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发表时间:2016-10-25T14:46:22.443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9期作者:刘华芳
[导读] 需强调的是,就改善急性DILI患者的预后的策略而言,合理用药,密切临床监测,早期诊断治疗可能更有意义。河南省平舆县中医院门诊部西药房 463400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以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某医院2010年1 月至2012年12月76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资料,对所用药物、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转归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引起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常见三类药物依次为抗生素(42.1%)、中草药(23.7%)和感冒药(10.55%)。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类型以肝细胞型多见(51.3%),混合型次之(28.9%),胆汁淤积型相对较少(19.7%),其中,肝细胞型和混合型的重症肝损伤发生率
差异有显著性(P=0.020),而肝细胞型和胆汁淤积型及混合型和胆汁淤积型的重症肝损伤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84 和P=0.516)。此外,有慢性基础病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与无慢性基础病患者相比,其短期预后不良的发生率增加(P=0.001)。结论:国内外各地区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谱并不一致。混合型药物性肝损伤较易发展为重症肝损伤。慢性基础疾病是影响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短期临床预后的因素之一。
关键词: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特点分析;预后分析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使用药物后,由于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伤,病程一般在3个月以内,胆汁淤积型肝损伤病程可超过1年。在美国药物是引起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原因,而在我国急性DILI住院病例数亦有逐年增加趋势。本文仅就我院急性DILI的药物种类、急性DILI临床分型、慢性基础疾病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以期进一步了解本病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其临床转归的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通过收集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以“药物性肝损伤”为第一诊断的病例,然后依据2007年中华医学会《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治建议(草案)》中临床诊断标准重新确认诊断。
1.2 按药物引起肝损伤的靶位行临床分型分3型,肝细胞型:ALT/ALT正常上限>2或R≥5;胆汁淤积型:ALP/ALP正常上限>2和R≤2;混合型:ALT/ALT正常上限>2、ALP/ALP正常上限>2和2<R<5。
1.3 病情轻重判断重症急性DILI定义为极度乏力,并有明显厌食、呕吐和腹胀等严重消化道症状;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或每日上升>17.1μmol/L);有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或INR≥1.5。
1.4 临床转归判断实际临床工作中,不少短期治疗效果不好的急性DILI患者往往会终止治疗,短期临床转归不良多提示患者最终临床转归不良和可能要承担高额医疗费用,对临床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故本组研究以1个月为时间点判断患者的短期临床转归。短期预后良好指患者发病后1个月内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或明显好转,肝功能指标,包括ALT、AST、TBil恢复正常或下降至正常上限2倍以内。短期预后不良则包括发病后1个月内各项肝功能指标未达到预后良好的指标;治疗后病情恶化,家属要求自动出院者;死亡者。
1.5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IBM 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连续变量用中位数和全距表示。分类资料采用计数绝对值和构成比表示,多组构成比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多组构成比之间的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调整检验水准后进行单侧Fisher精确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共收集到93例临床第一诊断为急性DILI的患者资料,复核后符合诊断标准的76例,男37例,女39例,年龄3~86岁,平均(47.9±17.6)岁,中位年龄47.5岁,其中有基础慢性病患者29例,包括慢性肝病患者13例,糖尿病患者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心功能不全患者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2例。
2.2 药物种类与病情轻重和临床转归的关系分析在本组研究中,明确可引起急性DILI的药物有23种,常见的3类药物依次为抗生素(共31例,占40.8%)、中草药(占2
3.7%)、和各种剂型感冒药(占10.5%)。死亡患者3例,1例与服用降糖药有关(具体药物不详),2例与服用中草药有关。按临床短期转归,短期预后不良病例占15.8%(12/76),其中4例由抗结核药引起,这其中3例有慢性基础病;3例由中药制剂引起,均有慢性基础病;2例与使用免疫抑制剂相关。按临床病情严重程度,重症急性DILI占17.1%(14/76),主要由中草药(6/14)和抗细菌药(3/14)引起。
2.3 临床分型与病情轻重和临床转归的关系分析按药物引起肝损伤的靶位进行临床分型,肝细胞型占51.3%(39/76),混合型占28.9%(22/76),胆汁淤积型占19.7%(15/76)。为分析临床分型与病情轻重和临床转归的关系,行Kruskal-Wallis检验,提示各临床分型组的重症DILI发生率不全相同,而短期预后不良发生率差别无显著性。行组间两两比较进一步分析临床分型与病情轻重的关系,Bonferroni法调整检验水准α,=0.025,行单侧Fisher精确检验,提示混合型较肝细胞型较易发生重症DILI。肝细胞型和胆汁淤积型及混合型和胆汁淤积型的重症DILI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3.结论
本组研究结果提示中草药为致 DILI 的常见药物,以方剂药物多见,且由中草药诱发的急性 DILI患者中,重症患者所占比例较高(6/ 18),其中 3例(3 /6)短期临床预后不良,均为有慢性基础病患者。分析其中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中医为我国的传统医学,民众接受率高,但却缺乏对中草药制剂潜在毒性的认识,普遍认为“中药无毒”,导致不合理使用,患者服药时间较长,蓄积量大,故肝损伤较为严重,而有慢性基础病患者则更难恢复。
关于急性DILI临床分型和预后的关系,目前还有争议。如有研究发现过敏特异质型DILI患者的预后往往较好,而胆汁淤积型DILI有10%会发展为肝衰竭,提示急性DILI临床分型和预后相关。本组研究结果提示混合型DILI中重症患者所占比例高于肝细胞型DILI,但患者的短期临床转归在各临床分型中分布无差异。
综上所述,可以推断,本组研究与既往文献研究的结果存在差异,这可能和引起DILI的药物谱不同,患者病情轻重的构成比不同,医疗卫生水平不同等相关。需强调的是,就改善急性DILI患者的预后的策略而言,合理用药,密切临床监测,早期诊断治疗可能更有意义。参考文献:
[1]支杰华.药物性肝病病因、临床特点及关联性评价[D].南昌大学,2006.12(08):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