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优秀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优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优秀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优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通讯的特征,培养阅读和写作新闻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利用课前“双导提纲”做好预习:通读全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理清结构。
②师生互动,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③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解读标题的特定含义,体会重点语句蕴含的感情,把握文章的特殊结构,品味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学习中华民族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航天精神。
二、学法点拨①利用“双导提纲”做好预习:通读全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理清结构。
②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开启思维,主动去发现问题,然后深入挖掘,解决问题。
三、背景介绍从1999年的“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征空,9年间的7次飞行如同7个台阶,它们所记录的,不仅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不断突破,更是中国航天人的光荣与梦想。
神舟一号:横空出世。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第一艘不载人的试验飞船神舟一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神舟一号飞船座舱内放置有一个高1.70米左右、身着航天服的男性模拟人。
这个模拟人是一个感应器,用于收集返回舱在太空中的温度、湿度、氧气等各种试验数据。
神舟二号:正样飞船。
XX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二号飞船。
神舟二号虽是第二艘无人飞船,但却是中国第一艘正样飞船,也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载人时基本一样。
神舟三号:百折不挠。
XX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发射升空。
不过,神舟三号在发射前却遇到了困难,飞船在进场的第4天,就出现了飞船穿舱插座信号有一个点不导通的问题。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9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9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一教材分析:《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本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这两者都贴近生活,有很强的实用性,反映了新课标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素质提出的要求。
这则通讯从“神州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
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我们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2.课文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
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目标解读:高考考点相应知识链接:四川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要求: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能,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鉴于新闻的文体特点和高考命题形式,本课学习目标主要从“新闻的文体特征”和“新闻信息的整理和筛选”两个方面来确立。
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掌握分析、拟写新闻标题的方法。
3、情感目标:了解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难点:1、筛选文章语句,提取有价值信息,学会挖掘新闻语言的丰富含义。
2、本文的标题很有特点,学习如何拟好新闻标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解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阅读《金太阳学案》“背景知识推送”,提示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整理通讯的概念和特点,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引导”和“基础知识梳理”。
飞向太空的航程 (共9张PPT)
落)
课文其他内容向读者介绍了什么?
飞向太空的历程。
通过本则新闻。我们了解了神州 五号的飞向太空的航程;我们也 了解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飞向 太空的航程上不懈的努力奋斗。
本则新闻的题目一语双关 !
再读课文 感受品味
腾
嫦 娥
去
奔
驾
月
雾飞
天
梦
敦 煌 飞 天
落)
课文其他内容向读者介绍了什么?
飞向太空的历程。
通过本则新闻。我们了解了神州 五号的飞向太空的航程;我们也 了解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飞向 太空的航程上不懈的努力奋斗。
本则新闻的题目一语双关 !
再读课文 感受品味
本文虽为新闻,但是在语言 上却不枯燥乏味。把你喜欢 的语句找出来,品一品、读 一读吧!
万 户 飞 天
飞 向 太 空 的 航 程
诵读课文 整体感知
预习检测
• 耸 (sǒng) 入云天 喷 (pēn) 射
• 横亘 (gèn)
橘 (jú) 红
• 翌 (yì) 年
苛 刻 (kē kè)本来自重点向读者报道一桩什么 新闻事件?
