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史
德国简史新闻史报业
德国新闻史笔记一、简单的德国史公元843-919年,路易之后的加洛林王朝919-1024年,萨克森王朝962年起获得“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国号此后这个国号下德国经历三四个王朝的更迭,并不是一个实在的“国家”。
最后退位的皇帝来自哈布斯堡王朝。
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年),只是名义上的“国家”,由3000多个邦国组成(16世纪骑士起义失败后减少到300多个,拿破仑占领后减少到30多个),没有统一的军队、没有预算,皇帝由7个选帝侯国选举产生。
因而“德国”实际上是个极为松散的以语言和邦国间政治依附为纽带的“国家”。
1806-1871年,德意志联邦(一种松散的“国家”政体,只有象征政体的联邦议会,后期实际上被普鲁士王国掌握)联邦的主要两个邦国:1701-1871年,普鲁士王国1254-1918年,奥匈帝国,1866年退出德联邦1871-1918年,德意志帝国1919-1933年,德意志魏玛共和国1933-1945年,法西斯德国(所谓“第三帝国”)1946-1990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1990年-今,统一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二、德国新闻史的特点1,落后的政治体制、分散而发达的地方新闻传播。
现在德国的新闻业仍然呈现分散的特点。
2,普鲁士新闻政策的特点:专制政体与形式上的新闻自由相结合,造成畸形的新闻业发展:从1840年起,在经济上逐步放宽新闻出版的限制,非政治类新闻传播基本不加限制,但是对政治异见的报刊和报人迫害不断。
3,魏玛共和国时期开始真正自由的政党报刊时期,政党报刊蓬勃发展之时,突然被赤裸裸的法西斯专制替代。
4,1945年以后,德国的新闻业几乎完全被摧毁。
西德在战争的废墟上,依照西方民主体制重建新闻业。
东德则按照苏联模式重建新闻业。
1990年德国统一后,东德依西德模式重组新闻业。
三、简单的德国新闻史1,可提及的历史上的传媒1457年,世界上第一张印刷新闻纸1615年,世界上第一张“真正的”报纸1650年,世界上第一张日报以下是勉强可以提及的历史上有影响的报纸:1704年,普鲁士的民营报纸《福斯报》创刊1740年,普鲁士的民营报纸《施本纳报》创刊德意志联邦时期,最大的报纸《总汇报》(1798创办,巴伐利亚)《莱茵报》(1842-1843年)德国第一家民主主义报纸,马克思是后期的主编。
《德国史》判断题(含答案)
《德国史》判断题1.1923年,德国通货膨胀时期,1美元等于4.2万亿马克。
(√)2.俾斯麦铁血政策的实质是要以武力镇压工人运动。
(×)3.德国的教育是国有化的,国家需要承担教育新人的责任。
(√)4.德国人对广告的喜爱程度是比较低的。
(√)5.德意志第二帝国是在凡尔赛宫宣布成立的。
(√)6.《凡尔赛条约》既有对德国物质上的损害,也有对德国人心理上的损害。
(√)7.妇女解放斗争在魏玛共和国时代并不凸显。
(×)8.联合国是一个邦联。
(√)9.《女公务员地位法》切实保障了女大学生的就业。
(×)10.生产合理化运动对工人的技能结构没有影响。
(×)11.生产合理化运动与纳粹运动之间没有任何关联。
(×)12.《圣日尔曼条约》中受到约束和制裁的国家是意大利。
(×)13.通货膨胀对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无产阶级是一场灾难,对于中产阶级是一种补偿。
(×)14.通货膨胀只能使大企业主获得实惠,工人和中产阶级都是受害者。
(×)15.维也纳体系的核心部分是围绕意大利问题而展开的。
(×)16.魏玛共和国的法律对年轻人特别重视。
(√)17.魏玛共和国时代是一个妇女解放的时代。
(√)18.魏玛共和国时期,无论是无产阶级还是中产阶级的年轻人都有丰富的娱乐活动。
(×)19.魏玛共和国时期,在青年人中存在很严重的结构性失业。
(√)20.魏玛时代的经济称为有组织的资本主义。
(√)21.《魏玛宪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22.现代化本身就具有排挤劳动力的功能。
(√)23.越南在二战后也发生了国家政权的分裂。
(√)24.在魏玛共和国时期,美国主义的文化受到人们的一致拥护。
(×)第1页共1页。
尔雅.最新德国史答案
德国史序言(一)1 普鲁士联合奥地利首先对抗的国家是:()。
A、丹麦B、比利时C、意大利D、俄罗斯正确答案:A 2 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灭亡是在:()。
A、962年B、1806年C、1640年D、1038年正确答案:B 3 下列德国各诸侯国中,最突出的是:()。
A、意大利B、科隆C、奥地利D、普鲁士正确答案:C 4 维也纳体系的核心部分是围绕意大利问题而展开的。
()正确答案:×5 联合国是一个邦联。
()正确答案:√德国史序言(二)1 俾斯麦成就的是:()。
A、德意志第一帝国B、德意志第二帝国C、德意志第三帝国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正确答案:B 2 德意志第三帝国是由()建立的。
A、拿破仑B、俾斯麦C、希特勒D、罗斯福正确答案:C 3 德意志吞并奥地利是在()。
A、1918年B、1923年C、1928年D、1937年正确答案: D 正确答案:4 德意志第一帝国灭亡后出现了魏玛共和国。
德意志第一帝国灭亡后出现了魏玛共和国。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5 () 柏林墙成为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分界线。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德国史序言(三)德国史序言(三)1 两德统一是在:()。
A、1960年B、1990年C、1961年D、1991年正确答案: B 正确答案:2 德国历史上极端民主时期是:()。
A、俾斯麦统治时期、俾斯麦统治时期B、纳粹时期、纳粹时期C、魏玛共和国统治时期、魏玛共和国统治时期D、奥地利统治时期、奥地利统治时期正确答案: C 正确答案:3 魏玛共和国结束的时间是:()。
A、1919年B、1923年C、1933年D、1937年正确答案: C 正确答案:4 20世纪前半叶,德国政治剧烈动荡。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5 ()妇女解放斗争在魏玛共和国时代并不凸显。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德国史序言(四)德国史序言(四)1 1923年,德国通货膨胀时期,1美元等于()。
