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案:第16课 抗日战争

合集下载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通过分析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使学生能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分析,形成对抗日战争的客观认识。同时,本节课还将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使学生能够对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战争策略等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评价。此外,本节课还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使学生能够理解抗日战争在中国历史中的时空背景,并能够将抗日战争放入中国近代史的整体时空中进行认识。最后,本节课还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思考抗日战争对于中国的现实意义,并能够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抗日战争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抗日战争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抗日战争的历史氛围。
简短介绍抗日战争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抗日战争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抗日战争的历史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抗日战争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九、作业评价
1.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了解他们是否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并能够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
2.作业质量:对学生的作业质量进行评价,了解他们是否能够准确地回答问题,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3)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认同:通过学习抗日战争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国家认同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2.价值观培养:
(1)使学生认识到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传承和弘扬民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视频、文献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对重大战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
3.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文献阅读、口述历史、课堂讨论等方式,获取和整理历史信息。
4.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课堂练习
1.练习内容:设计有关抗日战争的选择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教学方法:采用个别提问、小组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氛围。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学过程:以问题为导向,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关注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和问题实质。
2.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视频、文献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对重大战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教育学生珍视和平,反对战争,关爱他人,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1)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1)

第16课抗日战争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军民的抗争难点:如何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探索课堂实施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新的三、教学方法:设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五、课型:新授课。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全民族抗战1.卢沟桥事变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开始了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

日本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教师在讲授时可结合“历史纵横”栏目中列举了四件日本侵略中国的史实,提问学生:这四件史实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从七七卢沟桥事变起,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企图迅速灭亡中国。

强大的外部压力,促使内部的团结。

面时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严重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开始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国人民共同抗战。

抗日战争不是哪一党哪一派或哪一个战场的抗战。

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战。

教师在讲述时可利用教材中“学思之窗”栏目,列举了从1935年“八一宣言”发表,到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过程的史实,然后提出问题:从以上史实中可以看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让学生思考一下,它与日本不断扩大侵略中国的过程有什么必然联系?2.全面抗战路线面对日本的侵略,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召开洛川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

引导学生思考洛川会议召开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然后指出洛川会议后,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人后方,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3.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抗日战争开始后存在着两个战场。

一个是正面战场,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一个是敌后战场,以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为主。

这两个战场都是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面战场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这时期正面战场的特点是努力抗战与节节败退交织并存,国民政府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等著名的五大会战。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1.抗日战争的经过:详细讲解抗日战争的经过,包括重大战役和重要历史事件,如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
2.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分析日本侵华的侵略行为,如侵略中国的目的、手段等,以及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必然选择。
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阐述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如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等。
5.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他们运用史料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生动展示抗日战争的历史场景,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抗日战争的残酷性。
2.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组探讨抗日战争中的重大战役和重要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运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角色,增强学生的历史代入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抗日战争的基本经过,包括重大战役和重要历史事件。
2.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包括日本侵华的侵略行为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3.引导学生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认识到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必然选择。
4.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增强他们的历史判断力。
4.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关注抗日战争中的受害者,学会尊重历史、关爱生命。
5.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和平发展的理念,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多媒体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真实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抗日战争的残酷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1)抗日战争的背景及重要战役;
(2)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3)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4)个人对抗日战争的认识和感悟。
2.针对课堂练习中设计的题目,请同学们进行自我检测,对未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并在家长监督下完成一套类似的练习题,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指定阅读:阅读教材中关于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以及其他参考资料,如历史书籍、纪录片等,提高对抗日战争的了解,拓宽知识面。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抗日战争为鉴,追求和平、进步、公正的社会。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对抗日战争的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在深入理解战争背景、具体战役及历史意义方面仍有不足。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存在以下特点:
1.兴趣较浓:抗日战争作为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此话题普遍感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重要战役、胜利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难点:
(1)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分歧,以及国内外各种因素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影响。
(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尤其是对民族觉醒、民主运动、科技进步等方面的推动作用。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2.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意识。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历史图片、纪录片等,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共同完成抗日战争相关任务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通过对史料的研究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历史思维品质。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章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章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c.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有哪些?他们的英勇事迹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2.学生在小组内积极讨论,形成共识,准备汇报。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a.列举抗日战争时期的三个重大事件,并简述其影响。
b.请简要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c.请谈谈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章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掌握抗日战争的主要过程、重大事件和关键战役,如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
2.掌握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了解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等政策及其实施情况。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重大事件、胜利原因、意义等方面进行总结。
2.强调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民族解放战争,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3.提醒学生珍惜和平,勿忘国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抗日战争的历史,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重大事件和关键战役。
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4.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1.抗日战争胜利原因的深入分析,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性的,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在学习抗日战争这一章节之前,学生对日本侵华的历史背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战争等内容已有初步认识。但对抗日战争的具体过程、深层原因和影响等方面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缺乏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2.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如全民族抗战、国共合作、国际援助等。
3.介绍抗日战争期间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强调全民族抗战的内涵。
4.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知和理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哪些变化?”
6.组织一次抗日战争知识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和竞争意识。
4.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5.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分析、概括和评价能力,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历史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了解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抗日战争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生动性。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解题过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展示和评价,引导学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4.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对抗日战争的过程、重要战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胜利原因等方面进行梳理。

