利)的优势.。

最后用三个排比句,指出“天时”“地利”都靠不住,只有“(人和)”才是关键。

7、“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实行仁政。

上下团结。

实行仁政就会获得人心,获得上下的团结。

)三、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团结。

2、环而攻之而不胜。

天时不如地利试题及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试题及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0分)1. “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出自以下哪部古典文学作品?A. 《孟子》B. 《论语》C. 《庄子》D. 《道德经》答案:A2. “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主要强调的是什么?A. 地理环境的重要性B. 个人努力的重要性C. 时机选择的重要性D.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答案:A3. “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中,“天时”指的是什么?A. 天气B. 时机C. 命运D. 时局答案:B4. 在“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中,“地利”指的是什么?A. 地理位置B. 土地资源C. 地势条件D. 地缘政治答案:C5. 以下哪项不是“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所要表达的含义?A. 地理条件比时机更为重要B. 人应该顺应自然C. 环境对成功的影响大于时机D. 个人的努力比环境更重要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的全文是:“天时不如地利,_______。

”答案:地利不如人和7. “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出自《孟子》的_______篇。

答案:公孙丑8. “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强调了_______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答案:地理条件9. 在“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中,“人和”指的是_______。

答案:人心的团结10. “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告诉我们,即使在不利的_______条件下,只要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和人心的团结,也能取得成功。

答案:时机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解释“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意味着在战争中,即使没有有利的时机,只要拥有有利的地理位置和人心的团结,也能取得胜利。

12. 举例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在商业竞争中,即使没有赶上最佳时机,只要公司选址得当,地理位置优越,并且团队合作默契,也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四、论述题(20分)13. 论述“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答案:在现代社会,“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地利不如非不深也,之利。

,亲戚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不战,战必胜矣。

郭 ( ) 兵革 ( ) 亩米粟 ( ) 域 ( ) 畔 ( )1.天时: 。

2.地利: 。

3.人和: 。

4.三里之城: 。

5.郭: 。

6.环(huán): 。

7.城非不高也: 。

8.池: 。

9.兵革: 。

10.坚利: 。

11.米粟(sù):。

12.委: 。

13.去: 。

14.故: 。

15.域: 。

16.以: 。

17.封疆之界: 。

18.固: 。

19.国: 。

20.山溪: 。

21.险: 。

22.威: 。

23.以: 。

24.兵革: 。

25.得道者: 。

26.失道者: 。

27.寡: 。

28.之至: 。

29.畔: 。

30.顺: 。

31.亲戚: 。

32.有: 。

33.胜: 。

1、城 古义: ; 今义: 。

2、池 古义: ; 今义: 。

3、委 古义: ; 今义: 。

4、国 古义: ; 今义: 。

5、亲戚 古义: ; 今义: 。

6、去 古义: ; 今义: 。

7、域 古义: ; 今义: 。

8、是 古义: ; 今义: 。

9、兵 古义: ; 今义: 。

10今义: 。

1、域 民不 以封疆之界 。

2、 固 国不 以 山溪之险。

3、威天下不 以兵革之利天时不如地利: 。

兵革非不坚利: 。

三里之城: 。

多助之至: 。

天下顺之: 。

环而攻之而不胜: 。

天时不如地利 : 。

长风破浪会有时: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

四时之景不同 : 。

地利不如人和: 。

春和景明: 。

委而去之: 。

公然抱茅入竹去: 。

环而攻之而不胜: 。

予观夫巴陵胜状: 。

日出江花胜红火: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固以怪之矣: 。

亡羊补牢: 。

国恒亡: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

城非不高也: 。

环而攻之而不胜: 。

委而去之: 。

环而攻之而不胜: 。

判断句: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比较阅读及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比较阅读及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比较阅读及答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比较阅读及答案【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敢陵上犯禁③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注释】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

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

③犯禁:触犯禁令。

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委而去之委__________________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____________③是以善为国者为__________________④必先富民富____________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②奚以知其然也?9.理解填空。

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了,【甲】文从的角度来论述,【乙】文则从的角度来论述。

参考答案:7、答案:①委:放弃②域:限制③为:治理④富:使……富裕评分:每小题1分,共4分。

8、答案:①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

②根据什么知道这个道理呢?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

意思对,语句通顺即可得分。

9、答案:以民为本施仁政富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2024·云南昭通·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译注》)[乙]秦攻赵长平,齐、燕救之。

秦计曰:齐、燕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

赵无以食,请粟①于齐,而齐不听。

周子②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③,而齐、燕之计过矣。

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④,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

