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授课制的利弊及改(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授课制的利弊及改进

目录

一、班级授课制的概述 (3)

二、班级授课制的历史发展 (4)

三、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 (8)

(一)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将学生编班 (8)

(二)把教学内容分解为小的教学单元——课 (8)

(三)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 (8)

(四)教学场所较为固定 (9)

四、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9)

(一)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9)

(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9)

(三)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9)

(四)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10)

(五)系统完整 (10)

五、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10)

(一)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限制 (10)

(二)教学形式固定化、程式化 (11)

(三)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个别需要 (11)

(四)不利于学生创造的发展 (11)

(五)课时会给完整的内容进行人为的分割 (11)

六、班级授课制的改进 (11)

(一)实行小班授课制 (12)

(二)建立学生学习互助组 (12)

(三)超越班级授课制的分层次教学 (13)

(四)网络教育对班级授课制的改进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5)

内容摘要:班级授课制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也有其现实存在的合理性,采用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取代它暂时是困难的、不切实际的,但鉴于现行班级授课制存在的不足,在操作层面对它作某种程度的改良,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班级组织应该在促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应该贯彻“先立后破”准则,在不取消班级组织的前提下作必要的改进,而不宜采取激进的态度。

关键词:班级授课制发展史优点局限改进

一、班级授课制的概述

班级授课制,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仍采用的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所谓班级授课制,就是把年龄和知识水平相近或相同的学生,编成人数固定的班级,由固定的教师按照各门学科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班级的课程表,一节课一节课地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形式。班级授课制作为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其他教学组织形式一样,有其产生、发展和改进的过程。

它产生于近代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是由于要求普及教育,扩大教育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批判、否定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封建隔绝状态下长期实行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的结果。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对班级授课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使它基本确定下来,以后,又经过赫尔巴特等教育家进行补充,使它进一步完善。

二、班级授课制的历史发展

班级授课制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它产生之前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的古代教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均采用的是个别教学的形式。以中国封建社会的“私塾”为例,个别教学有如下特点:教师只对一个或几个学生授课,经常是教完一个学生之后再去教另一个学生;教学没有固定的学习年限,没有年级和班级的编制;没有固定的开学时间和结业时间,没有课程表,学生可以随时入学和退学。从其特点中可以看出,个别教学有一个很大的局限性,即教学效率低下、每个教师所教人数较少。班级授课组织是在文艺复兴之后,教育逐渐大众化的前提下,出于一名教师同时教授大量学生以取得教学效果的思考,而逐渐确立起来的。在教育史上,最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是15世纪末德国的纽伦堡和萨克森选帝侯国的人文主义学校。1485年的《纽伦堡学校规程》(Schulordnung in NUrunberg)和1528年的《萨克森选帝侯国学校规程》(Kursachsische Schulordnung)规定,应将学生划分为三个阶段的班级,各个班级配以不同的古典教科书教授之。一般说来,此前学校的学生是杂然地集中于一室,教师轮番传唤,施以个别指导。但从此在人文主义学校里,采用了视学生学力分成若干阶段、编成班级一起教学的制度,旨在能同时有效地指导大量学生。

夸美纽斯(1592—1670,捷克大教育家)第一个为采用班级授课组织提供了理论依据。他在《大教学论》中说:“这种教育将不是吃力的,而是非常轻松的。课堂教学每天只有4小时,一个先生可以同时教几百

个学生。而所受的辛苦则比现在教一个学生少10倍。”他倡导“节约时间和精力”、“大量生产”的教学方式——班级教学组织;提出了依据年龄分班,各学年分别设置不同学科的方案。他之所以倡导这种教学方式,除了上述理由外,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学生在集体中受教,可以相互激励,提高教学效果。他说“青年人最好还是一同在大的班级里面受到教导,因为把一个学生作为另一个学生的榜样与刺激,是可以产生更好的结果与更多的快乐的。”

在19世纪初,英国的倍尔(A.Bell,1753-1832)和兰卡斯特(J.Lancaster,1778-1838)推广的导生制(MonitorialSystem),极大地刺激了这种班级授课组织的发展。1797年,倍尔在英国介绍了让年长儿童教授年少儿童的方法。这个方法是他从前在一家孤儿院采用的。这个方法,其实是夸美纽斯首创基督同胞教会(Christian Brothers)谓之同步法(SimultaneousMethod)而实施过的。倍尔,尤其是兰卡斯特继承、推广了这一方法。在导生制中,设置等级,以便能够同时教进度同一的儿童;分成若干班级,对各个班级分阶段地分配教材。教师首先对从高年级优秀生中(最高年级学生的场合从同级生中挑选优秀生)挑选出少数监督助教(Conduct Monitor)和必要数量的教学助教(Teaching Monitor)进行特别的训练,然后让他们分担监督儿童的工作,帮助教师开展教学与训练。采用这个方法,一名教师可以指导大量的学生,节省经费。兰卡斯特说,他的理想是一名教师管理拥有干名儿童的学校,他本人已经在20岁之前实现了这个理想。这种方法首先在英国引起了注意,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并终于成了全国学校组织的代表。在当初的英国,随着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