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了解抗日战争,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适当运用生动、具体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战争年代的认识。
3.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通过英雄事迹的讲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的情感。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难易程度适中的教学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有所收获。
2.针对重要知识点,如卢沟桥事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教师进行详细剖析,阐述其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掌握抗日战争的主要过程。
3.讲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从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使学生全面了解抗战胜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某一战役或历史人物进行深入探讨,要求学生收集相关信息,分析战役或人物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意义。
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掌握抗日战争的主要过程、重要战役和关键历史人物,如卢沟桥事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以及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2.掌握抗日战争期间的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理解抗战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展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4.作业完成后,教师应认真批改,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不足,提高学习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知识传授与互动探究:在讲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重要战役时,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组织课堂讨论,促进师生互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不能忘却的历史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不能忘却的历史教学设计
4.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表现出较强的参与意识,但组织协调能力有待提高。通过对抗日战争的学习,教师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5.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长,教师应因材施教,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本章节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重大事件、战役及英雄人物,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在抗战中的作用。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撰写小论文:以“抗日战争胜利原因探析”为主题,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字数要求:不少于800字。
2.制作手抄报:以“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为主题,选取三位抗战英雄,介绍他们的英勇事迹,展示他们的精神风貌。要求图文并茂,版面设计合理。
3.学习抗战英雄的英勇事迹,培养坚强意志和奋发向前的人生态度。
4.通过对抗日战争的学习,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5.倡导和平、友好、公正的国际关系,树立全球化背景下的正确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往往局限于表面认知,缺乏深入理解和全面评价。在此基础上,本章节教学需关注以下学情:
4.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及历史意义: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方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阐述抗战胜利对国内外历史进程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在合作中存在哪些矛盾?这些矛盾对抗战有何影响?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你认为哪个原因最为关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教学设计:第16课抗日战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教学设计:第16课抗日战争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重要战役、抗战胜利的意义、抗战期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2.难点:抗日战争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影响,抗战精神的传承,以及学生对抗日战争时期英雄人物的深入理解。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激发学生的思考。
目的:提高学生的史料研读能力、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观点。
4.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抗日战争相关的书籍、文章,如《抗日战争回顾》、《抗战时期的英雄人物》等,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目的: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5.小组合作:布置小组合作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抗日战争时期的某一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2.使学生认识到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抗战精神。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历史事实,理性看待历史问题。
4.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学会在集体中发挥个人作用,为国家、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5.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追求进步的动力,以抗日战争为鉴,珍惜当下,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目的:检验学生对抗日战争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问答题: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简要阐述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影响。
-介绍一位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并分析其精神品质。
目的: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加深对抗日战争的理解。
3.论述题: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重要战役和胜利意义,撰写一篇小论文,题目自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16课抗日战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16课抗日战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胜利意义,掌握抗日战争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2.能够分析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应对措施,评价其优缺点。
3.了解抗日战争中涌现出的民族英雄和抗战精神,认识其在中华民族精神传承 Nhomakorabea的地位。
4.能够运用抗日战争的历史经验,分析现代战争条件下我国应对战争的战略策略。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思维品质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法,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升,真正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五、案例亮点