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壅⑤,沃焦釜⑥。

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

义救亡赵,威却强秦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则为国计者过矣。

(选自《战国策》)[注释]①粟:粮食②周子:齐国谋臣,其名不详。

③中:得,适合。

④隐蔽:屏藩,屏障。

⑤奉漏壅:意为捧着漏瓮。

⑥沃焦釜:浇烧干的锅。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委而去之委:(2)亲戚畔之畔:(3)则且遂攻之且:(4)则明日及齐、楚矣及:2.翻译下列语句。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3.[甲][乙]两文都谈论了战争取胜之道,二者有何异同?4.由[甲][乙]两文,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答案】1.放弃同“叛”,背叛将要到,波及 2.(1)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2)这就好比牙齿有嘴唇保护一样,没有了嘴唇,牙齿就要受冻。

3.异:[甲]文主要论述“人和”的重要性,强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文则强调“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明齐国只有联合赵国抗秦才能取得胜利。

天时不如地利练习题(附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练习题(附答案)

时不如地利》练习一、填空:1、孟子,名,时期的思想家。

本文选自《》。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3、文中用“攻而不胜”和“委而去之”的例子有力的证明了“”和“”的观点。

4、孟子用“”“”“”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并强调了“”的重要性。

5、“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防御一方的“”。

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句话运用了手法论证了“得道”的重要性。

7、请写出本文中含义深刻、富有哲理、至今仍然被人们经常引用的两个语句:二、、解释加点字:1、地利..()()..不如人和2、七里之郭.()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5、委.而去.之()()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7、域.民不衣封疆之界()8、以天下之所顺.()9、攻亲戚..之所畔.()()1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1、环.而攻之()三、翻译句子: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选择题1.下列句中“之”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______A.三里之城B.夫环而攻之C.七里之郭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以下不是判断句的一句句子是_____A.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B.是天时不如地利也C.是地利不如人和也D.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A.对偶B.排比C.对比D.比喻1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A.孟子和孔子是同时代的思想家,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阅读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阅读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阅读答案
问题补充: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两组是()
A.B.C.D.E.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从学过的课文中举出一例证明本文论点。

4.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答案:解析:
1.AB;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略(只要所举例子能证明本文论点即可。

)4.凭借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提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阅读附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阅读附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③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④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⑤故曰,_________________,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___________________。

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⑦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⑧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⑨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得道者多助:_______________
 (2)委而去之:_________________
 (3)兵革非不坚利也:___________
 (4)天下顺之: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而攻之而不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句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不是论战争,而是借论战争来说明实行“王道”的必要性。

02《天时不如地利》练习及答案

02《天时不如地利》练习及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练习一、文学常识1.天时..: 2.地利..:3.人和....:..: 4.三里之城5.环.而攻之:6.夫.环而攻之:7.池.非不深也: 8.兵革..非不坚利也:9.委.而去之: 10.委而去.之去:1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1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13.封疆之界..不以山溪之险:....: 14.固国15.威.天下: 16.寡助之至..:17.亲.戚畔之: 18.亲戚.畔之:19.亲戚畔.之: 20.天下顺.之:三、语句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失道者寡助。

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内容理解1.这篇文章运用了和的论证方法,阐述了的中心论点。

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其结论是“”。

3.孟子用“”“”“”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并强调了“”的重要性。

4.文中用“攻而不胜”和“委而去之”的例子有力的证明了“”和“”的观点。

5.“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防御一方的“”。

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句话运用了手法论证了“得道”的重要性。

7.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文中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即“人和”)的句子是“。

”8.文段④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的重要性,推出了的结论。

9.孟子在文中指明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它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

10.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要巩固国家的根本方法是。

11.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分别举了和的例子,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最后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进一步阐发欲得“人和”,必先要。

全文紧紧围绕“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天时不如地利翻译]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不如地利翻译]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不如地利翻译]天时不如地利第一篇天时不如地利:《天时不如地利》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加粗词语。

(1)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____________(2)委而去之_________________(3)亲戚畔之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加粗词古今词义不同的一项是()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D.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3.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A.第一段紧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中心论点,提出了论题。

B.第二段主要论述的是天时不如地利。

C.第三段中的一组排比句,主要是列举事实来证明观点。

D.第四段更进一步论述了人和的实质。

4.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这篇文章,举出历史事例说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包围;(2)丢弃;(3)同叛,背叛2.C3.A4.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的国君,所以,(能实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试卷附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试卷附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试卷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①问曰:‘天下恶②乎定?’吾对曰:‘定于一③。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④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⑤然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⑥,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⑦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注释:①卒然:通“猝”,突然。