德国简史
德国简史(一)从日耳曼人到法兰克王国1.日耳曼部落德意志民族的祖先是古代日耳曼人。
大约在3000年前,他们就已居住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日德兰半岛、威悉河和奥得河之间的平原、波罗的海海滨和沿海岛屿上。
日耳曼民族还包括英国和北欧诸国人,但今天人们却习惯把“日耳曼”一词专留给德国。
公元前600年左右,日耳曼人开始向南迁移,西达莱茵河下游.东至维斯杜拉河,占据了喀尔巴阡山脉和波希米亚山脉以北的广大平原地区,过着游牧生活。
公元前后,他们继续南进,直至多瑙河上游地区,并与南方的奴隶制罗马帝国不断发生军事冲突。
在恺撒时代,罗马人把所有居住在莱茵河左岸的日耳曼人赶向右岸。
公元9年,日耳曼各部落在舍鲁斯克部落(derCherusker)首领阿尔米尼乌斯Arminius(又名赫尔曼Hermann)领导下联合抗击罗马军团,在今日下萨克森州的托伊托堡山(TeutoburgerWald)获大胜。
阿尔米尼乌斯被认为是第一位德意志民族英雄,人们在他当年打败罗马人的德特莫尔德附近为他建立了一座巨大的纪念碑-赫尔曼纪念碑。
为丁抵御日耳曼人的入侵,自公元84年起,罗马帝国在莱茵河和多瑙河之间修筑了一条东南走向的“界墙”,并在莱茵河沿岸建造了城市。
科隆、特里尔、美因兹等城市的起源可追溯到这个时期。
此后,日耳曼人和罗马人和平相处近200年。
从公元3世纪起,日耳曼人部落开始结成部落联盟,其中较大的有法兰克、东哥持、西哥特、汪达尔、盎格鲁、萨克森、勃良弟等等。
这些部落联盟为日耳曼民族的形成莫定了基础。
公元4世纪,日耳曼人由于受到匈奴人和其他外族的驱逐,开始成群结队地涌向南部的西罗马帝国。
公元476年,在日耳曼人的大举入侵和帝国境内奴隶起义的双重订击下,两罗马帝国宣告灭亡。
日耳曼人在原帝国的领土上建立了许多王国。
史称日耳曼人南移或者日耳曼民族大迁陡(GemanischeVölkerwanderung)。
在民族大迁徙的过程中,日耳曼人和罗马人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得到厂发展和加强。
德国历史简介
德国历史简介(摘自维基百科)德意志(Deutsch)这个词大约见于公元8世纪,开始仅指在法兰克帝国东部地区使用的一种属于日尔曼语族的方言。
卡尔大帝(德语:Karl der Große,即法语的查理曼:Charlemagne)死后,帝国分裂,其中东法兰克和西法兰克的界限大约相当于罗曼语族和日尔曼语族的界限。
东部帝国的居民后来才逐渐产生休戚相关的感觉,德意志这个词的含义由语言扩展到说此语言的人,最后才用以称呼它们居住的地区——德意志兰(Deutschland)。
公元920年后,日尔曼人的东法兰克王国依然称为东法兰克王国,但称呼国王为非加洛林家族的东法兰克国王,也称为“日耳曼王国”(拉丁文Regnum Teutonicum),开始了所谓“德国”的历史(所谓的“德意志国王”和“德意志王国”在历史中是不存在的,两者只存在于历史学概念中)。
与中国这样的统一与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对于历史上长期处于民族融合和政治分裂过程中的德意志地区来说,民族、国土、国家常常是相互分离的。
因而从德意志历史整体考察,只有1871年俾斯麦统一德国后,Deutschland这个词才包含了同一的国土和国家政权的含义,因此,准确地说,只有这之后的历史才可以称为“德国史”,之前的历史只是德意志地区和德意志各民族的历史。
目录[隐藏]• 1 日耳曼族o 1.1 莱茵-卫塞河族群o 1.2 北海族群• 2 早期历史o 2.1 史前时期o 2.2 德意志立国时期o 2.3 神圣罗马帝国• 3 宗教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o 3.1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o 3.2 三十年战争o 3.3 拿破仑终结神圣罗马帝国o 3.4 普鲁士崛起o 3.5 1848年革命o 3.6 德国统一• 4 现代德国o 4.1 第一次世界大战o 4.2 魏玛共和国 (1919年—1933年)o 4.3 纳粹德国o 4.4 冷战时期o 4.5 德国再次统一日耳曼族主条目:日耳曼人德国地界, 早在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因为缺乏文献记载,所以德意志人早期的历史,并不是太清楚。
近现代德国史概述
(2)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二战前至二战前期) 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不非军事区; 1936—1939年干涉西班牙内战; 1936年10月,德意签订柏林协定,“柏林—罗马”轴心形成;1936 年11月,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后意大利加入,结成“柏 林—罗马—东京轴心”; 1938.3德吞并奥地利;1938.9英法德意制造慕尼黑阴谋,德吞并捷 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 1939.3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1939.8《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德国就为发动战争时免于两线作战,解除了后顾之忧;1939.9入侵 波兰; 1940.4攻占北欧的丹麦和挪威;1940.5对荷兰、比利时发动进攻; 1940.6进攻法国;1940.7发动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未得逞; 1940.9德意日三国结成军事同盟; 1941.2入侵北非;到1941.6德国已经占领和控制了欧洲14个国家和 地区;1941.6.22入侵苏联。
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爱因斯坦相对论、 普朗克量子论、施莱登和施旺创立细胞学说、西门 子发明发电机、现代汽车之父卡尔· 本茨等 《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战后的惩治和反思 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的发展、法德和解推动欧 共体建立 诗人歌德、海涅 音乐家贝多芬、舒曼、巴赫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
