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基础知识常用训诂术语分类讲解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训诂术语
• 训诂的方式、方法和条例 • 方式:互训、推原、义界。 • 方法:一曰据古训,二曰破假借,三
曰辨字形,四曰考异文,五曰通语法, 六曰审文例,七曰因声求义,八曰探 求语源。 • 条例:形训 声训 义训
训诂体式:一般指古书注释的体式。如传注体、章句体、 义疏体、集解体、征引体、音义体。
• 训诂术语,是指前人在训诂实践中创造使用并 不断发展完善的有关训诂方式、解说类型和训 释字词的习惯用语。
4、浑言、析言 即分析地说
浑言:即笼统地说;析言:
▲《礼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 妣,曰嫔。
孔颖达《五经正义》:此生死异称,出《尔雅》 文,言其别于生时耳。若通而言之,亦通也。
5、貌、读破、破读等
破读、读破:用本字去改读古书中的通假字, 称为“破”,也叫“破读”。“读破”则是另 一种含义,即改变一个字的原来读音以表示意 义的转变。
《诗经硕鼠》:适将去女,适彼乐土。
《经典释文》:乐,音洛;土,如字。
一般说来,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读,可以不 加注。除非认为有可能被人误读,才注明“如 字”。
9、通语、凡语、代语、转语
通语指非地方性的普通词语。
如《方言》卷一:娥、㜲ying ,好也。秦曰 娥,宋魏之间谓之㜲ying。秦晋之间凡好而轻 者谓之娥。自关而东,河济之间谓之媌miáo, 或谓之姣。赵、魏之间曰姝,或曰妦fēng。自 关而西,秦晋之故都曰妍。好,其通语也。
注:资当为至,齐鲁之语,声之误也。 读曰,用本字说明假借字。 ▲ 《尚书》:“播时百谷”
郑玄注:“时读曰莳(shì移栽)
读若,用来拟声注音。段玉裁:“读 若,拟其音也,古无反切,故为比方 之词”
▲《说文》:哙,咽也,从口,会声。 或读若快。
还可以用来辨析同义词和近义词
▲有朋自远方来。
郑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尔雅》在解释分类词汇的时候常用这 种格式,将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放在一 起,然后做一个总括性的解释。
2、谓、言、犹、曰、谓之 谓,被解释词在前。 ▲君子学道以爱人
孔安国注:“道,谓礼乐也” —— 《论语》
▲何有何亡,黾勉求之。 ——《诗经·邶风谷风》
毛传:有,谓富也;亡,谓贫也。 曰 相当于现代的“叫”“叫做”,被
传统训诂学常用术语
1、某,某也 这是训诂学常用特定形 式,表示某一个词当解释为另一个词
▲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毛传:“贯,事也”
有时可不用“也”,作“某,某”。 于以采蘩fán,于沼于沚。
——《诗经召南采蘩》 毛传:于,於;沼,池;沚,渚。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 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杨倞注:輮,屈;槁,枯;暴,干; 挺,直也。
解释词在后面
▲ 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 雍州,汉南曰荆州,江南曰扬州,济、 河间曰兖州,济东曰徐州,燕曰幽州, 齐曰营州。——《尔雅释地》
如:“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郑笺:“郭 外曰郊,郊外曰甸”。
3、当为、读为(读曰)、读若、之言 如 当为,遇到原文有误读须更正的,就用
“某当为某”或“某当做某”这个格式。 ▲ 《礼记缁衣》:资冬祈qí寒。
《说文》:秔(jīng),稻属。稗,禾别也。
重其同,则言属,秔为稻属是也;重其异, 则言别,稗为禾别是也。
属又叫做“丑”
《尔雅》:凫,雁丑。
《尔雅·释草》:“蘩之丑,秋为蒿。”郭璞 注:“丑,类也。春时各有种名,至秋老成, 皆通呼为蒿。”
7、一曰、一名 “一曰”用以指出别义,或指出并存数说;
“一名”限于用来指别名。 《说文·艸ǎo部》:藨(piǎo),鹿藿huò也。一
•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训诂的萌芽就已经产生。 汉初,分别以《毛诗故训传》和《尔雅》为标 志而发展起来的古书注解和语文辞书,既是训 诂实践的具体体现,也是训诂经验的很好总结, 其中包含了许多训诂术语。在此基础之上,历 代的训诂学家都加以沿用和发展。但这些术语 往往散见于有关的著述当中,缺乏系统性和严 密性。对这一类训诂术语加以总结,从中找出 具有规律性的东西,用以扫除古书的阅读障碍, 指导训诂实践,应该成为训诂学的一项重要工 作。
