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贫积弱的北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学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
1.《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北宋政府吏治腐败
B.北宋政府大量养兵,组织禁军
C.北宋政府实行不禁止土地兼并的政策
D.每年向辽和西夏送大量岁币
解析北宋统治者认为土地兼并是富人为国家看守财富,因此实行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故选C。
答案 C
2.五代十国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再未发生类似的现象。
一般认为,北宋政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
下列各项中最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
A.实行一职多官制,削弱官员的权力
B.通过科举考试和恩荫赏赐大量授官
C.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权力分割
D.削弱相权,设参知政事以分散相权
解析要想实现藩镇割据,一是要有军队,二是要有地盘,二者缺一不可。
赵匡胤把地方的军政财权分开并收归中央,且由中央不同的部门掌握,这就削弱了藩镇割据的基础,故选C。
A、B只是增加了官员的数量,减少了其权力;D削弱的是相权,而形成藩镇的是地方势力,故排除A、B、D。
答案 C
3.1005年宋辽签订了澶渊之盟,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这次议和的背景是( )
A.辽国财政无力支持战争 B.辽军的进攻受到遏制
C.北宋在财政上非常充足 D.北宋军事占绝对优势
解析本来北宋已经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杀死了辽军的统帅,但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
答案 B
4.“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威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
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搬)送至雄州交割。
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
”这段话反映的是( )
A.北宋与辽之间的友好往来
B.北宋向辽输送“岁币”
C.宋辽之间的正常贸易交往
D.北宋给辽的战争赔款
解析由“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可知这是“澶渊之盟”后北宋每年送给辽的“岁币”,北宋统治者通过签订屈辱的盟约,用每年送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的方式换得暂时的苟安,故选B。
答案 B
5.岁币是指( )
A.北宋政府每年的财政开支的钱
B.北宋政府每年财政收入的钱
C.北宋政府每年送给辽、西夏的货币
D.北宋政府每年送给辽和西夏的钱和绢
解析岁币不单单是指钱,也包括绢,特指北宋政府每年送给辽和西夏的钱和绢。
答案 D
6.史学界认为: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虽经常发生冲突,但和平交往仍是主流。
其中宋辽的长久和平关系开始于( )
A.北宋庆历新政后
B.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后
C.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后
D.北宋与西夏的战争结束后
解析澶渊之盟使宋辽和平保持了一百多年,故选B;A、C、D都与题干无关。
答案 B
7.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他“理财”的主要目的是( )
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B.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C.调整地主阶级与农民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解析王安石变法通过限制官僚大地主的特权,保持封建国家的强盛,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即调整地主阶级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故选A。
答案 A
8.王安石变法在当时社会引起了激烈争论。
下图漫画中的人物代表了一个典型的派别,他们对新法的基本态度是( )
A.支持 B.观望 C.摇摆不定 D.反对
解析从图中的文字可以看出司马光明显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
故选D。
答案 D
9.“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
敛免役之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这些言论实际上代表了( )
A.农民利益B.贫民利益
C.民族利益D.大官僚、大地主利益
解析因为变法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该材料站在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立场上,故代表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答案 D
10.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③对唐代治世的的向往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诗中的“汝生不及贞观中”表明作者对唐代治世的向往,故③正确;“输与官家事夷狄”,表明作者对北宋政权向少数民族政权纳贡求和的强烈不满,故④正确;诗中表达的是作者对冗费的不满,但没有涉及到冗兵冗官,故排除①;诗中没有体现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故排除②;应选D。
11.北宋立国以来,主要依赖江南的财富力量。
如图所示是太湖圩田。
这一成就的出现主要与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哪一项有关( )
A.青苗法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D.免役法
解析根据“太湖圩田”和图可以判断该工程与水利有关,故选B。
答案 B
12.如图所示是宋朝的神臂弓。
王安石变法中负责生产和管理这一物品的是( )
A.户部B.发运使
C.市易务D.军器监
解析A是隋唐时管理财政的机构,应排除;B是北宋征购督运各地供应京城物资的机构,应排除;C是北宋设立的收购货物、卖出货物、平抑物价的机构,应排除;图中的神臂弓属于武器,王安石变法时,在开封设置了军器监,专门管理武器的制造,故选D。
13.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和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 )
A.培养选拔变法人才
B.注重官员的实际能力
C.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D.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端
解析王安石认为改革成败的关键是人才。
因此,改革科举制度和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变法的人才。
故选A。
答案 A
14.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惟恐不迨。
”司马光的话反映了( )
①变法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迫百姓向官府借贷的情况②变法中的一些不法现象成为反对派攻击变法的口实
A.①②都正确B.①②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②不正确D.①不正确,②正确
解析从题干中可以看出①②都是正确的,故选A。
答案 A
15.“熙宁间(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配)之弊。
”这段话表明( )