英法德意制造慕尼黑阴谋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使德国免于两线作战,便于立即发动战争
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 战 斯大林格勒战役 二战正式爆发 德国失去苏德战场主动权,世界反 法西斯战争局势发生根本变化 德国处于东西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加 速反法西斯战争结束进程。 欧洲战场最后一场战役,德国失败, 希特勒自杀。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结束
点拨3.近现代德国经济的发展
德国史书目
德国史书目
1、 (德)格·艾斯勒(G.Eisler)三联书店, 1959。
2、(德)梅林(F. Mehring)著:《中世纪末期以来的德国史》,联书店, 1980年版。
3、 (美)平森(Pinson,K.S.)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8。
4、[德]巴莱特(L.Balet),(德)格哈德(E.Gerhard)著:《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化》王昭仁、曹其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5、(瑞士)艾克(Eyck,Erich):京:商务印书馆, 1994。
6、(加)马丁·基钦(Martin Kitchen)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5。
7、(美)威廉·夏伊勒(William L.Shirer):《第三帝国的兴亡: 纳粹德国史》,董乐山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5第2版。
8、 (美)史蒂文·奥茨门特(Steven Ozment):《德国史》,邢来顺等译。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
9、吴友法:《德国法西斯的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10、丁建弘:《德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近现代德国史讲述
二、德国工业化
材料一:英、法、德、美四国工业生产在全世界所占的比重%
年份 1870
英
法
德
美
32
10
13
23
1880
1890 1900 1910
28
22 18 14
9
8 7 7
13
14 16 16
28
31 31 35
材料二:“我们德国人相信我们的力量和我们的文化成就,应当用一切 手段,极力取得与我们的实况相应的政治威力……历史发展使我们不得 不接受的口号是:‘要不就威震世界,要不就衰落’。第三种解决办法 是不可能有的!” ——德国贝恩将军《我们的未来》 问题:(12分) 1.这一时期上述四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动趋势?( 2分) 2.导致这种大幅变动的时代背景是什么?(2分) (1)美国、德国作为新兴国家迅速崛起( 1分); 英国、法国作为老牌国家相对衰落( 1分) (2)第二次工业革命(2分)
2.疯狂扩张的危害
苏美英法四国于1945年6月5日发表了《关于共同管制德国 的联合声明》。四国把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划分为四个占领区,分别 进行占领。 二战中德国有550万人死亡,约100万人失踪。……战后的 德国满目疮痍,许多城市成为一片废墟……战后大约有千百万人无 栖身之所。……战后德国经济陷入全面崩溃,人民群众挨饿,生活 十分困难。 ——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
一、完成统一,实现社会转型 (19世纪70年代)
(1)工业革命发展要求结束分裂 (根本原因) 1、条件
(2)普鲁士具有统一优势
(实力强、民族纯、政策硬、 外交活)
(3)俾斯麦的“铁血政策” 2、经过: 三次王朝战争
1864年,普奥联合对丹麦 1866年,普奥战争 1870—1871年,普法战争
最新复习学案:德国、意大利史[岳麓版]
专题十二国别史之五——德国史、意大利史复习导学案【复习目标】1、梳理德国、意大利历史,了解两国发展的基本状况,学会整理知识。
(重点、难点)2、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难点)【主要知识梳理】一、德国史1、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经济发展迅速,在1910年德国工业总产值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由于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列强出现了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并形成了三对基本矛盾:矛盾、矛盾、矛盾,其中,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1879年,德国与奥匈帝国结成军事同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德奥军事同盟,三国同盟形成,国在同盟中处于核心地位。
之后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进行疯狂地扩军备战。
2、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后,德皇威廉二世极力怂恿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进攻。
1914年7月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8年德国发生十一月革命,帝制被推翻,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德国战败,经济受到沉重打击,海外殖民地被瓜分。
