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第四章的说课稿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下午好!

我来自教管系,名叫杨颖。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普通心理学》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知觉特性。所用教材是彭聃龄主编的《普通心理学》一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逐一展开。

一、教材分析

下面我将从教学内容、章节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方面来分析。

(一)教学内容

◆知觉的相对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适应性

(二)章节地位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一门入门课程,更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能够为后续心理学理论和实践课程奠定基础,因而学好这门课程至关重要。比如,大家知道,感知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开始,没有感知觉的发展,我们的心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谈不上我们心理的发展。然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更要认识事物的整体,而从众多知觉现象的认识中,我们最终的目的还需把握知觉的特点与规律,以便在实践中更好的利用规律。因此,对知觉的特性的认识在《普通心理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这节的内容既前面学习内容的延续与深化,更是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此节在整章中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因此,学好本节对于学生学好后续内容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普通心理学大纲、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并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布鲁姆关于教学目标的分类,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完整性、可操作性、易检测等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知觉恒常性的概念,了解整体知觉的组织原则;理解知觉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及运用理论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能力的发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以及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自觉性,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其健康地学习与生活。

(我认为任何一节课都应体现着三维目标,三维目标就如同三角形的三条边一样,缺少了任何一边,都是不完整的。)

(三)教学重难点

从学生实际与教学目标来看,本节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知觉的背景与对象

知觉的整体与部分

整体知觉的组织原则

知觉恒常性的影响因素

◆难点

大小恒常性的理解(因涉及物体本身大小;知觉映象大小;网像大小三方面,学生较难理解与掌握)

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离不开一定教学方法,说课的第二板块就是教法与学法分析。

二、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乃为至法。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状态及教学条件以及本节内容,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在教学过程将主要采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演示法,但以讲授法为主。

a 讲授法:有助于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帮助学生系统理解掌握知觉特性的理论知识。

c 小组讨论法:针对开放性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如影响知觉恒性的因素及知觉恒常性的意义,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与学习兴趣。

演示法:在理解大小恒常性时,为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还运用了演示法。

b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将抽象知识直观形象化,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关于学法指导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从而能够独立学习“教是为了不教”,另外,考虑到大一的同学对大学学习本身还有诸多不适应,甚至不知道学什么、如何学,因此,学法指导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为此,我将作以下三个方面的指导:

a 指导学生把理论同实际联系起来,逐渐和经常培养他/她们这方面的意识与能力。

b 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比如,组织和调动学生在课外自学: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知觉恒常性的种类,特别地要提出有价值、有调动力的问题,并重点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而“知觉的适应”这个问题可通过学生课外自学加深。

c 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地进行归纳总结,使之层级化与系统化。

最后,作为重点,我将具体谈谈这一节的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分析

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学生并不是被动地吸纳知识,而是以自已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知识。因此,必须在课堂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之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顺利达成,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理念能否有效体现。基于这些考虑,这四个环节以复习提问为支架点,创设情境为启发点,以实践经验为支撑点和突破点,以教师小结为终结点,以知识拓展形成新的思考点,从而始终贯穿“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条主线,形成完整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涉及知觉的概念;知觉的加工方式,知觉与感觉的区别与联系,为新知识的学习形成先行组织者(前后知识的连续性)。

同学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知道,知觉是基于感觉但又高于感觉的认识过程。那么,知觉到底有哪些不同于感觉的具体特性呢以此为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在学习、在学习中思考,从而完成后续的教学进程。

(二)创设情境、启发思维、导入新课

在学习新内容之前,请同学们思考如何对下列现象进行解释:(1)请一位同学用粉笔在黑板与邻近的白色墙壁上画自已想画的任一相同的图形,然后,问其他同学,在黑板与邻近的白色墙壁上看到了什么(2)然后,我在黑板又画了一个由几条线段组成的类似的三角形与一个立方体,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3)此后,请一位同学从讲台前走到教室背后,问其他同学,此同学身高有变化没有学生已有的知识可能不能对新知识进行很好的解释,形成认知冲突,思维进入愤悱状态,产生求知欲望。继而引出课题,也就是我们知觉的相对性、整体性、恒常性,让大家初步感知,形成整体印象。想知道得更多,就需进一步认真学习每一项内容。(三)多媒体演示、经验阐释、展开学习内容

第二个环节是借多媒体演示和经验阐释来展开学习课题。根据教材内容,我将这一环节分四个知识点来讲授,此环节主要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讲授法为主,但也通过问题、讨论、演示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知觉的对象与背景

主要通过实例与课件图片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理解:

(1)知觉的过程,首先是从背景中分离出对象的过程——强调注意和刺激两者的作用。(教室中的现象为实例、图片)

(2)知觉由背景与对象的相互关系来决定。(利用课件中的两可图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