“貌”字一般加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样子”。使 用“貌”字时,被释词往往是表示某种 状态或性质的形容词。 例如: 《楚辞·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 王逸注:“冉冉,行貌。”
《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 沃若。”朱熹注:“沃若,润泽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属和别
都用来表示事物种类:“属”强调事物的共 同性,“别”强调事物的区别性。
常用的训诂术语
• 训诂的常用术语,我们以为有以下 两类:一类属于抽象的术语,它们 是近、现代训诂学家总结出来的说 明训诂方式的术语,指形训、音训 和义训;另一类属于具体的术语, 它们是从古代以来为学者们所沿用 的训释字词的习惯用语。
• 1、某,某也;某者,某也;某也者,某也 • 即采用判断句的形式直言某词训某。训释词和被
10、变文
用“变文”这个术语时,说明引用原 文时词语有变动。古人写文章为避免前 后重复或为增添文章色彩,引用前人文 章时改变某些词语,这是常见的情况。
《汉书翟方进传》:兄宣,静言令色,外 巧内嫉。
“静言令色”从“巧言令色”而来, 变“巧”为“静”是为了避开下文“巧” 字。
变文,叙写佛经的故事的也叫 “变文”,和训诂学的“变文” 不同,“变”是唐人对佛教故事 的通称:画出的故事叫“变相”, 写的故事叫“变文”。
凡语就是一般通用的词语。比如《方言》:嫁、 逝、徂、适,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出 为嫁也。逝,秦晋语也。徂,齐语也。适,宋、 鲁语也。往,凡语也。
转语,指因时、地不同或其他原因而音有转 变的词。
《方言》:庸谓之倯sōng,转语也。(音转而义 不变)
《尔雅》:大波为澜,小波为沦。(音转义变而 成不同的词,但是音义仍有关系)
曰:kuǎi属。。
《说文艸部》:蘘(ráng),蘘荷也,一名葍 (fú)蒩(zū),从艸,襄声。
《说文· 玉部》:瑩yíng,玉色。从玉。 8、如字 标明某字当读本音
《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陆德明《经典释文》: “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 反,下如字。”
• 训诂的方式、方法和条例 • 方式:互训、推原、义界。 • 方法:一曰据古训,二曰破假借,三
曰辨字形,四曰考异文,五曰通语法, 六曰审文例,七曰因声求义,八曰探 求语源。 • 条例:形训 声训 义训
训诂体式:一般指古书注释的体式。如传注体、章句体、 义疏体、集解体、征引体、音义体。
• 训诂术语,是指前人在训诂实践中创造使用并 不断发展完善的有关训诂方式、解说类型和训 释字词的习惯用语。
4、浑言、析言 即分析地说
浑言:即笼统地说;析言:
▲《礼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 妣,曰嫔。
孔颖达《五经正义》:此生死异称,出《尔雅》 文,言其别于生时耳。若通而言之,亦通也。
5、貌、读破、破读等
破读、读破:用本字去改读古书中的通假字, 称为“破”,也叫“破读”。“读破”则是另 一种含义,即改变一个字的原来读音以表示意 义的转变。
《诗经硕鼠》:适将去女,适彼乐土。
《经典释文》:乐,音洛;土,如字。
一般说来,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读,可以不 加注。除非认为有可能被人误读,才注明“如 字”。
9、通语、凡语、代语、转语
通语指非地方性的普通词语。
如《方言》卷一:娥、㜲ying ,好也。秦曰 娥,宋魏之间谓之㜲ying。秦晋之间凡好而轻 者谓之娥。自关而东,河济之间谓之媌miáo, 或谓之姣。赵、魏之间曰姝,或曰妦fēng。自 关而西,秦晋之故都曰妍。好,其通语也。
注:资当为至,齐鲁之语,声之误也。 读曰,用本字说明假借字。 ▲ 《尚书》:“播时百谷”
郑玄注:“时读曰莳(shì移栽)
读若,用来拟声注音。段玉裁:“读 若,拟其音也,古无反切,故为比方 之词”
▲《说文》:哙,咽也,从口,会声。 或读若快。
还可以用来辨析同义词和近义词
▲有朋自远方来。
郑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尔雅》在解释分类词汇的时候常用这 种格式,将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放在一 起,然后做一个总括性的解释。
2、谓、言、犹、曰、谓之 谓,被解释词在前。 ▲君子学道以爱人
孔安国注:“道,谓礼乐也” —— 《论语》
▲何有何亡,黾勉求之。 ——《诗经·邶风谷风》