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C.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的贷款和种子
D.新法打击了大官僚、大地主势力
解析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官府强制百姓向官府借贷,以获得利息,趁机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一种手段。
故选B。
答案 B
16.北宋统治者为缓和农民的反抗斗争而采取的特殊措施是( )
A.抑制兼并 B.募兵养兵
C.减轻徭役 D.整顿吏治
解析每逢灾荒之年,北宋政府就大量募兵养兵,精壮者参军,老幼之人则自生自灭,因为反抗的农民主要是青壮年。
答案 B
17.宋神宗年间,部分皇亲国戚经常到太后跟前哭诉,反对王安石变法。
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大商人反对最激烈的是( )
A.市易法B.青苗法
C.方田均税法D.保甲法
解析大商人主要通过操控市场获得巨利,而市易法限制了他们对市场的操控,故选A。
答案 A
18.王安石变法期间,“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什么法的实施( )
A.保马法B.将兵法
C.保甲法D.军队精简
解析保甲法规定保丁有维护社会治安的责任,因此村村设保,必将促进社会秩序的安定。
故选C。
答案 C
19.如图是北宋王安石变法时修建的工程,今日仍发挥着作用,从中可以看出,在王安石变法的众多措施中,实施效果最好的是( )
A.农田水利法B.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D.保甲法
解析兴修水利、灌溉农田,无论是地主还是农民都得到好处,因此没有人反对此项措施,因而实施的效果是最好的。
答案 A
20.在北宋的某项法律中规定,执法人必须先了解各地生产情况和宫廷的需要情况,在路程较近的生产地采购物资,运往京城,这项法律是( )
A.市易法B.青苗法
C.均输法D.保马法
解析均输法规定征购督运各地供应京城物资的发运使,必须了解各地生产情况和北宋宫廷的需求情况,在路程较近的生产地采购,以节省国家开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计3小题,第21、22小题各17分,第23小题16分,共计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神宗熙宁年间,任命王安石推行新法。
内容如下:
均输法——设发运使,由政府采购物资,建立国家粮食储备制度;
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收获后还本付息;
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兴修水利;
募役法——以钱代役,官僚地主不例外;
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土地数量、质量收税,官僚地主不例外;……
材料二“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
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
信令朝廷重,深威塞境牢……”
——(北宋)韦骧《钱塘集》材料三“(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设青苗法……而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至倍息……”
——(北宋)苏辙《栾城三集》材料四“王安石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体验下列两类人群对新法的态度,结合新法内容说明理由。
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和农民对变法持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
(2)后三则材料是如何看待变法效果的?
答案(1)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反对变法,理由: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直接打击了大地主和大官僚的特权和利益,均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
农民基本赞成变法,理由:青苗法和均输法使农民免受大地主和大商人的高利贷盘剥,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减轻农民赋役负担及保证农时,农田水利法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注:不说明理由不完整)
(2)材料二是北宋诗人以诗歌的形式肯定变法的积极作用,夸张而片面。
材料三是擅长史论的苏辙认为王安石初衷是好的,但由于新法执行脱离实际情况而事与愿违。
材料四是后世史学家批判新法用人不当、乱旧章而导致弊端丛生。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熙宁改制比前两次更为彻底。
首先罢试诗赋,独留策论;其次新增大义,地位在策论之上。
……熙宁科场改革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王安石主持编纂、作为经义考试统一标准的《三经新义》,即《周礼》、《诗》、《书》三经义。
成为科场和学官的法定教科书。
——郑师渠、吴怀淇主编《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材料二至于介甫,以其书(《周礼》)理财者居半,爱之,如青苗之类,皆稽焉。
所以自释其义者,以其所创新法,尽传著新义,务塞异者之口。
——晁公武《斋读书志·新经周礼义》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并指出两则材料侧重点的不同。
(2)分析材料中王安石重视《周礼》的原因。
答案(1)措施:废除诗赋,改以经义策论取士;以《三经新义》为教学和考试的依据;青苗法。
不同:材料一侧重于育人(取士)角度;材料二侧重于理财(富国)角度。
(2)原因:王安石力图从中寻求与改革相符的方案;有利于推动变法的顺利进行。
(如写《周礼》是儒家重要经典,有利于统一思想,巩固统治也可)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
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
……得其人缓而行,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
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
——《临川先生文集·上五事札子》材料二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敛免役之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宜先变更。
借令皇帝陛下独揽权纲,犹当早发号令,以解生民之急。
”
——《续资治通鉴长篇》卷材料三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
后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
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
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
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反矣。
——《日知录·宋世风俗》
(1)材料一、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一、二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
(3)材料二、三的相同点、不同点是什么?
(4)三则材料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是否一致?说明理由。
答案(1)要不要实行募役法。
材料一主张实行募役法。
理由是可以不夺农时,发展农业。
材料二反对理由是募役法使富者更富,穷者更穷,使人民失业。
(2)从表面上看,他们都是关心百姓利益,但从本质上看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3)相同点是:都反对王安石变法,认为其危害大。
但材料三指责更为严厉,认为变法不单是百姓之害,关键是败坏了世道人心,危害久远。
(4)一致,都代表了地主阶级利益,都是为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只不过材料一着眼于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材料二、三着眼于地主阶级的眼前利益。