神州五号发射成功。
神州五号发射成功的事件的报道
内容集中于 课文前三自然段和 最后三个自然段 。(哪些段
腾
嫦 娥
去
奔
驾
月
雾飞
天
梦
敦 煌 飞 天
万 户 飞 天
飞 向 太 空 的 航 程
诵读课文 整体感知
预习检测
• 耸 (sǒng) 入云天 喷 (pēn) 射
• 横亘 (gèn)
橘 (jú) 红
• 翌 (yì) 年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和发展。
2. 掌握航天器的发射原理和基本构造。
3. 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2. 分析航天器的发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航天事业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1. 人类对太空的早期探索2. 冷战时期的太空竞赛3. 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第二课时:航天器的发射原理1. 火箭原理2. 航天器发射过程3. 发射场的建设与运营第三课时:航天器的构造与功能1. 航天器的基本构成2. 航天器的生命保障系统3. 航天器的科研与应用第四课时: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1.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2. 我国航天器的发射与试验3. 我国航天科技的国际地位第五课时:航天事业的意义与展望1. 航天事业对人类社会的贡献2. 航天事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3. 我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三、教学资源:1. 教材:《飞向太空的航程》2. 网络资源:有关航天事业的新闻报道、纪录片、科普文章等。
3. 实物资源:模型火箭、航天器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太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太空探索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学新课:讲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引导学生了解航天事业的发展。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航天器的发射原理和构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4. 案例分析: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让学生感受国家科技实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对航天事业的认知水平。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太空探索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太空探索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教案精选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探索》教材第七章第三节《飞向太空的航程》。
内容详细阐述了太空探索的基本知识,包括航天飞机的构造、发射原理,以及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还将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航天飞机的基本构造、发射原理及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2. 掌握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航天飞机的发射原理及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重点:航天飞机的基本构造、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视频、图片、模型等。
学具:笔记本、笔、教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升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飞船是如何飞向太空的吗?”2. 新课内容:(1)航天飞机的基本构造:通过PPT展示航天飞机的各个部分,讲解其功能。
(2)航天飞机的发射原理:播放发射过程视频,结合教材讲解。
(3)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通过图片和实例,介绍太空环境对宇航员身体的影响。
(4)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讲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3. 随堂练习: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人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航天飞机的基本构造2. 航天飞机的发射原理3. 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4.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航天事业的看法。
答案要点:(1)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青少年要关注航天事业,为我国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2. 课后拓展:收集有关航天事业发展的资料,制作手抄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航天飞机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了航天事业的发展。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文笔记
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文笔记一、背景介绍《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科普性的新闻报告,报道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的介绍,文章呈现了中国航天人的艰苦奋斗和开创精神,以及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意义和未来前景。
二、文章结构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开篇点题,接着从不同阶段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总结全文,表达了对中国航天事业的敬意和展望。
三、重点内容1.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文章介绍了中国航天事业从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到载人航天的成功实现,以及未来计划实现深空探测的发展过程。
其中,着重介绍了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包括神舟五号、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和返回,以及天宫一号、二号的成功发射和在轨运行等。
2.中国航天人的艰苦奋斗和开创精神:文章通过介绍中国航天人的艰苦奋斗和开创精神,表现了中国航天人的无私奉献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中,中国航天人进行了长期的试验和研究,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最终实现了载人航天的成功。
3.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意义和未来前景:文章指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不仅是中国科技事业的重大成就,也是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计划和前景,包括深空探测、月球基地建设等。
四、写作手法1.运用数字和事实: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数字和事实来描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2.运用引用和举例:文章通过引用重要领导人的讲话和举例说明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性和成就,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文章不仅有客观的叙述,还有作者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评价和展望,多种表达方式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五、个人观点通过阅读《飞向太空的航程》,我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我认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科技事业的骄傲,也是中国人民的自豪。