②恶(wū)乎:怎样,如何。

③一:统一④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⑤悖(bò)然:此处形容禾苗蓬勃生长的样子,⑥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⑦由:通“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委而去之________②亲戚畔之________③语人曰________④就之而不见所畏焉________(2)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线划开(限断2处)。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悖然兴之矣(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②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4)甲、乙两文表现了孟子怎样的政治主张?请结合两段文字内容分别做简要分析。

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愚公移山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乙】 沛公乃还军霸上.....阅读附答案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乙】 沛公乃还军霸上.....阅读附答案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乙】沛公乃还军霸上.....阅读附答案【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沛公乃还军霸上①。

十一月,沛公悉召诸县父老、豪桀②,谓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馀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③。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

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④军士。

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民。

”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资治通鉴·汉纪一》)注释:①[霸上]地名,在咸阳以西。

②[豪桀]同“豪杰”,这里指当地有名望的人。

③[案堵如故]形容秩序良好,百姓和原来一样安居乐业。

“案堵”同“安堵”,不迁动、不变更,指安居。

④[献飨]献酒食犒赏。

5.下列语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以天下之所顺”的“以”相同的一项是(只填字母)A.可以一战B.不以物喜C.无从致书以观D.以塞忠谏之路6.在古文中,“王”有不同的含义:①统治者,②称王,③以……为王。

请根据句意,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在横线上。

(只填序号)⑴先入关者王之⑵吾当王关中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⑵沛公又让不受8.【乙】文中沛公(汉高祖)进入咸阳城后,采取①措施,获得了②效果。

这很好地印证了【甲】文中孟子所强调的③。

5.A6. ⑴③⑵②7.参考答案:⑴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沪教版六年级下《天时不如地利》练习

沪教版六年级下《天时不如地利》练习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 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 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 然也。
是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 这样的。


弈秋,通国之 善弈者也。使 弈 秋 诲 二人弈,其一人 专心致志, 唯 弈秋之为听。一人 虽 听之,一 心以为 有鸿鹄 将至,思 援弓缴 而 射之,虽 与之 俱学,弗若之矣。为 是其智 弗若与?曰:非 然也。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 ——《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 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 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和孔 子合称为“孔孟”。孟子和他的弟 子合著了《孟子》,全书共有七篇, 分别是《梁惠王》《公孙丑》《滕 文公》《离娄》《万章》《告子》 《尽心》。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 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 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 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 鹄将至,思援弓缴而 射之,虽与之俱学, 弗若之矣。为是其智 弗若与?曰:非然也。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非然也。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 也。不专心致志,则 不得也。”
天时不如地利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富贵不能淫, 贫贱 , 威武地利不如人和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富贵不能淫, 贫贱 , 威武 ,此之谓大丈夫。 不以规矩, 。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富贵不能淫, 贫贱 , 威武 ,此之谓大丈夫。 不以规矩,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习题及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习题及答案

E.多助之至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5.“得道者”的意思是 ;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
6.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7.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二)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9.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 (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1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参考答案:
1.(1)兵器 (2)限制 (3)通“叛”,背叛 2.C 3.B 4.A B 5.施行仁政的人 君子 6.得道 天下顺之 7.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8.B 9.B 10.C 11.D
③足兵 兵
④民信之矣 信
1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3. [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

上海市初中重点文言诗词篇目全解:天时不如地利(含课文理解、基础演练、中考精选和全部答案)

上海市初中重点文言诗词篇目全解:天时不如地利(含课文理解、基础演练、中考精选和全部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第一部分:课文理解填空1.孟子是著名代表人物,其地位仅次于,后世常以“”并称。

《孟子》是所著,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本文强调了,提出了“”的观点,主张。

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在今天也仍然有它的积极意义。

2.全篇结构紧密。

文章把“”“”、“”“”两两对比,交织立论,提出“”(第二段)“”(第三段)的观点。

这部分内容紧紧扣住了第一段提出的论点。

第四段又紧接着前面的“”加以深述,层层深入,蝉联直下,一气呵成,无懈可击。

3.本文在论证思路结构上,是关系。

,不可颠倒。

在论证方法上,突出特点是论证和论证并用。

不仅在“天时”、“地利”、“人和”之间比较,在“”、“”之间也进行了比较。

可以说,本文的论述是在对比中完成的。

4.大量运用排比句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如,在强调守方拥有的“地利”优势时,连用四个排比句,从四个方面来加以强调,给人影响深刻。