(1919年巴黎和会,英美法讨论对战败国尤其是德国的处置,具体见九下第14页的《凡尔赛和约》)3、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希特勒趁机上台,实行法西斯统治,对外积极扩张,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希特勒上台后,制造案;推行政策,疯狂迫害人;严密控制思想和文化;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大肆扩军备战。
1935年撕毁《》,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936年进军莱茵非军事区。
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
1937年,德、意、日三国结成了法西斯的“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轴心国疯狂扩军备战。
4、二战期间的德国(1)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
1938年9月通过慕尼黑会议德国强占了,之后进一步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2)1939年9月1日,德军向发动突然袭击,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1940年春夏之交,德军突袭丹麦、挪威,占领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攻入法国,直逼英吉利海峡。
(敦刻尔克大撤退即出现在此期间)(4)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袭。
近现代德国史
1942.7 — 1943.2
1944.6 1945.4
1945.5.8 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一 历史溯源
• (一) 近代德国的政治体制(130页) • (二) 近现代德国的经济
英国君主立宪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
项目 相同点 政府首脑 英国君主立宪制 德国君主立宪制
①都是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②议会由两院组成,享有立法权。 其中下院由选举产生;③国家元首都是君主,世袭,任职终身。
1.德意志统一
19 世纪 60 年代, 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 完成了德意志统一, 为资本主义发展铺平了道路。
2.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871 年 1 月, 德意志帝国建立。 3 月, 颁布 《德意志帝国宪法》 , 确立了君主立业革命:推动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但发 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源地和中心之一,德国经济飞速 发展,超过英法,居世界第二,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内阁首相 议会选举产生 内阁首相 议会,下院权力大 下院由普选产生 议会 首相与内阁对议会负责, 政府不对元首负责
宰相
皇帝任命 皇帝和宰相 议会,联邦议会拥有实权, 帝国议会作用小 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帝 国议会由选举产生 皇帝 宰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 责 ,皇帝主宰议会
政府产生方 式
不 行政权 同 点 立法机构 议会产生方 式 国家权力中 心 国家元首、 议会、政府 之间的关系
(2)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二战前至二战前期) 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1936—1939年干涉西班牙内战; 1936年10月,德意签订柏林协定,“柏林—罗马”轴心形成; 1936年11月,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后意大利加入,结 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1938.3德吞并奥地利;1938.9英法德意制造慕尼黑阴谋,德吞并捷 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 1939.3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1939.8《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德国就为发动战争时免于两线作战,解除了后顾之忧; 1939.9入侵波兰; 1940.4攻占北欧的丹麦和挪威;1940.5对荷兰、比利时发动进攻; 1940.6进攻法国;1940.7发动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未得逞; 1940.9德意日三国结成军事同盟; 1941.2入侵北非;到1941.6德国已经占领和控制了欧洲14个国家和 地区;1941.6.22入侵苏联。
德国简史
德国简史(一)从日耳曼人到法兰克王国1.日耳曼部落德意志民族的祖先是古代日耳曼人。
大约在3000年前,他们就已居住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日德兰半岛、威悉河和奥得河之间的平原、波罗的海海滨和沿海岛屿上。
日耳曼民族还包括英国和北欧诸国人,但今天人们却习惯把“日耳曼”一词专留给德国。
公元前600年左右,日耳曼人开始向南迁移,西达莱茵河下游.东至维斯杜拉河,占据了喀尔巴阡山脉和波希米亚山脉以北的广大平原地区,过着游牧生活。
公元前后,他们继续南进,直至多瑙河上游地区,并与南方的奴隶制罗马帝国不断发生军事冲突。
在恺撒时代,罗马人把所有居住在莱茵河左岸的日耳曼人赶向右岸。
公元9年,日耳曼各部落在舍鲁斯克部落(der Cherusker)首领阿尔米尼乌斯Arminius(又名赫尔曼Hermann)领导下联合抗击罗马军团,在今日下萨克森州的托伊托堡山(Teutoburger Wald)获大胜。