高中语文课本《飞向太空的航程》原文
高中语文课本《飞向太空的航程》原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通讯,属报告文学范畴,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课本《飞向太空的航程》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原文新华网酒泉10月16日电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晖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
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飞向太空的航程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
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全国各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行动起来。
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竖立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
今天,已经可以透露的一个秘密是,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但正是这8000米的距离,为中国后来的卫星上天开辟了通路,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漫漫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飞向太空的航程读后感
飞向太空的航程读后感
《飞向太空的航程》读后感。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本科幻小说,讲述了一群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冒险故事。
作者通过对未来科技的设想和对人类对外太空的探索,展现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这本书让我对太空探索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未来的科技发展有了更多的期待。
在小说中,作者描述了宇航员们在太空中的生活。
他们需要面对孤独、恐惧和
不确定性,但他们也享受着无重力的自由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在这个未知的世界里,他们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包括太空中的辐射、飞行器的故障以及与外星生物的接触。
这些情节让我感受到了太空探索的艰辛和危险,也让我对宇航员们的勇气和毅力充满了敬佩。
除了对太空探索的描述,作者还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对未来科技的设想,展
现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在小说中,宇航员们之间的友情和合作让我感受到了人类在面对未知世界时的团结和互助精神。
而作者对未来科技的设想,如太空飞行器、生命维持系统以及外星生物的形态,让我对未来的科技发展有了更多的期待和想象。
通过阅读《飞向太空的航程》,我不仅对太空探索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未来
的科技发展有了更多的期待。
我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人类将能够真正地飞向太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新的星球和生命形式。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类的勇气、智慧和团结精神。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看到人类在太空中的壮丽航程,探索未知世界,开启新的篇章。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及原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及原⽂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篇优秀的事件通讯报道,作者以⼤量的翔实的材料叙述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飞天梦想。
《飞向太空的航程》课⽂叙事清晰,语⾔流畅⽣动。
以下是⼩编为⼤家整理推荐关于《飞向太空的航程》的教案以及原⽂分析,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课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课时:⼀课时 三、教学⽬的: 1、知识⽬标:分析⽂章的层次与脉络结构,提⾼分析长篇新闻的能⼒; 2、能⼒⽬标:继续学习新闻的写作特⾊和⽅法,学习拟定标题和撰写导语;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标:引导学⽣多关⼼国家⼤事,感受中国⼈在航天事业中所作出的巨⼤贡献,激发其民族⾃豪感,使之树⽴为祖国繁荣发展⽽努⼒学习的信念。
四、教学重点: 1、引导学⽣耐⼼阅读较长篇幅新闻,整体把握⽂章脉络、线索,获取有⽤信息; 2、引导学⽣多关⼼国家时事政治,培养其多读报纸,增长见闻的好习惯。
五、教学难点: 1、体会本新闻的写作特⾊:标题的双重含义,背景材料占导主体地位,⾸尾圆合型结构; 2、初步学习撰写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的模仿与创新。
六、教学⽅法:材料分析整合法、引导法 七、教具:彩图系列《嫦娥奔⽉》、《万户飞天》、《“神六”双雄》、《太空风光》 ⼋、教学课型:略读、导读课 九、教学过程: (⼀)导⼊: 从远古时期的嫦娥奔⽉,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屈原的仰望宇宙发天问,再到⼈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闻名中外的“爱国飞⾏师“冯如……我们这个古⽼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千年。
(边讲解边展⽰彩图,让学⽣轮流传阅)然⽽,只有到了今天,随着我国综合国⼒不断增强,科技⽔平逐步提⾼,国⼈才能亲眼⽬睹这⼀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五号飞船载着中国⾃⼰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豪,却很少知道梦想到底是如何变成现实的。
今天,我们有幸了解到这个历程,解开先前的种种疑惑。
那么,就让我们马上进⼊《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待已久⽽骄傲⾃豪的“飞天”历程。
2024年《飞向太空的航程》
《飞向太空的航程》第一章:太空探索的历程自古以来,人类对于太空的探索从未停止过。
从古代的天文学家通过观测星星来预测天气,到现代的科学家通过卫星观测地球,人类对于太空的探索已经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
在20世纪,人类终于迈出了飞向太空的第一步。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这标志着人类正式进入了太空时代。
随后,美国也在1969年成功将阿波罗11号飞船送上了月球,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太空的探索也在不断深入。
如今,我们已经能够通过卫星观测到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通过探测器观测到太阳系中的其他行星,甚至通过望远镜观测到宇宙深处的星系。
第二章:太空探索的意义太空探索对于人类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太空探索可以推动科技的进步。
为了实现飞向太空的目标,科学家们需要研发出更加先进的火箭、卫星和探测器等技术,这些技术的研发不仅可以满足太空探索的需求,也可以带动其他领域的发展。
太空探索可以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
随着地球资源的逐渐枯竭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需要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太空探索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新的资源,也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太空探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宇宙。