1.情感教育的融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传承抗战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讲述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事迹,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抗战先烈的英勇无畏和无私奉献,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2.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胜利原因。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影片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抗日战争的历史场景。同时,我还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如民族解放、国家复兴等。
4.抗日战争的启示:总结抗日战争的经验教训,探讨抗日战争对现代战争条件下我国应对战争的战略策略的启示。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讨论话题:教师提出与抗日战争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2.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地图、历史图表等工具,分析抗日战争中的战役、战略和战术,提高学生的历史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
3.通过案例分析、问题驱动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课堂练习,500字
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1.列举出抗日战争时期的三个重大事件,并简要介绍其背景和影响。
2.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3.描述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英雄人物,阐述其事迹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学生通过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选取抗日战争时期的典型英雄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分析其背后的民族精神、时代意义等;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问题探究等活动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按照时间顺序,从九一八事变开始,详细讲解抗日战争的整个过程。重点介绍卢沟桥事变、南京保卫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重大事件,分析战争过程中的战略战术、国共合作、国内外支援等情况。
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解、图片、地图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战争的发展变化,掌握抗日战争的历史脉络。同时,强调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如全民族抗战、国共合作、国际支持等,以及战争胜利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优秀教学案例第16课抗日战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优秀教学案例第16课抗日战争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抗日战争,认识到中国人民在战争中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树立和平、发展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分析问题的态度,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4.通过对抗日战争的历史反思,引导学生珍惜和平、珍爱生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历史影像、图片、音乐等多媒体资源为载体,为学生创设接近真实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4.根据学生的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同时,鼓励学生继续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不断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战争事件,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激发学生的思考。
2.播放抗日战争相关的历史影像,如抗日战争爆发的纪录片、战争中的真实场景等,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掌握抗日战争相关的历史术语和概念,如全面抗战、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等。
3.能够分析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如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了解其战略意义。
4.学会运用历史观点分析问题,培养史学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掌握抗日战争的基本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2.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鼓励学生在课堂外进行自主学习,如阅读相关历史书籍、观看纪录片等,提高历史素养。
4.提醒学生在下一节课前做好预习,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五、案例亮点
1.情境创设:通过引入多媒体资源,如历史影像、图片等,为学生创设接近真实的历史情境,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抗日战争的残酷,增强历史感知能力。这种情境创设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使他们对抗日战争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16课抗日战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16课抗日战争
4.制定一份关于抗日战争历史的学习计划,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时间安排等,要求切实可行,不少于400字。
5.搜索并整理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史料、故事等,制作一份手抄报,展示抗日战争的历史风貌,要求内容丰富、设计美观。
6.观看一部与抗日战争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写一篇观后感,不少于600字。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以下要点:
1.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抗日战争的重大事件、主要战役、杰出历史人物;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影响及对我们的启示。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和思考抗日战争的历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五、作业布置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呈现抗日战争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史实讲解:对重大事件、战役等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3.培养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避免主观臆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的能力;
4.强化价值观引导:结合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抗日战争的重大事件、主要战役、杰出历史人物及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和意义。
2.难点:
(1)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合作与矛盾;
(2)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针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意义等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第十六课抗日战争一、课标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通过了解正面战争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课标合成: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的作用;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6课,主要包括全民族的抗战、日本的滔天罪行、抗战的胜利三个子目。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反帝反侵略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觉醒,体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是全民族参与、国共两党主导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的结果,上承近代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的屈辱史和中华民族各阶级的抗争史,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