阿尔米尼乌斯被认为是第一位德意志民族英雄,人们在他当年打败罗马人的德特莫尔德附近为他建立了一座巨大的纪念碑-赫尔曼纪念碑。
为丁抵御日耳曼人的入侵,自公元84年起,罗马帝国在莱茵河和多瑙河之间修筑了一条东南走向的“界墙”,并在莱茵河沿岸建造了城市。
科隆、特里尔、美因兹等城市的起源可追溯到这个时期。
此后,日耳曼人和罗马人和平相处近200年。
从公元3世纪起,日耳曼人部落开始结成部落联盟,其中较大的有法兰克、东哥持、西哥特、汪达尔、盎格鲁、萨克森、勃良弟等等。
这些部落联盟为日耳曼民族的形成莫定了基础。
公元4世纪,日耳曼人由于受到匈奴人和其他外族的驱逐,开始成群结队地涌向南部的西罗马帝国。
公元476年,在日耳曼人的大举入侵和帝国境内奴隶起义的双重订击下,两罗马帝国宣告灭亡。
日耳曼人在原帝国的领土上建立了许多王国。
史称日耳曼人南移或者日耳曼民族大迁陡(GemanischeVölkerwanderung)。
在民族大迁徙的过程中,日耳曼人和罗马人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得到厂发展和加强。
德国史书目
德国史书目
1、(德)格·艾斯勒(G.Eisler)等:《德国的教训:德国史指南》,金刘译,北京:三联书店, 1959。
2、(德)梅林(F. Mehring)著:《中世纪末期以来的德国史》,张才尧译,北京:三联书店, 1980年版。
3、 (美)平森(Pinson,K.S.):《德国近现代史:它的历史和文化》2册,范德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8。
4、[德]巴莱特(L.Balet),(德)格哈德(E.Gerhard)著:《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化》,王昭仁、曹其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5、(瑞士)艾克(Eyck,Erich):《魏玛共和国史》上、下卷,高年生,高荣生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4。
6、(加)马丁·基钦(Martin Kitchen):《剑桥插图德国史》,赵辉,徐芳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5。
7、(美)威廉·夏伊勒(William L.Shirer):《第三帝国的兴亡: 纳粹德国史》,董乐山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5第2版。
8、 (美)史蒂文·奥茨门特(Steven Ozment):《德国史》,邢来顺等译。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
9、吴友法:《德国法西斯的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10、丁建弘:《德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德国史
国名: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英语: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德语: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释义:“人民的国家”汉语中的德国或日耳曼,来源于同一个英语即German,这个称呼大概是从公元前90年开始,指称斯堪的纳维亚(Scandinavia)南部移居中欧的民族。
而「德意志」则是这些部族使用的语言,最后才演变成居住地的称呼,更由此衍生成「德意志帝国」、「德国」。
国庆日:10月3日(1990年德国重新统一日)纳粹受害者纪念日: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纳粹德国设在波兰境内的奥斯威辛集中营纪念日,1996年1月3日确定)民主日:5月7日货币单位:欧元(€,EUR)中央银行:德意志联邦银行(Deutsche Bundesbank)国际域名缩写:de国际电话区号:+49德国统一的象征:勃兰登堡门,位于柏林市中心菩提树大街和6月17日大街的交汇处,是柏林市区著名的游览胜地和德国统一的象征。
国家政要:联邦总统霍斯特·克勒(Horst Koehler),2004年5月当选,7月任职;联邦议院议长沃尔夫冈·蒂尔泽(Wolfgang Thierse),1998年10月26日当选;联邦总理安格拉·默克尔 (Angela Merkel) ,2005年11月就职。
人口:8231万(2006年底),比2005年减少13万。
主要是德意志人,还有少数丹麦人、吉卜赛人和索布族人。
有750万外籍人,占人口总数的9%,主要是土耳其人及东欧国家公民。
通用德语。
居民中33.7%的人信奉基督教新教,33.2%的人信奉罗马天主教。
首都:柏林 (Berlin) ,人口:338.7万(2001年9月),年平均气温约8.6℃。
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5∶3。
自上而下由黑、红、黄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而成。
三色旗的来历众说纷纭,最早可追溯到公元一世纪的古罗马帝国,在后来16世纪的德国农民战争和17世纪的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代表共和制的三色旗也飘扬在德意志大地上。
二战德国史
1906年初,德国人建造了以柴油机为动力的U型潜艇。
1914年9月5日,德国U21号潜艇用一枚鱼雷击沉英国军舰“开路者”号,250名官兵葬身海底。
1914年9月22日,德国U9号潜艇在比利时海外用不到90分钟的时间就击沉3艘12000吨级的英国装甲巡洋舰,舰上1500人死亡。
到1915年末,德国潜艇击沉600余艘协约国商船;到1916年和1917年,被击沉的商船总数已分别达1100艘和2600艘。
仅1艘U35号德国潜艇就独自击沉了226艘舰船,总计达50多万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潜艇击沉的商船总数达5906艘,总吨位超过1320万吨。
据统计,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用潜艇击沉的各种战斗舰艇共达192艘,其中有战列舰12艘,巡洋舰23艘,驱逐舰39艘,潜艇30艘。
战争中各参战国共建造了640余艘潜艇,德国建造的潜艇就有300多艘,其中U型潜艇以其卓越的水下机动性和作战能力在海上出尽了风头。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潜艇成为主要的水下战舰。