宇宙是无限的,我们对于宇宙的了解还非常有限。
通过太空探索,我们可以观测到更多的星系和行星,了解它们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宇宙的本质。
第三章:我国在太空探索方面的成就我国在太空探索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太空时代。
随后,我国又成功发射了一系列卫星和探测器,如嫦娥1号、天宫1号等。
特别是在近年来,我国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了更加显著的进展。
2013年,我国成功发射了嫦娥3号探测器,这是我国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
2016年,我国成功发射了天宫2号空间实验室,这是我国空间站建设的重要一步。
2018年,我国成功发射了嫦娥4号探测器,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
《飞向太空的航程》
文章的思路:第一部分(1~3段),导语。
2003年10月15日,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五号”发射成功,意义重大。
第二部分(4~26段),主体。
叙述半个世界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第三部分(27—30段),结尾。
(回到现实)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结构特点:一般的文章可以分为三种结构∶线形结构、网状结构和圆形结构。
本文是一种首尾圆合型结构。
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州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
发射现场——回顾航天历程——发射现场导语部分运用的方式:本文的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描述式和评论式。
写发射的环境是“朝阳辉映”,发射架是“耸入云天”,“神舟”五号是“乳白色”,而写到杨利伟则是“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发射时,“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些都是细致的描绘,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雕细刻地描写出来,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这样的描写还把读者带入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氛围中去,同学们请想一想,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过飞天梦想了,就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实现了,怎不让每一个中国人激情澎湃?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写法。
本文的导语不仅于此,作者还对这个壮举加以评论,是谓评论式写法。
在描写发射情景之后,又对其意义作了阐释:“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他表露的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倾向、观点,而是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对这件大事的倾向、观点。
导语部分运用这样的写作方式有何作用?这样,文章一开始的导语就把读者引到了这样一个宏大而激动的场景中,同时,又对这次发射的意义作了评论,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所以说,这个导语写得很到位,很精彩,既把最重要的东西用不多的文字告诉了读者,又写得生动感人,应该说收到了很好的新闻效果。
2019高中语文 第12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1.文体知识新闻特写指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对事件或人物、景物作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
它是以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2.作家作品贾永、曹智、白瑞雪,新华社记者。
贾永,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兼《世界军事》杂志和《中国军队》杂志社社长,高级记者,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其作品以歌颂军人职业的神圣之情,以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信息含量以及机智、细致、精巧的手法吸引读者,其作品中表现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之情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他有一个著名的口号叫“”,就是到新闻的源头去追寻新闻,要求记者在第一时间或第二时间第一现场追寻新闻。
2004年获第六届“”。
1.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描写2.原始采访范长江新闻奖1.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
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
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
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
《飞向太空的航程》阅读答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阅读答案《飞向太空的航程》阅读答案《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回忆了飞向太空的历程。
文章开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忆了半世纪以来的航天之路,最后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完毕,全文构造严谨,是一篇典范的新闻佳作。
1、中国航天人用11年的时间,实现了兴旺国家航天界几十年的跨越,把只有极少数大国才有能力研究建造的载人航天系统,奇迹般地变成了现实。
你认为,他们凭的是什么?“神箭冲碧宇,神舟傲苍穹,长征通万里,五星映太空”这一诗作,道出了中国航天人的自信。
对于一个曾经谱写了长征史诗的民族来说,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六十万公里巡天遨游,中华民族的千年期盼一朝变成现实;十一度春秋卧薪尝胆,无数航天人用默默的奉献铺就了这条长长的飞天路。
成功源自于我们这个古老民族与生俱来的对世界的探索勇气,源自于我们民族底蕴中那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不朽精神。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齿轮咬合般的全国大协作会聚成了强大的力量,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的凝聚力,再一次火山般迸发出来。
2、“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而本文主体却在“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讲述这一事件背后的──航天史,为什么?因为“难能”,所以可贵──因为飞向太空的“航程”历时长久、困难曲折,并且最终成功,实现了愿望,所以更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毅力,也更能表现出民族自豪感。
这些背景材料虽然不是最新、最主要、最有价值的信息,但却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局部,历史和现实的有机结合,表达了作者的高明深远的立意,也使得此文从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
3、通讯是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或问题的较为详尽而生动的报道,被称为“时代”。
请你以本文为例,说说通讯主要有哪些特点?详细深入,过程完整──本文以时间为顺序,详细完整地记叙了“神舟”五号发射的全过程,中间穿插航天史的简要回忆,形成首尾圆合型构造。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及【学习目标】1.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学习从新闻材料中提炼信息的方法。