毛传:有,谓富也;亡,谓贫也。 曰 相当于现代的“叫”“叫做”,被
传统训诂学常用术语
1、某,某也 这是训诂学常用特定形 式,表示某一个词当解释为另一个词
▲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毛传:“贯,事也”
有时可不用“也”,作“某,某”。 于以采蘩fán,于沼于沚。
——《诗经召南采蘩》 毛传:于,於;沼,池;沚,渚。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 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杨倞注:輮,屈;槁,枯;暴,干; 挺,直也。
解释词在后面
▲ 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 雍州,汉南曰荆州,江南曰扬州,济、 河间曰兖州,济东曰徐州,燕曰幽州, 齐曰营州。——《尔雅释地》
如:“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郑笺:“郭 外曰郊,郊外曰甸”。
3、当为、读为(读曰)、读若、之言 如 当为,遇到原文有误读须更正的,就用
“某当为某”或“某当做某”这个格式。 ▲ 《礼记缁衣》:资冬祈qí寒。
《说文》:秔(jīng),稻属。稗,禾别也。
重其同,则言属,秔为稻属是也;重其异, 则言别,稗为禾别是也。
属又叫做“丑”
《尔雅》:凫,雁丑。
《尔雅·释草》:“蘩之丑,秋为蒿。”郭璞 注:“丑,类也。春时各有种名,至秋老成, 皆通呼为蒿。”
7、一曰、一名 “一曰”用以指出别义,或指出并存数说;
“一名”限于用来指别名。 《说文·艸ǎo部》:藨(piǎo),鹿藿huò也。一
•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训诂的萌芽就已经产生。 汉初,分别以《毛诗故训传》和《尔雅》为标 志而发展起来的古书注解和语文辞书,既是训 诂实践的具体体现,也是训诂经验的很好总结, 其中包含了许多训诂术语。在此基础之上,历 代的训诂学家都加以沿用和发展。但这些术语 往往散见于有关的著述当中,缺乏系统性和严 密性。对这一类训诂术语加以总结,从中找出 具有规律性的东西,用以扫除古书的阅读障碍, 指导训诂实践,应该成为训诂学的一项重要工 作。
“貌”字一般加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样子”。使 用“貌”字时,被释词往往是表示某种 状态或性质的形容词。 例如: 《楚辞·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 王逸注:“冉冉,行貌。”
《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 沃若。”朱熹注:“沃若,润泽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属和别
都用来表示事物种类:“属”强调事物的共 同性,“别”强调事物的区别性。
常用的训诂术语
• 训诂的常用术语,我们以为有以下 两类:一类属于抽象的术语,它们 是近、现代训诂学家总结出来的说 明训诂方式的术语,指形训、音训 和义训;另一类属于具体的术语, 它们是从古代以来为学者们所沿用 的训释字词的习惯用语。
• 1、某,某也;某者,某也;某也者,某也 • 即采用判断句的形式直言某词训某。训释词和被
10、变文
用“变文”这个术语时,说明引用原 文时词语有变动。古人写文章为避免前 后重复或为增添文章色彩,引用前人文 章时改变某些词语,这是常见的情况。
《汉书翟方进传》:兄宣,静言令色,外 巧内嫉。
“静言令色”从“巧言令色”而来, 变“巧”为“静”是为了避开下文“巧” 字。
变文,叙写佛经的故事的也叫 “变文”,和训诂学的“变文” 不同,“变”是唐人对佛教故事 的通称:画出的故事叫“变相”, 写的故事叫“变文”。
凡语就是一般通用的词语。比如《方言》:嫁、 逝、徂、适,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出 为嫁也。逝,秦晋语也。徂,齐语也。适,宋、 鲁语也。往,凡语也。
转语,指因时、地不同或其他原因而音有转 变的词。
《方言》:庸谓之倯sōng,转语也。(音转而义 不变)
《尔雅》:大波为澜,小波为沦。(音转义变而 成不同的词,但是音义仍有关系)
曰:kuǎi属。。
《说文艸部》:蘘(ráng),蘘荷也,一名葍 (fú)蒩(zū),从艸,襄声。
《说文· 玉部》:瑩yíng,玉色。从玉。 8、如字 标明某字当读本音
《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陆德明《经典释文》: “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 反,下如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