战前,各参战国共有潜艇496艘,战争中建造了1669艘,潜艇总数达2100余艘。
战争期间,潜艇击沉的作战舰艇达395艘(含战列舰3艘、航空母舰17艘、巡洋舰32艘、驱逐舰122艘),击沉的运输舰船达5000余艘,2000余万吨。
德国依仗性能先进的U型潜艇,在大西洋海域有效地攻击了盟军的商船队和护航船队。
指挥德国潜艇的海军上将卡尔·邓尼兹发明了“狼群”战术,用6—12艘潜艇组成水下舰队,白天尾随护航队,黄昏时进入攻击阵位,夜晚钻入护航队中用直航鱼雷实施近程攻击。
1940年10月,一个由12艘潜艇组成的“狼群”就击沉了32艘舰船,而自己安危无恙。
到1941年,德国用潜艇击沉盟军舰船的总数已达1150艘;到1942年上升到1600艘。
1943年以后,盟军在舰艇、飞机上加装了反潜雷达,使舰船沉没数量降低了65%,到1944年只有200艘舰船被击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共建造潜艇1131艘,加上战前造的57艘,共1188艘。
德国史专题教学大纲
德国史专题教学大纲引言:德国的地理位置和民族特性第一讲罗马帝国和日耳曼人的王国:德意志历史的“前史”关于德意志历史的开端“德意志前史”的特点第二讲德意志民族历史的形成神圣罗马帝国马丁·路德和宗教改革第三讲普鲁士的崛起普鲁士的起源和发展近代国家的建构:军队和官僚何谓普鲁士性?第四讲德意志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诞生德意志启蒙运动拿破仑战争与德意志民族主义德意志自由主义的特点普鲁士改革第五讲复辟和革命“三月前的时期”:毕德迈耶文化?经济领域的革命:关税同盟1848年革命:德国历史的转折点第六讲德意志民族统一的道路选择德意志邦联:一个模式的失败普奥争霸:小德意志道路的胜利自由主义的妥协和“白色革命”第七讲俾斯麦帝国(1871-1890)帝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内政:“文化斗争”、国家社会主义外交:均势同盟半心半意的帝国主义英雄与恶棍:俾斯麦的统治风格第八讲威廉帝国(1890-1918)“知识就是力量”帝国内部的结构性危机“乌拉爱国主义”“世界政策”和一战的爆发主要参考书:丁建弘:《德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普鲁士的精神和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郑寅达:《德国史》人民出版社2014年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郭少棠:《权力与自由》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李伯杰:《德国文化史》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刘新利:《基督教与德意志民族》商务印书馆2000年徐健:《近代普鲁士官僚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卡尔·艾利希·博恩:《德意志史》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91年恩斯特·恩格尔贝格:《俾斯麦:地道普鲁士人和帝国缔造者》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约翰·洛尔:《皇帝和他的宫廷:威廉二世与德意志帝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Hagen Schulze, Germany, a new history,Harvard University 1998A.J.P.Taylor, The Course of German History, London 1946Thomas Nipperdey, Deutsche Geschichte 1800-1866, Muenchen 1983Herbert Grundmann(Hrsg), Gebhardt Handbuch der deutsche Geschichte。
世界近代现代史专题复习之德国史.
8
希特勒的冒险与失败 1、法西斯上台: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垄断资产阶 背景 级支持,纳粹党的宣传欺骗 1.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 2、战争策源地形成:英美扶持德国复兴,1933年,希 ①对德意法西斯公开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纵容侵略的“不干涉 特勒上台,对内独裁,对外扩张
3
四世 纪( 分 70 14 、 五 年 15 代 裂)世 的 纪 德 国 一 19
、
经济:
1、14、15世纪出现资本主 义萌芽 2、17世纪普鲁士工商业发展 3、19世纪早期开始工业革命
1、15世纪后期人文主义思潮 扩展。代表:伊拉斯谟
——
政治:
自然科学出现 代表:开普勒 2、宗教改革发端 3、18世纪中期,普鲁士跃居 欧洲强国行列
——
侵略 对外
非洲: 亚洲:中国(三、义、辛) 目的:重新瓜分世界, 导致英德矛盾尖锐。 结盟:三国同盟 1879德奥 1882德奥意
7
魏玛共和国(1919—1933)
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1.时间:1919年6月28日。 2.内容:
①重划德国的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 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 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东岸50公里以内德 国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奥地利的独立,不得同它合并;承 认波兰独立,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基本上归还波兰。
• 战后,联邦德国实行非军事化,集中有限的 财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同时,政局相对比 较稳定,原有的劳动力素质和工业布局的基 础良好,政府在对经济进行宏观管理的前提 下,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发挥了 市场经济的作用,促进了经济的起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i德意志第二帝国是在凡尔赛宫宣布成立的。