3.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学习重点】1.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学习从新闻材料中提炼信息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堂导入】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虽然不久前“神舟”六号也已经发射成功,但还是让我们重温一下2003年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吧!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设计意图:概括文意。
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体感知】1.给加点字注音翌年(yì)横亘(gèng)橘红(jú)九霄(xiāo)....酝酿(yùn)(niàng)嫦娥(cháng)(é)揽星摘月(lán).....设计意图:积累重要的字音。
2.本文的标题很有特色,读了课文后,你能说说本文标题的含义吗?明确:①神州五号发射成功的过程。
②我国航天人为实现航天梦奋斗的历程。
设计意图:了解标题的作用,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理解题目的含义。
【合作交流】1.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什么?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学生朗读相关段落,以把握读新闻的语气)明确:1―3段①交代了神州五号发射的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场面和意义。
2.主体: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明确:①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3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3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一一、整体把握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国力的富强,科技水*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这篇**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事实,即20xx年10月壹五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的**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
大多数**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
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
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在这一段回顾中,有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需要把握:一是1958年*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二是1960年*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
三是1970年*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太空。
《飞向太空的航程》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中国的航天历程 • 《飞向太空的航程》内容解析 • 中国航天人的精神面貌 • 《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影响与启示 • 结语
01
引言
主题简介
主题名称
《飞向太空的航程》
主题领域
科技、历史、探索
主题内容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特别是神舟五号载人 航天飞行任务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目 标是实现航天员的天地往返。
2003年
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 五号飞船进入太空,中国成为世 界上第三个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 。
月球探测工程
2004年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正式启动,旨 在探测月球表面和资源。
2013年
中国成功发射嫦娥三号探测器,实 现了首次月球软着陆和巡视探测。
推动了航天技术的创新发展新热情, 推动了航天技术的创新发展。
提高了中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地位
通过《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宣传和推广,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高了中 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01
培养了青少年的科技素养
科学家和技术人员
他们默默奉献,为飞船的 成功发射和航天员的安全 保驾护航。
主题思想探讨
探索宇宙的勇气和决心
科技与人类未来的发展
通过杨利伟的太空之旅,展现了人类 对宇宙探索的勇气和决心,体现了科 技的力量和人类的智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宇宙的 探索将越来越深入,未来的发展空间 也将越来越广阔。
1964年
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 子弹,成为第五个拥有核 武器的国家。
东方红卫星发射
01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 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 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研 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人教版高中高一上册语文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一上册语文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文及教案课文课文内容本篇课文主要讲述了苏联科学家戈达尔为推进航空、太空科技而进行的探索和努力,其艰苦卓绝的追梦之旅,在其心中将“人类探索宇宙尽头”的愿景发扬光大。
文章以戈达尔的科研探索历程为主线,描述了他在半个世纪前克服各种险阻、历经千辛万苦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故事,向我们生动展示了“追梦蝴蝶”的波澜壮阔的科技追求及他所抱铸世界一流科技强国的白热化奋斗精神。
课文组织本篇课文共分五个部分,即导言,戈达尔的生平介绍及早年探索,科学空间竞赛的开端及戈达尔的付出和成功经历之回忆,戈达尔的卫星梦和对科技发展的期望,以及课文结尾的总结。
课文理解通过学习本篇课文,我们能够领悟到追求梦想需要的信念、勇气和毅力,以及在达成自己目标的过程中,不畏艰难、咬牙坚持的坚强精神。
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推动科研的探究和实践过程,对于一个国家在当今时代中的科技强国建设至关重要。
教案教学目的•了解人类在太空探索领域中的开端和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力,激发其对航空、太空科技研究的兴趣爱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其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课文中科技创新及追求梦想的主题,和排比修辞的运用。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具体事件和人物,以及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意义。
教学方法课前互动,课内讲解和分组讨论。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0分钟)教师可通过课外阅读或其他方式,为学生介绍戈达尔、航空太空研究和太空竞赛等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导入(5分钟)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引入课题:“你觉得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什么?”、“你了解过航空、太空研究么?”等等。