同时,抗日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当今中国在世界的大国地位奠定了重要基础。

通过本课学习,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自豪感、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全民族抗战与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

难点:全面认识抗战胜利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通过初中的学习及生活中对抗日战争相关新闻、影视作品、历史遗址的了解,高一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内容已具备相当的知识基础,但缺乏深入全面的认知,对国共两党各自在抗战中的贡献及地位,以及中国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认识有所偏差。

另外,影视剧中的艺术化失真事件已误导学生产生不正确的历史观,所以在讲授过程中,既应注重知识体系的养成,也应正确引导学生历史观的形成,并引发学生内心的感悟和对历史的思考。

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掌握抗日战争的主要过程、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理解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关键词汇:抗日战争、全面抗战、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抗日战争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文献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抗日战争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以及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历史思维。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针对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抗日战争。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问题回答、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给予及时反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并结合当今国际形势,谈谈你对我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认识。字数在1000字左右,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3.选择一场你认为最具代表性的抗日战争战役,分析该战役的背景、过程、结果及意义,字数在800字左右,要求条理清晰、分析深入。
4.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以“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影响”为主题,进行小组讨论,形成一份400字左右的讨论报告,要求观点鲜明、论证充分。

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16课抗日战争}

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16课抗日战争}
3.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史料进行抗日战争相关知识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例如,组织学生对抗日战争时期的战争文献、回忆录、照片等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和认识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三)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是教学内容与过程的重要环节。在讲授新知后,我将学生分成小组,并给予每个小组一定的讨论话题。例如,我让学生围绕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进行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小组讨论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学手段和历史文献等形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真实、生动的历史场景,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抗日战争的历史氛围。这种情景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和情感共鸣。
2.问题导向: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批判性思维。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多种教学策略。这些教学策略的运用不仅使教学过程丰富多彩,还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教师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培养学生对抗日战争中民族精神的认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认同抗日战争中涌现出的民族精神,如英勇抗敌、顽强拼搏、团结互助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例如,在讲解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抗战英雄的精神品质,让学生认识到民族精神在抗战胜利中的重要作用。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c.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抗日战争》时,我首先会向学生展示一组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如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场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随后,我会提出一系列问题,如:“抗日战争看待这段历史?”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和思考。
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阐述抗日战争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中国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推进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品质?
3.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1.撰写一篇关于抗日战争的感悟文章,要求结合课堂所学,谈谈你对抗日战争的认识,以及这段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
2.制作一份抗日战争时期英雄人物事迹的宣传海报,要求设计美观、内容丰富,突出英雄人物的革命精神和民族气节。
3.结合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撰写一篇短文,不少于500字。
b.创设合作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c.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d.强化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4.教学评价:
a.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实践活动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家族访谈:采访家里的长辈,了解他们对抗日战争的了解和亲身经历(如果有的话),整理成访谈录,分享在课堂上。

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5.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正确价值观
本案例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通过讲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自豪感。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激发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2.学生分小组收集资料、讨论,形成小组观点。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4.教师总结各小组的观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抗日战争的背景、重要战役、英雄人物和胜利意义。
2.强调抗日战争对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章节教学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小组成员共同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整理观点,形成小组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学会倾听、表达、交流、协作,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教学反思与评价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科素养。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问题探究的深度、团队合作的表现等方面。此外,教师还将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抗日战争历史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关注,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背后的故事吗?这段历史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2.学生分享自己对图片的观察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
3.教师简要介绍抗日战争的时间、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抗日战争背景:教师详细讲解抗日战争的背景,包括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让学生了解战争爆发的起因。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6《抗日战争》教学设计(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6《抗日战争》教学设计(共1课时)
(2)总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抗日战争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学生的历史素养。
5.教学拓展:
(1)组织学生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
(2)开展抗日战争主题讲座,邀请专家讲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英雄事迹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4)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深远影响。
2.课堂活动:
(1)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再现历史场景,提高学生的历史感悟和表达能力。
(3)史料研究:引导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历史研究,分析抗日战争的性质、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抗日战争时期的黑白照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那个特殊时期的历史氛围。随后,提出引导性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和视频背后的故事吗?这场战争对中华民族意味着什么?它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启示?”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抗日战争。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分组,针对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英勇事迹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或几个英雄人物,通过查阅资料、分享故事等方式,深入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和伟大精神。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历史感悟。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6《抗日战争》教学设计(共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掌握抗日战争的主要过程、重大事件和影响,如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1第16课抗日战争一、学法指导1.中国的抗战,是在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