(对)2、《圣日耳曼条约》中受到约束和制裁的国家是意大利。
(错)3、妇女解放斗争在魏玛共和国时代并不凸显。
(错)4、1923年,德国通货膨胀时期,1美元等于4.2万亿马克。
(对)5、德国的教育是国有化的,国家需要承担教育新人的责任。
(对)6、通货膨胀对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无产阶级是一场灾难,对于中产阶级是一种补偿。
(错)7、魏玛共和国时期,在青年人中存在很严重的结构性失业。
(对)8、魏玛共和国的法律对年轻人特别重视。
(对)9、魏玛共和国时代是一个妇女解放的时代。
(对)10、德国人对于广告的喜爱程度是比较低的。
(对)11、《魏玛宪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对)12、俾斯麦铁血政策的实质是要以武力镇压工人运动。
(错)13、通货膨胀只能使大企业主获得实惠工人和中产阶级都是受害者。
(错)14、《凡尔赛条约》既有对德国物质上的损害,也有对德国人心理上的损害。
(对)15、魏玛时代的经济称为有组织的资本主义。
(对)16、现代化本身就具有排挤劳动力的功能。
(对)17、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福利国家是希腊。
(错)18、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的福利制度得到了一次大规模的拓展。
(对)19、德意志第二帝国是在凡尔赛宫宣布成立的。
(对)20、《圣日耳曼条约》中受到约束和制裁的国家是意大利。
(错)21、妇女解放斗争在魏玛共和国时代并不凸显。
(错)22、1923年,德国通货膨胀时期,1美元等于4.2万亿马克。
(对)23、德国的教育是国有化的,国家需要承担教育新人的责任。
(对)24、通货膨胀对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无产阶级是一场灾难,对于中产阶级是一种补偿。
(错)25、魏玛共和国时期,在青年人中存在很严重的结构性失业。
(对)26、魏玛共和国的法律对年轻人特别重视。
(对)27、魏玛共和国时代是一个妇女解放的时代。
(对)28、德国人对于广告的喜爱程度是比较低的。
(对)29、《魏玛宪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对)30、俾斯麦铁血政策的实质是要以武力镇压工人运动。
(错)31、通货膨胀只能使大企业主获得实惠工人和中产阶级都是受害者。
(错)32、《凡尔赛条约》既有对德国物质上的损害,也有对德国人心理上的损害。
(对)33、魏玛时代的经济称为有组织的资本主义。
(对)34、现代化本身就具有排挤劳动力的功能。
(对)35、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福利国家是希腊。
(错)36、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的福利制度得到了一次大规模的拓展。
(对)1、德国最先在工矿企业开始兴办福利。
(对)2、德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与英法是相同的。
(错)3、阿道夫·瓦格纳认为必须运用国家强制力来推行福利国家政策。
(对)4、俾斯麦企图通过保险体系来压制工人运动的做法最终并没有获得成功。
(对)5、德国的民主主义盛行,与“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有关。
(对)6、德国不是最先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但却是最先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国家。
(对)7、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GDP的总量已经超过了美国。
(错)8、魏玛共和国时期的社会福利金只涉及工作日。
(错)9、享受福利国家的保护是每个德意志公民的基本权利。
(对)10、社会民主党主张减少对工人的福利费用。
(错)11、危机救济要根据失业者的个人需要来确定。
(对)12、投保原则和法定索赔原则是福利制度的基础。
(对)13、布吕宁巴本政府是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
(错)14、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福利制度是维持社会稳定的一种迫不得已的手段。
(对)15、威廉帝国时期失业人数曾一度达到了100万。
(错)16、福利制度的扩展一定是要和经济发展形式相配合。
(对)17、德国鼓励青年人在节假日上班。
(错)18、天主教中央党阵营主要分布在德国的北部地区。
(错)19、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各个阵营内部团结紧密,没有出现内部分化。
(错)20、在社会民主党内部存在着明显的老龄化倾向。
(对)21、社会民主党起源于工人运动。
(对)22、天主教在传统的宗教道德上,与新教相比,更倾向于保守。
(对)23、电话网络为有组织的中央提供了一种广泛有效的,具有现实意义的联络方式。
(对)24、社会环境新的碎片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德国传统的社会结构。
(错)25、德国历史上没有过立宪政治。
(错)26、德国文化知识界对“美国主义”持有坚决支持的态度。
(错)27、1848年,工人阶级运动发展到了顶峰。
(对)28、现代化是一种经济发展过程,与政治无关。
(错)29、文化悲观主义在德国一战战败后逐渐消逝。
(错)30、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经济危机,加速这德国学者的贫困拮据程度。
(对)31、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越是保守的部门越能获取更多的听众。
(对)32、文化悲观主义在进入德国之后就产生了左翼和保守主义之分。
(错)3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无条件投降。
(错)34、恩斯特荣格尔被纳粹主义者视为一位不受欢迎的同盟者。
(对)35、“血与土”是纳粹主义的典型口号。