阅读课文并发表观点(20分钟)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飞向太空的航程及相关历史人物、事务和相关事件。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谈谈课文中的主题和要点、自己的感受。
课文分析(20分钟)教师重点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如填补在航空科技和太空领域中的空白;跨越科技发展和卫星研制等方面带来的困难与挑战;以及在充满坎坷和波折的追梦之路上,戈达尔持续的信念和勇气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尾部分
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 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 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2.疑难探究 (1)理解‚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 的发射架‛这句话的含义。 表面看,是写中国这次发射载人航天飞船的 时间和地点,实际上还蕴涵着作者的主观感情—— 祝福与自豪。‚朝阳‛预示着此次发射活动圆满 成功,也预示着共和国航天事业前途光明;‚耸 入云天的发射架‛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发射活动的 壮观气势,饱含着作者的自豪与敬佩之情。
主体部分
新闻的主体,作者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 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 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 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 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等一些事情上,即使有一些背景材 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 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 程碑式的事件,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 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 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 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 本身更加凝重。
导语部分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 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 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 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 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 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 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翌年:明年。 不同凡响: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凡响, 平凡的音乐。 拔地而起:形容山峰、建筑物等从地面上陡 然耸起。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巨大;也形容声势浩大 或影响巨大。 3.走近作者 几位作者均为新华社记者。
4.了解背景 2003 年 10月 15日上午 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飞 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 21 个小时、 60 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内 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结束,向世人宣告 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 40 年的美国、前苏联之后, 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 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作出了重 要贡献。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 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 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 了华夏‚神舟‛。
(6)“1986 年的春天,可能来得比哪年都早‛ 寓含什么深义? 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春天充满无限的希望, 作者饱含感情,点出1986年的春天,可能来 得比哪年都早,这寓含深义。因为就在这年 3月,邓小平批准了‚863计划‛,对我国的 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使中国 的航天研究工作蓬勃展开,一个科学的春天 不又来到了吗?
D .本文的标题与 《寻找时传祥 —— 重访精神高原》 《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标题比较显得很普通平 常,没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案】 D
6.对本文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本文的导语是第一、二、三自然段,其他文段 是主体内容。 B .这篇新闻回顾了中国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为了实 现航天梦想努力了近百年。 C .第四自然段开始的新闻主体部分,引用的几乎 都是背景材料,回顾中国航天研究史,按时间顺序 叙述。 D .这篇新闻是首尾圆合型结构 。首尾记录的是 “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穿插了中国航天史 的简要回顾,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 【答案】 B(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4)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 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 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 事件,也是它的特质,同时也允许引入一些 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 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 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 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因为面对 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 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 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怎样艰辛的历程。
(4)“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这句话是在写前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之后,作者发 出的感叹,并且用逗号将‚中国‛两字隔开,意在强 调。读完此句,中国人都有一种时不我待之感。 (5) 怎样理解‚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 进入了航天时代‛这句话? 这短短的一句话,既写出了中国首次成功发射人造地 球卫星后的喜悦,又充分激发了中国人的斗志。
3.随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相当 (dānɡ ) . 云霄 (xiāo ) . 苛 刻(kē ) . 朝阳辉 映(huī ) . B.透露 (lù ) 烈焰 (yà n) . . 扭转乾坤 (kūn ) . C.尘 封(ché n) . 泄露 (lù ) . )
诞 生(dà n) . 横亘 (ɡèn ) . 翌 年(yì ) .