全民族抗战既是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抗战的重要特点。

学习这部分知识首先要全面掌握战争爆发的原因,其次理解随着民族矛盾的上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最后比较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分析它们的不同特点及成因。

2.在学习“日军的滔天罪行”这一目时,应紧密联系现实。

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不断为日军侵华罪行辩护,从东史郎事件,到日本历史教科书事件,再到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事件,引起了中国乃至亚洲人民强烈的反感和谴责。

这些都是现实,反映了日本右翼势力掩盖日军战争罪行的企图,不能不让亚洲曾遭受日本侵略的国家和人民警惕。

要冷静剖析历史、正视历史,通过史实揭露日军侵华期间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回击当今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史实的态度,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

3.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抗战胜利的原因可从日、中、国际三个角度分析。

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这种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的抗战,是日本失败的主要原因。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也是日本战败、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

抗战胜利伟大的历史意义可以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来分析。

就中国国内而言,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御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增强了我国人民的自尊心、自豪感,而且对于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了重大推进作用。

就国际而言,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二、知识结构三、重难点突破1.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①历史背景: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和摆脱困境的对策;历史原因: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的既定国策;②现实原因: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冲击加剧了侵略的野心,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③有利条件:中国的国内局势为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尚未作好充分的准备,国际社会绥靖之风盛行。

2.中共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决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必要性:①敌强而我弱,日军凭借其军事优势,很快占领中国大片领土。

开辟敌后战场,一方面可以避敌锋芒,另一方面可以缩小敌占区,牵制其兵力,使敌人后方不得安宁。

②开辟敌后战场可以有效地积聚、发展人民群众的抗日力量。

可能性:①日军占领中国大片土地后,必然出现战线过长、兵力不足等问题,因此他们只能据守大城市和交通线,广大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地区,在这些地区抗日力量的存在、发展和壮大是可能的。

②广大农村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怕敌人封锁,自我生存能力强。

③农村地区地形条件有利,又有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掩护,开辟根据地是完全可能的。

3.对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评价第一,抗战初期,由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抗战比较努力,是防御阶段的主战场,广大官兵也表现出勇敢顽强的精神。

第二,由于敌强我弱以及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造成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国土沦陷。

第三,正面战场的抗战,迟滞了日军进攻,消耗了日军部分有生力量,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

4.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比较①战争领导:甲午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慈禧置民族和国家的安危于不顾;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

②民众动员: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压制民众的抗日热情;抗战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③战略战术:甲午战争中,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中,两大战场互相配合,中共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最后赢得了胜利。

④国际环境:甲午战争时,西方列强绥靖政策,偏袒日本,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抗日战争时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了苏、美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

5.两条不同抗战路线的比较①依靠的力量不同。

片面抗战路线是由国民政府和军队包办抗战,依靠英美等国的“外援”,不给人民以抗日所必需的民主自由权利。

全面抗战路线是依靠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并争取和团结一切抗日力量。

为此,共产党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充分动员、组织和武装民众抗战,使抗日战争成为真正的人民战争。

洛川会议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就是全面抗战路线的具体体现。

总之,两条抗战路线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抗战。

②抗战的结果不同。

片面抗战路线,挫伤和打击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影响到国民党前线官兵的士气和战斗力,导致了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丧失了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

八路军、新四军执行全面抗战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使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日益壮大和发展,严重威胁日军后方,成为抗战后期对敌作战的主要力量。

③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片面抗战路线是由国民政府的阶级本质决定的,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与中共代表的广大工农群众处于阶级对立状态。