(对)36、尼采与希特勒的思想存在着直接的联系。
(错)37、德国是《巴黎非战公约》的缔约国之一。
(对)38、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容克贵族支持共和体制,反对希特勒。
(错)39、由于缺乏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导致《魏玛宪法》成为了一纸空文。
(对)40、德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立宪君主制。
(错)41、兴登堡之所以将议会权力交于希特勒,与共产党力量迅速上升有着密切关系。
(对)42、是否承认启蒙运动成为划分现代主义与反现代主义的重要界限之一。
(对)43、现代主义和现代性是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
(错)44、纳粹运动是德国长期积压矛盾的唯一出口和结果。
(错)45、激进的现代主义者同样需要借助现代化的手段来实现自身的目标。
(对)46、希特勒利用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思潮来宣扬他的种族主义理论。
(对)47、马克思主义支持国际资本主义的发展。
(错)48、希特勒认为,在世界上自然淘汰法则是占统治地位的。
(对)49、希特勒为了获取日耳曼民族的最大发展,支持欧洲联盟的发展。
(错)50、生存空间理论为希特勒种族主义发动战争提供了伪装。
(对)51、随着时代的发展,独立经营者集团的人员越来越多。
(错)52、德意志中产阶级与纳粹主义有着强烈的亲和性。
(对)53、在德国,中产阶级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和主导力量。
(错)54、德国1848年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
(错)55、老中产阶级大多以冷淡的观望态度来面对经济发展与工业化扩张。
(对)56、在工业化进程中,传统手工业完全被大机器生产取代。
(错)57、新中间等级的职员集团成员多为第三产业当中的执行者。
(对)58、不属于产业无产者与参与管理型职员的差别的是(雇佣性质)59、容克子弟构成了公职人员集团的主体。
(错)60、黑格尔认为,官僚主义者和学者都属于现代国家的普遍阶层。
(对)61、公职人员集团可以占有生产资料。
(错)62、与那些大权在握的传统贵族权力精英比起来,中、下级官员充满了自卑感。
(对)63、批判型知识分子利用知识界成员资格展开对社会批评的做法,使他们称为统治者容忍界限之内的“不快”。
(对)64、德国知识分子的地位是在不断上升的。
(错)65、浪漫主义知识分子赞成工业文明,反对农业文化。
(错)66、浪漫型学者对现有政权既不赞成也不反对。
(对)67、康德和黑格尔曾发表过反犹言论。
(错)68、魏玛共和国头5年,(错)69、魏玛时代(1918-1933)的灾难性经历使中间等级的命运趋同化了。
(对)70、纳粹党是一个全民党。
(对)71、一个社会的中产阶级越庞大,社会结构越不稳定。
(错)72、希特勒所谓的“健康的民族感”。
(错)73、根据《圣经》,人生来就有原罪。
(对)74、犹太教是维系全犹太人之间认同感的传统宗教。
(对)75、拜占庭帝国的宗教信仰以犹太教为主。
(错)76、宋真宗对犹太民族。
(错)77、“犹太人是黑死病的带菌者”的传言。
(对)78、到1900年,德国犹太人中近80%的人都已进入社会中上社会阶层。
(对)79、1812年于德国开始的犹太人同化行动充满着对犹太人的歧视。
(对)80、十月革命的中央执行委员会中,犹太人占了很大比例。
(对)81、在德国市场化的初期,犹太人与基督徒商人的经商方式极为相似。
(错)82、老中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通常怀有敌意。
(对)83、经济危机往往把更多的中产阶级推向危机。
(对)84、德国文化知识界的反犹主义几乎不受经济形势的影响.(错)85、在德国,文化思想上的反犹主义一开始就十分激进。
(错)86、俾斯麦在反犹主义中坚持一种保守立场。
(对)87、俾斯麦下台称为反犹主义由保守转向激进的重要因素。
(对)88、威廉二世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犹太人在德国的发展。
(对)89、屠犹主义最早是由阿道夫希特勒开始的。
(错)90、爱因斯坦是支持德意志对外战争的。
(错)91、1873年到1895年是反犹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对)92、希特勒上台,完全是依靠反犹主义来实现的。
(错)93、希特勒从法律上否定了魏玛共和国的宪法。
(错)94、在纳粹德国驱赶犹太人的时候,美国无条件接受了犹太人。
(错)95、《维护德意志民族血统法》即《纽伦堡法》(对)96、1941年10月,希特勒颁布法律禁止德意志犹太人向国外移民。
(对)97、英国的现代化是自觉地、目标明确的进程。
(错)98、希特勒和斯大林都在自己的国家宣扬过个人崇拜。
(对)99、传统文化的突出作用就在于它能够为社会中的个体提供长期稳定系国内的支柱。
(对)100、希特勒当选为德国总统时,德国经济快速发展。
(错)101、现代化将社会中的个人和集体卷入一种不确定性变化的漩涡之中。
(对)102、兴登堡支持在德国恢复威廉二世时期的旧体制。
(对)103、希特勒上台是靠其基督教赋予的各项权威的。
(错)104、1931年以后,纳粹党五分之四以上都是青年人。
(错)105、希特勒首创《新闻周刊》。
(对)106、德国威廉时代是一个政局混乱的局面。
(错)107、希特勒上台后推行“一体化”运动。
(对)108、俾斯麦废除了德国的联邦制。
(错)109、一体化运动加强了德国军事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
(对)110、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是相同的。
(错)111、二次大战后期,希特勒一直支持容克贵族的发展。
(错)112、反犹主义是日耳曼民族一体化运动的粘固剂。
(对)113、德国大资产阶级始终都是支持希特勒政权的。
(错)114、传统权利精英坚持的是一种现代化激进主义(错)115、政治统治的本质在于军事问题(错)116、德国思想文化中渗透着“服从”原则。
(对)117、希特勒统治的合法性在当时得到了几乎全体德国民众的承认。
(对)118、希特勒政权是以中产阶级为基础并为中产阶级利益服务的。
(错)119、纳粹运动在民族与外部世界的对抗中,是注定要失败的。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