(2) 文章是如何描写火箭升空的?试体会用词的 妙处。
作者捕捉火箭升空的瞬间,采用特写的方式加以描 写,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定格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惊天动地‛‚橘红色的烈焰‛‚拔地而起‛‚直 刺九霄‛,描写形象、生动,读后让人感觉身临其境, 表现出了现场感。 (3)前三段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手段?有何作用? 前三段采用倒叙的手法,要写中国航天员飞入太 空的航程,先写这一航程的最终结果,振奋人心,给 人以鼓舞,并把读者的视野延伸到身边具体可感的举 国大事上,这样可以自然而然地引起作者和大家对往 事的回忆,引起下文。
高一语文必修一
图片
1 .掌握课文中的基础知识,了解有关中国航 天的大事;提高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能力。 2 .结合相关的电视报道和图片资料 ,了解 “神舟”五号飞船的有关知识,了解中国航天 人工作状况;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感情。 3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科 学、关注时事的习惯。
5.对本文的标题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 飞向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指“神舟”五 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B.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 得了成功,标题可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C.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 者,本文的标题揭示了新闻事件 ——“神舟”五号 飞船发射。
飞船着 陆(zhá o) . D.借鉴 (jià n) 酝 酿(yù n) . . 耸 入云天(sǒng) .
【答案】
C(着:zhuó)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运载 摘星揽月 橘红 四战四捷 B.沉闷 拨地而起 竖立 直刺九宵 C.震动 惊天动地 跨进 大漠深处 D.落伍 举国关注 响彻 发源地 【,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 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1.吃透文本 第一部分(1~3自然段)是导语部分,点明这则新闻最主要、 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 发射。 第二部分共分六层 1(-“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介绍中国航天事业开始的背景。 2(—“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写中国制造卫星的历程。 3(—“一张张构思草图中‛)写中国航天计划的早期准备。 4(—“向太空进军的新征程‛)写航天计划开始实施的时代原因。 5(—“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 写中国航天战胜技术难题的曲折过程。 6(—“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了太空的能力‛) 写中国航天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第二部分是新闻的主体部分,是对中国航天史的回顾。作者 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 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第三部分(最后四段),是新闻的结尾部分,把笔拉回到了现 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2)文中为什么多次提到万户的飞天尝试? 万户,是明朝人,一般认为他是世界上第一 个试图利用火箭飞行的人。文中多次提到 ‚万户飞天‛的尝试,说明航天飞行是中国 人的理想,为实现这一理想,我们付出了艰 辛的努力,现在我们终于能够将古人的理想 变成现实了。
(3)“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 一句应如何理解? ‚金色的秋日‛有双关含义,一是实指,因 为十月份正是金秋;一是喻指,表明经过四 十多年的辛勤耕作,中国航天人终于迎来了 收获的秋天——发射载人飞船。从万户说到杨 利伟,表明中国人的航天之路非常曲折,但 中国人的步伐并没有停止,而是在不断地走 下去。
1.读准字音 运载(zài) 橘(jú)红 角(jiǎo)落 翌(yì)年 开辟(pì) 乐曲(qǔ) 酝酿(niànɡ) 横亘(ɡèn) 着(zhuó)陆
2.解释词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 ( 能够 )振作 (士兵们的 ) 勇气。作,振作。后泛指做事要趁鼓起劲头的 时候一口气干完。 酝酿: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 苛刻:(条件、要求等)过于严厉,刻薄。 尘封:放置已久,覆满灰尘。 辉映:照耀;映射。
回顾重大意义的事件
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 指示。 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 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送上了太空。 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 略决策。 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六、 1999-2001 年“神舟”一到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3.下列各句的横线上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1) 为了这个飞天 ____ ,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 (2) 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 提出了分三步走的____。 (3)“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 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它____着中 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 (4)“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___ 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A.设想 梦想 标志 意味 B.梦想 设想 标志 意味 C.梦想 设想 意味 标志 D.设想 梦想 意味 标志 【答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