又如,最后作者连用三个排比句指出,很好地突出了“”在战争中的地位。

正是由于大量运用排比句,文章在气势上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摄人心魄。

第二部分:基础演练一、词语解释1.必有得天时者矣得:__________1. 2.然而不胜者胜:__________3.兵革非不坚利也兵:__________4.委而去之去:__________故曰故:__________2.故君子有不战故:__________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__________6.以天下之所顺以:__________环而攻之之:__________寡助之至之:__________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之:__________亲戚畔之之:__________二、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环而攻之,必有的天使着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沪教版(天时不如地利)浏览理解优选(含答案题目)_

沪教版(天时不如地利)浏览理解优选(含答案题目)_

沪教版(天时不如地利)浏览理解优选(含答案题目)_沪教版(天时不如地利)浏览理解优选(含答案题目)沪教版(天时不如地利)浏览理解优选(含答案题目)(天时不如地利)一、检查背诵二、根据内容填空:1、孟子,名,字,时期的思想家,他是仅次于的儒家代表人物,被后人称之为“〞,他和孔子的学讲被称为“〞。

本文选自(),它的作者是。

2、本文的中心论点3、文中用“〞和“〞的例子有力的证实了“〞和“〞的观点4、孟子用“〞“〞“〞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条件和条件,并强调了“〞的重要性5、“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防御一方的“〞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句话运用了手法论证了〞的重要性7、请写出本文中含义深入、富有哲理、至今仍然被人们经常引用的两个语句:;8、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9、第二段采用论证方法,作用是详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

10、第三段运用论证方法,详细有力地论证了观点。

本语段又运用了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是双重否认排比句有肯定,加强语势的作用,极言。

沪教版(天时不如地利)浏览理解优选(含答案题目)沪教版(天时不如地利)浏览理解优选(含答案题目)11、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欲得“〞,必先“〞,突出“〞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孟子“〞思想。

12、战必胜的根本原因是〔用原文的词句回答〕1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防御一方的“〞。

14、“〞“〞“〞是决定一场战争胜利与否的条件。

其中、是客观条件,是主观条件。

而决定“〞的关键是“,〞。

〔用文中的话来回答〕15、写出文中的通假字。

通三、解释加点字: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不如地利》练习
一、填空:
1、孟子,名,时期的思想家。

本文选自《》。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3、文中用“攻而不胜”和“委而去之”的例子有力的证明了
“”和“”的观点。

4、孟子用“”“”“”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
条件和主观条件,并强调了“”的重要性。

5、“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这四句运用了的
修辞手法,写出了防御一方的“”。

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句话运用了手法论证了“得
道”的重要性。

7、请写出本文中含义深刻、富有哲理、至今仍然被人们经常引用的两个语句:
二、、解释加点字:
1、地利不如人和()()
....
2、七里之郭()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5、委而去之()()
..
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7、域民不衣封疆之界()

8、以天下之所顺.()
9、攻亲戚之所畔()()
...
1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11、环而攻之()

三、翻译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选择题
1. 下列句中“之”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 三里之城
B.夫环而攻之
C.七里之郭______
D.域民不以封疆之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_____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 以下不是判断句的一句句子是_____
A.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B.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C.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D.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一句
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_____
A. 对偶
B.排比
C.对比
D.比喻
1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________
A.孟子和孔子是同时代的思想家,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B.攻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小城却“不胜”,主要是因为“人不和”。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四个
双重否定句形成排比,强调了“人和”对于战争的决定性作用。

D.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
必胜矣”。

5.本文得出的结论是 _____
A.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C.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答案:
二、 1、轲,战国 《孟子》
2、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 .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天时、地利、人和 人和
5、排比 地利不如人和
6、对比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三、解释加点字:
10、 地利 不如人和
(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 得人心,上下团结

.. ..
11、 七里之郭 ( 指外城墙 )

12、 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 这,这是 )

13、 城 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 ( 指内城墙
)( 护城河

. .
14、 委 而去之(
抛弃 )( 离开 )
. .
15、 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


16、 域 民不衣封疆之界 ( 限制


17、 天下顺
之(
服从


( 同“叛”,背叛 )
18、 攻亲戚之所畔.
10、威 天下不以兵 革之利 ( 建立威信
)(兵器 )


11、环 而攻之
( 围 )

四、下列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 )(D

环而攻之 代词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的
寡助之至 到
天下顺之
代词
攻亲戚之所畔 去独
五、翻译句子:
6、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

8、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9、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0、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的帮助就少。

2、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川地势的险要,在天下建立威信不能只靠 锐利的兵器。

3、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4、适宜作战的天气不如有利作战的地形,有利作战的地形不如人民上下团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