6.抗日战争的特点①是落后国家反对强国入侵的民族解放战争;②是亚洲大陆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这个战场开辟最早,坚持时间最长,贡献最大;③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长期并存,是中国抗日战争与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一个明显区别;④抗战具有两重性:它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反法西斯战争;既是日本侵华活动达到极盛和走向败亡的过程,又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完全胜利的战争。

四、易混易错点辨析易错点1 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例一抗日战争初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不同之处是①实行相同的抗战路线②动员组织民众抗战③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④进行了积极的抵抗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②③答案:D辨析:此题易错选AC两项。

错选A项,错因在于阅读选项不细导致;而错选C项,错因在于混淆国民党在抗战期间各阶段的抗战表现导致。

本题为组合式否定型选择题,应灵活运用排除法,并正确认知各具体表述。

①表述错误,在抗战初期,国民党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实施全面抗战路线,并不是相同的抗战路线,故排除AB两项;不管中国共产党还是国民党,抗战初期都进行了积极的抗战,故排除C项。

②③都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与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无关,此题选项是D。

易错点2 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战役的区分例二下列战役不属于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是A.平型关大捷B.台儿庄战役C.枣宜会战D.百团大战答案:D辨析:此题易错选A项。

主要错因在于基础不实,既不能确定百团大战是敌后战场事件,也不能明确平型关大捷乃是国共合作抗日发生在正面战场的典型事件。

此题属逆向型选择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的是选择敌后战场的战役。

而百团大战是1940年下半年中共领导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战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对日作战。

易错点3 正确认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例三日寇一度入侵山西,企图夺取太原,国民政府组织了太原会战,参战的八路军取得了平型关大捷。

下列关于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抗战的功绩正确的是A.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发动人民战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B.国民政府始终坚持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国共团结抗日C.始终没有停止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D.国民政府从抗战开始,一直采取正确的战争策略答案:C辨析:此题易错选B、D项。

原因是没有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进行正确的评价。

A 项错在“全面”;B项错在“始终”;D项错在“一直”。

易错点4 对抗日战争胜利意义的理解例四1945年联合国成立,中国成为五个常任理事国原因有①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之一②抗战胜利使中国摆脱了帝国主义的统治③抗战胜利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④抗战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B辨析:此题易错选A项。

主要错因在于对抗日战争胜利意义的理解有误。

②项错误,抗战胜利是使中国摆脱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而其他帝国主义的统治依然存在,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社会。

而①③④叙述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B。

五、体验高考例一(08年全国Ⅰ卷16)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不禁止地主、富农、国民党员参选议员”。

这说明陕甘宁边区A.实行民主选举制度B.接受国民政府直接领导C.实现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D.组建了多党联合政府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属于容易题。

审题看材料“参选议员”,指的是选举。

只有A符合题意。

可用排除法,其他三项与历史事实不符。

因而选A。

例二(08年全国Ⅰ卷17)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1943年1月相关外交文件的签署“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关系的新纪元”。

这一评论指的是A.中国与英、美等国签署宣言,保证团结一致打败法西斯B.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署宣言,要求日本无条件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C.中国与英、美两国发表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D.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约,宣布废除英美在华治外法权等特权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属于容易题。

时间限制词是“1943年1月”,关键词是“关系新纪元”。

A 指的是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B指的是1943年11月《开罗宣言》,C指的是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时间都不相符,均应排除,因而选D。

例三(08年四川卷19)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其主要目的是A.恢复遭受战争破坏的农业生产 B.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C.重新划分根据地的阶级成份D.执行国民政府的行政命令答案:B解析:C、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B项都是目的,但是中共调整土地政策的背景是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团结一切力量抗日成为当时的主要任务,所以选B。

例四(07年年上海单科卷26)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正式播音。

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A.百团大战的最新战况B.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C.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D.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答案:A解析:题干时间限制是“1940年12月30日”,B项是1945年5月;C项是1949年4月;D项是1941年12月。

B、C、D都与题干要求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